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共17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篇

原文

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古诗简介

翻译/译文

百亩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婉转的小溪流。喜欢幽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呢?

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的安静。山上的桃花,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的种在一起。不知道他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

注释

百亩:概数,形容庭园极大。

半是苔:一半长满了青苔。

白道:洁白的小道。

山桃溪杏:山中的桃,溪畔的杏。暗喻身处山水之中。

赏析/鉴赏

王安石二度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的许多词作于这个时期,内容大多为xxx南景色,表现闲适心情之作。这类词为数不少,有《渔家傲》二首、《菩萨蛮》、《清*乐》、《浣溪沙》、《生查子》和《千秋岁引·秋景》等。这类词多作于元丰年间,反映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情趣。王安石的这些词在写景方面是颇为成功的。王安石在表现自己的闲居生活,反映自己的闲适心情方面,也颇为真切、生动。如《浣溪沙》中的“爱闲能有几人来”。再如《渔家傲》中“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xxx评日:“极能道闲居之趣”,确实如此。

还有一些临川之词是宣扬佛教思想,为数不少,表现了他是晚年思想的变化,这类词照袭佛语较多,而且词旨复沓,艺术上自然显得拙劣一些。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篇

为了,解决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我准备将课堂教学设为以下十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四大无穷的宝藏,它们似天上那发出耀眼光芒的流星!不过他们的光芒是永恒的!给无数代代的华夏子孙带来无限的光和热!他们分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四大宝藏之一—宋词!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宋词那冰山一角的婉约词,她似一位婀娜而又多姿的仙子,给人一种无限的情感体验,同时其中又略带一点无名的忧伤!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有两句传诵颇广的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

现在我们就乘着时光机,穿越时空,回到北xxx一年的春天,去领略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额晏殊的《浣溪沙》,去领略其中的那段淡淡的美、忧、伤、豁、达!

(二)介绍词人,了解词人(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临川文港乡人。

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xxx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xxx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xxx、xxx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找一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2、必要时点出一些词语,由学生造句:要集中注意力。

(如:回:追回香径:花园里的小路徘徊:来回的走)

(四)通读全词,整体感知。

1、选取一篇朗读比较好的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面!

2、全体xxx:先叫男生读,再叫女生读,最后叫男女xxx!整体感知该词的感情基调,语言风格!

3、可问学生觉得谁的朗读比较动听——女生:符合化简词派的那种感伤基调!

(五)详解该词,领略意蕴。

1、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旧亭台。

(1)问题:美酒、新词”象征什么?

答案:美好的事物!

(2)问题:旧、去年”有一种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衬托永恒!夕阳西下几时回?

(1)问题:这句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河上句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淡淡的忧伤,无形的悲哀!对比、发差的关系。

2、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问题:“花落”象征什么?

答案:消逝的年华。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3篇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

朝代:清代

原文: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

翻译:

xxx:连绵不断的雨。xxx《秋雨叹》:“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②去年句:意谓去年还曾经在一起攀上枝头摘取花枝,比赛谁最轻盈利落。斗轻盈,谓比赛行动迅捷轻快。轻盈,多用以形容女子体态之纤柔、轻快。xxx《相逢行》:“下车何轻盈,飘然似落梅。”③漫惹二句:炉烟,熏炉中的烟。南朝梁简文帝《晓思诗》:“炉烟入斗帐,屏风隐镜台。”酒晕,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此二句极写无聊赖之情状。谓炉烟轻轻地萦绕,双袖在炉火映照中泛着紫红的颜色,身着青衫而脸上胀红了酒晕。

赏析:

此篇描绘了一种多情无奈的阑珊意绪。词中上下片之结句点出其情伤的底蕴,倘恍迷离,空灵清丽。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4篇

原文:

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飘泊奈他飞。

澹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译文

在高高的专门送别的章台旁缭乱飞舞,在重重的帘幕前的春天阳光中翻腾,可怜啊,它这样无境止地飘泊,但又有怎样的办法不让它飞扬。

在淡淡的日光中慢慢飘摇洒落于花丛阴影下,又被xxx的和风吹拂到华美的高楼的`西边,如那在天涯飘泊流离的旅人一样,它的心事少有人知道。

注释

①百尺章台:典出xxx的爱情故事,详情参见xxx《章台柳》及妻xxx《xxx枝》(本书第十二辑)的注释。“章台”,原系汉长安的街道名,多设歌楼妓馆,遍植xxx,唐宋诗词中却成了秦楼楚馆的代名词,吟咏中常用之。

②重重帘幕:喻指陈柳婚姻中的重重障碍。“春晖”,指春光。

③“怜他”句:眼看xxx(喻xxx是)随风飘零,却又无可奈何。

④“淡日”句:意为xxx之飘零,使天空迷蒙失色,似乎黯淡的太阳是在花影中滚动。

⑤ 玉楼:华丽的楼房;亦指仙人居处。东方朔《十洲记·昆仑》:“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玉楼十二所。”

⑥天涯心事:相隔天涯,彼此间的情意。

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5篇

浣溪沙·端午原文

宋代:xxx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

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xxx老。

注释

浣溪沙:xxx曲,后用为词牌名。分*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碧纨(wán):绿色薄绸。

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云鬟(huán):女子的发髻。

赏析

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端午,处于初夏季节。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于朝云来说,最好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朝云浴处,余香犹存。xxx浴兰,遍及社会。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6篇

一、导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名句就出自晏殊的《浣溪沙》,《浣溪沙》这是一个词牌名。

二、出示目标:

出示目标,解读目标。

三、导学达标:

晏殊, 北宋词人。

2、鉴赏诗歌

①.能表现一切必然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必然消逝,但是,阻止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出现的语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_千古奇句_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四、课堂检测:

1.背诵课文。

2.理解内容。

五、拓展延伸:

比较《论语》中的“逝者xxx,不舍昼夜”。

六、小结:

这首词是xxx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七、作业:

1、 熟读、背诵。

2、完成练习。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7篇

原文

波面铜花冷不收。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

xxx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西风梧井叶先愁。

译文

水波清澈的西湖像一面菱花铜镜,好像谁将它丢在冷夜里不来收拔,哪位美人理出钓竿,将一弯纤细的月钩垂钓在湖中,月色澄明映池阁,夜来池阁秋风冷。

当年像xxx呢喃话归,清晨时xxx飞,各自西东,仿佛随着春意终结,水面上莲荷凋谢了艳红。瑟瑟西风吹过天井的梧桐,最感到悲愁的叶子先自飘零。

注释

浣溪沙(huàn xī shā):浣溪沙,xxx时教坊名,后用为词调。一作“纱”。有杂言、xxx二体。

铜花:铜镜。比喻水波清澈如镜。古代铜镜刻有花纹,故称铜花。

纤钩:新月影,如钩,弯细的月影,约农历初二、三时的月亮。冷来秋:指xxx还冷

水花红:水边红蓼(liǎo),也叫水蓼,茎叶呈红色。晓:清晨时分。

水花:荷花。春休:春天结束。

梧井:井,即露井,无盖井。叶先愁:树叶先凋谢。梧井,取前《解连环》(暮檐凉薄)“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词意,因梧桐落叶最早,由其叶落,即知秋至。

赏析

此词乃是借写西湖秋夜之景,以此来怀念旧人之作,全词造境清奇,情意深永。

上片寓情于景,绘出西湖秋夜清冷凄寂之景,奇幻优美。当时波*如镜,月影在水,而词人只觉得梧桐叶落,一派秋意,生动描绘了一幅清冷寂寥的秋景图。“冷不收”是词人的刻意之言,说铜镜被遗落在凄冷的夜晚没有人收。xxx在《海绡说词》里说:“‘玉人垂钓理纤钩’是下句倒影,非谓真有一玉人垂钓也。”“玉人垂钓理纤钩”营造了一个虚幻美丽的景象,写词人看见月亮倒映在湖水中,湖面竟然出现了一位“玉人”。这位玉人就是传说中的月宫美人嫦娥。月亮是真实的景物,而湖面的“玉人”是虚假的,这一真一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显示出词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具有人情味。最后一句说池阁月夜冷寂方知已经人秋。“月明池阁”,点明词人身在池阁,欣赏月明西湖之景,而“夜来秋”写出词人在池阁上辗转难眠,只感到阵阵秋风**,分外奇寒,暗喻内心的凄凉。

下片回首当年与情人离别的情景,以西风井边梧桐落叶的萧瑟景色渲染悲凉气氛。

词人与情人在拂晓告别,看见湖水上的红莲都凋谢了,瑟瑟的西风吹得梧桐叶纷纷掉落。词人取xxx、水花的意象,描绘了一个xxx飞,花自飘零人自悲的凄惨景象。“水花红减”描写了西湖水面上娇艳的荷花凋败的景象,词人感叹时光的流逝,暗含对情人的相思之情。最后一句写景,却不仅仅是写景,景中见情,将词人悲切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西风”句是指西风吹拂梧桐,树叶瑟瑟抖动,如同悲秋,暗寓词人对飘零身世的深深感慨。

全词意境朦胧而清奇,情深而意重。

创作背景

“浣溪沙”,xxx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得名。又名《小庭花》、《玩丹砂》、《怨啼鹃》、 《浣纱溪》、《掩萧斋》、《清和风》、 《换追风》、《最多宜》、《xxx陌》、《试香罗》、《满院春》、《广寒枝》、《庆双椿》、《醉木犀》、 《锦缠头》、《霜菊黄》、《频载酒》、《减字浣溪沙》。此调有*仄两体,*韵见唐词,仄韵始自xxx。《金奁集》入“黄钟宫”,《xxx野词》入“中吕宫”。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韵,下片三句两*韵,过片多用对偶。

上片“波面”三句写景。言园内水池中波光微漾,看上去恰似铜镜上的花纹一样。然而深秋月夜池水阴冷沁人肌肤,因此不敢伸手去收拾整理这面“铜镜”。池边耸立着的石笋在月光中倒影水中,这倒影与月牙之影,好象一位佳人在池边手理丝钩钓鱼消遣一般。清冽的月色下,池塘楼阁显得更xxx,秋夜的寒气也就显得更为浓重。

下片“xxx”三句因秋而兴愁。言词人见到燕儿南归,知秋已更深矣,因此呢喃的燕语,词人听来就象是在与他话别。此是燕归,也是人归也,所以触景生情,xxx愁心。词人又见池中红荷枯萎,恰似春尽时的落花一般,更使他感到时不再来的悲哀。最后见西风扫落梧桐黄叶,更添一重愁心。此非叶愁,实是词人愁老之将至,青春不再重现之愁也。下片全从词人自身之愁而加诸外物:燕、花、叶,使之皆含愁情。

《海绡说词》云:“‘玉人垂钓理纤钩’,是下句倒影。非谓真有一玉人垂钓也。‘纤钩’是月,‘玉人’言风景之佳耳。‘月明池阁’,下句醒出,《解蹀躞》‘可怜残照西风,半妆楼上’, 半妆谓残照西风。西子西湖,比兴常例,浅人不察,则谓觉翁晦耳。

***

***(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xxx(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8篇

前面已经说词人已在喝酒作词了,那么此句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应该是说词人在追忆往事了,当下的天气,词人所处的位置——亭台,眼下的一切事物景象都和词人去年到此所见到的没有什么差别。或许往昔好朋友在一起聚会的场景又在词人眼前浮现了,想到了昔日里朋友们把酒畅谈、吟诗作赋,触膝谈心时的愉悦。同时也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头角,让词人有些倦怠,同时对过去情景产生了新的向往,想要追寻,却物是人非,一切只是枉然。只能借酒浇愁、作词一曲来排解感伤吧!此时才要从内心发问:灿烂美丽的夕阳逝去之后,什么时候还能够再回还呢?词人此时的发问也包含着一种春光易逝,韶华难再的概叹吧!以上是词的上片,我们可以看出词人的内心是充满着一种忧伤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词人此时把目光转向了亭榭旁边的花木上,举目望去鲜艳娇媚的花枝,相互簇拥,绽放得像往年那样茂盛。可是“年年岁岁花相似”花儿再美、再艳也终逃不过时节的变换,看着争奇斗艳的花枝,望着纷纷飘落的花瓣,词人想要去挽留,想要让青春、xxx驻枝头,却又感到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而此时花间穿梭飞舞的燕儿,拍打着轻捷的翅膀,感受着阳春的温暖与花香的怡人吧。词人追逐着花间往复穿梭的燕儿,似乎熟悉乖巧的、整整阔别一年的燕儿又飞回来。可是我的昔日与朋友欢聚的场景却不能像这乖巧的燕儿一样再现在词人的眼前。看着昔日的亭台,看着下沉的夕阳,看着纷纷飘落的花瓣,看着乖巧的飞燕,词人独自一人徘徊在这带着清香的园中小路上。

晏殊《浣溪沙》原文翻译和赏析《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xxx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xxx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下面是......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9篇

原文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雨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xxx尽水茫茫。

注释

蓼(liǎo):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红蓼:开红花的水蓼。

整鬟:梳理发鬟。

含嚬(也作“颦”):愁眉不展。浦:水滨。

愁煞(shà):愁极了。棹(zhào)船郎:撑船人,即船夫。

帆尽:船已远去,不见帆影。以“帆”借代船。

赏析

xxx不是画家,但他的这首《浣溪沙》却给读者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寂寞的秋雨渡头待人图。

词的上片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紫***蓼花鸥迹雨行,描绘出渡头的苍凉、寂寞。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孤零零地站着一个盛装的佳人。这三句给读者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热色的红蓼花,雨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但这些并没有使画面热闹起来。秋风、秋雨、红蓼、鸥迹、孤独佳人,使人突出地感觉到的是渡头环境的苍凉和寂寞。第三句“整鬟飘袖野风香”还给读者留下了这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整鬟”,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

过片“不语含嚬深浦里”承上启下。“不语含嚬”的人就是上片“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承上。为什么“不语含嚬”,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紧接着“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船夫。这里并没有有些注家所讲的要“放船自适”、“临流往返”的意思。“煞”是表示极甚之辞,不过“愁煞”在这里是“为难了”、“难坏了”的意思,愁的分量是很轻很轻的。词的最后一句,拓开一层讲:“xxx尽水茫茫。”说在佳人默望中,燕子归去了,江上的征帆过尽了,剩下的只有茫茫江水。至此,方点明了怀人的主题,暗示了佳人的痴情和痛苦,也解开了上文一个又一个的悬念,结束了全词。最后一句,从表面上看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却紧扣读者的心扉,一切都在“不语”中。这样以一个饶有余味的画面结尾,既合水乡秋景,又关人物心情,景情俱佳。

xxx

xxx,字澄州,河中宝鼎(今山西荣河县)人。xxx,官至侍郎。擅诗词,才华出众。《北梦琐言》:薛澄州昭蕴即保逊之子也。恃才傲物,亦有父风。每入朝省,弄笏而行,旁若无人。好唱《浣溪沙》词。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0篇

原文:

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飘泊奈他飞。

澹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译文

在高高的专门送别的章台旁缭乱飞舞,在重重的帘幕前的春天阳光中翻腾,可怜啊,它这样无境止地飘泊,但又有怎样的办法不让它飞扬。

在淡淡的日光中慢慢飘摇洒落于花丛阴影下,又被xxx的和风吹拂到华美的高楼的西边,如那在天涯飘泊流离的旅人一样,它的心事少有人知道。

注释

①百尺章台:典出xxx的爱情故事,详情参见xxx《章台柳》及妻xxx《xxx枝》(本书第十二辑)的注释。“章台”,原系汉长安的街道名,多设歌楼妓馆,遍植xxx,唐宋诗词中却成了秦楼楚馆的代名词,吟咏中常用之。

②重重帘幕:喻指陈柳婚姻中的重重障碍。“春晖”,指春光。

③“怜他”句:眼看xxx(喻xxx是)随风飘零,却又无可奈何。

④“淡日”句:意为xxx之飘零,使天空迷蒙失色,似乎黯淡的太阳是在花影中滚动。

⑤ 玉楼:华丽的楼房;亦指仙人居处。东方朔《十洲记·昆仑》:“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玉楼十二所。”

⑥天涯心事:相隔天涯,彼此间的情意。

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1篇

板书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一个老师的智慧,好的板书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并且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浣溪沙晏殊

重点字、词上片:亭台饮酒图(思昔)

详细解读下片:香径徘徊图(伤今)

体味语言艺术

人生启迪

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2篇

浣溪沙·门隔花深旧梦游

朝代:宋代

原文:

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译文

那道门隔着深深的花丛,我的梦魂总是在旧梦中寻游,夕阳默默无语地渐渐西下。归来的燕子仿佛带着忧愁,一股幽香浮动,她那纤纤玉指扯起了小小的帘钩。

坠落的xxx静无声,春天的泪滴在飘零,浮云投下了暗影,明月含着羞容,东风降临此夜,竟觉得xxx还冷!

注释

①玉纤:纤细洁白之手。

赏析

本词为感梦之作。全词描述梦境寻游情侣及离别之痛。“门隔”三句写梦游深闺情景。“旧梦”二字暗示词人梦游情侣居处已非一次,故言“旧”,正见其对情侣魂牵梦绕之眷怀深挚。“夕阳”句以xxx夕阳黄昏之际,旧巢难觅,渲染一层暗淡气氛。“玉纤”句写词人来到情侣闺阁,她伸手为自己掀开帷帘相迎。下片写梦中离别。“落絮”句写词人与情侣离别时,正是暮春柳絮愁寂无声,冷雨淋漓如堕泪,既写离别时凄冷氛围,又象征了情侣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之状。“行云”之云影暗淡,遮住明月而月光朦胧,仿佛明月含羞。结句实为“情余言外,含蓄不尽”(《白雨斋词话》),显然,春冷于秋是艺术的错觉,在此展示的却是词人的一片真情。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3篇

原文:

浣溪沙·咏橘

[宋代]xxx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xxx日手犹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夜霜冻过后,菊花凋残,荷叶枯萎,经霜变黄的橘子和绿叶相映衬,光亮照眼,竹篱茅舍掩映在青黄相间的橘林之间。

破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xxx女子的手剥橘后三日还有香味。

注释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仄两体,双调,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xxx道也更美。

新苞:指新橘。

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

噀(xùn):喷。半破:xxx剥开橘皮。清泉:喻橘汁。

xxx:xxx美女。

赏析:

咏物诗词,义兼比兴,讲求气象,自然容易受到好评。xxx是咏物能手,他的诗词中既有托讽深远的名篇,也有刻画精工的妙制,像这首咏橘词,可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巧言切状,体物细微,虽无深刻的`思想内容,却饱有余味。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4篇

作品原文

漠漠轻寒上小楼②,xxx赖似穷秋③。淡烟流水画屏幽④。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xxx⑤。宝帘闲挂小银钩⑥。[1]

字词注释

①《浣溪沙》原xxx曲名,本为舞曲。“沙”又写作“纱”。又称《小庭花》、《满院春》。另有一体五十六字。

②漠漠:像清寒一样的冷漠。轻寒:薄寒,有别于严寒和科峭春寒。[2]

③晓阴:早晨天阴着。无赖:词人厌恶之语。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④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幽:意境悠远。

xxx:细雨。

⑥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指华丽的帘幕。闲挂:很随意地挂着。[3]

白话译文

带着一丝寒意,独自登上小楼,清晨的阴凉,令人厌烦,仿佛已是深秋。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

窗外,花儿**自在地轻轻飞舞,恰似梦境,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漫无边际地飘洒着,就像愁绪飞扬。再看那缀着珠宝的帘子正随意悬挂在小小银钩之上。[4]

作品鉴赏

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清晨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2]

每一次春来,就是一次伤春的体验。词人之心,很早就发出了“为问新愁,xxx年有”的愁怨。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往往是一年年地品尝春愁。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愁。它以轻淡的色笔、白描的手法,十分熨贴地写出了环境氛围,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渗透出来,表情深婉、幽缈。“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索漠轻寒xxx而升的是主人公那轻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的闲愁。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词作的境界。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5篇

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xxx有几同年。

翻译

我们都在阳羡和姑苏买了田地,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缘份,不要让我一人留下。日后登楼怀念老友。

让我退休,提举洞霄宫了,而你留下作杭州太守。这样,咱们二人就可以白头相对,故旧依然了。在杭州能有几位像我与你一样同年龄的旧友呢。

注释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xxx老:xxx,字淳老,苏州人,时任两浙路转运副使。

阳羡:古县名,在今江苏宜兴南。

姑苏:苏州的别称。

洞霄:洞霄宫,道教名观,在杭州西南。

同年:同科考中的人。xxx与xxx为同年进士。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xxx(1091年)正月十八日,是时,词人身在杭州,xxx由两浙路转运副使调任主客郎中,xxx赋此词送行。

赏析

上片首句“阳羡姑苏已买田”,是说词人与xxx志趣相同,二人各自已在阳羡和姑苏买了田地,准备致仕定居,脱离尘世而去。“相逢谁信是前缘”,是承前句买xxx之相同志趣,而说二人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缘份。“莫教便唱水如天”,用语含蓄蕴藉,使典自然。“水如天”,是化用唐朝xxx嘏《江楼感旧》诗之“月光如水水如天”句,意谓千万不要教人唱起感叹故人分离的诗歌。

下片把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化为永不离别的幻想:“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词人对xxx说:“让我去担任洞霄宫提举的职务,由您来作杭州太守之官。这样,咱们二人就可以白头相对,故旧依然了。”这是从反面表达词人内心的对故友难以抑制的分离之情。末句“xxx有几同年”,则感叹人生知己实在太少了,尤其是同龄人的知己则更加稀少。

这首词没有太多的修饰,不堆砌辞藻,充分表达出词人对温叟的深情厚谊,也感叹了时光相催,当时同年今已满头白发,并将此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耐人寻味。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6篇

原文

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

宋代 xxx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xxx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译文

风压着柳絮贴着水面纷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xxx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

注释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仄两体,双调,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轻云:本指轻薄飘浮的白云。这里比喻柳絮。贴水:紧挨近水面。

乍晴:雨后初晴。乍:初,刚。池馆:池沼馆阁。这里主要指池沼。燕争泥:燕子趁着天晴衔泥筑巢。

xxx:即xxx,字休文,南朝xxx。他在《与徐勉书》中说:“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意思是说因多病而腰围消瘦。后遂以“沈腰”作多病的代称。不胜衣:形容消瘦无力,连衣服的重量都难以承受。胜,承受。

沙上:指沙渚、沙滩之上。鸿雁信: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汉书·xxx传》:xxx时,xxx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流于北海。昭帝即位,匈奴与汉和亲,汉请求匈奴归还xxx。匈奴诈言xxx已死。后汉派使者说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说xxx等在某沼泽中。匈奴单于大惊,致歉汉使。

鹧鸪啼:鹧鸪鸟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外的游子听到鹧鸪的叫声会感到凑凉。鹧鸪,禽名,善啼。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约作于宋英宗治*三年(1066)春。xxx迎春景而春情动,思念妻子,作此词以怀念之。一说此词是xxx的作品,见《xxxxxx词补遗》。因明代所刊《类编草堂诗余》署为xxx所作,故《补遗》误收。应据元刻本定为xxx词。

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7篇

原文: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xxx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译文

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中,天空云气稀薄,稀疏的小雨下个不停,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送君地在何处?在戏xxx。

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xxx的啼鸣。行人断肠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本xxx曲名,又名《浣**》、《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五*韵。

缥缈(piāo miǎo):高远隐约的样子。红妆:一说为随行女仆,一说为彩云。

君:指颜、梁。颜即颜复,宇长道,xxx四十八世孙,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宋史》有传。梁即xxx,字吉老,通经学,工小楷。xxx在徐州曾与二人交游,并有诗。古台:即戏马台。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县南,相传为项羽所筑,又名掠马台。

废沼:干涸的池塘。

凄迷: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糊。善住《送中上人归故里》诗:“野花秋寂历,江草晚凄迷。”

赏析:

据《xxx先生纪年录》,xxxxxx此词为公元1078年(xxx元丰**)作。石声准著《xxx乐府编年笺注》引傅藻《xxx纪年录》:“元丰**戊午十二月,送颜梁,作《浣溪沙》。”此词没有标注“送颜梁”的标题,但从内容看是一首送别词,因此大约是“送颜梁”。且xxx先生以诗集同年九月所作《次韵xxx复同泛舟》等诗为证,并确定行者为颜复、xxx。不过就“秋水满”“晚莺啼”的描述看,时节应为秋天,而并非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