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xxx》原文及赏析 第1篇
xxxxxx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xxxxxx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xxxxxx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xxx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xxx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xxx骏高又大。将军xxx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xxx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诗经·小雅·xxx》原文及赏析 第2篇
《xxx》一诗见于《诗经·小雅》,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一。一般认为,此诗采用xxx、重章叠唱之法,表现xxx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对一篇文章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可有不同层次,陆机在《文赋》里说“言象意”三个层次,其实“意”又可裂变为表层之意和深层之意。表层之意是“知其然”,而深层之意是“知其所以然”。上述对《xxx》的一般理解,从表层之意来解读大体没错,但从深层之意来验证,却还有许多疑问未能通释:
1、“xxx”乃是一种xxx之法,xxx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种有规则的暗示,为何独以“xxx”xxx而非其他,有没有深意?
2、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家”和“乡”是两个概念。“靡室靡家”和思念故乡等同吗?
3、“靡使归聘”“我行不来”,译为“没有办法让人探问家中”“无人慰问”,战事如此紧急,成天还想着“探问家中”,这现实吗?“xxx盬”,竟然“无人慰问”?是想着家里人来慰问吗?
4、从“薇”到“华”,转而xxx,有何内在联系?
5、第一个“载饥载渴”尚可理解,篇末“载渴载饥”则令人莫名其妙了。
6、“xxx依”,一切景语皆情语,暗传什么情感?
7、首三章皆有“忧”,诗人“忧”什么呢,究竟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让诗人如此牵挂?篇末诗人回来了,又为什么说“xxx我哀”,快见着故乡了还“哀”什么呢?以下笔者尝试言之。
【赏析】
早在尚未读过《诗经》的懵懂年代,我就听过“昔我往矣,xxx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彼时的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单纯地觉得这句话很美,如初春拂过脸颊而不觉寒的xxx微风,如寒冬赛过梅花三分白的皑皑白雪。没有缘由,这句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在“燕子来时,绿水人家绕”的江南。江南春色里,有“xxx青青江水平”,有“碧玉妆成一树高”,待到柳絮纷纷时,枝上柳绵吹又少。
我自小在江南长大,记忆中的儿时,经常与玩伴在山野间奔跑嬉戏,追着蝴蝶,采着野花。山坡上密密麻麻长满了野豌豆,起先是绿油油的一片,过了不久那一片绿色之中就会开满星星点点的紫色小花,看在眼中,有种说不出的美。彼时的我只是嫌花太小,摘下来也不好看,根本不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xxx》中的“薇”。
“薇”又名大巢菜,又叫野豌豆、野苕子。我们家乡一带习惯叫野豌豆,在山坡,田野,或者山间的路边上经常能看到。这种在我们眼中只是很普通的野草,不仅可以食用,《本草拾遗》中记载其还有药用价值。
“狁”又叫“猃狁”,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也许跟“鲜卑”、“契丹”等耳熟能详的民族来比,“猃狁”比较生僻,但说起它另外一个名字,可能听过的人就多了,那就是“犬戎”,具体的地理位置大概在现在的山西、甘肃一带。西周进入中期,力量削弱,犬戎经常入侵,边疆战乱频繁。到了xxxxxx时期,周朝积蓄了一定的力量,并派遣将士出征犬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因此这首诗被认为大约是写于xxxxxx时期的。
不得不说,《诗经》中的大多数诗都像我们小时候学的儿歌一样,叠字很多,念起来朗朗上口,“xxxxxx,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若不去认真探究它的意思,恐怕很难理解这竟是一首边塞军旅诗,描写的是戍边士兵从背井离乡上战场到归家的情形。
“xxx呀xxx,薇菜已经发芽了。说回家呀说回家,一年又过去了。”字字坎坷,诉说的尽是士兵对家的思念。出征保家卫国,何时才能还乡?在这烽火连天的战场上,驻地不稳,谁能帮忙把家书带回家?
提到家书,不由想到了xxx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xxx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想给家里捎一封家书该有多难。写了不一定能捎回去,捎了家人也不一定能收到,更别说是家里寄来的书信了。
也许只有真正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过的士兵们才能体会到“家书抵万金”的感受吧。
xxx呀xxx,那时的薇菜发了芽,转眼半年过去,薇菜已经变老,回家依然遥遥无期。战争不断,烽火连天,我的心里是那样的苦,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还乡。那盛开的是什么花?是美丽的棠棣。将军驾着车带着我们往前,军情是那样紧急。还记得当初阔别家乡的时候,xxx依,如今回来的路上,xxx飞。我的心里伤悲,谁能知道我的哀痛。
内心独白的话语,xxx说。戍边战士心中的苦,又岂是只言片语能够道得尽的?离开家的时候,想的是保家卫国;在战场上,想的是早日结束战争回到家乡;然而终于踏上了回家的归途,心里却是无限伤悲。近乡情怯,越是离家近,越是思绪千万,感慨万千。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xxx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谢公即东晋政治家xxx,“遏”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字。xxx问谢玄《诗经》中哪一句最美,谢玄的回答是:“昔我往矣,xxx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著名的国学大师xxx也说:“‘昔我往矣,xxx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这句诗的评价都是极高的。
关于xxx最早的典故,出自《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和叔齐都是商朝xxx国君的儿子,国君原本想把xxx位传给叔齐,可是等他去世的时候,叔齐却想把xxx位让给伯夷。伯夷认为父亲的遗命不能违背,于是逃走了。叔齐不肯继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另一个儿子为xxx。
贵族子弟,一旦离了家,便很难生活下去。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侯姬昌关心赡养老人,就一起去投奔他。可是等他们到了那里,西伯侯已经死了,继位的是后来xxx姬发。姬发正要讨伐纣xxx,他们拉住xxx的马说:“父亲死了不安葬,却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道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是仁义吗?”xxx身边的人要杀了他们,被xxx阻止了,xxx说:“他们都是义人啊!”
后来xxx推翻了商朝的暴政,天下易主,伯夷和叔xxx表示对商的忠诚,拒绝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xxx山中,xxx菜充饥,并作了一首歌:“登彼西山兮,xxx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xxx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没多久便饿死了。后人都称赞伯夷和叔齐有气节,甚至还有人想去效仿,但是在后世的人看来,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xxx啊xxx,等到薇菜开花的时候,是否能够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呢?
《诗经·小雅·xxx》原文及赏析 第3篇
《xxx》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xxxxxx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xxx》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昔我往矣,xxx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xxx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诗经·小雅·xxx》原文及赏析 第4篇
《小雅·xxx》是一曲士兵之歌,为xxx兵久戍归来所作,当作于西周时期。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代,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毛诗序》:“《xxx》,遣戍役也。文xxx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xxx》以遣之。”xxx:“西伯以殷xxx之命,命其属为将,率将戍役,御西戎及北狄之乱,歌《xxx》以遣之。”可见毛诗认为《小雅·xxx》是xxx时事。旁证有《逸周书·叙》:“文xxx,西距昆夷,北备玁狁。”xxx曾注:“《诗·xxx序》与此略同。”
二、汉代说《诗》者还有xxx、xxx、xxx。三家诗与毛诗不同,认为《小雅·xxx》是xxxxxx时事,旁证有《史记·周本纪》:xxxxxx之时,xxx室遂衰,诗人作刺。”《汉书·匈奴传》:“xxxxxx时xxx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三、xxx《鬼方昆夷猃狁考》据铜器铭文考证,认为“《xxx》《出车》实同叙一事”,“《出车》亦宣xxx时事”。“从现代出土青铜器铭文看,凡记猃狁事者,皆宣xxx时器”(xxx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
综上所述,此诗的创作时代有xxx、xxxxxx、xxxxxx三说。从诗歌内容来看,文xxx说实不可取。因为从叙事看,是征战回还之事,绝非出征始发之事;从抒情看,但有忧伤之感,绝无慰藉之情,全诗也无一句天子之语,说是xxx歌《xxx》以遣戍役,是没有根据的,所以清儒xxx、xxx恒、方玉润都反对此说。说是xxxxxx时事,“经传皆无明文”(xxx等《诗经注析》),《汉书》晚出,实是据xxx说,不能反证。说是宣xxx时事,所据为考古成果,又未得文献佐证。xxx《诗经直解》谓:“玁狁患周,非止一世。”正可不必拘泥。方玉润《诗经原始》谓:“至作诗世代,都不可考。大抵遣戍时世难以臆断,诗中情景不啻目前,又何必强不知以为知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