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塞下曲(其五)》古诗鉴赏(共6篇)

李白《塞下曲(其五)》古诗鉴赏 第1篇

朝代:唐代

原文: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远行的人早早就骑上了骏马,行途直指蓟城的旁边。蓟城北通大漠,我万里辞别故乡。大漠瀚海上,燃起万千烽火,黄沙之中,曾是千百年来的战场。军书急迫,发至上郡,春色青青,越过了中州河阳。长安宫中的柳条已经婀娜多姿,塞北地区的桑条依然颜色青青,琵琶呜咽,弹出令人泪垂的出塞曲,横笛声声,令人肝肠寸断。

⑴蓟:州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

⑵漠北:即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

⑶海上:瀚海之上,沙漠上。

⑷河阳:今河南孟县。

⑸出塞曲:汉李延年造,曲调悲切。

“塞下曲”,唐代乐府题,多写边塞之事。此篇乃仿古之作,故称“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此诗前四句写万里辞家,远赴边塞。早晨骑马出发,直指蓟城,行程匆匆,字里行间透射出一股豪气。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中间四句写边地见闻。“海上”“沙中”呼应“漠北”。“军书”“春色”,本为静物,加以“发”“度”二字,顿变鲜活,急切迅疾,气势飞动。一写战事,一写时节,一写边关,一写中原,刚健明快。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最后四句一写色,一写声,颜色清丽,声调凄恻,先喜后悲,更显其悲。

通观全篇,格调苍凉,既有一点悲,又有一点壮,诚为《河岳英灵集》所评:“发调既清,修辞亦秀”,“足可歔欷,震荡心神。”

李白《塞下曲(其五)》古诗鉴赏 第2篇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①月黑:无光。 雁飞高:无声。单于:匈奴最高首领,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②轻骑:轻装的骑兵。

【赏读】

“月黑雁飞高”,为写后文先铺设环境,渲染气氛,统罩全篇,尤如剧本中的场景说明,借夜色之浓,雁飞之高暗写单于狡猾,单于乘夜遁逃,使唐军追剿更加困难,依然被唐军发现,于是“欲将轻骑逐”诗歌以“大雪满弓刀”结束全篇。轻骑欲出而这既进一步补写了唐军出征的环境,在首句“月黑”之外,加上雪猛,又衬托出唐军将士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鉴赏】

这一首写寒冷漆黑的夜晚,敌军悄悄逃跑了,我军迅速准备追击。诗人发挥了抒情短诗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的特长。他既不写我军如何追击,也不点明是否追上敌人,而只描写了一个细节: 正当我军轻骑兵列队欲出时,天上飘降大雪。刹那之间,将士们的弓刀上就落满了雪片。这个细节,尤如一个富于启发性的特写镜头,引诱读者去想象当时风狂雪猛的恶劣气候,紧张的战斗气氛,将士们威武的气概和必歼逃敌的高昂斗志。诗人借助一个凝聚着多重暗示的鲜明形象,为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此诗富有意趣和魅力。

李白《塞下曲(其五)》古诗鉴赏 第3篇

鉴赏李白塞下曲其一

【原文】

《塞下曲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

①“笛中”两句:只能从笛声听到《折杨柳》,实际上见不到杨柳(春色)。折柳,《折杨柳》,笛曲名。

②金鼓:即金钲,古代军中打击乐器,用以代发号令。

【鉴赏】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内容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此诗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渲染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已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可想而知其严寒。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言外之意指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天的象征, “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啐语》),措语自然,语意委婉含蓄,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突出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也不言而喻。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就可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末二句却陡转。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慷慨激昂,足以振起全篇。这结尾的雄劲有力,得益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全诗突破以联为单位起承转合的常式,而改为前四句起,五六句承末二句转合的形式,这首诗苍凉雄浑而豪放。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李白《塞下曲(其五)》古诗鉴赏 第4篇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①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李白《塞下曲(其五)》古诗鉴赏 第5篇

【解题】

原诗共六首,此处选其中第三首。作于贞元十四年(798)前后,时卢纶正被召入内殿,令和御制诗,并超拜户部郎中。张仆射:指张建封,时为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加检校右仆射。贞元十三冬,张建封入觐京师,德宗礼遇加等。十四年春,建封将还镇,特赐诗。张建封当时有《塞下曲》,但原诗已佚,卢纶此组诗即为和作。前首写将军的武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射石故事。后首写战争胜利和艰苦。两诗语言精练,剪裁巧妙,意境含蓄,耐人寻味。

【全诗】

李白《塞下曲(其五)》古诗鉴赏 第6篇

【诗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意思】我军准备用轻快如飞的骑兵出击,才能迅速追上敌军,就在 轻骑列队的短暂时刻,将士们的弓刀上就落满大雪。整个场面动人心弦, 风雪交加,战士却不畏严寒,训练有素。诗歌设计非常巧妙,单于遁逃,轻 骑追逐,到底结果如何,诗歌全然未提,却只攫取这样一个轻骑列队,雪满 弓刀的场景,有张有弛。至于结果,但凭读者想象。诗歌呈现出盛唐边塞 气势恢宏、乐观向上的气象。

【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