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诗词 第1篇
吾爱诗词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1.《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莲。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2.《北使长城》
吾爱诗词 第2篇
诗词吾爱,吾爱诗词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厓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阮郎归·初夏》
吾爱诗词 第3篇
吾有一丽家,名“阳光馨城”,又名“阳光馨园”。吾爱此家,因此介绍。
进门曰厨房,厨房饭菜,吃极美。厨房边曰卧室,是卧室1,姥姥姥爷住于此。卧室旁曰客厅,可迎客也,也可吃食也。客厅旁曰卧室2,是父母之间也。旁是卧室3,是吾间,墙上满,还有公主,有一橱也,图为羊,准羊年,卧室后曰阳台,可观小区全景,极美也。
吾爱家,有父母爱,有开心事。
把古文转变成文章:
我有一个美丽的家,叫做“阳光馨城”,又叫做“阳光馨园”。我非常喜欢这个家,所以才介绍一下。
一进门,就能看到厨房,厨房里面的饭菜,吃着味道极美味。厨房旁边就是卧室,我把它叫做卧室1,姥姥姥爷在晚上在里面谁。卧室旁边是客厅,既可以迎接客人,又可以在里面吃饭。客厅的旁边是卧室2,我爸爸妈妈在里面休息,旁边是卧室3,是我的房间,墙上有花,还有公主,里面有一个橱子,上面的图案是喜羊羊的,正准今年是羊年。卧室的后面就是阳台,可以看见小区所有的景物。
我爱我的家,有了父母的爱,才有了那些开心的事情。
吾爱诗词 第4篇
吾爱诗歌
雨月,窗弦,
两个人,
一双眼睛,
深望,
两种思念。
湖边,水蓼,
两只鹭,
一双翅膀,
同羽,
两厢情愿,
清风,
波粼,
一叶舟,
双浆,
悠荡终生的期盼。
北望,
夕日,
几缕云,
堪破伊人的命眼。
流水逝月偏江南,
三生顽石,
岁岁年年。
几载春晖灵河畔,
离人花残,
流光易断。
心事悬在孤月,
在绒绒的天上,
在幽幽的心田。
语墨若隐若现,
在绒绒的绵云里,
在幽幽的馨草间。
易水是一种信念,
如同荆轲的决裂
为依依惜别的一凌纱,
不再回眸。
巫山是一种典范,
如同离思的忠贞,
为曾经沧海的.一半缘,
不肯移情,
梧桐树道不出,
温庭筠的离别苦,
海棠花美不过,
唐寅妻的满面妆,
吾爱彧彧,
吾爱潆潆,
吾爱那轻灵俊俏的,
那轻灵的
俊俏的,
可也曾爱我?
吾爱诗词 第5篇
诗词吾爱
1.《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2.《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3.《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4.《君子于役》
吾爱诗词 第6篇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喜欢什么颜色?”你也许会猜:洁白无瑕的白色,热烈积极的红色,沉稳优雅的黑色,生机勃勃的绿色……但是,我最喜欢的颜色是蓝色。
蓝色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带给了人们感悟――
天空是那样广阔无边,那样湛蓝。有一天,我刚和同学吵了一架回来,心情非常不好。我静静地躺在草地上,仰望着湛蓝的天空。蓝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有的像一只可爱的绵羊、有的像一只巨大无比的大象、有的像一只饥肠辘辘的狮子……它们在空中慢悠悠的飘动互相包容。忽然,我发现:我们对地球来说就是一粒小小的电子。所以一件小小的事情就不算什么了,是那蓝蓝的天空,教会了我要心胸开阔。
大海也是蓝色的。有一天,爸爸带我去看海。爸爸告诉我:“我们都是大海的子民。我们离不开大海,你看,我们吃的海虾、螃蟹、带鱼、黄鱼……都是从大海里捕捞出来的……”听着听着,我发现,大海有一种神秘感。似乎还存一种种海味,在等待我们的品尝。
东海实验学校的校服也是蓝色的。每当升旗仪式时,我都会不知不觉地瞟一眼全样的同学,远远望去,就像一片蓝色的海洋。我们就像一颗颗蓝色的水滴一样,汇聚成一片汪洋大海。的确,滴水成河,我们东海莘莘学子,正努力吸取知识,努力跑向我们的人生大海。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蓝色。那你喜欢什么颜色呢?
吾爱诗词 第7篇
关键词:海天诗话;诗歌;翻译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海天诗话》为清末民初皖籍名家胡怀琛所作之书。名为“诗话”,似颇老套,展卷细读,却见特异之处:此书“专辑欧西、东瀛诗之译作,隶以国人诗之记海外事者”,既反映出清末民初中西文学交流之况,更令人可以直接感受到“五四”文学革命到来之前,神州大地新文化、新思潮之涌动,而诸多新思想、新观点的提出,也使这部著作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
胡怀琛生于安徽泾县一文化世家,祖上胡承珙为明嘉庆年间皖系汉学名家,其兄胡朴安则以文字、训诂研究闻名于当时学界。胡怀琛幼年受乾嘉学派影响较深,但时代风潮还是将其推至新旧文学交接地。民国初年,他一方面推出《清季野史》三编、《清谈》十卷,以传统视角叙史,“谈以清名,谈逊清之往事”;另一方面写作大量文言笔记式小说,诸如《虞初近志》、《黛痕剑影录》、《见闻述存》、《蕉窗雨话》等等,颇合鸳鸯蝴蝶派之路;与此同时,他又步入新文学阵地,不仅出版了白话新诗《大江集》,并接连写下《中国文学评价》、《白话文谈及白话诗谈》、《新文学浅说》、《尝试集批评与讨论》、《新诗概说》等专著,就新文学本质及建设发表见解。正是在此意义上,“赵景琛说胡似乎是苦闷而彷徨于新旧文学之间的人,旧文人方面感到他不够旧,新文人方面又感到不够新。”[1]
而问世于清末之《海天诗话》,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时间顺序上看,恰恰是著者尝试走出封闭、僵死的旧文学天地的第一步。
首先,作为中国第一部专论译诗之诗话,出身于经学世家的胡怀琛以极大的热情拥抱了外来诗作。他认为:“孰谓西诗无益于我乎?大抵多读西诗以扩我之思想。”他赞同“西人诗大半激发人之志气,或陈述社会疾苦,字句不嫌浅易,而以能感人为归”的作法,高度评价英国作家肯斯里西“善摩写小民疾苦,能使读者陨涕。彼国民率爱读之,而富人视若仇雠”。对马君武所译歌德(贵推)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阿明海岸哭女诗》,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由衷喜爱,不仅评价这首爱情诗“苍凉悲壮,使读者泫然泪下”,并将马氏九首译诗悉数收入诗话。对“醉心自由”的欧西诗人拜伦(摆伦),胡怀琛深表景仰,并打破诗话体例,全文收录胡适所作拜伦年表。目及日、英、德、法、意大利、芬兰、印度等诸多国度之诗人诗作,胡怀琛或述或评,视野开阔,正是在此意义上,潘飞声写诗赞《海天诗话》为:“君为广大教化主,重译佉卢作正声,看掣鲸鲵东海上,五洲大地拓诗城。”[2]
其次,《海天诗话》如中国诸多传统诗话一样,在文史资料搜集、保留方面作出了贡献。尽管著者依然将诗话作为“可资助谈”、“以供茶余客话”之材料,“走笔录之”时多以“趣味”为先,但他对散见于东西方杂志中的短篇断句、名言逸事的多方搜集整理,还是保留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中西文学交流的诸多史实:诸如俞樾选辑《东瀛诗选》;日本诗人管茶山和唐伯虎《花月吟》所作二十首汉诗;管茶山、唐伯虎之《茶山花月吟》在日本的出版;马君武、苏曼殊之译诗活动;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对拜伦《哀希腊》诗之不同翻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与朝鲜之士安重根之诗作等等。此外,《海天诗话》还记载了诸多中国近现代诗人描写异域情态之作:譬如王韬(紫诠)、蒋观云、孙毂任游历日本诗作,潘兰史游历德国诗作,以及当时学人走出国门之后纷纷写下的《柏林竹枝词》、《伦敦竹枝词》、《东京竹枝词》、《南洋竹枝词》等等。
当然,《海天诗话》之最大贡献,莫过于著者对译诗见解的阐述。这些阐述虽然散乱,难言系统,但毕竟属于中国早期译诗理论的开山之作,其文学史价值不容忽视。针对彼时国人翻译外国诗歌的状况,胡怀琛按照翻译水平高低将其分为三类:“大抵多读西诗以扩我之思想,或取一句一节之意,而删节其他,又别以己意补之,使合于吾诗声调格律者,上也;译其全诗,而能颠倒变化其字句者,次也;按文而译,斯不足道矣。”这就特别强调了翻译文学作品之移情与涵养神思的作用。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要翻译外国诗歌,仅仅懂得外文是不够的,“欧西诗人思想,多为吾国诗人所不能到者”,诗歌翻译者必须有对于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欧西之诗,设思措词,别是一境。译而求之,失其神矣”。对于如何才能存其“神”,胡氏提出中西诗韵的交合,著者与译者视域的融合:“能文者撷取其意,锻炼而出之,使合于吾诗范围,亦吟坛之创格,而诗学之别裁也。”为此,他坚决反对“直译”,提出“或谓文学不可译,此言未必尽然。文学有可译者,有不可译者。能文者善于剪裁锻炼,未必不可译。若据文直译,则笑柄乃出矣。”这就明确指出诗歌翻译之特色,开创中国现代译诗理论之先河。
此外,《海天诗话》还尝试了对中西方诗家的比较研究。例如“摆伦者,英国之诗豪也,论者比之中土李白”,西方诗人“陈述社会疾苦,字句不嫌浅易,而以能感人为归。求之吾国诗人中白香山之讽谕,庶几近之。”又如“别所松阴名一郎,日本播磨人。《秋日田家》云:‘霜风临水满前坡,园柿联珠累累多。野老不关风景好,斜阳映处曝耕簑。’词句清新,能写出田家风景。然自吾人视之,于前两句稍嫌其俗。且若出吾国人手,则四句‘映’字必不用,‘曝’字必为‘晒’字,于此等处一见知为日人诗。”胡怀琛此种比较,虽然只是一种简单对比,实非深入,但身处“五四”文学革命之前,以诗话形式进行中外诗人、诗作比较,胡怀琛究属第一人。
当然,民国四年的胡怀琛,毕竟没有真正走进新文学领域,传统诗话对其思维的拘牵清晰可见。譬如,他一方面将大量篇幅给予日本汉诗;另一方面他却特别强调:“余作《海天诗话》,多搜日人诗,非扬之也,亦以见中土文学传播之广耳”,“大中华”唯我独尊思想依然存在,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此外,相对于日本汉诗,胡氏对于西方诗人、诗作的了解显然十分有限,评介也显得力量不足。
参考文献:
吾爱诗词 第8篇
罗锡文
大地钟神秀,矜然带甲生。
丹青抒五蕴,笔笔向天横。
李妙丹
少年游 · 日夕
斜阳岛外满霞晖。岛上鹭鸶归。春色喜妍,水波微皱,清浅泛金霓。
一年好景今正是,花放满湖堤。佛口含丹,燕亭碎步,此画古今迷。
符传宝
清明见闻吟怀
时下清明似探亲,大方阔气抖精神。
兴来结伴踏青去,罕见坟头落泪人。
张华兴
怯怯春风近,依依柳唱莺。
天高宜揽秀,时下正清明。
房嘉海
寂寞孤魂整一年,偏偏此际闹坟前。
风中纵火焚黄纸,野外升霾卷黑烟。
吾爱诗词 第9篇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一曰须言之有物
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吾所谓“物”,约有二事。
(一)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吾所谓情感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资也。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复绝于古也。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未矣。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
二曰不摹仿古人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此文之进化也。试更以韵文言之。击壤之歌,五子之歌,一时期也。三百篇之诗,一时期也。屈原苟卿之骚赋,又一时期也。苏李以下,至于魏晋,又一时期也。江左之诗流为排比,至唐而律诗大成,此又一时期也。老杜香山之_写实_体诸诗(如杜之《石壕吏》、《羌村》,白之《新乐府》),又一时期也。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苏柳(永)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至于元之杂剧传奇,则又一时代矣。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之《水游传》视《左传》、《史记》,何多让焉。《三都》、《两水》之赋富矣。然以视唐诗宋词,则糟粕耳。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当作相如子云之赋。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时,违进化之迹,故不能工也。
既明文学进化之理,然后可言吾所谓“不摹仿古人”之说。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前见国会开幕词,有云,“于铄国会,遵晦时休”。此在今日而欲为三代以上之文之一证也。更观今之“文学大家”,文则下规姚曾,上师韩欧,更上则取法秦汉魏晋,以为六朝以下无文学可言,此皆百步与五十步之别而已,而皆为文学下乘。即令神似古人,亦不过为博物院中添几许“逼真赝鼎”而已,文学云乎哉。昨见陈伯严先生一诗云:
涛园钞杜句,半岁秃千毫。所得都成泪,相过问奏刀。万灵噤不下,此老仰弥高。胸腹回滋味,徐看薄命骚。
此大足代表今日“第一流诗人”摹仿古人之心理也。其病根所在,在于以“半岁秃千毫”之工夫作古人的钞胥奴婢,故有“此老仰弥高”之叹。若能洒脱此种奴性,不作古人的诗,而惟作我自己的诗,则决不致如此失败矣!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于《儒林外史》、《水游》、《石头记》。然非摹仿之作也。)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
三曰须讲求文法
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作骈文律诗者为尤甚。夫不讲文法,是谓_不通_。此理至明,无待详论。
四曰不作无病之
吾爱诗词 第10篇
拨弄烟雨的江南,停驻黄昏的小城!盛夏七月,相约江阴黄山之巅----爱晚亭,亭非亭,楼也!傍山而依。有楼有酒,有楼下江阴大桥默然而立,无亭!但可以把酒临风,听滔滔大江东去,浪淘尽,品饮风中岁月的诗吟!青葱浴湿,回望亭的尽头,春风十里,回眸,轻轻的洒落洪荒的初识!
转动酒局的桌盘,透过亭楼的小窗,天光暗淡,杯中的热情,映照时光的面庞,江水汤汤!物换星移!少年时的狂傲都在静默的风里,随远望西北低垂的天幕里,听亭外滴滴急骤的江雨,点点滴滴滴落在夜色里每一片乡愁的叶子里!
“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岁月蒹葭,不忘初衷,带着心灵的行囊,孤独的穿越,以为每一次的远行,都是满眼的希望,清晨的丝丝细雨,黄昏的杯杯忧愁!在江南悠远的江撸声里,淡淡的,随着远去的风,远去的背影,远去的淡忘里,静静的搁浅在亭下的码头!不需记忆,只需今夜的酒,今夜 的朋友,今夜的惬意!今夜这从古诗:停车坐爱枫桥晚,里大致写意而出的“爱晚亭”里,放飞出醉意而快乐天堂鸟,抵达快乐的彼岸!
也许,偶尔风和日丽,登高驻亭,执酒远眺,江波鳞鳞,微涟冥色,江鸟习习,微闭双眼,听风和鸟儿轻轻弹弄江面的琴音,静谧中,仿佛可以听见吴地江南女子缥缈轻侬,轻嫣软语的浅唱。推开世事欲说而休的烦恼,涤荡心灵厚厚的尘土,让放飞的感觉慢慢舒展,似梦,非梦,是不是可以在“爱晚亭”里,寻着梦,拥着你,品饮江色!直到天荒地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清冷的醉,似乎是一种漫长的相遇,没有光,没有过多的语言,没有雨,天色也没有天青青水墨画的感觉,也没有诗中长长的小巷,喧闹的人群都已褪去,一亭,名曰爱晚亭,暮然回首,醉意阑珊的眼里,你却悄悄停在那里!如诗如画,荡过岁月的铅华!
如果人生的过往是一场始终要散去的宴席!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风景,还有一路熟悉了又陌生的人们,走了又去了的背影!伴着清风明月,伴着快乐忧伤!冷暖无声,咫尺天涯,重逢,是隔着念想的回忆,如果可以,请让我静静地淋着雨,立于亭下,看江水东去,采一缕清风,就这样等你,只是等你,来一场不见不散的相约!醉了,醒了!见了,散了,在了,不在,爱晚亭都在!
因亭志意,今记之,故为爱晚亭记!
吾爱诗词 第11篇
初春踏雪
冬色已归久旱凶,圣神偶访谴群龙。
一场飞雪纵情落,几树梅花开正浓。
雪后观景
晨练苍原漫步归,长堤披色若白帷。
晓风袅袅还稍冷,乘雪农民撒化肥。
春感
阳光舒,
水漫流;
雪融平添几分愁;
早春怜自秋。
昨夜织诗在,
梦书墨畅游;
醒来花乱不清眸,
剑气谁与偷?
春忆故乡
故乡春色忆,仙境赏妖娆。
树影凝霜界,山风遒劲咆。
溪冰折碧水,奇鸟互_。
曲径遥遥远,裙童念脆谣。
勤农春早
婉转鸟鸣如浪潮,艳阳暖暖渐温高。
春晨早见勤农女,种菜正挖山药壕。
误事入诗
预意出门托去雁;哪知贪墨暮帷裁。
生活日记尽花絮,拾趣平凡诗里栽。
雷说
滚滚巨遒云上行,常常归去又无声。
若知何处不平事,撕裂墨天怒目睁。
苍原小草
冬去春来小路边,茎黄芽绿草悠然。
无需几日艳阳抚,举目青青溢满川。
春风之感
小路悠长微绿茵,稍行感热慢宽巾。
疾风万缕啸如虎,只是尽心移暖春。
求精
书法多年勤笔耕,隶真篆草墨中鸣。
挥毫总有不如意,小楷还需枕腕精。
听诉说
不识春军何处栖,出门探看暖风急。
关东飘落孤独客,相遇荷锄说往昔。
目睹灾难
山摇海啸上瀛台,举目全球皆慰灾。
思旧捕鲸多固执,悲歌天地共哀哉。
把持舆论需澄清
倾国倾城倾世界,伪君男派骂狐精。
胜王败寇定青史,毒以娇娥枉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