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优选8篇)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第1篇

《礼记》昏义

昏礼者,将xxx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xxx、xxx、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xxx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夫礼始xxx,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夙兴,妇沐浴以俟见;质明,赞见妇于舅姑,执笲、枣、栗、xxx以见,赞醴妇,妇祭脯醢,祭醴,成妇礼也。舅姑入室,妇以特豚馈,明妇顺也。厥明,舅姑共飨妇以xxx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以着代也。

成妇礼,明妇顺,又申之以着代,所以重责妇顺焉也。妇顺者,顺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xxx,以成丝麻布帛之事,以审守委积盖藏。是故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故圣xxx重之。

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祢未毁,教于公宫,祖祢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苹藻,所以成妇顺也。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xxx、二xxx、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治。故曰: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xxx。

是故男教不修,阳事不得,适见xxx,日为之食;妇顺不修,阴事不得,适见xxx,月为之食。是故日食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月食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阴事。故天子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天子修男教,父道也;后修女顺,母道也。故曰:天子之与后,犹父之与母也。故为天xxx服斩衰,服父之义也;为后服资衰,服母之义也。

婚礼,这是一种将要结合两性之好、对上关系到祭祀宗庙、对下关系到传宗接代的子L仪,所以君子很重视它。所以,在婚礼的纳采、问名、xxx、xxx、请期这五个步骤中,每逢男方的使者到来时,女方家长都是在庙里铺设筵几·,然后拜迎使者于门外。进入庙门,宾主揖让升阶登堂,在庙堂上听使者传达男方家长的意见。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表示对婚礼的敬慎和xxx事。

父亲亲自向儿子敬酒而命其迎亲,这表示男方处于主导地位。儿子奉命前去迎娶,女方的父母在庙里铺筵设几,然后到庙门外拜迎女婿。婿执雁进入庙门,宾主揖让升阶登堂,婿行再拜稽首之礼,把雁放在地上,这表示是从xxx父母手里领回了xxx。然后妇随婿下堂出门。婿亲自驾驶妇所乘坐之车,又将挽以登车的这都是有意表示亲爱的举动。婿为妇驾车,待车轮再由仆人代婿驾驶。婿乘己车前导,在自家的大门妇后给圈递三,索动绳转外等候。妇到达,婿向妇作揖,请她一同进门。进入婿之寝室,婿与妇共食同一姐中的牲肉,又各执一瓢以饮酒,这表示夫妇一体,不分尊卑,希望他们相亲相爱。

飞通过敬慎xxx事的婚礼而后夫妇相亲,这是婚礼的基本原则,也从而确定了男女之别,建立起夫倡妇随的夫妇关系。正因为男女有别,所以才会有夫倡妇随的夫妇关系;正因为有夫倡妇、随的夫妇关系,所以才会有父子相亲;正因为有父子相亲,所以君臣才能各正其位。所以说,婚礼是各种礼的根本。

在众礼当中,xxx是礼的开始,婚礼是礼的根本,xxx、祭礼最为隆重,xxx、聘礼最能体现尊敬,射礼、乡饮酒礼最能体现和睦,这就是礼的大概情况。

第二天,xxx早早起床,洗头洗澡,准备拜见舅姑。天大亮时,赞礼的人将妇弓}见给舅姑。妇手捧容器,内盛枣子、栗子和肉干,以此作为进见之礼。赞礼的人代表舅姑向妇赐以甜酒。妇先以脯酿祭先人,又以甜酒祭先人。行过以上的礼节,就表示作媳妇的礼完成了。舅姑进入室内,妇以一只煮熟的小猪向舅姑进食,这是表示xxx开始履行孝养的职责。第二天,舅姑共同用xxx之礼慰劳妇,而妇应把姑酬己之酒放下不再饮。舅姑先从西阶卞堂,然后妇从东阶下堂,这表示xxx已有资格代姑主持家中内务了。

成就了妇礼,表明了妇顺,又进一步表明了妇有代姑主持家务的资格,所有这些,就是为了强调对妇在顺从上的要求。所谓妇的顺从,首先是要顺从舅姑,其次是要和家中其他女性和睦相处,然后才是让丈夫称心满意,从而完成妇女应做的女工,谨慎地守护柴米油盐等物的储藏。所以,上述对妇顺的要求都做到了,家庭内部才能和谐安定;内部和谐安定了,然后家才会长久,所以圣xxx很重视妇顺。

因终古时候妇女在出嫁前的三个月,如果该妇女与国君还是五服以内的亲属,就在国君的祖庙里接受婚前教育;如果已经出了五服,就在大xxx的家里接受这种教育。由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以后,要举行教成之祭,这是向祖先察告,婚前教育已经完成。祭时用鱼作姐实,用薪、藻这两种水草作羹菜,这些祭品都属于阴性一类,所以用来造成妇人的顺从飞。

古代xxx后设立六宫,妇官有三夫人、十尸御妻,以管理普夭之下对妇女的教育九缤、二十七世妇、八,以显扬妇女应有的顺从,所以天下家庭和睦安定。天子设立六官,男官有三公、xxx、二xxx、八十一元士,以管理天下的政事,以显扬男子应有的教化,所以政事和谐,国家安定。所以说:”天子管理对男子的教化,xxx后管理对妇女顺从的教育;天子治理政务,xxx后治理妇女事务;天子审察三公等官是否尽职,xxx后审察三夫人等官是否尽职。男教与妇顺形成风俗,内外协调一致,国与家都安定有序,做到了这一步,就叫作xxx。

所以,如果男子的教化没有搞好,政事失当,上天就会表示谴责,发生曰蚀;如果妇人的顺从没有搞好,妇人的事务处理失当,上天就会表示谴责,发生月蚀。所以,发生曰蚀的时候,天子就身穿白色衣服,表示自我反省,还要督促六官改进工作,彻底除掉政事中的错误;发生月食的时候,xxx后就身穿白色衣服,表示自我反省,还要督促六宫改进工作,彻底除掉在妇女问题上发生的错误。所以,天子和xxx后,就好比曰之与月,阴之与阳,是相辅而后相成的关系。因为天子掌管男教,所以属于父辈;因为xxx后掌管女顺,所以属于母辈。所以说,天子和xxx后,就好比父亲和母亲。因此,天子死了,xxx大臣就要为他服斩衰,这和为父亲服斩衰是同样道理;xxx后死了,就要为她服齐衰,这和为母亲服齐衰是同样道理。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第2篇

《礼记》xxx燕居

xxx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xxx。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曰:「给夺慈仁。」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xxx。」xxx则何如?」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xxx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

子曰:「慎听之!女三人者,吾语女: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苟知此矣,虽在畎亩之中事之,圣人已。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武》,《夏》、《龠》序兴。xxx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规,还中矩,和鸾中采齐,客出以雍,彻以振羽。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xxx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xxx缪;不能乐,xxx素;薄于德,xxx虚。」子曰:「制度在礼,xxx在礼,行之,其在人乎!」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夔其穷与?」子曰:「古之人与?古之人也。达xxx而不达xxx,谓之素;达xxx而不达xxx,谓之偏。夫夔,达xxx而不达xxx,是以传此名也,古之人也。」

子张问政,子曰:「师乎!前,吾语女乎?君子明xxx乐,举而错之而已。」子张复问。子曰:「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兴羽龠,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xxx,夫是以天下太平也。xxx,万物服体,而百官xxx不承事矣。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目巧之室,则有奥阼,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有随,立则有序,古之义也。室而无奥阼,则乱于堂室也。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上也。车而无左右,则乱于车也。行而无随,则乱于涂也。立而无序,则乱于位也。昔圣帝明xxx诸侯,辨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外内,xxx相逾越,皆由此涂出也。」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xxx子,昭然若发蒙矣。

xxx在家闲坐,子张、·子贡、子游在一旁侍立,在随便谈论时说到了礼。xxx说:“你们三个人都坐下,我来给你们讲一讲什么是礼,以便你们能够到处运用,处处普及。”子责马上离开坐席回答说:“请问老师要讲的礼是怎样的呢户xxx回答说:“虽然内,。恭敬但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叫粗野;虽然外表恭顺但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叫花言巧语;虽然勇敢但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叫乱来。”xxx又补充说道:“花言巧语只是给人以仁慈的假象。”xxx又说:“师,你做事往往过火,而商却往往做得不够。子产好像是百姓的慈母,他能让百姓吃饱,但却不知道怎样教育他们。”子贡又马上离开坐席回答说:几“请间怎样做才能做到xxx好处呢?”xxx说:“只有礼呀!礼就是用来掌握火候使人做到xxx好处的。”

子贡退下来,子游又上前问道:“请问礼的作用是不是就在于治理丑恶而保护善美?”xxx说:“是的。”子游又接着问:“究竟怎样治理丑恶保护善美呢?”xxx回答说:“郊天祭地之礼,就在于对鬼神表示仁爱;秋尝夏谛之礼,就在于对祖先表示仁爱;馈食祭奠之礼,就在于对死者表示仁爱;乡射、乡饮酒之礼,就在于对乡党表示仁爱;招待宾客的食飨之礼,就在于对宾客表示仁爱。”xxx又接着说:“如果明白了郊天祭地、秋尝夏筛之礼的含义,那么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就心中有数,就好比用指头在手掌上指指画画一般。所以,因为曰常生活有了礼,长辈和晚辈就有分别了;因为家门之内有了礼,祖孙三代就和睦了;因为朝廷之上有了礼,官职爵位就有条不紊了;因为田猎之时有了礼,军事训练就娴熟了;因为军队之中有了礼,作战目的就达到了。因为有了礼,宫室的建造就合乎制度,量鼎的制造就不失分寸,五味就各得其时,乐曲的演奏就与身份、场合吻合,车辆的建造就合乎规定,鬼神就得到合乎要求的祭飨,丧事就会办得恰如其分,解说事情就不会离题千里,百官的职能就会互不混淆,各项政令就能得到施行;如果甲个人能够把礼拿来身体力行而且时时不忘、那么他无论干什么都会干得xxx好处。”

xxx说:“礼是什么呢?礼就是做事的办法。君子一定有要做的事,那就必定要有做事的办法,治理国家而没有礼,那就好比瞎子走路而没有助手,迷迷茫茫不知该往哪里走;又好比整夜在暗室中寻找东西,没有火把能看见什么?如果没有礼,就会手脚不知该往哪儿放,耳朵不知该听什么,眼睛不知该看什么,在社交场合是该进该退该揖该让就全都乱了套。这样一来,曰常生活中长辈晚辈也就没有了区别,家庭内部三代人也失去了和睦,朝廷上的官爵也乱了套,田猎和军事训练也毫无计划,作战打仗也没有了规矩,五味和四时乱配,乐曲乱吹一通,车辆的制造也不依规矩,祭祀鬼神的规格错乱,丧事办得不像丧事,解释问题离题千里,百官的职守混乱,政令得不到推行;在这种情况下去身体力行、时时不忘,那就会抬手动脚都出毛病。这样一来,就会无法领导和团结百姓了。”

xxx说:“你们三个人仔细听着!我告诉你们,除了上面讲的礼以外,礼还有九个节目,而大飨之礼占了其中的四个。如果知道这些,即令是个种地的农夫,依礼而行,也可以说是圣人了。xxx国君相见,宾主互相揖让而先后进入大门。进入大门以后,xxx鼓齐鸣。宾主互相揖让而升堂,升堂以后,xxx礼毕,xxx声停止。·这时堂下的管乐奏起《象》这首乐曲,而《大武》之舞、《大夏》之舞,一个接着一个地相继跳起。于是陈列美味佳肴,安排应有的礼仪和乐曲,执事人等一个不缺。这样做了以后,客人就不难看出主人待客的深情厚意了。此外,走路笔直,合乎曲尺的要求;旋转的弧度,合乎圆规的要求;车上的铃声,合着《采齐》乐曲的节奏;客人出门时,奏起《振羽》这首送别曲;撤席之时,奏起《雍》这首结束曲。所以,君子做事,没有一件不合乎礼的要求。客人刚一进门就xxx鸣,这是表示欢迎之情。歌工升堂合唱《清庙》之诗,这是表现文xxx的崇高德行;管乐队在堂下奏起《象》这首乐曲,这是表现武xxx的伟大功业。所以古代的君子要互相沟通感情,根本就用不着说话,只要通过行礼奏乐就可以表达意思了。”

xxx说:“所谓礼,就是道理;所谓乐,就是节制。没有道理的xxx子不做,没有节制的xxx子不做。如果不能赋《诗》言志,在礼节上就会出现差错;能行礼而不能用乐来配合,礼就显得单调呆板。如果道德浅薄,即便行礼也只是一个空架子。”xxx又说:“各种制度是由礼来规定的,各种文饰行为也是由礼来规定的,但要实行起来,却是非人不可呀!”子贡又离席发言说:“请问夔这个人是不是只懂得乐而对礼却一窍不通呀?”xxx回答说:“你问的是古代的那个夔吗?须知古代的人是把精xxx而不精xxx的人叫做素,把精xxx而不精xxx的人叫做偏。夔这个人只不过是在乐的方面的造诣比在礼的方面的造诣高一些罢了,所以只传下来一个精通音乐的名声,须知那是根据古人的标准来说的。”

子张问到如何从政。xxx说:“师啊,你往前边来,听我给你-说!君子从政,不过是首先自己在礼乐方面精通,然后再拿来付xxx罢了。”子xxx没有听懂xxx的意思,就又接着发问。xxx于是继续说道:“师,你以为只有铺设几筵,升堂下堂,献酒进撰,举杯酬醉,这样做了才算是礼吗?你以为只有在缀兆上扭来扭去,挥动羽篱,敲钟击鼓,这祥做了才算是乐吗?其实,说到就能做到,这就是礼,做起来又使人感到快乐,这就是乐。君子只要在这两点上狠下工夫,不需要多么费劲,天下就会太太平平的。于是诸侯都来朝拜,万物各得其所,百官无不烙尽职守。礼得到了重视,这就是百姓们为什么得到了治理;礼被扔到了一边,这就是百姓们为什么作乱。举例来说,屋室有室奥和台阶之分,坐席有上下之分,乘车有左右之分,行路有先后之分,站立要各就其位。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如果屋室没有室奥和台阶之分,堂与室就混乱了;如果席位没有上下之分,座位就混乱了;如果乘车没有左右之分,车上的位置就混乱了;如果行路不分先后,道路就混乱了;如果站立没有顺序,谁的位置在哪里也就混乱了。从前xxx的帝xxx和诸侯,分别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内外的界限,使他们不敢互相逾越,用的都是这个办法啊!”三个学生听了xxx的这一番高论,心中豁然开朗,好像瞎子重见光明一样。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第3篇

礼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

礼记·曲礼

【原文】

《曲礼》曰:毋不敬①,俨②若思,安定辞③。安民哉!

【注释】

①敬:尊敬,严肃。

②俨:与“严”同,端正、庄重之意。

③辞:所说的话。

【译文】

《曲礼》一书上说:凡事都不要不恭敬,态度要端庄持重而若有所思;言辞要详审而确定。这样才能够使人信服。

【原文】

敖①不可长,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

①敖:与“傲”同,骄傲之意。

②从:与“纵”同,不加约束之意。

【译文】

傲慢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不加约束,意志不可以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原文】

贤者狎①而敬之,畏②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③。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④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⑤,直而勿有。

【注释】

①狎:与人亲近之意。

②畏:承认。

③安安:前一“安”是动词,满足之意;后一“安”是名词,指感到满足的事物。迁:改变之意。

④很:与“狠”同,凶残的样子。

⑤质:肯定之意。

【译文】

比我善良而能干的人要和他亲密而且敬重他,承认而又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分辨出其短处;对于厌恶的人,也要能看出他的好处。能积聚财富就要能分派财富以迁福于全民。虽然适应于安乐显荣的地位,但也要能适应不同的地位。遇到财物不随便取得,遇到危难也不随便逃避。意见相反的,不要凶残压服人家;分派东西,不可要求多得。自己也不肯定的事,不要乱作证明。已经明白的事理,也不要自夸早已知道。

【原文】

若夫坐如尸①,立xxx②。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

①尸:活着的晚辈扮作先祖的样子代其祭寿的人。古代有“尸居神位,坐必矜庄”的说法。

②齐:与“斋”通假,有斋戒之意。

【译文】

如果进入成年,坐着就要像祭礼中的代为受祭的人一样端正,站着就要像斋戒一样肃穆恭敬。礼要合乎事理,如同作为使者要入乡随俗一样。

【原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①人,不辞费。礼,不逾节②,不侵侮,不好狎③。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④,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注释】

①说:与“悦”通假,让人高兴的意思。

②节:有节制,有限度。

③狎:不恭敬的样子。

④取于人:向……请教的意思。

【译文】

礼是用来区分人与人关系上的亲疏,判断事情之嫌疑,分辨物类的同异,分明道理之是非的。依礼而说:不可以随便讨人喜欢,不可以说些做不到的话。依礼则行为不越轨,有节制,不侵犯侮慢别人,也不随便不恭敬别人。自己时常警惕振作,实践自己说过的话,这可称为完美的品行。品行修整而言行一致,这就是礼的实质。依礼而言,听说它是被人取法的,没听说它主动去向人取法什么。所以礼只听说愿学者来学,没听说知礼的人去别人那里传授。

【原文】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①,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②,非礼不亲;班③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④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⑤。是故,圣人作⑥,为xxx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注释】

①正俗:使动用法,使风俗端正的意思。

②宦学事师:“宦”是做官后的学习,“学”是未做官之前的学习。这两个时期的学习都要跟从老师,即是“事师”,故“宦”、“学”两字连用。

③班:分层次等级之意。

④撙:有意克制的意思。

⑤麀:与“优”同音,原指雌鹿,在这里通指雌性兽类。

⑥作:产生之意。

⑦为:产生并使用之意。

【译文】

道德仁义,没有礼就不能得到体现;教育训导,使风俗端正,没有礼就不能完备地推行;分辨事理,判明诉讼,没有礼就不能正确地裁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没有礼就不能确定关系地位;做官求学,没有礼就不能使师长弟子关系亲敬;朝廷的职位,军队的组织,就官任职,执行法令,没有礼就不能确立威严,使人服从;祈求福禄,常行的祭祀,供奉鬼神,没有礼,就不能表现出诚意庄重。所以,君子做到恭敬合度,退让有法以明确礼的意义。鹦鹉虽能说话,终归还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归还是走兽。现在的人如果不讲求礼,虽能说话,不是和禽兽有同样的心吗?只有禽兽没有礼可言,所以才会父子共妻。所以才有圣人产生礼仪来教诲人们,使人们有了礼,知道用礼把自己同禽兽区别开来。

【原文】

太上①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②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而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而志不慑③。

【注释】

①太上:指的是古代的三皇五帝。

②负贩者:用肩挑着东西做买卖的人,通常认为他们道德水平低下,利欲熏心。事实并不尽然。

③慑:胆小之意。

【译文】

上古时代,人心非常淳朴,凡事想做就做,只重老实,没有什么准则。到了文明进步时代,就讲究行为效果,凡是得到别人的恩惠,就要报答别人的恩惠。因此行为准则中就含“施”与“报”的作用,凡是受别人恩惠而不报答,则不合乎礼;受人报答而没有恩惠给人,也是不合xxx。有了这种礼,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平衡安定,反之,就要发生危险。所以说:礼不可以不学习。礼的精神在于克制自己而尊重别人。虽然是微贱之辈,犹有可尊重的人,更不要说富贵的人们了。唯是,富贵的人懂得爱好礼,才不至于骄傲而淫侈;贫贱的人懂得礼,则其居心也不至于卑怯而无所措其手足。

【原文】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①,冠②。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③,服④官政。六十曰耆⑤,指使。七十曰老,而传⑥。八十、九十曰耄⑦,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⑧。

【注释】

①弱:身体还未完全成熟。

②冠:古人中,二十岁的男子要行加冠之礼,从这时起,意味着已经长大成人。

③艾:指艾草,形容人年纪大了,头发发白的颜色如艾草。

④服:担任,掌管之意。

⑤耆:与“齐”同音,年老之意。

⑥传:分配家产,交代家事。

⑦耄:与“茂”同音,视力、听觉明显下降,活动能力也明显减退。

⑧颐:赡养老人之意。

【译文】

人从出生至十岁,可称为“幼”,开始外出就做学。到二十岁,学识经验虽还不够,但体力已近于成人,故可行加冠之礼,从此把他当做成人看待。三十岁,体力已壮,可以结婚成家室。到了四十岁,才称得上是强,可以入仕,服务于社会。五十岁,才能已够老练,可以治理大众的事。六十岁,体力开始衰弱,不宜从事体力劳动,但能凭经验指导别人。七十岁已到告老的年龄,应将工作责任交付后人。到了八九十岁,视力听力心力皆衰耗,可称为“耄”。到了耄年的人和七岁天真可爱的儿童一样,即使犯了什么过错,都是可以原谅的,不施以刑罚。若到了百岁,那是人生之极,只待人供养了。

【原文】

大夫七十而致事①,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②;自称曰“老夫”,于xxx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谋于长者,必操③几杖④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注释】

①致事:退离自己的职位。

②安车:古代一种单匹马牵着走的车。

③操:配备之意。

④几杖:坐着时所靠之物和走路时所扶之物。

【译文】

作为大夫到七十岁就退休,如果君主挽留就会赐予他凭几和拐杖。有公务外出就会派妇人相陪伴,到四方出巡就乘坐小型车辆。这样的大夫可以自称“老夫”,在自己的国家还要称自己的名姓。遇到出国访问时,必须事先告诉他那个国家的制度。在和长辈商议事情时,必须随身带着凭几手杖前往。在长辈提问时,不作推辞就直接回答是不合乎礼的。

【原文】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xxx①,昏定xxx省。在丑夷③不争。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④,故州闾乡xxx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⑤也,执友xxx其仁也,交游⑦称其信也。见父之执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注释】

xxx:与“庆”同音,凉的意思。

②定:安定的意思。

③丑夷:同辈内部的意思。

④三赐:是指封赐三次。在周代,官吏制度是分等级的,从一命到九命,每一命所受的待遇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特等的礼服和赏赐的东西,三命以上,就能拥有xxx赐的车马。文中是因为父母在上,不敢享用如此的待遇。

⑤弟:与“悌”通假,对兄长尊敬的意思。

⑥执友:有共同志向的人或朋友。

⑦交游:普通朋友。

⑧父之执:和父亲有相同志趣的人。

【译文】

做儿女之礼,要让父母冬天温暖,夏天清凉,晚上替他们铺床安枕,清早向他们问候请安。而且要与平辈共处,绝无争执。作为子女,不乘坐国君封赐三赐的马车。能够这样,州闾乡党,远远近近的人都要称赞他的孝顺,兄弟以及内亲外戚都要称誉他的善良,同僚们称赞其仁爱,朋友们称赞他能服侍长辈,而跟他来往的人亦都说他诚实可靠。看到和父亲有相同志趣之人,他若不叫进前,就不敢擅自进前;不叫后退,亦不敢擅自后退;他若不问,亦不敢随便开口。这样尊敬父辈,也是孝子应有的行为。

【原文】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①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②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③。

【注释】

①反:与“返”同,返回之意。

②肩随:并排向前走,略微靠后。

③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在古代,席地而坐时,长者坐在席的一端,如果超过四人,长者就要另设一席,是一种对长者的尊敬行为。

【译文】

作为子女,出门时要当面禀告父母,回家时也要如此。出游必须有一定的地方,所练习的要有作业簿,使得关心你的父母有所查考。平时讲话不要自称“老”字。遇到年龄大上一倍的人,无妨当做父辈看待;大上十岁的人,当做兄辈;如果只大上五岁,虽属平辈,仍须屈居其下。五个人同在一处,应让年长者另坐一席。

【原文】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①,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②,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③,视于无形④。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注释】

①奥:一间屋子的西南角,是长者或尊者所坐的位置。

②食飨:食与“四”同音,本词是指让父母享用的食物。概:是限量的意思。

③听于无声:在父母没有说话之前,对父母的意图要有所领悟和知晓。

④视于无形: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也要时刻想起父母的样子。

【译文】

作为子女,平常家居,不要占住尊长位置,不要坐当中的席位,不要走当中的过道,不要站当中的门口。遇有饭食的宴会,要多要少,不可自作主张。举行祭祀的时候,不可充任神主受人祭拜。在父母没有说话之前,对父母的意图要有所领悟和知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也要时刻想起父母的样子。不要爬高,不要临深,也不要随便讥评,随便嬉笑。

【原文】

孝子不服暗①,不登危,惧辱亲②也。父母存,xxx以死③,不有私财。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④素;孤子⑤当室,冠衣不纯采。

【注释】

①不服暗:指不做隐瞒父母的事情。

②惧辱亲:对父母隐瞒和登高到危险的地方,这些行为都是辱亲的。

③xxx以死:指的是不做替朋友卖命的事情。

④纯:与“准”同音,指的是衣服上的花边。

⑤孤子:指年轻时丧父的人。

【译文】

孝顺之子,不隐瞒父母,亦不得行险以图侥幸,对父母隐瞒和登高到危险的地方,这些行为都是辱亲的。父母活着不可以替朋友卖命,也不可以有自己的私蓄。

作为子女,当父母活着时,戴的帽,穿的衣,不能用素色镶边,因为那样很像居丧。不过,没有父亲的孤子,如果是他当家,则他的冠衣,可以带素而不用采缋镶边,因为那是显示他持久的哀思。

【原文】

幼子常视①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②长者之手。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③。

【注释】

①视:与“示”通假,教育之意。

②奉:捧的意思。

③掩口而对:遮住口和长者说话,怕口气伤人。

【译文】

平常不可以谎话教导儿童。儿童不必穿皮衣或裙子。年幼的孩子平常看东西不要瞟眼,站立一定要端正,不要做偏头听说话的样子。若长辈们要牵手走,就要用双手接捧长辈的手。如果长辈们从旁俯身耳语,要用手遮口,然后回答。

【原文】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①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注释】

①趋:快走,惶恐不安的样子。

【译文】

跟随先生走路,不要随便跑到路的一边同别人讲话。在路上遇见先生,就要跨大步进前,拱手正立着。若先生和你讲话,你就说;如果没有话讲,则又跨大步退到一旁。

【原文】

从长者而上丘陵①,则必乡②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不呼③。

【注释】

①丘陵:指地势高的地方。

②乡:与“向”同,朝向的意思。

xxx城不指,城上不呼:古人登城,不随便指示方向,害怕迷惑众人;也不大呼小叫,害怕把人惊吓住。

【译文】

与长辈登上山坡时,要朝着长辈的目标看,预备长者对那目标有所问。登上城墙,不要指手画脚;在城墙上更不可大呼小叫,那样会扰乱别人的听闻。

【原文】

将适舍,求毋固①。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②,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③。将入户,视必下④。入户奉扃⑤,视瞻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毋践屦,毋踖⑥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

【注释】

①固:随便,平常的样子。

②户外有二屦:古人为客入室之前,要把鞋脱在室外,长者则可以把鞋脱在室内。假如看到室外有两双鞋,可以肯定屋内有三个人。

③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在外面能够听到屋内人的说话声音,则可以进去,否则就不要上前打扰,很可能屋内人在秘密商量一些事情。

④视必下:目光要向下看,避免看到别人隐蔽的事情。

⑤奉扃:指进门要双手做托扃的样子,表示尊敬和谦恭。扃,与“迥”同音,指门上的横梁。

⑥踖:与“计”同音,是踩踏的意思。古人入席是有次序的,要从尾部开始升席,如果相反,就犯了踖席的错误。

【译文】

将要拜访人家,不应随便。将要走到人家的堂屋,首先应高声探问。见人家室门外放有两双鞋子,而室内说话的声音听得非常清楚,那样,就可以进去;如果听不见室内说话的声音,那表示人家在里面可能有机密的事,就不好进去了。即使进去,进门时,必须眼睛看地下,以防冲撞人家。既进入室内,要谨慎地捧着门闩,不要回头偷觑。如果室内本是开着的,就依旧给开着;若是关着的,就依旧给关上;如果后面还有人进来,就不要把它关紧。进门时不要踩着别人的鞋。将要就位不要跨席子而坐。进了室内,就用手提起下裳走向席位下角。答话时,或用“唯”或用“诺”都要谨慎。

【原文】

大夫、士出入君门,由闑①右,不践阈②。

【注释】

①闑:与“涅”同音,古代大门中竖立的短木,主人进出时从右,宾客则从左,大夫、士更为高贵,进出从右。

②阈:与“玉”同音,门槛之意。

【译文】

大夫或士进出国君的宫门时,必须从口橛的右边走,不要踩着门槛。

【原文】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①。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主人入门而右②,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③,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④,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注释】

①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古人待客时,如果宾客地位高于主人,主人应出大门迎接;宾客地位低于主人,主人则在大门内迎接。进门时,主人请宾客先入,恭敬之后,主人引导宾客进入。每门,古代天子宫中五门,诸侯三门,大夫二门,所以称每门。

②主人入门而右:古代建筑门内称庭,庭的北边是堂,有东西两排台阶,东边的阼阶,是主人出入庭堂时所用的,西边的宾阶是宾客出入所用的。在庭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小路通向东西两阶,“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就是指的主人和宾客都可以沿着各自的通道去往庭堂。

③降等:宾客的等级低于主人。

④拾级聚足:指每上一级台阶,都要把双脚并拢一次,然后再开始登下一个台阶。拾与“社”同音。

【译文】

凡是和客人一同进门时,每到门口都要让客人先走。客人到居室门口时,主人要先进去设席摆坐,然后出来迎接客人,客人再三谦让,主人就恭请客人进入。主人进门向右,客人进门向左;主人走到东阶,客人走到西阶。客人身份低时,就会走到主人的东阶,主人要再三推辞,然后客人再回到西阶。主人客人要谦让登阶的先后,主人先登上,客人跟着登上,主人上一级,客人也上一级,客人前脚正跟上主人后脚,拾级而上。上东阶时要先出右脚,上西阶时要先出左脚。

【原文】

帷①薄②之外不趋③,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④,堂下布武。室中不翔⑤。并坐不横肱⑥。授立不跪⑦,授坐⑧不立。

【注释】

①帷:布幔。

②薄:帘子。

③趋:小步快走之意,表示对长者的尊敬。

④接武:是指迈着细小的步子向前走。武,足迹之意。

⑤翔:放松两臂随意地走路。

⑥横肱:把两臂横着伸开。

⑦跪:两膝着地,臀部不接触足跟,上身挺直的姿势。

⑧坐:两膝着地,臀部接触足跟的姿势。

【译文】

经过有帘帷垂着的门口不要快步走去。在堂上,或端着玉器,则不要快走。在堂上用细步,堂下用正步,不可在室内大摇大摆。同别人坐在一起,不要横着膀子。拿东西交给站着的人,不要屈膝;但拿给坐着的人,就不要站着。因为前者显得太谦卑,而后者又显得太傲慢。

【原文】

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①,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极之。奉席xxx②,请席何乡,请衽③何趾。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

【注释】

①必加帚于箕上:古人取扫帚和簸箕时的样子,以表示尊敬之意。

②桥衡:打水用的秸槔上的横木,一头高一头低,这里是用来形容席的拿法,托席的两只手,左手要高,右手要低。

③衽:衽席的简称,即卧席的意思。

【译文】

凡是替长辈打扫席前有一定的礼节;必须把扫帚盖在簸箕上,用袖子遮挡着边扫边退,不使尘土落向长辈,把畚簸朝向自己撮扫垃圾。抱席子要卷成秸槔上的横木一样。为长辈安放坐席时要问清面朝哪个方向,安放卧席时要问清脚朝哪个方向。

【原文】

若非饮食之客①,则布席,席间函丈。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席而辞②。客彻重席③,主人固辞。客践席,乃坐。主人不问,客不先举④。将即席,容毋怍⑤。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拨⑥,足毋蹶⑦。

【注释】

①饮食之客:指那些前来讨论学问之事的宾客。

②辞:主人让正席于宾客时,宾客谦让,不肯接受。

③客彻重席:在古代,xxx贵族之类的宾客到来时要铺三层席,大夫级的宾客到来时要铺双重席。所以所来的客人为表示谦逊,做出要撤掉重席的举动。彻,与“撤”通假,向后退的意思。

④先举:先说之意。

⑤怍:与“作”同音,容色改变的意思。

⑥拨:飘起、扬起的意思。

⑦蹶:跳脚的意思。

【译文】

若不是前来讨论学问之事的宾客,席位的间隔要远些,大抵席与席之间可容一丈的距离。当主人跪着替客人整理席位时,客人就要xxx子说不敢劳驾。客人要除去重叠的席子时,主人要一再请他勿除去。等客人履席,预备坐下时,主人才坐下。若主人不先说话,客人不要抢先发言。将就席的时候,不要变脸色。两只手提起衣裳,使衣裳的下沿离地一尺左右,这样齐膝跪下时就不致绊住自己的下裳。不要掀动上衣,也不要跳脚。

【原文】

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虚坐①尽后,食坐②尽前。坐必安,执③尔颜。长者不及,毋儳言④。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⑤,毋雷同⑥,必则古昔,称先xxx。侍⑦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父召,无“诺”⑧;先生召,无“诺”。“唯”⑨而起。侍坐于所尊敬,毋馀席⑩,见同等不起。烛至,起,食至,起;上客,起。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

【注释】

①虚坐:坐着只是说话。

②食坐:坐着吃饭的意思。

③执:保持之意。

④儳言:和长者说不一样的话题,即东拉西扯。儳,与“颤”同音。

⑤剿说:把别人的言论当成是自己的言论。剿,与“抄”同音。

⑥雷同:说和别人一样的话。

⑦侍:服侍的意思。

⑧诺:回答应声的意思,说话的语速慢。

⑨唯:回答之意,说话的语速快。

⑩馀席:和长者坐在同一席端。

跋:烛烧尽时留下的残物。古人称火炬为烛,烛尽之物为跋。晚辈在和长辈秉烛长谈时,看到烛尽时要主动把残物去除。

唾:唾液的意思。

【译文】

若有先生的书本琴瑟放在前面,就跪着移开它,切不可跨足而过。如果只是说话,应尽量往后坐;如果是饮食,就要尽量靠着前坐。坐要稳定,保持自然的姿态。长者未提及的,不要东拉西扯地说。表情要端庄,听讲要虔诚。不可把别人的言论当成是自己的言论,也不要说和别人一样的话。说话要以过去的事实为根据,或是引述古人先哲的格言。xxx先生坐着时,先生有问,要等到他的问话终了再回答。请问书本里的事,要起立;如果还要问个详细,亦要起立。父亲召唤时不要唱诺;先生召唤时也不要唱诺。要恭敬地回答“唯”,同时起立;陪同自己所尊敬的人,无妨挨近坐着。见到同辈的人不必起身,但见有端烛的来,就要起身;看见端饭食的人来,也要起身;主人有上宾来,亦要起身。晚上去与人坐谈,应在一支烛没有燃尽之前,看到烛尽时要主动把残物去除。在所尊敬的客人面前,不要呵斥狗。主人分给食物无须谦让,但同时也不可吐口水。

【原文】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①杖屦,视日蚤莫②,侍坐者请出矣。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③,则起而对。侍坐于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闲④,愿有复也”,则左右屏⑤而待。毋侧听⑥,毋嗷应⑦,毋淫视⑧,毋怠荒⑨。游毋倨⑩,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毋髦,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

【注释】

①撰:拿着之意。

②蚤莫:天的早晚之意。

③更端:更换事由的意思。

④少闲:停顿片刻之意。

⑤屏:退避之意。

⑥侧听:私下他人的言辞。

⑦嗷应:高声大喊之意。嗷,与“叫”同音。

⑧淫视:目光斜视,不专注的意思。

⑨怠荒:懒惰的没精神的样子。

⑩倨:骄傲的样子。

跛:单脚踩地,没有站稳的样子。

箕:臀部着地,两腿向前伸出,是一种不文明的坐姿。

伏:趴着的意思。

袒:裸露的意思。

褰:把衣服撩开的意思。

【译文】

与长者坐谈,凡是见到长者打哈欠、伸懒腰,或是准备拿起拐杖和鞋子,或是探视时间的早晚,这时候侍坐者就要告辞退出。陪伴长者,如果长者问到另外的事,则须起立回答。陪伴尊长时,若有人进来说:“很想借点儿时间,有所报告。”这时,侍坐者就要退避一旁等候着。不要侧耳作探听的样子,不要粗声粗气地答应,不要滚动眼珠看东西,不要做懒洋洋的模样。走路不要大摇大摆,站着不要跛足欹着肩头,坐时莫把两腿分开像畚箕,睡时不要俯伏在床上。收敛头发勿使披下,帽子无故不要脱下。劳作时不要袒衣露体,就是大热天,也不要敞开裙子。

【原文】

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就屦,跪而举之,屏于侧。乡①长者而屦,跪而迁屦②,俯而纳屦③。

【注释】

①乡:与“向”同,朝着的意思。

②迁屦:把鞋掉转过来之意。

③纳屦:穿鞋。

【译文】

凡陪伴长者坐谈,不要穿鞋子上堂,而且解脱鞋子亦不可正向台阶。穿鞋时,要先拿起鞋子在一旁穿着。若面朝长者穿鞋,就要跪着旋转鞋尖,然后低头套上鞋子。

【原文】

离①坐离立,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②,不同巾③栉④;不亲授。嫂叔不通问⑤。xxx不漱裳⑥。外言不入于梱⑦,内言不出于梱。

【注释】

①离:与“俪”同,指两个人并排着。

②椸:与“匜”同,与“意”同音,指放衣服的筐子。枷:指挂衣服的架子。

③巾:清洗时用的布子。

④栉:与“至”同音,梳头发的工具。

⑤不通问:不互相馈赠东西。

⑥裳:下衣之意。

⑦梱:与“捆”同音,是门槛的意思。

【译文】

有二人并坐或并立着,不要插身进去;有二人并立着,不要从两人中间穿过。男女不要混杂着坐,衣服也不要放在同一个筐子里,不要挂在同一衣架上。男的女的各有自己的面巾梳子,不要混用,亦不要互相馈赠东西。不要让叔母或庶母洗濯内衣。街谈巷语,不要带进闺门之内;闺门以内的家务事也不要宣扬于外。

【原文】

女子xxx,缨①,非有大故②,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

【注释】

①缨:五彩的带子,是xxx后的标志。

②大故:大的灾难,或是病故之类的事情。

【译文】

女人订婚之后,就挂上五彩的带子,表明有所系属了。如果没有重大变故,不要进入她的住处。姑母姐妹及其女儿,凡是已经嫁人的,回了家就不要和她同席而坐,同用一个器皿吃东西。父与子不要同坐一个席位。

【原文】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①,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xxx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

【注释】

①币:结婚前,男方给女方的聘礼。

【译文】

男女之间没有媒人往来提亲,相互不会知道对方的名字。女方家没有接受男方家的聘礼,彼此不会交往不会亲近。所以婚礼的月份日子都要登记报告君主,要在家庙中斋戒祭告祖先神灵,要备办酒宴邀请乡里邻居同事好友,这都是表示重视男女的分别。

【原文】

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寡妇之子,非有见①焉,弗②与为友。

【注释】

①有见:有出众的才华。

②弗:不能。

【译文】

娶妻不要娶同姓女子,所以买妾时不知她的本姓就要占卜询问。对寡妇家的儿子,不是有才能的话,就不要同他做朋友。

【原文】

贺取妻者,曰:“某子①使某②,闻子有客③,使某羞④。”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⑤。

【注释】

xxx子:前来祝贺的人。

xxx:召唤的人。

③有客:避而不提婚事,请乡党同僚而已。

④羞:敬送的意思,古人一般回送一壶酒、十条干肉或是一只狗。

⑤老者不以筋力为礼:年长的人可以不用拘于下跪礼节的要求。

【译文】

庆祝人家结婚,只能说:“某君听见你家宴请乡党僚友,所以派我送点佐餐的礼物。”贫穷的人不必用金钱财物为礼,年老的人也不必拘于下跪礼节的要求。

【原文】

名子者,不以国①,不以日月,不以隐疾②,不以山川。

【注释】

①不以国:古人中,臣民不能说国家的名字,儿子不能称呼自己父辈的名字,以此推知,为孩子起名,不能用国名。

②隐疾:没有明显表现出来的疾病。

【译文】

在给小孩取名时,不要用国名,不要以日月为名,不要以身上的隐疾为名,不要以山川为名。

【原文】

男女异长①,男子二十冠而字②。父前子名,君前臣名③。女子xxx,笄④而字。

【注释】

①男女异长:在古代,男女有别,在排行时,男排男,女排女,不是单独地按照年龄大小混合排列。

②冠而字:男子在实行加冠之礼时,除了父母给起的名外,还会得到宾客为他起的字。

③父前子名,君前臣名:指的是在父亲面前可以直呼兄长的名字,在君xxx面前可以直呼同僚的名字。古人在面对最为尊敬之人时,可以免去谦恭的礼数。

④笄:是女子类似于男子xxx的一种礼数。

【译文】

男孩女孩要有各自的排行。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xxx,在名之外再取个字。在父亲面前可以直呼兄长的名字,在君xxx面前可以直呼同僚的名字。女子到可以出嫁年龄时,也要举行一种礼数,要用簪子插住头发,在名之外再取个字。

【原文】

凡进食之礼:左殽①右胾②;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③酱处内;葱渫④处末,酒浆⑤处右。以脯修⑥置者,左朐⑦右末。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⑧客祭⑨。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殽。主人未辩,客不虚口⑩。

【注释】

①殽:大块的带骨头的熟肉。

②胾:与“自”同音,大块的没有骨头的熟肉。

③醯:与“西”同音,指醋。

④渫:与“谢”同音,蒸葱之意。

⑤酒浆:一晚上就酿好的甜酒,且不带渣,可以称作是酒。浆,则指的是带有米汁的酒。

⑥脯: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干肉。修:是经过腌制加工的干肉。

⑦朐:与“渠”同音,肉晒干后弯曲的地方。

⑧延:告诉的意思。

⑨祭:吃饭前的祭祀行为。把将要吃的食物盛出少许,放在祭祀的器皿中,表示对先祖的尊重。

⑩虚口:漱口之意,是指在吃饭过程中吃食物与喝酒之间的一种行为。

【译文】

凡陈设便餐的礼节:带骨的殽放置左边,切的纯肉放置右边;饭食靠着人的左手方,羹xxx在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得近些;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xxx在右边。若另要陈设干肉、干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若客人谦让,端着饭碗起立,说是不敢当此席位,主人就得起身对客人说些敬请安坐的话语,然后客人坐定。主人劝请客人吃饭,先拨些饭放在桌上,这称为祭。祭食,要有先后顺序。祭先进食的东西,以后依照吃食的顺序一一祭了。吃过三口饭后,主人应请客人吃纯肉,然后吃带骨的肉。若主人还没有吃完,客人可不要漱口表示不吃。

【原文】

侍食①于长者,主人亲馈②,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

【注释】

①侍食:伺候奉陪年长的人吃饭。

②馈:给夹菜的意思。

【译文】

在陪着长者吃饭时,主人亲自夹菜劝吃,就要拜谢,然后进食;主人不亲自夹菜劝吃,就不必拜谢,自行进食。

【原文】

共食①不饱,共饭不泽手②。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③。毋咤食④,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⑤,饭黍毋以箸,毋嚃⑥羹,毋絮羹⑦,毋刺齿,毋歠醢⑧。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⑨。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

【注释】

①共食:与“共饭”同意,一起进食的意思。

②泽手:两手互搓的意思。

③歠:与“辍”同音,喝的意思。

④咤食:嫌弃主人做的饭菜不好吃,小声嘀咕。

⑤扬饭:用筷子搅动饭食,让它快速变凉。

⑥嚃:不咀嚼菜的意思,当吃汤中的菜时,不能连汤一起喝下。

⑦絮羹:指的是自己重新调制主人做好的汤,是一种不尊重主人的行为。

⑧歠醢:不用任何食物蘸就吃的肉酱的意思。

⑨窭:因为贫穷而没有礼物相送,此指备办的食物不够。

【译文】

大伙共同吃饭,不可只顾自己吃饱。若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顾到手的清洁。不要拿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饭器,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啧啧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碗盘,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只吃一种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蒸黍的饭宜用手不要用箸。吃汤中的菜时,不可以连汤一起喝下,也不可当着主人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亦不要喝不用任何食物蘸就吃的肉酱。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干肉就得用手掰食。吃炙肉不要撮作一把来嚼。

【原文】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①,以授相者②。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注释】

①齐:指酱类食物。

②相者:主人分配让给客人进食物,伺候客人吃饭的人。

【译文】

吃食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着腌渍物的碟子交给一旁伺候的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别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原文】

侍饭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①。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釂②,少者不敢饮。长者赐,少者贱者③不敢辞。赐果于君前,其有核者怀④其核。

【注释】

①尊所:尊者所在的席位。诸侯宴请时,尊所设在东楹之西;大夫宴请时,尊所设在东房门和室门之间。

②釂:指的是喝完杯中的酒。

③少者:是指晚辈。贱者:是指地位低下的人,通常是指仆人一类的。

④怀:包起来的意思。

【译文】

陪伴长者喝酒,看见长者将要递酒过来时,就急忙起立,走到尊者所在的地方拜而后接受。长者说,不要如此客气,然后少者才回到自己席位上喝酒;若长者还没有举杯喝干,少者不可以先喝。长者有东西赐予后辈或仆人们,他们只管接受,无须客气。若是国君赐食水果,不要在他前面吐果核,应把核包藏起来。

【原文】

御①食于君,君赐余,器②之溉③者不写④,其余皆写。

【注释】

①御:赐予食物的意思。

②器:盛食物的器皿。

③溉:可以洗涤的器皿。

④写:把食物从一个器皿倒到另一个器皿中。

【译文】

侍候国君吃食,国君赐予剩余的食物,要看那盛器是否可以洗涤。若是可以洗涤的,就原器取食;如果是不可以洗涤的,则须把食物倒在另外的器皿内。

【原文】

馂①余不祭②,父不祭子,夫不祭妻。御③同于长者,虽贰④不辞;偶坐⑤不辞。羹之有菜者用挟⑥,其无菜者不用挟。

【注释】

①馂:吃剩的饭菜。

②祭:吃饭之前的祭祀礼节。

③御:指吃饭用的餐具。

④贰:当给自己盛上双份食物时,出xxx节也不能推辞。

⑤偶坐:除自己之外还有其他的宾客,特别是有比自己年长的宾客。

⑥挟:用筷子夹。

【译文】

吃剩余的食物不用行“祭食”之礼。另外,如父亲吃儿子剩余的食物,丈夫吃妻子剩余的食物时,亦不用礼。陪同长者一同参加宴会,若主人厚待长者亦同样厚待少者时,少者不用说客气话。虽然和长者坐在一起,但坐中自有长宾,亦无须少者说客气话。汤里面如有菜,就得用筷子来夹;若没有,就用汤匙。

【原文】

为天子削瓜者副之①,巾以絺②;为国君者华之③,巾以绤④;为大夫累之⑤;士疐之⑥;庶人⑦龁之⑧。

【注释】

①副之:把瓜切成四瓣,然后再横着切开。

②絺:与“吃”同音,细麻布之意。

③华之:只是横着切开。

④绤:粗麻布。

⑤累之:累与“裸”通假,只是把瓜横着切开,外面不用麻布包裹。

⑥疐之:疐与“蒂”通假,把瓜蒂削掉。

⑦庶人:在官府中任职的普通人,没有官职。

⑧龁之:龁与“和”同音,去掉瓜蒂就直接吃。

【译文】

为天子削瓜去皮后要切成四瓣,用细麻巾盖好;为国君削瓜去皮后要横切成两瓣,用粗麻巾盖好;为大夫削瓜去皮后就整个放置;士人只切瓜蒂,庶人就带皮吃。

【原文】

父母有疾,冠者不栉①,行不翔②,言不惰③,琴瑟不御④,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⑤,怒不至詈,疾止复故。

【注释】

①栉:整齐,有秩序。

②翔:讲究穿着打扮。

③惰:闲聊的话。

④御:摆弄之意。

⑤矧:与“xxx同音,大笑时能露出的牙龈部位。

【译文】

父母有病的时候,人们心中忧虑,头发忘了梳理整齐,走路不像平日那样讲究穿着打扮,闲话亦不说了,乐器亦不摆弄了,食肉只稍尝那味道,饮酒亦不喝到脸红,既没有开心地笑,亦没有恶声恶气地怒骂。这情形直到父母病愈才恢复正常。

【原文】

有忧者①侧席②而坐,有丧者专席③而坐。

【注释】

①有忧者:指的是家中有病人,或是自己心中有烦恼的事情。

②侧席:正席旁边的席位。

③专席:单独的席位,不和大家坐在一起。

【译文】

有忧患的人要坐在正席旁边的席位,有丧事的人要坐在单独的席位。

【原文】

水潦降,不献鱼鳖;献鸟者佛其首①,畜鸟者则勿佛也;献车马者执策绥②;献甲者执胄;献杖者执未;献民虏者操右袂;献粟者执右契③;献米者操量鼓④;献孰食者操酱齐;献田宅者操书致⑤。

【注释】

①佛其首:将鸟的头用竹篮之类的东西罩住。

②策绥:指马鞭和马车上的绳子。古人在敬献车马时,只将马鞭和绳子拿到堂上,意思就自然明了了。

③右契:古人契券一般分为左右两部分,右契是尊者所持的,所以敬献时执右契。

④量鼓:古代称量谷、米类的器具。

⑤书致:书面的契约,有田产契、房屋契等。

【译文】

雨水多的季节不应用鱼鳖献人;凡献野鸟须罩住其首以防啄人,如果献驯养的家禽则不必如此;献车马,只要把马鞭和引手绳递上;献铠甲,只要递上兜鍪;献杖与人,自己应持着末端;献俘虏,要抓紧他的右手;献人以粟,只要拿出可以兑取的契券;献米,则用斗斛;献熟食的,要送上酱类和腌渍的小菜;以xxx人,则拿田契、屋契进献。

【原文】

凡遗人弓者,张弓尚筋,驰弓尚角①;右手执箫,左手承弣②;尊卑垂帨③。若主人拜④,则客还辟,辟拜。主人自受,由客之左,接下承拊,乡与客并⑤,然后受。进剑者左首。进戈者前其繜⑥,后其刃。进矛戟者前其镦⑦。

【注释】

①尚角:弓背上有角嵌在上面。

②弣:与“府”同音,弓箭的中间部分。

③帨:戴在胸前的佩巾,鞠躬或是行礼时就会垂下来。

④主人拜:古代,当宾客馈赠礼物时,主人在接受礼物之前要向客人行礼,称为拜受礼。

⑤并:指的是主人和客人并排向南站立。

⑥繜:与“尊”同音,指的是戈柄下面可以插在xxx的金属套。

⑦镦:与“堆”同音,矛戟柄上的金属套。

【译文】

凡是赠弓给人,如果是上紧弓弦的弓,应以弓弦朝上,如果是弓弦松懈的弓,则以弓背朝上;同时用右手拿着弓头的斜体(亦称为“弭头”),左手就托住弓背的中部;授予者和接纳者双方都要彼此鞠躬。若主人要行拜受礼,则客人就要转身让开,避免主人的拜。如果是主人亲自接受那弓,就要由客人的左手接弓之另一弭头,然后用另一只手托着弓拊,双方并朝着同一方向而移交。递剑与人应以剑柄向左。递戈与人应以戈柄向前,戈刃向后。递矛或戟,应让平底的末端向前。

【原文】

进几杖者拂之。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效犬者左牵之。执禽者左首。饰羔雁者以缋①。受珠玉者以掬。受弓剑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②。凡以弓剑、苞苴、箪笥③问④人者,操以受命,如使④之容。

【注释】

①缋:带有花纹的彩带,用来装饰羔雁。

②挥:扔、扬的意思。

③苞苴、箪笥:苞,包裹鱼肉等物的草苞。苴,垫器物的草。箪,竹制圆形的器物。笥,竹制方形的器物。

④问:馈赠的意思。

⑤使:派遣的使者。

【译文】

送人倚几或手杖,要拭抹干净。牵马或羊送人可用右手,但牵犬则用左手。捉鸟给人,应以鸟首向左。送人以小羊或鸭子,要饰以彩带。受珠或玉,应捧着手掌来承。受弓或剑,要合着袖口来接。用玉杯饮酒,不要挥扬,以防失手跌破。凡是被家长遣去递送弓剑、苞苴、箪笥的人,要拿着那些东西,听家长的吩咐,就像使者奉派出使时的仪态。

【原文】

凡为君使者,已受命①,君言不宿于家。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若使人于君所,则必朝服②而命之,使者反,则必下堂而受命。

【注释】

①受命:接收到命令。

②朝服:古人在庄重严肃的场合穿的服装。头戴黑红色的帽子,上身穿黑色的衣服,下身穿白色的裙子,彩色的腰带,白色的护膝。

【译文】

凡是作为国君使者的人,已经接受国君的使命,就不要再在家里停留。在国君的使命传到时,主人要出门迎接拜谢传达使命的使者;在传令使者回去时,主人必须拜送到门外。如果要派人前往国君的处所时,必须穿着朝服进行派遣,在使者返回时,必须下堂来迎接君命。

【原文】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②人之忠,以全交也。

【注释】

①怠:懈怠的样子。

②竭:把……全都耗尽。

【译文】

见闻广博,记忆强健,并且很谦让;敦厚善良,身体力行,并且不怠懈,称得上是君子。作为君子,不去要求别人无尽的喜欢,不去要求别人竭力的爱戴,从而保持永久的交情。

【原文】

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①。”此言xxx以为xxx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为君尸者,大夫士见之,则下之。君知所以为尸者,则自下之;尸必式②。乘必以几。

【注释】

①君子抱孙不抱子:古人在祭祀祖先时,充当尸的要求是孙子,如果孙子的年纪过小,则由要人抱着孙子充当尸。

②式:式礼。指人的身体向前倾,表示尊敬的礼节。

【译文】

旧礼书有言:“君子抱孙不抱子。”这是说孙子可以充任祭祖时的尸,而儿子却不能。凡是大夫、士人遇见为君尸的人,就需下车致敬。如果国君知道某人将为尸,亦要下车为礼;而为尸者对于敬礼的人都得凭轼答谢。尸登车时,要拿几来垫足。

【原文】

齐①者不乐不吊。

【注释】

①齐:指斋戒之人。

【译文】

举行斋戒的人要专一心思,不可听音乐,也不要前往丧家慰问,使哀者分了心。

【原文】

居丧之礼:毁瘠不形,视听不衰,升降不由阼阶①,出入不当门隧②。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③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五十不致④毁,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内⑤。

【注释】

①阼阶:前面讲过,是主人出入厅堂时所走的台阶。由于丧期思父,所以不走阼阶。

②门隧:指门正中的路。

③疡:与“痒”通假。

④致:到达极点。

⑤内:指的是在屋内。由于人到七十岁,精力和体力都不是很好了,遇到丧事的时候,就不必在庭院里搭棚而居了。

【译文】

居丧之礼:虽因哀伤而消瘦,但不可至于形销骨立,并且视力、听力亦可保持正常,这样才能应付丧事。唯在家里,上下不走家长常走的台阶,进出不经过当中的甬道,就像家长还活着的时候。居丧之礼:若头上发疮,可以洗砂;身上发痒,亦如之。若害病,仍可以食肉饮酒,但到了病愈,就得恢复居丧之礼。如果承当不了丧事的哀痛而病倒了,那就是不慈不孝。年纪到了五十岁,可不必哀伤致毁;六十岁,可不因哀伤而消瘦;七十岁的人服丧,只要披麻戴孝,无须损及体力,照常饮酒食肉,而且住在屋里。

【原文】

生与来日①,死与往日②。

【注释】

xxx与来日:活着的人对死者的吊丧期是从死后第二天开始算起。

②死与往日:死者的殓殡期是从死亡当天算起。

【译文】

办丧事之礼,一些是为生者而制定的,如成服、哭者进行的秩序。前者是从死者之死的第二日算起;后者如三日而殡三日而葬等,则从死之当日算起。

【原文】

知生者吊①;知死者伤②。知生而不知死③,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

【注释】

①吊:指的是吊唁之词。

②伤:指的是伤感之词。

③知生而不知死:认识死者的亲属而不认识死者。

【译文】

平素只和死者的家属有交情的,就慰问之;直接与死者有交情的,就哀悼之。所以知生而不知死者,只要慰问而不用伤悼之词;反之,则须伤悼而不止于慰问了。

【原文】

吊丧弗能赙①,不问其所费②。问疾弗能遗③,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④,不问其所舍。赐人者不曰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⑤。

【注释】

①赙:给予钱财上的帮助。

②费:钱财上的花费。

③遗:馈赠之意。

④馆:提供住处之意。

⑤其所欲:要不要这个东西。

【译文】

慰问丧家,若没有钱财资助他们,就不要问他们需要多少钱。探视病人,若拿不出东西馈赠,就不要问病人需要什么。接见来人,如果不能提供住处,就不要问他住在什么旅馆。拿东西给人,可不要叫人来取;将给人东西,不要问他要不要这个东西。

【原文】

适墓不登垄,助葬必执绋。临①丧不笑。揖人必违②其位。望柩不歌。入临不翔。当食不叹。邻有丧,舂不相③;里④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由径⑤,送葬不辟途潦⑥。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临乐不叹。介胄则有不可犯之色。故君子戒慎,不失色⑦于人。

【注释】

①临:到达之意。

②违:离开的意思。

③相:古人舂米时有专门的歌声相配,邻居有丧事,舂米时不能唱歌。

④里:邻里之中。

⑤不由径:指不走偏僻的小路。

⑥途潦:路途上的水坑。

⑦失色:失态的样子。

【译文】

进到墓地时不要登上坟丘,参加葬礼时必须帮助挽柩车。到达xxx地时不要嬉笑。与人作揖时必须离开位置。见到柩车时不要再唱歌。进到丧家哀悼不要若无其事。面对饭食不要叹息。邻居有丧事,舂米时就不要唱歌;邻里有殡仪,就不要在巷子里唱歌。进到墓地就不要唱歌,在哭悼的日子里不要唱歌。送丧车时不要走小径,送葬车时不要躲避路上的水坑。参加xxx时必须面带哀伤的神色,挽送柩车时不要嬉笑。欣赏音乐时不要叹气。披上甲胄就要显出不可侵犯的神情。所以君子时时保持谨慎,就不会在别人面前有失态表现。

【原文】

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①,刑不上大夫②。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③,武车绥④旌,德车结旌。

【注释】

①礼不下庶人:指礼节不用来约束老百姓。

②刑不上大夫:指刑法不用来制裁大夫之上的人。

③式:式礼。

④绥:舒展之意。

【译文】

看见国君据轼而行礼时,大夫就要下车致敬;看见大夫据轼而行礼时,士人就要下车致敬。礼制不及于庶人,刑罚不及于大夫之上的人。因此在国君左右都是没有受过刑罚的人。在出征的兵车上,无须据轼行礼;田猎用的武车上,旌旗是招展着的;巡狩用的德车,旌旗是垂着的。

【原文】

史载笔,士载言。前有水,则载青①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②;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③,则载虎皮;前有挚兽,则载貔貅④。行,前xxx而后玄武,xxx而右白虎⑤,招摇⑥在上,急缮其怒⑦。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

【注释】

xxx:水鸟之意。

②鸢:指老鹰。老鹰叫则风起,风起会扬起尘埃。

③士师:军队之意。

④貔貅:与“皮休”同音。指一种凶猛至极的野兽。

⑤xxx、玄武、青龙、白虎:用四种动物来代表四种星象,分别代表南、北、东、西。

⑥招摇:指的是北斗七星的柄端,置于行军队伍中来指示方向。招,与“勺”同音。

⑦急缮其怒:指的是士气高涨的样子。缮,与“劲”同音。

【译文】

掌管文书的人携带文具,司盟的人携带文辞。在队伍行进途中前面有水,就竖起画有水鸟的旌旗;前面风起扬尘,则竖起画有鸣鸢的旌旗;前面遇有车骑,则竖起画有飞鸿的旌旗;见有军队,则竖起虎皮之旌旗;遇有猛兽,则竖起貔貅之旌旗。凡是行阵,前锋为xxx,后卫为玄武,左翼为青龙,右翼为白虎,中军竖着北斗七星旗帜,来坚定其战斗精神。前进后退,有一定的法度,左右队伍,亦各有主管的人。

【原文】

父乏雠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②;交游之雠,不同国。

【注释】

①雠:与“仇”同,指仇人。

②不反兵:指的是不返回家去拿兵器,用随身的武器就可以。

【译文】

对待父亲的仇人,不可与其共存xxx下;对待兄弟的仇人,要随时携带兵器等待;对待朋友的仇人,不可与其同在一个国家。

【原文】

四郊多垒①,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

【注释】

①四郊多垒:卿大夫所治之地,四面都是堡垒。指被他人侵占。

【译文】

若xxx的四境都筑有堡垒但被他人侵占,可见大官们不能安治xxx,而那堡垒就xxx大夫的耻辱;如果任凭广大的土地荒废而不加整理利用,那荒废的土地也就是士人们的耻辱。

【原文】

临祭不惰。祭服敝①则焚之,祭器敝则埋之,龟策②敝则埋之,牲死则埋之。凡祭于公者,必自彻其俎③。

【注释】

①敝:破旧之意。

②龟策:占卜用的草。

③凡祭于公者,必自彻其俎:士陪同君xxx宗庙之礼,俎中盛放的牲肉,在祭祀完之后,士以下的官员则要亲自把它拿回家中,士以上的则会由国君手下之人送回到家中。

【译文】

参加祭祀活动时不要有怠惰的表现。祭祀穿的衣服破旧了就要烧掉,祭祀用的器物坏了就要埋掉,卜筮用的龟策坏了就要埋掉,祭礼用的牲畜死了就要埋掉。士陪同君xxx宗庙之礼,俎中盛入的牲肉,在祭祀完之后,士以下的官员则要亲自把它拿回家中,士以上的则会由国君手下之人送回到家中。

【原文】

卒哭乃讳①。礼,不讳嫌名②,二名不遍讳③。逮事④父母,则讳xxx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xxx父母。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⑤。《诗》、《书》不讳,临文⑥不讳,庙中不讳。夫人⑦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妇讳不出门⑧。大功、小功⑨不讳。入竟而问禁,xxx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注释】

①卒哭乃讳:人死之后的第一次祭礼,哭祭结束,将灵符置于祖庙,表示从此以后以神灵视之。不再称呼他的姓名。

②嫌名:指与姓名同音的字。

③遍讳:忌讳的意思。

④逮事:xxx之意。本句指的是有父母在,可以服侍。

⑤公讳:指的是君讳。

⑥临文:写文章之意。

⑦夫人:这里指的是国君的夫人。

⑧妇讳不出门:在古代,妇人家中的忌讳是不能通行于厅堂之上的。

⑨大功、小功:都是丧服名,与死者的关系较为疏远,所以就可以不避讳死者的名字。

【译文】

行过卒哭之祭,就要避讳用死者之名,而据礼之规定,同音的名可以不避讳,双字名只要避用其一。倘若生时xxx父母,就得避用祖父母之名;如果生时已不及xxx父母,则可不避讳祖父母之名。在国君的地方,不以家讳为禁忌,但在大夫的地方,仍需遵守xxx之讳。另外,读《诗》、《书》,写文章,以及庙中祭告之词,都无用讳。即使在国君面前对话,亦可以不讳其夫人之名,因为妇人的名讳限于家内。其次,大功、小功的亲属,亦不用讳。凡是到了一个地方,便要打听他们的禁忌;到了另xxx家,就要打听他们的风俗习惯;同理,到了别人家里,也要先问他们忌讳的名。

【原文】

外①事以刚日②,内③事以柔日④。

【注释】

①外:出国界或庙外之意。

②刚日:指的是单数日,即甲、丙等日。

③内:在国内或是庙内做事情。

④柔日:指的是双数日,即乙、丁等日。

【译文】

庙外举行典礼,适宜用单数日;庙内举行典礼,适宜用双数日。

【原文】

凡卜筮日,旬①之外曰“xxx日②”,旬之内曰“近某日”。丧事先远日③,吉事先近日。曰:“为日,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④。”

【注释】

①旬:十天之意。

xxx日:甲乙日等的某一天。

③丧事先远日:选择丧事的日期时,几次占卜,先选其最远的一日;吉事则相反。

④泰龟、泰筮:都是占卜时所用的器具。

【译文】

凡用卜筮择定吉日,在十日以外举行的,则称“xxx日”,在旬内举行的,称“近某日”。丧葬之事,先卜远日;吉祥之事,先卜近日。卜筮时应说道:“为占吉日,要借大龟或大筮,作个决定。”

【原文】

卜筮不过三,卜筮不相袭①。

龟为②卜,策为筮。卜筮者,先圣xxx之所以使民信③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④嫌疑,定犹与⑤也。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⑥之。”

【注释】

①不相袭:龟卜、策筮两种器具在占卜时只能用一种。

②为:使用的意思。

③信:相信确定的意思。

④决:判断决定之意。

⑤与:与“豫”通假。

⑥践:与“善”通假。

【译文】

无论是用卜或用筮,都不能超过三次,并且用了龟卜,就不要用策筮。

卜用龟,筮用策。先圣xxx之所以要用龟策来卜筮,是因为要使人民信服择定的日期,崇拜所祀的鬼神,恪守颁行的法令;亦就是使人能决定“是”或“不是”,“做”或“不做”。因此说:“为着怀疑而问卜,既已卜了,就不得三心二意。已定在那一日举事,就得在那一日实行。”

【原文】

君车将驾①,则僕②执策立于xxx;已驾,僕展铃③;效驾,奋衣④由右上,取贰绥⑤;跪乘,执策⑥分辔⑦,驱之五步xxx⑧。君出就车,则僕并辔授绥,左右攘辟⑨。

【注释】

①将驾:将要套马车出行。

②僕:驾马车的仆侍。

③展铃:看车轴两端的辖头是否套牢。

④奋衣:抖抖衣服上的尘土。

⑤贰绥:车上有正、副两根上车前拽的绳子,即两绥,正绥是给主人或是君主准备的,副绥是给驾车的人准备的。

⑥策:缰绳之意。

⑦分辔:古人乘四匹xxx行时,车辕前后两匹服马,左右两匹骖马,每匹马有两根缰绳,共八根,驾马的人两手分别来握三根马缰绳。另外的两匹服马上各自的一根绑在车辕上。

xxx:驾车人停好车后,站起来迎接国君上车。

⑨攘辟:躲闪的样子。

【译文】

在国君的车马将要套好出行时,仆侍要拿着xxx在xxx;在已经套好时,仆侍要察看车轴两端的辖头是否套牢;然后掸去衣服上的尘土,从右边上车,取过缰绳,半坐在车上,拿起鞭子,分开缰绳,向前驱赶五步后停下来。等到国君出来上车时,仆侍要一手握缰绳,一手递上登车的绳子给国君,然后要使左右的人们避开,驱赶向前。

【原文】

车驱而驺①,至于大门,君抚僕之手,而顾命车右就车,门闾沟渠必步②。

【注释】

①驺:与“趋”通假。

②必步:指的是车右一定要下车步行。

【译文】

马车行驶到了大门口,国君握住仆人的手,而回过头来命令卫士上车。经过大门、里门、沟渠的所在,卫士都得下车步行,防止发生危险事故。

【原文】

凡仆人之礼,必授人绥。若僕者降等①,则受,不然则否;若仆者降等,则抚僕之手,不然则自下拘之②。

【注释】

①降等:地位低下之意。

②自下拘之:从仆者手下自己取来绥,有谦恭之意。

【译文】

凡是充当驾驶的人,一定要把登车绳递交给乘车者。乘车者的身份地位若比驾车者高,则接受;如其不然,则不能接受。详细地说,如果驾车者的身份较低,他递绥时就要按住他的手,然后以另一手接取之,表示不敢当的意思;若身份相称,就要从他的手下直接取绥。

【原文】

客车不入大门,妇人不立乘①。犬马不上于堂。

故君子②式黄发,下卿位③;xxx不驰④,入里必式⑤。

【注释】

①立乘:站在车上。

②君子:指的是人君之意。

③卿位:指的是士卿朝见国君的地方。

④驰:策马快速前行的样子。

⑤式:轼礼之意。

【译文】

宾客的车马不能直接进入人家的大门,妇人乘车不可以站着。犬马不可以牵到堂上。

所以君子乘车遇到老年人要扶轼行礼;经过卿的朝位时要下车步行,进xxx境时不要急速奔驰,进入里门时要扶轼行礼。

【原文】

君命召,虽人,大夫、士必自御①之。介者②不拜,为其拜而蓌拜。祥车旷左③。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④。

【注释】

①自御:亲自出门迎接之意。

②介者:指身上穿铠甲之人。

③祥车旷左:指的是死者身前所乘之车,在为其送葬之时,要将左边的位子空出来,代表着死者之魂所在之处。

④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君xxx通常有玉、金、木、象、革五路车型。出行时,君xxx乘坐玉路,其余四路由臣子乘坐。旷xxx是祥车,所以要将凭轼横在那里。

【译文】

如果国君有所召唤,即使派来的人身份较低,但为尊重国君,大夫、士人亦得亲自出门迎接。披戴着盔甲不便于跪拜,因此只要蹲一蹲身,便算拜了。载魂的车空着左方尊位。所以,乘用国君的属车时不敢旷左;只是左方既为尊位,故须凭轼为礼,表示妄自尊大。

【原文】

僕御妇人,则进左手,后右手①;御国君,则进右手,后左手而俯②。国君不乘奇车③。

车上不广咳④、不妄指,立视五巂⑤,式视马尾,顾不过毂⑥。国中以策彗⑦恤勿驱,尘不出轨⑧。

【注释】

①进左手,后右手:为了避嫌,驾车的人右手在后,左手在前。

②俯:身体前倾,表示对国君的敬重之意。

③奇车:样式不对称的车子。

④车上不广咳:坐在车上,由于离地面较高,不停地咳嗽会让人觉得此人很是自傲。

⑤巂:与“规”同音,指的是车轮碾过一圈的长度,一规为一丈九尺八寸,五规为九丈九尺。

⑥毂:指的是车轴的最前端。

⑦策彗:竹制的扫帚,此指鞭子的末稍。

⑧尘不出轨:尘土不从车辙中飞扬出来。

【译文】

凡为妇人驾车,须先以左手执辔,同妇人侧背xxx,然后用右手驾驶;为国君驾车,则面向国君,并稍俯身,以表敬意。国君不乘坐样式不对称的车。

在车上不要大声咳嗽,不可胡乱指点。站着,视线前及轮转五圈(约为九丈九尺)的距离;凭轼行礼时,视线及于马尾;转头看时,视线亦不超过车毂。进xxx中就改用鞭子末梢摩擦着马,让它慢慢行走,以使灰尘不飞扬于辙迹之外。

【原文】

国君下齐①牛、式宗庙;大夫、士下公门②,式路马。乘路马③,必朝服,载鞭策,不敢授绥,左必式。步④路马,必中道。以足蹙⑤路马刍⑥,有诛;齿⑦路马,有诛。

【注释】

①齐:与“斋”通假。

②下公门:在国君的门前要下车。

③路马:代指国君的车马。

④步:步行牵车前行。

⑤蹙:践踏之意。

⑥刍:粮草之意。

⑦齿:计算年纪。

【译文】

国君乘车经过宗庙时要下车步行,遇到披彩绣的祭牛时要扶轼行礼;大夫、士乘车经过国君门口时要下车步行,遇到礼车用的驾马时要扶轼行礼。在乘坐国君的马车时必须穿着朝服,带着鞭策,不能够递上登车的绳子,在左边车上站着必须扶轼xxx。在牵着礼车用的路马行走时,必须走中间的大路。凡用脚践踏路马的食草的人要受到责罚;随意估量路马年龄的人要受到责罚。

【原文】

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①。

执天子之器,则上衡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③。

【注释】

①带:古人系在衣服外面的长带子,离地大约四尺半的样子。

②上衡:高于心脏的位置。

③提之:手放松提上就可以。

【译文】

凡捧着东西时要捧到胸前,提着东西时,要提到腰带。

拿着天子的器用时要高举过胸,拿着国君的器用时要平于胸口,拿着大夫的器用时要低于胸口,拿着士的器用时手放松提上就可以。

【原文】

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操币①圭璧,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②。立则磬折③,垂佩。主佩倚,则臣佩垂;主佩垂,则臣佩委④。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⑤。

【注释】

①币:指的是行礼时所用的束帛,大约有二十丈。

②车轮曳踵:像车轮滚动一样不张扬。

③磬折:弯腰的样子。④佩委:指的是腰佩要垂到地上。

⑤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古人行聘礼时用圭、璋、璧、琮之类的玉器。其中聘时献圭、璋,礼物没有衬托物,献礼者要掩好正服的前襟,端庄敬献。享时献璧、琮,礼物有衬托物,献礼者可以解开正服的前襟露出褐衣。藉,是衬托物的意思。

【译文】

凡手里拿着主人的器物,要小心,如同拿不动的样子。拿着主人的器物,或束帛之类,左手在上;走路时如同车轮滚过一样不张扬,拖着脚跟走。站立的姿势,要如同磬一样向前俯,腰佩悬垂。主人直立,腰佩倚附在身,那么臣的腰佩要悬垂;主人的腰佩悬垂,那么臣的腰佩要垂到地上。拿的是璧琮之类垫着束帛的玉器,袒衣相授受。拿的是圭璋之类没有垫的玉器,则披外衣相授受。

【原文】

国君xxx老①世妇②;大夫不名世臣③侄娣④;士不名家相⑤长妾⑥。

君大夫⑦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⑧”;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称曰“嗣子⑨某”。不敢与世子⑩同名。

【注释】

①卿老:是上卿之意。

②世妇:指的是在夫人之下、众妾之上的随嫁者。一般指侄女或是妹妹。

③世臣:父辈时的老臣。

④侄娣:即夫人陪嫁来的侄女或是妹妹。

⑤家相:家臣中最年长的。

⑥长妾:生有儿子的妾。

xxx大夫:指的是在天子处得到分地的大夫。

⑧余小子:指的是天子在丧的自称。

⑨嗣子:指的是诸侯在丧的自称。

⑩世子:在这里指天子。

【译文】

国君对上卿、世妇,大夫对世臣、侄娣,士人对家相、长妾,不称其名字。

国君或大夫的孩子不可自称“余小子”。大夫、士的孩子不可自称“嗣子某”,不能和天子同名。

【原文】

君使士射①,不能,则辞以疾②。言曰:“某仃负薪之忧③。”

侍于君子,不顾望④而对,非礼也。

【注释】

①君使士射:古代射箭之时,两两配对称为射耦。

②疾:生病。

③负薪之忧:背柴累病了。

④顾望:看看四周是否有比自己强的人选。

【译文】

国君让士陪贵宾比箭,如果不能射,士就借口有病,说:“某有负薪之病。”

xxx君子,若不观察有无比自己更强的人选就回答,就要失礼。

【原文】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xxx之故①,谨脩其法而审行之。

去国三世,xxx有列于朝,出入有诏xxx;若兄弟宗族犹存,则反告于宗后②。

【注释】

①皆如xxx之故:都还和在自己国家一样。

②宗后:指的是家族的后裔。

【译文】

君子在国之外不要改变原来的礼俗。祭祀的礼仪,居丧的服制,哭泣的位置,都如同在自己国内的原样,小心遵从法度而谨慎去做。

离开国家已有三代,家中还有在朝廷做官的,或有来往的,以及兄弟宗族还有在国内的,就要回去告诉族长的后裔。

【原文】

去国三巨,xxx无列于朝,出入无诏xxx,唯兴①之日,从新国之法。

君子已孤②不更名;已xxx③,不为父作④谥。

【注释】

①兴:指做xxx大夫。

②孤:指去世父亲的儿子。

③暴贵:大富大贵的意思。

④作:定、起之意。

【译文】

离开国家已有三代时间的人,宗族中没有官位俸禄在朝廷设列,与祖国没有赴告往来的,自充任新国卿大夫之日起就要遵从新国的法度。

君子在父亲亡故之后就不要再改名字。父亲已故,即使一下成为显贵,也不要为亡父定美谥。

【原文】

居丧未葬,读①xxx;即葬,读祭礼;丧复常②,读乐章。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

振书③,端书④于君前,有诛。倒⑤策侧龟于君前,有诛。

【注释】

①读:研究之意。

②复常:回到正常的生活。

③振书:弹掉书上的灰尘。

④端书:整理书。

⑤倒:把……打翻。

【译文】

居丧之礼,没有出葬时要研究xxx;已经埋葬,要研究祭礼;xxx完毕恢复正常,可以读诗歌。居丧不谈乐事,祭祀不谈凶事,在厅堂不谈论妇女。

在国君面前,用手指掸簿书上的灰尘或整理簿书,要处罚。在国君面前,把占卜用的龟颠倒,要处罚。

【原文】

龟策、几杖、席盖①、重素②、袗絺绤③,不入公门。苞屦④、扱衽⑤、厌冠⑥,不入公门。书方⑦、衰⑧、凶器⑨,不以告,不入公门。公事不私议。

【注释】

①席盖:专指丧车上用的伞盖和席子。

②重素:穿一身白色的衣服。

③袗絺绤:穿细葛布和粗葛布的衣服。

④苞屦:草制的丧鞋。

⑤扱衽:指的是把上衣的衣边塞到裤子中。扱,与“插”同音。

⑥厌冠:头上戴着服丧期间的帽子。

⑦书方:办丧事时,记录客人们赠送礼物的桌板。

⑧衰:穿丧服之意。

⑨凶器:指的是办丧事时所用的器物。

【译文】

龟是卜问吉凶用的,几杖是老者扶持用的,席盖是丧车用的东西,衣裳皆素像丧服,穿细葛布和粗葛布的衣服,不可进入公宫之门。穿丧鞋,上衣边塞入裤子中,戴丧冠,丧事打扮,不能进入公宫之门。记录送死者物件数目的桌板,粗麻布丧服,丧葬用的器物,不通报经过许可,不能进入公宫之门。公家的事不可私下议论。

【原文】

君子将营①宫室,宗庙为先,厩库②为次,居室为后。凡家造③,祭器为先,牺赋④为次,养器⑤为后。

【注释】

①营:营造,修建之意。

②厩库:马厩,仓库。

③家造:制备家中所用的器具。

④牺赋:祭祀时用的牲口的棚圈。

⑤养器:供生活之用的器具。

【译文】

君子有准备营造宫室时,首先要建造宗庙祠堂,其次是马厩仓库,最后才是自己的居室。凡大夫在准备制造器具时,首先是祭祀用的器皿,其次是取赋敛做祭牲的棚圈,最后是自己用的饮食器具。

【原文】

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君子虽贫,不粥①祭器;虽寒,不衣祭服。为宫室,不斩于xxx。

大夫、士去国③,祭器不逾竟。大夫寓祭器于大夫,士寓祭器于士。

【注释】

①粥:变卖之意。

②丘木:祖坟上的树木。

③大夫、士去国:在这里指的是向国君进谏三次都以失败告终的大夫和士一级的官员。

【译文】

无田产俸禄的人,不设置祭器;有田产俸禄的人,先制作祭服。君子即使贫穷,也不卖祭器;即使寒冷,也不穿祭服。建造宫室,不敢砍伐祖坟上的树木。

大夫或士人离开国家,不可携带祭器过境。大夫和士人将祭器寄存在同一官阶的人那里。

【原文】

大夫、士去国,逾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彻缘,鞮屦①,素幂②;乘髦马,不蚤鬋③,不祭食;不说人以无罪④;妇人不当御⑤,三月而复服⑥。

【注释】

①鞮屦:是革屦之意。鞮,与“低”同音。

②素幂:用白色的狗皮盖在车上。

③蚤鬋:与“爪剪”通假,是剪指甲、理头发之意。

④不说人以无罪:大夫、士等人由于进谏不从才离开自己的国家,如果声称自己没有罪过的话,显然有冒犯国君之意,所以不能说自己是没有罪过的。

⑤当御:接近,服侍之意。

⑥复服: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译文】

大夫、士离开国门之时,不可将祭器带出境外,可以把祭器寄存在大夫、士那里。在大夫、士离开本国时,一过国境,就要在地上堆起土坛,设置庙位,望着祖国而哭泣,要穿着素衣、素裳,戴上素冠,去掉衣边,拖着没鼻子的草鞋,坐着白兽皮包栏的车子,驾着没有剪剃鬃毛的马,指甲不剪,头发不理,吃饭时不再行祭食礼,见到人不敢说自己没有罪过,不用妇人服侍,三个月后恢复原来的装束。

【原文】

大夫,士见xxx君①,君若劳②之,则还辟,再拜稽首③;君若迎拜,则还辟,不敢答拜④。

大夫、士相见,虽贵贱不敌,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

【注释】

①国君:在这里指大夫和士随本国国君出行时见到的他国的国君。

②劳:赏赐、慰劳。

③稽首:稽首礼是一种最正式最重要的礼节。

④不敢答拜:不敢与国君抗礼之意。

【译文】

大夫或士人见到他国国君,国君如果慰劳,就要退身避开,俯首至地再拜;如果国君迎接先拜,就要退身避开,也不敢回拜。

大夫与士相见,虽然主客的身份不相当,主人尊敬客人,就先拜见客人;客人尊敬主人,就先拜见主人。

【原文】

凡非吊丧,非见国君,无不答拜者。

大夫见xxx君①,国君拜其辱。士见于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国始相见,主人拜其辱。君于士,不答拜也;非其②臣,则答拜之。大夫于其臣,虽贱,必答拜之。男女相答拜也。

【注释】

①国君:这里指的是他国的国君。

②其:自己国家之意。

【译文】

大凡不是吊丧,不是朝见国君,就都要答拜。

大夫见他国国君,国君拜其访。士见大夫,大夫也拜其访,同国之人第一次相见,主人拜其访。国君对士,不回拜;不是自己的臣属,就要回拜。大夫对自己的家臣,即使他地位低下,也要回拜。男女相互回拜。

【原文】

国君春田不围泽①,大夫不掩群②,士不取麑卵③。

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④,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⑤;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⑥。

【注释】

①泽:打猎的围场。

xxx:追捕成群的猎物。

③麑卵:指的是鸟兽等动物未成形的幼卵。麑,与“迷”同音。

④不祭肺:古人以肺为食前祭礼所用之物,不祭肺指的就是不杀生祭祀之意。

⑤县:与“悬”同,是指悬挂挂钟之类的东西。

⑥乐:演奏乐曲。

【译文】

国君在春天田猎,不能包围猎场;大夫不可猎捕兽群;士人不可猎捕幼兽和鸟卵。

遇有水、旱年头,收成不好,国君不杀生祭祀,xxx喂谷类,驰车的大道不除草,祭事不奏乐;大夫们不吃粟米,士人宴客不能用乐待宾。

【原文】

君无故玉①不去身。大夫无故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

士有献xxx君,他日,君问之曰:“安取彼?”再拜稽首而后对。

大夫私行②,出疆必请,反必有献。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告。君劳之则拜;问其行,拜而后对。

【注释】

①玉:指的是贴身所戴的玉配饰。

②私行:为私事而出行。

【译文】

如果不是遭到灾患丧病,国君佩玉不离身。大夫不去掉判悬。士人不去掉琴瑟。

士人献礼物给国君,国君不接受,后来国君问士人说:“如何得到这些东西的?”士人先稽首再拜,然后回答。

大夫私事出境,一定要申请,同来必定呈献礼物。士人私自出境,必须申请,回来要报告。国君慰劳,要拜;问起私行事情,先拜而后答。

【原文】

国君去xxx,止①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国君死②社稷,大夫死众③,士死制④。

【注释】

①止:劝告之意。

②死:为……而死。

③众:指军事之事。

④制:执行君xxx的命令。

【译文】

国君离开自己的国家,要劝阻他说:“为何放弃自己的社稷?”如是大夫,说:“为什么抛弃自己的宗庙?”如是士人,说:“为什么不顾及自己的祖坟?”国君应为国家而死,大夫应为军事之事而死,士人应为执行君xxx的命令而死。

【原文】

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践阼①,临祭祀,内事②曰“孝xxx某”,外事③曰“嗣xxx某”;临诸侯,畛④于鬼神,曰“有天xxx某甫⑤”。崩,曰“天xxx崩”;复,曰“天子复矣”。告丧,曰“天xxx登假⑥”;措之庙,立之主,曰“帝”。天子未除丧,曰“予小子”。生名之,死亦名之。

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

【注释】

①践阼:这里除院子外,还指庙堂和郊坛等的阼阶。

②内事:指的是在宗庙祭祀。

③外事:指的是在郊坛祭祀。

④畛:与“疹”同音,是告诉之意。

⑤甫:通常指男子的字。

⑥登假:升天之意。假,与“遐”同音。

【译文】

君临天下的叫“天子”;在朝会诸侯、分派职位、授予政事、任用以政务时,自称“予一人”;站在主人的地位,祭祖时称为“孝xxx某”,祭郊、社等外神时称“嗣xxx某”;巡视诸侯国,向鬼神致祭时称为“天xxx某(字)”。天子死,称“天xxx崩”;为天子招魂,称“天子xxx某”不称名。为天子发丧,称“天xxx登假”;位附入宗庙,立牌位称为某“帝”。天子未除去丧服,曰“予小子”。这样的天子,活着时称“小子xxx某”;此时死去,也称“小子xxx某”。

天子宫内女性有xxx后、夫人、世妇、嫔、妻、妾等职位。

【原文】

天子建天官,先六大①,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②。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③。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④。

【注释】

①大:与“太”同。

②众:指的是各自手下的官员。

③职:事情、内务。

④材:器材之意。

【译文】

天子设立官位先设六官,为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掌管六类制度。天子设五官,为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各自掌管属下官员。天子设六个府库,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掌管各处的职能。天子设立六工,为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掌管各种器物的制作。

【原文】

五官①致贡曰享。五官之长曰“伯”,是职方。其摈②xxx子也,曰“天子之吏”。天子同姓,谓之“伯父”;异姓,谓之“伯舅”。自称于诸侯,曰“天子之老”。于外③,曰:“公”;于xxx,曰“君”。

【注释】

①五官:指的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②摈:辅佐之意。

③于外:指的是自己的封地之外。

【译文】

五官呈献一年的功绩称“享”。五官之首叫“伯”,是管之官。他辅佐天子,称“天子之吏”。和天子同姓的诸侯,称为“伯父”;非同姓的称为“伯舅”。他们对其他xxx称为“天子之老”。对国外之人称“公”;对国内之人称“君”。

【原文】

九州之长,入天子xxx,曰“牧①”。天子同姓,谓之“叔父”;异姓,谓之“叔舅”。于外,曰“侯”;于xxx,曰“君”。

其在东夷、北狄,西戎、_,虽大曰“子”。于内,自称曰“不穀”;于外,自称曰“xxx老”。

庶方小侯,入天子xxx,曰“某人”;于外,曰“子”。自称曰“孤”。

【注释】

①牧:指的是每州之长。

【译文】

九州xxx首,进入天子的国内称某州为“牧”。同姓的,天子称他为“叔父”;非同姓的,称“叔舅”。国外之人称他“侯”;国内之人称他“君”。

那些在东夷、北狄、西戎、_等地的诸侯,即使土地辽阔,爵位是子爵,称他“子”。在国内自称“不榖”;对外自称“xxx老”。

其余众多的小诸侯,进入天子xxx称“某国之人”;国外之人称他为“子”。自称为“孤”。

【原文】

天子当依①xxx,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天子当宁xxx,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

诸侯未及期②相见,曰“遇”。相见于郤地③,曰“会”。xxx大夫问于诸侯,曰“聘”。约信④,曰“誓”。莅牲⑤,曰“盟”。

【注释】

①依:与“扆”通假,类似屏风之意。

②期:指的是事先约定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③郤地:xxx的边界之地。

④信:条文、书面的东西。

⑤莅牲:面对神灵杀生。

【译文】

天子站在绣有斧纹的屏风前,诸侯面向北朝见天子称“觐”。天子(朝南)站在屏风和门之间,诸公面向东,诸侯面向西称“朝”。

xxx诸侯未到约定的日期和地点相互见面称为“遇”。约定日期在xxx之间的空隙地带相互见面称“会”。xxx遣大夫相互访问称“聘”。写下商量确定的条文称为“誓”。杀牲饮血以确实信守诺言称“盟”。

【原文】

诸侯见天子,曰“臣某xxx②”。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③”,其在凶服,曰“适子孤”。临祭祀,内事曰“孝子某xxx”,外事曰“曾xxxxxx”。死曰“薨”。复,曰“某甫④复矣”。既葬,见天子,曰“类见”,言谥曰“类”⑤。

【注释】

xxx:代之具体的国名。

xxx:代之具体的诸侯名。

③寡人:古代君xxx的谦称,表示言语少、学识浅之意。

④某甫:代之诸侯的字。

⑤言谥曰“类”:指的`是让天子给将要入葬的人请谥号,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德行,所以称为“类”。

【译文】

xxx见天子称“臣某xxx”。同人民说话自称“寡人”,若在服丧期内见国外的宾客,就称“适子孤”。主持祭祀时在宗庙内自称“孝子某xxx”,外事称“曾xxxxxx”。诸侯死,称为“薨”。招魂时用“字”不用“名”。继位的诸侯行过葬礼后朝见天子,称为“类见”;为父请谥也称为“类”。

【原文】

xxx人使于诸侯,使者自称曰“寡君之老”。

天子xxx,xxx皇,大夫济济②,士跄跄③,庶人僬僬④。

【注释】

①穆穆:威严的样子。

②济济:庄重的样子。

③跄跄:走路有节奏的样子。

④僬僬:匆忙紧张的样子。

【译文】

xxx士人聘于诸侯,那个使者自称为“寡君之老”。

天子的仪容应显出威严的样子,诸侯的仪容应显赫盛大,大夫的样子应整齐庄重,士人走路的样子应有节奏,庶人的样子应匆忙急促。

【原文】

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xxx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夫人自称xxx子,曰“老妇”;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自称于其君,曰“小童”。自世妇以下①,自称曰“婢子”。子于父母,则自名也。

【注释】

①自世妇以下:指的是世妇下面的妻、妾。

【译文】

天子的配偶称“后”,诸侯的配偶称“夫人”,大夫的配偶称“孺人”,士的配偶称“妇人”,庶人的配偶称“妻”。公、xxx夫人、世妇、妻、妾。公侯夫人对天子自称“老妇”;对xxx称为“寡小君”;对自己国君自称为“小童”。从世妇往下,都自称为“婢子”。子女在父母面前,称自己的名字。

【原文】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xxx,曰“某①士”;自称曰“陪臣某②”;于外③曰“子”,于xxx④,曰“寡君之老”。使者自称曰“某”。

【注释】

xxx:代指特定的国家。

xxx:指代具体的臣子。

③外:别国之意。

④xxx:本国之意。

【译文】

各诸侯国的大夫,进入天子国内称“某士”;自称“陪臣某”;国外人称他“子”,国中之人对国外人说话,称他“寡君之老”。出使之人自称“某”。

【原文】

天子不言出①。诸侯不生名②。君子不亲恶③;诸侯失地④,名⑤;灭同姓⑥,名。

为人臣之礼:不显谏⑦。三谏而不听,则逃⑧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注释】

①天子不言出:天子以天下为家,天子出行某地,要说“居某地”。

②诸侯不生名:指的是诸侯在世之时,史书上记录时,不能直呼其名,要称其爵位。

③恶:指有罪恶的人。

④失地:失去自己的国土。

⑤名:史书记载时,要记录他的真名。

⑥同姓:指的是同姓国。

⑦不显谏:出xxx仪,不当众指责之意。

⑧逃:离开之意。

【译文】

天子出奔,史书不用“出”字。xxx前史书不称其名。君子不原谅作恶的天子和诸侯;诸侯失掉自己的国土,史书也直称其名;或残害同胞,史书也直称其名。

作为人臣的礼仪:不当众指责国君。数次劝谏仍不听从,就要离开国君而去。子女xxx双亲,数次劝说仍不听从,就大声哭泣,听任他们。

【原文】

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①,不服其药。

【注释】

①医不三世:行医不到三代,指的是没有丰富经验的医生。

【译文】

国君有病,服药时侍臣先尝。双亲有病,服药时子女先尝。如不是医术精通、经验丰富的医生,不要服用他的药。

【原文】

儗人必于其伦①。

【注释】

①伦:身份地位之意。

【译文】

形容一个人必须符合那个人的身份地位。

【原文】

问天子之年,对曰:“闻之,始服①衣若干尺矣。”问国君之年,长,曰:“能从宗庙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从宗庙社稷之事也。”问大夫之子,长,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问士之子,长,曰:“能典谒②矣”;幼,曰:“未能典谒也。”问庶人之子,长,曰:“能负薪矣。”幼,曰:“未能负薪也。”

【注释】

①始服:开始穿着之意。

②典谒:主持宴请宾客之事。

【译文】

问天子的年龄,回答说:“听说开始穿多长的衣服了。”问国君的年龄,如果年长,回答说:“能主持宗庙社稷的事情了。”年幼,则回答说:“不能主持宗庙社稷的事情。”问大夫的儿子,年长,回答说:“能驾驭车马了。”年幼,则回答说:“不能驾驭车马。”问士的儿子,如果年长,回答说:“能替客人传话了。”年幼,则回答说:“不能替客人传话。”问庶人的儿子,年长,回答说:“能负薪了。”年幼,则回答说:“不能负薪。”

【原文】

问国君之富,数地以对,山泽之所出。问大夫之富,曰:“有宰①食力,祭器衣服不假②。”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

【注释】

①宰:同“采”,指的是封地。

②假:借。

【译文】

问国君的财富先计算国土,然后说山泽的出产。问大夫的财富,说:“有封地供给衣食,祭器、祭服不用借。”问士的财富,可答车数多少。问庶人的财富,可答牲畜的数目。

【原文】

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①,岁遍②。诸侯xxx③,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④。

【注释】

①五祀:指的是对五种神灵的祭祀。

②岁遍:一年祭祀一次。

③xxx:祭祀国家所在的方位。

④先:祖先之意。

【译文】

天子祭天地之神,祭四方之神,祭山川之神,祭五祀之神,一年内祭祀一次。诸侯在封国内遥祭四方之神,祭山川、五祀之神,一年内祭遍。大夫祭五祀之神,一年之内祭遍。士人祭祀自己的祖先。

【原文】

凡祭,有其废之,xxx举①也;有其举之,xxx废也。非其所祭②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注释】

①举:再次举行之意。

②非其所祭: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神灵。

【译文】

凡是祭祀,有废止的,不敢再次举行;有的要举行,不能废止。不应该祭的而祭是无节制的祭祀,称为“淫祀”。这种祭祀不会降福。

【原文】

天子以牺①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②牛,士以羊豕。

支子③不祭,祭必告于xxx④。

【注释】

①牺:指毛色纯的。

②索:选择之意。

③支子:指的是嫡长子以下的众子,包括妾所生的儿子。

④xxx:指嫡长子。

【译文】

天子祭祀用纯毛色的祭牛,诸侯要用特别喂养的祭牛,大夫则选择普通的牛,士人只用羊、猪。

庶出的子孙不能主持祭祀,祭祀必须告诉嫡长子。

【原文】

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脯曰“尹祭”,槁鱼①曰“商祭”,鲜鱼曰“脡祭”;水曰“清涤”,酒曰“清酌”;黍曰“芗合,”粱曰“芗萁”,稷曰:“明粢”,稻曰“嘉蔬”;韭曰“丰本”,盐曰“咸鹾”;玉曰“嘉玉”,币曰“量币”。

【注释】

①槁鱼:指的是干鱼。

【译文】

祭宗庙的礼有特殊礼号:xxx“一元大武”,猪称为“刚鬣”,豚称为“腯肥”,羊称为“柔毛”,鸡称为“翰音”,狗称为“羹献”,雉称为“疏趾”,兔称为“明视”;干肉称为“尹祭”,干鱼称为“商祭”,鲜鱼称为“艇祭”;水称为“清涤”,酒称为“清酌”;黍称为“芗合”,粱称为“芗萁”,稷称为“明粢”,稻称为“嘉蔬”;韭称为“丰本”,盐称为“咸鹾”;玉称为“嘉玉”,币称为“量币”。

【原文】

天子死称为“崩”,诸侯死称为“薨”,大夫死称为“卒”,士死称为“不禄”,庶人称为“死”。在床曰“尸”,在棺曰“柩”。

【译文】

天子死称为“崩”,诸侯死称为“薨”,大夫死称为“卒”,士死称为“不禄”,庶人称为“死”。死人在床称为“尸”,已在棺内称为“柩”。

【原文】

羽鸟曰“降”,四足曰“渍”。死寇曰“兵”。

祭xxx父曰“皇祖考”,xxx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

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译文】

飞禽的死叫做“降”,走兽的死叫做“渍”。死于敌寇的人叫做“兵”。

祭祀时,祖父称“皇祖考”,祖母称“皇祖妣”,父亲称“皇考”,母亲称“皇妣”,夫人称“皇辟”。

活着时称“父”、称“母”、称“妻”;死后称“考”、称“妣”、称“嫔”。

【原文】

寿考①曰“卒”,短折②曰“不禄”。

【注释】

①寿考:正常的老死。

②短折:夭折而亡。

【译文】

寿终老死的叫做“卒”,年少夭折的叫做“不禄”。

【原文】

天子视不上于袷①,不下于带②。国君绥视③。大夫衡视④。士视五步。凡视,上于面则敖,下于带则忧⑤,倾⑥则奸。

【注释】

①袷:与“借”同音,指的是衣领。

②带:系在衣服外面的长带子。

③绥视:视线向下。

④衡视:目光平视。

⑤忧:拘谨。

⑥倾:歪着脑袋斜视。

【译文】

瞻视天子,视线不能高于衣领,不低于系在衣服外面的长带子。瞻视国君,视线稍向下。瞻视大夫,可视线平直面对面。士人,视线可及五步左右。凡是注视对方,视线超过面部就显得傲慢,低于对方腰部就显得不自然,斜眼看,显得心术不正。

【原文】

君命,大夫与士肄①。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马。

【注释】

①肄:研习之意。

【译文】

国君有命令,大夫与士应研习。在版图文书之处应讨论版图文书;在宝藏财帛处应讨论宝藏财帛;在车xxx处应讨论车xxx;在君臣议事之处,应讨论政事施为。讨论政事不可涉及犬马之类。

【原文】

xxx而顾,不有异事,必有异虑。故“xxx而顾”,君子谓之固①。在朝言礼,问礼对以礼。

【注释】

①固:无理的样子。

【译文】

中止朝见,各自散归时,回头看望,没有题外之事,一定有不正当的念头。所以“xxx而顾”,君子视之为粗鲁无礼。朝廷上到处讲礼,问话有礼,答话也要有礼。

【原文】

大飨①不问卜②,不饶富③。

凡挚④,天子鬯⑤,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之挚匹⑥。童子委挚⑦而退。

【注释】

①大飨:国君宴请诸侯。

②不问卜:飨礼用在祭祀时是需要占卜的,在天子宴请时,不用占卜。

③不饶富:不再增加已经备好的礼物。

④挚:古人见面时拿的礼物。

⑤鬯:与“唱”同音,是酒的一种。

⑥匹:家养的鸭子。

⑦委挚:放下礼物之意。

【译文】

大飨之礼,不用卜定日期,礼数完备,不用增益。

凡是礼品,天子用酒,诸侯用圭,卿用羔羊,大夫用雁,士人用雉,庶人用鸭子。童子放下礼物就可以走。

【原文】

野外军中无挚,以缨①、拾②、矢可也。

妇人之挚,椇③、榛、脯、脩④,枣、栗。

纳女xxx子⑤,曰“备百姓”⑥。xxx君,曰“备酒浆”,于大夫,曰“备扫洒”⑥。

【注释】

①缨:指的是xxx。

②拾:射箭时套在胳膊上的臂套。

③椇:与“举”同音,一种味甜的干果。

④脯、脩:都是指的干肉。

⑤纳女xxx子:送女子嫁给天子之意。

⑥备百姓:同“备酒浆”、“备扫洒”,都是谦词。

【译文】

野外军中找不到礼品,用缨、拾、矢也行。

用于妇女们的礼物,有椇、榛子、肉干、枣、栗子。

送女子嫁给天子称为“备百姓”。到国君那儿称为“备酒浆”,到大夫那儿称为“备扫洒”。

【评析】

《曲礼》是《礼记》第一篇,因篇首引“曲礼”而命名。《曲礼》分上下两篇,记录了具体细小的礼仪先秦儒家关于各种礼义制度的言论。《曲礼》上下篇共计5722字,内容繁杂,大致包括五个方面:

1阐述“礼”的重要性和为人处世之道。如“礼闻来学,不闻往教”;“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等。何谓“君子”?《曲礼》云:“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2xxx大夫和士日常生活中所应遵循的礼仪。主要有出入君门之礼、迎接宾客登堂之礼、授受之礼、为长者扫除之礼、布席之礼、弟子xxx先生和君子之礼、男女和父子异席之法、取名之避讳、男女冠笄取字之礼、卿大夫燕食宾客之礼、xxx长者饮食、饮酒之礼、为亲属报仇之法、卿大夫和士之责任等。

3记述有关的丧葬、祭祀礼仪。如父母有疾病和家有丧事时儿子应守之礼、向人献物之礼及为使者之礼。又记立尸、居丧、吊唁、送葬之礼和处理祭祀用品之礼、避讳之法、卜日之礼、丧葬时应做之事、相关禁忌之事等。亦杂记天子至士祭祀的对象、祭祀的原则、祭祀用牲之异、支子祭祀之法、祭祀所用牲和酒等物的美称、天子至庶人不同身份人和鸟兽“死”的称谓与祭祀时的称谓等。

4记述了君臣之礼和军礼。如营造宫室当以宗庙为先、君臣相见答拜之礼、春猎禁忌、灾荒之年君臣应守之礼、君臣平时应守之礼、大夫和士献国君之礼、国君等去国时臣民劝阻之词与国君、大夫、士当死其所守及国君和大夫的相关称谓、士辞国君使射之词、臣子之间处理君命之礼和xxx之禁忌、大飨礼的注意事项。又杂记臣持物和裼袭之礼、君子居他国之礼、大夫和士去国之礼等,也记兵车和德车之异、国君率军出行之礼、为国君驾车及乘坐国君车之礼。

5记述天子、xxx礼和相关职官制度、称谓。具体记述天子在不同情况下的称谓、天子的女官、朝廷之官、方伯州牧和远近诸侯的称谓、xxx见天子的不同名称、诸侯相见和盟誓之名称、诸侯在不同场合的称谓,天子至庶人的举止、天子以下妃妾和臣子的称谓以及史书对天子、诸侯书“出”、“名”的原则,又记述臣和子劝谏君与父之礼、臣和子xxx君与父吃药之礼、儗人之法、问天子至庶人之子年龄时应答之词及问国君至庶人之财富时应答之词等,兼记天子至庶人和妇人所用见面礼物之异,以及嫁女xxx子、国君和大夫时之谦称。

由此可见,《曲礼》上下篇记载的内容,包含了先秦礼制的诸多方面。

礼记·月令

【原文】

xxx之月:日在营室①,昏参中②,旦尾中③。其日甲乙。其帝大皞④,其神句芒⑤。其虫鳞。其音角⑥,律中太蔟⑦。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⑧,祭先脾⑨。

【注释】

①营室:二十八星宿之一,即室宿。

②昏参中:傍晚参星在南天的正中。

③旦尾中:早上尾星在南天的正中。

④大皞:“大”与“太”同音,大皞是传说中东方部落的首领,死后成为东方之帝,主司春季。

⑤句芒:与“勾蒙”同音,是东方的神灵。

⑥角:是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

⑦太蔟:古代的十二律之一。

⑧户:古代五祀之一。

⑨祭先脾:祭祀的时候最先用脾脏作为祭品。

【译文】

xxx正月:太阳在星宿的位置上,xxx参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清晨时尾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此时的日名是甲乙,此时的主宰是大皞,此时的神明是句芒,此时的动物是有鳞类。此时的声音是角音,音律正当太蔟。此时的数目是八。此时的口味是酸味,此时的气味是膻味。此时的祭祀对象是门户,祭品以脾脏为先。

【原文】

东风解冻,蛰虫①始振,鱼上②冰,獭祭鱼,鸿雁来。

【注释】

①蛰虫:冬眠的动物。

②上:动词,到上面来。

【译文】

这个时节,东风化解了寒冷,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鱼上游到冰面下,水獭驱鱼举行鱼祭,鸿雁从南方飞回来。

【原文】

天子xxx①左个,乘鸾路②,驾仓龙,载青旂③,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④。

【注释】

xxx阳:指明堂东部的堂室。

②路:与“辂”同,即辂车。

③旂:与“旗”同音。

④疏以达:雕刻的线条稀疏并且多为直线。

【译文】

春天,天子居住在明堂东边名为“青阳”的部分,正月则住在青阳的左个。为顺应时气,乘的是系有鸾铃的车,驾的是xxx之马。打起青色旗号,穿着青色衣服,佩着青色玉佩。食物以麦和羊为主,用的器皿都要粗疏而容易透气的。

【原文】

是①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②之天子,曰:“某日立春,xxx在木。”天子乃齐③。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xxx、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④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⑤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⑥,毋失经纪,以初为常。

【注释】

①是:这。

②谒:参见,拜见。

③齐:与“斋”同,斋戒。

④还:与“旋”同音。

⑤相:指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

⑥贷:与“忒”相通,差错。

【译文】

这一个月定立春的节气。在立春之前三日,太史拜见天子,报告说:“某日立春,为xxx当令。”于是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那一天,亲自带领三卿、诸侯、大夫往东郊举行迎春之礼。礼完毕回来,乃在朝中赏赐公卿、诸侯、大夫。同时命三公发布恩德命令:褒扬好人好事,周济贫乏困穷,普及于全民;实行褒扬赏赐,要事事做得恰当。乃命太史之官,依据探测天文的方法与技术,从事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工作,务使其运行的位置度数以及轨道没一点差错,务使一切都和往常一样。

【原文】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①,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②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③三公xxx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反,执爵于大寝④,三公、xxx、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注释】

①元日:好日子,指第一个辛日。

②措:夹杂在……中间。

③帅:与“率”相通。

④大寝:天子处理政事的房子。

【译文】

这个月,天子要在第一个辛日进行祭祀上帝,祈求丰收。然后选择第一个亥日,天子要亲自载着耒耜农具,放在车右和御者之间,再率领三公xxx诸侯大夫亲自耕耘藉田。天子推耜三下,三公推耜五下,卿、xxx耜九下。回来时,天子要在大寝殿举行宴会,三公、xxx、诸侯、大夫都参加,宴会命名为“劳酒”。

【原文】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千命布农事,命田舍①东郊,皆修封疆②,审端③经④术⑤。善相丘陵、阪险、原隰⑥、土地所宜、五毂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田事既饬⑦,先定准直,农⑧乃不惑。

【注释】

①舍,与“涉”同音,盖房子居住。

②封疆:田地的分界线。

③端:使平直。

④经:与“径”相通,田间的小路。

⑤术:与“遂”相通,田间的沟渠。

⑥隰,与“习”同音,低湿的地方。

⑦饬:完毕。

⑧农:农民。

【译文】

这个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互混合,草木便亦开始抽芽。天子乃发布农事的命令,派遣农官住在东郊,把冬天荒废下来的耕地疆界全都修理起来,把小沟及小径重新查明,修理端正。好好地斟酌地形,如高地xxx适宜于高地的作物,低地xxx适宜于低地的作物,还要把各类农作物的培植方法,教给一般农民。农民一定亲自学习掌握。等到田地皆已清理整齐完毕,则预定平均的直线,使农民照这个标准种植而不至于混乱。

【原文】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①用牝。禁止伐木,毋覆窠②,毋杀孩虫③、胎夭、飞鸟,毋麑毋卵④。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胔⑤。

【注释】

①毋:不要。

②窠:鸟巢。

③孩虫:幼虫。

④毋麑毋卵:指不要捕杀小兽,不要掏取鸟卵。麑、卵用作动词。

⑤胔:与“自”同音,腐烂的肉。

【译文】

这个月里,命令乐正进xxx学教授舞蹈,要修订祭祀的典则。命令祭祀山林川泽的牺牲祭品不要用雌的。禁止砍伐树木,不要毁坏鸟巢,不要杀死幼兽、胎兽、刚出生的动物、初飞的小鸟,不要捕杀小兽,不要掏取鸟卵。不要聚集大众,不要建置城郭。要掩埋枯骨腐肉。

【原文】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①,称兵必天殃。兵戎②不起,不可从我始。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

【注释】

①称兵:发动军队作战。

②兵戎:战争。

【译文】

在这个月里,不可以举兵征伐,举兵必遭天殃。不可以发动战争,不可以从我方发起战争。不要改变天道,不要断绝地理,不要混乱人伦纲纪。

【原文】

xxx行夏令,则雨水不时①,草木蚤②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暴雨总之,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则,雪霜挚③,首种不入。

【注释】

①不时:不按照正常的时令。

②蚤:与“早”相通。

③挚:与“至”相通。

【译文】

若在正月里发布夏天的命令,将有风雨不按时到来,草木早落,国时有惊恐之祸事出现。若发布了秋天的命令,则有大瘟疫、旋风暴雨、xxx生等祸事出现。如果发布了冬天的命令,就有洪水泛滥、霜雪大至、头番的种子无法播下的祸事出现。

【原文】

xxx之月:日在奎①,昏弧中;旦建星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夹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注释】

①奎:奎星,西方的第一星宿,属于仙女座。

【译文】

xxx二月。太阳在奎星宿的位置上,xxx弧星在南天中的位置;清晨时建星在南天中的位置。此时的日名是甲乙。此时的主宰是大皞,此时的神明是句芒。此时的动物是鳞类。此时的音声是角音,音律正当夹钟,此时的数目是八。此时的口味是酸味,此时的气味是膻味。此时的祭祀对象是门户,祭品以脾脏为先。

【原文】

始雨①水,桃始毕,仓庚②鸣,鹰化为鸠。

天子xxx大庙,乘鸾路③,驾仓龙,载青旂,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安萌牙④。养幼少,存诸孤。择元日,命民社。命有司,省囹圄⑤,去桎梏⑥,毋肆掠,止狱讼。

【注释】

xxx:这里用作动词,指降雨。

②仓庚:xxx鸟。

③路:与“辂”同,辂车。

④萌牙:初生的植物。

⑤囹圄:与“灵雨”同音,_。

⑥桎梏:枷锁。

【译文】

这是雨水的节气,桃李始着花,xxx啭声,鹰鸟变为布谷鸟。

天子居于青阳之大庙,出则乘鸾车,驾苍马,载青旂;着青衣,xxx。食麦和羊。用xxx达的器皿。

这月,生物刚刚开始萌芽。对于人,亦特别要保养幼小者,抚恤遗族子弟。选择第一个甲日,命人民举造福祭。使司法之官减少拘捕的囚徒,除去其脚镣手铐,也不可拷问,并停止诉讼。

【原文】

是月也,玄鸟①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②,天子亲往。xxx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韦蜀,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

【注释】

①玄鸟:燕子。

②禖:与“煤”同音。

【译文】

这个月,燕子飞来了。在燕子飞来的日子,要用牛羊豕三牲太牢礼拜尊贵的禖神,天子要亲自前往。后妃也要率领九嫔同去参加。要对怀孕的嫔妃行礼,在禖神的面前给她戴上弓衣,交给她弓矢。

【原文】

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①动,启户始出。先雷三日,奋木铎以令兆民,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②,必有凶灾。”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③,角斗甬④,正权概。

【注释】

①咸:都。

②不备:不完整,有缺陷。

③石:与“旦”同音。

④甬:与“斛”同。古代十斗为一斛,南宋的时候改成五斗一斛。

【译文】

这个月,白天同黑夜的时刻逐渐相等,可听到打雷、闪电。蛰虫都蠕动,开始从土洞里爬出。在没有发雷之前三日,先摇动着木舌的铃,警告天下万民说:“将要打雷了,大家的举止必须检点,不然,将会生下残缺xxx的小孩,而且父母亦将遭灾。”在那日夜平分的日子,可校正日用的各种度、量、衡。

【原文】

是月也,耕者少舍①,乃修阖扇,寝庙毕备。毋作大事,以妨②农之事。

【注释】

①少舍:稍得休息。

②妨:妨碍。

【译文】

这个月,耕作的人要稍加休息,于是就要修理门扇、窗户,寝室、庙堂都要整理完备。不要大兴土木,以免妨碍农事。

【原文】

是月也,毋竭川泽,毋漉①陂池,xxx林。天子乃鲜②羔开冰③,先荐寝庙。上丁④,命乐正习舞,释菜;天子乃帅三公、xxx、诸侯、大夫,亲往视之。仲丁⑤,又命乐正入学习舞。

【注释】

①漉:使……干涸。

②鲜:应作“献”。

③开冰:开窑取冰。

④上丁:第一个丁日。

⑤仲丁:第二个丁日。

【译文】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第4篇

《礼记·礼运第九》原文

昔者xxx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xxx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xxx?”xxx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xxx,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xxx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xxx,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xxx由此起。xxx汤文武成xxx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xxx者也。以著xxx,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xxx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xxx曰:“夫礼,先xxx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xxx遄死!是故夫礼,必本xxx,于地,列于鬼神,xxx丧祭射御冠?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xxx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xxx》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是微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xxx》之等,吾以是观之。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А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昔者先xxx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xxx居?曾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xxx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故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xxx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

作其祝号,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与其越席,疏布以幂,衣其浣帛,醴盏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簋笾豆钅刑羹。xxx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xxx曰:“於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xxx?,非礼也,xxx衰矣!?巳之郊也xxx也,xxx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祝嘏xxx易其常古,是谓大假,祝嘏辞说,藏于xxx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盏?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xxx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xxx问疾吊丧而入xxx之家,是谓君臣为谑。

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xxx,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xxx窃。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礼无列,则士不事也。刑肃而俗敝,_弗归也。是谓疵国。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xxx,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圣人参xxx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

故群者所明也,xxx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xxx以自安也,xxx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故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故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xxx,明于其利,xxx其患,然后能为之。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xxx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xxx,弟弟,xxx,妇听,长惠,xxx,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xxx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

何谓四灵xxx凤xxx,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氵念。凤以为畜,故鸟不犭?xxx以为畜,故兽不犭?。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故先xxx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辞说,设制度,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

故先xxx患礼之不xxx下也,故祭帝xxx,所以定天位也,祀社xxx,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xxx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xxx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xxx前巫而后史,xxx侑皆在左右,xxx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故礼行xxx,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不藏也。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xxx也。夫礼必本xxx,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xxx。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xxx,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ろ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圣xxx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xxx之田也。修礼以耕之,xxx以种之,讲学以耨之,xxx以聚之,播乐以安之。

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xxx未之有,可以义起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xxx,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xxx顺,犹食而弗肥也。

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xxx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渭xxx。xxx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并行而不缪,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此顺之至也。故明于顺,然后能守危也。

故礼之不同也,不丰也,不杀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圣xxx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合男女,颁爵位,必当年德。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取,xxx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xxx能修礼以xxx,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第5篇

《桃花源记》《礼记·礼运》比较阅读

1.[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xxx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xxx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 xxx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xxx自乐。_______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xxx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7.(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

8.(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第6篇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昔者xxx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xxx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xxx?」xxx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xxx,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xxx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xxx,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xxx由此起。xxx、汤、文、武、成xxx、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xxx者也。以着xxx,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xxx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xxx曰:「夫礼,先xxx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xxx遄死?』是故夫礼,必本xxx,殽于地,列于鬼神,xxx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xxx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xxx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xxx干焉。坤干之义,xxx之等,吾以是观之。」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昔者先xxx,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xxx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xxx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xxx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作其祝号,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与其越席,疏布以幂,衣其浣帛,醴醆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xxx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xxx曰:「于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xxx禘,非礼也,xxx衰矣!杞之郊也xxx也,xxx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祝嘏xxx易其常古,是谓大假。祝嘏辞说,藏于xxx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醆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xxx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朝,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xxx问疾吊丧而入xxx之家,是谓君臣为谑。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xxx,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xxx窃。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礼无列,则士不事也。刑肃而俗敝,_弗归也,是谓疵国。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xxx,殽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殽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圣人参xxx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故君者所明也,xxx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xxx以自安也,xxx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故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xxx,明于其利,xxx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xxx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xxx、弟弟、xxx、妇听、长惠、xxx、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xxx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

何谓四灵xxx凤xxx,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狘;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故先xxx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辞说,设制度,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故先xxx患礼之不xxx下也,故祭帝xxx,所以定天位也;祀社xxx,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xxx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xxx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xxx,前巫而后史,xxx侑皆在左右,xxx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故礼行xxx,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也。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xxx也。夫礼必本xxx,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xxx。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xxx、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蘗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圣xxx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xxx之田也。修礼以耕之,xxx以种之,讲学以耨之,xxx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xxx未之有,可以义起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xxx,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xxx顺,犹食而弗肥也。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xxx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xxx。xxx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并行而不缪,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此顺之至也。故明于顺,然后能守危也。故礼之不同也,不丰也,不杀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圣xxx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合男女,颁爵位,必当年德。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xxx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xxx能修礼以xxx,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

译文:

从前,xxx曾作为来宾参与蜡祭,祭毕,xxx出来到宫门外的高台上散步,不禁感慨而叹。xxx的感叹,当是感叹xxx的失礼。言堰在一旁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气呢?”xxx说:“大道实行的时代,xxx商周三代杰出君主在位的时代,我没有赶得上,而内心深怀向往。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共的,大家推选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为领导,彼此之间讲究信誉,相处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子女当作子女,使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壮年人都有工作可做,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长,矜寡孤独和残废有病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照顾。男子都有职业,女子都适时而嫁。对于财物,人们只是不愿让它白白地扔在地上,倒不一定非藏到自己家里不可;对于气力,人们生怕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倒不一定是为了自己。所以勾心斗角的事没有市场,明抢暗偷作乱害人的现象绝迹。所以,门户只须从外面带上而不须用门上锁。这就叫大同。现在,大同社会的准则已经被破坏了,天下成为一家所有,人们各自亲其双亲,各自爱其子女,财物生怕不归自己所有,、气力则唯恐出于己身。天子、诸侯的宝座,时兴父传于子,兄传于弟。内城外城加上护城河,这被当作防御设施。把礼义作为根本大法,用来规范君臣关系,用来使父子关系亲密,用来使兄弟和睦,用来使夫妇和谐,用来设立制度,用来确立田地和住宅,用来表彰xxx有智的人,用来把功劳写到自己的账本上。因此,勾心斗角的事就随之而生卜,兵戎相见的事也因此而起。夏xxx、商汤、周文xxx、武xxx、成xxx、周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佼佼者。这六位君子,没有一个不是把礼当作法宝,用礼来表彰正义,考察诚信,指明过错,效法仁爱,讲究礼让,向百姓展示一切都是有规可循。如有不按礼办事的,当官的要被撤职,民众都把他看作祸害。这就是小康。”

言僵又间道:“礼果真就是这样的紧要吗?”xxx说:“礼,是先主用来遵循天的旨意,用来洁理人间万象的,所以谁失掉了礼谁就会死亡,谁得到了礼谁就能生存。《诗经》上说:‘你看那老鼠还有个形体,做人怎能无礼。如果做人而无礼,还不如早点死掉为好广因此,礼这个东西,一定是源出xxx,效法于地,参验于鬼神,贯彻于xxx、祭礼、射礼、乡饮酒礼、xxx、婚礼、觑礼、聘礼之中。所以圣人用礼来昭示天下,而天下国家才有可能步入正轨。”

言堰又问道:“老师把礼讲得这般要紧,可以讲得更详细点吗?”xxx曰:“我曾想研究一下xxx的礼,所以特地跑到祀国考察,但因年代久远,留下的文献太少,只得到了一种叫《xxx》的书。我又想研究一下殷代的礼,所以特地跑到xxx去考察,留下的文献也很少,只得到了一种叫《坤乾》的书。我就根据这两种书谈谈吧。上古礼的产生,是从饮食开始的,那时的人们尚未发明陶器,他们把谷物、小猪放在烧热的石头上焙烤,挖个小坑当酒杯,双手捧起来喝,用土拎成的鼓褪,垒个小土台子就当鼓,在他们看来,用自己的这种生活方式来表达对于鬼神的敬意,好像也是可以的。这便有了最原始的祭礼。等到他们死的时候,其家属就上到屋顶向北方高喊:‘喂―,亲人某某你回来吧!’招魂之后,就把生稻生米含在死者口中,到了送葬的时候,又用草叶包着熟食作为祭品送他上路。就这样向天上招魂”在地下埋葬,肉体入之子地,灵魂升之xxx。所以死人头皆朝北,北向是阴;活人都面向南,南方是阳。现在实行的这些礼仪都是古代传下来的。在上古先xxx之时,没有宫室一类建筑,冬天就住在土垒的洞穴里,夏天就住在棍棒搭成的巢案里;那时候还不懂得熟食,生吃草木之实和鸟兽之肉,喝鸟兽的血,连肉带毛的生吞;那时候还不知道麻丝可以织布作衣,就披上鸟羽兽皮当衣服。后来有圣人出世,才懂得火的种种作用,于是用模型铸造金属器皿,和合泥土烧制砖瓦,用来建造台榭宫室门窗;又用火来焙、来烧、来煮、来烤,酿造甜酒和醋浆。又利用丝麻,织成布帛,用来供养活人,料理死者,用来祭祀鬼神和上帝。凡此种种,也都是沿袭上古的作法。因为重视上古老祖宗的习见习闻,所以在祭祀的时候,玄酒摆在室内,醛和酸摆在门旁,粱醒摆在堂上,澄酒摆在堂下,同时要陈列牺牲,备xxx,安排各种乐器,精心拟制飨神之辞和神佑之辞,用以迎接天神和祖宗的降临。通过祭祀中的种种礼仪,或表示规范君臣的关系,或表示加深父子的感情,或表示和睦兄弟,或表示上下均可得到神惠,或表示夫妇各有自己应处的地位。这样的祭祀就叫承受上天的赐福。拟定祝辞中的种种美称,设置玄酒以祭神,先将牲的血毛献进,再将生肉载于姐上进献,再将半生不熟的排骨肉献上。主人主妇亲践蒲席,用粗布蒙上酒蹲,身穿祭服,献过酸酒,又献酸酒,献过烤肉,又献烤肝。国君与夫人向神交替进献,xxx的灵魂感到快慰,这就叫子孙的精神和祖先的灵魂在冥冥之中相会。祭祀进行到向今人献食时,就把方才献神的生肉、半生不熟的肉放在镬里合煮,直到煮熟,然后区别犬采牛羊的不同部位,放到该放的容器里,以招待来宾和自家兄弟。祝的祝辞要表达主人对神的孝敬之意,神的保佑之辞也充溢着对子孙的爱护之心,这就叫大吉大利。这就是礼的大致情况。”

xxx说:“真是可悲啊!我考察周代的礼,发现经过幽、厉之乱,已被破坏得差不多了,就目前来说,只有xxx还差强人意。但是,xxx举行的郊天谛祖,也不合乎礼的规定,鲁是周公的封国,竟然也如此数典忘祖,说明xxx真是衰败了。祀国国君郊天谛xxx,xxx国君郊夭谛契,因为他们是天子的嫡系后裔,一所以才可以奉行郊啼。所以只有天子才可以祭天地,诸侯只能祭祀自己国土内的社神与傻神。

“祝辞和暇辞不敢改变其传统格式,这就叫大福大祥。祝辞和报辞,本当藏于宗庙,而今却藏于xxx祝和巫官史官之家,这是不合礼的,这说明其中有鬼,这就叫阴谋xxx。酸翠是天子用以献尸的酒器,而今竟然一般诸侯也用,这不合礼,这叫作僧越之君。冕弃是国君的礼服,兵器甲青是国君的武备,而今却藏于大夫之家,这就叫威胁国君。大夫竟然也百官具备,祭器不用外借,八音齐备,这不合礼,这叫混乱xxx。在国君那里任职叫做臣,在大夫家里任职叫做仆。臣仆如果遇到父母之丧,或者是刚结过婚,至少应该一年不派差使。在居丧期间带孝上班,或是仍和家仆杂居一起,没上没下,也不合礼,这就叫做君臣共有国家。天子有土地可以封其子xxx诸侯,诸xxx国家可以封其子xxx大夫,大夫有采地可以养活其子孙。这就叫制度。所以天子到xxx国去,一定要下榻在诸侯的祖庙,但如果住进时无视礼簿上所载诸侯国的忌讳,那就叫做夫子违法乱纪。xxx果不是由于探病吊丧而随便进入xxx之家,那就叫君臣互相戏谑。所以说,礼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最有力的工具,有了它才好区别嫌疑,明察幽隐,敬事鬼神,订立制度,赏罚得当,总而言之,有了它才好治理国家,维护君权。所以,国政如果不以礼为准绳就会导致君权动摇,君权动摇就会导致大臣背叛,xxx偷窃。这时候尽管用xxx罚来挽救,但因风俗凋弊,由此而引起法令无常,法令无常自然又引发礼仪乱套,礼仪乱套就让士人无法做事。刑罚严峻加上风俗败坏,老百姓就不会归心了。这就叫有疵病xxx。

“所以,礼实在是国君借以安身立命的法宝。所以礼一定源出xxx,依据天道而颁降政令。有的礼是源出于地,依据地道而颁降社祭的政令。有的礼是源出于鬼神―列祖列宗、山川之神、五祀之神,因此而产生了体现仁义的宗庙之礼,祭祀提供建设资料的山川之祭,祭祀据以建立制度的五祀之祭。所以圣人是上参xxx,下验于地,又考察了鬼神,以此来制订政令。圣xxx能处理好天地鬼神的存在次第,礼的次序也就有了;能玩味天地鬼神的爱好所在,民众的治理也就好办了。天生四时,地生财货,人,父母生他,老师教他,这四条,如果国君能够正确利用,就能够立于不出过错之地。

“所以,作为国君,应是人们效法的榜样,而不是效法他人的;应是人们乐于供养,而不是供养他人的;应是人们服侍的对象,而不是服侍他人的。所以,如果国君效法他人就说明国君犯有过错,国君一身而供养全体国民肯定其力不足,国君如果服侍他人就意味着丢掉了国君的宝座。所以,百姓都是效法国君以达到自我管理,供养国君以达到自我安定,xxx君以达到抬高自己。举国上下都明白了这个礼,上下名分确定,就会人人都乐于为国牺牲而耻于苟且偷生。国君要重用有智、xxx、有仁的人,但要注意取其长而避其短。对于有智的人要谨防其诈伪,对于xxx的人要避免其感情冲动,对于有仁的人要警惕其贪婪。国家有了外患,国君与国共存亡,这是理所当然的;大夫为xxx君宗庙而死,这是职责所在,也是正当的。所以圣人能够使整个天下像是一个家庭,全体国民像是一个人,并不是凭着主观臆想,而是凭着了解人情,洞晓人义,xxx利,熟知人患,然后才能做到。

“什么叫做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不学就会的感情就是人情。什么叫做人义?父亲慈爱,儿子孝敬,兄长友爱,幼弟恭顺,丈夫守寒,妻子听从,长者惠下,幼者顺上,君主仁慈,臣子忠诚,这十种人际关系准则就叫人义。讲究信用,维持和睦,这叫做人利。你争我夺,互相残杀,这叫做人患。圣人要想疏导人的七情,维护十种人际关系准则,崇尚谦让,避免争夺,除了礼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饮食男女,是人的最大欲望所在。死亡贫苦,是人的最大厌恶所在。这最大欲望和最大厌恶,构成了人心日夜思虑的两件大事。每人都把心思藏在肚子里,深不可测。美好或丑恶的念头都深藏在心,从外表来看谁也看不出来,要想彻底搞清楚,除了礼之外恐怕也没有别的办法。

“人是感xxx覆地载之德、阴阳二气交合、形体和精灵结合、吸收五行的精华而生。所以天持阳气,垂示日月星辰的光芒;地持阴气,借山河为孔穴而吞吐呼吸。分布五行于四季,四季顺序分明,日行循轨,月亮才会按时出现。所以每月的前十五天,月亮由月牙变成满月,后十五天,又由满月变成月牙。五行的运转,此去彼来,轮流作主。五行四季十二月,依次交替为本始。五声六律十二管,依次交替为宫声‘五味六和十二食,依次交替为主味。五色六章十二衣,依次交替为主色。所以说,人是天地的心灵,是由五行构成的万物之首,是懂得何时应吃何味为好、何时应听何声为好、何时应穿何种颜色之衣为好的一种精灵。

“所以圣人制作法则,一定要取法天地以为根本,取法阴阳以为大端,取法四时以为关键,取法日星以为纲纪,取法月之圆缺以为区分,取法大地以山川为徒属,取法五行以为主体,把礼义当作耕地的工具,把人情当作田地,连‘四灵’也成了家畜。因为以天地为根本,所以万物都能包罗;以阴阳为大端,所以人情可以察觉;以四时为关键,所以农时不失,事功易成;以日星为纲纪,所以做事的顺序便于安排;以月之圆缺为区限,所以每月干啥都有‘条不紊;以山川为徒属,所以人人皆有职守;以五行为主体,所以事事皆可终而复始;把礼义作为耕具,所以事事才能办得成功;把人情当作田地,所以圣人就是田地的'主人;把‘四灵’作为家畜,所以饮食有所取材。

“什么叫做四灵xxx、凤、龟、龙,它们是四类动物之xxx,被叫做四灵。所以,如果龙已成为家畜,那么它的鳞族部下也就尾随而来;如果凤已成为家畜,那么它的羽族部下也就纷然而至;xxx已成为家畜,那么它的毛族部下也就乖乖归顺;如果龟已成为家畜,那就可用以占卜,预先察知人情。所以先xxx秉持菩草和龟甲,安排祭祀,座增降神,宣读祝辞和锻辞,设立种种制度。于是国人皆彬彬有礼,百官各治其事,百事都有规章,凡所行礼,皆有次序。

。“先xxx担心礼教不能普及于下民,所以在南郊祭上帝,借以昭示天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又祭土神xxx内,借以昭示大地为人类生存提供的种种便利;又祭祖于庙,借以昭示凡我族人均应相爱;又祭祀山川,借以昭示要礼敬冥冥之中的鬼神;又举行五祀之祭,借以昭示各种制度来源于此。所以,一天子在宗庙中,有xxx相助;在朝中,有三公辅佐;在太学中,有三老给提建议;在天子的身边,前有掌理神事的巫,后有负责记录言行的史,负责占卜的官员、负责奏乐、负责规谏的官员,尸都在天子的左右,天子居中,心里没有任何杂念,只须惜守至正之道就行了。所以,祭天于南郊,天上的众神就会各司其职;祭地xxx,地上的种种资源就都可利用;祭祖于庙,孝慈之道就会得到推行;举行五祀之祭,各种法则制度就会得到遵守。由此看来,祭天、祭地、祭祖、祭山川、祭五祀,都是借助xxx而昭示其含义的。

“因此,礼必定源出于太一,太一一分为二,在上者为天,在下者为地’,天又转变为阳,地又转变为阴,阳气变为春夏,阴气变为xxx,于是有了四季,于是有了鬼神。圣人制礼,皆据此而颁降政令,这是取法xxx的。礼一定是源出于太一和天,其次效法于地,其次效法五祀,其次效法四时,而且合乎每月行令的准则。礼在人事上也叫做义,具体表现为财货、精力、辞让、饮食、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项礼仪。所以说,礼义这个东西,是做人的头等大事。人们用礼来讲究信用,维持和睦,使彼此团结得就像肌肤相接、筋骨相连一样。人们把礼作为养生送死和敬事鬼神的头等大事,把礼作为贯彻天理、理顺人情的重要渠道。所以只有圣人才知道礼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因此,凡是国亡家破身败的人,一定是由于他先抛开了礼,才落得如此下场。

“所以,礼对于人来说,好比是酿酒要用的曲,君子德厚,酿成的酒也便醇厚,小人德薄,酿成的酒也便寡味。所以圣xxx牢持礼、义这两件工具,用来治理人情。打比方来讲,人情好比田地,圣xxx好比田主,圣xxx用礼来耕耘,用xxx理当作下种,用讲解教导当作除草,用xxx爱当作收获,用备乐置酒当作农夫的搞劳。可以这样说,礼xxx的制度化。有些礼的条文,拿义的标准去衡量无一不合,但先xxx并无明文规定,这也不妨因时制宜而自我作古。义是区分是非的标准,衡量仁爱的尺度。符合标准,xxx爱,谁做到这两条谁就强大。仁xxx的基础,又是贯通天理人情的具体表现,谁能做到仁谁就会被人尊敬。所以,治国而不用礼,就好比耕田而不用农具梦制礼而不源本xxx,就好比耕地而不卞种;有了义而不进行讲解教育,就好比下种而不除草;有了讲解教育而不和仁爱结合,就好比虽然除草而不去收获;和仁爱结合了而不备乐置酒搞劳农夫,就好比虽然颗粒归仓而不让食用;备乐置酒搞劳农夫了而没有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就好比饭也吃了但身体却不强健。四肢健全,肌肤丰满,这是一个人的身体强健。父子情笃,兄弟和睦,夫妇和谐,这是一个家庭的身体强健。大臣守法,xxx廉洁,百官各守其职而同心协力,君臣互相勉励匡正,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的身体强健。天子把道德当作车辆,把音乐当作驾车者,xxx尚往来,大夫按照法度排列次序,士人根据信用互相考察,百姓根据睦邻的原则维持关系,这可以看作是整个天下的身体强健。一个人的身体强健,一个家庭的身体强健,一个国家的身体强健,整个天下的身体强健,这些合在一起就叫做xxx。xxx,它是用来养生、送死、敬事鬼神的永恒法则。达到了xxx,即令是日理万机也不会有一事耽搁,两件事一齐进行也不会互相妨碍,行为虽然细小也不至于有什么闪失,尽管深奥却可以理解,尽管严密却不乏通道,既互相关连而又彼此独立,循规运动而不互相排斥,这便是顺的最高境界。由此看来,明白了顺的重要性,才能时时警惕,守住高位。礼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区别,礼数该少的就不能增加,礼数该多的也不能减少,只有这样,才能维系人情,和合上下而各安其位。

“所以圣xxx顺着天时、地利、人情而制礼,不使惯于山居者徙居水旁,不使惯于居住河洲者迁居平原,这样,人们就会安居乐业。使用水、火、金、木和饮食,都要因时制宜。男婚女嫁,应当及时;颁爵晋级,应当依据德行。使用百姓要趁农闲,不夺农时,所以就没有水旱蝗螟之灾,也没有凶荒妖孽作祟。这就造成天不吝惜其道,地不吝惜其宝,人不吝惜其情的太平盛世。于是天降甘露,地涌甘泉,山中出现现成的器皿和车辆,大河中出现龙马负图,凤凰、麒麟、神龟、蛟龙四灵毕至,或栖息在郊外的草泽,或畜养在宫中的水池,至于尾随四灵而来的其他鸟兽更是遍地作巢,与人类友好相处,它们产的卵,人们低头就可以看到,xxx的胎,人们伸手就可以摸到。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由于先xxx能够通过制礼而把种种天理人情加以制度化,又通过诚信以达到顺应天理人情的缘故。而太平盛世也不过是顺应天理人情的结果罢了。”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第7篇

文言文:礼记·礼运

昔者xxx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xxx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xxx?xxx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xxx,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xxx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xxx,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xxx由此起。xxx、汤、文、武、成xxx、xxx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xxx者也。以着xxx,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xxx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xxx曰:夫礼,先xxx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xxx遄死?是故夫礼,必本xxx,殽于地,列于鬼神,xxx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xxx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xxx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xxx干焉。坤干之义,xxx之等,吾以是观之。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xxx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昔者先xxx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xxx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xxx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xxx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

作其祝号,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与其越席,疏布以幂,衣其澣帛,醴醆以献,荐其燔xxx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

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xxx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xxx曰:于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xxx禘,非礼也,xxx衰矣!杞之郊也,xxx也;xxx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

祝嘏xxx易其常古,是谓大假。

祝嘏辞说,藏于xxx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醆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

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

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xxx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xxx问疾吊丧,而入xxx之家,是谓君臣为谑。

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xxx,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xxx窃。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无礼列则士不事也。刑肃而俗敝,_弗归也,是谓疵国。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xxx,殽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殽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圣人参xxx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

故君者所明也,xxx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xxx以自安也,xxx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故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

故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xxx,明于其利,xxx其患,然后能为之。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xxx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xxx、弟弟、xxx、妇听、长惠、xxx、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何谓四灵xxx凤xxx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凤以为畜,故鸟不獝xxx以为畜,故兽不狘。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

故先xxx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辞说,设制度,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

故先xxx患礼之不xxx下也。

故祭帝xxx,所以定天位也;祀社xxx,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xxx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xxx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xxx前巫而后史,卜巫瞽侑,皆在左右。xxx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

故礼行xxx,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也。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xxx也。

夫礼必本xxx,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朿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xxx。

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xxx、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故圣xxx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xxx之田也。修礼以耕之,xxx以种之,讲学以耨之,xxx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xxx未之有,可以义起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xxx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xxx,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xxx顺,犹食而弗肥也。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xxx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xxx。xxx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并行而不缪,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此顺之至也。故明于顺,然后能守危也。

故礼之不同也,不丰也,不杀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圣xxx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合男女、颁爵位必当年德,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皇麒麟,皆在郊棷。xxx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xxx能修礼以xxx,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第8篇

过去xxx作为陪祭者参与了蜡祭,祭祀结束,来到宫门前的望楼上游玩,喟然而叹。xxx之叹,大概是为xxx而发的。

当时学生言偃在旁边,说:“君子为xxx息?”

xxx说:“大道实行的时代,xxx、商、周三代杰出人物当政的时期,我孔丘未能赶得上,但我有志于此。大道运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大家的,选拔贤能之人当政,相互讲究信用,建立和睦关系。所以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儿子当作儿子。使老年人得到赡养,壮年人有用武之地,幼年人得到抚养,鳏寡孤独者及身体残疾之人皆得供养,男子有正当职业,女人都适时出嫁。爱护财货却不必藏于身边;能竭尽其力却不必为自己。因此阴谋诡计不会兴起,偷窃作乱无人去做,所以出外可以不关闭大门。这称为大同世界。今天大道衰微不显,天下为一家私有,各人只亲近自己的亲人,只慈爱自己的儿子,挣财出力只为自己,天子诸侯世袭认为理所当然,建城郭挖沟池用以保护自己,将礼制仁义作为纲纪,用以摆正君臣关系,xxx父子关系,使兄弟和睦,夫妇和谐,并以此设立制度,划分田里,尊重勇敢有智之人,将功劳归于自己。所以阴谋由此而生,战争由此而兴。夏xxx、商汤、周文xxx、周公是由此而出现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无不谨守礼制。以此显扬仁义,成全信用,暴露过失,效法仁爱讲究礼让,向民众昭示伦常。如有违反礼制者,当官者被罢职,民众把他看作祸殃。这称为小康世界。”

言偃又问道:“礼的急需有这样的程度吗?”xxx说:“礼,先xxx凭它来承接上天之道,治理人们的情操,所以失去它就会灭亡,得到它才能生存。《诗经》说:‘看那老鼠有形体,人却没有礼仪。人却没有礼仪,何不快点死去呢?’因此xxx必定依据xxx,效法于地,比照于鬼神,体现于丧、祭、射、御、冠、婚、朝、聘等各个方面。所以圣人用xxx示给大家,所以天下国家可得到它而走上正道。”

言偃又问道:“老师这么极端推崇礼,能够让我听听其中的道理吗?”xxx说:“我想要观察xxx的礼,因此到夏xxx后人的封地杞国去,但那里的材料已不足以考证夏礼了,我却从中得到xxx的历法即《xxx》。我想要观察殷代的礼,因此到商汤后代的封地xxx去,但那里的材料也已不足以考证殷礼了,我从中得到了殷代的阴阳之书即《坤乾》。《坤乾》的阴阳义理,《xxx》的季节等差,我以此观察礼的演化。

礼的起初,开始于饮食,在石上烧熟黍米并分拆在石上烤熟的猪肉,凿地为酒杯,用手掬而饮之,祭祀时用泥土捏成的鼓槌敲打土制的鼓,也能凭此向鬼神致以敬意。到死了人后,活着的有关人员登上屋顶大声呼喊,呼告道:‘道:‘哎——某人回来啊!’然后让死人口含生米,再包一些熟肉送殡下葬。所以这叫向天招魂而葬尸于地呀。人死后身体降于地下,有知觉的精气升xxx上,所以人死后头在北安葬,活着的人朝南居住,这都是从最初沿袭下来的。

远古先xxx尚未有宫室,冬天掘地穴居,xxx巢而居。当初不知用火烧熟食物,吃草木的果实,鸟兽的生肉,喝它的血,吃它的毛。当初尚未用麻纱和蚕丝制衣,用鸟羽兽皮当衣遮体。

后代圣人兴起,讲究用火的好处,制造模型烧铸金属器具,搅和泥土经火烧加工制成砖瓦陶瓷等器皿,用来建造台榭、宫室和门窗;用火烧烤烹调,以此制成甜酒酢浆;生产处理麻丝,以此制成布匹丝绸,以此保养生者,送葬死者,xxx鬼神上帝,这都追从起初的做法。

所以玄酒在内室,甜酒白酒在门边,浅红色的清酒粢醍在堂上,澄酒在堂下。陈列祭祀用的牺牲,准备好鼎和俎,排列好琴瑟管磬钟鼓等各种乐器,编撰好xxx和嘏词,以祈求上神和先祖之灵的降临,以端正君臣关系,以xxx父子亲情,以使兄弟和睦,以使上下整齐有序,夫妇各有所职,这就称谓承接上天恩赐的福祉。

编制xxx,祭以玄酒,进献血毛,生肉放在俎上,带肉的骨要烧熟,祭祀者踏着蒲席,用粗布覆盖酒尊,穿着洗干净的丝绸祭服,献上甜酒白酒,进上烤肉,君xxx和夫人xxx酒,以使上神和祖先的魂魄欢娱,这叫做人神感通和合。

然后退下来将生熟牲肉放在一起烹调,同时区分犬豕牛羊等各种骨肉的贵贱,一一放置到簠簋笾豆和盛汤羹的铏鼎中。在祭祀中,xxx向神灵告以孝顺,嘏词代神灵向主人告以慈爱之情,这叫作大祥。这是礼的圆满告成。”

xxx说:“唉,可悲啊!我观察周代的治理天下之道,是到了周幽xxx、xxxxxx时期被伤害的。我舍弃xxx将到哪里去呢!xxx的郊祀天地之祭,是不xxx的。周公的礼制已衰败了。杞国的郊祀天地之祭,是夏朝的始祖xxx传下来的;xxx的郊祀天地之祭,是商朝的始祖契传下来的。这是天子应当坚守的祭礼。所以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

xxx和嘏词不敢改变那自古沿袭下来的常规,这是礼中最重大之处。

xxx嘏词,藏在xxx巫史家中,违反了礼啊,这叫作礼制不明的幽国。祭祀时都用盏斝向尸君祝酒,不xxx制,这是僭越了君xxx。

冕弁兵革藏在私人家中,不xxx制,这叫作胁迫君xxx。

大夫配备官员,各种祭器不必借用,各类声乐齐备,这不xxx制,称作纲纪紊乱xxx。

所以为国君效力称为臣子,为大夫效力称为仆人。为父母守丧三年,新婚须休假,一年期间国君不可差使他们。穿了丧服入朝,与家仆杂居不分上下尊卑,这不xxx制,这叫做君xxx与臣仆共同拥有国家。所以天子有田地用以安排他的子孙,诸xxx国土用以安排他的子孙,大夫有封地用以安排他的子孙,这叫做制度。所以天子到诸侯国去,必须下榻在该国的祖庙里,如不按礼制进入,这称为天子坏法乱纪。xxx不是问疾吊丧而随便进入他的臣下之家,这叫做君臣相互戏谑。

所以礼制,是君xxx治政的权柄,用它辨别嫌疑洞察幽微,礼敬鬼神,考证制度,分xxx,用来治理政局安定君位的。所以政治不公正君xxx之位就会危险,君xxx之位危险大臣就会背叛,xxx就会窃权。刑法严酷而风俗败坏,则法制变化无常,法制变化无常而礼仪紊乱无序,礼仪紊乱无序则士人不愿做官效劳了。刑法严酷而风俗败坏,_心离散不肯归顺了,这叫做有病xxx。

所以_,是君xxx用来保护自己的'。因此_必须根据天道,效法它来下达政令。政令下达到社庙称为效法土地,下达到祖庙称为仁义,下达至山川称为兴作,下达到五祀称为制度。这是圣人用它来牢固地保护自己。所以圣人参验天地,比照鬼神,以此来治理政治。处置他的现实存在,这是礼的尊卑秩序;研讨它的爱好乐趣,这是民众的治理。所以天生四时而地生财用,人由父母所生而由老师教育之,这四个方面君xxx正确运用它,所以君xxx立于没有过错的地方。

“所以君xxx,是要使其本人聪明,而不是使别人聪明的人;君xxx,是受人供养,不是供养别人的人;君xxx,是受人xxx,不是xxx别人的人。所以君xxx使别人聪明则会有过错,供养别人则会产生不足,xxx别人则会失去尊位。所以百姓尊重君xxx从而来治理自己,供xxxxxx从而来安定自己,xxx君xxx从而来xxx自己。所以礼制通行而名分确定,所以人们皆愿为正义而死而不愿苟且偷生。

所以国君用人,善于用其智慧,而去其诈伪;用其勇敢,而去其暴怒;用其仁爱,而去其贪欲。

所以国有患难,君xxx为社稷而死称为义,大夫为宗庙而死称为辨。

所以圣人能以天下为帝xxx一家服务,以中国为帝xxx一人所有者,不是凭主观意愿,而是一定知其实情,洞察其意义,xxx其利益,看透其患难,然后才这样做的。

“什么是人情?喜欢、愤怒、哀苦、恐惧、爱好、厌恶、欲望,这七种情感用不着学习生来就有。什么是人义?父亲慈爱、xxx顺、兄长xxx、弟弟恭敬、丈夫守义、妻子听从、长辈惠爱、幼辈顺从、君xxx仁爱、臣子忠诚,这十点叫做人义。相互讲究信用,建立和睦关系,称为人利;争夺相杀,称为人患。所以圣人要治理人的七情,修养十义,讲究诚信,建立和睦关系,崇尚辞让,摒弃争夺,若丢掉了礼用什么来治理它们呢?饮食和男女情爱,这是人的最大欲望。死亡贫苦,这是人的最大厌恶。所以欲望和厌恶,是人的心理的最大原由。人情深藏心底,难以测度。美好和丑恶皆在心中,不表现在脸色上。要全部弄清楚它们,舍弃了礼还靠什么呢?

“所以人,是天地xxx的产物,阴阳相交的结晶,鬼神聚合的成果,是五行的秀气凝集而成。

所以天秉持阳气,垂照日月之光;地秉持阴气,开窍于山谷川泽。五行散播于一年四季,和合交融而后产生月相。因此十五日渐至满月,十五日又至月亏。五行的运行,交替相生盈竭。五行、四时、十二月,循环相为起始。五声、六律、十二管,循环相为依据。五味、六和、十二食,循环相为本味。五色、六章、十二衣,循环相为本色。

所以人,是天地的中心,五行的始端,以饮食五味、区别五声、衣着五色之服而生存。所以圣人制定法则,必以天地为依据,以阴阳为原由,以四时为总纲,以日星为头绪,以月份为量度,以鬼神为徒属,以五行为本体,以礼义为器具,以人情为田地,以四灵为家畜。以天地为依据,所以能涵盖万物。以阴阳为原由,所以能明察人情。以四时为总纲,所以能劝勉众人办事。以日星为头绪,所以办事有条不紊。以月份为量度,所以功业大小可以区分。以鬼神为徒属,所以办事能忠于职守。以五行为本体,所以办事可以循环往复。以礼义为器具,所以办事能够成功。以人情为田地,所以人可作为主体。以四灵为家畜,所以饮食就有来源。什么叫四灵xxx、凤、龟、龙称之为四灵。所以畜养了龙,各种鱼类就不会惊游而去;畜养了凤,各种鸟就不会惊飞;畜养了麟,各种野兽就不会惊跑;畜养了龟,了解人情就不会有差错。

所以先xxx掌握筮卜,有序祭祀,埋葬丝缯,宣读xxx嘏词,设立制度,因而国有礼制,官有政绩,办事有职守,礼仪有秩序。

“所以先xxx担心礼制不能通行xxx下。

所以在郊外祭祀天神,是用来确定至高无上的天位的;在国都内祭祀社庙,是用来xxx利的;祭祀祖庙,是用来体现孝亲是仁的本原的;祭祀山川,是用来礼敬鬼神的;祭祀五祀,是用来体现办事法则的本原的。所以主管祭祀之礼的xxx在庙内,辅助君xxx的三公在朝中,传授礼制的三老在学校,君xxx前有巫祝后有史官,xxx侑之人都在左右。君xxx处于中心之位,垂拱无为,以守中正之道。

所以礼行xxx祭而百神就接受职守了,礼行于社庙而百货就极尽其利了,礼行于祖庙而孝慈就能得以施行了,礼行于五祀而办事法则就得以端正了。所以实行郊祭、社祭、祖庙之祭、山川之祭、五祀之祭,义得到了修正而礼也寄托在其中了。

“因此xxx,必定依据于形成天地万物的太一元气,分别为天地,转变为阴阳,变化为四时,分散为鬼神。它下达赋予万物为命,它取法xxx地。

xxx必定根源xxx,运行于地,分散于事,变化为时节,和协于不同的功艺。它使人安居生存称为养,它运行表现于财力、辞让、饮、食、冠、婚、丧、祭、射、御、朝、聘等各项人类活动中。

“所以礼义,是人的最基本的出发点,用它来讲究诚信建立和睦关系,如同肌肤会合、筋骨相连一样将人们巩固地团结起来;是用以养生、送死、xxx鬼神的根本方法;是用以通达天道、疏理人情的最大渠道。

所以只有圣人才知道礼义是不可以将它废止的。所以凡是国破家亡、人员流亡,都必是因为先丢弃了礼义。xxx对于人,犹如酿酒要有酒曲:君子如同以醇厚的酒曲酿造美酒一样讲究礼义故成君子,小人如同以淡薄的酒曲酿成薄酒一样不重视礼义故成了小人。

“所以圣xxx修行义的总纲、礼的顺序,以此治理人情。所以人情,是圣xxx的田地,修订礼制来耕它,陈列义理来种它,讲授学问来耘它,依据仁爱来凝聚它,传播音乐来安定它。所以礼,xxx的果实。和义协调配合,那么先xxx虽然没有礼制,也可以凭借义产生出来。义,是办事的分寸,仁爱的节制。将礼和义协调,且讲究仁爱,这样做的人就会强大。仁爱,xxx理的根本,安定顺从的主体。这样做的人就会受人尊重。所以治理国家不用礼,xxx田没有耜;实行礼不依据义,xxx了土地不播种;实行义而不进行讲学,如同播种以后不耘草;讲学而不同仁配合,如同耘草以后不收获;配合了仁而不用音乐安定人心,如同收获以后不食用;用音乐安定人心而不达到顺从和谐的境界,如同食用了以后没有长强壮。四肢健全,肌肤丰满,这是人的强壮。父子情深,兄弟和睦,夫妇和谐,这是家庭的强壮。大臣守法,xxx廉洁,官职上下有序,君臣互相匡正,这是国家的强壮;天子以德为车,以音乐为驾驭,诸侯以礼来往,大夫以法相互配合,士人以诚信相互考察交往,百姓以和睦相互守业生活,这是天下的强壮。这是安定和谐的xxx境界。xxx,是人们用以养生、送死、xxx鬼神的法典伦常。所以事情繁多而不郁结,各种事情同时办理而不相互缠绕交错,事情细微却不遗漏,深奥却能通晓,茂密却有间隙,密切联系却不相纠缠,一起运行却不相为害。这是和谐顺畅的极点。所以明白了顺的含义,才能守住高位而不至于危亡。

“所以礼是有差别的,应该简省的不可丰厚,应该丰厚的不可简省,这样可以依据实情而符合正道。因此圣人顺应民情,原来居住在山区的不迁徙到平川去,原来居住在水边的不迁徙到中原去,使民众不会疲惫。利用水、火、金、木和饮食必定按照时令,婚配男女、颁赐爵位必定使年龄相当功德相称,利用民力必不违农时。因此没有水旱昆虫之灾,民众没有凶险饥荒和妖孽之疾。因此天不吝惜它的大道,地不吝惜它的财宝,人不吝惜他的情感。因此天降甘露,地出甘泉,山出宝器和车辆,黄河出现龙马背负河图,凤凰、麒麟都在郊外的大泽中,龟、龙在君xxx的宫内池水里,其余鸟兽的卵胎,都可俯身窥见。所以如此没有别的原因,都是因为先xxx能修正礼而通xxx,体现诚信以达到顺畅和谐的缘故,这是xxx的结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