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观刈麦》原文及翻译 第1篇
在这**篇叙事诗里,xxx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xxx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xxx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xxx《观刈麦》原文及翻译(扩展7)
——《长恨歌》原文xxx
《长恨歌》原文xxx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xxx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xxx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xxx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xxx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xxx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xxx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xxx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xxx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xxx,椒房xxx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xxx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xxx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xxx,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xxx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xxx《观刈麦》原文及翻译 第2篇
xxx(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xxx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xxx并称“xxx”。xxx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xxx”之称。官至翰林学士、xxx大夫。公元846年,xxx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xxx长庆集》传世,**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xxx《观刈麦》原文及翻译(扩展5)
——古诗观刈麦xxx带拼音
古诗观刈麦xxx带拼音
《观刈麦》是唐代诗人xxx的早期作品。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下面是古诗观刈麦xxx带拼音,请参考!
xxx《观刈麦》原文及翻译 第3篇
xxx(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xxx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xxx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xxx并称“xxx”。
xxx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xxx”之称。官至**少xxx、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公元846年,xxx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xxx长庆集》传世,**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988年,***文化显彰会为白园捐立石碑,以纪念xxx,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1995年,4个***于此**“樱献”。
xxx《观刈麦》原文及翻译 第4篇
xxx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xxx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xxx,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xxx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xxx被贬江州司马为界。xxx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xxx《观刈麦》原文及翻译(扩展9)
——xxxxxx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xxxxxx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xxx《观刈麦》原文及翻译 第5篇
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xxx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xxx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xxx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xxx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xxx的父亲xxx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一年后因xxx与徐州刺史xxx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xxx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而xxx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仕官生活
806年,xxx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xxx学士。808年任左拾遗,迎取xxx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xxx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xxx大夫。
任左拾遗时,xxx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的错误。xxx**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xxx感到不快而向xxx抱怨:“xxx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xxx认为这是xxx的一片忠心,而劝谏xxx广开言路。
贬谪江州
815年,**武元衡遇刺身亡,xxx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xxx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xxx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18年,xxx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xxx相聚。当xxx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途中与元稹相遇于xxx,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在忠州任职的时间,xxx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10]同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11]
xxx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xxx早有xxx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贬谪江州是xxx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xxx,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xxx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任职苏杭
820年冬,**主客郎中、知制诰。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绯色即朱色,为五品以上**所用的服色)。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822年,xxx**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4年5月,任**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职,后与xxx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离任前,xxx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栽种有xxx,后世误传这即是xxx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事实上这道“白堤”在xxx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xxx的诗作之中。
当xxx在杭州时,元稹亦从****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当xxx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xxx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xxx长庆集》五十卷。
在苏州刺史任内,xxx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xxx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xxx山塘”,简称“山塘街”。
晚年生活
827年,xxx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所用的服色)。828年,**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xxx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xxx润笔的六七十万钱,xxx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少xxx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少xxx,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
晚年xxx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xxx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晚年的xxx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xxx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xxx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xxx、xxx、xxx、xxx、xxx、张浑与xxx;同年夏,以七老合僧xxx、xxx爽,画成“九老图”。xxx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xxx之弟子。
洛阳安逝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xxx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xxx去世后,xxxxxx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xxx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xxx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xxx《观刈麦》原文及翻译(扩展4)
——魏xxx堤xxx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魏xxx堤xxx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xxx《观刈麦》原文及翻译 第6篇
xxx(772年~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xxx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武元衡的凶手,得罪**,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xxx”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xxx并称“xxx”。有《xxx长庆集》传世。
xxx《观刈麦》原文及翻译(扩展3)
——《观刈麦》翻译及其原文
《观刈麦》翻译及其原文
xxx《观刈麦》原文及翻译 第7篇
xxx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夕阳临江,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残阳”紧扣标题“xxx”二字。 “铺”字用得贴切精当,显示出阳光是斜照而非直射。“瑟瑟”本是宝石名,《迩雅》:“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这里用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与阳光照到的呈***一面交相辉映,加之天边缓缓下沉的红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残阳铺水图。前人见此,纷纷以“工致入画” (杨慎《升庵诗话》);“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誉之,可见摹写之妙,非同凡响。
xxx的诗擅长铺叙,而这首小诗则一反常态,跳宕腾挪,富于变化。前面还是江面晚景,马上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夜晚景色,看似突兀,实则自然。 “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不仅比喻恰当贴切,同时也隐藏着深厚的意蕴。因为只有傍晚到初夜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会如一弯弓,并且于这时分悬在遥远的天空中。与首二句残阳碧波的描写联系起来看,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初夜,可见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xxx于眼前美景之中。诗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本来是*常的景致,一经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便显得那么迷人!凡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xxx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xxx《观刈麦》原文及翻译 第8篇
⑴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 :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xxx的饭食。《xxx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前蜀韦庄《纪村事》诗:“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⑹丁壮:青壮年男子。《史记·循吏列传》:“(子产)治xxx**而死,xxx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南冈(gāng):地名。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xxx: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⑻但:只。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
⑽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谷穗。
⑾悬:挎着。敝(bì)筐:破篮子。
⑿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⒀闻者:xxx自指。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⒁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梁书·张充传》:“半顷之地,足以输税,五亩之宅,树以桑府。”
xxx《观刈麦》原文及翻译 第9篇
《xxx吟》是xxx“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xxx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xxx,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xxx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xxx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xxx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xxx《观刈麦》原文及翻译 第10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注释:
⑴xxx吟:xxx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xxx: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⑶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⑷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⑸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xxx《观刈麦》原文及翻译 第11篇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xxx《观刈麦》原文及翻译 第12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