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篇
原文:
唐代:xxx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
萦空惭夕照,xxxxxx。
译文: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夜晚严冬的阴云将山岭遮盖,清晨到处都是洁白的雪花。
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雪片飘进窗户后变成细碎的粉末,迎风飘舞,xxx忽西。
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
没人梳妆却飘洒下香粉,没有树林却偏偏飘来鲜花。
萦空惭夕照,xxxxxx。
雪花亮光照彻天空,使黯淡的夕阳残照感到羞惭,五彩缤纷的朝霞也失去了光彩。
注释:
冻云宵(xiāo)遍岭,素雪晓凝华。
冻云:冬季天气寒冷,连云彩也好象冻结在一起。冻,一作“秋”。宵:夜晚。素雪:白雪。晓:清晨,一作“晚”xxx:同“花”。
入牖(yǒu)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牖:窗户。
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
不妆:无人梳妆。
萦空惭夕照,xxxxxx(xiá)。
萦空:指雪光照亮天空。萦,环绕。破彩:使彩云破灭。谢:雕落,衰败。xxx:朝霞。
赏析:
寒冷的天气里山林上空的.云都好像被冻住了,洁白的冰雪凝聚了江山。 看似美丽的风景却是一碰即碎的画卷,好像被风吹斜了一半。天空到处飘散着雪花仿佛不需要化妆的大地也画上了浓妆,满山遍野的树都在尽情的用花瓣展现自己的美丽。望着天空上快落下的太阳自己有一丝愧疚,没有早上美丽的xxx,也不会有黄昏邂逅的七彩。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篇
原文:
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
[宋代]xxx
几共查梨到雪霜,一经题品便生光,木奴何处避雌黄。
北客有来初未识,xxx无价喜新尝,含滋嚼句齿牙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橘树何时与山楂、山梨一起长到雪霜来时?一旦经过品评之后,便增添光彩。橘子能在什么地方避开人们的议论?
我到黄州来,开始还未认识橘树。如荆州、扬州产的金子般的橘子极为贵重,我乐于尝新橘。品尝橘子吮它的滋味,赋写橘诗嚼它的句子,口味芳香。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xxx曲名,因春秋时期人xxx浣纱于若xxx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几:何时。共:同与。查(zhā):楂,山楂。
题品:品评。生光:增添光彩。
木奴:橘子古名。
雌黄:《晋书·王衍传》:每捉玉柄尘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
北客:xxx自谓。有来:到黄州来。初:开始。
xxx:《毛传》疏:“荆,扬之州,于诸州最处南偏,又此二州出金,故知南为荆、扬也。”无价:无法计价。
齿牙:口味的俗称。
赏析:
上片,咏橘的高洁品格和生活地位。“几共查梨到雪霜,一经题品便生光”,以衬托手法突出橘的傲霜雪的高洁品格。山楂和山梨一到深秋就成熟,根本度不过霜期,而橘子却能凌霜傲雪,常绿不衰。正因两者从未“几共”“到雪霜”,更加突出了橘子的孤傲性格。于是一经人们“题品”,“便生光”彩。屈原的《橘颂》也正是光彩照人之作。自古以来,对橘的是非褒贬从未停息。橘之所以被人称颂,原于它的凌霜傲雪。橘之所以被人贬责,原于它是生于山间的“木奴”。所以该词的上片最后一句,xxx发出“木奴何处避雌黄”的感叹,也是为橘的俗名“木奴”正名。这一过片问句,为下片进一步咏橘作了铺垫。
下片,写橘之品格、价值和地位。“北客有来初未识,xxx无价喜新尝”,以对衬之笔,先写“北客”对橘初不相识,正是为了衬托如“xxx无价”的橘子乐于被人们“新尝”的价值。于是更进一步赢得人们的`满含滋吮它的滋味,赋写赞颂它的诗句,其“齿牙香”在人的生活中的地位是流芳历史的。
全词,运用了比衬、抑扬、反问、通感等手法,渲染了橘子的耐寒、丰硕、香味。尤其运用“xxx”之典和通感心理,反衬出橘子的美质和价值。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3篇
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xxx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古诗简介
《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文学作品。这首词写驻留塞外的征夫在风雪之夜对妻子的思念。上片首先描写塞外之夜风雪交加的典型物候特征,接着写梦中的情形。梦境的温馨绮丽和现实的苦寒荒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出了词人内心的悲苦。“三更雪”和“桃花月”,一实一虚,哀乐毕现,自然而然地引出三四两句对虚幻幸福的渴望。下片紧承上片,继续写梦,但却跌宕曲折,生出新意。即使是梦境也不能久长,令人心烦的画角声无端地惊醒了好梦。泪流成冰,既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深,同时也进一步渲染了塞外的苦寒。最后以景语作结,xxx鸣,残星大旗,和朔风飞雪首尾相应,为痛苦低沉的词境注入了苍凉壮阔的质素,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
翻译/译文
凛冽的北风,将三更天还在飘落的大雪吹得四散飞扬。在梦中,相思之人还在迷恋开满桃花的明月之夜。梦是那么美好,不要催醒他,让他在美好的梦境中多转一转吧。
没有任何征兆,梦中突然听见了画角声,醒来时,泪水已经在枕边结成了薄薄的一层xxx。耳中听到的是塞马的嘶鸣,眼中看到的是斜挂着残星的军中大旗,好一派凄冷而又壮阔的景象。
注释
1、朔风:边塞外凛冽的北风。
3、桃花月:即桃月,农历二月桃花盛开,故称。此处代指美好的时光。
4、由他:任他,听凭他。
5、好处:指美梦中的景象。
6、无端:平白无故。
7、画角:古代乐器,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
8、xxx:泪水结成的冰,形容感怀之深。《开元天宝遗事》:“贵妃初承恩召,泣涕登车,时天寒,泪结为xxx。”
9、塞马:边塞的战马。
10、大旗:军中的旗帜。
创作背景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4篇
xuě雪
ruì xuě luò fēn huá, suí fēng yī xiàng xié.瑞雪落纷华,随风一向斜。dì píng pù zuò yuè, tiān jiǒng sā chéng huā.地平铺作月,天迥撒成花。kè mǎn shāo yān shě, niú qiān mài tàn chē.客满烧烟舍,牛牵卖炭车。wú huáng yōu xié kuàng, yóu zì wèn jūn jiā.吾皇忧挟纩,犹自问君家。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5篇
阻雪连句遥赠和
南北朝 佚名
积雪皓阴池,xxx细枝。九逵密如绣,何异远别离。(谢朓)
风庭舞流霰,冰沼结文澌。饮春虽以燠,xxx纷若驰。(xxx)
珠霙条间响,玉溜檐下垂。杯酒不相接,寸心良共知。(xxx)
飞云乱无绪,结冰明曲池。虽乖促席燕,白首信勿亏。(xxx)
飘素莹檐溜,岩结噎通崋。罇罍如未澣,况乃限首仪。(xxx)
原隰望徙倚,松筠竟不移。隐忧恧萱树,忘怀待山巵。(xxx)
初昕逸翮举,日昃驽xxx。幽山有桂树,岁暮方参差。(xxx)
注释
积雪皓阴池。积雪让深池变成白色。
阴池幽流,玄泉冽清。――《文选·xxx·东京赋》阴指:水(water)
xxx细枝。北风吹响树木的纤细枝条。
鸣:响
九逵密如绣。多条道路像刺绣一样密实。
逵(形声,从辵chuò,坴(lù)声),xxx:四通八达的道路,泛指大道(thoroughfare),肃肃兔罝,xxx中逵。——《诗·xxx·免罝》。又如:大逵(大道);逵衢(大道);逵路(四通八达的大道);逵径(岔路)。
何异远别离。这与在遥远之处互相别离有什么不同吗?
风庭舞流霰。风在庭院让流动的雪粒起舞。
风庭:庭院。霰,xxx、雪粒。
冰沼结文澌。冰冻的沼泽结碎冰。
凘sī:指冰。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东汉·许慎《说文》。细碎的薄冰(trash ice)坐久吟移调,更长砚结凘。——唐·方千《酬故人陈七都》。
饮春虽以燠。饮酒是为了温暖。
古人xxx为酒,常把吃酒叫做饮春、品春。燠:温暖。
xxx纷若驰。xxxxxx,(心)向往之。
xxx,xxx。《晋书·明帝纪》:“性至孝,有文武才略,xxx爱客,雅好文辞。”南朝·xxx灵运《拟xxx邺中集诗·xxx》:“忝此xxx性,由来常怀仁。”南朝·梁武帝《旌表甄恬诏》:“朕虚己xxx,寤寐盈想,诏彼羣岳,务尽搜扬。”
纷或有缓之意。纷若:xxx的样子。
驰:向往
珠霙条间响。雪粒在(细长的)枝条之间(沙沙)作响。
霙(拼音:yīng):雪花。与霰的区别:霰是民间俗称的雪粒子,而霙则是雨夹霰一起下。
条:植物的细长枝。
玉溜檐下垂。冰柱在屋檐下面垂着。
玉溜:冰柱。
杯酒不相接。(要想敬)一杯酒,也不能相接(无法共饮)。
寸心良共知。微小的心意确实好,(大家)都知道。
飞云乱无绪。纷飞的云彩纷乱无头绪。
结冰明曲池。结冰使池岸弯曲的池塘变得明亮洁净。
虽乖促席燕。虽然,不情愿地互相坐近,(共同)饮宴。
乖,背也。——《广雅》
促,速也。——《广韵》,在这里是个形容“乖”的字,应该可以引申为很,非常。
乖促就是命不好的意思,命苦,点背,坎坷。
至于谢朓《阻雪连句遥赠和》诗中“虽乖促席燕。乖促是分开的,促席是一个词,坐席,互相靠近的意思;乖是不自然,不和顺的意思。
燕通“宴”,宴饮的意思。
白首信勿亏。雪花令头发白了,也要相信自己并不吃亏。
白首即白头,指年老或指代老人。当然,也有下雪落在头上,看起来变雪白之意。
信,相信,信任。
亏,亏欠。
飘素莹檐溜。下雪让屋檐下的冰柱子晶莹剔透。
飘素——下雪。素:白色的。
莹:光洁,透明 〈动〉使xxx,使生光泽。
檐溜:瓦房的房檐,在xxx的末端,有一块承受雨水的“滴水瓦”。雨水经过那里而流下,有的`地方把这水称为檐溜。此句中指屋檐下的冰柱子。
岩结噎通崋。冰雪让山岩大地光亮而阻塞(或华山、华州无法到达)。
岩(又疑为严?),通岐,岐山,分歧。五代xxx的歧地或歧国。岐(901年-924年或946年)中国五代xxx时代以凤翔为中心,现在陕西、甘肃、四川地区的割据_,由xxx建立。岩石上冻结
噎:阻塞,蔽塞,堵塞(困难)。如:噎气,亦作“煞”。虽然这书房里往日噎xxx,不曾见这般物事。
通——整个,通行……。
崋:古同“华”。泛光(a.山名,华山;b.古州名;c.姓) 。
罇罍如未澣。酒器还未洗。
罇罍:泛指酒器。澣:同“浣”。
况乃限首仪。恍惚之间,(兄弟)的面容被隔绝(无法看到)。
况乃:亦作“况廼”。恍若,好像。何况;况且;而且,头礼物。限:阻,隔绝。又作:音仪——谓言语有节奏感,犹音容。
原隰望徙倚。在平原低下之处,来回徘徊。
原隰:平原和低下的地方。徙倚:徘徊,来回地走。踌躇。
松筠竟不移。松树和竹子的青皮,毕竟不移动。
筠:竹子的青皮。
竟,1.终了,完毕:继承先烈未~的事业。2. 到底,终于:毕~。有志者事~成。3. 整,从头到尾:~日。~夜。4. 居然,表
隐忧恧萱树。内心忧虑(需要)忘忧草。
隐忧:深藏内心的忧虑。
恧nǜ:自愧,恧,惭也。从心,而声。——《说文》山之东西,自愧曰恧。——《方言六》。
萱草也叫做忘忧草。萱草既可入药,又可作菜肴。北方人唤作黄花菜,广东人叫做金针。
忘怀待山巵。等待(xxx的)酒器来了,就忘记了忧愁。
忘,忘记。巵,古同“卮”(a.古代酒器,如“柏酒延年共举~。”b.古代一种作染料用的野生植物,可制胭脂。c.支离)。古代一种盛酒器。
“待”或为“诗”。
初昕逸翮举。日出时,鸟举翅膀飞翔。
初昕:太阳初升。逸翮:1.指强健善飞的鸟的翅膀。2xxx飞的鸟。举:抬起。
日昃驽xxx。太阳偏西,衰弱的马(非常)疲乏。
日昃:太阳偏西。驽马:不能快跑的马,累垮了的、劣性的或无用的马,筋疲力竭的、衰弱得不能动的或者在其他方面不健康的马,比喻愚钝的人,如果用于对自己的别称,则有谦虚的意味,是一个褒义词。
幽山有桂树。幽静的山上有桂花树。
岁暮方参差。一年的最后时间才变得远离和隔绝。
岁暮:1.一年最后的一段时间:岁暮天寒。2. 指寒冬:岁暮衣裳单。3. 比喻年老:年衰岁暮。
参差:1. 纷纭繁杂。三国魏左延年《秦女休行》:“平生衣参差,当今无领襦。”南朝齐谢朓《酬王晋安》诗:“怅望一涂阻,参差百虑依。”明夏完淳《怀xxx舒章》诗:“浮云出修坂,xxx心常参差。”2. 蹉跎;错过。xxx《送xxx归东平》诗:“莫学东山卧,参差老xxx。”3.远离;阻隔。宋范仲淹《与知郡职方书》:“切少烦躁,损气伤神,益为灾矣……奉忧之心,公必悉之,其如参差,无以为力,奈何!奈何!”元邓牧《寄友》诗:“我还吴,君适越,遥隔三江共明月。明月可望,佳人参差。笑言何时,写我相思。”元张可久《一枝花·牵挂》套曲:“往来迢递,终始参差,一简书写就了情词。”另外,参差:不齐,隔绝。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6篇
原文: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译文
都说xxx丰年,丰年情况将如何?
长安城里有穷人,我说瑞雪不宜多。
注释
尽:全。道:讲,说。丰年瑞:xxx丰年。
若何:如何,怎么样。
宜:应该。
赏析: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7篇
原文: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岑参〔唐代〕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xxx。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xxx。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xxx树枝。
译文:
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巍巍千山散岭之雪皑皑。夜来北风卷过赤亭路口,天山置夜之间大雪更厚。雪光和着月光照映银山,雪花追着北风飞过铁关。交河城边飞鸟早已断绝,轮台路上战马难以走过。寒云昏暗凝结散里天空,山崖陡峭悬挂千丈坚冰。将军皮袍久卧不觉温暖,都护宝刀冻得像要折断。天山正是xxx飞之时,送别为友走马归还京师。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只有赠您xxx柏树枝!
注释: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8篇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xxx。
夏禹坛前仍聚玉,xxx浦上更飞沙。
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初晴落景斜。
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
赏析
登高望远,饮酒赋诗,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之所好。胸中垒块、喜怒哀乐,遐思迩想之后,往往与眼前景物合而为一,物我两忘,从而进入一个奇妙的境界。只不过古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多悲戚、哀愁、失落,少xxx、感奋、快意。谢灵运仕途失意,初春登池上楼,对“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美景情有独钟,退而凝思,却发出“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的感喟,很有些xxx自怜的味道。xxx最倾心的诗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非常有名,他对“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的佳境赞叹有加,但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故乡之思油然而生,于是有了“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的'伤悼。xxx登幽州台,满目xxx,一片苍茫,xxx不遇之怨溢于言表;xxx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登高的感想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xxx登凤凰台,江流历史皆讽以朝政;崔颢上黄鹤楼,眼前所见全化为乡愁。xxx是亡国xxx,他“无言独上西楼”,形影相吊,凡触目者,都可伤心;xxx乃改革之士,“登临送目,xxx晚秋,天气初肃。”盈怀者,惟有忧国忧民之情。xxx一生并无太多坎坷,但由于时代、社会等原因,他登高时也难越伤感哀愁之壑。
xxx擅长写景,xxx诚挚的感情于生动的写景之中,雪霁登楼,其情与景、意与象在他的笔下实现了完美结合,达到了浑然莫辨的境界。
云开雪霁之时,诗人登上古郡城楼,近观远眺,玉砌银妆,洁白、秀美、静谧,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心灵因之净化,愉悦非常。但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郢楚游子避难而到吴越之郡,欣喜之xxx,却有特别的感悟:不远处的卧龙山上,有春秋越大夫文种的坟茔,想当年,他为xxx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到头来却被勾践赐剑自杀;远眺处,xxx墓之前,分明积雪聚玉,洁美无比,这位治水有功,后东巡狩至会稽而卒的古贤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与尊敬。换一个方位看,xxx浣纱的水滨似有素绢白纱在眼前晃动,只可惜这位受命于国难之时的绝代佳人香销玉殒之后,还遭世人非议责难。诗人缘情写景,已入有我之境,感情极为复杂难状,集赞叹、仰慕、惋惜于一墨,进而对安史之乱后避难江南的颠沛生活忧恐不已,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日渐衰微的xxx有所影射。所以,向晚时分,倍觉清冷,只好放下窗帘,无心再去欣赏那落日xxx辉下的“红装素裹”之景;这时红日渐隐,卧龙山的风光与镜湖的景色尚清晰可辨,令诗人悲欣交集。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首联为“起”,景色秀美怡人,即使落魄避难之人,也不可能视而不见;颔联是“伏”,悼古伤今,赞叹兼之;颈联再一“伏”,直面现实,感情似已跌入低谷;尾联略一“起”,照应首联,有“微明”,见“清映”,多少给人一些慰藉。是情是景,确已浑然莫辨。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9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翻译/译文
(1)芙蓉山:地名。在今湖南宁乡境内。
(2)苍山:青黑色的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吠:狗叫。
(5)夜归:夜晚归来。
(6)贫:在这里指少。
注释
夜暮降临,连绵的山峦在苍茫的夜色中变得更加深远。天气寒冷,使这所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清贫。半夜里一阵犬吠声把我惊醒,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赏析/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0篇
xxx·堠雪翻鸦
朝代:清代
原文:
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只应是,xxx暗拍,一样泪沾衣。
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xxx。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xxx水,流去几时回。
译文及注释:
堠 :古代了望敌情之土堡,或谓记里程的土堆。
龙堆:沙漠名,即白龙堆。《汉书·匈奴传》扬雄谏书云:“岂为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注:“xxx曰:‘龙堆形如土龙身,无头有尾,高大者二三丈,埤者丈,皆东北向,相似也,在西域中。’”
阴磷:即阴火,磷火之类,俗谓鬼火。
中宵起舞:《晋书·祖逖传》:“(祖逖)与司空xxx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 , xxx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xxx:指铜笛之类。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xxx《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日暮还城邑,xxx发丽谯。”
蛮触:《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后有“触蛮 之争”之语,意谓由于极小之事而引起了争端。白居易《禽虫十二章》之七:“蟭螟杀敌蚊巢上,蛮触之争蜗角中。”
xxx:指松花江。见《清一统志·吉林一》:“xxx,在吉林城东,今xxx江。”
赏析: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1篇
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xxx泪看。
古诗简介
《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是金代诗人xxx所创作的唯一一首词作,是一首寄给情人的词。全词感情真挚,迂回曲折,流转自然,营造了一个慨叹韶光易逝、人生易老,身处他乡,缺少知音,对故土拥有无限依恋与思念的主人公形象。
翻译/译文
铺满大地的白雪映照着山城。冰天雪地里,楼上吹笛的,连玉指都感到寒冷吧?你吹奏出的一声声羌笛音里,饱含着离别的哀怨,飘荡在空间。江南的梅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不知开落了几次了?我在天涯漂泊,两鬓已如此斑白了。
面对天上点点闪亮的星星,xxx照的圆月,我独自一人痛饮不休。喝着,喝着,好像觉得天上的银河倒流入了我的杯中。我xxx学士为我这种相思写了三千首诗词,想寄给你这南方的恋人,让你去忍着眼泪慢慢细读啊!
注释
①玉指:比喻女子洁白xxx的纤指。梁元帝《子夜吴歌》:“xxx发丽歌,玉指弄娇弦。”
②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管乐器,其声凄切、哀伤。又名玉笛、短笛、芦笛等。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羌管悠悠霜满地”。
③楼间:一作“楼闲”,空楼的意思。
④团团:形容月圆。班婕好《怨歌行》:“裁为xxx扇,团团似明月。”
⑤“倒流”句:指低头望着杯中星河之影而俯身畅饮。夸张地描写月下畅饮,星光映入洒杯的情景,美酒好像从天河中倒流入酒杯里。河汉:指银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xxx汉女。”[2]
⑥“翰林”句:化用xxx《赠xxx》诗中“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句意。原本是称赞xxx的诗文,能与xxx、韩愈作品相媲美。“翰林”指xxx。xxx曾入翰林,故此处以xxx自比。“风月”原指诗句中的骚情雅意,此处代指表达爱情相思的诗篇。“三千首”极言作诗之多。这里词人说自己作诗非常多,有xxxxxx。
⑦xxx:xxx(xxx)一带的美女。xxx《金陵酒肆留别》:“xxx压酒劝客尝。”此借指曾经相好的女子。
⑧忍泪:强忍眼泪。xxx《送xxx》:“忍泪独含情”。
赏析/鉴赏
上片状别离滋味,下片抒思念情怀。写得情真意挚,清丽绵密而又自然健朗,笔墨别具一格。“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起拍,追怀往日那次难忘的离别场面。山城雪照,一个严寒的冬日。山城指南方某地,词人与所爱者分携之处。悲莫悲兮生别离,离筵充满了悲凉的气氛。玉指寒,既点冬令,又兼示离人心上的凄清寒意。吹梅笛怨,也许是她在小楼上奏起的一曲《梅花落》吧。“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xxx关山。”羌管悠悠,离愁满目。这两句自“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化出,而景情切合,缠绵哀感,深得脱胎换骨之妙。这一别,黯然销魂,情难自禁,从此后相思两地,再见何年。下面的“江南几度梅花发”,接得如行云流水,自然无迹。由笛怨声声到梅花几度,暗示着江南的梅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情天恨海,逝者xxx。无情的岁月早经染白了主人公的青青双鬓。追忆别时,恍如昨日。整个上片,读来已觉回肠荡气。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2篇
xxx·堠雪翻鸦
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只应是,xxx暗拍,一样泪沾衣。
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xxx。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xxx水,流去几时回。
古诗简介
《xxx·堠雪翻鸦》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极写绝塞隆冬的荒凉景况和词人悲怆的心情,下片则在喟叹古今兴亡中体现出人生的空幻。全词写景、抒情、议论,三者互相映衬,又一气贯通,融合为茫茫边愁。
翻译/译文
乌鸦从被大雪覆盖的土堡上飞过,凛冽的寒风吹过大漠,此时我正骑着骏马踏过结冰的河面。鬼火在夜空中闪烁,仿佛冤魂在哭泣。想要学古人闻鸡起舞,而这里寂寥无人,村鸡也无处寻找。只听得xxx声声,不由得伤怀落泪,汨湿衣襟。
要知道古往今来,胜败得失都如棋局上的拼斗一样,胜负无常。可叹人们拼命相争,什么都剩不下。即使获胜,也只不过徒留几行青史和夕阳下残破石碑上的碑文罢了。年华如同这松花江水一般飞速流逝,流去之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回来。
注释
xxx:词牌名,双调九十五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
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或记里程的土堆。翻鸦:《词雅》作“翻雅”。
龙堆:这里泛指沙漠或边地。
阴磷:即阴火、磷火,俗称鬼火。
中宵起舞:即中夜起舞。
村鸡:《词雅》作“荒鸡”。
蛮触:《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后有“触蛮之争”之语,指由于极小的事而引起了争端。
青史:古时用竹简记事,故后人称史籍为青史。
xxx:指松花江。
创作背景
词中提到xxx,描写的又是冬天景色,当作于xxx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至十二月词人赴梭龙时。其时,纳兰性德随驾抵达吉林,来到了xxx(现称松花江)畔,这里原是一片古战场。入关之前,女真族在统一过程中,建州、海西、野人xxx互相残杀,彼此并吞,拼命争夺,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心灵创伤。词人触景伤情,一时百感丛生,情怀怆楚,写下此词。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词前景后情,以赋法铺写,上片开头五句写景,把象征性的古战场龙堆展现在读者眼前:鸦飞雪上,xxx冰河,惊风掠地,亡灵夜泣,“一将功成万骨枯”,极写其萧索、肃杀之惨象,以“总堪悲”绾住。下句转进,先说有“中宵起舞”的爱国之心,但“那有村鸡”一句折转,表明纵有一片报国情怀,也无由实现,徒增感喟。接以xxx声声烘托,则更令人添悲增慨,悲不自胜,涕泪沾衣。
下片承前之情之景转为议论,从兴亡的梦幻中体现人生之悲慨,语调低沉抑郁,寄怀深远。虽全为议论,不免质实,但气势壮观,真情四射,表达了满怀的哀怨和痛苦,生动感人。词人喟叹古今兴亡,以为“古今事”都是虚无的、短暂的,xxx的.一切纷争,一切功业,有如棋枰翻覆、蛮触争雄,无论为胜为负,到头来除了“剩得几行青史”,“断碣残碑”之外,xxx皆成空,体现了历史的虚无,人生的空幻。这虽是消极的意绪,但从中亦可窥见词人长期积于心中的苦情。
名家点评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3篇
原文:
苑中遇雪应制
唐代:宋之问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xxx昨夜开。
译文: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清晨的朝阳破云而出,就像皇家的銮驾从天边驶来。高楼上谁穿着青袍眺望,就像望春台边随风飘扬的青旗。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xxx昨夜开。
我不知道今天庭院中竟然落下了雪花,还以为是昨夜院中的树枝上开出的花。
注释:
紫禁仙舆(yú)诘(jié)旦来,青旂(qí)遥倚望春台。
诘旦:xxx﹐清晨。旂:同“旗”。古代指有铃铛的旗子。
不知庭霰(xiàn)今朝落,疑是xxx昨夜开。
赏析:
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还以为昨夜庭院枝上开了花,比喻生动、贴切。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4篇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xxx。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xxx。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xxx树枝。
翻译
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巍巍千山万岭白雪皑皑。
夜来北风卷过赤亭路口,天山一夜之间大雪更厚。
雪光和着月光照映银山,雪花追着北风飞过铁关。
交河城边飞鸟早已断绝,轮台路上战马难以走过。
寒云昏暗凝结万里天空,山崖陡峭悬挂千丈坚冰。
将军皮袍久卧不觉温暖,都护宝刀冻得像要折断。
天山正是xxx飞之时,送别为友走马归还京师。
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只有赠您xxx柏树枝!
注释
开:消散。
xxx:山势高耸的样子。
赤亭口:即赤亭守捉。约在今新疆吐鲁番附近。
汉月:汉时明月,说明月的永恒。
银山: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
铁关:即铁门关,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
交河:又名西州,天宝元年改西州为交河郡,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治所在高昌,今吐鲁番东南达克阿奴斯城。
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
晻霭:昏暗的样子。
寒氛:寒冷的云气。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阴崖:背阴的山崖。
狐xxx用狐皮制的外衣。
都护:官名,汉宣帝置西域都护,总监西域诸国,并护南北道,为西域地区最高长官。
走马:跑马。
鉴赏
这是一首赞美天山雪的诗歌。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开始四句,概括地写天山雪景之壮观,从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岭。雪云凝集,终日不开,使人想见,天山之雪天上来,绵延无尽。“千峰万岭雪xxx”,形象地表现出天山雪景的壮阔,耸立云霄,连绵宽广。这里,明写雪山,实咏白雪,因此说“雪xxx”,而不说山xxx,不是山使雪厚,而是雪使山高。这两句写出了天山雪的静态庄严。接下去,写天山雪的动态威势:“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天山雪已xxx高耸,却还在不断增高加厚。北风入雪,造成天山雪景风雪交加的气势,气氛更为强烈,为第二部分具体叙述天山雪的特色作了充分的铺垫。
写天山雪的特色,仅用了八句,写出了雪的光华,写出了雪带来的严寒。白雪光华亮如明月,一句“能兼汉月照银山”,足以炫人眼目,更何况是汉家之月。“复逐胡风过铁关”,天山雪,不但光华照人,更兼呼呼有声,真是有声有色。xxx是天山雪突出的特色,接下去六句,用夸张手法,由外及内,从各个角度叙写天山雪的xxx。两河相交之处,水草肥美,本是鸟儿乐栖喜游之所,此时却因畏惧xxx而绝迹;安西都护府所在地轮台,驰道宽平,马儿在上面可以疾步xxx的,此时却因积雪成冰,马蹄踏上打滑而寸步难行;云雾和空气,往日是飘浮流动的,如今也已冷冻凝结;而那崇山峻岭的背阴处,挂上了xxx凌。将军身上的狐皮大袄,皮厚毛丰,该是很暖和的了,可将军蜷缩着身子躺着,冷得难耐;都护的佩刀多么坚硬,也几乎被xxx冷冻而折断。这六句诗,写雪而不见雪,只抓住在雪的世界中的几件实物:飞鸟、马蹄、晻霭、阴崖、狐xxx宝刀;加以烘托映衬,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第三部分四句诗,写珍惜友情,依依难舍。细细体味,仍是处处有雪。送别时间,是xxx扬之时;赠送的礼物,是傲雪松枝。这一句“惟有xxx树枝”,意味甚浓,可以想见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戍边将士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冰天雪地之中,时而坚守阵地,时而驰骋疆场,其凛凛英姿岂不恰似傲雪迎风的碧绿松枝!边塞xxx是难以忍耐的,戍边将士,却乐在其中。诵读全诗,有寒气彻骨,却热血沸腾,无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国安民之情。
创作背景
岑参于xxx天宝十三载(754年)xxx之交到北庭,xxx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交替东归,这首诗即作于这时期,约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时。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5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诗简介
翻译/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
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孤:孤零零。
舟:小船。
蓑笠:蓑衣和斗笠“蓑”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钓:钓鱼。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xxx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xxx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xxx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6篇
原文:
题寒江钓雪图
近现代:释xxx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
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
译文: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
渔翁在板桥以东垂钓,纷飞的大雪堆积在蓑衣上,感觉格外严寒。
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
江面水已结冰不再流动,水面下的鱼儿藏在梅花的倒影中,好像在嚼着梅花玩儿。
注释: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
江寒水不流,鱼嚼(jiáo)梅花影。
嚼:咀嚼。
赏析:
《题寒江钓雪图》是近代爱国诗僧释xxx的一首五绝,题写在《寒江钓雪图》上。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直接交代渔翁垂钓的地点及外界的环境。“板桥”是xxx中没有出现的意象,它容易令人联想到xxx的“人迹板桥霜”,为画面增加了几分寒意。次句“雪压蓑衣冷”是渔翁形象的勾画,他身着冰冷的蓑衣,不知何时,蓑衣上已积了厚厚的雪。
第三句承“冷”字再递进一层,“水不流”说明“江寒”已达结冰地步,所咏垂钓为冰钓无疑。这三句均未正面写到钓者,而钓者冒雪垂钓的执着神态,却已从各个侧面烘托出来,气氛显然不像xxx“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样孤寂压抑。结句“鱼嚼梅花影”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着此一笔,全诗皆活,于严寒中透出生机、冷峻中透出禅味,神韵顿出,妙趣横生。此句从查慎行《题xxx浣花溪钓图小照》诗中“忽动绿玻璃,游鱼嚼花影”点化而来,与前三句接隼无痕,xxx、飞雪、蓑衣、游鱼、梅影等种种形象浑然一体,把“钓雪”的意境升华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新境界,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受。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7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朝代:唐代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翻译: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赏析:
诗词大意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反客为主
唐代诗人xxx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可谓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其中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甚至为剧作家借用为剧名,遂使此诗在当代更为著名。然而对此诗的`理解,窃以为问题颇大,通常的讲析很难令人信服。
主要问题是两个,一是标题,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诗题,何以还要加上“主人”两字?于是有人以为此乃衍文,“主人”两字应该删去;二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联,诸多赏析者都展开神思,想象为:诗人夜宿于芙蓉山某农户家,夜闻农家主人雪夜归来,犬吠人答,所谓:“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唐诗鉴赏辞典》406页)此诗不但运用了“反客为主”——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而且还采用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技巧。由此可见,xxx的这首小诗,上联写贬谪中的投宿,重在客观描写,下联写投宿时的感受,重在主观抒发,自然婉转,一气呵成。在表现形式上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弹丸圆美流转,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谓脉络的跳跃。诗虽全用赋体,然仍意在言外,启人深思。至此,标题中“主人”两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这个芙蓉山“主人”,不是别人,正是诗人之自谓也。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8篇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翻译
大风卷走寒冷的云朵,昨晚虽然下了雪但今天天气晴朗了。江边的烟雾一扫而空,于是柳树的枝条显得更加轻盈。
(诗人目光所及处)屋檐下几片空地的积雪没有人打扫,(诗人挑灯夜读)不经意间,又是一个晚上过去。
译文
大风卷走寒冷的云朵,昨晚虽然下了雪但今天天气晴朗了。江边的烟雾一扫而空,于是柳树的枝条显得更加轻盈。
(诗人目光所及处)屋檐下几片空地的积雪没有人打扫,(诗人挑灯夜读)不经意间,又是一个晚上过去。
鉴赏
首句点出残雪产生的背景。
“风卷寒云”既是雪后天晴的征兆,又是次句“江烟洗尽柳条轻”的基础。大风卷走寒云,也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又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轻摆。雪晴在天“暮”之时,为结句“一夜明”作了极好的铺垫。
次句意境清朗,容量很大。雪后天晴,烟云荡尽,xxx高朗明净,江边柳条轻盈,随风婀娜摆动。“洗”字,“轻”字,用得极为准确。原来江面上霰雪纷纷,白雾蒸腾;现在xxx清,纤尘不染,仿佛洗过的一般。原来柳枝低垂,没精打彩,xxx雪之重压;如今一旦卸下重负,感到特别轻松,显得特别轻盈。如此一来,雪的世界当然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残xxx的踪迹了。这么纷繁的意象,仅用了七个字,真是精炼至极。
三句转笔蓄势。目光由远处转向近处,范围从整个江郊转向韩舍人的檐前,景象从壮阔转向细微。“数片”说明雪之残存不多,故只得“一夜明”;“无人扫”突出环境之幽雅清静,故能映雪夜读。如此蓄足笔势,结句的出现便如顺水之舟了。结句“又得书窗一夜明”仍紧扣住“残雪”写想象xxx虚景。说明雪还没有融尽,檐前还保留一点洁白的残雪,想象着它的反光映照在书窗上,显得环境格外清幽,可以像晋代xxx那样映雪夜读。但可惜只得一夜享受,明天残雪一化,雪的踪迹全无,就不能再有这种享受了。表达对残雪充满无限喜悦留恋的心情。据《尚友录》载:“晋xxx,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此句暗用其事,还兼有赞美韩舍人刻苦好读之意。如此用典,咸淡自知,却了无痕迹,真是进入了化境。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9篇
昭君怨·春到南楼雪尽原文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阑干。
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翻译
春天来临,南楼上的积雪已经化尽。春到来,元宵灯节期间群花也依次绽放。刚下过小雨仍有寒意,独自一人依靠着阑干思绪飘远。
不要总是依靠在阑干上,因为眺望远方也只能看到那层层叠叠的烟水。汴梁在哪里呢?被黄昏时的云霞与雾气遮住了。
注释
灯期:指元宵灯节期间。
花信:指群花开放的消息。
赏析
上片首两句先写客中值上元灯节。“雪尽”则见日暖风和,大地回春。《xxx春秋。贵信》云:“春之德风,风不信(不如期而至),则其花不盛。”故谓花开时风名花信风。而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又称灯节,为赏灯之期。此“灯期”之花信为“xxx”,上元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xxx咏xxx诗所云“初见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谓“惊动”,即言春到南楼,时值元宵,xxx开放,如从睡梦中惊醒。
三、四两句,写倚“南楼”之栏干,承上“灯期花信”而来,词意有所转折。独倚栏干之人,必不游众之中,而这一番寒意,是因为刚下过的一场小雨,还是因为客心悲凉的缘故,亦是断难分辨。
过片“莫把栏干频倚”,翻进一层写归思之切。
所以强言莫倚,是因为倚栏干也只能“—望几重烟水”,重重叠叠的烟水云山遮断了故国的望眼。接下来“何处是京华”,全是望寻之神,说明他欲罢不能。“京华”指京都,即汴京。最后再作否决:“暮云遮”,即还是望而不见。此句似暗用xxx太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意,既写景兼以寄慨,实有比义。
这首词清雅情深,当为词人的代表作。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0篇
浣溪沙·往年宏辞御题有西山晴雪诗
日射云间五色芝,鸳鸯宫瓦碧参差。西山晴雪入新诗。焦土已经三月火,残花犹发万年枝。他年江令独来时。
注释
五色芝:即灵芝。
鸳鸯宫瓦:宫瓦俯仰相次,故以鸳鸯名之。
三月火:指蒙古军队的烧杀劫掠。
注释
五色芝:即灵芝。能益精气、强筋骨,久食延寿,旧以为兆端之草。
鸳鸯宫瓦:宫瓦俯仰相次,故以鸳鸯名之。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1篇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古诗简介
《对雪》是晚唐诗人高骈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诗人通过对路上飘雪后的情景的描写,表达了期望白雪能够盖住人世间所有罪恶的心情。
翻译/译文
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我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子变成白玉般洁白。 此时正好登上高楼去远望,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被大雪覆盖了。
注释
⑴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
⑵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⑶恶路歧:险恶的.岔路。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
诗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于是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qíqū)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2篇
二月犹北风,天阴雪冥冥。
寥落一室中,怅然惭百龄。
苦愁正如此,门柳复青青。
译文
北地寒冷,已经是二月了可天空中仍然刮着凛冽的北风,飘着纷纷扬扬的大雪,一片阴暗。
在冷清的斗室里,我心中十分惆怅,害怕就此愧对一生。
正在我如此愁苦之时,门前的柳树又青翠起来了。
注释
冥冥:阴暗貌。
寥落:冷落,冷清。
百龄:百年,指一生。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xxx,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xxx)。安东都护xxx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xxx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xxx、xxx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3篇
唐代: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及注释
译文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雪后初晴,xxx之间闪烁着夕阳xxx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注释xxx:山名,在xxx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xxx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xxx表:xxx,xxx。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译文及注释
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xxx之间闪烁着夕阳xxx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 xxx:山名,在xxx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xxx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xxx表:xxx,xxx。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参考资料:
1、 xxx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6
2、 xxx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xx: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