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第1篇
xxx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xxx,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隐退。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任风子》《xxx高卧》《青衫泪》以及同别人合写的《xxx梦》七种,另《误入桃源》仅存一曲。
一说南戏《牧羊记》也是他所作。剧作文词豪放有力,内容显示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但也带有逃避现实、向往仙道的思想倾向。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
xxx《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第2篇
文言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明珠,对诗、词的赏析,是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赏析文言诗、词呢?我认为以下七种方法值得尝试。
一、动静相衬
诗歌欣赏,需要观察对比,比如观察其是否运用了动静相衬。《望天门山》中,诗人xxx在“两岸青山相对出”中著一“出”字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美,使人仿佛产生置身船上突然看到两岸青山愈来愈相互靠近的感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和悠远的情趣。《鸟鸣涧》中,诗人xxx以“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物象映衬了春山之静谧,营造了“鸟鸣山更幽”之意境。
二、侧面烘托
侧面的烘托也是诗词创作中一种非常好的表达方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人xxx用“稻花香里”的“蛙声一片”对“丰年”加以烘托,尽情抒发自己陶醉于丰收的欢愉之情。蛙犹如此,何况人乎?还有《朝天子・永喇叭》中“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以一“愁”一“怕”来烘托“喇叭”所代表的出行宦官,有力地鞭挞了宦官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掠夺人民的罪恶行径。
三、虚实结合
在诗人笔下,往往有实景,有虚景,虚实相生,诗人的境界方才圆满。xxx《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借自然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巧妙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藉此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破阵子》中:“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xxx。xxx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xxx大笔挥洒,借梦xxx,爱国志士驰骋沙场的激情与豪迈跃然纸上。《秋浦歌》中:xxx用“三千丈”的白发写愁思,出语不凡,飘逸奔放,非诗仙不能有此奇想。《惠崇》中“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诗人xxx大胆发挥,写出了画笔不易触摸的感觉,写出了画外之物象――随春潮而上的河豚。形成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xxx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雄浑,胸襟博大,非一代枭雄难有其志。
四、衬托渲染
鉴赏诗歌,除了对比其动静虚实,还需要仔细辨别哪些是侧面烘托,哪些是衬托渲染。侧面烘托,多为烘托诗中意象;衬托渲染,则主要是衬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君子于役》中,诗人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的恬静画面,反衬了主人公极不平静的心情。《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是多么清闲人、怡人的景象,又是多么温馨的画面。但作为羁旅之人,他人有家独我无,“断肠人”就自然更添悲愁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xxx的形象何等悲凉――“僵卧孤村”,但诗人偏偏“不自衰”,仍想到“为国戍轮台”。其志可歌,其情可泣。《登楼》中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诗圣xxx深谙国家之内忧外患,百姓之水深火热,纵使能登楼一览无边的百色,也只会令人倍感悲伤,真可谓以乐衬哀哀更甚。
五、借古讽今
历史感在诗歌鉴赏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很多诗人会通过用典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累,才能对诗歌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登楼》中,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xxx吟。”广德二年春,吐蕃不断侵扰,代宗昏聩无能,宠信宦臣程元振、鱼朝恩等人,朝政更加腐败。诗圣xxx借刘禅任用xxx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来抨击时政,讽谏代宗。可谓用心良苦,意味深远。《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因晚xxx笃信佛教,修建佛寺四万余所,佛法误国之严重,不亚于南朝。因而xxx借古讽今,警省昏君勿重蹈覆辙。
六、巧用象征
象征这种修辞方式,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也很广泛,因此通过掌握诗人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词。《送元二使安西》中,诗人xxx用“折柳相赠”,象征离别。把依依惜别之情表露得含蓄而高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诗人xxx一语双关,巧借自然之“风雨”象征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忧国忧民之情溢于xxx行间。
七、色彩绚丽
xxx《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第3篇
诗歌中也有叙事,但叙得不实,不细,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把事物的来龙去脉叙述得一清二楚,纤毫毕现。如《xxx南飞》开头只是粗线条的概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至于xxx是如何“学织素”“学裁衣”“裁什么衣”,均语焉不详。诗歌中也有描写,但描写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把景物当作自己寄附感情的载体。景为表象,情为内核;景为外壳,情橹屑幔痪xxx卒,情为渠帅。
诗歌也可以议论,但过多的“直抒胸臆”,臧否褒贬并不可取。诗歌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让读者能参与诗句内涵的再创造,再拓展,再延伸。
诗xxx,歌咏情,读诗须读出诗人隐贮于xxx行间深处的“志”和“情”,“意”和“感”,“旨”和“核”,方可谓之“真读诗”“真品诗”。从诗中去欣赏情节或识见,都只是赏诗的末技。
如何才能深刻而精准地品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呢?教师不妨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从标题中寻找含有诗人情感体验的字眼
如xxx的《春夜喜雨》一诗,一看标题,就知xxx此诗的感情基调是“喜”。
类似的如xxx的《伤愚溪》一诗,标题中直接标示出了一个“伤”,可推知此诗的感情基调是“哀伤”“悲伤”,是为xxx的坎坷命运而感到凄伤、悲惋。
二、从诗句中寻找含有感彩的词语
如xxx的词《声声慢》中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xxx的《虞美人・xxx月何时了》末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都直接出现了“愁”字,因此可以推断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均为“愁”,只不过一个是写儿女情愁,一个是写亡国xxx。
三、从熟悉的诗人、时代推知诗歌的情感
如我们所熟知的xxx,其诗的主要感情大都是“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因此,我们读xxx的诗,就可以以此为基调去揣知xxx不同诗篇中不同的“悲伤”。
当然,xxx的诗作中也有少量的诗写得清新,清丽,清爽,轻松。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一扫沉郁顿挫,体现了诗人的轻松、愉快、欣喜、宁静之情。但这类“闲适愉悦”之诗在xxx诗中显然是少之又少的。
宋代诗人、词人,大都怀有爱国主义激情,充满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xxx不遇,功业难成的嗟叹、怨愤。xxx如此,xxx如此,xxx、xxx里亦是如此。
四、从意象入手推知诗人感情
如果诗歌中出现了“兰”“菊”等意象,其情感大都含有高雅脱俗之意。如屈原的《离骚》中有“xxx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表现了xxx尔xxx、高尚清洁的人品和情操。
“沙鸥”的意象一般表现人的飘零或感伤,如xxx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天之辽阔,地之旷远,更显鸥鸟的孤单、孤独、孤寂、孤苦。
五、从意境特点推知诗人情感
xxx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通过一组昏暗、衰败、僻远、荒凉、冷寂的意象营造出落魄、坎坷、悲哀、凄凉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漂泊天涯,孤苦疲惫的哀伤。
而xxx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则用清新、xxx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恬淡、惬意、自由、欣喜。
因象成境,借境注情,情由境爆,境以情溢,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同一个意境中不同意象的“共性”,从不同的意象中找“情感公分母”及“情愫公约数”,异中求同,情意自明。
六、从用典推知诗人情感
xxx《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第4篇
1 把握诗词中表达怀乡思人情感常用的意象,如“xxx”“月亮”,等:2 理解并分析此类诗词中抒发的情感;3 学会分析此类诗词常用的表达技巧,特别是抒情的技巧;4 赏析此类诗词中的名句;5 赏析重点字词等。
[新题演练]
一、xxx《夜雨寄北》鉴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xxx的诗很讲究前后照应,诗中与首句中“未有期”相照应的词语是_______。
2 请简要赏析诗中“共”字的表达作用。
3 “巴山夜雨”在诗中两次出现,这两处“巴山夜雨”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二、xxx《无题》鉴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xxx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 本诗从头至尾都漫溢着痛苦、失望而缠绵的感情。诗中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词语有哪些?请选用诗中的单音节词语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以抒情为主,但诗中的景也写得很有特色。请对“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晓镜但愁云鬓改”中的“改”字很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xxx《相见欢》鉴赏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 词的上片写景:缺月、梧桐、深院。这些景物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任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四、xxx《天净沙・秋思》鉴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这首小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请简要分析这首小令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五、xxx《闻xxx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鉴赏
xxx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一个“过”字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 “xxx”“子规”“明月”是诗人表达情感的三种意象,请任选一种作简要分析。
六、xxx《春夜洛城闻笛》鉴赏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 这首诗是紧扣哪一个字展开的?请简要分析。
2 “散人春风满洛城”“散”字用得很妙,请赏析。
七、岑参《逢入京使》鉴赏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xxx传语报平安。
1 “龙钟”的意思是
2 清人xxx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请举例分析此诗的这一特色。
八、xxx《淮上与友人别》鉴赏
扬子江头xxx春,xxx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xxx《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第5篇
抒情类散文的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但教师要教好散文,学生要学好散文,却不是件易事。2016年暑期,江苏省对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课本作了修订,增加了台湾著名作家xxx的抒情散文《秋颂》。该文篇幅短小,但意蕴深刻,对于缺乏生活阅历、缺少阅读经验的初一学生来说,要理解文章有很大难度。在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项目学习理论应用于初中散文教学,以期“深文浅教”,更好地帮助师生触摸作品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理念】
【课文简析】
【实战应用】
一、课前指导学生思考项目任务
2.秋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去歌颂?
二、新课伊始学生汇报项目任务
1.教师范读,各项目小组成员听读课文。
2.各小组代表汇报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景物:枫树、秋林、秋日、秋院、xxx、秋风、秋水。
特别之处:明澈。
三、教学之初整合形成研究项目
xxx《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第6篇
一、看题目。有时,题目会为我们提供诸多信息,譬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晚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再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这类题目就表明内容是关于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可以猜想诗歌孕育的思想感情应该是离愁别绪方面的。再如看到《秋词》、《天净沙,秋思》之类的题目,就可以断定诗歌内容是写诗人由眼前秋色引发出自己内心的许多感慨等。
三、看注释。看注释,可以了解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有时细小的一个细节。却是诗词主旨的集中体现。例如:唐朝xxx的《近试献张水部》:“洞房昨夜罢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初看是写一个新娘子新婚第二天清早拜见公婆的紧张与不安,但结合诗题仔细分析却不是这么简单。诗的题目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委婉含蓄。这首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通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考生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把他比作新嫁娘等待见公婆的惶恐和希望自己的丈夫帮自己过关的心情表现的贴切生动。如果不分析题目鉴赏诗歌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四、关注细节。关注细节在诗歌鉴赏中也很重要。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常言道“一叶知秋”,关注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许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例如张籍《秋思》写到:“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心理细节(复恐)和行动细节(临发又开封)。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把诗人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具有典型意义;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_的精神。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里评价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清代xxx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推崇“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可见在这首诗中就是细节描写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并且很恰切的传达出了诗人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腻情感。
xxx《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第7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 鉴赏 语文 教育
一、赏“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或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或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或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xxx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则暗示了内容。
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视标题,尤其是要重视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比如xxx,他不仅能写诗,而且精通书画和 音乐 ,他以写山水田园诗出名,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xxx的山水田园诗,有的由几幅画组成意境,但多数都是一个画面,有动景,也有静景。如果我们有了以上关于xxx的知识储备,那么,结合中学课本上他的名篇《山居秋暝》,就能很快分析出xxx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的 艺术 特色:前两句,寥寥十字,就描绘出典型的清秋景色——清水白石,苍山红叶,色彩鲜明和谐,景物错落有致,很富画意;后两句添写绿树荫浓,翠色欲滴,使得这首小诗格外清闲隽永,情趣盎然。xxx“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在这首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三、赏“意象”
抓住作品的意象,是读透作品的关键。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读懂古代的诗词作品。
四、赏“意境”
意境和意象一样都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它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因而,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意对其意境的把握。如:xxx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xxx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溶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xxx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难怪王国xxx曰:“寥寥数语,深得xxx绝句佳境。”
五、赏“诗眼”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而这些含有诗眼词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常言道:“窥斑而见豹”,“见微而知著”。诗眼词眼能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诗的神韵,有着奇妙的 艺术 功效。如:xxx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中的“咽”字写得极为准确而传神,更衬托出山林的幽静。“日色冷青松”,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极为传神。山林幽暗,夕阳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这一“冷”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因此,不难看出:“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六、赏“典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用典故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典故的复习要力求避免艰深难懂,但在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
有些时候,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诗词中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点化前人语句、用神话故事、用 历史 故事等。如:xxx的《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xxx,“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懊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xxx《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第8篇
一、 辨析诗词的题材、情感
诗歌题材的种类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不同。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如xxx的《饮酒》等;写景诗:描绘春xxx、山川美景,或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或抒写自己的内心情感,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送别诗: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留恋,深挚的思念,劝勉安慰,坦xxx,如xxx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边塞诗:表达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苦闷,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如xxx的《出塞》、xxx的《渔家傲・ 秋思》等;羁旅诗:游子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xxx的《天净沙・秋思》等。除此之外,还有咏物诗、怀古诗、闺怨诗等。掌握了诗歌题材及诗人分类,将给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带来极大的方便。
二、 关注标题、序、注
1. 细品标题。有些古代诗词的题目为整体感知诗词的思想内容提供了线索。如,题目中带有“送”“别”字样的,一般都属于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等;咏(题、赞、赠)+物象一般都属于写景咏物抒情诗,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塞”“军”“征”“凉州”“关山月”等都暗示这首诗属于边塞诗,如《边塞》《从军行》等。2. 关注题序。许多古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首诗词奠定了感情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其中的“中秋”“怀”交代了写作缘由和思想内容是“中秋望月怀人 ”。3. 莫忘注释。部分诗词在呈现给读者的时候,会在诗词的结尾处给出注释,或解释特定词语的含义,或交代特定的创作背景,或给予某种阅读提示,因此不能忘读注释。
三、抓住关键字词
四、知晓特殊意象
xxx《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第9篇
1、信寄托情感,言表达欢乐,思念之情却无法遮掩,唯独在那月圆之夜,又被幽月勾起。
2、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xxx《满江红》
3、秋桂飘香时,秋色此正浓。秋波碧波荡,秋月映苍穹。
4、一轮圆月心中挂,一块月饼嘴边尝,一方圆桌齐围坐,一家团圆心中乐。
5、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xxx《满江红》
6、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xxx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xxx《十五夜望月》
7、用玻璃蘸取月球土壤浸出液,放在PH试纸上,纸上隐现了父母的背影。
8、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9、人圆月圆心圆,人和家和国和。
10、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xxx《回xxx中秋请宴启》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xxx《关山月》
12、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令人感慨的季节;那丰硕的果实,每一个都满载着劳动者辛勤的汗水;那随风轻舞的枫叶呀,每一片都是一xxx铭心的爱情绝唱;风轻拂,星低诉,举杯邀明月,遥寄相思赠嫦娥。
1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xxx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xxx《十五夜望月》
1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xxx《望月怀远》
15、唯到中秋节,人月两团圆。
16、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17、品香甜的月饼,聊琐碎的家常。望皎洁的明月,这便是中秋。
18、月饼合家团圆,月兔送吉祥,月圆人团圆事事圆满。
19、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2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xxx《静夜思》
21、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xxx《秋宵月下有怀
22、神州奋起,国家繁荣,山河壮丽,风调雨顺,江山不老,祖国xxx!此国庆佳节,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也愿健康快乐伴你一生。
23、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xxx《十五夜抵建宁》
24、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我们的成长,就是祖国的繁荣。愿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25、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26、小时候,中秋是一个月饼,我咬一口,你咬一口;长大后,中秋是一杯浊酒,我泯一点,你泯一点;而现在,中秋是一轮圆月,我看一眼,你却不在。
27、邀君共赏秋佳月,把酒共话当年时。
28、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xxx《回xxx中秋请宴启》
29、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xxx《xxx月和子由》
30、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xxx《十五夜抵建宁》
31、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xxx圆峤人千里,风急xxx一行。——xxx言《舟次中秋》
3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xxx《望月怀远》
3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xxx《月夜忆舍弟》
3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xxx《水调歌头》
35、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xxx年何处看。--xxx《中秋月》
36、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光辉增。
37、墨色沉,月花影,听取月中嫦娥吟,看尽树下水袖舞,赏析宫中笑花靥,尝遍世间园月饼。
38、同一个世界,观同一片晴空,赏同一轮满月,拥同一个中秋。
39、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40、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41、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xxx《秋宵月下有怀》
42、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半人间,家家团圆。
43、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4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xxx《月夜忆舍弟》
45、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只愿今日千里共婵娟。
46、我们都是一块拼图,而主题则是团圆,而我们所拼成的圆图名为——家庭。
4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xxx《静夜思》
4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xxx《水调歌头》
49、小时不识月,xxx白玉盘“何不做一轮皎月,与玉兔相伴,不也清幽?
50、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51、赏中秋佳月,月下不褪铅华,人团圆月下。
52、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xxx《xxx月和子由》
53、庆国庆,xxx,家要和,国要兴,普天同庆。
54、送一个圆圆的饼,献一颗圆圆的心,寄一份圆圆的情,圆一个圆圆的梦。
55、香饼形如月,十里共分享。
56、如此皎洁月光。那些人,便住在这月亮之中,托起的是满满的故乡,只望这中秋明月,许我无数牵挂。
57、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xxx圆峤人千里,风急xxx一行。--xxx言《舟次中秋》
58、以真诚为半径,以感激为圆心,画中秋圆圆的祝福,赠与家人。
59、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xxx《月下独酌》
6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xxx《关山月》
xxx《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诗歌鉴赏 “由此及彼”
中华数千年文明史孕育了浩瀚的文学宝库,而古代诗词正是这文学宝库中的明珠。阅读和鉴赏古代诗词,领受文学艺术的滋养,可以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促进知识的增长积累,可以提高文学修养,提高阅读、表达能力。然而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练习,需要积累,因而不少学生视之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洋兴叹。考试时虽勉力为之,却力不从心,得分率低下一直是困扰广大师生的一大难题。
清代夏敬渠在《野叟曝言》中写道:“遇着通晓之人,就虚心请问,由此及彼,铢积寸累,自然日有进益。”诗歌鉴赏中的“由此及彼”,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时学会寻找、运用旧知,以推测并理解新知。这是一种类似于“类比推理”的模式。我们平时学习中如能做到“由此及彼,铢积寸累”,那自然是“日有进益”的。我在多年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发现长期坚持一般都能使学生从最初的“雾里看花”到后来的“柳暗花明”,大大提高学生的欣赏信心与能力。现将具体的做法分述如下。
一、字词的联想
所谓字词的联想,就是指导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古诗词的字词知识,运用联想去感知、理解考试阅读中出现的字词。
1.直接联想
唐代诗人xxx的《落日怅望》诗,其颔联为“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其中“隐”一字成了学生阅读诗句的障碍,评讲试卷时我启发学生回顾我们在教材里学过的xxx的《春夜别友人》,xxx中“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中的“隐”是学生解释的,因此从xxx的“隐”很快就能推知马诗中的“隐”是“遮掩、掩映”之意。
2.相似联想
高二时,在学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时,学生对“绿”和“红”难以理解,但高一时我们学过xxx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墙”和“橹”都是船的构件,在此可代“船”,而“船”又可代“水军”,即xxx的水军。学生经过比较基本能够推断李词中也是运用了借代手法,借色彩“绿”“红”分别代指绿叶、红花。
3.比较性联想
一词多义是古汉语中的常见现象,这种现象在诗词中也常有出现,结合语境让学生分析、比较,可以有融会贯通之效。
例如,“阑珊”一词,xxx“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中的“阑珊”一词学生不甚了解,而xxx的《青玉案・元夕》有“众里寻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两诗的语境加以比较:辛词灯火的“阑珊”是指“稀落”,那么,春意“阑珊”,则可推知为“凋残”。再如“可怜”一词,xxx的《阿房宫赋》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白居易的《暮江吟》(学生小学学过)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一句,对两句的语境加以比较,就可得出xxx的“可怜”意为“可惜”,白诗之“可怜”是谓“可爱”,从而使学生前后知识串联加深了印象。
二、修辞的勾连
古代诗词中为了句子平仄、对偶、押韵的需要诗句常有倒装现象,它和xxx的倒装句是不同的概念。因此阅读古典诗词时必须把诗歌中的倒装句重新排序,否则就很难读懂诗歌。在教学中,让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含有倒装的诗词,回顾出来,重新排序。例如,xxx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学生非常熟悉,“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这是为了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和适应诗歌平仄要求而改变了语序。
xxx《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第11篇
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采取示范赏析的方法,把自己对作品的认识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这种展示中领悟乃至习得。不过事实情况是,教师的这种孤芳自赏式的教学往往收效甚微,他们所期盼的“领悟”是朦胧的、零碎的,希望达成的“习得”更是成了空中楼阁――一句话,这种教学是典型的无视学生基础的低效教学。令人十分痛心的是,这样的教学故事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里“演绎着”“坚守着”。
问及理由,不少教师的回答是:“学生诗歌基础较弱,只能由教师用示范的方法引导他们慢慢地领悟。”在这里,“基础较弱”成为十足的理由,“示范”成为他们唯一的教学应对招式。“基础较弱”是现实,但是弱在哪儿,教师们往往是不闻不问,更谈不上调研。“示范”式的教学更多地透露出教师面对现实教学问题的少作为乃至不作为,这里其实折射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陋习――教师们自足于自身专业素养,无视学生认知基础。
其实,对于诗歌教学而言,语文教师确实需要开展以教与学为主体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矫正工作。下面,笔者就以xxx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谈谈如何针对初中学生开展诗歌教学。
一、立足现有基础,用好学生叙事优势
从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看,他们的叙事思维能力经由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历练,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比较拿手的能力。从管理学角度考虑,聪明的管理者总是善于发挥好每一位被管理者的优势。作为课堂的特殊管理者,教师也要善于认识和用好学生的叙事优势。
二、依托诗中事件,认识景物描写作用
从实际经验来看,学生对诗歌事件的把握相对简单一点,这应该是他们长久以来既已习得的优势。但是仅仅把握了事件,对于诗歌的鉴赏还远远不够,最起码的不足就是缺乏对诗歌意境美的独特体验。
初中以前,学生已经涉足记叙文的写作,他们已经明晰记叙文的记人、叙事两大特质。如果说叙事是描绘一棵大树的枝干,那么描写则是为其添枝加叶和着色。只有经由描写之后的叙事才是圆润、丰足而富有表现力的事件陈述。而描写之中,景物描写是最为文人青睐的手法。曾有评论家断言,诗歌无外乎情与景两端。且不用评断其正确与否,至少这里透析出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独特地位。依然以xxx的这个作品为例,它总共五句,而前四句可谓是单纯的写景,写景之语占据全诗的绝大部分,这不可谓不是奇绝之作。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这个独特的写景之法可谓功不可没。试看这些描写,前三句又是单纯的物象叠加,但叠加之后偏又意境全出,“枯”“老”“昏”“古”“瘦”这些形容词表现力极强,将诗人的心境和盘托出,“流水”“人家”和“夕阳”这些常见意象又巧妙地映衬了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之时,教者要引导学生揣摩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有学生说是交代故事发展的时间、地点和背景,这是典型的记叙文思维;有学生说是渲染烘托人物心境,这是具备一定诗歌素养的表现……事实上,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诗歌学习基础不一,但必须在既已掌握叙事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合作的优势,不断明确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变换景物属性,发挥景情互换优势
对于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认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绝大部分是固执于对纯自然物的认知,很少有学生了解其特殊属性――社会属性。对此,教者要善于分析和运用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初中阶段,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断增强,想象的创造性成分在不断增加;他们的想象具有现实性、兴趣性,有时也带有虚构的特点――这就为教师的教育提供了学生的认知基础。
xxx《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第12篇
抒发一个飘零天涯之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之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古诗天净沙秋思之赏析
天净沙⑴·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词句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又名“塞上秋”。
⑵枯藤:枯萎之枝蔓。昏鸦:xxx之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诗人对温馨之家庭之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之道路。西风:寒冷、萧瑟之秋风。瘦马:瘦骨如柴之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之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之旅人。天涯:远离家乡之地方。
白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xxx归巢之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之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之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之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整体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之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之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之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中国古典诗歌之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之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之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之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之一个重要范畴,它之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之关键。清xxx《xxx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xxx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之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之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之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之触发物。曲上之景物既是xxx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一种动人之艺术境界。
xxx《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第13篇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后记【1】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xxx《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诗歌鉴赏的教学,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由于应试专家和老师们精心炮制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鉴赏活动,而是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跳过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我认为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后记【2】
很久没有这样兴师动众的做课了,真的,我毫不否认公开课多多少少是要有表演的成分的,不过,我还是很庆幸,也很珍惜这次讲课的机会,因为,我已经久违了这种感觉,久违了夸张一点讲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味道,此时,我特想尝试一下新课型的讲法,因此,我准备尝试我没有讲过的公开课的课型——诗歌,于是,征得了备课组全体成员的同意,《古代诗歌四首》被初步确定。
但是,四首诗一节课下来,必然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再说刚刚开始上初一的小孩子,自然不会读诗的方法,无法融会贯通。于是,我们又商定,压缩内容,择其要来讲,于是乎大致确定为《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当然,几经斟酌,我们又决定只讲一首曲《天净沙秋思》,力求让刚刚进入初一的学生能够在此课上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方法技巧,更主要的是可以融会贯通,感受到朗读和体会是读诗的要着。
于是我们开始研究《天净沙秋思》其文:xxx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xxx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_秋思之祖_(《中原音韵》)。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xxx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瑟瑟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全曲不着一_秋_,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_思_,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可是要能为学生传达出这种“风流”谈何容易?
于是我们又开始着眼于xxx其人。xxx(约1251~1321至1324),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但他是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xxx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xxx、xxx中,艺人花xxx、红字xxx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xxx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而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很显然是他晚年之作,因而“断肠”之痛可以随处看到。
通过此课,我感受颇多,反思也很多:
1、团结出战动力,团结出凝聚力:
这节课虽然只是四十五分钟,看上去是我一个人和36名学生的展演,但,在我的背后有整个的教研组,有xxx老师的悉心指导,有李英军老师的耐心指点,有xxx老师的鼎力相助,有xxx老师的中肯建议……所以尽管还没有达到学校领导,特别是xxx这样的语文专家的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也在讲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集体力量的伟大!
2、充分理解了“课文无非是例子”的含义
讲授诗歌要紧紧抓住朗读这把金钥匙,这节课上,我们就充分运用了这一点,于是,学生反复读,而每一遍读的要求又在循序渐进的提高,做到了读中学、读中赏、读中悟、读中背,读中拓,于是,各类诗歌体裁的学习方法,学生都会了。那么,这个例子的作用也就充分显现出来了。
3、诵读教学是我自身教学的薄弱环节。
xxx《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第14篇
(一)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8—9两题。(6分)
秋 词
xxx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 《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 《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 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 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xxx《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第15篇
关键词:古典诗歌 知人论世 诵读 意境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诗教的传统,通过诗歌教育让学生做到在初中阶段进行古典诗歌的积累与鉴赏是古典诗歌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的兴趣,深化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体悟,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这也是初中古典诗歌的教学难点。以下是根据本人的一些教学实践提出的几点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法
二、诵读品诗法
古语中有云“书读百遍,xxx自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代诗歌学习中,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养成诵读习惯,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这样做才能让学生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尤其注意生字、难字、易读错的字。
2.要让学生学会为诗歌划分节奏(可按其意义或音节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五言诗每句“二一二”或“二二一”拍,如xxx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七言诗一般“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拍,如xxx的《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初步朗读,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把握诗句中的音节、语调,引导学生读出情感、感受古诗的音律美,通过对全诗的诵读吟咏,使学生自然融入对古诗的赏析。
3.要通过听范读让学生认识到每个节奏后要有轻短的拖音,有极短暂的停顿,以突出节奏。
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使学生被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歌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意境分析法
xxx《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第16篇
一、赏析“诗情”
2、通过标题来确定诗歌写的是什么内容和情感。有些标题即指明了诗的主题,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友情的;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诗,往往表现的是戍边将士们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
3、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而别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令人伤感;“杜鹃”、“子规”,叫声哀婉,令人感到凄凉哀伤;“”、“梅花”象征是坚强、高洁。
二、赏析“诗技”
“诗技”是指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这是诗词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藉此来xxx抒怀的。教者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具体为:⑴直抒式,即直抒胸臆。如:《关睢》、《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直接、强烈而真挚;“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断肠人在天涯”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⑵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是如此。⑶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观沧海》、《春望》、《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渔家傲》、《天净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⑷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东风不与xxx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