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三字经”(3篇)

高考古诗鉴赏“三字经” 第1篇

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事物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显现的载体,古诗中,形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景物,还可以是事物。

阅读xxx的两首诗,完成后面两小题。

[甲]闻xxx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乙]黄鹤楼送xxx之广陵

xxx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xxx”与“烟花”都与杨柳有关,“xxx”能唤起读者对xxx 的联想;“烟花”能表现扬州阳春三月 的情景。

回答此类问题,学生只需根据平时对“xxx”和“烟花”这一意象的积累,体会“孤帆”“碧空尽”,“长江天际流”这些意象所创造的意境,稍作思考,即可作答。

高考古诗鉴赏“三字经” 第2篇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如我校2011年三模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诉衷情

xxx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xxx,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7、请简要评价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面对这样的问题,只要学生对陆游的生平遭遇有一定的了解,再根据其它信息,应该不难得出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高考古诗鉴赏“三字经” 第3篇

不见xxx,徉狂真可哀!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xxx此时辗转得悉xxx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匡山:xxx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7.⑴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诗句有: , 。

⑵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xxx的形象。

对于命题人给出的注释,我们不应轻易放过,因为它是诠释这首诗的必要知识,题目中给出的注释对学生回答第三题,帮助很大。这就要求教者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训练,引导学生学会细细品味诗注。

古代课外诗歌的鉴赏虽然是难点,但只要教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加强训练;学生树立信心,注重积累;掌握方法,学会技巧,就一定能在考试中应对自如,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