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共5篇)

爱莲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1篇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繁,多

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丹。独:只;自:从;甚:众、多;

翻译: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而:却(可是,但是);染:被污染。翻译:我则唯独喜爱莲——(我喜欢)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

原文: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

翻译:经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娇媚,

原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蔓:不生枝蔓;不枝:不长枝节。

翻译:它的茎梗里面通透,外形挺直,不过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

原文: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越发,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

翻译:香气远播,越发清新,笔直洁净地站在那里,

原文: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亵玩:玩弄亵: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焉:助词;

翻译: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认为,以为。隐逸:隐世避居;

翻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原文: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人格高尚的人;

翻译:牡丹,是花中的富豪;莲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原文: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噫:叹词,相当于“唉”;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鲜:少;

翻译:啊!对于菊花的钟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原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应当;众:多;

翻译:对于莲的钟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钟爱,自然人数就很多了。

爱莲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2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爱莲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3篇

(1)可爱者甚蕃:繁,多(2)亭亭净植:树立

(3)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庄重(4)香远益清:越发,更加

(5)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6)而不染:被污染

(7)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清涟: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

(8)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9)不可亵玩焉:亵玩:玩弄。

(10)陶后鲜有闻:(鲜:少)(闻:听说)(11)宜乎众矣:(宜:应当)

(12)出淤泥而不染:不被沾染(13)陶后鲜有闻:少

(14)同予者何人?:我(15)晋陶渊明独爱菊:只

(16)自李唐来:从(17)世人盛爱牡丹:众、多

爱莲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4篇

首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爱莲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5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一作:盛爱)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