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翻译和原文(共21篇)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1篇

关键词:《小妇人》功能对等形式对等直译意译

1868年,美国出版了一部震动文坛的小说,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心,尤为青少年所喜爱。这部小说便是xxx・梅・xxx特(1832~1888)写的《小妇人》。《小妇人》是大众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全书贯穿了善良仁爱、追求道德完美的精神,歌颂了家庭的伦理观念和邻里间的助人为乐,因此能历久不衰,连续畅销,还先后被改编成戏剧、拍成电影,在世界各地上映。小说在银幕上的巨大影响,也证实了其独特的魅力。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本文从众多的汉译本中选取了两个译本与原著作了对比性研究。xxx和xxx玉立译本,1996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xxx),xxx和xxx译本,1997年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以下简称xxx)。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这些译作。

一、关注不同的读者群

由于不同读者群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因此在英译汉过程中,译者需细细xxx文的读者群以期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xxx《小妇人》阅读对象是具有一定英语水平同时对英语国家具有一定认知的读者群,因此他的译文很少加注,而xxx《小妇人》的读者群是儿童及青少年,因此他的译文加注颇多。以下举例说明:

(1)“Christmas won't be Christmas without any presents,”grumbled Jo,lying on the rug.

xxx:“没有礼物圣诞节怎么过?”xxx在小地毯上咕哝。

xxx:xxx一家住在美国东部一个名叫康xxx的小城。家中有父亲、母亲和xxx、乔、贝思和xxx四姐妹。xxx是xxx先生的长女。圣诞节到了,让我们听听这四姐妹的谈话吧!

“没有礼物的圣诞节还算什么圣诞节!”xxx躺在地毯上嘟囔着。

正是由于xxx本的阅读对象是少年儿童,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加上了一段背景资料。这种做法有助于读者群迅速明了文章,理解全文。而xxx本的阅读群体是有一定认知能力的读者群,如果加上这样一段背景知识则会显得画蛇添足。

(2)“I don't think it's fair for some girls to have plenty of pretty things,and other girls nothing at all,”added little Amy,with an injured sniff.

xxx:“有些女孩子拥有荣华富贵,有些却一无所有,我认为这不公平。”艾美鼻子轻轻一哼,三分出于轻蔑,七分出于嫉妒。

xxx:“我想世上那么多姑娘都有漂亮东西,咱们却没有,这太不公平。”xxx愤愤地说。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3)Nobody spoke for a minute;then Meg said in an altered tone:

xxx:大家一时无言。一会xxx换了个声调说:

xxx:大家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当大姐的xxx改变了语调,她说:

xxx本中分别加上了“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和“当大姐的xxx”这样的文字,这可以使读者进一步了解这四个姐妹之间言行举止异同的原因。

常言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正是基于读者群的不同,两个译本在处理上有较大的不同点。这种情况在xxx本中表现特别明显,宋的这种译法是成功的,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反响也很好。当然,xxx的译本对于其读者群而言也是非常好的,效果亦是明显的。

二、追求功能与形式的对等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和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xxx达(Eugene Nida)提出并逐渐完善起来的一对术语。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判断译文好坏的标准由原作变成了译作时窥探读者的心理反应。这种由译入语转变为译出语的改变是巨大的。以下试举例分析之。

(4)――“I don't believe any of you suffer as I do.”cried Amy;“for you don’t have to go to school with impertinent girls,who plague you if you don't know your lessons,and laugh at your dresses,and label your father if he isn't rich,and insult you when your nose isn't nice.”

――“If you mean libel,I'd say so,and not talk about labels,as if papa was a pickle-bottle,”advised Jo,laughing.

――“I know what I mean,and you needn’t be satirical about it. It's proper to use good words,and improve your vocabulary,”returned Amy,with dignity.

xxx:――“我不相信有谁比我更痛苦,”艾美嚷道,”因为你们都不用去上学。那些女孩子粗俗无礼,如果你不懂功课,她们就让你下不了台,她们笑话你的衣着,爸爸没有钱要被她们标价,鼻子长得不漂亮也要被她们侮辱。”

――“你是说‘讥谤’吧?别念成‘标价’,好像爸爸是个腌菜瓶子似的。”xxx笑边纠正。

――“我知道我在说什么你对此不必‘冷嘲日(热)讽’,用好的字眼没什么不对,这有助于增加‘字(词)汇’,”xxx正辞严地反击。

xxx:――“你们受的苦比起我来差得远呢?”xxx喊道,”你们用不着上学,和那些不懂礼貌的姑娘们在一起,当你功课疏忽时,她们会难为你;当你衣服破旧时,她们会嘲笑你;当你父亲是穷人时,她们会肥胖你的父亲;要是你鼻子不好看,她们就会取笑你……”

――“你是说‘诽谤’吧!别再说‘肥胖’了,仿佛爸爸是一根大柱子似的!”xxx纠正一边笑着说。

――“我知道我说什么,你用不着讽刺我,使用好词当然不错,还可以扩大词汇量呢?”xxx回驳道,态度还挺严肃。

功能对等原则译出的句子符合译出语行文的习惯,没有翻译腔,一看就懂。如在例(4)中,xxx本就是从功能对等的原则出发。读者阅读起来会朗朗上口。“诽谤”“肥胖”两词相对应,达到了预期理想的效果。

形式对等则要求语言在形式上译文和原文保持机械的对应。形式对等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但是在例(4)中,xxx本恰当处理,避免了译文死板、生硬。

因此,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必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三、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free translation),也称为自由翻译,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Peter Newmark认为“在保证翻译效果的前提下,字对字的直译不仅是最好的,而且是唯一有效的翻译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何种类型的翻译,都没有理由采用不必要的近义词,更无需用意思翻译的方法。”换言之,直译方法使用得当可以xxx在保持原文形式的同时,又能保持原文的内容和意义。当译文的句子结构与原文结构一致时,一般采用直译为好。

(5)“I planned to spend mine on new music,”said Beth,with a little sigh,which no one heard but the hearth-brush and kettle-holder.

xxx:“我本来打算买些新乐谱,”贝思轻轻叹了口气说,声音轻得谁也听不到。

xxx:“我早已经计划好了,要把钱花在音乐上。”贝思叹了一口气,不过这叹气太轻微了,只有壁炉刷儿和壶才能听得见。

(6)The four young faces on which the firelight shone brightened at the cheerful words,but darkened again as Jo said sadly:“We haven't got father,and shall not have him for a long time.”

xxx:这句令人愉快的话使炉火映照下的四张年轻的脸庞明亮起来。”我们没有父亲,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没有,”xxx地说。听到这句话,大家的脸又暗淡下去。

xxx:说到这儿,壁炉旁边火光映衬着的四张小脸儿变得开朗起来,但又马上变得忧虑起来。因为xxx地说:“我们现在却见不到爸爸,恐怕还要有很长一段儿时间不能见到他。”

(7)“You said,the other day,you thought we were a deal happier than the King children,for they were fighting and fretting all the time,in spite of their money.”

xxx:“但前几天你说我们比起xxxxxx公子来要幸福多了,因为他们虽然有钱,却一天到晚明争暗斗,烦恼不休。”

xxx:“前天,你不是还说我们要比金家的孩子快活得多吗?他们虽然有钱,却整天吵闹不停。”贝思反问大姐姐。

从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xxx本更倾向于直译,如例(5)中“只有壁炉刷儿和壶才能听得见”,例(7)中“金家的孩子”;xxx本更倾向于意译,如例(5)中“声音轻得谁也听不到”,例(7)中“xxxxxx公子”。当然,xxx本中也有意译,如例(6)中“开朗”“忧虑”;xxx本中也有直译,如例(6)中“明亮”“暗淡”。这里没有衡量标准评价谁的译本译得好与不好,关键是要看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直译与意译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它们又是相互协调,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通过对直译与意译二者关系的正确研究,更多地认识了解到什么时候采用直译,什么时候采用意译,在运用直译与意译的时候所应该掌握的技巧、遵循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翻译能力及水平的目的。

四、结语

任何一部作品的翻译都要考虑到读者群、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以及直译与意译等多个因素。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恰如其分地把握这几个因素,既要反对离开原文片面追求译文流畅,又要反对拘泥于原文片面强调所谓的“忠实”。分析对比前人的译作,有助于后学者学习、借鉴前人得失,从而更好地提高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Louisa May  Women[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2]xxx・梅・xxx特.小妇人[M].xxx,xxx玉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3]xxx・梅・xxx特.小妇人[M].xxx,xxx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7.

[4]申丹.论翻译中的形式对等[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2).

[5]xxx.以直译为主,还是以意译为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

[6]Nida,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7]xxx.谈谈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8,(5).

[8]xxx,xxx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9]xxx莲生.谈英语比较形式及翻译技巧[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学报,2009,(3).

[10]xxx莲生.论归化策略在汉译兰德公司报道中的运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3).

[11]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2篇

关键词: 商标词;文化差异;翻译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is a kind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y. every trademark implies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while translating it,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have the version comply with the consumers’ cultural psychology, language rules and the regional culture.

key words: trademark; culture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1.引言

商品的商标就如同人的名字,是产品形象的代表,质量的象征,又是知识产权的保证,这就要求商标代表的这种商品不仅要有优良的品质、合理的价格、精美的包装,还应要求它的译名个性鲜明、xxx亮、内涵丰富、富于联想。驰名商标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就是可靠的质量和优质的产品,就是合理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由于商标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折射出有关国家与民族的文化、风俗、经济、政治、宗教。因此译好商标名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实践证明,成功的商标翻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不成功的翻译会给公司或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公司或国家的形象。因此,译者在翻译商标时一定要考虑英汉文化差异,使译名符合民族的语言特点、宗教信仰、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价值等。本文通过分析商标词的文化属性,来探讨商标词翻译的文化处理。

2.商标词的文化属性

首先我们应看看何所谓商标词。根据美国xxx家r·海斯的观点,a brand, . trademark, is a name, term, sign, symbol, design or a combination of them that tells who makes it or who sells it, xxxtinguishing that product from those made or sold by others. a brand name is that part of brand that can be vocalized。(xxx法公,2003)好的商标名寓意深刻,引人注目,易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商标词的制造者禅思竭虑,揣摩消费者的心理,尽可能迎合广泛的消费者,因此,时代风气、社会心理、公众意识等社会一文化因素必然成为商标词们的一个重要影响源。任何商标词都有自身的文化涵义,商标词的文化属性首先表现在受一时形态制约上(2001,xxx)。商标词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遵守道德规范,否则商标不能注册或者会造成严重的法律后果。其次商标词必须符合特定社会的风俗、习惯尊,重宗教传统,如果在命名时一味求新、求奇、贪大、xxx、唯美、超雅,忽视了社会文化主流的接受标准就可能事与愿违。

从来源看商标词更是从其孕育之口起便浸润于文化之中。文化作为一种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商标词的理据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英语商标词具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特征。比如有的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名家名作、具有历史意义的人名、地名等‘如du pont(人名).avon(莎士比亚stratfort-on-avon的avon河)等。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文化积淀丰富,如“孔府家酒”、“杏花村”等,就有很丰富的文化内蕴,体现在商标上,也显现出浓重的东方文化色彩。

3.商标词翻译的文化处理

商标在产品的销售中起着重要的广告作用。驰名商标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就是可靠的质量和优质的产品,就是合理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好的商标名寓意深刻,引人注目,易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胜,把自己的产品更好地介绍给目标市场的消费者。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要取得商标翻译的成功,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商标词的翻译要注意符合消费者的文化心理

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繁衍发展过程中文化积淀而成的心理特征。东西方人由于地域环境、种族渊源、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对商品的认知角度、审美情趣、费观念和心理联想等方而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在商标命名方而表现的求雅弃俗.取吉避凶的社会心理各国则是相同的。因此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符合消费者的文化心理。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3篇

关键词:服装;品牌名;翻译;用字

1服装品牌名的翻译

国外服装品牌名翻译方法与普通英语词汇的翻译一样,同样也都有音译、意译等,当然,好多外国牌子都是不音译的直接用英文。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的服装制造商越来越注意与世界接轨,很多服装品牌在注册中文商标的同时,也有了特定的英文翻译,有的直接采用汉语品牌名的拼音作为英文品牌名,有的则根据读音翻译成英文中有特定意思的词,而且是有特定含义的词。

音译

外国服装品牌名译成中文名

外国品牌名译成中文名时,多数都采取音译法,取其相近的音译成汉语。如:

LouisVuitton——xxx威登;

Bvlgari——宝格丽;

Cartier——卡蒂亚;

Fendi——芬迪;

DonnaKaran——xxx卡兰;

Hermes——爱马仕;

Moschino——莫斯奇诺;

NinaRicci——莲娜·丽姿。

很多外国服装品牌都是用创始人或设计师的名字作为商标,也采取音译法,就如同翻译英文名字一样。如:

品牌名称:ChristianDior(xxx汀.xxx)——创始人、设计师(1946年-1957年):ChristianDior(xxx汀·xxx);

品牌名称:Chanel(xxx)——创始人、计师(1913年-1971年)均为GabrielleChanel(加布里埃·xxx);

品牌名称:Versace(xxx)——设计师:xxxxxx、xxxxxxxxx。

应注意的是,很多品牌名并非是英语,还有法语等语言,翻译时可结合国际音标进行音译。

中国服装品牌名的英译

汉语品牌名用拼音。使用汉语拼音的好处主要是能直接宣传这个品牌名,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品牌大多数是以开拓国内市场为主。如:

xxx——Weipeng;

xxx——Lining;

波司登——Bosideng;

利郎——Lilang;

报喜鸟——Baoxiniao;

芭芭拉——Babala。

有些服装品牌名英译时,虽然是音译,但是选词时,采用有实际意义的词,如:

百丽——Belle(Belle,在英文是“美女”,而其法语涵义是“美丽的女人”);

歌莉娅——Gloria(Gloria是“荣耀、颂歌”的意思,同时也是个很美的少女的名字,很多外国女孩取这个为名,这与“Gloria的服装品牌专注于女性休闲服饰,风格休闲淑女甜美可爱”相符合)。

有些服装只是根据汉语名称取个音相对应的词,在英语中并无实在意思,但是却有特定的涵义,如:

以纯——Yishion(Yishion是英文单词fashion改造而成,改之后不仅含有原来的含义,又是汉语中“衣”的谐音,体现其经营的范围);

衣本色——Ebase(Ebase是“E”和“BASE”组成的,“E”不仅是“衣”的谐音,现在最流行的一个英文字母,“base”与“本色”谐音,是“基础,根本”的意思,又与“本色”相同);

真维斯——Jeanswest(是由“Jeanswest”不仅与“真维斯”音相近,而其中的“Jeans”为“牛仔裤”,west为“西方”的意思)。

有些服装品牌根据其汉语名称取音相近的词,并无实在意思,也无内在涵义。如:

佐丹奴——Giordano;

班尼路——Baleno;

鄂尔多斯——Erdos;

美特斯邦威——Metersbonwe。意译

(1)外国服装品牌名翻译成中文时,很少采用意译,如上文所说“很多用创始人或设计师的名字作为商标”,并无实在意思。但是,有些品牌名的确含有实在意思。如:

Mango——芒果;MissSixty——60小姐。

(2)很多中国品牌名英译时,都采用意译。如:

七匹狼——Septwolves;

五色——FiveColor;

纯爱——PureLove;

自由鸟——FreeBird;

梦狐——DreamFox;

罗马帝xxx——RomanKing。

不译

很多外国品牌其英文名称就很简单明了且知名度也很高,翻译成中文反而让消费者迷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不译,直接用英文。而有的中国服装品牌注册时就直接用英语,所以这种情况下,通常也不译。

2服装品牌性别

服装品牌的性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男性(Male)、女性(Female)和无性(Unisex)。

(1)男性品牌是指该品牌具有显著的男性象征和特性,只能用于消费对象是男性的产品,就服装而言,就是他只合适用于男性穿着和使用。其识别方法如下:一是看品牌名称,是女性化还是男性化;二是看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如果只有男性,而且始终是男性,那么就可以认同为是男性品牌;三是看品牌宣扬的价值观念,如勇敢、冒险、坚强等;四是看品牌的原型产品,即最早推出的产品是否男性用品。

目前国内市场有明显男性象征的品牌有:金利来(Goldlion)、七匹狼(Septwolves)、利郎(Lilang)、庄吉(Judger)等。

(2)女性品牌是指名牌具有显著的女性化特征和象征,只能用于消费对象是女性的产品,就服装来说就是品牌名称只能用于女性穿着。女性品牌的识别方法与男性品牌相同:先看品牌的名称,是女性化还是男性化。在我国女性的名称总是有“娜”“雅”“黛”“宝”“丽”“丝”等字眼;二是看品牌的形象代言人是否为女性,而且是否始终是女性;三是它倡导的品牌价值观是否为女性所独有,如“柔”“美”“白”“xxx”“性感”等;四是看它名下推出的第一个产品是否为女性专用产品,以及它是否深入人心。国内目前比较有名的有:xxx(Triumph)、xxx(Maniform)、雪蜜儿(Shmysheros)米兰姿(MILANZI)等。

(3)第三类是无性别特征的品牌。这类品牌既可以用作女性物品,也可用于男性用品,尽管这两类产品之间可能有明显的区别,但用的品牌是相同的。

3服装品牌的定位

每个品牌的服装公司都其本身的定位,是面向的是高消费群,还是普通消费者。很多品牌只面向尊贵人士,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那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如:xxx威登(LouisVuitton)等的世界名牌。而很多公司则把其产品定在普通消费者,因为普通消费者虽然利润不高,但是销售量却很大。定位不同,其所采用的品牌名可能也会不同。现在很多国际流行品牌采取品牌延伸概念的运营方式,旗下会推出的不同下属品牌,这也都在品牌名中得以体现。如:xxxxxx(GiorgioArmani)的旗下推出的xxx(Armani)是针对富有阶层,xxx(Mani)、爱姆普里奥·xxx(EmporioErmani)、xxx牛仔(ArmaniJeans)则是针对普通消费者。

品牌体现的是一个产品的质量、服务、形象等各个方面。不管一个品牌名怎么译,是xxx成英语,还是英语译成汉语,不论是音译还是意译,最重要是要体现这个品牌的特点,并且要注意避免跟其他品牌混淆,以免导致法律纠纷。如果译了比不译糟,那不如不译,以免影响原有的品牌效果,如“Only”本是中国消费者都知道的品牌,如果非要根据其字面意思翻译成“唯一”,那么这样反而让中国消费者迷惑,反而不利于这个品牌在中国的销售。有的品牌有其特定的销售方向,如果是女性品牌在翻译时,不能用个太男性化的名字,以免消费者误会,影响销售量。品牌名为品牌服务,品牌名的翻译也要忠实于品牌理念。

参考文献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4篇

生:老师,您上次不是说自己最佩服的人是xxx吗?

生:唉,你没听老师说是“之一”吗?当然就不止一个啦!

生:这个人现在还在吗?多大年纪啦?

师:嗯,他的肉身已经不在了,但他的――

生:(齐声)精神在!

师:对。你看看你们手上的这篇文章,在哪里可以找到“xxx”三个字?

生:哦,第二行。xxx。这篇《xxx说》就是他写的呀!

师:是的。不认识“xxx”三个字的,请给它们注上拼音。

师:我先隆重地介绍一下我这位老乡――

生:啊?xxx是您的老乡呀?!

师:是的。在我出生的地方有一条河,叫xxx河,离河不远处有个叫楼田堡的地方。公元1017年的5月5日,对后世影响极大的xxx就出生于此地。后来,人们就以他家乡的这条河的名字称呼他为“xxx先生”。我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讲xxx先生的故事。当地有个叫“月亮山”的地方。(课件出示月亮山的实景图)看,这座山非常奇怪,像个天然的大洞,四面围合,但山顶是空的,没有遮挡,站在山的中心,抬头就是天。xxx小时候家里贫穷,父亲去世得早,他经常在月亮山给人家放牛,放牛的报酬就是希望主人借书给他读。借来书后,他就边放牛边躺在岩石洞里看书。后来呀,这个月亮山给了xxx很多灵感,使他写出了一本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书,书名叫《太极图・易说》。(板书书名)

生:我们今天读的这篇文章不是这个题目。

师:对!这是大学问呐。要读xxx的这本书呀,必须先把中国最牛的一本书《易经》背诵得滚瓜烂熟才行。

生:老师,那我要去背!

师:当然,背诵《易经》可不简单,至少我们要先认识很多的汉字,大概要到五年级,你们才能背诵《易经》,现在还是先读读像《xxx说》这种篇幅短小的美文吧。

师:来,看着原文《xxx说》,老师读,你们听。要快速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老师读两遍,第一遍来不及注音的字,第二遍要赶快跟上。

(师范读,生听,并相应注音。)

师:听了两遍后,你注了几个字音?把你注过音的字读三遍,并顺便把有这个字的句子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现在来跟我读――不是和我一起读,是我领读一句,你们跟读一句。

(师领读,生跟读。)

师:好,自己练习读一遍。我给你们四分钟的时间,如果能在我规定的时间里读两遍的,就是优秀朗读者。

(生大声地自己读)

师:找几个优秀朗读者来读一读看,水平究竟如何。

(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师:我在每个大组里请两位,先比赛读,再接力读,把不通顺的句子读通顺。站着的同学读不流畅的地方,让坐着的同学示范读。

(生读)

师:好。刚才我们读的时候是不带任何特殊节奏要求读的。现在听xxx老师的节奏,你们这样慢慢地逐字逐句读一遍,把你喜欢的词句圈画出来。我读译文,你们读原文,注意不可以对译出轨哟,要不然,翻译大车就真的翻车啦,会压伤我们的哟。

(师读译文,生读原文,师适时纠正个别学生对译出错的地方。)

师: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生: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师:晋朝xxx唯独喜爱。

生:晋xxx独爱菊。

师: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生:自xxx,世人盛爱牡丹。

师:我唯独喜xxx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

生:予独xxx之出淤泥而不染。

师: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生:濯清涟而不妖。

师: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生: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师:香气远播,更加清香。

生:香远益清。

师: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生:亭亭静植。

师: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我认为,是花中的隐士。

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师: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

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师: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生:莲,花之君子者也。

师:唉!对于的爱好,xxx以后很少听到了。

生:噫!菊之爱,xxx鲜有闻。

师: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师: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师:说说看,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生:我知道xxx花的很多优点,从污泥中长出来却没有被污染过。

生:我知道xxx喜欢。

师: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

生:《饮酒・二十》: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师生复习《饮酒・二十》)

生:我知道唐朝的人都喜欢牡丹。

师:xxx说只有唐朝的人喜欢牡丹吗?

生:不对,是从唐朝以来,到宋朝都喜欢。

师:哪里知道是“唐朝”呀?

生:“xxx”。

师:奇怪啦。“xxx”是什么意思呀?怎么不直接说唐朝,反而说“xxx”?

(生沉默,望着老师无语。)

生:因为唐朝的皇帝姓李。

师:是的。在《三字经》里我们读过“夏传子,家天下”。古代的天下是某一个家族的,这个家族的姓氏往往就是一种皇权的象征。比如汉朝是“xxx汉”,明朝呢?是xxx的天下,称为――

生:xxx。

师:是的。好,那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把文章读得十分流畅。

(师生同读)

师:古诗可以吟诵,像这样的美文也是可以吟诵的。来,我们也按照“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方式把这篇美文吟诵一下,感觉一下xxx赞美莲花的情感。

(师生全体吟诵三五遍)

师:看着提示,试着把这篇美文背诵下来吧――(练习背诵至下课)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5篇

一.xxx义的含义

在苏州拙政园,有“春夏秋冬”四个亭子,其中春植以牡丹,xxx以荷花,xxx以枫树,xxx以梅花。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徜徉其中,园林造景寄托了主人无限的风雅情怀。走出拙政园,进入扬州“个园”,处处感受到的则是对“竹”的喜爱。可以说,拙政园和个园中的这些花木已经远远脱离了植物本身的含义,具有了文化象征的深邃内涵。由此可见,就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文化学习而言,如果不能理解这些花木词汇携带的文化信息,就只能算是隔靴搔痒。因而,汉语词汇中携带的巨大文化信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必要,这就是汉语的“xxx义”教学。何谓xxx义?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是xxx德春在1978年发表的《对xxx言10年情况的两点补充》,“xxx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也就是说,语义在反映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了民族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词语的含义。”

二.以花木词为例看汉语xxx义

在中国文化中,植物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客体和环境,还是人类思想感情的寄托和投射,蕴含着丰富而又特别的xxx义;对其含义的挖掘是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效贯通,并使语言学习内涵更加丰富细腻的必由之路。举几个典型例子。

(一)梅

梅花色彩鲜明,品相俱佳,生在冬季,傲霜斗雪,有一种洁净清奇的外貌特征。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梅花还多与高山绝壁相伴,xxx立,具有很多丰富含义,最典型的,一是不畏艰险,奋发顽强;二是高雅脱俗,气韵清奇;三是豁达乐观、充满希望。元末明初画家xxx冕有一首《墨梅》是这样说的,“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说的就是梅花的高雅清奇。在《卜算子・咏梅》中这样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诗中以“百丈冰”、“花枝俏”、“报春归”和“丛中笑”等意象的叠加,写出梅花在万物衰煞的严寒中,毫不畏惧,竞相绽放,而且以美好姿态和盎然生机迎接新春到来。与一般鲜花临冬而凋形成截然对比,给人以乐观的信心和勃发的希望,显现出梅花在汉语中的重要文化内涵。

(二)竹

“竹”字从造字学上来看,是个象形字。它的字形就象两杆翠竹,亭亭卓立、风姿绰约。在中国文化中,它因高直挺拔、冬xxx和中空有节的特点,常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司空见惯的两个现象就是,“竹梅松”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成为国人心中的四君子。“竹”字在汉语中最重要的xxx义,一是正直坚贞;二是谦逊有节。唐代白居易在《养竹记》中说,“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各行,夷险一致者。”正因为“竹性直”,高直挺拔,柔韧刚直、不蔓不枝,暗含了中国文化“以瘦为美”、心性正直、忠诚专一等审美追求;正因为“竹心空”,竹竿中空,因空见用,暗含了中国文化“有之以为体,无之以为用”,内涵蕴藉、含而不发、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精神追求;惟其“竹节贞”,竹拔节生长,所以具有了正直坚贞、有节有操,风神灵秀、秉持气节等文化内涵。所以宋代文人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竹”字在汉语中的第三种重要xxx义是男女情爱。“湘妃竹”的传说脍炙人口,潇湘二妃在舜游历九州客死他乡后的迎风泣血、执着相思让人感叹不已。坚韧执着的相思之情成了湘妃竹的代称,也逐渐成为女子坚贞哀婉爱情的代称。

(三)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以审美的眼光对荷花的婀娜多姿所作的诗意感悟,使荷花增添了丰富厚重的文化意蕴。“荷”的汉语xxx义:一是高洁,二是美丽,三是爱情。莲花生长在淤泥之中,却不被淤泥浸染,莲藕洁白,莲叶清翠,莲花香美。xxx在《xxx说》中,“予独xxx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在文中,xxx描述xxx的四种品格:积极入世却不为世俗所染;本身美丽却不曲意谄媚;行为正直从不趋炎附势;独立自尊而不受亵渎玩弄,将莲花的象征意义提高到顶峰。又因“青莲”与“清廉”谐音,自此,荷花以其洁身自好、品行方正、仪态端庄、行为廉洁等文化内涵,在汉语中独具其xxx义。此外荷花还以它负重与唯美的摇曳,存在于中国人的审美观照和集体无意识之中。在中国人形容一个女子的美丽与清纯时,多用“出水芙蓉”来比喻。清代纳兰性德在《荷清》中,“出浴亭亭媚,xxx步妍”,笔下的荷花俨然是一个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踏着凌波微步的美少女。中国古代画家在致力于文学意境和绘画语境的结合时,对荷花的写意情有独钟,其间霸悍排阖的笔墨,纵意澎湃的激情、疾风骤雨的气势,在纸端烟云中展示出一种韧劲、张力和自由之美,使荷花成为一种勃发生长的“生命力”的象征。最后,洁净、美丽的莲花,还成为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时至今日,新婚洞房的布置,对联和窗花还常有“并蒂莲”、“鱼戏莲”、“荷花鸳鸯”这些元素,来形容夫妻的恩爱。莲花的根是莲藕,藕与“偶”谐音;藕中有千万条细丝,藕虽断,丝还连,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爱情象征物。莲花的果实是“莲子”,“莲”与“连”谐音,“莲子”即“连生贵子”之意。又因“莲子”生长于莲房中,一子一隔,互不干涉,又与我国传统伦理“多子xxx”、“兄弟有序”的观念极为吻合,因此被赋予“多子”的意义。由此,荷花具有了男女情爱、婚姻和顺、生殖繁茂等多重象征意义。

三.对外汉语中的xxx义教学

随着留学生学习的深入,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趋向于一种语言文化教学。语言方面,传授汉语知识,进行语言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文化方面,通过汉语教学,弘扬中国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并促进汉语学习。

但是,目前xxx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在大多数汉语教材中,都很少把词汇的xxx义及其具体运用作为必要内容纳入。大多数对外汉语教材对生词的处理方式都是:生词词目――汉语拼音注音――词性标注――外文翻译,而给出的外文翻译注释是对词语的字面直译,往往掩盖了词语深层次的的xxx义。同时,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收录的8800多个汉字中,国俗词语仅占130个,在重要等级上仅仅属于“J”级词,充分证明xxx义教学在考试大纲中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xxx义词时,大多也是自发地略加解释,深浅宽窄随意性很强。

(三)具体做法

在教材编写方面,应确定xxx义词汇的比例。xxx义词汇与一般词汇的比例在中级阶段因该最少定为一比四,高级阶段为一比三。同时,对国俗词语的翻译要尽善尽美。如果用xxx文注释足以说明,则直接附在该词的概念意义后即可;如果该词的xxx义在外语中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对应,要用较多笔墨才能解释清楚时,则可以采用加注法来意译。

在教学方面,一是区分层次教学。首先,实施xxx义教学必须考虑不同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层次,要在他们能够理解接受的能力范围内输入适量内容。不可因为脱离教学阶段,输入量过多,或内容过于生僻,导致他们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其次,要区分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背景层次。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背景层次主要是指是否来自“汉字文化圈”。比如越南、老挝的学生,由于其母语文化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较大,所以,在理解和接受汉语xxx义方面也更容易。因此区分学习者的以上两个层次能使xxx义教学更具针对性。最后,还要根据xxx义的常用性、是否有历史典故以及汉字的难易程度等,由易到难地安排教学。

二是结合语境和情境教学。国俗词语的教学,除了要侧重于揭示其蕴含的文化意义,还要更注重结合具体语境和语言交际技能训练,从解释和语用两个方面同步进行教学。按照“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教师应在具体语境中,借助于具体例句对国俗词语的文化内涵或联想引申含义进行解释,包括语_能、语义搭配、修辞色彩等。同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语境来推测和判断词语的深层含义,通过语言实践来培养学习者对汉语国俗词语的洞察力和领悟力。教师可以依托多媒体视听手段等,设置具体情境,就文化事件展开专题讨论。通过发表见解――适当引导――向正确观点靠拢三个步骤,让学生沉浸在自主创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效果。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6篇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 德阳 618307)

【摘要】《阿弥陀经》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这部经和《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一起被称为中国xxx土宗的三经,这部经也是中国佛教丛林晚课的内容之一。全经主要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环境的种种优雅之处,以便令读者生起向往。这部经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译本,一个是鸠摩罗什的《佛说阿弥陀经》,一部是玄奘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两部经各有特点,本文将通过一些例子对两部经进行比较。

关键词 鸠摩罗什;玄奘;阿弥陀经;翻译

鸠摩罗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他祖籍天竺,生于中国西域的龟兹,因此他从小就擅长梵语和xxx。他七岁出家,十几岁就因为精通佛教义理而著称于世。这些都为他日后的佛经翻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因为他翻译的佛经数量极多,而且质量很高,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一部梵文原典有几个xxx文时,往往是鸠摩罗什的译本流传地最广泛,最为大众所接受。他的代表作包括本文所要讨论的《阿弥陀经》,除此之外,还有《金刚经》,《维摩诘经》,《妙xxx华经》,《大智度论》等等。这些经论直到今天仍然为广大的佛教研究者和修持者所读诵和研究。因此,鸠摩罗什的译经影响是深远的。至于为什么鸠摩罗什的译本流传地那么广,主要的原因是译文具有很好的文采。这和印度以及西域的文化传统不无关系。按鸠摩罗什自己的说法,天竺的文体,非常注重文采,而且往往都能配上音乐进行吟唱,特别注重押韵和节奏感。因此,鸠摩罗什的译文中也尽量保留这种风格。

玄奘也是一位伟大的佛经翻译家。他十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人们都知道玄奘西行求法的故事,并且知道玄奘在印度的那烂陀寺学习,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佛学修养。但可能不是很多人知道,其实,玄奘在前往印度留学之前,就已经是一位佛学上的专家,就已经有很好的佛学基础。其实,他在国内时,也就是去印度之前就已经广学《俱舍论》,《摄大乘论》和《大涅槃经》等等。去印度以后,他又广学了中观系和唯识系的很多经典。因此,在佛学造诣上玄奘是没有问题的。玄奘同时擅长汉语和梵语。他的汉语水平在他呈给唐太宗的两篇奏章中表现得很充分,反映出玄奘是一位六朝文体的专家。他的梵语水平也非常高,主要是他在印度留学十几年,用梵语学习佛法,用梵语进行辩论,回国后又将《老子》和《大乘起信论》由xxx成梵语,流传印度。所有这些,都为他后来的译经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玄奘在翻译理论上应该是非常精通的,可惜的是,像鸠摩罗什一样,现今保留下来的这方面的著述不多。但今人概括玄奘的翻译风格时,认为他是比较介于直译和意译之间。比起鸠摩罗什的译文,玄奘的译文显得比较直。而比起义净的译文,他的译文则显得比较文。事实上,历史上的佛经翻译者要么汉语弱一点,要么梵语弱一点,而玄奘则对梵语和汉语都非常精通,这一点就连与他齐名的鸠摩罗什也望尘莫及。玄奘在翻译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及代词还原法。他还提出了五种不翻的理论,包括秘密故不翻,xxx故不翻,此土无故不翻,顺古故不翻以及生善故不翻。此外,玄奘还设立了包括十一种不同岗位的译场,为后世的佛经翻译流程提供了典范,也确保了翻译的质量。总之,玄奘的翻译作品数量大,质量高,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具备里程碑式的位置。

在鸠摩罗什的《阿弥陀经》中,有一句话,叫作“舍利弗,不可以少善xxx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_,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_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_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xxx,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对应的部分,玄奘的译文是“又舍利子,若xxx情生彼土者,皆不退转。必不复堕诸险恶趣、边地、下贱蔑戾车(《翻译名义集》上说是边地,《华严疏钞》上说是“恶中恶”,并说“亦云奴中奴”,也就是下贱的意思。)中。常游诸佛清净国土,殊胜行愿,念念增进,决定当证阿耨多xxx藐三菩提。(下转第235页)(上接第124页)舍利子,彼佛土中,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甚可爱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又舍利子,若xxx情闻彼西方无量寿佛清净佛土无量功德众所庄严,皆应发愿生彼佛土。所以者何?若生彼土,得与如是无量功德众所庄严,诸大士等同一集会,受用如是无量功德,众所庄严清净佛土,大乘法乐常无退转,无量行愿念念增进,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故。舍利子,生彼佛土xxx情类,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非少善根xxx情类,当得往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又舍利子,若有净信xxx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又舍利子,我观如xxx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若有净信xxx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净佛土者。一切皆应信受发愿,如说修行生彼佛土。”玄奘的译文要长得多。这里有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鸠摩罗什的译文中,要求人们在临终以前“一心不乱”,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个难度是很大的,因为按照佛教义理或是我们普通人一般的经验,凡夫人在平时健康的时候就已经总是妄念纷飞了。要在临终那样痛苦和恐怖的情况下做到“一心不乱”则难上加难,这样,似乎没有人可以往生了。如果参考玄奘的译本,就让人放心地多了。原来按照玄奘的译本,实际的情况是“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原来是xxx万能的佛用他的加持力,帮助临终人士做到心不乱。不是靠自己凡夫人的功夫一心不乱,而是佛帮助人做到一心不乱。xxx土宗向来说自己是易行道,而别的法门是难行道,只有按照玄奘大师的译文,这个“易”字才能够得到最好的体现。

结论: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玄奘的《阿弥陀经》更长。这个长度不仅仅是一个篇幅的问题,而是包含了更大的信息量。而且,从佛学义理的角度,玄奘的译本也显得更加准确。因此,笔者个人认为玄奘法师的《阿弥陀经》比鸠摩罗什的译本更加优越。至少,玄奘法师的译本对于鸠摩罗什的译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玄奘的译本理应受到广大佛学研究者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Lefevere,A.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控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7篇

1. 《xxx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3、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xxx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xxx,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4、“独xxx”,“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xxx“避世”的生活态度,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8篇

摘 要:翻译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翻译活动处于社会大环境之中,受到社会、文化、历史,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是连接语言、文化的桥梁。本文将从翻译的五大特性入手,研究这五个特性对汉语文化词语英译的影响,以说明翻译是一种与社会和文化息息相关的人文活动。

关键词:翻译特性;文化词语;汉英翻译

一、对翻译特性的阐释

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规律和艺术的学科。在xxx的《翻译概论》中,他把翻译的本质特征归纳为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型、创造性和历史性这五个特性。翻译的第一个特性是社会性。翻译活动并不是符号转换的表层现象,因为在多数情况下,语言之间的翻译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根据具体语境,受实际社会交流的影响。因此,社会性是翻译的基本特性。翻译的第二个特性是文化性。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那么翻译就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人类虽然分处居住,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但是借助翻译,我们可以进行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圣经》和《佛经》的翻译让世界人民有了共同的信仰,英语习语和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让各国文化相互交流。可以说,翻译的文化性是我们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依据。翻译的第三个特性是符号转换性。“一种语言符号在翻译者头脑中创造出一个概念,并且产生了一个‘思想场所’,即‘符境’或‘语境’。然后,译者头脑内部的语言编译机制将原语的思维转化成‘内部言语’,供大脑进行编码,接着转化成译语的语言,从而产生出原语语言符号的对象――译语的语言符号。这就是翻译中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xxx,2005:149)”这也就是说,译者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在创造的过程来赋予原作意义,而我们说这种再创造的过程又是与原语、译语的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不可分割的。翻译的第四个特性是创造性。正如前文所说,翻译不是将语言符号一一对应的过程,它需要受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影响,是译者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翻译的创造性是译者在受原文某些因素约束下通过其自身主体性体现出来的。翻译的第五个特性是历史性。翻译活动和翻译理论的历史深远,因此,一位译者不可能一次性地全面理解和阐释文本,比如公元前3世纪七十二子对《圣经》旧约的翻译与当代译者的译本肯定存在差异。所以,对某个文本的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译本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丰满,符合时代需求。

二、汉语文化词语的英译受翻译社会性的影响

在社会背景下从事翻译活动,最重要的是考虑语境。“语境决定(语言)形式;形式反过来也建构了语境;”①这一点对称谓语的使用上有明显的影响。例如,小孩子平时在家中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我们可将此译为Daddy,Mummy;但是如果稍大的孩子,即使他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我们也只能将此译为Dad,Mum,或者是在某些正式场合或文本中,要翻译成Father,Mother,不然,在他人看来就有矫揉造作之嫌。又如,在亲密的朋友或熟人之间,中国人大多爱称呼“xxx”“xxx”等,那么译者也没有必要译出被称呼者的全名,只需译为Old Zhang和Little xxx可;但是如果在某些正式场合有其他陌生人在场,即使说话人向陌生人介绍说“xxx是一位老师”,译者出于礼节方面的考虑也应当译为 is a teacher。另外,有一点在中英文化中很相似,当父母对孩子的表现满意时,父亲可能对母亲说:“看看我女儿做的!”但是如果父亲对女儿的做法不满意时,他又会说:“瞧瞧你女儿做了什么!”这“我”和“你”在称谓上的一字之差恰恰表现出不同的感彩。这时,译者可以照实译出,Look at what my daughter did!和Look at what your daughter did!英语中my和your的转换可以表达出同样的感彩。②在不同的语境下交流,所得出的翻译成果不尽相同。所以,译者要融于社会大环境之中,这样才能译出既能使原作读者明白又能使译作读者理解的作品。

三、汉语文化词语英译受翻译文化性的影响

汉英文化渊源有别,这种文化的差异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的种种障碍。这一点首先体现在文化词语的缺失上。如中国周易文化中的阴阳八卦,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多数情况下人们将其译为yin,yang。又如我们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八个称谓语分别代表了母系一族和父系一族,而在英语中仅仅用cousin一词表示了所有八个称谓,但是为了让英语读者明白,有时要进行十分复杂的称为“换算”才能近似地译出原文。同时,文化的不同也会导致词义的冲突。比如“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翻译,英语文化中“资产阶级自由化”是在反封建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的一种政治主张,因此常用bourgeois liberalization来表示。而我国认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指的是背离四项基本原则,违背宪法的思想或行为,因此,译者翻译时不能简单地用bourgeois liberalization,而是要用bourgeois liberalization aiming at capitalist restoration,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由此可见,汉语承载着大量的中国文化信息,而英语也承载着大量的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要用地道的英语来表达原汁原味的汉语并不是一件易事,还需要译者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四、汉语文化词语英译受翻译符号转换性的影响

对于翻译的符号转换性在汉语词英译中的体现,应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译者在头脑中将原语符号和译语符号直接对应。如人名地名:“迎春”“探春”“惜春”分别译成Yingchun、Tanchun、Xichun;四川译成Sichuan;又如一些短语,“保持冷静”可以译作keep cool;“火上浇油”译为to pour oil on the flame③等。在第二类中,原语词语符号的语义不再单纯,需要具体语境和文化的配合。这种配合体现在符号转换性上是这样的:当原语进入译者大脑后,大脑会自动排除第一类符号转换的可能性,而是开始在译语中寻找原语“相似快”。之后,基于语用关系,译者选择其中一个语义,完成翻译过程。如中文的“健壮如牛”英语中应译为as strong as a horse,这是因为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牛是主要的劳动力;而欧美国家中,马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类似的还有“昭然若揭”译成as clear as the sun at midday,“血流如注”译成bleed like a pig④等。这种符号转换再一次证明翻译活动并不是语言符号间一一对应的过程,而是需要译者根据环境,习俗以及信仰中的差异,在具体的文化和语境中进行相应的符号转换。

五、汉语文化词语英译受翻译创造性的影响

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根据原文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的作品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法,需要译者进行适当的取舍。如:我们家那小破土屋的前后左右呀,就像座小花园似的了,红是红,绿是绿,紫是紫,xxx是xxx,五彩缤纷,赏心悦目极了,美丽极了。⑤有译者将其译为The four sides of our shabby little house had become a true garden spot,a riot of colour;red and green,purple and yellow―very pleasant to look at.在译文中,译者没有将“红是红”等一系列句式翻译为“red is red”,因为如果这样翻译,译语读者也不会理解。译者进行相应的取舍,只用“red,green,purple,yellow”四个词来表现“小花园”的“五彩缤纷”。同样的还用中国文化色彩浓厚的一些歇后语,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被译为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worth⑥,译者并没有将“八仙”译成eight gods,因为即使这样译出,译语读者也不能理解,因此,进行适当的取舍却仍能表达原意是最佳的选择。

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也能体现出翻译的创造性。如汉乐府诗《江南》:

江南可采莲,xxx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xxx,

鱼戏莲叶西,鱼戏xxx,

鱼戏莲叶北。⑦

整首诗都充满了姑娘、小伙采莲时欢乐愉悦的心情。而诗中的鱼儿也来凑热闹,在莲叶间游来游去,自由自在,更衬托了整首诗的欢快气氛。因此,译者认为应把鱼儿的运动具体地译出,才能使读者理解其中真意:

Lets gather lotus seed by southern river shore.

The lotus sways with teeming leaves we adore

Among the leaves fish play and make love.

In the east they make love below and we above;

In the west they make love below and we above;

In the south they make love below and we above;

In the north they make love below and we above.⑧

译者将“戏”译为make love(求欢)而不是play(玩耍),就是想将鱼儿间的戏耍和男女间的嬉戏打闹融为一体,互相衬托,体现出原诗的主旨。这样,译者的主体性体现了翻译的创造性,译者根据译语的文化将原语的作品适当地改写,使译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语所要传达的思想。

六、汉语文化词语英译受翻译创造性的影响

同一译者对相同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是有限的,因此不同的译者会译出不同的作品,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译作的策略应用和遣词造句间,而这一方面又体现了翻译的历史性。《红楼梦》的成功译本有两个,分别是xxx夫妇的和大卫・xxx的译本。xxx是汉学家,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因而选择了“归化”作为主要翻译策略,希望普通英语读者能享受和他一样的乐趣。而xxx夫妇在20世纪70年代翻译《红楼梦》的目的是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xxx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更忠实地传达原作的精髓,更真实地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如在第六回中xxx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xxx夫妇的译文是:Man proposes,Heaven xxxposes.而xxx的译文是:Man proposes,God xxxposes.⑨xxx先生用异化法翻译出汉文化的宗教特色――佛教来翻译原文,仍然保留了源语言的文化;xxx采用归化法用God代替了Heaven,照顾到西方读者的宗教观,这样更便于读者理解和体会原作。

同时,同一译者对同一作品的翻译也会特定条件的不同而改变。例如,xxx冲先生对xxx的《江雪》作了两种翻译。原文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一: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d man afloat,behold!

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

译xxx: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⑩

华东理工大学邵志洪教授认为,译文一是寓动xxx,同时采用偶句押韵,因此,第三行中译者用了behold一词,但其实这样做打破了诗人想要营造的静谧氛围,影响了全诗的完美展现;而译xxx一直体现原作的静态气氛,xxx文一更能体现诗人的初衷。由此可见,翻译的历史性主要是通过译者体现出来的,译者对原文的解释和理解,以及使用的翻译策略都受历史环境的影响。

七、结语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9篇

与现代文一样,文言字词是组成xxx最基本的材料,是理解xxx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的不断演变,文言字词的意义及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差异也越来越大。因此,文言字词就成为理解xxx中难以突破而又必须突破的一道障碍,若不排除这一障碍,对xxx的阅读与理解就无从起步。

文言实词是xxx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xxx,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查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

综观近几年各地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呈现了以下特点:①考查内容多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xxx、词类活用、古今通假等方面;②命题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3种:具体释义、单项选择、判断正误;③有些题虽然表面上考翻译,实际上是考查对几个关键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是对词语综合运用的考查。

据此分析,今年及今后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呈这样几个不变的趋势:一是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的趋势不变;二是考查对象为常见的实词的趋势不变;三是题型重具体释义(含句子翻译),轻选择、判断的趋势不变;四是命题的文本材料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趋势不变(但考查的知识点仍是课内文本材料中的知识点)。

【考点梳理】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中考的重点,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理解时须结合具体语境,即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进行文言实词的复习,应重点注意以下4种情况:

一、古字通假现象。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就叫通假。表达了准确的意义,但并未出现的字是本字,替代本字出现的即是通假字。古字通假现象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①用形声字的声旁替代形声字本身,如“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②用形声字替代声旁字,如“食之本能尽其材”,“材”通“才”;③声旁相同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如“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通“谪”;④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的两个字相互替代,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

二、古今异义现象。古今词义的变化,是指由于语言的变迁,同一个词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现代xxx中的意思相去甚远,这些词原先的意思便是古义,现在变化了的意思便是今义。词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xxx义扩大,如“江”,古文专指长江,现在则泛指一切大河;②词义缩小,如“臭”,古文指所有气味,现在只表示难闻的气味;③词义转移,如“涕”,古文指眼泪,而今义则为鼻涕;④感彩变化,如“卑鄙”,在古代是中性词,而现在则成了贬义词;⑤名称说法改变,如“衣(yì)”改称“穿”,“甘”改称“甜”等。区分古今词义变化,还要特别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以防止将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跟现代汉语中形式上相似的双音词混淆。另外,平时要多积累、多比较、多分辨,不要将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词混为一谈。

三、一词xxx现象。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xxx词。在古今语言中,一词xxx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xxx以单音词为主,xxx现象更为明显,有些xxx词常用的义项往往多达五六个甚至十几个。然而无论多少,在一个句子里某词的具体含义只能是确定的一项。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xxx的基础。对于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引申出的新意义。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揣摩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意义。再次,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分析词语的意义。

四、词类活用现象。xxx中的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其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词类活用主要包括:①名词的活用(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活用为副词);②动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用法);③形容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学习xxx词类活用要注意的两个原则是,一看功能,二看搭配,可根据现代汉语中一般词类的主要功能及搭配规律加以识别。

【典例解析】

[例1](2009上海卷)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武xxx示之病( )xxx与知之者谋之( )

[解析]此题以解释的形式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把握,这类题型常放在xxx阅读中进行。因此,分析具体的语言环境,对词语所在文段进行整体翻译是解答的前提和关键。第⑴题“病”意为“疾病”,第⑵题“谋”为动词,意思是“计议,商量,谋划”。

[例2](2009北京燕山卷)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临溪而渔 身临其境

B.山间之朝暮 暮色苍茫

C.杂然而前xxx 推xxx出新

D.觥筹交错 一筹莫展

[解析]在xxx中一词xxx的情况很多,一般来说,一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在一个句子中,该如何确定一个词用的是其xxx项中的哪一个意义呢?主要是通过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和分析。B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A组中“临溪而渔”的“临”意为“靠近”;“身临其境” 的“临”意为“到”。C组中“杂然而前xxx”的“xxx”意为“xxx列”;“推xxx出新” 的“xxx”意为“xxx旧”。D组中“觥筹交错”的“筹”意为“酒杯”;“一筹莫展” 的“筹”意为“筹划、计谋”。

[例3](2004大连卷)“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解析]此题所涉及的文本材料为课外xxx。解答此题时,须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分析“法”在句中的意义,很显然只有“效法,仿效”在句中能够讲得通。

[例4](2009南充卷)下面有词类活用情况的一句是()。

A.帝密使人侦视B.坐客为谁

C.卒获有所闻 D.善者与臣友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程度。一个词是否活用,单看这个词是看不出来的,要分析该词与前后词以及上下文的关系,在确定该词是哪一类活用后,再用活用后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翻译一遍,看看句子是否通顺,是否合理,由此鉴别对该词活用的判断是否正确。一般来说,一个词如果照它本来的意思在句子中讲不通,就要考虑其是否有被活用的可能。本题D项中的“友”本为名词,意为“朋友”,此处做动词,意为“交朋友”。

[例5](2009金华卷)请解释下面卡片中加点词的词义。

[解析]此题以填写“xxx阅读积累卡片”的形式,考查一词xxx的文言现象。平时学习时要作适当的积累,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主要含义。答题时须根据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参考答案:①通“无”,意为“没有”;②灭亡;③逃跑。

[例6](2009湖州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10篇

关键词: 影视翻译 归化 异化

一、理论基础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xxx(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在影视作品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特点、民族文化等恰当运用两种策略,达到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

著名语言学家威廉・xxx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认为:“一种语言的作用以及构成这种语言的词语是生活现实在语言中的反映,其反映方式是说这种语言的民族所特有的。”“语言可以说是各个民族的心灵的外壳,各个民族的语言是各个民族的心灵。他们的心灵也就是他们的语言,说这两者是等同的一点也不过分”(xxx喜,2004:109)。西方的影视作品反映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东方文化语境下的观众并不能快速地接受和理解,甚至有时会造成文化上的误解。加之影视翻译并不能像文学翻译那样可以通过添加注解,这就更加大了观众的理解难度。因此,凡是直译无法使观众一目了然的信息通常采用归化处理,使观众无需源语文化背景知识就能看懂。

二、实例分析

美国迪斯尼动画片Color of the Wind翻译到中国以后,用了《风中奇缘》这个非常具有中国意味的浪漫唯美的译名,没有只是简单地、直截了当地翻译成《风的颜色》,事实上前者比后者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因为这部片子讲的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印第安公主和到美国探险的英国上尉之间的传奇爱情故事。所以,如果说后者只能xxx爱动画片的儿童的话,那么,前者无疑能吸引不少喜欢爱情片的观众的目光。

《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影片,如果采用异化法,则译为《滑铁卢桥》。滑铁卢桥又叫伦敦桥(London Bridge),始建于1817年,是一座九孔石桥。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_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因此中国大部分观众会误以为这是一部与拿破仑有关的电影,其实这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爱情片。译成《魂断蓝桥》之妙在于:“魂断”暗示其悲剧色彩,观众一眼便知是喜剧还是悲剧;译文中借用蓝桥的典故。《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320年,xxx燕xxx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相会,但姑娘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屿水上,称为“蓝桥”。从此以后,“魂断蓝桥”被用来比喻情人互为殉情。因此将Waterloo Bridge翻译为《魂断蓝桥》就巧妙地避开中国观众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迷惑,不失为翻译佳作。

又如,《律政俏佳人》(Legally Blonde)中威瑟斯潘(Reese Witherspoon)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金发碧眼的女孩Elle Woods,而就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孩在求婚时却遭到了拒绝,她的男友Warner Huntington因为要去哈佛求学而舍她而去。被追问缘由时,男友说:“Elle,if I’m gonna be a senator,I need to marry a Jackie not a Marilyn.”这句话如果采用异化手法就是:“艾,如果我要当参议员,那么就要娶xxx,而不是娶xxx。”这样的翻译对中国观众来说很费解。xxx(Jacqueline Lee Bouvier Kennedy Onassis)(1929―1994)是美国第一夫人,美国著名肯尼迪家族成员,优雅大方,充满智慧。xxx(Marilyn Monroe)(1926―1962)就是xxx・梦露,她是誉满全球的性感明星。其在演艺事业早期经常饰演“浅薄的金发美女”角色,被视为“花瓶”。如果加入注释,译文变成:“艾,如果我要当参议员,那么就要娶xxx(肯尼迪夫人),而不是娶xxx(xxx・梦露,性感明星)。”这样做虽然有助于观众理解,但观众可能没有时间去思考信息,甚至没有时间去看增添的信息。根据奈达提出的“意义最重要,形式其次”(xxx,2002:65),这句话译为:“艾,如果我要当参议员,那么就要娶名媛,而不是娶花瓶。”这样既缩短了句子长度,又降低了难度,可以顺利被目的语观众接受。

西方国家中绝大部分人都信基督教,宗教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和常用的语言都透露出宗教的影响。比如:

――Dear God.Make me a bird so I can fly far.

亲爱的上帝,把我变成一只会飞的鸟吧,我会飞很远。(《阿甘正传》)

――Mrs.Santiago,in our Father’s Kingdom,we’re al1 handsome.

圣地亚哥太太,在我们天父的国度里,我们都很英俊。

――0h.shit.Jesus.I can’t believe that.

哦,讨厌。xxx啊,我真不敢相信我会这样。(《人鬼情未了》)

以上几例中,译者就采用异化翻译,运用“上帝”“天父”和“xxx”这些西方宗教中的词语。看英语电影,除了娱乐,还有另外的目的,就是学习英语和了解西方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类词语的翻译使用异化策略,能使观众更深地体会到宗教对西方人生活的影响。

三、结语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11篇

关键词文化意象;重构,归化原则

一、引言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Image)包括物象(Physical 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两个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不同的民族看到同一个客观物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赋予它不同的文化寓意。电影是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手段,它不仅是一种感染观众的艺术手段,更是一种要获取经济利益的商业行为。电影片名是观众走进影片的第一感受,是一部电影本身最好的广告宣传,为此在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归化原则来重构文化意象,是外文影片适合本土文化和市场的重要一环。笔者将在下文以英文影片汉译为例对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重构的归化原则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和探讨。

二、电影片名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归化原则

xxx马赫把“归化”解释为对原作中的“异质成分”按照目的语文化进行处理,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让原作向读者靠拢。电影翻译是一种以吸引观众、实现良好的商业利益为目的的一种跨文化交际,所以在采取异化原则指导下的直译翻译方法不能很好地传递原影片的文化意象时,需要在归化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原影片的主要故事情节、影片的整体风格以及主人公的特点等。以目的语观众熟知的文化意象重新构筑原影片的文化意象,以架起观众和影片沟通的桥梁。

1、以影片主要故事情节为取向的文化意象重构

以影片主要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重构是指把影片的故事情节用目的语观众熟知的文化意象概括出来以代替影片的原语名称。比如,英国电影Red Shoes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放映时被直译成“红舞鞋”,此片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的迷茫、彷徨最终走向断崖的凄婉的故事。时间到了80年代后期,Red Shoes又变成了“红菱艳”出现在观众面前。“红菱艳”的译者根据剧情把那双“舞鞋”比喻成了中国观众熟知的“菱角”,文化意象进行了归化处理。菱角生于污泥浊水,叶子浮在水面,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角。这样的生长环境就令“红菱角”更显婀娜多姿娇艳迷人,从物象上是名副其实的“红菱艳”。这样的“红菱艳”在中国观众看来极像中国古代女子穿的三寸xxx。三寸xxx是无辜的,但它却承载了千千万万无辜女子无穷无尽的血泪史,是中国古代女子身心备受摧残、煎熬的写照。因此结合剧情,红舞鞋――红菱艳――凄惨命运的,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联想链条。红舞鞋位于链条的上端,像一个联想钩,钩出,钩出凄惨。所以,笔者认为经过归化处理的“红菱艳”高度概括了影片的故事情节和悲剧的故事基调,对中国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有更大的冲击性和震撼力,自然更能吸引中国观众的注意力。

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的归化翻译方法在外国影片汉译中屡见不鲜。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物象就是滑铁卢桥。1817年,为了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_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英国出资在泰晤士河上建造了著名的滑铁卢大桥。没看过影片的外国观众包括中国观众,往往把“滑铁卢”与拿破仑联系在一起,所以把影片翻译成“滑铁卢桥”自然会失去一部分观众。为了很好地概括影片的故事情节,吸引中国观众,译者对影片中的文化意象“滑铁卢”进行了重新构建。影片Waterloo Bridge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漂亮的女演员xxx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军官xxx成了恋人。后来,消息传来,xxx战死疆场,xxx痛不欲生。不幸的是为了生存,xxx又不得不沦为。故事的悲情没有到此戛然而止,还有更残酷的现实等待着xxx。xxx不但没有死,而且还奇迹般地出现在xxx面前,这一切如晴天霹雳,令xxx无法面对。为了证明自己的爱情,她再次来到与xxx恋的地方――滑铁卢桥,丧生在滚滚的车轮之下。这个故事情节与中国陕西“蓝桥相会”的传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影片的译者充分利用这一相似之处,把“滑铁卢桥”的文化物象置换成中国观众熟知的“蓝桥”,再点出影片悲剧的结局――“魂断”――灵魂与肉体彻底了断,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蓝桥”是xxx和xxx相识相恋的地方,又是xxx“魂断”的地方,是产生浪漫爱情的“蓝桥”最终了断了女主人翁的梦想。所以,“魂断蓝桥”不仅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心理,而且还点明了影片的主题――浪漫爱情悲剧。(么xxx,2006:29)

2、以影片所要塑造的主人公的人物特点为取向的文化意象重构

以影片主人公的人物特点为取向的重构,是指根据影片所要塑造的主人翁的艺术类型,用目的语文化中与之类似的文化形象来概括,使目的语观众产生亲切感。例如。’s Opus是美国一部青春校园片,它讲述了一位平凡的音乐教师――xxx先生,执教30年,兢兢业业,虽然没有什么名与利,确对他的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就像交响乐团的指挥,他的学生就是他一个个的音符,是他的艺术作品(opus)。译者没有把影片直白地译成“xxx先生的作品”,而是将其人物的文化意象拟物化――适合草木生长的风雨,“润物细无声”。在中国文化中“春风化雨”常常与良好的教育联系在一起,影片中的主人翁xxx先生不就是这样一位默默无闻却给学生提供了春风化雨般良好教育的老师吗?译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中国观众熟知的“春风化雨”来概括xxx先生一生所从事的事业。第一次看到或听到“xxx先生的作品”,很难让人联想到默默无闻奉献的教师形象。但是第一次看到或听到“春风化雨”就能马上把它与好教师、良好的教育联系起来,这就是《春风化雨》的成功处。

这样成功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Peter Pan,译者把“彼德xxx换成了中国观众熟悉的“飞侠”,因为人物是儿童,所以在“飞侠”前加一个修饰成分“小”,这样一个活泼可爱、具有侠肝义胆的文化形象就站在了中国小观众面前,自然比“彼德xxx更令小观众们喜欢。在影片Home Alone中,译者把“独自在家”的一个场面译成了《小鬼当家》,前者令人感到的是孤独,后者令人感到的是惬意,颇有“山中无老虎,猴子为霸xxx”的中国味道,这也正是影片所要描述的故事情节――个顽皮而又聪明的小男孩的自由获得极大满足后的行为和表现。还有Dumbo(《小飞象》),Nicoand Dani(《西班牙》),动画片Shrek《怪物史莱克》和Stuart Little(《小老鼠斯图尔特》),DieHard(《虎胆龙威》),SisterAct(《修女也 疯狂》),Bean(《憨豆先生》),BigMomma’s House(《超级奶妈》),SmallTimeCrooks(《业余小偷》)等等,译者都是把影片中主人翁的人物类型用中国观众熟悉的文化意象进行概括重构,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容,而且还增加了令人联想的元素。

3、以影片的风格为取向的文化意象重构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12篇

[关键词] xxx翻译;生态整体观;共生与互生;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2)01—0103—04

生态学已成为一门显学,它不仅具有原初生物学意义上的理解,而且随着与各人文学科的结合,其意义已扩展到了其它的学科领域。生态的核心含义是整体观下的共生。生态视角考察翻译是指从共生的方面整体性考察、认知和理解翻译环境、翻译诸主体、原语与译语、原语与译语世界、翻译的宏观选材微观译法等。从生态途径对翻译进行研究,译界学者特别是xxx教授以xxx的“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翻译学这一概念,并在论证生态翻译学建构的可能性,合理性和研究对象等方面做出了不朽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然而,这种翻译研究的新取向对实际翻译活动的描写和阐释力究竟有多大,还有待验证。也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考虑,xxx教授从该视角出发对xxxxxx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了生态诠释。另外,《上海翻译》也开创性地在2009年第4期上辟出专栏同时刊发了三篇从“适应和选择”维度下对xxx若、严复这两位翻译家的翻译活动重新阐释和以《牡丹亭》为例对具体译本的研究,这些研究极大地验证了翻译研究生态途径的可行性和阐释力。但是,正如xxx教授在“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一文中所指出,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类比的翻译研究已有一定的共识,然而总体上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欠缺还是颇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引”而未发,一些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引用生态学相关术语表达的阶段,尚没有依据生态学的基本内涵对翻译活动给予深入一致的描述和阐释;狭隘单一,尚缺乏多维度的、对更多的问题做出更多的诠释和概括等方面[1](P3)。本文将尝试从不同的维度,从生态学的三个核心概念入手,依据这些概念的基本内涵对xxx翻译活动给予深入的描述和阐释,以期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丰富翻译研究的这一新途径。

一 (译本选择上)重亚非轻欧美xxx翻译生态整体观之体现

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系统理论,形成于20世纪,代表人物主要xxx奥波德、罗尔斯顿和xxx。其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2](P39)。整体观是生态学的首要特征,它贯穿于生态研究的各个环节,也适用于从生态视角研究翻译的始终。

通过对xxx从事翻译时期我国翻译生态的研究,我们发现xxx在对所译作品的国别选择上体现出强烈的生态整体性意识。

xxx1923年始在美国学习英国文学,1931年出版处女译作《先知》。在初涉翻译时,xxx未选译当时占主流翻译的英美、欧洲大陆的作品据xxx建开统计,1931年间我国共出版外国文学作品179种,其中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数量为55种,欧洲大陆89种,亚洲12种,其他4种,多国合集6种,国籍不明13种(xxx建开,2003:64)。[5],反而青睐于处于少数、边缘地位的黎巴嫩作家xxx的作品,从其首部译作的选择上,其生态整体性思想已初见端倪,这种生态整体观在她翻译的高峰期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 翻译与创作相持而长xxx共生与互生的生态翻译观之形成

xxx青少年时期读了很多林纾翻译的小说,如《茶花女遗事》、《块肉馀生述》、《孝女耐儿传》、《滑稽外史》等。翻译文学与xxx的创作有着非常直接的渊源。xxx本人多次坦承她的创作是受到了翻译诗歌的影响。在《从“五四”到“四五”》一文中,她说:“我写《繁星》和《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只是受了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把自己平时写在笔记本上的三言两语——这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送到《晨报》的《新文艺》栏内去发表。” 在《繁星》自序,《《xxx全集》自序——我的文学生活》等多处她也反复提到《繁星》和《春水》的创作是受了xxx译的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而大家非常熟悉的“春水体”文学语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是受xxx泰戈尔作品的感染。

xxx“春水体”中所体现的散文化形式和口语化的语言使她的译作语言也颇有特色。xxx译文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译文语言清新朴素、婉转流动,适当运用排比句和对比句所形成的自然跳荡的韵律感,再加上原文内容清纯的大自然和xxx切的爱的主题,使她的译风与她文学语言中轻柔雅丽的文字,浑然天成的韵律,优美清丽的意境相得益彰。

几经磨难,向往爱与自由,充满青春理想主义的xxx曾回忆,“解放前,尤其是1951年从日本回国前,都因为那时我没有也不可能和工农大众相结合,对于自己周围的内忧外患,既感到悲愤和不满,又看不到前途的希望和光明,这造成了我的作品日见稀少的原因[10](P588)。”解放后,她所熟悉的旧的手法很难描绘崭新的内容,翻译,这时,成了她最好的代言品。她将自己多年来的创作经验和独特风格用于翻译中,铸就了她人生的翻译高潮,这一段时期(1955-1965年)xxx翻译了xxx的《沙与沫》(1963),翻译了泰戈尔的13部作品,印度xxx的民间故事集《石榴女xxx》(1954),印度安利塔·波利坦的诗歌,印度奈都夫人诗选,四位加纳诗人的诗歌,三位朝鲜诗人元镇宽、朴散云和郑文乡的诗歌,xxxxxx拉的《xxx拉诗抄》等,翻译延续和补充了xxx的创作。

通过文学创作,xxx的译笔不断地得到滋润,而翻译又反之延续和补充了她的创作,和谐关爱的生态理念充盈着她整个的翻译过程,最终她的翻译作品得到海内外读者和专家们的激赏。

三 “至诚无息”xxx生态翻译伦理观之核心

xxx的翻译和创作共生与互生、相持而长的关系,体现出整体性生态哲学的核心特征。而这种生态存现关系如何得以实现?我们似乎可以从深深影响xxx成长的中国古典哲学、文论中探究析明。荀子曾说“惟至诚无息,唯能相持而长。”指明了至诚乃相持而长的根本前提。对于这一至高追寻的思考,《中庸》中也早有论证。《中庸》在第一章中就写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以“致中和”为目的,并阐明了“致中和”的条件,即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中”的实现依赖于 “诚”,不仅要“诚”而且要“至诚”。至诚的功效在于“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薄厚,薄厚则高明。”至诚之道的实践路径是“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xxx在翻译选材、译论阐述以及翻译实践上都体现了这种至诚无息致中和的生态翻译伦理观。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13篇

“Teacher”与“天地君亲师位”

时间回溯到1998年的某个早晨。

8岁的xxx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到客厅,看见早餐摆在桌上,蓬头垢面的她顾不上洗漱,把手伸向饭桌,打算先抓几颗花生填填肚子。手还没有挨到菜碟,“啪”地一声,外婆手中的筷子敲在了她的手上,紧接着是严厉的批评:“女孩子家,要懂规矩!”

紧接着,外婆开始喋喋不休地唠叨开来:“坐下去的时候,凳子不要发出声响,双脚要并拢,双手放在两腿之上;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拿筷子的手要将小手指微微翘起,夹菜时不要在碟子里随意乱翻;一盘菜夹了一筷子后不要马上夹第二筷子;饭食一定要等递到嘴边才张开嘴,送到嘴里后再小口小口地咀嚼;吃饭的时候不能露出牙齿,更不能发出声响……”

外婆幼时是封建地主家的小姐,家教严厉,从小接受的是《女论语》“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等女德教育,直到今天,虽然已80高龄了,外婆的一言一行仍然几十年如一日,永远那么大方、端庄、得体。从小,外婆就经常对xxx进行耳提面命的“训诫”,将古圣先贤的教诲和许多礼仪规范强行灌输给她:不许惹事生非,不许打架闹事,不许大声谈笑,不许不认真读书;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裙子的长度要过膝……16年后的今天,儿时发生过无数次的一幕幕,在xxx的脑海里仍清晰如昨。外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的教诲,就像一粒粒种子,悄然种在她的心中,随着流年日深,生根发芽,花开心田。

2013年9月,xxx大学毕业后,到汪家寨镇中心校做了一位老师。到学校后,与许多学生接触后,xxx感觉,现在的孩子智商虽然越来越高,情商却未见明显提升。于是,她萌生了给孩子们精神“补钙”,在英语教学中把外婆教给她的优秀传统文化教给孩子们的念头。

三年级一班有一个小男孩叫xxx,父亲早亡,母亲改嫁外地,很小就成了孤儿,由年迈的外公外婆收养。由于出生于特殊的家庭,xxx的性格孤僻而叛逆,上课时不是走神发愣就是和老师作对,有一搭没一搭地大声插嘴、顶撞老师,逗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扰乱了课堂纪律,老师怎么批评教育也不起作用。xxx经过一番思考斟酌后,想出了一个办法。

在给三(1)班上的第一节课上,xxx教孩子们学习“teacher”这个单词,并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作业:“农村都有一间房子,叫做堂屋,堂屋里面有一块长方形的牌子,上面写了什么呀?老师也不知道。同学们都回家看一下,明天来告诉老师。”第二天上课时,xxx特别点xxx起来回答问题,xxx回答:“那块牌子上写的是‘天地君亲师’五个字,就是香火嘛,我外公家就有。”xxx问xxx知不知道这五个字是什么意思?xxx一句“是迷信”的话把同学们逗得笑声不断,xxx将xxx表扬了一番,给孩子们讲解天地君亲师的含义。

xxx告诉孩子们:在中国,人们供奉和祭祀的对象有“天地君亲师”牌位,这种牌位或放于家族祠堂之上,或供于家庭堂屋之中,也有写在红纸上贴在墙上的,每到过节的时候,人们就要对之焚香祭拜,因而“天地君亲师”牌位也俗称“香火”。

“天地君亲师”牌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包含了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耻等价值观,其铸成了中华民族“天地君亲师”这一文化体系,突出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形成的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规范,已渗透在中华民族家教家传的言行举止中,几千年来深受中国人所尊崇。之所以每到过节的时候,人们都要焚香祭拜,是因为焚香祭拜的行为寄托了人们对天

地的敬畏之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对先祖的怀念之情,以及对老师的感恩之情,体现了中国人敬天法地、孝亲顺长、xxx爱家、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不是宗教行为,更不是封建迷信。

而老师之所以能名列牌位受人们尊崇,是因为父母给了我们肉体,而老师却给了我们知识和思想,使我们“知诗书,达事理,进而闯五洲,通六艺”(即“双亲付之吾以物,吾师教之吾以神”)。老师是我们成长的领路人,从幼儿园到大学校园,我们会有近二十年的光阴在校园度过。这二十年,一个个老师薪火接力,为把我们从一个牙牙学语的蒙童培养成人格完善、知识丰富的有用之才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因此,我们要感恩老师。而要感恩老师,就要尊重老师,对老师有礼貌,不顶撞老师,课堂上不做小动作、思想开小差,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用不断进步的成绩来回报老师。因此中国向来“师”、“父”并用,尊重老师,是孝道的延伸。xxx还给同学们讲述了子贡守墓、xxxxxx、向老师敬酒、给老师让座、不忘师恩等古今伟人感恩老师的故事。

讲完之后xxx对全班同学提出了几点要求:见到老师可以不举手行少先队礼,但是一定要90度鞠躬,头朝下,并说“老师好”;xxx到可以不喊报告但是一定要走到讲台旁边对老师90度鞠躬;从教师办公室出去时一定要对老师90度鞠躬。这节课,得到老师肯定的xxx听得很认真,整节课下来没有插过一次嘴。让xxx欣慰的是,三(1)班的同学,包括最桀骜不驯的xxx在内,从那天以后一直严格遵守这几条要求。学校里好多老师都说,三(1)班的学生比以前乖多了,老师上起课来轻松多了。

xxx知道,给一群八九岁的孩子讲国学,他们不一定听得懂,但时时讲天天讲,随着他们的不断成长,润物细无声,他们一定会慢慢理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著名作家余秋雨就说过:“在孩子们还不能对国学经典充分理解的时候,就把经典教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xxx夫更是直接指出: “如果孩子生下来第三天才开始教育,那你就晚了两天。”

“LOVE”与“仁者爱人”

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xxx面带微笑,心情愉悦地来到学校,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这天,是三(3)班的英语课。

xxx走上讲台,发现讲桌上放着一封信,打开一看,是一封匿名“情书”,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xxx老师,我爱你,我将来一定要来娶你。”

看完这封“情书”,xxx忍俊不禁,快乐地笑了。参加工作才一年的xxx不仅课堂上能把英语课上得生动活泼,课后还常常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本身就是一个“90后”“大孩子”的她深谙儿童心理,用最贴近孩子的方式和他们交往,也因此,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位大姐姐,对她产生很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经常用不同的方式向她表达他们对她的喜爱。三(1)班的小强,因为听其他孩子传言厕所里有蛇,担心xxx老师害怕,下课后跑来邀请xxx“一起上厕所”,说是要“保护xxx老师”。

开始上课后,xxx拿出这封“情书”念给大家听,一群孩子笑得前俯后仰,乐不可吱。待孩子们笑够后,xxx又开始了她因势利导的教学:“老师今天很高兴,收到了一封不知名的小朋友给我的信,说他很爱老师。虽然我不知道这位同学是谁,老师还是要说,谢谢你的信任,老师也很爱你,爱你们所有同学。”

xxx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大大的英语单词“LOVE”和汉字“仁爱”:“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爱’的英语单词‘Love’和汉语的‘仁爱’。Love,由四个英语字母组成,L代表Listen(倾听),它告诉我们,爱就是要倾听对方的需求,并给予自己最大的协助。O代表only(唯一),它告诉我们:爱,必须是百分百地纯正的,对自己所做出的承诺必须说到做到。V代表Valued(尊重),爱就是展现我们的尊重,表达体贴,真诚地鼓励,悦耳地赞美,尊重他人的选择。E代表Excuse(宽恕),爱就是仁慈地对待,宽恕对方的缺点与错误,并帮助他改正。而仁爱,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发生的。‘仁’字从拆字意义上理解是‘两个人’或‘人与人’。两个人相处,人与人之间,最佳的境界是什么?当然是相爱,爸爸妈妈爱我们,我们爱爸爸妈妈,哥哥爱弟弟,弟弟爱哥哥,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老师爱同学们,同学们爱老师,大家和和睦睦,亲亲热热,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啊!这,就是咱们中国所说的‘仁者爱人’。”

xxx继续对“仁爱”进行阐释:“父母对子女的爱叫做‘关爱’,子女对父母的爱叫做‘孝顺’,哥哥对弟弟的爱叫做‘善待’,弟弟对哥哥的爱叫做‘尊敬’;丈夫对妻子的爱叫做‘恩义’,妻子对丈夫的爱叫做‘听从’;长辈对晚辈的爱叫做‘慈祥’,晚辈对长辈的爱叫做‘听话’……这,就是《礼记-礼运》中所说的‘父慈子孝,兄良弟恭,xxx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作为孩子,爱的第一表现,首先是要感恩父母。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从呱呱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给了我们博大无私的爱。我们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牵着父亲的手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满满的幸福中酣然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茁壮成长。父爱xxx,母爱似海,父母之爱山高水长,我们感激不尽。感恩父母,并不是要我们为父母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要理解父母关爱之心,孝敬父母,感激父母的付出。每天早上,当爸爸给我们挤牙膏时,我们要懂得说‘谢谢’;当妈妈给我们炒了一道小菜时,我们要学会说‘味道真不错’;在发生紧急事情时,如果妈妈紧张,我们要学会安慰她不要着急;当爸爸妈妈上班劳累时,我们要劝劝他们多休息,别累坏了。此外,我们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把自己的卧室整理干净,顺手把垃圾带下楼倒掉等等,虽然都是些小事,却会让父母感到欣慰。”

这天,xxx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回家后用英语和汉语给爸爸妈妈说一声“我爱你”。第二天,孩子们来到学校,围在xxx的身边,叽叽喳喳地告诉她他们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后爸爸妈妈的反应:“我爸爸摸了一下我的头。”“我妈妈愣了。”“我妈妈说我懂事了。“我妈妈哭了。”……

xxx认为,“爱”是人类社会一个不可缺少而又举足轻重的元素。对于学生,我们不但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被爱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爱别人。只有在“爱”与“被爱”的双重环境下,我们的下一代才可能健康地成长起来。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爱的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心教育”,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English”与“国学之美”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国学源自天地,国学之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文字,美在悲悯,美在轻盈。

“与英语相比,汉语所表达的意境更加开阔。一方面,一个字可以有多种的意思;另一方面,同一个意思能用不同的字词来表达。比如形容一个人长得好看,汉语就可以用美丽、漂亮、端庄、优雅、妩媚、柔美、xxx、清新、天生丽质、如花似玉、娇婉、气质非凡、秀而不媚、明艳动人、天生尤物、美若天仙、风华绝代、秀色可餐、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词。而在英语里,我们经常用到的词语也不过beautiful、attractive、lovely等区区几个。”xxx说。所以,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习惯了汉语丰富多样、意境深远的语言表达美,即使是像她这样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英语学习之人,仍会觉得英语有浅俗之感。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14篇

2、《xxx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xxx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草木之花 xxx的总陪衬,以 菊花 和 牡丹 作xxx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隐逸者 、 富贵者 、 君子 。

3、《xxx说》中用来xxx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xxx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xxx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xxx,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

8、(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10、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__。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15篇

[关键词] 《红楼梦》;翻译;创造

一、引言

十八世纪中叶,伟大作家xxx的长篇小说《红楼梦》问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立起一座辉煌灿烂的艺术丰碑。小说的艺术表现,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严谨缜密的结构,流畅精确的个性化语言,特别是鲜明的人物形象,都是非常杰出的。

自问世以来,《红楼梦》到目前为止仅产生了两个英文全译本:英国学者xxx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xxx、戴xxx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本文以xxx的《红楼梦》英译本前80回(后40回为高鹗所作,xxx翻译)为基础,探讨其人名翻译中所体现出的创造性叛逆。

二、创造性叛逆

三、《红楼梦》人名简介

艺术作品中的名字是现实中人物名字的艺术加工,必打上起名人的烙印和要表达的思想,《红楼梦》中人物的名字就极具特色。

《红楼梦》作品场面浩大,涉及作品人物及典故人物千余,但公认的准确数字至今尚无定论。如此浩繁的人物阵容对《红楼梦》人物姓名翻译构成极大的挑战,因此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红楼梦》中的人物按照身份和地位来划分,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①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

在《红楼梦》这部描写封建社会大家族衰亡败落的作品中,此类人物固然不少,如:xxx、宝玉、黛玉、元春等。

②奴仆、丫鬟群体

xxx笔下奴仆的命名也十分讲究,富有情趣。如:鸳鸯(xxx的丫鬟)、金钏、玉钏(xxx夫人的丫鬟)、袭人(宝玉的丫鬟)、挑云(宝玉的小厮)。

③戏班人员

如贾府买来的龄官、文官、宝官等十二个演戏的女孩。

④ 僧道神仙群体

《红楼梦》里的僧道神仙人物为整部作品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这也是作品的艺术魅力之一。此类人物有:静虚、色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空空道人等。

四、霍译《红楼梦》人名的创造性叛逆

1、音译

不可否认,音译是人名翻译最常见最基本的方式,xxx并没有排斥这种译法。不同于杨译本《红楼梦》绝大多数采用威式拼音音译法,xxx采用了《汉语拼音方案》,主要用来翻译社会地位高的人物和具有人身自由的人物,有少数例外。例如:①xxx(Jia Zheng),xxx如海(Lin Ru-hai),xxx玉(Jia Bao-yu),xxx玉(Lin Dai-yu),⑤xxx熙凤(Wang Xi-xxxg),⑥甄士隐(Zhen Shi-yin),⑦贾雨村(Jia Yu-cun),⑧xxx(Li Wan)

音译法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所以不再赘述。

2、创译――创造性叛逆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16篇

[关键词]商标词; 翻译; 跨文化交际;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整整十年,已从入世初的全球第九大经济体跃升为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增长4倍达40万亿元,贸易规模已从2001年的5000亿美元跃升至当下的3万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工厂,“Made in China”行销全球。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日渐广泛,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也渴望将自己的品牌早日打入国际市场。要树立良好的商品形象、打造知名品牌,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是确切得体地译好产品的商标词,使之产生巨大的广告效应。商标词作为商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有视觉上的传达性,而且有听觉上的传达性,它是树立企业形象、建立品牌的有力武器。

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商标词也要受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被打上文化的烙印。商标词的构成可以说是处处体现文化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它能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由于世界各国在地理位置、、种族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不尽相同,人们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消费观念及价值观等方面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因此不同国家的商标词中都蕴涵着各自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译好商标词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商标词翻译也可以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在进行商标词翻译时,翻译者一定要充分重视跨文化交际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一、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商标词翻译方法

1.音义结合法

音义结合法是在商标词翻译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采用英语商标和中文谐音结合,从而具有良好的文化内涵。如北京豆师xxx豆制品的英文商标为Do-self。该商标词的中英文发音很相近,do it by yourself(自己动手制作)又可指代该豆制品为厂家自己制作的纯天然特征。有名的“荣事达”牌洗衣机,按照音义混合法将其译做Runstar(流星),意为“似流星流动一般的洗衣机”,外国消费者更易理解。又如世界名牌Goldlion,将“gold”一词原意保留;而“lion”一词采取音译法,两者结合译做“金利来”,不仅避免了与中文的“失、死”谐音,还让商品具有富丽堂皇的气派,同时满足人们渴望吉利、追求豪华的心理。

2.寓意联想法

3.加字说明法

有时商标词字面的翻译不能让消费者明白易懂,甚至令人误解。这种情况下应加字翻译进行补充说明,既译出符合汉语习惯的商品名称,又补充说明商品类别、用途或功能等。如:Clean&Clear 可怜可俐洗面奶、Colgate高露洁牙膏、Maxwell 麦氏咖啡、Chateau Figeac xxx葡萄酒等。这种翻译一目了然、有声有色,使顾客既能熟记商品的名称又能了解商品的用途和功能。

二、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商标词翻译基本原则

翻译理论家尤金・ 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具有意义。商品在全球范围内营销,必然要跨越种种文化障碍。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必然反映到语言中,商标译者“处理的不仅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应是两大片文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译出音意俱佳、使商品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商标名,译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冲破片面追求语言形式对等观念的束缚。

1.尊重民族差异,注意翻译禁忌

各民族在生态环境、演变历史、和政治经济等方面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了解蕴含在不同文化内部的内涵和差异,避免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才能译出好的商标译名。中华民族对很多花草树木和动物有深厚民族感情,因此这些动植物名称常被用作中国公司产品的商标。但这些动植物在西方民族中却没有特殊文化涵义,有些甚至还含贬义。因此译者在翻译此类商标词时应特别注意,一定要事先了解商品是销往哪个国家和地区的,以便搞清楚哪些动物或植物在国外受欢迎,哪些又是应该避讳的。例如我国“”牌味精,英译商标词是“Chrysanthemum ”,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但唯独进不了法国、比利时。究其原因,这两个国家将视之为不祥之物。同样,西方产品若其商标词有悖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或有伤中国人的自尊,该产品也会被我们拒之门外。如FORTUNE DUCK是美国知名皮具公司的英文商标,其汉语商标名译为“科春得”,而没有译成“幸运鸭”,是因为“鸭”对于中国人会有“吃女人软饭的男人”的消极联想。

2.了解文化差异,翻译符合大众审美

审美心理是一种综合的文化意识。而商标是一种面对大众的宣传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载体。商标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商标词翻译不仅要遵循社会文化习惯还要迎合大众审美心理。商标译者要熟悉外族文化,了解异域人民审美心理。在商标翻译中除了要能反映商品的性能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美感。好的商标译名,对消费者产生的心理影响是极其深远巨大的。如:以“美”命名的品牌“美能达”(Minolta)、“婷美”、“爱尔美”(Almay)、“美特斯.邦威”以及 “佐丹奴”、“富安娜”、“黑妹”、“依泰莲娜”、“娇爽”、“莎莲奴”(SHARING)等含有“女”字的国内外品牌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是因为这些译名都是针对女美心理,选用了“芳”、“莲”、“娜”、“姿”等女性喜爱的字眼,符合女性审美观。又如:Johnsons (强生) 、Arche (xxx) 等商标的翻译易认、易读、易看,这是一种形式上的美。Kodak (柯达) 则体现了音韵上的美。只有当一个商标译名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与本国消费者相似的美感时,该商品才会更易被人接受。

3.注意政治经济内涵,弘扬各国优秀文化

商标翻译过程中,译者会经常碰到一些政治经济等方面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如果将这类词翻译不当,容易使消费者产生不必要的负面联想。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也为了更好地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译者对相关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应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如dog在许多西方国家有人类最好的朋友之美誉,但bulldog在军事领域中却是英国的象征。因此国内某牛仔服以此作为英文商标似有不妥。再如,一种商标名为ROC的商品,其英文字母极易使人想起Republic of China,即“_”的缩写字母,国内外消费者大多都知道其含义,容易引发不必要的联想和误解。

三、总结

商标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商标翻译作为一种特殊交际方式,必须考虑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异同。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商标的翻译既要保留原文的精华,又要符合消费者的商标心理。商标译者只有站在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并透过表层文化现象把握深层文化意蕴,才能使译名既能准确传达出异国文化,又能保留原语商标词的实际意义。成功的商标翻译无疑能给消费者美好的联想并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能将商品的物质价值转变成抽象的精神价值,并通过精神价值让消费者了解商品的物质价值,实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融。随着跨文化交际学各方面研究的不断深人和发展,商标的命名和互译将朝着更加简洁、形象、注重内涵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红莉,xxx. 跨文化交际中的商标翻译策略及原则.北京:商场现代化,2006

[2],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17篇

关键词:服装品牌;音译;意译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各种服装品牌,国内外众多品牌纷纷抢占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已逐步意识到商标名称是企业的巨大资产。因为这种竞争不但是商品的竞争、服务的竞争,更是企业形象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的服装制造商越来越注意与世界接轨,很多服装品牌在注册中文商标的同时,也有了特定的英文翻译,有的直接采用汉语品牌名的拼音作为英文品牌名,有的则根据读音翻译成英文中有特定意思的词,而且是有特定含义的词。

二、服装品牌的翻译方法

1、音译

外国服装品牌名译成中文名。

外国品牌名译成中文名时,多数都采取音译法,取其相近的音译成汉语。如:louis vuitton——xxx威登;bvlgari——宝格丽: cartier——卡蒂亚; xxxdi——芬迪;do nna karan——xxx卡兰;hermes——爱马仕;moschino——莫斯奇诺;nina ricci——莲娜·丽姿,versace——“xxx”;yvesssainlaurent——“xxx,圣洛朗”;红贝——“here be”:顺美——“smart”。这些名称翻译的主要技巧是注意翻译的本地化。既要译得上口吉利:又要注意节奏,还要符合当地人的文化欣赏。

很多外国服装品牌都是用创始人或设计师的名字作为商标,也采取音译法,就如同翻译英文名字一样。如:品牌名称:chri stian dior(xxx汀,xxx)——创始人、设计师(1946年—1957年):chri stian dior(xxx汀·xxx):品牌名称:chanel(xxx)——创始人、计师(1913年-1971年)均为gabrielle chanel(加布里埃·xxx);品牌名称:versaee(xxx)——设计师:xxxxxx。

中国服装品牌名的英译

汉语品牌名用拼音。使用汉语拼音的好处主要是能直接宣传这个品牌名,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品牌大多数是以开拓国内市场为主。如:xxx——weipeng;xxx宁lining;波司登——bosideng:利郎——lilang:报喜鸟——baoxiniao:芭芭拉——babala。有些服装品牌名英译时,虽然是音译,但是选词时,采用有实际意义的词,如:百丽——belle(belle,在英文是“美女”,而其法语涵义是“美丽的女人”);歌莉娅——gloria(gloria是“荣耀、颂歌”的意思,同时也是个很美的少女的名字,很多外国女孩取这个为名,这与“gloria的服装品牌专注于女性休闲服饰,风格休闲淑女甜美可爱”相符合)。有些服装只是根据汉语名称取个音相对应的词,在英语中并无实在意思,但是却有特定的涵义,如:以纯——yishion(yishion是英文单词fashion改造而成,改之后不仅含有原来的含义,又是汉语中“衣”的谐音,体现其经营的范围);衣本色——ebase(ebase是“e”和“base'’组成的,“e”不仅是“衣”的谐音,现在最流行的一个英文字母,“base”与“本色”谐音,是“基础,根本”的意思,又与“本色”相同):真维斯——jeanswest(是由“jeanswest”不仅与“真维斯”音相近,而其中的“jeans”为“牛仔裤”,west为“西方”的意思)。有些服装品牌根据其汉语名称取音相近的词,并无实在意思,也无内在涵义。如:佐丹奴——giordano:班尼路——baleno:鄂尔多斯——erdos:美特斯邦威——metersbonwe。

2、意译

外国服装品牌名翻译成中文时,很少采用意译,如上文所说“很多用创始人或设计师的名字作为商标”,并无实在意思。但是,有些品牌名的确含有实在意思。如:

mango——芒果;miss sixty——60小姐,playboy——花花公子:goldline——金利来;crocodile——鳄鱼;plover——啄木鸟。

很多中国品牌名英译时,都采用意译。如:七匹狼——septwolves:五色——five color: 纯爱——pure love:自由鸟——free bird;梦狐——dream fox;罗马帝xxx——romanking:杉杉——firs:异乡人——stunner。此种方法比音译更具难度,只有翻译得好,才会起到文化融合,给人以启示的作用,并且易与记忆。为国际化考虑,最好是注册专有名词。联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联想走向国际化,就碰到商标被抢注的尴尬。联想(legend)商标被注册的时间甚至比国内还早。原因是这样含义美好、在字典上又能查到的词汇,非常容易被注册。所以联想自创了一个新的名称“lenovo”,这则是一个完全自创的单词,因此它是唯一的。

3、音译和意译结合:

reebok译成“锐步”,既在发音上相似,“锐步”的中文又可以表达锐意进取、快捷的步伐,非常符合品牌定位;nike——“耐克”,耐力、耐磨。一个“耐”字译出了神韵;“雅戈尔”翻译成younger,音相近,同时表达品牌青春的定位。

在商标的中译英中,许多企业运用拼音方法解决中国商标的翻译。“亿都川”(ydc)、“丹顶鹤”(dandinghe)、“xxx”(lining)。值得说明的是,第一,汉语拼音不具有国际性,不通用,许多外国人无法正确拼出企业的商标读音,而且不适当的运用会闹出误会。如puke(扑克的汉语拼音)正好是英语中“呕吐”的意思:第二,无法表达商标中所蕴涵的企业文化。如果“雅戈尔”采用汉语拼音的方式则为“yageer”,根本无法表示“青春”的含义。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18篇

摘要:在众多的文学体裁翻译中,诗歌翻译被视为一大难题。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诗歌是神秘而微妙的,它不能被翻译。传统翻译理论旨在坚守译诗对原诗内容和意境的忠实性。但是诗歌自身的艺术特征要求翻译者在考虑忠于原诗内容和意境的同时,还要兼顾诗歌的形式和韵律,使翻译出来的作品也具有诗意。本文旨在自xxx冲A“三美”原则出发,借鉴xxx重德先生所提的关于诗歌翻译的几点策略建议,以《xxx》中的部分诗歌翻译为例,探讨“三美”原则在中国诗歌西班牙语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及其所产生效果。

关键词:诗歌;翻译;西班牙语;“三美”原则;xxx

长久以来都有一个普遍的观念,认为诗歌特别是中国古诗歌是不可译的。但是大量的翻译实践表明中文诗歌和其他的文学体裁一样都是可译的。奥克塔维奥・xxx(Octavio Paz)的译作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在xxx的 “行间翻译法(traducción interlineal)” 的基础之上,采用音韵检测的方式,对诗歌的译文以及原诗通过朗读的方式进行音韵节奏的对比,最大限度的尝试在中文诗歌的西班牙语翻译中再现原诗的音韵和格律[1]。

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在众多的文学体裁翻译中,诗歌翻译仍然被视为一大难题。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诗歌是神秘而微妙的,它不能被翻译。要翻译它就得摧毁它。他们认为事实上,诗歌的“美”似乎是碰不得的。但我们不能否认,诗歌的这种“美”是一门语言精妙的最大体现。如何在翻译中保留或再现这种美对每一个翻译者来说既是诱惑也是挑战。在中国诗歌中,一首诗可以运用非常有限的字符和诗句表达各种丰富的情绪和情感。而且,中国诗歌翻译,除了很好地解释和传递诗句中包含的意义和情感外,还必须考虑到诗句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在翻译时,翻译者也务必需要特别注意中国诗歌的格律和音律。尝试让诗歌译文展现原诗的“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2]。在众多中国诗歌翻译实践中,翻译者往往只专注于保持原诗的意美。那么其他两美是没有必要也无法实现的吗?

事实上,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要在翻译中保持其艺术性是翻译的主要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再现诗歌的内容、形式和韵律三个固有方面缺一不可。xxx重德[3]指出,由于诗歌翻译不是诗歌创作,诗歌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此外,除了再现原诗中的意境之外,诗歌的翻译还必须具有诗意。如何实现这一目标?xxx重德为我们提供了以下一些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建议:

1)诗歌的押韵。虽然保留中国诗歌原有的押韵非常困难。但译者必须努力找到一种翻译形式来模仿或再现与原诗一样或相似的押韵效果。

2)诗歌行数的规定。翻译时,应尽量保持与原诗相同的诗句数量。

3)由于精炼是汉语最显着的特点。翻译时应尝试尽可能保持和原诗相一致的音节数。

4)汉语的声调。中国诗歌中汉语平仄的语音特征虽然是不可译的,但在翻译中有必要好好对诗歌译文的音韵进行推敲,xxx节奏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

虽然以上翻译建议是针对中国诗歌的英文翻译所提出的,但在实际运用中,也适用于中国诗歌的其他语言的翻译。我们以中国诗歌的西班牙语翻译为例,选取西班牙著名汉学家xxx亚・xxx林格(Alicia Relinque)所作的《xxx》西班牙语译本中的部分诗歌翻译,来验证这些翻译建议在中国诗歌西班牙语翻译中的实际运用及其所产生的效果。我们将根据小说中出现的几种诗歌形式分类选取几个例子对原诗及其译文进行对比:

五言律诗

原诗: 吾年四十七,万法本归一。

只为念头差,今朝去得急。

传语悟和尚,何劳苦相逼。

幻身如闪电, 依旧苍天碧。

译诗: Cuarenta y siete cumplidos;

todo remite a un principio:

he faltado a lo aprendido,

debo partir sin retraso,

Escucha,Compasión,amigo:

por qué el dolor,por qué el dao?

Nuestra vida es como un rayo

que vuelve al espacio infinito.

这首诗是《xxx》第七十三回薛姑子讲给xxx娘的佛教故事中犯戒方丈圆寂前所作的挽诗。原诗每句五字,共八句。对比原诗和译诗,可以看到翻译者在译诗中保留了和原诗相应的句数和句式(原诗第六句问句的形式在译诗中得到了体现)。而且值得指出的是译诗比较真实的表达了原诗整体的内容和意境。虽然译诗无法完全再现原诗的韵律,但是译者尝试在译文中体现和原诗韵脚相似的效果:原诗偶句押单韵“i”。在译诗中尽管未能作此类型的押韵,但是译诗中每句结尾处“ao” 音和“io” 的排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译诗在音韵上的美感。

五言绝句

原诗: 枕上言犹在,于今恩爱沦。

房中人不见,无语自消魂。

译诗: Aún persisten sus palabras en la almohada,

mas hoy su tierno amor se ha perdido.

En el interior de su alcoba nadie queda,

y en silencio su alma se desvanece.

这首诗出自《xxx》第十九回,描写了xxx对西门庆的思念之情。原诗句句哀婉缠绵,而翻译者在译诗中通过运用与原诗相一致的比喻,完美的再现了原诗的意境。译诗句数和原诗相同。在韵律方面,译诗无法保持和原诗一样的音节数,也没有像原诗一样在偶句押单韵“un”。但译诗中在第一和第三句诗中,通过句末词汇“almohada”和 “queda”最后一个音节的相似性来尝试营造相应的韵律感。尽管在西班牙语诗文中,这不算押韵,而且韵律所处的位置也与原诗中的相左,但也基本可以被看作对原诗五言绝句韵律在译诗中流失的一种补偿。

七言律诗

原诗:羞看鸾镜惜xxx,手托香腮懒去眠。

瘦损纤腰宽翠带,泪流粉面落金钿。

薄幸恼人愁切切,芳心缭乱恨绵绵。

何时借得东风便,刮得檀郎到枕边?

译诗:Se avergüenza al mirarse en el espejo de fénix,se duele por la lozanía de su rostro;

Apoya su fragante mejilla en la mano,indolente para dormir.

Su fino talle enflaquece,el cinto turquesa se afloja;

Las lágrimas se derraman por su rostro empolvado,las horquillas de oro caen.

El dolor la atraviesa por culpa de un burlador veleidoso;

Su corazón perfumado se trastorna presa de un incesante rencor.

“Cuándo podré tomar prestado el viento del este

Y que me traiga al caballero Tan hasta mi almohada?”

本诗是《xxx》第五十一回的章头诗。描写了潘xxx看到西门庆夜宿xxx房里之后内心的怨恨。同时原诗末尾两句对该章回中故事的发展也做了简要的预见。翻译者对本诗意境的再现做了精心的处理。也做到了对原诗句数的尊重,只可惜原诗的韵律在译诗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或补偿。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原诗中引用的“檀郎”这一文学形象,译者并未直接将其意译为爱人,而是引用了原诗中的术语,并通过注解的形式对该术语进行解释。这样的处理比起直接根据诗文意境意译要出彩得多。

七言绝句

原诗:纤纤新月照银屏,人在幽闺欲断魂。

益悔风流多不足,须知恩爱是愁根!

译诗:La luna nueva delicada alumbra el biombo de plata;

a alguien del gineceo se le está rompiendo el alma.

Lamentar el devaneo ahora ya no es bastante;

que sepas que un tierno amor es la raíz de desastre.

这首七言绝句出现在《xxx》第六十回,是对病入膏肓的xxx形象的生动描绘。译诗在内容和意境上都比较忠于原诗。译诗句数和原诗一样。原诗无押韵,其韵律通过音节数的规律性和音节的平仄来表现。反观译诗则是第1和第2句押近似韵。尽管押韵方式与原诗大相径庭,但不得不说这样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译诗无法再现原诗音节平仄的遗憾,使得译诗不仅忠于原诗意境,而且念起来也更加具有韵律感,不至于完全无法保留“音美”。

原词:色胆如天不自由,情深意密两绸缪。

只思当日同欢爱,岂想xxx有后忧。

只贪快乐恣悠游,英雄壮士报怨仇。

天公自有安排处,胜负输赢卒未休。

译词:Una pasión desbocada que ni sabe el cielo controlar,

Estrechos e íntimos sentimientos que se empiezan a enlazar.

Unidos en el presente sólo piensa en gozar,

qué importan futuros males en el seno de su hogar?

vidos de pasión,dan rienda suelta a su anhelo,

Mientras prepara venganza el más valiente guerrero.

Tiene el seor del cielo bien urdido ya su plan,

Victoria y derrota,éxitos y fracaso siempre se pueden trocar.(,)

这首词出现在《xxx》第九回,对于其词牌名鹧鸪天,翻译者采用直译的方式译为Días de perdiz,并采用注解的方式对词牌名的概念和作用做了详细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词的译文中,翻译者保持了一贯的翻译用心,在努力忠于原词内容和意境的基础上,对译文中的韵律表现形式也做了仔细的推敲。译词和原词保持相同的句数。原词在第1、第4、第5和第8句中押“iou”韵。而译词则是在第1、第2、第3、第4和第8句上押“ar”韵,可以说译者在本词的翻译中,在兼顾原词内容意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模拟了原词押韵的效果。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19篇

关键词:写景类古诗词 翻译字词 想象留白 工笔细描

“xxx老师,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下课的时候一位五年级的孩子这样问。我一时语塞,答应她下一次习作课再与大家交流这个问题。

当下的习作教学,重在创设情境,加深体验,鼓励学生用文字顺畅表达,缺乏必要的写作技术指导,却又不断要求学生“文章要写得具体”,这是一件极具讽刺意味的事情。

“写具体”就是进行“细节描写”,将事物放大,将动作解剖,将画面定格。这个指导是连续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为此,我以“写景类古诗词”为切入口,逐层挖掘其潜藏的习作资源,站在古诗词教学的立场,从整体到局部,从粗犷到精致,吐故纳新,渐进递升。因为写景类古诗词包藏着具有美学内涵的景物意象,寄托着诗人的情思,多为表达诗人积极的处世态度。教师若能有效引导,就能为孩子们指点迷津,将“生动、具体”的路拓得更宽。

下面就以《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利用写景类古诗词,渐进式指导细节描写。

一、字词句,精雕细琢巧翻译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弄懂字词句的含义,然后用现代语言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描写等方式逐句翻译,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以《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我让孩子们翻译全诗,这如同“牧童遥指杏花村”,为我们古诗词学习指明方向,也为习作训练作铺垫。不必强求孩子写得多么精彩,只要能将诗词大意写通顺即可。事实上,孩子们翻译速度快,准确度高,但这毕竟不是我们的习作教学。为了打破这一界限,我择取适合精细描述的诗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指导学生作进一步翻译。

师:读着这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用 的 来回答,尽量把景物描述得生动、具体。

生1:我看见了矮矮的草房子,低低的屋檐,还有绿色的青草,流动的小溪。

师:这是一座矮矮的草房子,屋檐很低很低。你能把这座房子再描述得细一点吗?比如它的墙,它的窗……

生1:房子的顶上铺着厚厚的稻草,有几根顺着屋檐快要落到地上了。

生2:茅屋的墙是用xxx泥巴糊上去的,日晒雨淋之后已是斑斑驳驳了。

生3:袅袅炊烟越飘越远,越来越淡……

师:如果我们把刚才几位同学描述的句子串联起来,就是一段非常美的描写茅屋的文字。

我以“茅檐低小”为范例,一步步引领孩子们进行有效的精致翻译,为之后“溪上青青草”放归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规则。一堂课下来,我们就欣赏到了翻译得如此美丽的画面:“小小的茅舍,低低的屋檐。不远处,波光粼粼,溪水潺潺。一阵风吹来,满池的荷花、荷叶随风起舞,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象。随风起舞的,还有小溪两岸的那些青草,它们在阳光的照射下绿得发亮,绿得精神,绿得生气勃勃。”学生既把握了诗意,又丰富了语言。

二、留白处,浓墨重彩显意境

古诗词,尤其是写景类古诗词构思精巧,留白处耐人寻味。所谓“留白”可以是古诗词中最灵动、最耐人寻味的那一个字或词,即“词眼”或“诗眼”,也可以是时空、画面的空缺。我们从“留白”处入手,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感悟,用语言文字重现隐在xxx行间的意境美。

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为例,一“醉”一“媚”把一对远离战乱、安享天伦的老夫妻酒后的亲昵和安逸写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可谓全词之“眼”。他们因何而醉?也许是三杯两盏淡酒下肚,也许是醉于这青山绿水间,又也许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吧!一个“醉”字,使“相媚好”全然没了讨好、谄媚之意,满是温暖、温馨与温情。我就以“醉”为写作契机,引导如下:

师:猜一猜,这对老夫妻为什么会醉?

生1:因为喝了点酒。

生2:大概是xxx在这美丽景色中了。

师:是啊,三杯两盏淡酒,再加上这如画景色,酒不醉人人自醉啊。那么此时这对微醉的老夫妻说的话跟平时会有些什么不同呢?

生3:平时说话可能比较正经,现在微醉了就会开一些玩笑。

生4:赞美对方,说“我爱你”。

师:说了这么多,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话题很轻松,他们的感情很融洽。那么请你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所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吧。

下面是两位孩子写的片段:

片段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不断捋着胡子,笑意盈盈地坐在茅屋前的空地上晒太阳。身边是一位同样白发苍苍的和蔼的老婆婆,她正忙着给老翁倒茶。老婆婆一边倒茶一边说:“老头子啊,你也辛苦一辈子了,这余下的日子可以好好享受啦!”老翁笑着回答:“你也一样啊。因为你勤俭持家,我们父子几个每天都能吃到可口的饭菜,穿着干净如新的衣服……”老婆婆竟羞涩得像个小女孩似的低下了头,老翁索性发出了“咯咯咯”的笑声。(xxx)

这段话里一翁一媪相互夸赞,惺惺相惜,温暖动人。这话语间真的满是“醉”意。若是平常,定是说不出如此这般的吧。

片段二:翁:老太婆,你看啊,景色多美啊。山风习习,荷香阵阵,溪流潺潺……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呀。

媪:是呀,这日子太太平平的,看什么都顺眼,看什么都好看。

翁:老大去干吗了?

媪:你没看见吗?他一吃完饭就扛着锄头去地里除草了。这个时候大概已经快要回来了。老二在家门口编织鸡笼呢,昨天我只不过说了一句“笼子破了”,没想到他就记在心里了。

翁:我们可以享福啦。功劳全在你啊,都是你生的啊!哎,老三呢?还在那边采莲蓬吗?

媪:是啊,在溪边呆了快一天了。那些莲蓬都快要被他采光咯,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呀?

翁:放心,老三还小呢,总有一天会跟两个哥哥一样懂事的。

老翁、老媪:哈哈……(xxx)

这片段二完全采用了对话描写,将两位老人的心境刻画得非常生动,也将词的下阕内容放进了对话之中,收放之间文思汩汩而流。

可见古诗词的留白艺术给了我们想象的无限可能,也丰富了我们习作练笔的形式。教师一定要深入品评诗歌,找准切入口,带领孩子渐入一片习作的“世外桃源”。

三、选意象,工笔细描渐灵动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20篇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摘 要:《圣经》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部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作品,称得上是圣经文学中的一朵奇花异葩。本文主要分析了和合本圣经中《雅歌》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 :和合本圣经;雅歌;中国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

自xxx翻译《圣经》之后,翻译《圣经》便成为在华新教传教士的重要工作。由于传教团体或传教士个人的理解不同,推出了多种版本和风格的译本,不仅造成了传教的不便,也使中国的信徒产生疑惑,怀疑世界上不止有一种基督教。鉴于这样的混乱局面,1890年,在华新教传教士在上海召开了第二届传教会议,决定翻译出版和合本《圣经》。“和合”是指能被各种_所接收,而且还能适应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具体来说,就是对于《圣经》中的关键术语采用统一的译法,专有名词采用统一的音译,以此来统一对圣经的表述。大会还决定出版三种语言译本,即深文理、浅文理和官话和合本,并把1885年出版的英文《钦定本圣经》的修订本(English Revised Version)作为原本。浅文理和合本和深文理和合本于1900年与1906相继出版后,由于文体比较艰涩难懂,1907年传教士大会取消了这两个译本的再版计划,只出版了和合本《圣经》。1919年出版的和合本《圣经》,受到国内外基督教人士的普遍肯定,逐渐取代了其他中文版《圣经》,和合本《圣经》的翻译是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的结果。和合本《圣经》的出版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对“xxx”和“新文学”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20世纪40年代初,在xxx的文章《中国文学底宗教背景——一个鸟瞰》中他就写道,和合本《圣经》是在中国的新文学运动最初发起之时就已经完成了的,它的出版所产生的重要意义不仅是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用xxx完成的文学作品,而且还给新时代的新青年们树立了新的文学风尚,彰显了新的文学实质。和合本《圣经》中提倡的圣经故事的意象和“雅歌”式文体是中国新文学作家重要的学习资料和创作源泉。著名的现在作家xxx、茅盾、巴金、xxx、xxx等的创作与和合本圣经中的《雅歌》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和合本圣经《雅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一、《雅歌》简介

圣经在中国被翻译和被接受的过程,是圣经文化作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渐渐影响直到融合的一个过程。和合本《圣经》的汉译是传教士为了更好地宣传《圣经》中的思想内涵,但是由于《圣经》的文学性和使用xxx,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基础的建设性作用。因此,和合本《圣经》的翻译有利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语言成功转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雅歌》作为《圣经》中兼具浪漫主义和文学魅力于一体的诗歌因官话和合本《圣经》的广泛传播成为大家广为熟知并称颂的篇章。

《雅歌》在圣经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英文名称为Song of Songs,即“歌中之歌”,指的是所有歌中最优美的。全书只有117节,描写的是以色列统一后第三代国xxx所罗门与他的妻子书拉密女之间的爱情。在以xxx地巴力哈门,所罗门有一个葡萄园,托给一家以xxx人看管。这家人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家中只有母亲以及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两个女儿即书拉密女和她的妹妹。书拉密女在家里时常遭到她哥哥们的欺负,让她到自己的葡萄园,去看守葡萄,又让她放羊,以致她的脸被烈日晒黑。有一天,一个穿着牧羊人的装束的俊美的青年从远方而来,和她成为很好的朋友。经过一段时日,他们之间产生了爱情。一日,青年忽然向女子告别,并应许很快就回来迎娶她。可是他一去不返,杳无音信。别人都认为她是受了牧羊人的欺骗,但她深信他们的婚约不会改变。久久等不回来,她想念不已,夜不能寐。有一天,以xxx的山路上尘土飞扬,车马滚滚,xxx密女家驶来。有使者拜访书拉密女,并说是奉xxx命来迎娶。书拉密女起初愕然不知所措,等到见了xxx,才知他就是她心爱的牧人,于是高兴地欢呼:“我属我的良人,他也恋慕我。”

二、和合本圣经《雅歌》在中国的传播

和合本圣经《雅歌》在中国十分受喜欢,和合本圣经《雅歌》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一方面是由于《雅歌》自身的魅力,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正处于xxx向xxx转型时期,新文化尚未定型,文学家们都在努力寻找可借鉴的文学资源,而和合本《圣经》用xxx忠实地呈现了原文的思想内涵,为中国语言的转变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xxx就认为,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如果没有《圣经》的存在,那么文化转型就没有事实上的支撑。正因为《圣经》内容包罗万象,比如历史文学、叙事文学、散文诗歌、伦理哲学和警示格言等,而这些都是用口语记录下来的,这些就是实例。新文化运动的提出者认为有了实例就有了有依据,有事实的支撑行动起来也就有了说服力,其结果必然是成功的。因此我们说和合本《圣经》开了中国近代xxx的先河。另外,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沉睡了几千年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然而作为当时刚刚觉醒的女性,婚姻自由的观念虽然已在她们的心中萌芽,但由于社会现实和强大的舆论压力,自由恋爱只是少数人的实践。《雅歌》中描述的田园牧歌似的生活令这些刚刚觉醒的女性心驰神往,所罗门和书拉密女之间梦幻般的爱情故事让她们羡慕不已,诗中爱情无价的观念更引起她们在情感上的共鸣。而《雅歌》是圣经诗歌中独放异彩的诗篇,以歌颂爱情为主要内容,抒发了最为真挚的情感,被称为“歌中之歌”。大胆直白的语言,田园牧歌的生活,梦幻圣洁的爱情,无一不使《雅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雅歌中有着丰富的比喻,女主人公书拉密女被喻为“鲜艳的玫瑰花”、“纯洁的百合花”和“清凉的活泉水”,成为最美的化身。诗中的女主人公书拉密女端庄秀美、热情忠贞、圣洁无比,她成为现代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创作灵感的不尽源泉。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赋予了人们更多想象的空间。

三、和合本圣经中《雅歌》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

在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雅歌》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雅歌》汉译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显而易见,因为有很多文学作品都以《雅歌》为创作蓝本,这其中就包括xxx的小说、xxx的诗歌和戏剧等。xxx的许多作品明显受到了和合本圣经《雅歌》的影响,他常常借用《雅歌》中的诗句来表现男女主人公之间真挚的爱情。例如在《看虹录》一文中他就引用了《雅歌》中的诗句:“我的妹子,我的鸽子,你肚脐如圆杯,永不缺少调和的酒。我第一次沾唇,并不担心醉倒。”在《第二个狒狒》一文中,他分别引用了《雅歌》第一章和第七章中的诗句:“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我虽黑,却是秀美,如同xxx的帐篷,好像所罗门的幔子。”

爱情是诗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缺少专门歌颂爱情的诗篇。新时期诗歌对于身体的大胆描述,是对于旧的社会观念和社会道德的反叛,是思想的解放,同时也是个性的张扬。《雅歌》对于爱情的大胆描写,是对这一时期思想的一种应和,引起无数年轻人的喜爱。xxx就仿照《雅歌》写了一首缠绵悱恻的情诗Venus:

我把你这xxx嘴,比成着一个酒杯。喝不尽的葡萄美酒,会使我时常沉醉。我把你这对乳头,比成着两座坟墓。我们俩睡在墓中,血液儿化成甘露!

xxx除了诗歌方面,在剧本创作方面也受到了和合本圣经《雅歌》的影响,例如历史剧《xxx》中描写侍女红箫自杀的那一幕:

红箫:“……哈哈,可爱的奴隶!你的面孔和月光一样的白,你的头毛和乌云一样的黑,你的奴性和羊儿一样的驯……啊,可爱的羊儿呀!——小姐,都亭便在前面了,我的灵魂,永远随伴着。我是永生了呢。”转剑自刺其胸,扑倒xxx尸上。

xxx的侍女红箫对爱情十分痴狂。红萧对xxx是又爱又恨,恨是因为xxx将xxx出卖了,红萧陷入了爱与恨这两种感情的纠结之中。知道xxx出卖xxx是出于对红箫的爱,所以红萧在刺死xxx之后,转而又殉情自杀。其中将情郎比喻为“可爱的羊儿”显然受到了《雅歌》的影响。在《雅歌》中经常用“羊”这种动物作为意象来指代诗歌中的恋人。“羊”既纯洁又温柔,是恋人之间使用的呢称,象征着神圣纯洁的爱情。《雅歌》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风格和奇妙独特的象征意象,对形成中国现代文学新的语言风格发挥了引领作用,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总而言之,和合本圣经《雅歌》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空间。

《雅歌》作为《圣经》中的诗篇,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对《雅歌》中圣洁爱情的憧憬与向往,《雅歌》中修辞手法的使用,都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xxx.xxx经典作品选[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2〕xxx.xxx[M].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九集(戏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35.

〔3〕xxx.圣经汉译论文集[M].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1965.

〔4〕任东升.《圣经》汉译的文学化倾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90.

〔5〕xxx.xxx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6〕xxx.中西翻译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xxx说翻译和原文 第21篇

关键词:莲花纹饰;象征;佛教艺术;民间艺术

xxx姆曾说过“所有的艺术都是象征的”。①这是从人类用艺术来表达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的角度而言的。那么“象征”在希腊文中是指一件器物分成两半,友己各执一半,再次见面合为一块,作为友善的信物,后引申为某种观念或事物的代表。象征的事物常常从形象上体现事物的本体实质,并暗示出其具有的意义。黑格尔论象征时说:“象征一方面是一种在外表形状上就可以暗示某种思想内容的符号,另一方面它又能暗示普遍性的意义。”②他给象征规定了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形象与意义的统一;二是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统一。中国传统莲花纹饰的象征是一种意义的转换,人们常使用莲花形象赋予其本身不具有的人为性格内涵。

莲花纹饰作为象征纹饰,在埃及古xxx国时期最早出现,包含创造、再生的能力并象征着生命与太阳,还是上埃及的象征。在印度古代,莲花象征女性的生殖能力,代表多产、力量及生命的创造,同时也是丰熟、神圣、不死的象征。中国莲花纹饰的形成过程是莲花自然形态和其所体现的美好象征意味的自然融合,凝结了中国独有的象征意义。人们由莲花盛开而延展为生命的延续,由莲花为水中之物而用其作为厌火的符号。探索莲花纹饰的象征意义对于研究莲花纹饰在中国纹饰发展中的装饰意义是尤为重要的。

1.佛教艺术中莲花纹饰的象征意义

在宗教中会更多的用到象征,莲花是佛教艺术中极为重要的象征符号。佛教自从创立时起,信徒和僧侣就赋予xxx花特殊而神圣的意义,佛经称为“莲经”、佛龛称为“莲龛”等等。相对于佛教来讲,佛既是莲,莲既是佛。莲花在佛教中被视为佛的象征――崇高、圣洁、吉祥、平安、素雅、光明、xxx等,并赋予它神秘的色彩。莲花在佛教中是美好理想的化身,是超凡脱俗的象征,象征不受污染的清静世界。在佛教艺术中莲花纹饰常常用来象征和浓缩佛的教义和观念,使佛经教义形象化并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接受。莲花纹饰在佛教艺术中的应用也使艰深的佛经教义转化成一种大众可理解的形式。佛教以莲花为xxx迎合民俗中的xxx心理,通过莲花纹饰更形象化地弘扬佛法,吸引信徒。

莲花在佛教中被尊为“圣花”,佛教中的莲多是指白莲,一种名为xxx的莲花。佛教常用莲花比喻佛法,故有《妙xxx华经》③,以莲花为xxx教义的清净、高雅、纯洁。莲花纹饰在中国佛教中是一个艺术化的经典符号,也是佛陀世界的重要象征符号。在佛教艺术中,莲花代表着“净土”,并寓意吉祥,象征着“自性清净”,“瑞莲生佛步,瑶树挂天衣。”④这说明xxx花在佛教中也是祥瑞的象征。佛教艺术中多是取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之特点,以莲花代表清净的境界,使人超凡脱俗、清心寡欲、心无尘染。莲花的自然特征体现了佛教不染的特性,还有其茎直而中空,这一特点正与佛教中万事皆空的意念相符合。因此,由于莲花的种种特性和佛经教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吻合,莲花纹饰就自然成了佛教艺术重要装饰纹饰之一。

佛教中莲花纹饰形式多样,遍及佛教艺术的建筑、造像、壁画等。莲花通常作xxx座装饰、藻井装饰、柱础装饰、塔饰、石窟塔门和佛龛装饰、佛教造像顶光和背光装饰等。xxx净土在佛教艺术中的形象表示也常由莲花构成,莲花已经成为佛教清静,圣洁不可替代的象征纹饰。在佛教中莲花也喻示着由烦恼到清静的升华过程,象征着圣洁与不灭。佛经中的莲花有四义:在泥不染,自性开发,为群峰采,香、净、柔软、可爱。《三藏法数》中也将莲花喻为菩萨十种善法,即:离诸污染,不与恶俱,戒香充满,本体清净,面相熙怡,柔软不涩,见者皆吉,开敷具足,成熟清净,生已有想。信众日常所诵的“嗡、嘛、尼、叭、咪、恕绷字真言中,“叭、恕钡蔫笪囊庖参“莲花”,即“莲花部心”,比喻佛法如莲花一样洁净。另外在佛教艺术中莲花纹饰表现的花苞的开合、大小与形状的不同也各有象征寓意:含苞待放者,象征众生内藏的菩提心;微微初放者,象征众生初发的菩提心;全部开放并敷花果具足者,象征证果、福慧具足。

莲花纹饰广泛装饰于佛教的建筑(寺庙)、雕塑、壁画、唐卡、供物、法器上,纹饰华美、寓意深刻。佛陀中多以莲花为座,莲花座都多为六角形,下做一个须弥座,须弥座的顶部,再做一层大莲瓣座,其分四层,莲瓣除每瓣边缘处,绘制白、红、白三条曲线勾边。每个莲瓣的外表还绘制图案、有的莲座在仰莲处绘制花朵,而只渲饰色彩,勾边图案。一切佛座皆莫入莲座,佛塔上也常xxx花座形制。佛塔是佛的变体,佛塔本身即是佛,佛与塔并不严格分开。莲花座在辽代塔里较常见,几乎每一个塔在基座上都设计莲座,且莲花座中的莲瓣纹饰做围绕重复较多,并在莲花座上建立塔身。如位于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城遗址内的大明塔,(图1)是辽塔中最大的一座,其塔座成须弥形两层,上部砌出仰莲瓣,每个棱面上都附有佛龛,龛内莲座上跌坐佛像,分别饰于仰莲宝台上。

莲花在佛教艺术中有着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还因为佛教是因莲花的生育特征而重视莲花的,在百花中只有莲花是在开花的同时就结果实,这正和佛教中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间概念相契合。佛教中的莲花纹饰更多的是表现佛教中的生死轮回的特性。莲花从淤泥中生出的过程在佛_看来是一种解脱、化生的过程,也从污浊的人世到清静的佛界的一种升华,从此岸到彼岸。南朝时期大量装饰有莲瓣纹饰的碗、盘、xxx、罐、尊中的形式,也明显是受佛教文化影响的产物。最有代表意义的是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南京东郊灵山的一对南朝青瓷莲花尊(图2)。莲花尊盖部为僧帽形,盖顶有方形钮,四周为三角形锯齿状的变形莲瓣。口部为侈口,呈喇叭状,口沿外有对称的两个横系,颈部装饰分三段:上段贴附五个飞天,中部堆塑六个一腿前伸一腿后屈的人物形象,下部贴附对称的二龙戏珠及忍冬、莲花纹构成的图案各二组。肩部有宽厚的六个桥形复系,腹成椭圆状,上腹部由二层模印的双瓣覆莲,一轮贴花菩提和一组刻划瘦长的覆莲组成;下腹部为一组双层单瓣仰莲,莲瓣尖端略微上卷。圈足似一喇叭座,表面有两层单瓣的覆莲该尊通体采用莲瓣纹装饰,从脚到颈盖依次是覆莲瓣二层,仰莲瓣二层,覆莲瓣三层,花边和莲花各一层,共四组九层,大有“跳出三界”“造七级浮屠”“登九重天”之意。这种莲花尊的造型和装饰明显包含了浓厚的佛教色彩。

2.民间美术中莲花纹饰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提到莲花通常先想到一尘不染的君子形象,但是在民间艺术中莲花通常是原始生殖崇拜的象征。从植物学上讲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人们自然的把花的形象理解为对人类繁盛和繁衍的美好祝愿。莲花的植物形态更是体现了花卉春华秋实的生殖特征,莲花的自然特征被人们赋予其具有较强生殖能力,而被视作是多子xxx、子xxx繁衍的象征物。莲花的自然形态和民众祈求多子的心理通过民间艺术中的莲花达到了一种共荣,在民间艺术中多采用莲花作为装饰以象征多子xxx。因此,莲花纹饰普遍出现在民间剪纸、刺绣、年画中,常以象征手法被表现成一种对生命繁衍的暗喻和象征。

莲花纹饰在民间艺术中随处可见。屋脊、砖雕檐头、石门墩、桥栏杆、石槽、牌坊额饰等石雕;窗棂、门楣等用具上的木雕;磐铁铸器件;衣裙、门帘、鞋帽、围裙、裹肚、花帐、万民伞、香包、手巾、枕顶、包袱、桌裙、毯、被、面花、剪纸、年画、挂牌、玩具等有莲花纹饰。但是莲花纹饰通常在婚嫁陪房、洞房窗花、新娘衣物和xxx月生日时装饰最为多。在山西孝义的民间剪纸中有坐莲娃娃(图3),形象是抓髻娃娃坐莲花的造型,这种剪纸通常用于婚俗贴饰,也叫喜娃。坐莲娃娃经常出现在婚嫁装饰中,寓意生息繁衍之意。民间俗语有“莲花莲台水鸭子,金鸡儿落架活八十。“金鸡”寓意吉利,水鸭子寓意鸭子戏莲,这是对新婚夫妇生活美满,白头携老的祝福。以莲叶托花,莲花孕子,寓意人xxx。

另外,民间艺术中莲花还普遍被认为是女性的象征物,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xxx花的生殖特征可以是女性生殖繁衍的象征。(图4)莲花装饰在喜娃的腹部作为女性的象征,下部饰鱼纹和蛙纹作为男性的象征,这更突出了人们崇尚莲花纹饰的生殖特征。因此,莲花纹饰多装饰在婚嫁居室和器具、服饰用品上,以象征人们祈求多子xxx、人类繁衍的美好愿望。民间艺术中的大量莲花纹饰更对女性生殖崇拜结果。在民间艺术中莲花纹饰的大致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象征女阴xxx女性xxx男女配偶xxx爱情xxx吉祥等这样一条脉络演进。”⑤人们通常使用鱼、鸟、子等形象和莲花共同组合成纹饰以表现生殖繁盛的意义。这其中最普遍的是“鱼戏莲”、“鸳鸯穿莲”、“蛙闹莲”等吉祥图案,常常以含蓄、谐音等曲折手法,组成具有吉祥意味的装饰纹饰。在“鱼戏莲”(图5)纹饰中,“陕西民间常以莲花象征女阴,用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于说男与女戏。”这是闻一多先生关于“鱼戏莲“的解释。⑥在陕北的剪纸中,鱼戏莲剪纸又可细分为“鱼戏莲”(图5)和“鱼唆莲”,(图6)或“鱼钻莲”,(图7)前者是恋爱,后者的意义为结婚,在造型上,前者是鱼在莲叶上或水面上,后者是鱼在莲叶下,去咬莲茎。两者还有个重要的区别是:“鱼钻莲”或“鱼唆莲”莲花上可以剪一个小孩,叫做“娃开莲”,意义为可接二连三地生孩子,“鱼戏莲”则不行。陕北的民谚中有“鱼儿戏莲花,夫妻两个没麻瘩”,“鱼儿闹莲花,两口子上炕结缘法”。

在民间艺术中鱼和莲结合的造型比较常见,在明朝的瓷器中有很多“鱼藻莲”造型纹饰,西汉彩绘漆器“三鱼纹漆耳杯”则有三条鱼口衔带叶的莲蓬的纹饰,莲花纹饰在民间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其中的生殖内涵开始分化和深化,从最早的生殖繁衍到祈祷物产的丰收,民间年画中“连年有余”就是其中一个。后来由“连生贵子“到”一路连科“、“连升三级”等。民间艺术中的莲花纹饰体现了“人类一要生存,二要繁衍,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⑦这也是民间艺术中莲花象征意义的原初,这种对于人类繁衍的生殖意识也同样是生命意识在民间艺术中的体现,更是生命意识的无线延续。

在剪纸、年画、织绣、砖石、木雕、彩塑、印染中处处都有莲花的身影,在民间艺术中莲花纹饰有着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材料方式,包含了更多的生活气息和朴实的情感,质朴的表达了对人类子xxx繁衍的美好祝福。但是在民间艺术中“连年有余”纹饰的文化涵义是明显区别于“鱼戏莲”纹饰的,这是从人的原始生殖文化逐渐转化为人对于物产丰收、生活富裕的美好向往的转变。在民间传统中还多取“莲”的谐音作为彩头,如“莲”谐音“连”“廉”,这使得莲花纹饰在民间的象征意义更加充实,谐音“连”“廉”寓意持续、久远、纯洁、清白,在莲花纹饰的表现中也更是多样化,有:“连年如意”、“百子连科”、“连生九子”、“一品清廉”、“连生子理”、“连年有余”、“连生富贵”、“路路清廉”、“连报平安”等。还有就是 “荷”与“和”、“合”同音,则寓意和睦、和谐、合作、团结,这类莲花纹饰有“和合二仙”、和莲花相关的纹样有“百年好合”、“合和如意”、“一团和气”、“同舟共济”等纹样。

在民间莲花纹饰还是对获取功名利禄与实现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荣华富贵的象征,也由此产生了许多纹样。在封建社会中随着莲花纹饰的发展,后来也以莲花纹饰作为参加科举考试的象征。到了明清时期,大量的莲花纹饰以莲花形象和鹭鸶的结合组成吉祥纹饰,以表示对应试考生的一种祝福,如“一鹭莲荷”表示“一路连科”。在这其中表达了对考生求取功名之路顺达的祝福。至此莲花纹饰在民间的象征意义由早期的生殖繁盛象征逐渐转变为科举功名和对整个人生美满幸福的追求的象征。莲花纹饰在民间艺术中的象征意义的体现,不仅表现出一种民俗性的审美意识,也由象征意义赋予莲花纹饰以特有的文化内涵,最终体现出民众生活中的共同审美趣味。

结语:

莲花纹饰是对自然莲花形象的简化和抽象化,人们因其自然特性而赋予它各种象征意义。从佛教中莲花纹饰为崇高、圣洁、光明、纯净的象征到传统民间艺术中人们多是因莲花多子的自然特性而演化xxx花纹饰作为生殖繁盛的象征,莲花纹饰象征意义的逐渐丰富,莲文化的内涵开始更多的影响到中国吉祥象征纹饰的发展,并对其在造型方式和装饰形式上有较大影响。

注释:

①xxx•xxx姆. 《艺术与视知觉》.第63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②黑格尔著.xxx潜译. 《美学》.第1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③《妙xxx花经》,简称《法华经》,是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一部影响十分广泛的大乘佛教经典。该经经名的梵文音译为“xxx奔荼利迦素怛揽”,意思是“像白莲花一样的正确说教”,故经名被翻译为“妙xxx花经”。

④宋昱.《题石窟(寺魏孝文所置)》引自《全唐诗》卷121. 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⑤xxx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第24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⑥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121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⑦xxx林著.《中国民间美术》第12页,北京:五海传播出版社,2005年

参考文献:

[1]xxx•xxx姆. 《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2]黑格尔著.xxx潜译.《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3]宋昱.《题石窟(寺魏孝文所置)》引自《全唐诗》卷121. 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4]xxx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5]闻一多.《闻一多全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6]xxx林著.《中国民间美术》北京:五海传播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