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有哪些 第1篇
陶渊明诗歌风格
(一)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诗歌的题材丰富多样。有咏怀咏史诗,或以组诗的形式写成,或偏重吟咏古代人物,如《饮酒》、《杂诗》、《拟古》、《咏贫士》、《读山海经》等。有行役诗,多作于其宦游期间,诗作除了悲叹仕途的艰辛和对为官的厌倦外,还表达一种思念田园和渴望归隐的情感。有赠答诗,平凡的场景寄寓着真挚的友人之情。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最多的还得数他的田园诗,“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笔者仅就他的田园诗谈谈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自幼热爱田园,仕途心系田园,弃官回归田园,晚年终死田园,田园情结伴随他的一生。他的田园诗写田园景致和田园生活。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近景、远景、静态、动态、状物、抒怀,一派自由恬静的景象,在现在看来,算得上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了。田园诗有的写农村的自然美景,“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巅列”(《和郭主簿》其二);有的写农村生活的清贫简朴,“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还有的写农村生活的悠然自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闻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陶渊明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要么是远远近近的村落、高高低低的房舍、大大小小的庭院、纵横交错的田垄;要么是山巅的青松、篱下的秋菊、杂乱的艾草、丰收的早稻;要么是清清溪流、袅袅炊烟、片片浮云、阵阵南风……这些人人可见的事物在陶诗中不再平淡无奇,陶诗中的山水田园都注入着诗人的主观情感,人境之间的物与人融为一片,诗人的性格和情感也借助平淡的外物衬映出来,构成特有的田园情趣。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恬静悠然。
陶渊明是个十分重感情的人,归隐后,他尤为珍视亲情,以及和家人共享田园生活的时光。陶渊明的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子女,陶渊明出仕期间就时常怀念母亲,恨不得“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尽快回家孝敬母亲。后因妹程氏丧故辞官回家,六年后从弟敬远病卒,陶渊明皆悲恸不已,并为弟弟妹妹作祭文以表哀思。两篇祭文,陶渊明皆述其平生,赞其德行,怀念往昔手足之殷殷情谊,虽非同母所生,但亲情实为心手相连。文末“死如有知,相见蒿里”(《祭程氏妹文》)和“神其有知,昭余中诚”(《祭从弟敬远文》)两句,陶渊明对弟妹的魂灵哭诉哀痛,足见情感极其深挚。对儿子们,陶渊明以自己平生经历做教训疏导,教儿子们为人处世、勤于力行、修心养性、安贫乐道、笃念亲情。虽时常训导,却没有严厉训诫之声,言语间渗透着父亲的慈祥、怜爱与关怀。这一点于《与子俨等疏》集中体现。
陶渊明还与当地的百姓相交甚欢。他喜欢村民们纯朴的个性,朴实的为人,与他们相交,自己便也率直淳朴。“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陶渊明有这样的邻里,时常相邀来高谈阔论,有时候拿出自己的或是他人的或是前人的文章来品评一番,有疑义的不妨共同商讨切磋,只有心灵相通、志趣相投的人才能有此和谐的境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人生苦短,应该好好享受美好的时光。陶渊明趁佳日邀上朋友一同去登高赋诗,不必可以知会,只需到了门前呼唤一生就好。陶渊明爱酒,酒中自由它的真意。农忙过后倘若又起相思,那边披上衣裳在聚到一块,尽情谈笑风生,一切自自然然,随性而为。“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饮酒》十四),饮酒饮得酣畅淋漓,言行杂乱无章那又算得了什么,要紧的是豪爽和欢快。这里没有礼俗的约束,只有自由和欢愉。
陶渊明的田园诗最大的特点是着重描写躬耕的体验。此前的田园诗写田园之美的不胜枚举,但将躬耕主题写进诗中的并不多见,“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晨出肆微勤,日入复禾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陶渊明一直强调衣食是一切的开端,他尊重农民的劳动,自己也乐于参加农事。清贫的生活固然苦从中来,劳作使得身体上的疲惫不堪,陶渊明通过亲自躬耕自资能亲身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因而也更加珍惜田园生活的本真,正所谓“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真切的写出了一个从仕途归隐躬耕的文人的特殊感受。“《朱子语录》云:‘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谈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陶渊明不耽希企隐逸,而且实际上归田躬耕了,这当然不是一般名士所能做到的。”
陶诗描绘常景、述写凡事、抒发真情,他依照生活本来的面貌、人性自发的情感和宇宙客观的规律来创作诗文——通过一个事物或者场景表露一种可感知的情感,在情感表露下又蕴含着一种可感悟的人生真理!这样,与其说陶渊明在写诗,不如说陶渊明是在写心,且寓“理”与“趣”。
(二) 陶诗“自然”与“真”的审美风格
陶诗的“自然”概念在审美角度上来说是指委任运化的精神自然。只要顺应自然的状态去变化,就可以真正进入自由的境界。陶诗“自然”的审美理想集中体现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
对人生,他感慨时光易逝和生死有命。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杂诗》其五),时光易逝,陶渊明颇感岁月之可贵,人生需尽欢,要在有限的余年里回归自然的“质性”。陶渊明有着平和的生死观,认识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拟挽歌辞》其一),人即是万物之一,生由天地生,死亦归天地。“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其三),他融为了自然的一部分。祭文一般都是为他人而写,然陶渊明却在临终前为自己写下一篇《自祭文》,“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这是一种心性的参透。“他能绝去世人常有的叹老嗟卑,现实地看待生命,堪破生死大关,以欣悦而又安详的心境,回归自然”。
在审美上,陶渊明认为自然的本色是“真”。
“真”属于老庄道家的哲学范畴,“老子把‘真’视为道的精髓、修身的极致。《庄子》对‘真’有一个界定:‘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于俗,故不足。’”陶渊明早期受儒道玄三家共同影响,中期道家“质性自然”和玄学“归隐”的情结越发强烈,后期归隐更是将道玄思想在精神归隐中的地位提到极致。陶渊明崇尚自然,崇尚“养真”“还淳”:
“悠悠上古,厥出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劝农》);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陶渊明诗歌有哪些 第2篇
陶渊明诗歌特色浅析
然而,由于陶身处晋宋门阀专权、浮靡文风盛行之际,其诗并不受重视。直到梁代萧统《陶渊明集》问世,人们才开始重视陶的文学创作;唐代时,陶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得到了普遍承认;宋、清两代则出现了研究陶诗的两次高潮。严羽《沧浪诗话》称:“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朱熹《朱子语录》也说:“渊明诗平淡, 出于自然。”我们认为:仅仅用“平淡”、“自然”来评价陶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去探究、去挖掘,逐步发现陶诗的真正艺术特色。
一 “质而实猗,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
晋宋之际正处文风之变,时尚以繁富促密为贵,而陶诗却追求恬淡自然。“陶诗平淡,出于自然”。“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归园田居》其一),在别人看来,诗中的景物是平淡的,然而在诗人看来,这些田园景物是真实的、自然的,不知要胜过那官场的华美多少倍。因而,陶诗中我们找不到华美富丽的色彩、丝竹管弦的聒噪,更没有人工修饰雕琢的精致,有的只是平平淡淡、自自然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相见无尘杂,但道桑麻长”,榆柳、桃李、种豆、桑麻以及狗吠、鸡鸣等普通的田园景物以及田间劳作、邻里往来等平凡的日常农村生活,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出现在文人的诗作中,陶无愧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1.纯取白描
“白描”, 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勒而不加色彩渲染。作为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即不加色彩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词藻,……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毕肖。”(《语文知识词典》第10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陶正是一个善用白描写意的高手。他的诗以自然取胜,他写诗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但却能粗粗几笔,勾勒出景物的神韵,还能于平淡中引发人丰富的联想。比如《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诗中抓取了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炊烟等几种常见的农村田园风物,然而所有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却构成了饶有意趣的田园: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使人仿佛听到了深巷中的犬吠,树头上的鸡啼……。这里的'田园是宁静安谧的,淳朴自然的,在这里诗人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
2.语言平淡、平中有奇
凭陶的艺术修养,他并非没有绮靡的才华,然而,他那率真耿介的性情、“抱朴含真” (《劝农》)的追求以及对虚浮污浊官场的厌恶,决定了他不可能也绝不会去刻意推敲、修炼其诗歌语言。不仅如此,陶还尽力避开华美的词藻,挑选通俗平淡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群众语言。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更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与其理想追求表里如一。比如:“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等,这样的词句从表面看确实平淡、干枯,然细细琢磨一下,这不正是乡间农民淳朴、自然的日常道白吗?这不正与诗人的追求相谐吗? 再如《癸卯岁二月中作从弟敬远》中写冬雪:“倾身无希声,在目皓且白。”寥寥数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以及出乎意外见到大雪时的惊喜之情。正如苏东坡所言 “渊明诗初看散漫,熟看有奇句。”
二 景为情设,情景交融
2·表现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陶有高洁的人格,正直的心灵。他的诗中不少景物都表现了诗人高远的理想和志趣。《和郭主薄》其二“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不愿同流合污的人格象征。《咏贫士》其一“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间余晖?”这朵晴空漂浮的孤云,孤独无依,无声无息的消失,但它要远离尘埃,永远保持自由和高洁。诗人晚年受到饥饿寒冷的威胁,常靠朋友邻里的周济度日,有时不免外出乞食。但即使这样的艰难竭蹶之中,他也“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丝毫没有改变素志。
陶渊明诗歌有哪些 第3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精卫衔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精卫衔微木②,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③,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④,化去不复悔⑤。徒设在昔心⑥,良辰讵可待⑦!
◇注释
①《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山海经》共十八卷,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娲,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④同物:女娲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古诗大意
精卫口含小小的木块,将要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徒然胸怀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时刻怎可期待!
◇赏析
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陶渊明对工业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精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女娲变成精卫,刑天变成乳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斗争意志。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精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
由于家庭出身的影响,陶渊明和已死去的晋朝,感情上有割不断的万缕千丝。刘裕上台后诛杀异己,的行为更使他不满于刘宋_。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刘裕及他建立的新政在历史上起的积极作用。这正是诗人的局限。但他反对刘裕代晋和憎恶时代黑暗、政治残酷是紧紧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刘宋_,也是批判腐朽的东晋社会的继续。
这首诗写法曲折,意义较为隐晦,风格和情调与以上所选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诗人托物寄兴、精练含蓄,说理议论自然妥帖的特点。
陶渊明诗歌有哪些 第4篇
陶渊明赞诗歌
你追求幸福
宁可做公仆的奴
不愿意被狼狗主宰
你向往明天
宁可回家享受天伦之乐
不愿意把狼狗管死
你回归自然
梦幻桃花源里的.和谐生活
并记录遗传经久不衰
你天真无邪
造就了一个陶渊明人物的历史文化现象
并影响了中国历代仁人志士
就是那些高官厚禄者
也羡慕你人生的选择
愿意追随你和你的意愿
幻想社会变革维新
当你被朝庭贬低的时候
社会上多少人说你是傻子是疯子
然而,历史证明你却是历代社会中
为官者意识形态的楷模
亦被喻为意气风发的象征
你的思想光芒万丈
可以在一千多年的历代朝代中
以崭新的形象和面貌出现
就是历经了一千多年后的今天
你还是今天和谐社会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