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赏析和翻译(热门4篇)

乌夜啼赏析和翻译 第1篇

陆游《乌夜啼》词2首原文翻译赏析

《乌夜啼·xxx娟素月》

【原文】

乌夜啼

xxx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白话译文】

手拿团扇在洁白的月下,纱巾被风吹得起复牌飘动像轻轻的烟雾一样。高高的槐树叶子非常茂密,青新雨后天气很好。拿着笔胡乱写着字,喝醉了放下帘子闲适的小睡一觉。一夜没有更声来打扰,只是在枕头上静静的听蝉鸣。

【赏析】

陆游在公元1165年(宋孝宗乾道元年)四十一岁时,买宅于山阴(今绍兴)镜湖之滨、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罢隆兴通判时,入居于此。西村的居宅,依山临水,风景优美。他受了山光水色的陶冶,心情也比较舒缓,所以自号渔隐。在家住了四年,到公元1170年(乾道六年)他离家入蜀。四年中写了几首描写村居生活的《鹧鸪天》词。

这首《乌夜啼》词,虽然也写村居生活,但与上述《鹧鸪天》词不同期:是他从xxx归来,罢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再归山阴时写的。他这次归山阴,从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五十七岁起到十二年六十一岁止,又住了五年。他在淳熙十六年写的《长短句序》,说他“绝笔”停止写词已有数年,因此词作于这几年中是当可确定的了。而这首词的词境之美,自然与山阴居宅的环境有关。

《乌夜啼·金鸭余香尚暖》

【原文】

乌夜啼

金鸭余香尚暖,绿窗斜日偏明。兰膏香染云鬟腻,钗坠滑无声。

冷落秋千伴侣,阑珊打马心情。绣屏惊断潇湘梦,花外一声莺。

【赏析】

陆游在中年以后,反对写艳词。他的《跋〈花间集〉》说:“《花间集》皆唐末五代时人作。xxx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叹也哉!”《长短句序》说:“风雅颂之后为骚,为赋,……千余年后,乃有倚声制辞起于唐之季世,则其变愈薄,可胜叹哉!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这首xxx颇近《花间集》,当是少年时的作品。完全不同于陆游失意后的创作意境。

词是摹写一个上层妇女在春天中的孤独、寂寞的生活的。写她午后无聊,只好躺在床上打发这些难捱的时光。反而却又引起了女主人公的诸多心事,只能是更加愁了。上片起二句:“金鸭余香尚暖,绿窗斜日偏明”。后句用晚唐方棫诗“午醉醒来晚,无人梦自惊。夕阳如有意,长傍小窗明”的句意,以窗外斜日点明时间,一“绿”字渲染环境,“偏”字即方诗的“如有意”;前句写金鸭形的香炉中余香袅袅,点明主人公身份,近于xxx《春怨》诗“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xxx《醉花阴》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所写的情景。这情景,看似高贵幽雅,仔细品味却透露孤独无聊。“兰膏香染云鬟腻,钗坠滑无声。”由闺房写到房中人,即女主人公,装束华贵,但孤独无聊的情绪反而透露得更分明。正因为无聊才将自己从上到下的梳妆打扮了一番,美丽的头发“兰膏香染”,却无人来欣赏。“钗坠滑无声”,正如xxx《美人梳头歌》:“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xxx《临江仙》:“凉波不动簟纹平。水晶双枕,旁有堕钗横”中的团圆的“双枕”,正可反衬出女主人xxx的“单枕”。美好的时光,却是如此的令人伤感。由此,对女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心绪,读者可以切实地感受到了。

下片开头两句:“冷落秋千伴侣,阑珊打马心情”。正面写主人公的.寂寞。她不但离别了心上人,深闺独处,而且连同耍秋千的女伴也很少过从。女伴“冷落”,自然自己的心情也更为“冷落”,前者正好反衬了后者。“打马”之戏,是宋代妇女闺房中的一种游戏,词中主人公的心上人不在,女伴“冷落”,“打马”心情的“阑珊”,自可想见。正因为如此,以前爱玩的“打马”游戏,由于女主人公的孤独无聊,也变得索然无味了。进一步点明了她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既然没了玩耍的兴趣,也无可去之处,更无出门的心思,当然就只好仍在“绣屏”旁边的床上捱着,朦胧之中,做起了白日梦。梦说“潇湘”,暗用xxx春梦》诗:“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这是指所爱的男性)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作为典故,即写在梦中远涉异地,去寻找心上人。“潇湘梦”,更加烘托出女主人公的寂寞无聊,反映出女主人公的牵挂。独个人守空房的处境,好令人心烦。唯有做白日梦来减轻内心的痛楚。可是,这白日梦不是说做就做的,得来颇属幸运。可偏偏老天与她过不去。做了一个好梦,却又好境不长,偏被春莺的啼声“惊断”。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xxx已《鹊踏枝》词:“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同样写莺声虽美,但啼醒人的好梦,那就颇煞风景,颇为恼人了。陆词把惊梦放在莺啼之前写,使两者的关系,似即似离,又不写出怨意,显得比较婉转含蓄,避免了情调悲凉。

这是陆游少数的艳词之一,写得旖旎细腻。然只写“艳”,不写“怨”,“怨”在“艳”中。虽透露了一些“怨”意,又能怨而不悲;虽写得较“艳”,又能艳而不亵。读起来,不带色情气味,也不会引人过分伤感。这说明陆游后来虽反对《花间》,而早年词却也能得《花间》胜处而去其猥下与低沉。

乌夜啼赏析和翻译 第2篇

1、兼:同有,还有。

2、帘帏(wéi):帘子和帐子。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3、飒飒(sà):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4、烛残:蜡烛燃烧将尽。残,尽,竭。

5、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问。

6、频:时常,频繁。

7、欹(qī)枕:通彀,斜,倾斜。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8、平:指内心平静。

9、世事:指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10、漫:枉然,徒然。

11、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虚浮不定。浮,这里为短暂、空虚之意。

12、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13、稳:平稳,稳当。宜,应当。

14、不堪行:不能行。堪,能够。

乌夜啼赏析和翻译 第3篇

原文:

乌夜啼·石榴

宋代:xxx

垂杨影里残红。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东风。xxx急。晓鸦湿。绿玲珑。xxx裙初染、一般同。

译文:

垂杨影里残红。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东风。xxx急。晓鸦湿。绿玲珑。xxx裙初染、一般同。

注释:

垂杨影里残红。甚(shèn)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东风。xxx急。晓鸦湿。绿玲珑。xxx(qiàn)裙初染、一般同。

不怨东风:言春日百花为东风吹落,石榴入夏而开,故不怨。比似:好象,犹如xxx裙:用茜草根染成的红裙。

赏析:

春去xxx,落红无数。而石榴花却在此时怒放,xxx晓露,绿叶愈加玲珑剔透,新花更是xxx初染,勃发出无限生机。末句“初染”与首句“残红”相对应,时序荏苒之意宛在。

乌夜啼赏析和翻译 第4篇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五代十国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一梦 一作:梦里)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译文

昨夜风雨交加, 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得飒飒作响。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一次次的斜靠在枕头上,辗转难眠。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东逝的流水,一去不返,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大梦一场。只有喝醉了酒才能排遣心中苦闷,别的方法都行不通。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注释

兼:同有,还有。

帘帏(wéi):帘子和帐子。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飒飒(sà):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烛残:蜡烛燃烧将尽。残,尽,竭。

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问。

频:时常,频繁。

欹(qī)枕:古同“攲”,斜,倾斜。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平:指内心平静。

世事:指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漫:枉然,徒然。

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虚浮不定。浮,这里为短暂、空虚之意。

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稳:平稳,稳当。宜,应当。

不堪行:不能行。堪,能够。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鉴赏

这首秋夜抒怀之作,具有李后主词的一般风格。它没有用典,没有精美的名物,也没有具体的情事,有的只是一种顾影自怜,空诸一切的观念。一切都是那么朴素,那么明白,却又令人低回与困惑。大约是词人后期之作吧。读这类词,最要玩味其中环境氛围的创造,和抒情主人公浅貌下的深衷。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开头两句是说,昨天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首两句写秋夜风雨,完全是白描化的。表面看来,风雨大作,怪嘈杂的,其实除了“飒飒秋声”外,此时更无别的声音,反而见出夜的寂静。令读者觉得其境过分清冷,几乎要倒抽一口冷气。此种词句,最见后主本色。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这两句是说,蜡烛燃烧得所剩无几了,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这两句出现了抒情主人公,这人物给读者的第一个印象便是他过于清醒,他熬到“烛残”,听得“漏断”(更鼓歇),可见是一夜未曾入眠了。这清醒状态的描写,正好逼出下片的感慨。另一个印象便是它方寸烦乱,“频欹枕”的“频”字,表明他在床上是辗转反侧,五内俱热。后来干脆不睡了,但内心仍不平静,表现在动作上便是“起坐不能平”。他到底为什么,这恰恰是词人不喜道破的。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这两句是说,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荣华富贵的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过片之后,全属抒情。这也许是最一般最普遍的人生感慨了,但对于不同的人,其中包含的人生体验之具体内容,则可以是各各不同的。此即《维摩经》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后主词所以能引起后世众多读者的共鸣,原因也在于此。这两句中的“漫”(作空解)、“算来”,表现出一种空虚、疑惑、迷惘感,是很传神的。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末两句是说,最醉乡梦里平坦,也无忧愁,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主人公无法摆脱人生的烦恼,却是因为他太清醒,太执着。最后两句,说穿了便是一醉解千愁,可词人换了个比喻性的说法——“醉乡路稳”,则其反面是醒者行路之难,故云“此外不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