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晚春》赏析(必备7篇)

韩愈《晚春》赏析 第1篇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1】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2】不久归: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3】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

【4】斗芳菲:争芳斗艳。

【5】杨花:指柳絮。北周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6】榆荚(jiá):榆树的果实。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太*御览》卷九五六引汉崔寔《四民月令》:“二月榆荚成者,收乾以为酱。”

【7】才思:才气和思致。《后汉书·文苑传》:“(刘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

【8】惟解:只知道。

【9】漫天:满天。宋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九:“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

作品赏析:

【注释】:

1、题原作“春暮”,据《全唐诗》改。

2、树:原作“木”,据《全唐诗》改。春不久归:说春天即将结束。

3、芳菲:形容花草的芬芳、茂盛。刘禹锡《春日书怀》:“野草芳菲红

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

4、榆荚:榆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

俗呼“榆钱”,随风飘落。此句是说扬花、榆荚都开不出潦亮的花来

5、惟解:只知道之意。韩愈

韩愈《晚春》赏析 第2篇

晚春

唐韩愈

cǎomzhīchūnbjiǔguī,bǎibānhngzǐdufāngfēi。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ynghuāyjiwcisī,wijiěmntiānzuxuěfēi。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哲学家。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注释解说:

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

⑵不久归:这里指很快就要过去了。

⑶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斗芳菲:争芳斗艳。

⑷杨花:指柳絮。榆荚:榆的果实。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

⑸惟解:只知道。漫天:满天。

全诗解释: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勇气非常。这就给人以: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此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亦不落俗套。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堪称*中翻新,颇富奇趣。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韩愈《晚春》赏析 第3篇

晚春 唐朝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草树一作:草木)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译文

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好似片片雪花。

《晚春》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解:知道。

《晚春》鉴赏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但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讥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木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无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无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讥草木”本属无无物,竟然能讥知”能讥解”还能讥斗”,而且还有讥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木。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讥草木”有讥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无。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无,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无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讥杨花榆荚”不因讥无才思”而藏拙,不畏讥班门弄斧”之讥,为讥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讥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讥春光”是不负讥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_此意作何解?然无景却是如此。_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无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无,诗偏说它们有知,或_斗_或_解_,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讥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无趣和勇气。如果说此诗真有但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为人来看,他既是讥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讥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无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但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晚春》创作背景: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该诗创作于公元816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韩愈年近半百时。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晚春古诗赏析

晚春古诗赏析

韩愈《晚春》赏析 第4篇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①将:携。

②慢绿:遍地绿色,满眼绿色。慢,通“漫”。妖红:艳丽的红花。

③等闲:无端,无来由。

译文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韩愈《晚春》赏析 第5篇

【注释】

杨花:指柳絮。

榆荚(jiá):榆树的果实。

【译文】

杨花榆荚没有这种才华情思

古代诗词中,“杨花”是指柳花“,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两种树,而是特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

-送别

“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以“柳”诉离别的鼻祖当数《诗经·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无数优秀的赠别诗里都用到了“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名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即取此意。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李白词里的秦娥望着“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不由得想起分别许久的爱人;看见人们折柳赠别,白居易不禁伤感万分,写下《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以此抒发自己伤春叹别之情。

-思乡

古人喜欢在庭院里、房前屋后种柳树,既好养活又美观。一旦离开故土,他们看到柳树就会想起家,想起家中的亲人。柳,承载着古人们的思乡情。

王之涣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表现将士们的离愁与思乡之情。戍边将士们听到有人用羌笛吹奏出《折杨柳》的曲调,再看玉门关外的柳树光秃秃的,不曾发芽,想起家中院子里的柳树,不禁悲从中来。

张九龄更甚,直接把一枝柳条比作故园春色:“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榆荚也叫榆钱儿,是榆树的种子,因为它酷似古代串起来的麻钱儿,故名榆钱儿。新生出来的榆钱儿脆甜绵软,清香爽口,又因它与“余钱”谐音,村人在房前屋后种榆树也有讨口彩的意思在里面。

榆钱不光名字吉利,寓意吉祥,在饥荒年代,还是老百姓的救命粮。

榆钱的吃法有很多种:生吃、煮粥、做包子馅儿均可。不过,最常见的是蒸着吃。

榆钱的生长期极短,从清明到谷雨时节,榆树上的“榆钱”开始飘落 。形如小铜钱的样子,随风飞舞,这样的场景好像和清明祭扫的氛围挺呼应。这些景象,都是古时文人们用来寄托伤春心绪的经典。

诗云“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蝴蝶成团榆荚飞,轻狂恰似五铢衣”。

韩愈《晚春》赏析 第6篇

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不仅能“知”春“斗”芳菲,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

草木的“才思”斐然,争奇斗艳,和杨花榆荚的平庸无奇形成对比,更突出了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卑,反倒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的勇敢品质。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寂寥落寞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不妨关注以下我新开启的这个专栏——

在这个专栏里,我试图将小学生必备古诗文按照不同的主题和线索,用大语文的理念串起来。 目前正在进行的主题是——四季田园诗。

我将用和季节有关的古诗,和二十四节气进行融合穿插,帮助孩子体会季节特征、不同时节的物候特征。同时进行历史、文化、文学常识的穿插,从而达到以下目的:

1.能够古诗中的景物判断出时节。

2.能够体会诗中的情感基调。

3.对于格律有一定的体会。

4.对于常见的诗人的身世、交际圈、时代背景有轮廓上的认识。

5.不断强化和记忆诗人的名、字、号,以及深化对诗人的了解。

6.熟悉古诗中的常见但是现实中不常见的物品,如木屐、箬笠、蓑衣、柴扉、篱落。。。

7.词语积累。

8.对于古诗中的意象有简单的理解。 我自己的孩子正在按照这个线索进行学习,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感谢看到这里。

韩愈《晚春》赏析 第7篇

《晚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柳絮

榆荚: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的,荚小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芳菲:形容花的芳香。 杨花榆荚: 杨花就是柳絮, 榆荚, 榆树的荚又叫榆钱。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背景】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

【赏析】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 仿佛看到一幅喧闹繁盛的风景画, 草木原本是没有知觉的, 但是诗人却赋予它生命, 让它具有智慧, 晓得春天即将离去, 要及时把握。 草木尚能如此, 何况是我们呢? 如果一再的蹉跎, 就只有老大徒伤悲了。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作诗, 很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再加上用字浅白, 更能够轻易的表达出诗中的原意。

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