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赏析(共5篇)

xxx《xxx收河南河北》全诗赏析 第1篇

“江”指长江;“汉”指汉水。“江汉”泛指现在湖北省南部地区。“客”,xxx自指。xxx大历三年(768),xxx一家人乘着一叶孤舟,漂泊到了湖北境内。“江汉思归客”,说自己是一个漂泊江汉而渴望被朝廷诏用的人。但思归之客究竟是什么身份呢? ——“乾坤一腐儒”。话说得有点怪。“腐儒”二字,照说是一种自谦自贬之词,承认自己学而不化,不通世务。然而, xxx愚不分, 离开钻营就难以找到出路的封建社会, 被称为“腐儒”的, 又往往是一些正直的、有学识、有抱负的'人。所以自称 “腐儒”在自嘲中不免带着自负。乾坤之大,“一腐儒”何其渺小。不过“一腐儒”在乾坤之内还值得一提, 又未免有些非同一般。茫茫乾坤,象xxx这样的腐儒,又能有几人?! 自然的无限巨大同人的渺小进行了对比,但在自然的崇高性面前,让人感受到的不是压抑和被贱视,而是有一种与自然相对应的崇高性的情绪激荡着人的心灵。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诗人说自己流落异乡,就好象跟一片浮云一起在遥远的天边飘荡;寂寞中只有孤月为伴,共度漫漫长夜。片云和孤月, 既起衬托作用, 又带有自况意味。渴望 “再光中兴业, 一洗苍生忧”的老诗人, 志向不得实现,看来只能在异乡、在寂寞和被遗忘中了此一生了。也许, 他就象那片云和孤月一样, 会慢慢地、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天边吧? 但是, 尽管读者不免同怀此想, 而xxx的感情趋向到此却有如“逆折之回川”,积极用世的素志,使他不甘心默默地在天涯羁旅中耗尽余年。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诗人的精神力量在与自然的对比中,获得了凌驾自然的压倒优势,一股遏制不住的生命力在激荡着,负载着诗人更执着地返身于社会, 返身于人世功业。本来, 就景物而言, 落日、秋风一般总不免让人觉得萧瑟。落日使人想到时光的流逝,想到晚景暮年,容易引起沦落之感、衰老之叹。但xxx的感情却不是往低沉一面发展,而是仍然觉得桑榆未晚,雄心尚存,还想在垂暮之年有所作为。至于秋风, 对于衰老多病的人更常常是一种威胁,xxx此时肺病严重,一只胳膊麻痹,一只耳朵已聋,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了,但在秋风面前, 却没有浮起生命无多的慨叹与悲哀,相反觉得病体好象就要痊愈了。这两句情与景之间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 而这两句对于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那种环境气氛, 又是一种转折。通过两重反衬, 诗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格外显得突出。

诗是写诗人的 “思归”。在他乡流落中放眼远眺,觉得仍可有所作为,自然使诗人思归的心更加殷切起来。但细细体会“落日”一联, 所谓 “心犹壮”, “犹”字里面是包含许多话没有明说的。不在其位,而又残废衰老,虽有壮心,究竟何所施展呢?作为xxx这样处在穷途末路的文人,早年兼济的壮心,到晚年作为一种回光返照, 一闪念就化为云烟,照说也很自然。即使发出 “落日心犹壮”的呼喊,等到冷静地作现实考虑时,还是有可能把消极退隐作为归宿。但xxx一生和 “独善”是无缘的, 他仍然从积极方面, 对自己尚可能做的贡献,作了激动人心的表白——“古来存xxx,不必取长途”。传说xxx曾经作为向导,带领齐桓公和他的**走出了迷途。诗人以xxx自喻,说古代留养xxx,并不强求它有长途跋涉的筋力,而是另有所取。这是承认奔走驰骋、担负朝廷的繁重任务,已经不能胜任了。只不过扪心自问,xxx尚有识途的本领, 自己为朝廷责献一点经验智慧仍然是可以的吧?

xxx《xxx收河南河北》全诗赏析 第2篇

首联用自嘲的方式写出诗人滞留江汉的困境。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志。“思归客”是说诗人想回乡而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

颔联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字面上写的是诗人所看到的片云孤月,实际上是用它们暗喻诗人自己。诗人把内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当中,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但对国家的忠心却依然像孤月般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

颈联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运用借喻手法写出了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前者是虚写,比喻“暮年”,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xxx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而后者是实写。身处江汉,面对瑟瑟秋风,诗人不仅没有了往日的感伤情怀,反倒产生了“病欲苏”的感觉。这种变化是诗人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的反映。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这与xxx“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尾联借用了xxx识途的典故,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xxx”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xxx,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诗人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xxx一样,意在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多病,但他还有智慧可以用,仍能有所作为。另外,诗句中也自然流露了言外之意:“xxx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xxx都不如么?”表达了怨愤之情。

全诗使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诗人老而xxx、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诗人虽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尽管如此,却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集中地表现了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xxx《xxx收河南河北》全诗赏析 第3篇

《xxx收河南河北》作于xxx广德**(763年)春天。宝应**(762年)冬季,xxx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xxx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xxx、xxx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xxx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xxx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xxx《xxx收河南河北》全诗赏析 第4篇

xxx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xxx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xxx收河南河北xxx翻译(xxx收河南河北全诗赏析)

唐代诗人xxx的作品《xxx收河南河北》,是安史之乱结束后的作品。《xxx收河南河北》被xxx称为“生*第一快诗”。下面让我们看看诗词的全文:

xxx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用白话来说,翻译如下:剑门外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的时候这件事非常高兴,泪洒衣衫。转回头看,妻子儿女的愁云已经消失了,马上高兴地收拾好诗集书本。太阳出来照耀大地,我放声歌唱,痛饮美酒,明媚的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马上动身启程,通过巴峡,穿过巫峡,穿过了襄阳又直接奔赴洛阳。

这首诗前半部分反映了诗人听到消息的兴奋高兴的心情,后半部分反映了诗人急于返回故乡的心情。

xxx《xxx收河南河北》全诗赏析 第5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南一带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初闻此讯,我止不住热泪滚滚,洒满了衣裳。首联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人至深。多少年动荡流离的.生活,多少个忧愁凄苦的长夜,多少军民的浴血奋战,就要结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终于实现了,怎能不教人喜极而泣?“忽传”,表现捷报来得突然,xxx乍响,惊喜的洪流,冲开郁积已久的感情闸门。“剑外”,即剑门关(剑阁)以南地区的蜀中(今四川境内),xxx剑南道,治所在成都。“蓟北”,xxx的幽、蓟二州一带(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过头看着妻子儿女,她们脸上的愁云已经一扫而光;胡乱地收卷起一堆诗书,我欣喜得简直要发狂!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却看”,即回头看。当自己悲喜交集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漫卷”,是一种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结束,第一个长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来:从此可以回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乱的诗书卷起来,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满头白发的我,要放声高歌,还要纵情饮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可以启程回归故乡。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入极欲回乡的心情。放歌、纵酒是狂喜的具体表现。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白首”,一作白日。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青春”,指春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立即乘船从巴峡启程,顺水穿过巫峡,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阳,旋即又由陆路直奔故乡洛阳。尾联就还乡作进一步抒写,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易坦荡。实际上,从剑外到洛阳,路途很远,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处相距也不近,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这一联包含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也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