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秋水》原文和译文文言文赏析 第1篇
【注释】
(1)权:权变。权衡轻重而应变。(2)xxx:得道。热:烧
(3)贼:伤害。(4)薄:侵入、侵害。(5)宁:安。
(6)去就:进退。(7)天在内:天性蕴含于内里。
(8)人在外:人为显露于外在。(9)德在乎天:德顺应自然。
(10)知天人之行:懂得自然规律和人事变化。
(11)本乎天:顺应自然规律。位乎得:安于本分。
蹢䠱zhí zhú:同“踯躅”。蹢䠱而屈伸:能进能退,能屈能伸。
(12)反要而语极:返归大道的真谛,而可与之谈论至极的道理。
【译文】
河神说:“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还要那么看重大道呢?”
海神回答:“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权衡轻重而应变,xxx变的人不会被外物伤害自己。得道的人火烧不着他,水淹不着他,寒暑侵害不着他,禽兽伤害不着他。不是说水火、寒暑、禽兽不伤害他,而是他明察安危,安于祸福,进退谨慎,因而不能够伤害他。所以说:“天性蕴含于内里,人的行为形显露在外,高尚的修养则顺应自然。懂得自然规律和人事变化,顺应自然的规律,安于本分,能进能退,能屈能伸,就是懂得了大道的真谛,而可与之谈论至极的道理。”
【赏析】
这一段对话,一是说明“大道”的重要性。指出懂得了“大道”就能通晓事理、权衡轻重而应变、明察安危,安于祸福,进退谨慎,不会被外物伤害自己。同时说明,只有懂得自然规律和人事变化,做到顺应自然的规律,安于本分,能进能退,能屈能伸,才是真正懂得了大道的真谛。
【原文1-7】
xxx《秋水》原文和译文文言文赏析 第2篇
【注释】
(1)若:助词。外:外表。
(2)恶wū:古通_乌_,〈表〉疑问。哪,何,怎么。
(3)以物观之:从万物自身立场来看。(4)差:差别
(4)因其所大而大之:因事物是大的如果只看大的一面。
(5)知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豪末虽小,如果与更微小的东西相比,则如山丘。万物的差别就明白了。
(6)功:功能;(7)东西:指东西方向。(8)趣:志趣。
(9)然:是、对。(10)自然而相非:自以为是,以对方为非。
(11)趣操:志趣、操守。(12)让而帝:以禅让而称帝。
(13)之、哙让而绝:是指战国时期xxx国君燕xxx哙食古不化,为了博取让贤的美名,便效仿上古的尧舜二帝,将xxx主动让给相国子之。结果不但没有博得期望中的好名声,而且还导致太子xxx联合将军市被发动内乱,最终把xxx带入了长达数年的内乱之中。这一历史故事。
(14)白公争而灭:xxx白公胜争夺xxx却遭致身亡。
(15)xxx:栋梁之材。冲城:冲击敌城。(16)窒穴:堵塞洞穴。
(17)殊器:器物各有各的用处。(18)狸狌sheng:野猫。
(19)鸱鸺chī xiū:猫头鹰。撮:抓。
(20)瞋目:睁大眼睛。(21)言:语气助词。殊性:习性不同。
(22)师:效法、学习。是:正确。(23)师治:实行法治。
(24)师天而无地:只效法天而不效法地。明:明白。
(25)语而不舍:喋喋不休。
(26)殊禅:禅让各不相同。三代殊继:指夏、商、周三代的继承也各不一样
(27)差其时逆其俗者:不合时代、背逆世俗的人。
(28)义之徒:xxx之士。
(29)女:你。门:指一般事物的分类。家:与“门”对应。指区别。
【译文】
河神说:“事物的外表,事物的内在,怎么来区分它们的贵贱?又用什么来区别它们的大小?”
海神说:“从道的观点来看,事物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事物自身来看,都以自己为贵而以他物为贱。从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取决于自己。按照物与物之间的差别来看,因事物是大的如果只看大的一面,那么万物都是大的;因事物是小的如果只看小的一面,那么万物都是小的;天地虽大比起宇宙来就如小的米粒,毫末虽小比起更微小的东西来也如高大的山丘,懂得这个道理,万物的差别也就看得很清楚了。从事物的功能来看,如果只看有用的一面,那么万物都是有用的;如果只看事物无用的一面,那么万物都是无用的;懂得东与西的方向相反却又不可缺少的道理,则懂得事物的功能是固有的了。从人们对事物的志趣来看,如果只看事物肯定的一面,那么万物都是肯定的;如果只看事物否定的一面,那么万物都是否定的;知晓xxx和xxx都自以为是而以对方为非的道理,则人们的志趣与操守也就看得很清楚了。
当年xxx、xxx禅让而称帝,燕xxx哙让位给xxx之而国破家亡;商汤、周武xxx都以争夺天下而成为帝xxx,白公胜因争夺xxx却遭致杀身。由此看来,争斗与禅让的礼制,xxx与xxx的作法,孰贵孰贱,都因时而异,不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不变的。栋梁之材可以用来冲击敌城,却不可以用来堵塞洞穴,器物各有各的用处。骏马良驹一天奔驰千里,捕捉老鼠却不如野猫,它们各有各的技能。猫头鹰夜里能抓到跳蚤,能观察秋毫,可是白天睁大眼睛也看不见高大的山丘,是禀性不同。所以说:效法正确的便不会犯错、实行法治便不会出乱吗?这是不明了自然规律和万物的本性。这就像只效法天不效法地、只效法阴不效法阳,是行不通的。然而还在喋喋不休,不是愚昧便是欺骗!帝xxx的禅让各不相同,夏、商、周三代的继承也各不一样。不合时代、违背潮流的人,称为_之徒;合于时代、顺应潮流的人,称为义士。沉默吧,xxx!你怎么会弄清万物贵贱的门类和大小的区别!”
【赏析】
这一段对话,虽仍在谈如何认知从事物的问题,但对如何认知事物的着眼点不同。上一段对话的着眼点是谈物与物之间的认知,这一段对话的着眼点是对同一事物的认知。这里更深一步地指出,同一事物的贵贱、大小、有用和无用等不但是相对的,而且是发展变化的。像如何衡量事物的贵贱问题。从道的观点来看,事物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事物自身来看,却都以自己为贵而以他物为贱。从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取决于自己。当年xxx、xxx禅让而称帝是顺理成章的事,而燕xxx哙让位给xxx之却国破家亡;孰贵孰贱,都因时而异,不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对一个事物的认知要立足于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性,因时、因地、从不同的角度辩证地、全面地衡量。
【原文1-5】
xxx《秋水》原文和译文文言文赏析 第3篇
【注释】
(1)夔: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形独足异兽。 蚿:xián ,又称“马陆”,一种节肢动物,有很多对腿。 怜:怜爱,爱慕。
(2)趻踔跳: 读作Chěn chuō ,跳跃。 如:像。
(3)天机:天生的机能。然:①.对;②.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 (4)则有似也。像有足而行的样子。
(5)蓬蓬然:风呼呼吹动的样子。(6)无有:指没有形体。
(7)指我则胜我:用手指遮挡我就能把我遮挡住。
(8)鰌qiū,蹴踏。鰌我亦胜我:用腿脚来踢踏我我也没办法。
(9)蜚:读fēi古同“飞”。
(10)众小不胜为大胜。细小的方面不求胜利而求获得大的胜利。
【译文】
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多脚的蚿羡慕无脚的蛇,无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羡慕内在的心灵。
夔对蚿说:“我依靠一只脚跳跃而行,没有谁比我简便的了。现在你使用上万只脚行走,个人觉得怎么样的呢?”蚿说:“不对哩。你没有看见那吐唾沫的吗?喷出唾沫大的像珠子,小的像雾滴,混杂着吐落而下的不可胜数。如今使用我天生的机能行走,我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样。”
蚿对蛇说:“我用众多的脚行走反倒不如你没有脚,这是为什么呢?”蛇说:“使用天生的机能而行,怎么可以改变呢?我哪里用得着脚呢!”
蛇对风说:“我使用脊柱和腰胁而行走,像有足的样子。如今你呼呼地从北海掀起,又呼呼地到了南海,却像没有形体,这是为什么呢?”风说:“是的,我呼呼地从北海来到南海。可是人们用手指遮挡我就能把我遮挡住。用腿脚来踢踏我,我也没办法。虽然这样,吹折大树、掀翻高大的房屋,只有我能够做到,而这就是细小的方面不求胜利而求获得大的胜利。获取大的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赏析】
这则寓言说明了两个道理。一是说,任何事物都有其固有的独特的天然本性。二是说,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犹如事物的本性一样,各有所长。就如蛇对风说的那样,“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俗语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就是说,能成就大事业的,不拘泥于生活上的细枝末节。做人一定要大气,要有全局观,眼光一定要放长远,不要局限于一时一事。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如果一个人总是执着于小节,被无关大局的细枝末节,非原则的琐事所束缚,那么终将不会有什么大作为。“小节”,并不等同于细节。xxx有一篇《细节决定成败》的文章,运用大量充分的事实专门论述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原文】
xxx《秋水》原文和译文文言文赏析 第4篇
【注释】
〔1〕濠háo梁:濠水上的桥梁。濠水,今安徽凤阳县境内水名。
〔2〕儵tiáo:通“鯈”,白条鱼。〔3〕固:本来。
〔4〕循:顺,追溯。 本:始,指原来的问话。
【译文】
xxx和xxx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xxx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xxx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xxx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xxx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xxx说:“请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赏析】
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俯看水中儵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从而引发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维和睿智,令人拍案叫绝。当会心一笑之后又让人值得深思。
通篇采用对话形式,双方都紧扣“如何认知外界事物”这一主题,但辩论的思维截然不同。惠了是以鱼为主休,从鱼的角度来谈论“鱼之乐”的,所以提出“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xxx则是以本人为主休,从个人观赏艺术的角度去认识“鱼之乐”的,并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提出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由于认知的主体和角度不同,在“鱼之乐”这个事情上必然要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道理:对同一事物的认知,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第二部分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互不关联。每个寓言故事与第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结构上的关系。但是每个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却与海神与河神的对话所阐述的某些观点相关联。而是以寓言的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对海神的某些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或补充。
来自: qingpodushu > 《xxx》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先秦·庄周《xxx》·秋水
先秦.庄周《xxx》.秋水。(36)〔号物之数谓之万〕用“万物”来称事物种类和数量之多。【译文】秋天的水按时到了,各条河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径直涌流而浩大, 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
《xxx·秋水》“小大之辩”的三重意蕴
xxx所试图超越的,恰恰是这种谦卑意识与认识本身,这种超越在后半句的解释中得到了体现。以此,舟车相通,谷食所生,它就不仅仅代指空间的占据,如xxx的整句解释:“中国九州,人众聚集,百谷所生...
[道家思想]xxx的视野与心境
[道家思想]xxx的视野与心境。《xxx》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秋水》篇最后一段提到,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xxx说,这鱼很从容自得,很快...
xxx秋水注评
河:(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拿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于事物自身。)知晓天地虽大比起更大的东西来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晓...
卷二 外篇 秋水
(分节导读:此节借海神之口阐述事物的相对性。(分节导读:此节中,xxx通过夔、柱、蛇、风、目、心依次钦羡、自叹不如的拟人化描述,...
《xxx》译注 秋水(1)
本篇着重阐述认识相对性的理论,是《逍遥游》、《齐物论》宗旨的充实和展开。
xxx·外篇·秋水 17
xxx·外篇·秋水 17《秋水》是《xxx》中最通俗的一篇,即使不简写也可以读懂。《xxx·外篇·秋水第十七》1711xxx钓...
《xxx·秋水》解说和语译
《xxx.秋水》解说和语译。xxx钓于濮水。xxx说:“鲦鱼在水里不紧不慢地游荡,鱼好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xxx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惠施说:“我不是...
20-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九
〔疏〕xxx驾水乘流,超於涯泪之表,适逢海若,仍於澎海之中,详观大壑之无穷,方鄙小河之陋劣。唯当馑固守持,不逐於物,得於分内而不丧於道者,谓反本还源,复於真性者也。今子蓬蓬然起於北海一蓬蓬...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xxx《秋水》原文和译文文言文赏析 第5篇
【注释】
(1)、匡:卫国邑名。(2)、帀:同“匝”,周。
(3)惙:通“辍”,停止。(4)娱:快乐。
(5)语:告诉。讳:忌讳、怕。穷:指推行政治主张方面很不顺利。(6)通:本意是通达,没有障碍。
(7)穷人:指不得志之人,知得:即得到知识,指聪明。与下文的“通人”“知失”相对。
(8)时势:时代的形势。 然:(动词)形成、造成。
(9)兕(sì四):指古代犀牛一类的兽名,形状似牛,全身长着黑色的毛,头上只长着一只角。xxx:泛指猛兽。
(10)由:即子路,名由。(11)制:制约。
(12)将甲:指率军首领。(13)xxx:xxx人,曾暴虐匡人,长相与xxx相像。
【译文】
xxx周游到匡地,卫国人一层又一层地包围了他,但xxx仍在不停地弹唱。子路入内见xxx说:“先生怎么还如此快乐?”xxx说:“来,我告诉你!我害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顺利已经很久了,可是始终不能免除,这是天命啊。希望顺利推行我的政治主张也已经很久了,可是始终未能达到,这是时运啊。xxx、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不得志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聪明;当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得志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愚笨。这都是时势造成的。在水上航行不躲避蛟龙的人,是勇敢的渔夫;在陆地上活动而不躲避猛兽的人,是勇敢的猎人;刀剑交错地横在面前,而视死如归,是壮士的勇敢。懂得困厄潦倒乃是天命注定,通达与否乃是时运;面临大难而不畏惧,是圣人的勇敢。子路啊,还是泰然处之吧!我的命运上天已经注定了!”
没过多久,统率士卒的将领走了进来,深表歉意地说:“把你当成了xxx,所以包围了你;现在知道你不是xxx了,我们立即撤离,请恕罪。”
【赏析】
这则寓言实际是在宣扬“天命论”。即“人的命,天注定”。天命论是道家和儒家的共同主张,在具体认识上虽有不同,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主张“天人合一”,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给予肯定的。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与“天道”即自然发展规律相统一。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它与佛家的“宿命论”不同。宿命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前世注定的。每一件事都是由上帝或上天预先安排的,是人无法改变的,从而成为人们的精神桎梏。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说明,对事物的认知要立足于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性,任何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性的行为都是徒劳的。
【原文】
xxx《秋水》原文和译文文言文赏析 第6篇
【注释】
(1)公孙龙:姓公孙,名龙,字子秉,战国时xxx。属于“道教”坚白派的代表人物。“诡变学”的祖师。 xxx:xxx公子,名牟。是xxx的xxx子,所以也叫中山公子牟。早年曾与公孙龙交好,亡国后改宗xxx.(2)合同异:将相同与不同合而为一。(3)离:区分。
(4)、然:是。可:认可。(5)汒焉:茫然。汒,同“茫”。
(6)论:指言辩。〔7〕喙huì:鸟兽的嘴。此借指人的嘴。
(8)隐:依、靠。 机:通“几”,xxx: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 大息:叹息。
(9)埳:通“坎”,地面凹陷之處;坑穴。 鼃wā:通“蛙”。
〔10〕跳xxx井幹之上:即跳跃在井的栏杆上面。
〔11〕甃zhòu:用砖砌成的井壁。缺甃:井壁的破砖。
〔12〕接:靠近。持:托。 颐:xxx:下巴。
〔13〕蹶:踏。 跗fū:脚背。
〔14〕还huán:xxx:返回.引申:回顾。 虷hán:即孑孓,蚊子的幼虫。。 科斗:即蝌蚪。
〔15〕若:像。〔16〕擅:独占,独霸。 壑:坑。
〔17〕跨跱zhì:盘据之意。 〔18〕时:时时,经常。
〔19〕絷zhí:绊住。
〔20〕逡qūn巡:从容;不慌忙。 却:退却。
〔21〕之:指井蛙。〔22〕举:指“形容”。
〔23〕潦lào;古同“涝”。〔24〕益:“溢”的古字。
〔25〕崖:旧读 ái。此处指“边际”。 损:减少。
〔26〕顷:短暂。 推移:改变,变化。
〔27〕多少:指降雨量的多与少。 进退:指大海水位的升降。
〔28〕适适然:惊恐失色的样子。〔29〕规规然:失神的样子。
〔30〕竟:通“境”,指境界。
〔31〕商蚷jù:虫名,又称马蚿。〔32〕适:.满足。
〔33〕跐:蹈。 大皇:皇天。跐黄泉而登大皇:意为由天至地。
〔34〕奭shì然:阻碍物消散的样子。四解:四面畅通。
〔35〕沦:浸渍,引申为深入。
〔36〕玄:深远之名;冥:幽寂之称。玄冥:道家用以形容“道”之妙。〔37〕大通:大道。
〔38〕规规然:此指识见浅短拘泥的样子。 察:明察,知晓。
〔39〕直:简直。〔40〕指:(量词)测。
〔41〕独:岂,难道。寿陵:xxx地名。 xxx:少年。
〔42〕国能:指xxx步行的绝技。〔43〕故行:原先的走法。
〔44〕匍匐:爬行。〔45〕故:原来的学业。
〔46〕呿qū:xxx的样子。〔47〕举:抬。逸:遁逃。
【译文】
公孙龙向xxx问道:“我年少的时候学习古代圣xxx的主张,长大以后懂得了仁义的行为;能够把事物的不同与相同合而为一,把一个物体的质地坚硬与颜色洁白区分开来;能够把对的说成是不对的,把应认可的辩成不认可的;能够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能够使众多善辩之口理屈辞穷:我自以为是最通达的了。如今我听了xxx的言论,感到茫然。不知是我的论辩比不上他呢,还是我的知识不如他呢?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开口了,冒昧地向你请教其中的道理。”
xxx在坐具上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仰天大笑,说:“你不曾听说过坑塘里的青蛙吗?井蛙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实在快乐啊!出来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进到xxx便在井壁的破砖处休息。跳入水中井水靠近腋下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水就盖住了我的脚背,回头看看水中的那些孑孓、小蟹和蝌蚪,没有谁像我这样的快乐!再说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井的快乐,这也是极其称心如意的了。你怎么不随时来xxx看看呢?’东海之鳖左脚还未能伸入井中,右膝就已经被绊住。于是慢慢把脚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井的青蛙,说:'千里之遥,不足以形容海的大;千仞之高,难以测出海的深。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增加;商汤时八年七旱,而海水并不减少。不因时间的长短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最大的快乐。’井蛙听了以后,惊恐失色,茫然不知所措。再说你公孙龙的才智未达到知晓是与非的境界,却想去察悉xxx的言论,这就像使蚊虫去背负大山,驱使马蚿到河水里去奔跑,必定不能胜任的。而你的才智不足以通晓极其玄妙的言论,竟去满足自己一时的口舌能,这不就像是井底之蛙吗?况且xxx的思想由天至地,不论南北,四通八达,高深莫测;不分东西,起于幽深玄妙之境,返归大道。你以为拘泥浅陋的见识即可知晓它的奥妙,用言辩之能去求索它的真谛,简直是用管窥天,用锥子测量大地,不是太不自量吗!你走吧!而且你难道没听说过xxx寿陵的少年到xxx的邯郸去学习走步的故事吗?不但没学会xxx的步行的绝技,而且丢掉了他原来的走法,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现在你还不尽快离开我这里,也会忘掉你原有的本领,也将失去你原有的学业。”
公孙龙听了这一番话张着的大口而不能合拢,舌头抬起而不能放下,于是快速地逃走了。
【赏析】
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是对外物的认识,还是对自己的认识都不能存有井蛙之见。并以此,对公孙龙妄图以自己浅陋的见识去求索xxx深奥大道的真谛,进行了批判和怒斥。公孙龙不自知xxx、妄自尊大的行为,简直像是用管窥天,用锥子测量大地一样太不自量了。其中xxx寿陵少年到xxx邯郸学步的故事风趣、幽默、逼真、寓意深刻!
这则寓言所说的公孙龙的井蛙之见,与对xxx没见到大海之前的心态相对照,都是一种心态,可以把这则寓言看作是xxx与海神对话的补充。
四、xxx与楚臣
【原文】
xxx《秋水》原文和译文文言文赏析 第7篇
【注释】
(1)xxx:即惠施,战国时xxx人,哲学家。梁:xxx的都城,战国时期xxx迁都大梁。相梁:在xxx当宰相。
(2)或:有人。(3)国:国都。三:虚指多次。相:xxx宰相位置。
(4)往:前往。
(5)鹓鶵yuānchú: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鶵,古同“雏”。(6)子:你,指代xxx。
(7)止:栖息。练实:竹子结的子,因色洁白如绢,故称。
(8)醴lǐ泉:甜美的泉水。醴:甘甜。
(9)于是:在这时。鸱chī:古书上指鹞鹰,样子像鹰的一种凶猛的鸟。
(10)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下文的中“吓”为动词。
【译文】
xxx在xxx做宰相,xxx前往看望他。有人对xxx说:“xxx来xxx,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xxx听后恐慌起来,派人在都城内搜寻xxx几天几夜。
xxx前往看望xxx,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鶵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鶵,发出一声怒气:'嚇’!如今你想用你的xxx宰相来吓我吗?”
【赏析】
这则寓言运用比喻的手法,一是歌颂了xxx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二是讥讽了xxx醉心于功名富贵的丑态。从中说明了一个道理: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即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带有感情色彩,要立足于事物发展规律和本性去认识事物。
xxx《秋水》原文和译文文言文赏析 第8篇
【注释】
(1)秋水时至:秋天里洪水按照时令而至。(2)灌河:流入黄河。
(3)泾:通 “径 ”,泾流:水势。
(4)涘:si,水边。渚:zhu;水中的小块陆地。
(5)xxx:古代中国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原名xxx,也作“冰夷”。
在《_》里说他过河时淹死了,就被天帝任命为xxx管理河川。
己:己身、本身;(6)至于:到达。
(7)旋:旋转、返回。这里指改变。面目:指态度、看法。
(8)若:指北海若,即海神。(9)野语;俗语。(10)百:指多。
(11)莫己若:意为谁都不如自己。
(12)少xxx之闻:意为孔丘懂得的太少。
(13)门:指面前、跟前;大方之家:有道之士。
(14)虚:通“居”。此处作动词用。
(15)笃:本意是xxx的缓慢,引伸为忠实专一、深厚、厚重。
时:季节、时空。
(16)曲士:孤陋寡闻的人。(17)束于教:教养的局限。
(18)丑:鄙陋、渺小。(19)不知xxx:指无休无止。
(20)尾闾:传说中海水所归之处。
(21)水旱不知:涝旱都与大海无关。
(22)过:超过。不可量数:不可估量。
(23)以:表示原因;比:通“庀”;治理、具备。句意为:因为知道从天地那里形成的形体。
(24)见少:觉得很渺小。奚:因xxx。自多:自满。
(25)礨空lěi: 小穴 。(26)稊tí :形状似稗的野草,果实像小米。
(27)号:宣称、号称。人处一焉:人只是其中之一。
(28)卒:通 “萃” ,聚集 。春秋时地方一级居民单位名。此处指聚居。
(29)一:上句是人类相对万物而言;此句是个人相对全人类而言。
(30)不似豪末之在于xxx:意为,不过是九牛一毛。
(31)xxx:传说不一。《xxx》承伏羲、神农、黄帝xxx、舜五人的说法。连:连续。指相继禅让。三xxx:为夏、商、xxx的第一位帝xxx大禹、商汤xxx、周武xxx及周文xxx的合称
(32)此:指代“不似豪末之在于xxx”,微不足道之意。
(33)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一样。
【译文】
秋天里洪水按照时令汹涌而至,百川的水汇入黄河。水势很大,对两岸连牛马都不能分辨。xxx于是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在己身。xxx顺着水流向东走去,到达北海边,向东望去,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xxx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态度,望着大海向海神北海若慨叹道:“俗话说,'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了。况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xxx不值得重视,开始我不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无边无际,要不是来到你的面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有道之士的耻笑。”
海神说:“不可以跟xxx的青蛙谈论大海,因为它居住在狭井之中;不能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冰雪,因为它只知道夏季;和一孤陋寡闻的人不能谈论大道,是因为他受到教养的限制。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可以与你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无休无止却从没有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无休无止而海水却从未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没有变化,无论是涝是旱都与大海无关。这说明大海的水超过江河的水量,是不可估量的。可是我从没有因此而自满。自己知道天地治备了我的形体。禀受了阴阳之气。我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小石子、一块小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才觉得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怎敢自满?四海与天地比较,不就像小穴存在于大泽之中吗?中原大地与四海比较,不就像小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宣称世上有万物,人只是其中之一;人们聚居于九州,谷物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人群中的一员;个人和万物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吧?xxx相继禅让,三xxx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都微不足道!伯夷以辞让而博取名声,xxx言论而显示渊博,这都现出他们的自满;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一样吗?”
【赏析】
为更好地理解xxx与北海若的对话,首先了解一下关于中国神话中xxx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xxx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xxx。xxx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向东流去,兴奋地说;“xxx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xxx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
xxx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xxx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xxx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xxx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于是引出了xxx与海神北海若的对话。
这一段对话,写xxx在没见到大海之前,自以为大,当走出自己的小天地见到大海之后,自觉惭愧,而海神北海若虽大却自以为小。这一段对话,一是通过描述xxx的井蛙之见,反衬了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二是通过大与小的对比,说明了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这一哲理。
【原文1-2】
xxx《秋水》原文和译文文言文赏析 第9篇
《秋水》是《xxx》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以下是xxx《秋水》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邃狙轮?洳槐缗B?4)。于是焉xxx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xxx始旋其面目(7),xxx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xxx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澹?塾诖蠛#?酥???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xxx海,万川归之,不知xxx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之在大泽乎(24)?计*之在海内(25),不似?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xxx(30)?xxx之所连(31),三xxx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xxx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道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道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道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xxx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道:“xxx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道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xxx所续连的,三xxx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