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x翻译及赏析 第1篇
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xxx的肥xxx死去、弓弦朽断。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
赏析
这是一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品,作于xxx淳熙四年(1177),xxx53岁。这时xxx因力主抗金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刚刚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饮颓放的莫须有的罪名,免去职务,他xxx国热忱,却没有用武之地,眼看着**阶级醉生梦死,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一味的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内心十分愤慨。于是他在《xxx》这首诗中如实地描写了由南宋朝廷长期执行投降**造成的恶果,表达了对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视,对**集团的愤怒谴责和对要求_的爱国战士、xxx的同情。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十二句,共分三段,四句一段,一段一层意思: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xxx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第一段从南宋**集团写起。戎——是古代对外族的称呼,这里是指xxx侵略者。和戎诏——是宋朝**向xxx侵略者求降的诏书,xxx隆兴**(1163)于福力大败,而向xxx下了求和诏书,从那时开始到xxx写这首诗时,一共十三、四年,说十五年是举其成数。从那时起,将军虽统帅兵马驻守边境,却无从发兵,无事可作。空临边——是白白地到边境去。指将军不得作战,不是不肯作战,为什么将军不战空临边呢?这因为南宋**集团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惜出**家、民族的利益。
“xxx”一句,沉沉——形容屋宇深遂。按歌舞——指依照乐曲节奏载歌载舞。这一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他们妥协、投降的实质,在大敌当前,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者却是一味追求灯红酒绿,争歌逐舞的享乐生活。他们贪生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诏”,致使那些养来抗敌的战马,用来杀敌的弓箭,死的死,断的断,而且马是肥死,弓是朽断。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呀!“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补充,这两句都与和xxx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第二段由写南宋**集团写到边防战士,与“将军不战空临边”一句照应。“戍楼刁斗摧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这两句是写战士苦闷悲愤的心情,由于**集团的投降**,北方失地不能恢复,战争没有终结,他们也就长年累月地驻守戍楼不得与亲人团聚。他们迫切地要求驱逐敌人**祖国,可这愿望却长期不得实现,他们只得在刁斗报时的声音中,让时光白白地流逝,于是,每当明月之夜,他们就情不自禁地怀念故乡的亲人。战士们用悲凉的笛声来传达自己不能以身报国的苦闷和悲愤。然而xxx之中的**者们,还在依照他们自己的乐曲去载歌载舞,哪里会听到并理解笛声中的含义呢?于是活着的战士熬白了头发,死去的烈士空流了鲜血。夜空中传来凄凉的笛声,明月徒然地照着留在沙场的**。所以诗人说:“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这是描写空怀壮志的苦闷和激愤的心情,是和戎的投降**贻误了战机,使他们进不能杀敌尽力,退不能还乡会亲,而只能遥望天边的月亮,守着同伴的**,听着哀怨的笛声,前途未卜,国家无望,内心何等的凄凉。这是第二段。诗人的感情也是悲痛难忍,情绪激烈的。“空照”、“谁知”等词语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
最后四句是第三段,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写在敌人**下被**的北方人民即所谓xxx。“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这两句是说,北方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侵略,但是**者从来不可能在这里长久地占下去,诗人坚信总有一天敌人会被赶走。这是一层意思;这两句同时可以理解成是对**者的谴责。中原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武装侵略,但都没能够让他们站住脚,如今在南宋**者和戎投降**下,金侵*国,侵*原至今,已经传过四世,**者只顾自己苟安,早把***的人民给忘了。xxx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xxx能够挥戈北上,xxx国**的局面。然而xxx们期待北伐,盼望恢复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只好空望着南方,伤心落泪。这就是结尾两句“xxx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的含义。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xxx》这首诗虽然既写了**集团,又写了将士、xxx,但是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线索——南宋**下诏和戎,这是诗的第一句指明了的。正是因为下诏和戎,将军才不战空临边,战士才不得趁年轻力壮上阵杀敌,xxx才不得从外族**的水深火热之中**出来。诗人的思想倾向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诗中所表现的对南宋集团妥协投降**的谴责,对抗敌爱国的将士和xxx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正因为表现了这些思想,所以我们才说这首《xxx》集中体现了xxx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xxx诗歌爱国**精神还常常表现为他壮志未酬的愤懑。在《xxx》这首诗中,虽然不像《书愤》等诗那样直接表现这一点,但是在“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间也隐含着自己倾音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人与抗金的将士们是息息相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xxx》诗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而且有充沛的感情,丰满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具体说来,概括性强,抒情性强,语言精练自然,圆转流畅,是这首诗的特点。同时也可以说是xxx在艺术上的共同特点。这首《xxx》诗的风格是沉郁、苍茫、悲凉、激越的。xxx创造性运用了《xxx》这种古乐府的旧题,“xxx”原来以边塞为题材,抒发从军战士怀人思乡的内心感情。而xxx从和xxx诏的**集团写到边塞戍楼的战士又写到中原忍死的xxx,诗的内容丰富了,境界扩展了,思想意义也更深刻了。它的风格也不再是一味的低回哀怨而是沉郁苍茫、悲凉激越的了。xxx还相当巧妙地紧扣着关、山、月三个字,去**材料表现主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很强的抒情性。关山原是**边塞的地理特征,防守时总是在山势险峻之处设置关塞。而xxx却突破这一限制,把关山扩大开去,从关山以内写到关山以外。关山以内是后方,那里xxx之内的尽兴的浅斟低唱,无休止地轻歌漫舞。关山本身是前方战士的戍楼,那里有楼内生者的苍苍白发,楼外死者的累累白骨。关山以外,是***,那里有残暴敌人的干戈**,无辜百姓的血泪酸辛。诗人由近及远,把几方面不同的事物排列在一起,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爱憎的感情、是非观念,形象而具体地揭示出爱国和**两条**路线的尖锐对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浓郁的抒情性。同时诗人还紧扣“月”字,利用月亮的连续变化,周而复始,来表示时间的推移、季节的转换,这是从纵的方面贯穿和戎诏下十五年的历史。而且月在我们民族的传统中象征着美好的团圆,因此守边的战士见了它抒发怀乡之情;**的xxx见了它,牵动故国之思。可是在南宋**集团看来,这正是烹歌煮酒的良辰美景。同是明月,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生活处境人们的心目当中,感受不同,反映不同;同是明月照射着xxx的歌舞,照射着前方战士的白发、**,照射着***xxx的泪痕,而且在十五年来就这么一直照射着。歌舞沉迷,xxx多,**未收,泪痕依旧。借着月光的照射,诗人从历史到现实,把长期和戎不战的***面,作了鲜明真切的艺术概括,沉痛悲愤之情充溢于xxx行间。诗的语言也晓畅*易,精练自然,没有剑拔弩张惊人的句子,但在客观事实的描述中,却更显出一种摧人泪下、惊心动魄的力量。由此可见,说《xxx》思想性、艺术性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结合,能**xxx诗歌的思想艺术特点,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xxx 《xxx》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扩展阅读
xxx 《xxx》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扩展1)
——xxx:xxx
《xxx》
xxxxxx翻译及赏析 第2篇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xxx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xxx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xxx的肥xxx死去、弓弦朽断。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
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
xxxxxx翻译及赏析 第3篇
思乡诗xxx赏析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xxx,吹度玉门关。
汉下xxx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
xxx:乐府《横吹曲》调名。xxx:今山西大同市东有xxx山。汉高祖xxx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评析】: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xxx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xxx”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xxx’,伤离别也。”xxx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xxx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xxx,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xxx,好象唯恐“几xxx”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xxx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xxx”,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xxx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xxx浩浩,似掠过几xxx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xxx《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xxx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xxx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xxx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xxx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xxx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xxx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xxx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xxx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xxx,吹度玉门关”的xxx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xxx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明代xxx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xxxxxx翻译及赏析 第4篇
《春江花月夜》全诗翻译赏析
xxx虚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xxx,何处春江无月明。
xxx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xxx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xxx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xxx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边的平地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xxx,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xxx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13)扁舟:孤舟,小船。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5)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21)逐:追随。
(22)xxx:月光。
(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
(26)xxx湘江与潇水。
(27)碣石、潇湘, 泛指天南地北。
(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月:趁着月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海上那一轮明月,正伴随着潮水的涌动一同升起。
月亮的亮丽光华,随着波浪闪耀到xxxxxx;什么地方的春江会没有月亮的朗照之光啊!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芳香的草地流淌;月光照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全都像细碎的雪珠闪烁。
天空中月光如同晶莹的白霜流布,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岸边的白沙也被映照得看不清晰了。
江水与天空连成了一片透明,没有一点细微的灰尘;只有一轮孤独的明月高悬在中天。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早见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着人的呢?
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绵延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地眺望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
谁也不清楚江上的月亮在等候着什么人;人们只看见长长的大江不断地送走流水。
一片白云向远空缓缓飘去;青枫浦那种远游者逗留的地方,一定有游子禁不住心中的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漂流在外?他又在什么地方思念着明月照耀的爱人的小楼呢?
多令人伤心啊,此刻那楼上的月光正流连不去;它应该也照耀到了离去游子的梳妆台。
它溜进爱人漂亮的闺房,卷上窗帘也赶不走;它留在捣衣石上,用手将它拂去它还会返回。
游子思妇们此时相互思念,却听不到对方的音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流去关照对方啊。
可恨送信的鸿雁早就飞走,月光又不能渡过;传情的鱼儿也藏到水底,只剩水面圈圈波纹。
前一夜寂寞的水潭边,就梦见了花朵零落将尽;春天已过了一半还不回家,怎不令人伤心。
江水不停地流走春景,春景就快要流尽;江潭上方美好的夜月,也开始偏西了。
残月深深隐入了茫茫海雾;远在北方碣石xxx湘的离人啊,回家的路途该是多么的遥远。
不知其中能有几人乘着月光转回家乡?残月掩映着大江两岸的树木,深深激荡人的心情。
赏析:
xxx虚(660年-约7),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官兖州兵xxx与xxx、xxx、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今仅存诗两首。
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在唐代,似乎没有xxx虚的诗集传世。明嘉靖年间,xxx选编的《古今诗删》收录了xxx虚的《春江》诗。是金子总有闪光时。等待了将近一千年,xxx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xxx虚的作品。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xxx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xxxxxx翻译及赏析 第5篇
xxx《xxx》全诗赏析
xxx
唐 xxx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xxx,吹度玉门关。
汉下xxx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创作背景
xxx看见征战的场景,因此他感叹xxx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此诗就是在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时所作。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 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 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 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xxx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xxx,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xxx,好像唯 恐“几xxx”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xxx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 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xxx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 望故园时,但xxx浩浩,似掠过几xxx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xxx《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 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xxx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 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xxx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 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xxx曾被匈奴在xxx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xxx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 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 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 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xxx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xxx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 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 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 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 往往狭窄。但xxx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xxx,吹度玉门关”的xxx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xxx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 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 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知识扩展】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习大异其趣。全诗洗尽铅华,为xxx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是xxx的代表作之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二句以抒写情性为主。“东皋”,泛指xxx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借用xxx(归去来辞)“登东皋以xxx”的'诗句, 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故而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xxx《短歌行》“绕树三匝,xxx可依”的诗句。这两句诗 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xxx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 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 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 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 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 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xxx静,诗人于xxx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 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xxx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可 是,身临其境的xxx,他的感受远不能象田园诗人那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最后 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xxx的隐逸之士。有人评曰:“读《野 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正深得本诗的主旨。
本诗首尾两联抒情言 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诗人的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 悦。诗中所蕴含的不尽之意,更使人们长久地咀嚼、回味。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为xxx后代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