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全文与赏析 第1篇
关键词: xxx 写月诗 月亮 情怀
人常说“风月总关情”。翻开中国古典诗歌篇章,咏月诗、写月诗不计其数,咏月名诗更是不胜枚举,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皎洁美丽的月亮在诗人笔下,显得千姿百态,风情万种:有山月、江月,有春月、秋月,有朗月、残月,有边关塞外的月,有繁华都市的月,有失意人醉眼朦胧的月,有思乡人泪眼婆娑的月,有相思人凄清缠绵的月。由此可见,诗人爱月之深,咏月之诚。
中国古典写月咏月诗中,苏轼久负盛誉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属极品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有一位诗人最爱月,那就是xxx。他的多首名篇都沐浴着月华,浸润着月色。最难能可贵的是,在xxx的诗歌中,月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美,而且增添了诗的情境美。月不仅是一个参与者,而且是一个见证者,并且是那样的富有人性,蕴含着深厚的人情味,由此而促成了xxx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xxx对明月是情有独钟的,皎皎月色是他寂寥失意时对酒当歌的知己,是他人生快意时引吭高歌的听者,是他思家怀乡时寄寓愁心的鸿雁。这一轮千古明月明鉴了xxx诗歌的雄奇飘逸,也承载了诗人浪漫奔放的情思。下面就他的一些咏月名篇作简要的赏析。
一、月是思乡和怀友之曲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xxx这首《静夜思》是中华泱泱五千年文化瑰宝中最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一,被誉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望月思乡是其内容,单纯白描是其手法。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一位离家多时的游子思乡成愁,夜不能寐。举首瞩望那一轮明月,低头俯视床前如霜般洒了一地的月光,思绪穿越时空,飞到了久别的故乡。静静的夜思,缕缕的乡愁,无限愁思涌上心头。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明人xxx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称它“妙绝古今”。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对xxx诗歌“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除却对家乡的思念,xxx的明月还寄寓了对友人的深挚情怀。其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千年来便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好友xxx左迁龙标,于是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关切、安慰寄托给天上这轮澄澈的明月,愿这祝福能通过明月遥寄友人。此句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其中那如明月般纯粹的友情也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艳羡的。
二、月是知情和知音之人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酒与月,是xxx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月是诗人多种情思之所寄,酒能助其才思,长其豪气,释其忧闷。可谓酒壮诗胆,月增情思。月使其超然卓立,对现实世界获得了新的视角,能道人所未曾道;酒使他兴会无穷,对人生世态增添了想象和气派,能言人所不能言。这首诗反映了深藏于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愁闷,但却并不直抒胸臆,而是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借月写孤,借酒写愁,月与酒的相随相伴,更突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愁闷。春天的一个月夜,诗人独自一人坐在花丛中饮酒,有春月春花美酒相伴,岂非赏心乐事?诗人又幻想同月与影会影歌舞,并想象着由地上到天上,与月永结交游,交欢行乐,载歌载舞的喧闹情景,亦真亦幻,且虚且实。然而,这样一种交欢行乐的情景背后,却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愁寂。人在孤寂时,一棵树、一只鸟都可成为良友知己伴侣,而人到了借物为友的境地,其孤独愁闷则无可言语了。可知,花月酒影,本是陪伴,却更是陪衬,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闷。
xxx酷爱明月,这已经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流传不息的佳话,他在不少诗歌中往往把月亮人格化,把月亮当作亲密的友人来描写,甚至把明月当作自己的守护神。在《月下独酌》中,诗人简直和月亮的影子成为了歌舞的伴侣,呼明月为友,不足为奇,呼月影为友,就是xxx推陈出新的创造了,可见诗人对明月爱之深、情之切了。一个亘古未有的旷世奇才,在京城长安却沦为了一个御用文人,还不得已常在皇帝妃子和达官贵人们的酒宴上作附庸风雅的助兴之作。当时,诗人这种有志难伸、知音难遇的苦闷可想而知。多年来的漂泊中与他朝夕相伴的只有酒;而在这无尽的寂寥中能知他懂他的,也唯有这亘古不变的一轮明月了。
三、月是理想和自由之花
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忧愤作结。全诗感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对官场糜烂生活的厌弃。
《乡愁》全文与赏析 第2篇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五大考查内容中,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考查频率独领,高唱主旋律,并且始终保持平稳的态势;语言特色、形象分析和内容赏析处于次高位置。据此可以预测,未来高考在诗歌鉴赏的考查上,考查内容仍将遵循这一规律,不会有大的变动,这就给我们高考备考指明了方向。把握这一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就一定能轻松决胜高考。
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诗歌鉴赏所选诗词的难度都不太大,考生大多都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内容,为答题扫清障碍。但据抽样分析,诗歌鉴赏一直是“重灾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答题不准确,不规范,随意性强,考生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要做到既能读懂诗,又能答对题,就必须掌握答题技巧,规范作答,提高得分率。
第三,熟悉并运用鉴赏术语。诗歌鉴赏要求使用规范的、专业的名词术语,将鉴赏水平从感性层面提升到理性层面,从而提高得分率。专业术语主要包括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xxx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洁洗练、明快浅显、辞藻华丽、沉郁顿挫等)、思想情感(如忧国伤时、怀古伤今、愤世嫉俗、xxx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xxx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思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以乐写哀、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正侧结合、巧用典故、对比衬托等)三个方面。
第五,精心组织答案。答题时要注意采分点,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赏析,切忌脱离文本的泛泛而谈,说空话、套话。有时还要根据分值给答案标上序号,以凸显条理性。
不管命题形式怎样变化,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不会改变,每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总是有章可循的。只有明确试题类型,熟悉答题技巧,规范操作程序,才能在考场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稳操胜券。
【典型例题解析】
1.(2015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3)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xxx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乡愁》全文与赏析 第3篇
一、透析考点,明确考纲要求
我对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做了如下统计:形象类,8题;语言类,1题;技巧类,11题;思想类,13题。
由此可见,诗歌鉴赏的考查以形象、技巧、思想情感为主,因此我就以2011年高考题为例从形象、技巧、思想情感等三个方面谈谈审题技巧。
二、化整为零,分步探究问题所指
(一)形象类问题审题
例: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摇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xxx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xxx一怆神。
(2)指出“吟对xxx一怆神”中“xxx”意象的作用。(2分)
《乡愁》全文与赏析 第4篇
乡愁
(台湾)xxx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xxx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xxx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xxx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乡愁》全文与赏析 第5篇
xxx中(1928~2017),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翌年转入厦门大学。同年随父母去香港,次年到台湾。1952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57年主编《蓝星》周刊。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主编《现代文学》及《文星》。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返台任教。已出版诗集《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紫荆赋》《守夜人》等。
后世影响:
《乡愁》曾被选入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科书。
作品相关:
《乡愁》不仅有着结构和韵律上的艺术之美,更因其对故乡恋恋不舍的情怀和对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期待而有着情感之美。《乡愁》有四小段,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2011年12月11日xxx中在华南理工大学讲学时,曾在千余学生面前亲自朗读了自己为《乡愁》续写的第五段:
而未来,
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
你来这头,
我去那头!
这一段描绘出了乡愁化作往来的桥梁,将海峡两岸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繁荣发展的图景,xxx中对两岸统一的信心,在这一段之中得到了表达。
《乡愁》全文与赏析 第6篇
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一起来回味品读诗歌的语言美。《乡愁》一诗语言的质朴之美在于如同口语,富于生活气息;典雅之美又在于精丽,富有独特的韵味,是经过锤炼加工的。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5、方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6、另外,“乡愁是……”这一句式又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乡愁》全文与赏析 第7篇
赏析:
感受: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xxx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xxx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xxx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xxx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流落到台湾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有了无尽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正如xxx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话:思蜀而不乐。
三、形式美
结构上,寓变化为统一
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
相关诗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浊酒一杯家万里,xxx未勒归无计。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乡愁》全文与赏析 第8篇
一、把握诗人思乡怀人的情感,加深了解诗人情感的思路
在把握诗人的情感之前,我们首先明白这类诗歌的分类,它们可以分为(1)羁旅愁思,如,xxx《商山早行》。(2)思亲念友。如,xxx《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边关思乡,如,xxx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闺中怀人,如,xxx《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鉴赏示例:如xxx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xxx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的情感思路是:这是一首七绝诗词。凉秋夜半,霜气迫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使船上的旅客不禁引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远远传来叩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幽寂清凉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独凄凉的感受和萦绕心头的缕缕乡愁。
二、鉴赏思乡怀人诗词中的意象,了解诗人心中的各种情感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就是我们常说的寄托意义。只要看到甲的形象,就会联想到乙的寄托意义,甲乙两者是联在一起的。譬如:松柏寄托坚强,月亮寄托相思,xxx托惜别,秋风寄托悲凉,春风寄托喜悦,荷花寄托高洁,寄托归隐等等。诗人借助这些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二)抓意象的特殊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特有的内涵入手。例如,对月思亲而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xxx《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下是诗中常见的意象。1.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2.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如,xxx“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xxx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以芭蕉为闷悱。3.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这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xxx《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4.xxx《送友人》:“挥的自兹去,xxx马鸣”。从以上描述的意象中,反映出诗人的各种情感。
三、鉴赏思乡怀人诗句的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诗词的艺术水平
我们阅读古诗词,要了解诗人,例如(1)以景衬情。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民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例(2)即事写情。xxx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一首《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恰当,形成情境交融,十分确切生动。
《乡愁》全文与赏析 第9篇
词中写庭院里的xxx竟是盛开呢,还是枯萎凋谢呢?“憔悴损”究竟是在指黄花的花容呢,还是在写女词人因愁苦而憔悴的面容呢?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对一首诗词要鉴赏的到位和准确,首先就需要对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声声慢》是反映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时的词作。早年时期的她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母亲知书达理。而女词人聪明颖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婚姻上又是幸福美满的。因为她和当朝宰相xxx之之子xxx明诚结婚,夫妻俩志趣相投,除了爱好诗词之外,亦致力于搜集和赏玩书画金石。xxx建炎三年(1129)年,xxx入侵,词人夫妇相继南奔,不久,丈夫病逝于南京。词人的精神上受到了沉重地打击。她只身飘零于杭、越、台州及金华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国破家亡,丈夫离世,晚年时景况孤寡困苦,生活窘迫的残酷现实,使女词人长期处在深深地苦闷、彷徨、焦虑、孤寂和忧愁之中。
了解背景后然后再结合这首词的整首意境来分析,全词营造的是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清冷,凄凉,悲愁的意境。寻啊寻,找啊找,她在寻找什么呢?亡国使她背井离乡,xxx使她肝肠寸断,愁绪如剪不断理不清的乱麻昼夜地缠绕着她、煎熬着她,使她起居不安,茶不思,饭不想。词人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困顿境地。
深秋天气“乍暖还寒,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黄昏之际,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忽冷忽热的天气,最难调养生息,淡酒浓烈却抵不住寒冷的秋风,更难排遣词人内心的愁苦。“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看到排列整齐的曾似相识的大雁哀鸣着向南飞去,怎不勾起词人对故国和亲人的思念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这空旷静寂的庭院里陪伴词人的只有绵绵的秋雨拍打着梧桐树叶发出嘀哒嘀哒的声响。这嘀哒的雨声何不看作是词人忧伤的眼泪呢?
从以上的环境描写中不难看到“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既描写黄花又是想象之句。呈现在词人眼前的傲霜而放从不低头的黄花都已耐不住乍暖还寒的天气和劲风细雨的吹打,由盛开到凋零枯萎,满地堆积。词人睹物思人,回想起昔日在这暗香盈袖的黄花间可藏了多少次她与丈夫的欢声笑语啊。把酒赏菊,吟诗作赋,那时的生活是多么地浪漫和惬意,她多么希望美妙幸福的时刻再现啊。而如今两人阴阳相隔,自己又孤苦伶仃,背井离乡,漂泊度日。枯萎的黄花怎能不勾起词人的满怀愁绪?何况黄昏时间局促在屋子里更让她心烦意乱,情绪颓萎,她哪还有好心情去采呢?
从表现手法看,词中描写黄花“憔悴损”应该是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既描写了花容憔悴又喻指词人。黄花从娇艳到枯竭仿佛是词人一生的生活写照。
《乡愁》全文与赏析 第10篇
典 型 例 题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晚秋
xxx 嘏
云物①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xxx半开xxx,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xxx楚囚。
【注】 ①云物:云雾。
(1) 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诗题中“晚秋”的特点?
(3) 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错 答 列 举
第(1)题:
错答一:云物、曙光、残星、雁、长笛等体现了晚秋凄清、清冷的特点。错答二:残星几点,雁横塞,xxx半开,鲈鱼正美。错答三:残星、雁横塞、xxx。错答四:云物、雁、篱菊、鲈鱼。错答五:xxx、、荷花。错答六:凄凉、美景中带着点淡淡的忧伤。错答七:凄凉、孤独、惆怅。
第(2)题:
《乡愁》全文与赏析 第11篇
对于中学生来说,诗歌的学习始终是一个难点,不好懂,还要背,弄得疲惫不堪,根本谈不上去体会诗意,感受诗美。因此,我在教授诗歌时非常注重用诗意去感染学生,用诗意解读诗情。先说现代诗歌。
前几天,刚好教授xxx中先生的诗歌《乡愁》。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中我尽量体现其诗意。首先,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_走近xxx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_-----悟xxx_。
其次,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在课堂上,我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在介绍xxx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_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xxx风又一次将他浸润。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乡愁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所以教学时我注重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但在读了两遍之后,学生仍不得要领,所以我范读诗歌,感染学生。(读《乡愁》),通过这样的朗读,小步轻迈,使学生的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这样一来,学生对乡愁的浓浓诗意有了一些了解,但学生毕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就像xxx中说的:_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_因此学生朗读也是单薄的,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为了让学生更深的体会,感悟这种乡愁,我和学生一起做_换字游戏_,把:_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_,换成_大大的,宽宽的,高高的,深深的_,大家再来读一读,学生立刻感觉到,七嘴八舌地说:_不好不好,这样就没有诗意啦_。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小小的,窄窄的等词语恰恰表现了深深的,浓浓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家国之思。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更深地理解了其中的诗意。
再和席慕容的《乡愁》对比: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异同,同样的乡愁,不同的表达,使学生再一次感受到诗歌丰富的意境。
拓展训练中,师生共同回顾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的乡愁的诗句。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
这样,在浓浓的诗意中,学生学习了乡愁,体会了乡愁,在将来的生活中也学会了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乡愁。
古典诗歌的教学也一样,在教学要体现诗意,感受诗美。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最重要的是因为它有诗意。不论是慷慨激昂也好,婉转抑郁也罢,每一首诗总有它独到的_意_所在。如果把这_意_抽掉了,只剩下文字符号,那么再华丽的文字也将失去其生命力。因此,诗歌教学,就要教出一点_诗意_,学出一点_美感_来,让_诗意_弥漫课堂,让_美感_熏陶心灵。但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仅仅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解诗歌的意境。但有些教师教学诗歌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 _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_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很多:
《乡愁》全文与赏析 第12篇
角度一:理解、赏析关键字词
这里有两种题型:一是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赏析,如上海卷要求对xxx“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字加以赏析,天津卷要求对南宋汪元量的“北望烟云不尽头”中的“望”字加以赏析;二是对流传下来的不同版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区别分析,如福建卷。
[典型例题](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xxx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xxx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xxx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xxx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角度二:概括语言特点
[典型例题](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xxx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解题思路]xxx的诗的语言风格,同学们平时应已有所了解。据传xxx每次诗写成后都要读给邻居家的老奶奶听。另外,高中《语文》(人教社版)第五册《唐诗简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xxx主张诗要写得通俗易懂”的话。
答案:朴实无华。
[备考指导]多了解,多记忆。常见的语言风格有:xxx的清新典雅,xxx的豪放飘逸,xxx的沉郁顿挫,xxx的朴实无华,苏轼的豪迈旷达,陆游的悲壮忧愤,xxx的柔婉隽永,辛弃疾的雄浑悲慨。此外,下面五个适应范围较广的词语也是概括诗歌语言特点时常用的。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如xxx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xxx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等诗句。
《乡愁》全文与赏析 第13篇
——xxx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xxx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赏析
《乡愁》全文与赏析 第14篇
关键词: 自选模块 答题策略 题干意识 踩点意识 文章意识
从2009年开始,浙江省实行以“分类测试、分批选拔,全面考核、综合评价”为选拔模式的“新课改高考方案”,根据此方案,2009年浙江省考一类院校的考生还要加考60分的自选模块(自选模块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学科的18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编制1道试题,共18题,每题10分,由学生任意选答6题)内容,语文的自选模块内容为“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
2009年2月,浙江省温州市进行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笔者在改语文自选模块试卷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答题存在一些问题,于是就此问题提出高考语文自选模块的答题策略。
策略一:要有题干意识。
题干为考生指明了回答问题的方向,没有就题干提出的问题作答就是答非所问,所以审清题干极为重要。
01号题题干是“请从散文的‘疏密’角度,赏析xxx的《绿》”,有些学生没注意题干要求(从“疏密”角度赏析),自说一套,有个考生的答案如下:
该答案分析在理,语言表达简洁流畅,说明该考生有鉴赏文章的能力,但该考生无视题干要求,没有从疏密角度进行鉴赏分析,这样的答案,得分只能在4分以下,实在可惜。02号题第2小题要求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那么就要对景物的特点和情感的类型要作表述,情与景如何交融要作表述,而有些考生没有着重在这方面进行分析。
策略二:要有踩点意识。
高考阅卷时为了体现阅卷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阅卷人员往往把提供的参考答案分成若干个踩分点,考生答题没有答到某个踩分点,该踩分点的分数就被扣掉,因此建议考生要有踩点意识,善于解读出题干中所提问题的踩分点,并在答题中体现出来。
《乡愁》全文与赏析 第15篇
下面结合2014年的中考真题,对写作技法类题进行分类解析。
一、辨识体会类
【呈现形式】
1.某句或某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修辞、表现手法)?有何妙处?
【应对策略】
这类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写作技法的辨识了解、体会其表达效果以及分析主题等。一般而言,说出修辞手法相对简单,所以大多数题目都是要求结合修辞赏析其表达效果。当然,在答题时,有的还要求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解答此类题,需要积累一定的古诗词的写法知识。比如常见的表达技巧有:(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xxx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xxx等。
【典型例题】
例1.(2014年湖南岳阳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宋)xxx 放(ban)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问题: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愁》全文与赏析 第16篇
乡愁,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是成千上万首诗表现的主题。然而,将之长期写作的主题,在中国文学史上,xxx中恐怕还是第一人。在他众多写乡愁的诗中,《乡愁》一诗毫无疑问是流传最广、最为委婉动人的一首。
那一寸见方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侯的依恋,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依仗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来来往往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其中滋味自在心头。一坯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诗人的心归往何处?xxx竟是不能圆的梦了!“这头”和“那头”终于走向了沉重的分离,诗人的心一下子沉入了深深的黑暗中。
诗人在这强烈的情感中转入对现在的叙述。现在那湾浅浅的海峡,竟成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深深伤痕,是和诗人一样千千万万中华子孙的伤痕。诗的意境在这里突然得到了升华。xxx已不仅是诗人心中的相思和苦闷。诗歌由此具有了一种深层的象征意义。那母亲难道不是祖国的象征?那情人难道不是诗人的自喻?
诗人在大千世界之中,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和“这”、“那”简单的`词融合在一起,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离别和相聚间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xxx。正如诗人所言:“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赶。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叙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无尽的相思。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饰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了词语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就是用自己真实的感受,用音乐般的语言唱出了心中对祖国和祖先的深深眷恋之情。这种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风在台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可以说,xxx中的诗使得台湾诗坛的现代诗趋于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