《诗经》全文讲解诗经赏析(合集9篇)

《诗经》全文讲解诗经赏析 第1篇

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注释:

【1】芃(péng)芃:植物茂盛貌。

【2】棫(yù)朴:棫,白桵(ruǐ);朴,枹(bāo)木,二者均为灌木名。

【3】槱(yǒu):聚积木柴以备燃烧。

【4】济(jǐ)济:美好貌。或音qí,庄敬貌。

【5】辟(bì)王:君王。

【6】趣(qū):趋向,归向。

【7】奉:通“捧”。

【8】璋:即“璋瓒”,祭祀时盛酒的玉器。

【9】峨峨:盛装壮美的样子。

【10】髦士:俊士,优秀之士。

【11】攸:所。

【12】宜:适合。

【13】淠(pì):船行貌。

【14】泾:泾河。

【15】烝徒:众人。

【16】楫之:举桨划船。

【17】于迈:于征,出征。

【18】师:军队,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19】倬(zhuō):广大。

【20】云汉:银河。

【21】章:文章,文彩。

【22】遐:通“何”。

【23】作人:培育、造就人。

【24】追(duī):通“雕”。追琢,即雕琢。

【25】相:内质,质地。

【26】勉勉:勤勉不已。

【27】纲纪:治理,管理。

作品赏析:

关于此诗的主旨,历代学者看法很不一致,主要有两种意见。《毛诗序》云:“文王能官人也。”“官人”语出《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意谓善于选取人才并授以适当官职。而姚际恒《诗经通论》则曰:“此言文王能作士也。小序谓'文王能官人’,差些,盖袭《左传》释《卷耳》之说。”“作士”一语直接取自此诗的“遐不作人”。孔颖达疏:“作人者,变旧造新之辞。”朱熹《诗集传》:“作人,谓变化鼓舞之也。”概而言之,即为培育造就人才及鼓舞振作人心。其实这两种意见并无大异,小序着眼的是前三章,故得出“官人”的结论,姚氏着眼的是后二章,故得出“作士”的结论。“官人”也罢,“作士”也罢,都离不开周王的盛德。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除第二章外,其余四章均以兴为发端,这在《大雅》中是罕见的。

首章以“棫朴”起兴。毛传释曰:“山木茂盛,万民得而薪之;贤人众多,国家得用蕃兴。”此是将棫朴喻贤人。而《诗集传》释曰:“芃芃棫朴,则薪之槱之矣;济济辟王,则左右趣之矣。”意为灌木茂盛,则为人所乐用,君王美好,则为人所乐从。此是将棫朴喻君王。毛传释兴,每每孤立地就兴论兴,所以兴与下文的关系往往显得牵强附会。朱熹释兴,总是将起兴句与被兴句有机地联系起来,符合其“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兴的定义。就此章而言,朱熹的解释似更为合理。

首章是总述,总述周王有德,众士所归。而士分文、武,故二、三篇又分而述之,以补足深化首章之意。

二章四句皆为赋。前两句“济济辟王,左右奉璋”承上两句“济济辟王,左右趣之”而来,而又启出下两句:“奉璋峨峨,髦士攸宜。”“璋”有二解,一为“牙璋”,发兵所用;一为“璋瓒”,祭祀所用。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此诗下章言六师及之,则上言奉璋,当是发兵之事。故传惟言半圭曰璋,不以为祭祀所用之璋瓒耳。”据此,此章则与下章一样,均与武士有关。但马瑞辰注意了下章的“六师”而疏忽了此章的“髦士”。“髦士”在《诗经)中凡二见,另一为《小雅·甫田》中的“攸介攸止,烝我髦士”。《甫田》的髦士肯定为文士(多以为是田畯,即农官),故此诗恐亦不例外。所以璋还是训“璋瓒”为好。

三章以“泾舟”起兴。朱熹《诗集传》以为舟中之人自觉划动船桨实喻六师之众自觉跟随周王出征,云:“言'淠彼泾舟’,则舟中之人无不楫之。'周王于迈’,则六师之众追而及之。盖众归其德,不令而从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亦云:“文王征伐,六师扈从,有似烝徒楫舟,则其作武勇之士也又可见。”齐诗根据此章末两句“周王于迈,六师及之”而断定此诗是言文王伐崇之事,后人多有从之者。其实以诗证史可信,以史证诗难信,况且把诗中所言一一坐实并无多大意义,所以还是把此章看作泛言为好。

如果说前三章是以众望所归来烘托周王的话,那么后两章则转为直接的歌颂了。

四章以“云汉”起兴。郑笺曰:“云汉之在天,其为文章,譬犹天子为法度于天下。”诸家多认为“云汉”乃喻周王。末句“遐不作人(何不培养人)”虽是问句,实则是肯定周王能培育人。严粲《诗缉》云:“董氏曰:'遐不作人,甚言其作也。”’类似的用法还见于《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遐不黄耇”。

末章的兴义较难理解。朱熹在《诗集传》中曰:“追之琢之,则所以美其文者至矣。金之玉之,则所以美其质者至矣。勉勉我王,则所以纲纪乎四方者至矣。”他还在《诗传遗说》中补充道:“功夫细密处,又在此一章,如曰'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四方都便在他线索内牵著都动。”他答人问“勉勉即是纯一不已否?”又曰:“然。如'追琢其章,金玉其相’,是那工夫到后,文章真个是盛美,资质真个是坚实。”二者合而言之,也就是说:精雕细刻到极致,是最美的外表,纯金碧玉到极致,是最好的质地,周王勤勉至极,有如雕琢的文彩和金玉的质地,是天下最好的管理者。如此释诗,似太迂曲,所以很多人并不把前两句视作兴,他们认为,“追琢其章”“金玉其相”的“其”指的就是周王,意谓周王既有美好的装饰,又有优秀的内质,而又勤勉不已,所以能治理好四方。

《诗经》全文讲解诗经赏析 第2篇

[先秦]诗经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注释:

【1】皇:光辉、伟大。

【2】临:监视。

【3】下:下界、人间。

【4】赫:显著。

【5】莫:通“瘼”,疾苦。

【6】二国:有谓指夏、殷,有谓指豳、邰,皆不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或说:“古文上作二,与一二之二相似,二国当为上国之误。”此说是,上国系指殷商。

【7】政:政令。

【8】获:得。不获,不得民心。

【9】四国:天下四方。

【10】爰:就。

【11】究:研究。

【12】度(duó):图谋。

【13】耆:读为“稽”,考察。

【14】式:语助词。式廓:犹言“规模”。

【15】眷:思慕、宠爱。

【16】西顾:回头向西看。西,指岐周之地。

【17】此:指岐周之地。

【18】宅:安居。

【19】作:借作“柞”,砍伐树木。

【20】屏(bǐng):除去。

【21】菑(zī):指直立而死的树木。

【22】翳:通“殪”,指死而仆倒的树木。

【23】修:修剪。

【24】平:铲平。

【25】灌:丛生的树木。

【26】栵(lì):斩而复生的枝杈。

【27】启:开辟。

【28】辟:排除。

【29】柽(chēng):木名,俗名西河柳。

【30】椐(jū):木名,俗名灵寿木。

【31】攘:排除。

【32】剔:剔除。

【33】檿(yǎn):木名,俗名山桑。

【34】柘(zhè):木名,俗名黄桑。以上皆为倒装句式。

【35】帝:上帝。

【36】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古公亶父。

【37】串夷:即昆夷,亦即犬戎。

【38】载:则。

【39】路:借作“露”,败。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扰,迁于岐,打败了犬戎。

【40】厥:其。

【41】配:配偶。太王之妻为太姜。

【42】既:犹“而”。

【43】固:坚固、稳固。

【44】省(xǐng):察看。

【45】山:指岐山,在今陕西省。

【46】柞棫:两种树名。

【47】斯:犹“乃”。

【48】拔:拔除。

【49】兑(duì):直立。

【50】作:兴建。

【51】邦:国。

【52】对:疆界。

【53】大伯:即太伯,太王长子。次子虞仲,三子季历。太王爱王季,太伯、虞仲为让位于季历,逃至南方,另建吴国。太王死后,季历为君,是为王季。

【54】因心:姚际恒《诗经通论》:“因心者,王季因太王之心也,故受太伯之让而不辞,则是能友矣。”

【55】友:友爱兄弟。

【56】则:犹“能”。

【57】笃:厚益,增益。

【58】庆:吉庆,福庆。

【59】载:则。

【60】锡:同“赐”。

【61】光:荣光。

【62】丧:丧失。

【63】奄:全。尽。

【64】貊(mò):《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及《礼记·乐记》皆引作“莫”。莫,传布。

【65】克:能。

【66】明:明察是非。

【67】类:分辨善恶。

【68】长:师长。

【69】君:国君。

【70】王(wàng):称王,统治。

【71】顺:使民顺从。

【72】比:使民亲附。

【73】比于:及至。

【74】悔:借为“晦”,不明。

【75】施(yì):延续。

【76】畔援:犹“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77】歆羡:犹言“觊觎”,非分的希望和企图。

【78】诞:发语词。

【79】先登于岸:喻占据有利形势。

【80】密:古国名,在今甘肃灵台一带。

【81】阮: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当时为周之属国。阻:往,至。

【82】共(gōng):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北,亦为周之属国。

【83】赫:勃然大怒的样子。

【84】斯:犹“而”。

【85】旅:军队。

【86】按:遏止。

【87】徂旅:此指前来侵阮、侵共的密_队。

【88】笃:厚益、巩固。

【89】祜(hù):福。

【90】对:安定。

【91】依:凭借。

【92】京:高丘。

【93】陟(zhì):登。

【94】矢:借作“施”,陈设。此指陈兵。

【95】阿:大的丘陵。

【96】鲜(xiǎn):犹“巘”,小山。

【97】阳:山南边。

【98】将:旁边。

【99】方:准则,榜样。

【100】大:注重。

【101】以:犹“与”。

【102】长:挟,依恃。

【103】夏:夏楚,刑具。

【104】革:兵甲,指战争。

【105】顺:顺应。

【106】则:法则。

【107】仇:同伴。

【108】方:方国。仇方,与国、盟国。

【109】弟兄:指同姓国家。

【110】钩援:古代攻城的兵器。以钩钩入城墙,牵钩绳攀援而登。

【111】临冲:两种军车名。临车上有望楼,用以瞭望敌人,也可居高临下地攻城。冲车则从墙下直冲城墙。

【112】崇:古国名,在今陕西西安、户县一带,殷末崇侯虎即崇国国君,《尚书大传》有“文王六年伐崇”的记载。

【113】墉:城墙。

【114】闲闲:摇动的样子。

【115】言言:高大的样子。

【116】汛:读为“奚”,俘虏。

【117】连连:接连不断的状态。

【118】攸:所。

【119】馘(guó):古代战争时将所杀之敌割取左耳以计数献功,称“馘”,也称“获”。

【120】安安:安闲从容的样子。

【121】是:乃,于是。

【122】类:通“禷”,出征时祭天。祃(mà):师祭,至所征之地举行的祭祀;或谓祭马神。

【123】致:招致。

【124】附:安抚。

【125】茀茀:强盛的样子。

【126】仡(yì)仡:高崇的样子。

【127】肆:通“袭”。

【128】忽:灭绝。

【129】拂:违背,抗拒。

作品赏析:

《诗经》全文讲解诗经赏析 第3篇

[先秦]诗经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注释:

【1】绸(chóu)缪(móu):缠绕,捆束。犹缠绵也。

【2】束薪:喻夫妇同心,情意缠绵,后成为婚姻礼。

【3】薪:《诗经》中大部分关于男女婚事常言及“薪”,如《汉广》“翘翘错薪”,《南山》“析薪如之何”。

【4】三星:即参星,主要由三颗星组成。

【5】良人:丈夫,指新郎。

【6】子兮(xī):你呀。

【7】刍(chú除):喂牲口的青草。

【8】隅(yú):指东南角。

【9】邂(xiè)逅(hòu):即解媾,解,悦也。原意男女和合爱悦,这里指志趣相投的人。

【10】楚:荆条。

【11】户:门。

【12】粲(càn):漂亮的人,指新娘。

作品赏析:

诗文每章的头两句是起兴,当是诗人所见。

下两章“束刍”、“束楚”同“束薪”。又参星黄昏后始见于东方天空。故知“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两句点明了婚事及婚礼时间。“在天”与下两章“在隅”、“在户”是以三星移动表示时间推移,“隅”指东南角,“在隅”表示“夜久矣”,“在户”则指“至夜半”。

三章合起来可知婚礼进行时间——即从黄昏至半夜。后四句是以玩笑的话来调侃这对新婚夫妇:“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粲者)。子兮子兮,如此良人(粲者)何!”问他或她在这千金一刻的良宵,见着自己的心上人,将是如何亲昵对方,尽情享受这幸福的初婚的欢乐。语言活脱风趣,极富有生活气息。其中特别是“今夕何夕”之问,含蓄而俏皮,表现出由于一时惊喜,竟至忘乎所以,连日子也记不起的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对后世影响颇大,诗人往往借以表达突如其来的欢愉之情,特别是男女之间的情爱。

此诗每小节的后四句颇值得玩味,诗人以平淡之语,写常见之事,抒普通之情,却使人感到神情逼真,似乎身临其境,亲见其人,领受到闹新房的欢乐滋味,见到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丽的新娘,以及陶醉于幸福之中几至忘乎所以的新郎。这充分显示了民间诗人的创造力。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好像洞房花烛夜新婚夫妻在逗趣,具有祝福调侃的意味,非常温馨、甜蜜。在这千金一刻的良宵,见着自己的心上人,将如何尽情享受这新婚的欢乐。语言活脱风趣,极富有生活气息。特别是“今夕何夕”之问,含蓄而俏皮,表现出由于一时惊喜,竟至忘乎所以,连日子也记不起了的心理状态。

《诗经》全文讲解诗经赏析 第4篇

[先秦]诗经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释:

【1】将(qiāng):愿,请。一说发语词。

【2】仲子:兄弟排行第二的称“仲”。

【3】逾:翻越。里,居也,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外有墙。越过里墙。

【4】杞(qǐ):木名,即杞柳。又名“榉”。落叶乔木,树如柳叶,木质坚实。

【5】树:种植。一说树桑、树檀,即桑树、檀树,倒文以协韵。

【6】爱:吝惜。

【7】怀:思念。

【8】檀:木名,常绿乔木。一名“紫檀”。

作品赏析:

《郑风·将仲子》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青年女子在春秋时期社会舆论压迫下的畏惧、矛盾心理。首章开口即是突兀而发的呼告之语:“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这呼告初听令人摸不着头脑,细细品味又不免莞尔而笑:诗行中分明透露着,有一对青年男女正要私下相会。热恋中的男子(仲子)大约有点情急,竞提出了要翻墙过园前来相会的方案。这可把女子吓坏了,须知“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是要遭父母、国人轻贱和斥骂的;她想:“倘若心上人也如此鲁莽,可教我把脸儿往哪里搁?”于是便有了开章那三句的突发呼告。这呼告是温婉的,一个“将”(愿)字,正传达着女子心间的几多情意;但它又是坚决的,那两个“无”(不要)字,简直没有商量的余地。如果读者读得再深入些,当还能想见女主人公此刻因惶急而变得苍白的面容,还有“仲子”那因被拒绝而失望的神情。

这失望也为女主人公感觉到了,诗中由此跳出了一节绝妙的内心表白:“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前一句反问问得蹊跷,正显出了女主人公的细心处,她唯恐“无折我树杞”的求告,会被心上人误会,故又赶紧声明:“岂敢爱之?畏我父母。”——我不是吝惜杞树,我只是怕我父母知道;因此虽然爱着你,却不能让你翻墙折杞前来,我实在是迫不得已啊。这番对心上人作解释的自白,一个“畏”字,吐露着她对父母的斥责,竟是如何的胆战心惊。这样一来,仲子却也不是完全绝望。“仲可怀也”三句表明,可怜的女主人公在担心之余,毕竟又给了心上人以温言软语的安慰:“我实在是天天想着你呀,只是父母的斥骂,也实在让我害怕呀……”话语絮絮、口角传情,似乎是安慰,又似乎是求助,活脱脱画出了热恋中少女那既痴情、又担忧的情态。

《诗经》全文讲解诗经赏析 第5篇

毫不夸张地说,它绝对能成为你搬家时绝不舍得放弃的书。

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

一代儒宗马一浮先生再传弟子,继承经学理论;又承一代《诗经》学宗师黄焯先生,以《诗序》为法的《诗经》研究之法;

还师从著名先秦两汉文学专家、文学史家褚斌杰教授。

《诗经》全文讲解诗经赏析 第6篇

[先秦]诗经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注释:

【1】鸡鸣:指天明之前。与下文中的“昧旦”都是古人常用的形容时间的用语。

【2】昧旦:又叫昧爽,指天将亮的时间。

【3】子:你。

【4】兴:起。

【5】视夜:察看夜色。

【6】明星:启明星,即金星。

【7】有烂:即“烂烂”,明亮的样子。

【8】将翱将翔:指已到了破晓时分,宿鸟将出巢飞翔。

【9】弋(yì):用生丝做绳,系在箭上射鸟。

【10】凫:野鸭。

【11】言:语助词,下同。

【12】加:射中。一说“加豆”,食器。

【13】与:犹为。

【14】宜:用适当地方法烹调菜肴。

【15】言:语助词。

【16】偕:一起、一同的意思。

【17】老:变老。

【18】御:用。此处是弹奏的意思。

【19】静好:和睦安好。

【20】来(lài):借为“赉”,慰劳,关怀。

【21】杂佩:古人佩饰,上系珠、玉等,质料和形状不一,故称杂佩。

【22】顺:柔顺。

【23】问:慰问,问候。一说赠送。

【24】好(hào):爱恋。

【25】报:赠物报答。

作品赏析:

这首赋体诗恰似一幕生活小剧,表现了一对青年夫妇和谐的家庭生活和诚笃而热烈的感情。诗人通过这对青年夫妇的对话,展示了三个情意融融的特写镜头。

第一个镜头:鸡鸣晨催。起先,妻子的晨催,并不令丈夫十分惬意。公鸡初鸣,勤勉的妻子便起床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并告诉丈夫“鸡已打鸣”。“女曰鸡鸣”,妻子催得委婉,委婉的言辞含蕴不少爱怜之意;“士曰昧旦”,丈夫回得直白,直决的回答显露出明显的不快之意。他似乎确实很想睡,怕妻子连声再催,便辩解地补充说道:“不信你推窗看看天上,满天明星还闪着亮光。”妻子是执拗的,她想到丈夫是家庭生活的支柱,便提高嗓音提醒丈夫担负的生活职责:“宿巢的鸟雀将要满天飞翔了,整理好你的弓箭该去芦苇荡了。”口气是坚决的,话语却仍是柔顺的。士女的往覆对答,使得第一个镜头更富情趣。就女催起而士贪睡这一情境而言,《齐风·鸡鸣》与此仿佛,但人物的语气和行动与此不同。《齐风·鸡鸣》中女子的口气疾急决然,连声催促,警夫早起,莫误公事;男的却一再推脱搪塞,淹恋枕衾而纹丝不动。此篇女子的催声中饱含温柔缱绻之情,男的听到再催后作出了令妻子满意的积极反应。首章与次章之间的空白,可理解为对男子的举动作了暗场处理,这样就自然地进入下面的情节。

第二个镜头:女子祈愿。妻子对丈夫的反应是满意的,而当他整好装束,迎着晨光出门打猎时,她反而对自己的性急产生了愧疚,便半是致歉半是慰解,面对丈夫发出了一连串的祈愿:一愿丈夫打猎箭箭能射中野鸭大雁;二愿日常生活天天能有美酒好菜;三愿妻主内来夫主外,家庭和睦,白首永相爱。丈夫能有如此勤勉贤惠、体贴温情的妻子,不能不充满幸福感和满足感。因此,下面紧接着出现一个激情热烈的赠佩表爱的场面,就在情理之中而不得不然的了。其实,诗人唱到这个琴瑟和谐的场面也为之激动,他情不自禁地在旁边感叹道:“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恰似女的弹琴,男的鼓瑟,夫妇和美谐调,生活多么美好。诗歌具有跳跃性,此篇的章节和诗句间的跳跃性更大。因而也给接受者留下了更为广宽的想像再创造的空间,使诗境更饶有情致。

第三个镜头:男子赠佩。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丈夫这一赠佩表爱的热烈举动,既出于诗人的艺术想像,也是诗歌情境的逻辑必然。深深感到妻子对自己的“来之”、“顺之”与“好之”,便解下杂佩“赠之”、“问之”与“报之”。一唱之不足而三叹之,易词申意而长言之。在急管繁弦之中洋溢着恩酣爱畅之情。至此,这幕情意融融的生活小剧也达到了艺术的高潮。末章六句构成三组叠句,每组叠句易词而申意,把这位猎手对妻子粗犷热烈的感情表现得淋漓酣畅。

《诗经》全文讲解诗经赏析 第7篇

《诗经》的百科价值在于对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先民风俗、鸟兽草木、瓜果蔬菜、礼乐器具、自然现象、山川河流等等方面的记载与触达,甚至还囊括了不少《史记》《汉书》都不曾讲过的历史事件。

当然,这些要靠你在深入阅读中,亲自发现了。

《诗经》的世界,也许后人永远无法彻底读懂,但《诗经》的情怀,却足够吸引年轻的现代人“东施效颦”。

《诗经》全文讲解诗经赏析 第8篇

装帧方面,裸书脊,便于在亲手抚摸古意质感的同时,180度自由翻页

版式疏朗,便于查阅、精读。

尤为重要的是,上、下两册的书封主图皆选自南宋画家马远的名作《诗经·豳风·七月》,

南宋画家马远作品

其中“农夫”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后世学者更有到底是“农夫”还是“奴隶”的学术争论。

不过,作为普通读者,这些或“坎坎伐檀兮”的汉子、或“在野”“在宇”“在户”的劳动者,他们到底来自何方,身份是谁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能通过这幅画,看到了宋人眼中的《诗经》镜像:恬静的、自然的、淳朴的——满纸韵味悠长的中式审美。

中国人的风情、风韵、风骨、风采、风神、风流,尽在《诗经》的风雅世界里,能不流连忘返?

《诗经》全文讲解诗经赏析 第9篇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注释:

【1】麟:麒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现代生物学家或以为的长颈鹿。

【2】趾:足,指麒麟的蹄。

【3】振振(zhēn):诚实仁厚的样子。

【4】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5】于(xū):通“吁”,叹词。

【6】于嗟:叹美声。

【7】定:通“顁(dìng)”,即额头。

【8】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曰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

【9】公族:公侯同祖的子孙。

作品赏析:

这首诗很像是孔子的《获麟歌》。诗三章,其首句描写麒麟,次句描写贵族,末句慨叹不幸的麒麟。意在以贵族打死麒麟比喻统治阶者迫害贤人(包括孔子自己)。

赞美贵族公子,而以“麟”起兴,这在古代却是一桩异常庄重和动情的事。所谓“麟”,其实就是糜,鹿之一种而已。不过古代传说中的“麟”,却非同寻常:据汉刘向《说苑》称,“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春秋感应符》更发挥“一角”之义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荀子》亦云:“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恶杀,麟在郊野。”大抵是一种兆示“天下太平”的仁义之兽。所以后儒赞先王之圣明,则眉飞色舞于“麒麟在圃,鸾凤来仪”;孔子生春秋乱世,则为鲁哀公之“获麟”而泣,以为麟出非时也。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诗所传达的热烈赞美之情了。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两幅美好画面的化出和叠印:眼间刚出现那“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仁兽麒麟,悠闲地行走在绿野翠林,却又恍然流动,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来。仁兽麒麟与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辉映,令人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赞叹之情。于是“于嗟麟兮”的赞语,便带着全部热情冲口而出,刹那间振响了短短的诗行。二、三两章各改动二字,其含义并没有多大变化:由“麟”之趾,赞到“之定”、“之角”,是对仁兽麒麟赞美的复沓;至于“公子”“公姓”“公族”的变化,则正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说,“此诗公姓犹言公子,特变文以协韵耳。公族与公姓亦同义”。如此三章回旋往复,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断交替闪现,耳际是“于嗟麟兮”赞美之声的不断激扬回荡。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的交汇,经过了叠章的反覆唱叹,所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兴奋、热烈的画意和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