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饮酒诗其一(推荐10篇)

xxx与饮酒诗其一 第1篇

xxx没有采取传统的隐居山林的方式。隐居之后没有避世不出,他不像中朝名士那样或身居高位而不务实务,或者占有山水庄园徜徉其间,也不像江xxx那样有距离地欣赏自然,而是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在山水田园里体会稼穑之乐。“晨曦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偶有名酒,无夕不饮。xxx尽,忽焉复醉”,xxx的农耕主要目的应该不是为了生计,他想要的是那种寄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他整日介于沉醉清醒之间,开荒南山,稼穑扶锄,像一般农民那样在田间忙碌,劳作之后“斗酒聚比邻”。尽管此时生计难以维持,但诗人的心境眼界却是开阔的,他依然说“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酒酣之时,感慨韶华易逝,人生苦短,于是众人通宵达旦,把酒共饮。正如孙人龙缉《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所言:“田家真景,令人悠然”。此时的他不是一个居庙堂之高的高官,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务农老汉,与酒为伴,体会着四季交替的简朴的快乐。在《饮酒》诗中:“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xxx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言乱,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醉酒后物我两忘是诗人毕生追求的人生境地,所以可谓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劳作之中或之余,与邻居村民在田间地头饮酒欢乐,彼此之间没有上下级的关系,也不需繁文缛节。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想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毫无讲究,不存在“不敬”之罪。这种劳动中建立起来的感情与乐趣,纯而又纯,没有互相利用之虞,没有心机巧诈之虑,但是这恰恰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与乐趣,也包含着人生至理。在《xxx集序》中,xxx太子萧统第一次说出:“有疑xxx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意焉”,以其独特的视角道出了xxx诗中的深意。

xxx与饮酒诗其一 第2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本诗是xxx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xxx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xxx(365~427)晋朝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xxx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xxx的女儿。xxx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xxx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xxx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xxx集》。

xxx与饮酒诗其一 第3篇

宗教一般是“不二法门”,信奉了某一宗教就不得再染指其他类别的宗教。古代中国也有儒教中人诋毁释道的,自然也有释道互相批评的现象,但是对于xxx来说似乎“来者不拒”。xxx生活在玄学、佛学盛行的时代,其思想以儒家为本,同时也接受了老庄与佛教的影响。其诗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的浩然正气与安贫乐道、道家的避世隐遁与生寄死归,历来为众人所津津乐道。道家思想对xxx的影响学术界公认。xxx归隐后也潜心自然,开创了田园诗派,他也会不自觉地用一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信仰,“采菊”、“东篱”、“悠然”、“南山”、“自然”等词就表明了他接受了崇尚自然天籁的道家思想的影响。诗人对自然的追求是对形体和精神双重自由的渴求。生活在东晋的庐山脚下的xxx,和当时的佛界领袖慧远关系甚密,浓郁的佛教氛围对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xxx诗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空”,这与佛学中的四大皆空具有相似性。xxx最终回归自然、走向田园,固然有其道家因素,当然也离不开佛教的影响。xxx平静看待生死,这种人生参悟也极具佛教意味。佛的四大皆空、看破生死,可以化解人生各种烦恼,使人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死。“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各养千金区,临化消其宝”。xxx一生坎坷,三仕三隐,面对世事、祸福、得失,能以一种豁达的胸襟泰然处之。特别是对于生死问题,他能淡然处之,不以生死为累。他认为人有生必有死,这纯属自然规律,人应该正确看待生死。而xxx虽然隐居,却并不推崇老子“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他没有一味地追求超凡脱俗,反而乐于与人沟通,追求自然之乐。他于人世之间出而入,入而出,这种介于出入之间的状态正是儒道释三教并存无碍的境界。也正是这个原因,xxx的饮酒诗体现了思想无界,胸怀无限的无限阔大之乐。

xxx的饮酒诗诗风独特,冲淡平和,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把一生的感情都寄托在酒里。靖节先生人格之高洁,襟怀之超旷为后代树立了典范,也为我们构筑了一个至真至善的理想王国。他诗中之乐几乎囊括了人生的所有方面,蕴含着深邃的思想。

xxx与饮酒诗其一 第4篇

xxx饮酒诗

1.《饮酒 其一》

xxx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xxx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xxx。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xxx欢相持。

2.《饮酒 其二》

积善云有报,xxx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3.《饮酒 其三》

xxx与饮酒诗其一 第5篇

饮酒诗杭xxx

xxx作为一代文学巨豪,又得以诗杭这一名号,这又是为何呢?

诗人xxx简介

xxx(约365年-427年),名渊明,一名潜。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xxx诔)。浔阳柴桑人。晋代文学家,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及《桃花源诗》。

xxx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xxx诗歌风格

xxx辞xxx前,诗作慷慨激昂,后期作品则趋向逍遥自适,一心归隐,寄情田园,大自然、酒与诗文成为他灵魂的寄托。

xxx诗歌个性分明,情感真挚,平淡质朴,不大用典,简洁含蓄,“质而实绮,臞而实腴”,富有意境和哲理,主观写意,杂有儒、道各家思想。除了传统儒家思想外,也深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xxx诗歌“通篇浑厚,难以句摘”,不致力于锤炼,写来天真自然,是浪漫的自然主义之最高表现。

xxx诗歌地位

xxx诗歌表现出蔑视权贵、遗世独立的气节,朴实自然的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大而深远。

锺嵘《诗品》虽列之为中品,却推之为xxx逸诗人之宗,后世对xxx评价xxx,唐宋以后对xxx更推崇备至。

xxx的'诗的影响与评价

xxx与饮酒诗其一 第6篇

《饮酒诗》xxx

《饮酒 其一》

xxx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xxx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xxx。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xxx欢相持。

〔说明〕

关于这组诗的写作时间,存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当以xxx先生之说为较可信,即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xxx五十三岁。诗人在诗序中已说明这组诗非一时之作,但从“比夜已长”之句和诗中有关景物环境的描写来看,这组诗大约是写于同一年的`秋冬之际。

在这二十首诗中,诗人多方面地反映了自己的生活、思想、志趣与情操。这些诗无论就内容还是就艺术而言,都足以代表xxx成熟时期的风格,因此也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1),偶有名酒,无夕不饮。xxx尽c,忽焉复醉(3)。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4)。纸墨遂多,辞无诠次(5)。聊命故人书之(6),以为xxx(7)。

其一(8)

xxx无定在,彼此更共之(9)。

xxx瓜田中,宁似东陵时(10)!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xxx(11)。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12)。

忽与一觞酒,xxx欢相(13)。

〔注释〕

(1)兼:加之,并且。比:近来。夜已长: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

(2)xxx:看着自己的身影。独尽:独自干杯。

(3)忽焉:很快地。

(4)辄:就,总是。

(5)诠(quán 全)次:选择和编次。

(6)聊:姑且。故人:老朋友。书:抄写。

(7)尔:“而已”的合音,罢了。

(8)这首诗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正因为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要

隐遁以远害,饮酒以自乐。

(9)xxx: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

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10)xxx:xxx,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

同。(见《史记?xxx世家》)这两句是说。xxx在瓜田中种瓜时,哪里还像做东陵侯时那般荣耀。

(11)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每:每每,即常常xxx:此。

(12)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会:指理之所在。《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

之动,而观其会通。”xxx《本义》:“会谓理之所聚。”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13)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译文]

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之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对着自己的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诗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编次。姑且请友人抄写出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

衰败繁荣无定数,

交相更替变不休。

xxx晚岁穷种瓜,

哪似当年东陵侯!

暑往寒来有代谢,

人生与此正相符。

通达之士悟其理。

隐遁山林逍遥游。

快快来他一杯酒。

xxx畅饮消百忧。

xxx与饮酒诗其一 第7篇

xxx的诗饮酒其一

诗饮是xxx的一组诗,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xxx的诗饮酒其一,了解一下吧!

xxx的诗饮酒其一

xxx无定在,彼此更共之(9)。

xxx瓜田中,宁似东陵时(10)!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xxx(11)。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12)。

忽与一觞酒,xxx欢相(13)。

〔注释〕

(1)兼:加之,并且。比:近来。夜已长: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

(2)xxx:看着自己的`身影。独尽:独自干杯。

(3)忽焉:很快地。

(4)辄:就,总是。

(5)诠(quán 全)次:选择和编次。

(6)聊:姑且。故人:老朋友。书:抄写。

(7)尔:“而已”的合音,罢了。

(8)这首诗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正因为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要隐遁以远害,饮酒以自乐。

(9)xxx: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10)xxx:xxx,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见《史记?xxx世家》)这两句是说。xxx在瓜田中种瓜时,哪里还像做东陵侯时那般荣耀。

(11)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每:每每,即常常xxx:此。

(12)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会:指理之所在。《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xxx《本义》:“会谓理之所聚。”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13)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译文]

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之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

对着自己的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诗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编次。姑且请友人抄写出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

衰败繁荣无定数,

交相更替变不休。

xxx晚岁穷种瓜,

哪似当年东陵侯!

暑往寒来有代谢,

人生与此正相符。

通达之士悟其理。

隐遁山林逍遥游。

快快来他一杯酒。

xxx畅饮消百忧。

xxx与饮酒诗其一 第8篇

饮酒·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xxx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xxx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xxx,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xxx)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xxx]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xxx与饮酒诗其一 第9篇

【原文】

饮酒其一

栖栖失群鸟,日xxx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写作背景】

即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xxx五十三岁。诗人在诗序中已说明这组诗非一时之作,但从“比夜已长”之句和诗中有关景物环境的描写来看,这组诗大约是写于同一年的秋冬之际。

在这二十首诗中,诗人多方面地反映了自己的生活、思想、志趣与情这些诗无论就内容还是就艺术而言,都也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

xxx与饮酒诗其一 第10篇

xxx是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饮酒诗的,他的饮酒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广泛地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及其感悟,是文学园地里很宝贵的珍品。

xxx的经历并不复杂,但隐而仕,仕而隐,几经曲折,终于他明白了自身的人生定位,在饮酒与作诗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乐趣。先生的`饮酒诗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体现了他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亦可领略到诗人纯真而又质朴的个中乐趣。

一.隐居纵情之乐

二.农忙稼穑之乐

xxx没有采取传统的隐居山林的方式。隐居之后没有避世不出,他不像中朝名士那样或身居高位而不务实务,或者占有山水庄园徜徉其间,也不像江xxx那样有距离地欣赏自然,而是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在山水田园里体会稼穑之乐。“晨曦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偶有名酒,无夕不饮。xxx尽,忽焉复醉”,xxx的农耕主要目的应该不是为了生计,他想要的是那种寄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他整日介于沉醉清醒之间,开荒南山,稼穑扶锄,像一般农民那样在田间忙碌,劳作之后“斗酒聚比邻”。尽管此时生计难以维持,但诗人的心境眼界却是开阔的,他依然说“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酒酣之时,感慨韶华易逝,人生苦短,于是众人通宵达旦,把酒共饮。正如孙人龙缉《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所言:“田家真景,令人悠然”。此时的他不是一个居庙堂之高的高官,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务农老汉,与酒为伴,体会着四季交替的简朴的快乐。在《饮酒》诗中:“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xxx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言乱,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醉酒后物我两忘是诗人毕生追求的人生境地,所以可谓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劳作之中或之余,与邻居村民在田间地头饮酒欢乐,彼此之间没有上下级的关系,也不需繁文缛节。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想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毫无讲究,不存在“不敬”之罪。这种劳动中建立起来的感情与乐趣,纯而又纯,没有互相利用之虞,没有心机巧诈之虑,但是这恰恰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与乐趣,也包含着人生至理。在《xxx集序》中,xxx太子萧统第一次说出:“有疑xxx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意焉”,以其独特的视角道出了xxx诗中的深意。

三.三教并存之乐

宗教一般是“不二法门”,信奉了某一宗教就不得再染指其他类别的宗教。古代中国也有儒教中人诋毁释道的,自然也有释道互相批评的现象,但是对于xxx来说似乎“来者不拒”。xxx生活在玄学、佛学盛行的时代,其思想以儒家为本,同时也接受了老庄与佛教的影响。其诗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的浩然正气与安贫乐道、道家的避世隐遁与生寄死归,历来为众人所津津乐道。道家思想对xxx的影响学术界公认。xxx归隐后也潜心自然,开创了田园诗派,他也会不自觉地用一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信仰,“采菊”、“东篱”、“悠然”、“南山”、“自然”等词就表明了他接受了崇尚自然天籁的道家思想的影响。诗人对自然的追求是对形体和精神双重自由的渴求。生活在东晋的庐山脚下的xxx,和当时的佛界领袖慧远关系甚密,浓郁的佛教氛围对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xxx诗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空”,这与佛学中的四大皆空具有相似性。xxx最终回归自然、走向田园,固然有其道家因素,当然也离不开佛教的影响。xxx平静看待生死,这种人生参悟也极具佛教意味。佛的四大皆空、看破生死,可以化解人生各种烦恼,使人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死。“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各养千金区,临化消其宝”。xxx一生坎坷,三仕三隐,面对世事、祸福、得失,能以一种豁达的胸襟泰然处之。特别是对于生死问题,他能淡然处之,不以生死为累。他认为人有生必有死,这纯属自然规律,人应该正确看待生死。而xxx虽然隐居,却并不推崇老子“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他没有一味地追求超凡脱俗,反而乐于与人沟通,追求自然之乐。他于人世之间出而入,入而出,这种介于出入之间的状态正是儒道释三教并存无碍的境界。也正是这个原因,xxx的饮酒诗体现了思想无界,胸怀无限的无限阔大之乐。

xxx的饮酒诗诗风独特,冲淡平和,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把一生的感情都寄托在酒里。靖节先生人格之高洁,襟怀之超旷为后代树立了典范,也为我们构筑了一个至真至善的理想王国。他诗中之乐几乎囊括了人生的所有方面,蕴含着深邃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