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辟地》原文及翻译 第1篇
盘古开天辟地给我的感受最深的是:故事讲述了盘古把宇宙分开,对宇宙做出贡献,宇宙形成原来天地没有分开,通过三万六千年不断努力后,盘古历经千辛万苦分开了天和地。为了不让天失去支撑而垮塌,他有拼尽最后一口气用四肢永久地支撑在天地间。两只眼睛变成了太阳和月亮,头发变成了繁星,吐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声音变成了雷霆闪电,肌肉变成了土壤,骨头和牙齿变成了矿产和宝藏!
血液变成了江河,泪水变成了汗水化作雨水和甘露,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精气变成了鸟兽鱼虫,从此宇宙间诞生了一个新的世界。
无私奉献的盘古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是我们祖先追求美好的象征。盘古那勇于献身,甘于奉献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华夏民族的每一个人。
《盘古开天辟地》原文及翻译 第2篇
文言文翻译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1.留
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
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
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4.调
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盘古开天辟地》原文及翻译 第3篇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只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其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
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怪心慌。
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饨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饨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xxx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
盘古的身于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是有九万里长。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xxx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于混沌的机会。
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代。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成形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拢了,他实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终于倒下了。
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箭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五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丰富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