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原文及翻译拼音 第1篇
观沧海全文(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xxx。
观沧海全文翻译(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字词句解释(意思):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xxx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xxx: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xxx生:指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丰茂:指茂盛,茂密。
9.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xxx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天河。
14.幸:庆幸。
15.甚:极点。
16.至:非常。
17.咏志:即表达心志。
18.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9.咏:歌吟。
20.志:理想。
21.歌xxx: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拼音 第2篇
原文:
观沧海
朝代:魏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xxx。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注释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xxx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9)萧瑟(xiāo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xxx)。
(20)志:理想。
(21)歌xxx: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赏析: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拼音 第3篇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建安元年,xxx纳部下枣祇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xxx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xxx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xxx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xxx:“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在xxx田的同时,xxx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xxx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xxx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xxx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xxx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xxx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通过以上二项措施,xxx统治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这是xxx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
屯田制的实行,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当然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这个政策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短时间内就将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称其为一大创举并不过分。xxx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xxx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xxx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这些政策之厉害,可以从下面的事例中反映出来:第一,xxx在汉中打过两仗,先战胜张鲁后败于xxx,但由于北方的元气恢复他前后顺利地从汉中武都等地迁出了十三四万户人口。以一户人家四口人计算,这就是五十多万。第二,建安十九年五月,xxx醒xxx,xxx在皖城(即庐江)一带屯田,如果坐等他们收获,无异于如虎添翼。因此东吴趁雨季来临水军来去自如之机,xxxxxx戈亲征皖城这么一个弹丸之地,xxx、xxx上阵后俘获太守xxx,迁数万百姓回吴。有统计称,孙策、xxx兄弟曾先后四次打到周瑜的故乡淮南舒城一带,但毫无例外的是劫掠而还。
开源同时,xxx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史书中称xxx“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简单地说,衣服没有花里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绣彩,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在xxx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xxx俭自律。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出现了有人故意穿破旧衣服取悦xxx的咄咄怪事。
建安十四年,xxx反过来不得不下令来纠正这一奇怪的不正之风。xxx的遗嘱,也体现了自己的一贯俭朴的风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相比之下,xxx、xxx的晚年则是昏聩糊涂。《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典略》记载:“xxx称汉中王,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后来成了xxx劝谏曹叡弃奢华罢宫室的反面教材:“昔xxx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xxx在太子废立上的胡来更是把群臣弄得四分五裂无所适从,已经成了笑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