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的赏析「荐读」(推荐12篇)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荐读」 第1篇

关键词:单元结合 意境整合 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

一、引言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以维台墨于1912年发表题为“似动的实验研究”的论文为诞生标志,亦称完形心理学,主张用“格式塔(Gestalt)”(即整体)的观点研究心理现象(Kohler,1967)。核心理论是“异质同构”,指在任何情况下,真实的知觉不是盲目地与其相应的心理过程结合,而是在本质的结构xxx的同类连接(Koffka,1935)。异质同构不仅为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而且还解释了人的审美经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但它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和现实世界对人的情感活动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异质同构”这一空间维度,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为理解《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提供新的视角。

二、相关研究回顾

维台墨在实验中发现格式塔的性质不在部分,而在主体之中,所以分析部分不能解释全体的性质(转引自Wolfgang Kohler,1967)。这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第一个重大发现引起了各个领域专家的思考和研究。文学艺术方面,xxx(1999)、xxx和权晓辉(2000)及xxx和xxx(2005)讨论了格式塔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及其价值。对《天净沙·秋思》的研究多在译文对比和翻译策略方面(xxx,2008;xxx,2008),xxx(2009)简要探讨了《天净沙·秋思》的意境之美。但以上研究均未实现格式塔心理学与文本的结合。本文将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通过单元结合和意境整合两个方面探寻这首小令的语义空间,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

三、《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

(一)单元结合

(二)意境整合

转贴于

境:一个秋天的傍晚,寥无人烟,诗人身旁只有马儿陪伴,且无寄宿之所。

情:“断肠人”是全诗的诗眼。诗人此时只身在外、孤苦无助,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意境:在一个凄凉的秋天的傍晚,诗人满腹辛酸地走在古道上,身边只有一匹瘦弱的马儿陪伴,秋风瑟瑟,连乌鸦也归巢栖息,而自己却漂流无所,心中的疾苦悠然而生。

诗人用这种凄美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其中“藤、树、鸦”是物理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分别被赋予了“枯萎的、僵老的、已经归巢的”精神世界的意义,映射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形成了客观的境、主观的情达到传情造境的效果,完整地再现了《天净沙·秋思》的意境。语言结构、心理结构和外部事物完美契合,其空间语义远在意象之上。同时,还赋予了诗句本身极大的整合空间,给身处物理空间的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语言空间和物理空间通过心理结构这一媒介在意境中得到完美的融合。

四、结语

本文通过单元结合和意境整合探讨了诗人通过外在事物表达内在情感而呈现出的凄凉清冷的意境,化抽象的语言为直观的意象,并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为探寻《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提供一定的参考。该模式可以简单图解如下:

心理结构

↗(知觉、情感)

语言空间 物理空间

(诗句语言) (现实世界)

在理解诗句的空间语义的过程中,读者不是将诗句语言直接转换成现实世界的直接对应物,而需通过自身的情感知觉加工这一中介过程,从而形成一个三角图示。这样,诗句的语言经过诗人的个人情感这一心理结构的融合而可能与物理空间形成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变得复杂,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一模式体现了诗句语义空间理解上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xxx.“归化”“异化”理论下的《天净沙·秋思》英译文赏析

[J].安徽文学,2008,(8).

[2]xxx.别有诗情画意生 此处无思胜有思——浅谈xxx《天净

沙·秋思》的意境[J].资治文摘,2009,(7).

[3]xxx.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J].外语与外

语教学,1999,(12).

[4]xxx,权晓辉.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国翻译,

2000,(1).

[5]xxx,xxx.古诗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传递[J].外语学刊,2005,

(4).

[6]xxx.从形合、意合看古诗增译——个案分析《天净沙·秋

思》[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5).

[7]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Kurt of Gestalt Psychology[M].Great

Britai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1935.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荐读」 第2篇

天净沙秋思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xxx的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白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xxx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阅读答案3篇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荐读」 第3篇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后记【1】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xxx《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诗歌鉴赏的教学,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由于应试专家和老师们精心炮制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鉴赏活动,而是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跳过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我认为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后记【2】

很久没有这样兴师动众的做课了,真的,我毫不否认公开课多多少少是要有表演的成分的,不过,我还是很庆幸,也很珍惜这次讲课的机会,因为,我已经久违了这种感觉,久违了夸张一点讲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味道,此时,我特想尝试一下新课型的讲法,因此,我准备尝试我没有讲过的公开课的课型——诗歌,于是,征得了备课组全体成员的同意,《古代诗歌四首》被初步确定。

但是,四首诗一节课下来,必然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再说刚刚开始上初一的小孩子,自然不会读诗的方法,无法融会贯通。于是,我们又商定,压缩内容,择其要来讲,于是乎大致确定为《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当然,几经斟酌,我们又决定只讲一首曲《天净沙秋思》,力求让刚刚进入初一的学生能够在此课上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方法技巧,更主要的是可以融会贯通,感受到朗读和体会是读诗的要着。

于是我们开始研究《天净沙秋思》其文:xxx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xxx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_秋思之祖_(《中原音韵》)。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xxx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瑟瑟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全曲不着一_秋_,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_思_,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可是要能为学生传达出这种“风流”谈何容易?

于是我们又开始着眼于xxx其人。xxx(约1251~1321至1324),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但他是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xxx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xxx、xxx中,艺人花xxx、红字xxx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xxx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而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很显然是他晚年之作,因而“断肠”之痛可以随处看到。

通过此课,我感受颇多,反思也很多:

1、团结出战动力,团结出凝聚力:

这节课虽然只是四十五分钟,看上去是我一个人和36名学生的展演,但,在我的背后有整个的教研组,有xxx老师的悉心指导,有李英军老师的耐心指点,有xxx老师的鼎力相助,有xxx老师的中肯建议……所以尽管还没有达到学校领导,特别是xxx这样的语文专家的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也在讲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集体力量的伟大!

2、充分理解了“课文无非是例子”的含义

讲授诗歌要紧紧抓住朗读这把金钥匙,这节课上,我们就充分运用了这一点,于是,学生反复读,而每一遍读的要求又在循序渐进的提高,做到了读中学、读中赏、读中悟、读中背,读中拓,于是,各类诗歌体裁的学习方法,学生都会了。那么,这个例子的作用也就充分显现出来了。

3、诵读教学是我自身教学的薄弱环节。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荐读」 第4篇

1、信寄托情感,言表达欢乐,思念之情却无法遮掩,唯独在那月圆之夜,又被幽月勾起。

2、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3、秋桂飘香时,秋色此正浓。秋波碧波荡,秋月映苍穹。

4、一轮圆月心中挂,一块月饼嘴边尝,一方圆桌齐围坐,一家团圆心中乐。

5、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6、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xxx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xxx《十五夜望月》

7、用玻璃蘸取月球土壤浸出液,放在PH试纸上,纸上隐现了父母的背影。

8、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9、人圆月圆心圆,人和家和国和。

10、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xxx《回xxx中秋请宴启》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xxx《关山月》

12、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令人感慨的季节;那丰硕的果实,每一个都满载着劳动者辛勤的汗水;那随风轻舞的枫叶呀,每一片都是一xxx铭心的爱情绝唱;风轻拂,星低诉,举杯邀明月,遥寄相思赠嫦娥。

1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xxx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xxx《十五夜望月》

1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xxx《望月怀远》

15、唯到中秋节,人月两团圆。

16、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17、品香甜的月饼,聊琐碎的家常。望皎洁的明月,这便是中秋。

18、月饼合家团圆,月兔送吉祥,月圆人团圆事事圆满。

19、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2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xxx《静夜思》

21、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xxx《秋宵月下有怀

22、神州奋起,国家繁荣,山河壮丽,风调雨顺,江山不老,祖国xxx!此国庆佳节,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也愿健康快乐伴你一生。

23、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xxx《十五夜抵建宁》

24、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我们的成长,就是祖国的繁荣。愿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25、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26、小时候,中秋是一个月饼,我咬一口,你咬一口;长大后,中秋是一杯浊酒,我泯一点,你泯一点;而现在,中秋是一轮圆月,我看一眼,你却不在。

27、邀君共赏秋佳月,把酒共话当年时。

28、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xxx《回xxx中秋请宴启》

29、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xxx《xxx月和子由》

30、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xxx《十五夜抵建宁》

31、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xxx圆峤人千里,风急xxx一行。——xxx言《舟次中秋》

3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xxx《望月怀远》

3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xxx《月夜忆舍弟》

3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xxx《水调歌头》

35、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xxx年何处看。--xxx《中秋月》

36、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光辉增。

37、墨色沉,月花影,听取月中嫦娥吟,看尽树下水袖舞,赏析宫中笑花靥,尝遍世间园月饼。

38、同一个世界,观同一片晴空,赏同一轮满月,拥同一个中秋。

39、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40、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41、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xxx《秋宵月下有怀》

42、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半人间,家家团圆。

43、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4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xxx《月夜忆舍弟》

45、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只愿今日千里共婵娟。

46、我们都是一块拼图,而主题则是团圆,而我们所拼成的圆图名为——家庭。

4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xxx《静夜思》

4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xxx《水调歌头》

49、小时不识月,xxx白玉盘“何不做一轮皎月,与玉兔相伴,不也清幽?

50、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51、赏中秋佳月,月下不褪铅华,人团圆月下。

52、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xxx《xxx月和子由》

53、庆国庆,xxx,家要和,国要兴,普天同庆。

54、送一个圆圆的饼,献一颗圆圆的心,寄一份圆圆的情,圆一个圆圆的梦。

55、香饼形如月,十里共分享。

56、如此皎洁月光。那些人,便住在这月亮之中,托起的是满满的故乡,只望这中秋明月,许我无数牵挂。

57、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xxx圆峤人千里,风急xxx一行。--xxx言《舟次中秋》

58、以真诚为半径,以感激为圆心,画中秋圆圆的祝福,赠与家人。

59、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xxx《月下独酌》

6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xxx《关山月》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荐读」 第5篇

*自古就有“春女怨,秋士悲”之说,这大概是因为女人如花,而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但可惜的是春光短暂,很快地百花就会凋零,而女人也是如此,她们的美丽容颜也会随岁月的流逝而一去不复返因此睹物伤怀,女人就难免伤春怨春而秋士悲说的是在西风渐紧秋天里,万物开始凋零,随之严冬就会来临有远大抱负的男人年近半百却一事无成,而在世的日子却所剩无几了,就犹如草木逢霜一样感时伤身,难免不临秋而叹因此,自古以来,那些抑郁不得志的文人们陆续写出了一些悲秋的千古名篇而这篇《天净沙。秋思》就是这些名篇中的名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以景衬情的写作手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因此,可就这篇小令来引导学生体会和模仿这种以景衬情的写作手法。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七至九年级阶段,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学生自己用话描绘诗歌”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伟大的科学家xxx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时,心中自然升腾起无限的自豪感,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不仅知识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对诗歌的热爱的感情。在感受语言的基础上创造语言。古人xxx说:“教书不见意趣,必不乐学。”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荐读」 第6篇

天净沙秋思 (元 xxx)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断肠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不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

A.xxx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汉宫秋》等。

C.天净沙是这首曲的曲牌名,秋思是这首曲的题目。

D.曲中前二句营造出了一种凄苦的意境,夕阳西下更增添了萧瑟感。

4.该曲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5.该诗组成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6.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

1.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这里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xxx的乌鸦)

3.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荐读」 第7篇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xxx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荐读」 第8篇

抒情类散文的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但教师要教好散文,学生要学好散文,却不是件易事。2016年暑期,江苏省对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课本作了修订,增加了台湾著名作家xxx的抒情散文《秋颂》。该文篇幅短小,但意蕴深刻,对于缺乏生活阅历、缺少阅读经验的初一学生来说,要理解文章有很大难度。在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项目学习理论应用于初中散文教学,以期“深文浅教”,更好地帮助师生触摸作品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理念】

【课文简析】

【实战应用】

一、课前指导学生思考项目任务

2.秋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去歌颂?

二、新课伊始学生汇报项目任务

1.教师范读,各项目小组成员听读课文。

2.各小组代表汇报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景物:枫树、秋林、秋日、秋院、xxx、秋风、秋水。

特别之处:明澈。

三、教学之初整合形成研究项目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荐读」 第9篇

阅读和鉴赏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的特点。精练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感情、和谐的韵律节奏是诗歌的四大特点。这些特点在一首诗中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掌握了诗歌的特点,根据《考试纲要》的要求,我们从以下三方面作深入了解。

一、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主题靠语言来表达,其语言特点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的。凝练,即用最精练的语句来表达博深的内容。有时是一字传神,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都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炼字典范。

因此,我们阅读和鉴赏诗歌,要着力剖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并不一定是难解的或用法特殊的词语,而是指在表达思想内容,展示诗歌形象上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古人把这些关键词语称为“诗眼”。有的以数句为眼,有的以一句为眼,有的以一字为眼。

如xxx的《山居秋暝》中的“天气晚来秋”中的“晚来秋”是指秋天的傍晚,这从下文“随意春芳歇”一句就可理解,这里说明春天的芳华已经过去了,因此,把“晚来秋”理解为“秋天来得特别晚”是不正确的。

二、诗歌的表现手法

如,读唐代诗人韩《寒食》一诗,要弄清东汉“五侯”的典故,才能领会诗人的情与意。

寒 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写得很美,一般的读者很难领会它是一首讽喻诗。“寒食节”在唐代是人人皆知的,“五侯”是东汉专权的宦官。原来,寒食节这一天是禁火的,只有五xxx得xxx烛照明的特许。xxx宗、代宗以来,宦官专权,不亚于汉代五侯。这首诗表面上是写寒食节的景色,实际上是以汉讽唐,典故用得xxx妙。

三、诗歌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荐读」 第10篇

诗歌中也有叙事,但叙得不实,不细,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把事物的来龙去脉叙述得一清二楚,纤毫毕现。如《xxx南飞》开头只是粗线条的概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至于xxx是如何“学织素”“学裁衣”“裁什么衣”,均语焉不详。诗歌中也有描写,但描写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把景物当作自己寄附感情的载体。景为表象,情为内核;景为外壳,情橹屑幔痪xxx卒,情为渠帅。

诗歌也可以议论,但过多的“直抒胸臆”,臧否褒贬并不可取。诗歌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让读者能参与诗句内涵的再创造,再拓展,再延伸。

诗言志,歌咏情,读诗须读出诗人隐贮于字里行间深处的“志”和“情”,“意”和“感”,“旨”和“核”,方可谓之“真读诗”“真品诗”。从诗中去欣赏情节或识见,都只是赏诗的末技。

如何才能深刻而精准地品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呢?教师不妨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从标题中寻找含有诗人情感体验的字眼

如xxx的《春夜喜雨》一诗,一看标题,就知xxx此诗的感情基调是“喜”。

类似的如xxx的《伤愚溪》一诗,标题中直接标示出了一个“伤”,可推知此诗的感情基调是“哀伤”“悲伤”,是为xxx的坎坷命运而感到凄伤、悲惋。

二、从诗句中寻找含有感彩的词语

如xxx的词《声声慢》中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xxx的《虞美人・xxx月何时了》末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都直接出现了“愁”字,因此可以推断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均为“愁”,只不过一个是写儿女情愁,一个是写亡国xxx。

三、从熟悉的诗人、时代推知诗歌的情感

如我们所熟知的xxx,其诗的主要感情大都是“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因此,我们读xxx的诗,就可以以此为基调去揣知xxx不同诗篇中不同的“悲伤”。

当然,xxx的诗作中也有少量的诗写得清新,清丽,清爽,轻松。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一扫沉郁顿挫,体现了诗人的轻松、愉快、欣喜、宁静之情。但这类“闲适愉悦”之诗在xxx诗中显然是少之又少的。

宋代诗人、词人,大都怀有爱国主义激情,充满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xxx不遇,功业难成的嗟叹、怨愤。陆游如此,辛弃疾如此,xxx、xxx里亦是如此。

四、从意象入手推知诗人感情

如果诗歌中出现了“兰”“菊”等意象,其情感大都含有高雅脱俗之意。如屈原的《离骚》中有“xxx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表现了xxx尔xxx、高尚清洁的人品和情操。

“沙鸥”的意象一般表现人的飘零或感伤,如xxx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天之辽阔,地之旷远,更显鸥鸟的孤单、孤独、孤寂、孤苦。

五、从意境特点推知诗人情感

xxx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通过一组昏暗、衰败、僻远、荒凉、冷寂的意象营造出落魄、坎坷、悲哀、凄凉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漂泊天涯,孤苦疲惫的哀伤。

而xxx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则用清新、xxx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恬淡、惬意、自由、欣喜。

因象成境,借境注情,情由境爆,境以情溢,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同一个意境中不同意象的“共性”,从不同的意象中找“情感公分母”及“情愫公约数”,异中求同,情意自明。

六、从用典推知诗人情感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荐读」 第11篇

一、 辨析诗词的题材、情感

诗歌题材的种类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不同。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如xxx的《饮酒》等;写景诗:描绘春xxx、山川美景,或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或抒写自己的内心情感,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送别诗: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留恋,深挚的思念,劝勉安慰,坦xxx,如xxx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边塞诗:表达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苦闷,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如xxx的《出塞》、xxx的《渔家傲・ 秋思》等;羁旅诗:游子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xxx的《天净沙・秋思》等。除此之外,还有咏物诗、怀古诗、闺怨诗等。掌握了诗歌题材及诗人分类,将给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带来极大的方便。

二、 关注标题、序、注

1. 细品标题。有些古代诗词的题目为整体感知诗词的思想内容提供了线索。如,题目中带有“送”“别”字样的,一般都属于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等;咏(题、赞、赠)+物象一般都属于写景咏物抒情诗,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塞”“军”“征”“凉州”“关山月”等都暗示这首诗属于边塞诗,如《边塞》《从军行》等。2. 关注题序。许多古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首诗词奠定了感情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其中的“中秋”“怀”交代了写作缘由和思想内容是“中秋望月怀人 ”。3. 莫忘注释。部分诗词在呈现给读者的时候,会在诗词的结尾处给出注释,或解释特定词语的含义,或交代特定的创作背景,或给予某种阅读提示,因此不能忘读注释。

三、抓住关键字词

四、知晓特殊意象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荐读」 第12篇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鉴赏】

一、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