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白色山茶花》赏析(通用16篇)

席慕容《白色山茶花》赏析 第1篇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诗中运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大胆想象,思之无穷,品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大意: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答案是:诸葛亮。

首句“三分国”将范围限定在三国时期。“八阵图”是一种用来练兵的方法,为诸葛亮首创,因此这句直接把答案说了出来。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讲的是被吴国(也就是“魏蜀吴”中的吴国)打败,这也印证了我们推测出来的答案。

问题来了,杜甫这首纪念诸葛亮的诗歌,缘起为何?

我们在前面几天讲到杜甫离开成都到别处居住的往事。夔[kuí]州,是杜甫离开成都后的落脚地之一。这里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而杜甫又是向来敬仰诸葛亮的,因此来到夔州的杜甫,写首诗纪念故人自然不在话下。

如果只读出这层意味,可以算作是及格吧。这首诗寥寥数字,含义却不仅如此。别人之所以值得纪念,肯定是因为某种情感触动。这种情感便是流落他乡的杜甫所感到的人生前途的无望和无力。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毋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席慕容《白色山茶花》赏析 第2篇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席慕蓉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2017年12月,席慕蓉作词、吕学东作曲、姜丽娜演唱《故乡的歌》获第十届中国金唱片奖民族类最佳原创单曲奖。

席慕容《白色山茶花》赏析 第3篇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百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横残暴。这首诗写出了老妇一度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本诗以问_独与老翁别_结尾,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答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陆游一生中为人所印象深刻的,除了作为爱国诗人的身份之外,还有一段令人叹惋的爱情故事,就是陆游和唐婉关于“钗头凤”的故事。

唐婉长得很美,陆游在诗中以“玉姝眉黛翠连娟”、“林下风标许谁比”描写唐婉。在《钗头凤》中以“红酥手”指代唐婉,“红酥手”即红润白皙的手,“几年离索”,唐婉依然容貌美丽。唐婉不仅貌美,而且有才华,同时她还是宦门千金。陆游与唐婉原本是表兄妹,陆游大约在二十岁左右,与唐琬成婚。婚后伉俪相得,感情很好。可是,婚后不久,母亲唐氏就发现,陆游不但没有收敛心志,专心读书,反而比婚前更加贪玩,整天在房中和唐婉吟诗作画,把科举完全抛在脑后。陆游的祖上本是世代务农,到高祖一代以科举发家,之后的祖父、父亲一辈,许多长辈都考中科举。父亲仕途不顺,早已赋闲在家,振兴陆家的希望,就完全寄托在陆游的身上。但婚后两年,唐婉都没能给陆家添丁,这让陆母更加气愤。于是,唐婉就有了两大罪名:让陆游倦于科举,影响仕途;婚后三年无所出,不能传宗接代。

于是,在唐婉过门之后不到三年,唐氏就对自己的侄女唐婉厌恶不已,最终,陆母下令,强逼着儿子把唐婉赶走,逐出陆家家门。这之后,陆游曾另筑别院安置唐婉,其母察觉后,命陆游另娶一位安守本分的王氏女为妻。不久后,唐婉也迫于父命改嫁同郡赵士程。二人也从此彻底断绝联系,成为一段“意难平”的姻缘。

数年后,陆游去游览沈园,正巧遇到唐婉夫妇也在园中。唐婉征得丈夫赵士程同意,亲手向陆游敬了一杯酒。陆游饮后,万千思绪涌上心头,于是提笔在沈园写了那首《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犹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篇诗词最终传到了唐婉的耳朵里,归家之后数日,唐婉忧伤不已,追思往事,唐婉也写了一首《钗头凤》,与之应合: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唐婉写下此词不久,就抑郁而终。陆游直至晚年,仍常常凭吊遗踪,追忆当年,不能忘怀旧情,为此写下了不少感人的诗篇,人们在感动于这些诗句时,也便记住了他与唐婉的故事。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席慕容《白色山茶花》赏析 第4篇

席慕容:白色山茶花及赏析

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而又美丽的花朵,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儿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一次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过一颗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

赏析:

这是诗人 写的一篇散文,全篇仅有二百余字。它传达的意境,却深邃辽远,令人回味无穷。

“花”,给人以一种愉悦()的心灵享受,它是一个画面和时间的定格,它背后的内容很复杂,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绽放美丽的追求――“每次,我都不能无视走过一颗开花的树”,就是这个道理。“洁白温润”是温暖明朗润湿而柔弱的,“洁白”象征着纯洁,“纯洁”是一个人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文章的文眼)。“小芽儿”是口语,读来让人亲切,充满了未知的幻想。“饱满”和“绽放”,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越来越”、“慢慢的”是一种坚深,有种了然于胸却不愿道出的苦痛。“半圆”、“将圆”、“满圆”,非常形象而贴切,用一种象征的意蕴,同样点明了一种成长的过程。

总之,若花儿开了,你认真去体会,你会发觉它的过程有总有无限多的故事。

席慕容《白色山茶花》赏析 第5篇

这种可贵的人道精神、难得的悲悯情怀,成就了他们高尚的人格,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映照着历史的苍穹。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席慕容《白色山茶花》赏析 第6篇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席慕容《白色山茶花》赏析 第7篇

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而又美丽的花朵,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儿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一次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

席慕容《白色山茶花》赏析 第8篇

席慕容《白色山茶花》赏析

原文:

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而又美丽的花朵,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

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儿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

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一次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

赏析:

这是诗人席慕容写的一篇散文,全篇仅有二百余字。文章的好坏并不在于长短,它传达的意境,却深邃辽远,令人回味无穷。

“花”,给人以一种愉悦的心灵享受,它是一个画面和时间的定格,它背后的内容很复杂,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绽放美丽的'追求——“每次,我都不能无视走过一棵开花的树”,就是这个道理。“洁白温润”是温暖明朗润湿而柔弱的,“洁白”象征着纯洁,“纯洁”是一个人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文章的文眼)。“小芽儿”是口语,读来让人亲切,充满了未知的幻想。“饱满”和“绽放”,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越来越”、“慢慢的”是一种坚深,有种了然于胸却不愿道出的苦痛。“半圆”、“将圆”、“满圆”,非常形象而贴切,用一种象征的意蕴,同样点明了一种成长的过程。

总之,若花儿开了,你认真去体会,你会发觉它的过程总有无限多的故事。

席慕容《白色山茶花》赏析 第9篇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席慕容《白色山茶花》赏析 第10篇

写作情感

席慕蓉的诗歌多写爱情、乡愁、时光和生命,爱的抒发已成为席慕蓉诗歌的第一主题。而在这些爱的情感中,有甜蜜,也有忧愁。席慕蓉以一个女性特有的细腻的视角,来体验着生命中的温存。

写作技巧

席慕蓉的诗作一直颇受瞩目,其中亦有异于诗作的特色,评论其诗作的文章颇多,散文作品较特殊之处,如‘花’在席作之中所占地位十分重要,另外,兼论席慕蓉的写作技巧,如颜色的搭配、问句的运用、重覆句型的使用。

特色——花的描述及色彩的使用

席慕蓉散文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有两大方面,一为对花卉的描述,二为颜色的词汇使用。在于“花”的描述上,各式各样的花都能入文,其中又以荷花与她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席慕蓉本身具有是画家的`身份,在颜色的运用上,自然比较于其他作家贴切,形成她的一种特色。

特色——重覆的句型及问句的使用

席慕蓉的写作笔法擅长运用重覆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现舒缓的音乐风格而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在句法的经营上,除了着重整体的效果外,也追求词藻的华美。她的文章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浅白的诉说里,很容易看出她的真诚,具有冲澹型散文的特点。

在席慕蓉的作品中‘问句的使用’是一大特色,无论是在文中或文末出现,事实上,她想要表达出的可能是一种模糊、不确定的心态,她不仅在自问同时也在向读者发问。尤其,当席慕蓉在使用问句时,通常不会只使用一次,常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覆运用,连接而下,营造出一股沉重的气氛将全文笼罩。

席慕容《白色山茶花》赏析 第11篇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中,表现了对农人的怜悯之情。

席慕容《白色山茶花》赏析 第12篇

白色山茶花名篇散文

白色山茶花名篇散文

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而又美丽的花朵,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儿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一次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

席慕容《白色山茶花》赏析 第13篇

如果说寻花“历尽千辛万苦”的话,那一路把这花毫发不伤的从“好花常开”的江南护送回“冰天雪地”的北方,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

出发前,用绳子精心把两个小花盆固定在一起,花盆的四周用钢质的织针做支架,然后再围上一件棉袄,最后再放进一个大纺织袋里,这样,既能随时打开袋子让花苗呼吸到新鲜空气,又能防止花苗旅途中被挤压,被冻坏。

由于是春运高峰期,火车上人挤人,人挨人,为了我那心爱的花儿不受委曲,硬是让同伴们的行礼委曲一下,给我的“花袋”让出足够的空间,还事先声明着:“大家都别碰我的宝贝哟,谁碰我跟谁急哟!”火车还未开动,我和我的花儿就成了车厢的“亮点”了,所有的人都知道了,我在护送着“大熊猫”一样的宝贝回家。赞叹声中,有人还说着泄气的话:“难哟,这千里迢迢的,车上人又这么多,又是越走越冷的……”

我管不了那么多,无论有多难,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完好的把花儿护送到妈妈的面前,我要看到妈妈那象孩子般开心的笑。

火车到嘉兴站的时候,挤上来几个人,都提着大大的行李包,看看挤得满满的行礼架,一下子就相中了我那“花袋”宝地,嘴里说着:“这是谁的包哟,挤挤哦。”就动手去摊我的花儿,正在“闭目养神”的我突然瞪大了眼睛,一下子蹿到到座席上,伸手就拽住那人的手:“别碰我的宝贝!”那人惊呆中,在大家的说笑里,终于弄清楚了状况。没成想,那人也是个爱花之人。一路上不止一次的商量着:“看在咱们都是东北老乡的份上,把那花卖给我一棵吧。我那些朋友就是不让我带,说不是挤坏,就得冻死,带不回去的。”

最终,那人只是在我打开袋子让花儿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的时候,极羡慕极深情的往袋子深处看着花苗们。那种可望不可极的无奈,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自己当时的回绝有些残忍。

席慕容《白色山茶花》赏析 第14篇

滇西边陲的阿佤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戌边生活大都在此度过。

还是在当战士时,我所在的武警中队与当地城区学校是警民共建单位,我受聘成为该校的校外辅导员。每周有一节课的时间去学校一次,与小学生们一起,开展一些讲军营生活、法制宣传、书画阅读、正面引导等活动。也许是出于对军人的崇拜吧,学生们与我很亲近,有的在过生日时都会邀请我去参加,虽然同在一地,有的还经常给我写信。有几个学生很执着,直到我考进昆明的军校,毕业分配到新的工作单位都保持着书信联系。

有个佤族小学生朋友,跟我保持这种友谊关系大约有近十年的时间,直到他长大参加工作。期间曾对我说想穿上武警的迷彩服,学点我的“兵味”。后来我利用一次出差的机会,满足了他的心愿。那位学生后多次写信给我,要我一定到他家做客,我答应了他。有一年探亲归队时,我顺道去了一趟这名学生家中。

学生一家都是淳良的佤族人,非常热忱地欢迎我的造访,特地奉上有名的佤族水酒和鸡肉烂饭来招待我,他们的善良和热情叫我觉得有点受宠若惊。临别时,学生的父亲赠送我一盒自产自炒的香茶,我一再推辞,他们说这是佤族的规矩,对第一次登门的客人,必须接受主人的小礼物,否则视为不敬。我颇为感动,这其实是人与人之间温暖如春的关系啊,恭敬不如从命,我接受了他们的馈赠。

事情已经过去20多年了,当年喝过的佤族炒茶是那样的浓香隽永,回味悠长,至今仍怀想不忘,就像苍翠的阿佤山一样,永远矗立在我的心中。

席慕容《白色山茶花》赏析 第15篇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席慕容《白色山茶花》赏析 第16篇

白色的山茶花的散文

在我每天都要经过的那条路边,有一棵山茶树,开着白色的山茶花,她清静的、绽放着纯洁和与世不争。

苏州多雨,尤其是秋季。在烟云茫茫,细雨靡靡里,她宛如一位十七八岁的姑娘,幽幽怨怨,戚戚凄凄的伫立在烟雨之中。葱郁碧绿的枝叶,躲在朵朵盛开的花朵下,抽着嫩芽。她那一树白色的山茶花,像雪似玉,洁白无瑕。

她如画里的西施,袅袅婀娜,柔弱的病容惹人爱怜。每次看到她我都会想,她是如何经得起这冷冷秋雨的?气温一天比一天凉,我也在衬衫外加了毛衣,而她依旧不知疲倦、不问冷暖的盛开着。只是,在她的脚下,不知何时已经围出一层白色的落花,像仙女白色的裙纱落在地上了一样,让人不禁想过去帮她捡起,为她披上。

在一个风雨瑟瑟、路上行人近无的清晨,我打着伞走过那里,看到她依旧伫立在雨帘里,白色的花朵愈加婆娑,一些凋落了的花瓣落在她的绿叶上,落在她的周围,楚楚可怜。

她就像一位痴情的姑娘,在等待着心上人来找她。在秋雨沥沥里,她等了一天又一天,从一个个花蕾等到花瓣一片片调谢,等出一层厚厚的落花,但还是没有等到她的那位心上人。她无言又无声,孤单又寂寞,连一只能帮她同她的心上人传话的蝴蝶蜜蜂都没有。

我走进湿漉漉的草丛里,走向她。虽然我知道她等的'人不会是我,我更没有能力阻止她的等待,可是我也不知道为了什么要走向她,仿佛她是我的一位久别的知己,是我最要好的知心朋友,我怎么能忍心看着她一个人在这里冷冷清清。

我走到她的身边,我屏息着,她也一语未发,除了落雨声,全世界都十分寂静。

我默默的看着她那一朵朵圣洁的白花,雨滴落在未开放的花蕾上、落在开放着的花瓣上、落在叶子上,也落在已坠落于地面的落花上。

雨滴点点似人泪,惨惨簌簌落满襟。我好想帮她擦拭掉泪珠,但是我却不敢碰她,我怕碰触到她的痛处,让她再度落花。我们静静相对,互不言语,但是我们心意相通。

最后,我知道了她的心上人是谁,遗憾的是,以我的能力,我帮不到她,我联系不到她的心上人,我没有办法让她的心上人早点来找她。

我安静的陪了她一会就离开了,因为她说她并不需要人来陪,我完全理解她。我能帮到她的只是给她充分的理解。

她不需要安慰,因为她生来就是为了等待,为了一场没有结果的等待。但是只要她的心中有这份等待,无论是秋雨还是冬雪,她都能经受得起,也都能熬得过去。

山茶花的花期是在秋季至冬季,所以,她随秋风而绽放,等到春天来时,她便随冬季的离开而谢幕。山茶花花姿丰盈,端庄高雅,因害怕受到阳光的照射,所以常生于树萌之下。

而她等待的那一位,是四月清风,是暖暖艳阳,是春天。

所以,她与春天,彼来此去,动如参商,难以相见。

山茶花的颜色以桃红和红色为多见,白色的山茶花较为稀少。白色山茶花的花语为“纯真无邪”。在秋雨里伫立着的她,以她的花期,可能根本就等不到春天的到来便全部凋零,也有可能她会幸运一些,能匆匆看一眼春天再凋落而去。

她那一树白色的山茶花,像雪似玉,洁白无瑕,祈祷上帝给能她一双天使的翅膀,让她飞过山巅水涯,飞过前世今生,飞到那无关人间冷暖的地方,飞到他的身边。

其实,山茶花的心上人就如同我们的梦想,我们的梦想要经过秋的教诲、经过冬天的欺凌,才能迎来春天的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