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式微》原文及赏析(通用4篇)

诗经《式微》原文及赏析 第1篇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定(作乱的)陈、xxx,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到那(山间的)xxx之地。无论生死(都在)一道,(当年)与你(早就)约好。我愿意牵着你的手,发誓与你一起变老。可叹如今散落天涯,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诗经《式微》原文及赏析 第2篇

河畔的芦苇碧绿苍翠,深秋的露水凝结成了冰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佳人,就在河的那边。我要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顺流而下追寻她,她好像就在水的**。

河畔的芦苇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晒干。我那深深思念的佳人,就在河睡的岸边。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好像就在河中的小岛上。

河畔的芦苇繁茂清亮,清晨露水依然没有消失。我那魂牵梦绕的佳人,就在水边。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迂回难走。顺流而下追寻她,她好像就在水中的沙洲上。

诗经《式微》原文及赏析 第3篇

关于此诗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也有人认为这是情人幽会相互戏谑的情歌。《毛诗序》说是黎xxx狄所逐,**xxx,其臣作此劝他归国。xxx《列女传·贞顺篇》说是xxx女嫁xxx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诗经《式微》原文及赏析扩展阅读

诗经《式微》原文及赏析(扩展1)

——诗经式微赏析

诗经式微赏析

式微,式微,xxx归?xxx之故,xxxxxx!

式微,式微,xxx归?xxx之躬,xxx泥中!

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微:幽暗不明。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故:为了某事。④xxx:露中,露水之中。

暮色昏暗天将黑,

为何不能把家回?

不是为了官家事,

怎会顶风又饮露!

暮色昏暗天将黑,

为何不能把家回?

不是为了老爷们,

怎会污泥沾满身!

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个短篇小说《xxx长城建造时》。广大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筑长城,据说这是来自遥远京城中**的圣旨。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皇 帝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

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处境,大概适合于所有的.小人物的生存将况。小人物没有大多的奢望,没有无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饱穿暖居安。他们的纯朴忠厚与愚昧无知并存,如xxx笔下 的阿Q一样,划船便划船,椿米便椿米,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着。 他们只管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所以xxx说他之所以 写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现在来看,身为小人物而敢于发牢骚,并且牢骚之辞竟可录入书中,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者和被**者。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它让人想到,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统 治的人,把不满自己**的**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究竟是愚昧 还是一种权谋?

诗经《式微》原文及赏析(扩展2)

——诗经邶风式微原文赏析及翻译(诗经邶风式微)

“溥天之下,xxxxxx;率土之滨,xxxxxx”这句话听起来非常耳熟,如果你听到这句话,可能会立刻热血沸腾,非常羡慕说此话的人的那种自得意满的劲头、那种xxx者的荣耀感,心想要是这句话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该有多好。不过后世对这句话的引用属于断章取义,脱离了原来的语境,表达的意思就会和其原意有较大的出入。这种现象其实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诗开始流传的时代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候的公卿大夫们在朝会、宴飨的时候经常引用《诗经》里的诗转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有谁不会引用或者听不懂别人话里的意思,是会非常尴尬的,意味着他是一个没文化的大老粗,挺没面子,这种现象还有一个专业术语,叫“赋诗言志”,说得不好听一点,就叫“装大咖”,但“装大咖”大概是人的通病,能装的时候尽量地装一下,实在装不了就只好算了。

“溥天之下,xxxxxx;率土之滨,xxxxxx”就出自《诗经》,属于“xxx”部分,题目叫《北山》,其全诗如下: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xxx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xxxxxx;率土之滨,xxxxxx。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xxx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xxx,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xxx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第一段里第一句是说“登上北山,去采山上的枸杞子”,这一句和后面没有直接联系,是《诗经》常用的“起兴”的手法。关键地方是后面的四句,说的是这位身体健壮的士子,从早到晚忙着干工作,xxx的差事没完没了,根本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我们要注意“士子”这个字眼,后世的“士子”常用作读书人的代称,在《诗经》的时代,xxxxxx室和诸侯国的**,分为卿、大夫、士*,士属于“金字塔”最底端的**,相当于现在行政机构里没有职务的最底层的办事员,所以《北山》这首诗,一开始就是一通牢骚。

第二段这位***继续吐槽自己的工作,他说,天地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xxx的土地;每一个臣子,都是xxx的臣子。大夫分派工作总是不公*,分给我的工作总是那么繁重。大家看到这里就明白了,“溥天之下,xxxxxx;率土之滨,xxxxxx”不是xxx说的,不是在表现“xxx者的荣耀”,而是一个底层***在陈述一个事实,大家一样都是xxx的臣子,凭什么总是欺负我好说话。

第三段继续发牢骚,我每天乘着马车四处奔走,总有干不完的差事。我的上司说我年经,身体壮实,要多干活,就派我东西南北马不停蹄地奔波。

后面三段要合在一起看,它们有一个特点,每两句构成一组对比。大致意思依然是说太不公*了,简直是太让人伤心难过了。凭什么有的人舒舒服服地坐着,有的人竭尽全力为国事操心;有的人仰面躺着休息,有的人在路上不停奔波;有的人对上面的指示充耳不闻,有的人要辛苦地去干活;有的人四处游乐,有的人忙得昏天黑地;有的人轻松地喝酒,有的人老担忧被上司挑错;有的人指手画脚,有的人什么事都得干。

合起来看,《诗经•xxx•北山》属于劳役诗,通篇是一个小***对于工作苦乐不均的牢骚。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诗经•xxx•北山》: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此诗短小,每章的前两句写景,后几句抒情。可以看出,诗人为了公事,起了个大早,上路时星星还在天空闪耀,真是披星xxx!他感叹自己从到晚就没有闲暇的时候,这么早就从暖被窝里爬出来真是命穷。

式微,式微,xxx归?

《诗经•邶风•式微》:

式微,式微!xxx归?xxx之故,xxxxxx!

式微,式微!xxx归?xxx之躬,xxx泥中!

“式微”中的式是语气助词,无义。“微”是天黑的意思。这位诗人悲叹说,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因为君主的缘故,我怎么会一直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

无奈呀,谁让我是个身份低微的小***呢?我的使命就是干活。

《式微》这首诗很有意思,余xxx先生《诗经选》说:“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由于影响很大的《毛诗序》把它解释成劝人归国之作,到后来,“式微”一词竟衍变为一个**“归隐”的意象,比如xxx维的田园诗**作《渭川田家》里有:“即此羡闲逸,xxx吟式微”,说羡慕农家田园生活的闲适,惆怅自己无法脱离官场,归隐田园。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诗经•邶风•北门》: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xxx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xxx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xxx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这位诗人说自己非常忧伤难过,没有人知道他的艰难。日子过得贫寒困窘,差事一大堆,干也干不完,回到家里,家里人也不理解,还骂他,真是太糟心了,真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哎,有什么办法呢,都是老天的安排,认命吧。

曾有人给《诗经》的内容做了个非常精要的概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意思是《诗经》里的诗写的都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他们做的各种各样的事,抒发的是他们做事时喜怒哀乐的情感,是典型的的“为情而造文”,绝对是有感而发,绝不是无病*,玩文字游戏。

读《诗经》里的这些劳役之作,真切地感受到《诗经》时代底层士子的不容易,如同现代人工作中的各种纷扰,我们也有披星xxx,我们也有苦乐不均,我们也有牢骚不满。

禁不住对着诗作感慨:“我们都太难了。”

诗经《式微》原文及赏析(扩展3)

——诗经式微赏析图画

诗经式微赏析图画

诗经《式微》原文及赏析 第4篇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深秋清晨,xxx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 “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一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 “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 “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采采”,使全文声情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