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小盘谷记原文翻译(实用9篇)

游小盘谷记原文翻译 第1篇

[1]阳:山的南面叫阳。盘谷:在今河南济源北二十里。

[2]盘旋:同盘桓,留连、逗留。

[3]庙朝:宗庙和朝廷。古代有时在宗庙发号施令。“庙朝”连称,指***机构。

[4]进退:这里指任免升降。

[5]旗旄(máo矛):旗帜。旄,旗竿上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

[6]才畯:才能出众的人。畯,同“俊”。

[7]便(pián骈)体:美好的体态。

[8]xxx:聪慧的资质。惠,同“慧”。

[9]裾(jū居):衣服的前后襟。

[10]翳(yì义):遮蔽,掩映。

[11]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12]负恃:依仗。这里指自恃貌美。

[13]怜:爱。

[14]恶(wù雾):厌恶。

[15]车服:代指官职。古代以官职的品级高下,确定所用车子和服饰。

[16]刀锯:指刑具。

[17]理:治。唐代避xxxxxx的名讳,以“理”代“治”。

[18]黜陟(chùzhì处至):指官吏的进退或升降。

[19]形势:地位和威势。

[20]趑趄(zījū资居):踌蹰不前。

[21]嗫嚅(nièrúxxx):欲言又止的样子。

[22]刑辟(pì譬):刑法。

游小盘谷记原文翻译 第2篇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xxx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咳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xxx,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xxx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xxx舅氏,xxx异之、xxx湘帆,xxx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选自咸丰刻本《柏枧山房全集》

游小盘谷记原文翻译 第3篇

(1)xxx:xxx山,在南京西北约二十里处。明太祖xxx曾败xxx谅于此。

(2)謦(qǐng请)欬:咳嗽。轻曰謦,重曰欬。

(3)遗老所避兵者:xxx南下时,明朝遗民逃往xxx兵之处。

(4)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茅庵,草屋;团瓢,圆形草屋。三十六、七十二,形容其多。

(5)包:包括,包容

(6)止:停止

(7)求:寻找,寻求

(8)唯:只

(9)蔽:遮蔽

(10)穷:尽 [2]

游小盘谷记原文翻译 第4篇

游小盘谷记的文言文

〔清〕梅xxx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xxx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咳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xxx,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xxx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xxx舅氏,xxx异之、xxx湘帆,xxx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选自咸丰刻本《柏枧山房全集》

江宁府城,它的西北面被xxx包围而止。我曾经去探访过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但见万竹蔽天,歧路很多,曲折广狭却相同,顺路寻求也见不到尽头。忽听得犬吠声,急忙赶去,终不见人。

约摸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一寺院,叫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寺旁有一条小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大谷。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山沿崖倾斜,形状象大钵仰天,空响积xxx,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嗡的声音。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

从寺院朝北走,走到xxx,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象井灶那样高低相接。有人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

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暮色下密,xxx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象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就是了吧。”

同游的人,有舅父xxx,朋友管异之、xxx,学生欧岳庵,弟弟念勤,连我共六人。

游小盘谷记原文翻译 第5篇

⑴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_,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⑵而:连词,并且。卒:死,去世。之:指褒禅山麓。

⑶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名:命名,动词。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⑷慧空禅院:寺院名。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坟墓。禅院:佛寺。

⑸华山洞:xxx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以:因为。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背面、水的南面为“阴”。名:命名,动词。

⑹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⑺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漫灭:指因风化剥落而模糊不清。

⑻独:唯独,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犹:还,仍。

⑼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xxx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按,这里说的不是xxx的“华(huà)山”)。言:说。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谬:错误。

⑽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⑾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⑿问:探究,追究。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穷:穷尽。

⒀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⒁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⒂怠:懈怠。且:副词,将,将要。

⒃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尚:还。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

⒄而: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

⒅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加:更,更加。

⒆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⒇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明:形容词或用作动词,照明。

(21)既:已经,……以后。其:助词。

(22)则: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或:有人。咎(jiù):责怪。其:那,那些。

(23)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不得:不能,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xxx:这,那,指示代词。

(24)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因此。焉:句末语气词。

(25)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可不译。得:心得,收获。

(26)以:因为。求思:探求、思索。而:连词,表递进,而且。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不探索、思考的,指思考问题广泛全面。

(27)夫:表议论的发语词。夷:*坦。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28)而:可是。观:景象,景观。xxx,形容词活用作名词,xxx的地方。

(29)而:因而。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30)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31)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昏惑:迷乱。以:连词,表目的。相(xiàng):帮助,辅助。

(32)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

(33)于人:在比如人(看来)。为:是。

(34)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孰:谁。

(35)得:心得,收获。

(36)谬其传:把那些(有关的)传说弄错。谬,使……谬误,把……弄错。莫能名:不能说出**(一说真名)。

(37)何可胜道:怎么能说得完。胜,尽。

(38)所以:表示“……的原因”。慎取:谨慎取舍。

(39)以:以(之),因此。悲:叹息

(40)庐陵:现在江西吉安。xxx,字君玉。

(41)长乐:现在福建长乐。xxx,字深父。父:通“甫”,下文的“*父”“纯父”的“父”同。

(42)xxx,字*父。xxx上,字纯父。

(43)至和**:公元1054年。至和:xxx的**。临川:现在江西临川。xxx:xxx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游小盘谷记原文翻译 第6篇

《游小盘谷记》梅xxx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原文

游小盘谷记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xxx(1)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欬(2)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xxx,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3),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4),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xxx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xxx舅氏、xxx异之、xxx湘帆、xxx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作品注释

(1)xxx:xxx山,在南京西北约二十里处。明太祖xxx曾败xxx谅于此。

(2)謦(qǐng请)欬:咳嗽。轻曰謦,重曰欬。

(3)遗老所避兵者:xxx南下时,明朝遗民逃往xxx兵之处。

(4)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茅庵,草屋;团瓢,圆形草屋。三十六、七十二,形容其多。

(5)包:包括,包容

(6)止:停止

(7)求:寻找,寻求

(8)唯:只

(9)蔽:遮蔽

(10)穷:尽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xxx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咳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xxx,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xxx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xxx舅氏,xxx异之、xxx湘帆,xxx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作品译文

江宁府城,它的西北面被xxx包围而止。我曾经去探访过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但见万竹蔽天,歧路很多,曲折广狭却相同,顺路寻求也见不到尽头。忽听得犬吠声,急忙赶去,终不见人。

约摸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一寺院,叫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寺旁有一条小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大谷。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山沿崖倾斜,形状像大钵仰天,空响积xxx,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嗡的声音。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

从寺院朝北走,走到xxx,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像井灶那样高低相接。有人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

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暮色下密,xxx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就是了吧。”

同游的人,有舅父xxx,朋友管异之、xxx,学生欧岳庵,弟弟念勤,连我共六人。

游小盘谷记原文翻译 第7篇

江宁府城,它的西北面被xxx包围而止。我曾经去探访过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但见万竹蔽天,歧路很多,曲折广狭却相同,顺路寻求也见不到尽头。忽听得犬吠声,急忙赶去,终不见人。

约摸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一寺院,叫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寺旁有一条小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大谷。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山沿崖倾斜,形状象大钵仰天,空响积xxx,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嗡的声音。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

从寺院朝北走,走到xxx,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象井灶那样高低相接。有人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

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暮色下密,xxx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象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就是了吧。”

同游的人,有舅父xxx,朋友管异之、xxx,学生欧岳庵,弟弟念勤,连我共六人。

——送xxx愿归盘谷序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送xxx愿归盘谷序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游小盘谷记原文翻译 第8篇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xxx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译文: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原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xxx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可以由“小成”到“大成”)”。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xxx其业也。xxx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译文: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xxx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xxx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官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xxx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xxx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文: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_,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xxx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译文: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xxx;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原文:xxx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xxx,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xxx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君子知道了教育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也明白了教育之所以失败的道理,这以后就可以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了。所以,称职的老师在施行教育的时候,是善于告诉学生并且让学生明白的。第一是只注重引导,而不是强行牵拉着学生走,去强迫学生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第二是督促勉励学生,但是不要过于严厉,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思考,使他们丧失自己;第三是适当给学生以点拨,但是不要直接把答案交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如果只作引导,而并不去逼迫学生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就能够亲和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让学习过程愉悦和谐起来;教师如果严格要求学生,而并不去强制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那么,就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志趣都能充分发展;教师如果只加以点拨提示,开启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兴趣,而并不是答案直接交给学生,使得学生学习被动,那么,就能够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习惯了。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热情上进,个性创新,独立研学,那么,就可以算作是称职的教师了。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文:谈到学生学习的偏向,有四种类型,教师不可不知道。在学习中,有的学生的偏向是兴趣多样,贪多务得;有的学生的偏向是迟钝内向,狭隘寡闻;有的学生的偏向是急躁外向,没有主见;有的学生的偏向是笨拙拘束,畏惧竞争。这四类偏向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客观心理实际不同。教师带班上课,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类型的区别,这以后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健康的发展他们的优点,帮助学生克服个性上的不足。

原文: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xxx达,微而xxx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文:优秀的歌手,教人唱歌,只需要起一个头,定一个音,就可以让听歌的人都跟着他一起唱起来;优秀的教师,教人学习,只需要做一个点拨,定一个方向,就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辩。优秀教师的的教学语言,虽然简约,但是却能明白的表达深刻的道理,让学生容易理解;虽然义理幽微,但是却能讲解得浅显生动,能够形象的说明问题,让学生容易接受;所使用的比方很少,但是却能讲解得十分恰当,让学生容易懂得。这样的优秀教师,就能够让学生在他的启发下深入的思考探索下去了。

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xxx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xxx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译文:君子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时的难易实际,他们对于哪些知识能力的掌握感到困惑疑难,他们对于哪些知识能力感到简单易学,君子还了解学生个人资质的差异,各人有哪些长处有哪些短处,了解了这些学情以后,君子才能够根据具体实际,从多个不同方面对学生作多方面的启发诱导。能够联系实际从多方面启发诱导学生,才能当好教师。只有能够当一个好教师的人,才能胜任基层领导的职务;能够胜任基层领导的职务了,才能够做一个统治者。所以说,做教师,就是学习做国家统治者的一个必由步骤。因为这样,所以选择教师人选是不可不慎重的。古书上说:“古代圣贤的君王都把教师选拔当作首要任务”。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xxx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大凡国家统治者要进行更新学习的过程,最关键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尊敬教师。只有做到了尊敬教师,才能够尊重知识。只有尊重知识了,才能够严肃的认真学习。所以,统治者在两种情况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一是当下属在祭礼中担任祭主的时候,那么就不能用对待下属的态度来对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祭主的安排;二是当下属在自己学习时担任教师的时候,那么也是不能用对待下属的态度来对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教师的教诲。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在统治者面前给统治者传授知识讲解经典,是不需要施行下属的礼节的。统治者在听讲学习时,忘记了自己的君主之尊,而恭敬认真学习,那就是尊敬老师了。

原文:善学者xxx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对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得轻松,毫不费力,学生却学习得很好,并且跟老师一样轻松,还能对老师教学有方非常钦佩。对不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得费力,非常劳累,学生却学得不好,并且跟老师一样劳累,还会对老师严厉的督责心生埋怨。善于提问的老师,向学生提问好像用斧头劈砍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劈砍的地方砍起,最后才去劈砍木材的关节、根部;等到这样做的次数多了,难于劈砍的关节、根部就可以得心应手的劈砍开了。不善于提问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对待问题的解答,就好比和尚撞钟一样。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小,轻轻的敲,钟的响声就小;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大,重重的敲,钟的响声就大;无论轻重,老师都要在从容把钟敲打完了后,还要优游不迫的等待钟声慢慢消失。而不善回答问题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这两点讲的都是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译文:只会记诵书本,靠揣摩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事先背好答案,自己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不够资格来作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才组织学生讨论,一定要深入下去,倾听学生的思考;学生心里有疑难,想问可是又没有能力表达不知道如何提问的时候,这以后老师才在讨论交流中导引学生;讨论交流中导引了,学生暂时还是不明白,即使暂时放弃,应该是可以的。

原文: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xxx。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翻释:优秀的铁匠,一定会让他的儿子先学凿打的技术,在穿孔拼补弥合皮革中,锻炼打铁的腕力和技能,然后再学习冶补铁器,这样就会学得容易一些了;优秀的弓匠,也一定会先让他的儿子学习用柳条编制箭袋,练习煣曲竹木的技术,然后再学习制作弓箭,这样做起来也就不会太难了;刚开始学习驾车的小马与驾车的马正好相反,它会先被拴在马车的后面,先适应驾车的环境和道路,练习驾车的技能,以后驾车就不会惊慌了。有学识的人能够明白这三件事中的所体现出的学习道理,就可以去实现自己做学问的愿望了。

原文: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xxx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xxx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xxx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xxx不亲。

译文:古代的学生对于老师是非常尊敬的,他们总是善于从许多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尊师重道的重要意义。鼓点,并不在宫商角徵羽这五种乐调以内,但是如果没有鼓点来调节,在音乐演奏时,各种乐调就不会和谐;清水,并没有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但是,如果不用水来调和,各种颜色就不会鲜明耀眼;求学,并不等于就当上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这五种官员,但是如果不学习不更新知识不与时俱进,国家各行政部门的官员就不能胜任自己的职务,就没有业绩;教师,并不是你需要遵照五种丧服礼仪去尊奉的亲戚,但是,如果没有教师实施教育进行传承与维护,五服之间的亲戚,就不可能亲密和谐相处。

原文: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xxx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译文:君子认为,德行最高的人,拥有多方面的才能,不止只限于能够担xxx一个官职;普遍的真理,包容一切,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止只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需要订立契约就能够坚守信用;最懂得因时制宜的人,出入进退,能屈能伸,善于改变自己,绝不会拘泥于某一种选择。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懂得去切实的抓好教育倡导尊师重道了。古代尧舜禹三位伟大的帝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首先从源头开始,先祭祀河神,然后再祭祀水的归宿,去祭祀海神。这种做法正是我们所说的重视根本,教育先行的道理啊。

游小盘谷记原文翻译 第9篇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倒是“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屐,音jī)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访春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柴扉,音fēi)而久久不见打开。“嫌”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笔,“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 xxx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无缘 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xxx,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足珍贵。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到底自然界比园主人更能体贴游人的情趣,这就不仅是游人怜屐,而且春色派遣红杏使者也 来怜屐了。从某些语句上看,此诗点化了陆游的《马上作》一诗:“*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xxx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过陆游此作未免*展,有点马上观花,不及xxx翁之作那么精神专注,在深挚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波折中,迸发出春光难锁、喜从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学的启悟了。可见名家之诗不一定都能省心地成为名作,非名家一旦对生命与诗进行精诚开发,也可能出现奇迹。

xxx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xxx,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xxx。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xxx互相酬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