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听琴原文及翻译 第1篇
琴赋(〔明〕李贽)
【原文】
《白虎通》曰: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故谓之琴。余谓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人知口之吟,不知手之吟;知口之有声,而不知手亦有声也。如风撼树,但见树鸣,谓树不鸣不可也,谓树能鸣亦不可。此可以知手之有声矣。听者指谓琴声,是犹指树鸣也,不亦泥欤!
《尸子》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因风而思民愠,此舜心也,舜之吟也。微子伤殷之将亡,见鸿雁高飞,援琴作操,不敢鸣之于口,而但鸣之于手,此微子心也,微子之吟也。文王既得后妃,则琴瑟以友之,钟鼓以乐之,向之展转反侧,寤寐思(复)者,遂不复有,故其琴为《关雎》。而孔子读而赞之曰:《关雎》乐而不淫。言虽乐之过矣,而不可以为过也。此非文王之心乎?非文王其谁能吟之?汉高祖以雄才大略取天下,喜仁柔之太子既有羽翼,可以安汉;又悲赵王母子属在吕后,无以自全。故其倚瑟而歌鸿鹄,虽泣下沾襟,而其声慷慨,实有慰藉之色,非汉高之心乎?非汉高又孰能吟之?
由此观之,同一心也,同一吟也,乃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夫心同吟同,则自然亦同,乃又谓渐近自然,又何也?岂非叔夜 所谓未达礼乐之情者耶!故曰:言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康亦曰:复之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傅仲武《舞赋》云:歌以咏言,舞以尽意。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以意尽于舞,形察于声也。由此言之,有声之不如无声也审矣,尽言之不如尽意又审矣。然则谓手为无声,谓手为不能吟亦可。唯不能吟,故善听者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其为自然何可加者,而孰云其不如肉也耶?
吾又以是观之,同一琴也,以之弹于袁孝尼之前,声何夸也?以之弹于临绝之际,声何惨也?琴自一耳,心固殊也。心殊则手殊,手殊则声殊,何莫非自然者,而谓手不能二声可乎?而谓彼声自然,此声不出于自然可乎?故蔡邕闻弦而知杀心,钟子听弦而知流水,师旷听弦而识南风之不(兢),盖自然之道,得手应心.其妙固若此也。
蔡邕听琴文言文翻译(蔡邕听琴文言文详细翻译)
李贽(1527~1602),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其一生崇尚自由,以异端自居,思想与儒家的传统学说相悖。
李贽有关琴论的文字,还 可见于《焚书琴赋》。他认为琴的作用,是用来吟其心,即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他说:人知口之吟,不知手之吟;知口之有声,而不知手亦有声也。如风撼树,但见树鸣,谓树不鸣不可也,谓树能鸣亦不可,此可以知手之有声矣。听者指谓琴声,是犹指树鸣也,不亦泥欤!这些说法,对起源于汉代《白虎通礼乐》中的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的思想提出挑战,继承并发扬了道家法天贵真、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批判精神,认识到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主张琴乐要抒发人的真实情性,表现真实的个性。李贽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继魏晋名士嵇康声无哀乐论以后,崇尚自然、反对名教的愿望在音乐美学领域的反映
琴者心也,琴者吟也,琴者情也
【解读】
琴者心也,琴者吟也。琴者,情也。琴乃自娱之雅乐,非娱乐他人之器物,与一般众乐器不同。自娱自乐,发乎于心,寄情于琴。
娱人之乐,未免违心。或阿谀献媚,或强颜欢笑。为了迎合他人只好摧眉折腰,不得欢颜。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被长期压抑,长此以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
蔡邕听琴文言文翻译(蔡邕听琴文言文详细翻译)
琴为雅乐,或娱己,或奏与知音者听。弹琴,表达的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不断发掘自己的内心,我们会发现久而久之自己所面对的当下的自我越来越真实。心也因此变得柔软而灵敏,能够察觉到周围事物,一花一草,一草一木,一沙一尘等等细微的变化。用心去感受世间的万事万物,用心去体会生命的喜悦。万物皆有灵性。琴能够让我们于种种细微的变化中去捕捉那种霎那间生命的美好和喜悦,教会我们爱与感恩。用心待一张琴,有如用心去请教一位良师,用心去体验一本好书,确实让人受益匪浅。心因琴,因琴声而变得柔软,柔软使我们拥有了水的智慧。智慧一旦开启,慈悲和光明就升起。于是我们能够用爱与感恩去对待周围的万事万物。
对于琴,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感激、敬仰。谁说琴只是一块木头?!琴不仅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有灵性的。对琴要用心去体会,与琴交流沟通,而不是驾驭琴。
真正的琴人懂琴、爱琴、惜琴。无须多少海誓山盟,只见于日常细微之中。
善待你自己的琴,善待每一张与你有缘的琴!那是前世多大的愿念才修得今生的琴缘!
蔡邕听琴原文及翻译 第2篇
蔡邕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文学书法上,更是精通音律,是一位弹琴高手。
据说某日,蔡邕应邀到一位朋友家中参加宴会,由于他有点事,去的稍晚了一点,当他来到主人的家门口,里面的酒席已经开始了,丝丝缕缕从室内传出了琴韵。
原来这主人特意邀请了一位善于弹琴的乐师,为客人们助兴演奏。
蔡邕对音乐的素养天份极高,还没有进屋,但被琴声吸引,如痴似醉,不由地停下来仔细聆听。
谁知不听还好,这一听着实吓了他一跳,一开始琴声悠扬,但随一波又一波的琴声,突然琴声变得高昂紧绷,沉重浑浊有压迫感,隐隐约约露出一股杀气。
主人们是请大家来作客的,怎么又暗藏杀机呢?
敏锐的蔡邕深感这事情有点蹊跷,心情无限紧张起来,他大惊失色,友人相邀,为什么这琴声杀机四伏,难道是鸿门宴?
想到那些嫉妒诽谤他的小人们,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当机立断,便回转身,悄悄离开了。
蔡邕是声望极高的大人物,主人听到下人报告说这位贵宾已经来到了自己家的门口,却又悄悄折回了,连忙追了出来,问个究竟,是不是礼数不够让他挑礼了。
蔡邕就直言不讳地说出了原因。
主人便拉着蔡邕来到酒席上,让弹琴的乐师来见蔡邕,并说了蔡邕来了又想走的原因。
乐师听了主人的解释,望着蔡邕不由地失声笑了,对蔡邕说:“先生莫非是刚才我看到螳螂捕蝉的缘故?”
原来,乐师在屏风后面演奏的过程中,恰好瞥见有一只螳螂,正打算捕食一只鸣蝉。那蝉已经要飞走了,而那只螳螂却迟迟没有下手,乐师心中不禁替螳螂暗暗着急。
“先生一定听出来当时我的情绪,不由自主地流露在琴声里,让先生产生了怀疑?”
蔡邕听了这番话,爽朗地笑了:“就是呀,隐隐有杀机!”
看来这琴韵真的与心境有关呀,只有精通音乐的人才会从细微处察觉到不同。
蔡邕听琴原文及翻译 第3篇
①爨:煮饭
②烈:同“裂”
③因:因此
④裁:剪
⑤世人:那时候的人
⑥名:n→v,取名
⑦召:同“招”,接待
⑧比:直到
⑨潜:悄悄地
⑩向:刚刚
而:表转折点,却
素:素来
怃然:迷失的模样
鼓:演奏
方位:正对
却:倒退
惟:仅仅期待
形:主要表现
岂...乎:难道说...吗?
宗:重视
蔡邕:公年133年-公年192年,字伯喈,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圉人,汉朝文学类家、书法名家。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代也称他“蔡中郎”。后汉三国时期知名奇女子·蔡琰(蔡文姬)鼻祖。
译文:
吴地有一个焚烧处理松木煮饭的人,蔡邕听见松木在火中崩裂的响声,了解它是一段非常好的木材,就请人用
这一木材干了一张琴,果真弹出来了美好的歌曲,但是木材尾端烧糊了,因此那时候把这个琴就称为“焦尾琴”。最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隔壁邻居用酒食接待蔡邕,直到蔡邕去时邻居酒喝得正开心,有一个顾客在屏风隔断后弹琴,蔡邕家门口悄悄地听,大惊道:“啊!用歌曲来请我却有杀心,是怎么回事呢?”就溜回去了。佣人告知主人家说:“蔡君刚刚来啦,家门口却离开。”蔡邕一向被村里人青睐。主人家赶忙亲身追上去而且逼问他离去的缘故,蔡邕详尽把状况告之了他,大伙儿沒有不惊讶的。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到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即将离去却沒有飞起,螳螂伴随着他一进一退。我心里很焦虑不安,只担忧螳螂抓不上它啊。这难道说便是杀心显出在琴声中吗?”蔡邕笑着说:“这得以称作杀心啊!”
【《蔡邕听琴》阅读答案及译文】小文章:
1.蔡邕听琴阅读答案
2.《蔡邕听琴》阅读答案
3.《后汉书蔡邕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4.三国蔡邕《女训》的文言文阅读回答
5.蔡邕字伯喈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6.《世说新语》阅读答案及译文
7.《元史》阅读题回答及译文
8.《空同集》的阅读文章答案解析及译文
蔡邕听琴原文及翻译 第4篇
北宋·宋徽宗《听琴图》原文:
蔡邕听琴文言文翻译(蔡邕听琴文言文详细翻译)
吟徵调商灶下桐,
松间疑有入松风。
仰窥低审含情客,
似听无弦一弄中。
白话释义:我们的古代,礼、乐、诗、赋,也就是一大三小棵的松竹树。或者黄冠缁服,或者纱帽红袍,或者纱帽绿袍,或者蓬头童子,颤颤悠悠声,悉悉索索听,虚虚实实境,不愧是老手,真要“哀家”绰绰有余的想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