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原文及翻译 第1篇
xxx武手不释卷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选自《亭xxx先生神道表》)
【译文】
凡是xxx武外出旅行,都要xxx和骡子随行,用来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解释】
(1)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旅行。先生,指xxx武。
(2)厄塞:险要的地方。
(3)曲折:详细情况。
(4)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5)坊肆:坊:街肆:商店、店、客店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6)对勘:核对校正。
(7)径行:直接行走。
(8)诸经注释: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
(9)熟:仔细认真。
【阅读训练】
1、解释:(1)以:;(2)询:;(3)或:;(4)发:;(5)足:;(6)诸:
2、翻译:(1)或径行平原大野:
(2)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3、文中xxx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
1、解释:(1)用;(2)询问;(3)有的;(4)打开;(5)值得;(6)各种
2、翻译:(1)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
(2)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3、文中xxx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凡xxx武所到之处,书始终伴随左右,“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坐在马背上背诵经黄,“偶有遗忘”,还要找书认真复习。一旦发现与平日所闻不合,还要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
日知录原文及翻译 第2篇
《五代史·xxx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xxx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xxx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五代史?xxx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那么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没有一样不会到来;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道理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xxx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诡计耍奸巧的人,耻对他们是无用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人若不廉洁,直到违犯礼义,其根源都产生在无耻上。xxx大夫的无耻,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xxx家训》有云:“xxxxxx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而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①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2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我考察自三代以后,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人们抛弃礼义和廉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是松柏在寒冬也不会不凋零,公鸡也不会在风雨中停止啼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国家也不是没有独见清醒的人啊!不久前读到《xxx家训》上说:“xxx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书之类,教他讲鲜卑话,及学*琵琶,渐渐要他通晓,用这些来侍候公卿,处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头不答。此人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怪异啊!倘若凭这本领做到卿相,(我)也不希望你们这样做。”哎!xxx推不得已而在乱世中做官,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xxx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xxx说:教化是朝廷首要的大事,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好风气习俗。】
古人治*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后汉书》:xxx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xxx,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璩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xxx,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古人治*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队,一定要用礼节教化*民,用xxx勉励他们,让他们懂得羞耻。人有了羞耻,从大处讲就能攻战,从小处讲就能守节了。”《尉缭子》说:“国家一定要有慈孝廉耻的习俗,才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而太公望对答武王说:“有三种能取胜的将士,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后汉书》记载:xxx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首领感激他的xxx,献上二十匹马,先零族酋长又赠送他八枚金环,xxx一起收下,召唤主簿在羌族众人面前,把酒洒在地上发誓:‘即使送我的xxx那样多,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口袋。’把金环和马全部退还。羌人*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都贪图财物,被羌人怨恨,直到xxx正直廉洁,威望教化盛行。”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败坏,有不从贪求财物开始的吗?】
【注释】①之推:即xxx推。②《诗经·小宛》。《小宛》劝导人们:“各敬尔仪,天命不又。”,表现出的是一种对现实*的理智反思。
日知录原文及翻译 第3篇
子瞻迁于xxx,庐于*上。xxx无名山,而*之南武昌诸山,坡?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xxx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xxx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xxx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xxx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xxx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xxx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xxx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④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子瞻:xxx的字。xxx是其弟。xxx,即黄州。当时xxx贬谪黄州,xxx贬谪筠州。②?(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④洒然:惊异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瞻迁于xxx,庐于*上
庐:结庐,居住。
b.xxx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验*,*。
c.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委:归,付。
d.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斥:开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知其久也
其皆出于此乎
b.而姑寓焉
盘盘焉,??镅桑?xxx??/p>
c.不足以席宾客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相携徜徉而上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3分)
a.扫xxx草
b.子瞻杖策载酒
c.xxx至,幅巾迎笑
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xxx绝俗”的景象和xxx“适意为悦”的心境的一组是(3分)
a.①陂?蔓延,涧谷深密
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c.①风止日出,*水伏息
②扫xxx草,酌酒相劳
d.①风云变化,xxx麓向背
②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瞻在xxx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xxx已经很久了。
日知录原文及翻译 第4篇
[清]xxx武
《五代史·xxx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xxx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xxx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xxx家训》有云:xxxxxx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①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xxx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故礼者,所以班朝治*而兔苴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xxx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xxx,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xxx,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h;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注释]①之推:即xxx推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己有耻行:行事
b.弃礼义,捐廉耻捐:放弃
c.则可以死易生易:替换
d.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率:带领
3.下列属于直接讨论廉耻问题的一组是(3分)
①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②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③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④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⑤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义廉耻四者是维系国家命运的关键,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有羞耻之心。
b.如果一个人没有廉耻之心,会导致失败,灾祸甚至死亡。
c.xxx推否定了齐国xxx夫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反对自己的孩子去做官。
d.xxx是个廉洁的人,他把羌人的财货退还,使威望教化得到了发扬。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