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通用3篇)

《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第1篇

对于一篇高中的文言文来说,学习的过程中要了解文言文的中的注释,也需要去知道怎么去翻译,这样才能把文言文学的更好,下面是《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_天下没有千里马!_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3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

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只(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著称。

7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一食:吃一顿。食,吃。

9或:有时。

10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2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3食马者:食,通“饲”,喂。

14其:指千里马,代词。

15是:这样,指示代词。

16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7能:本领。

18足:足够。

19才:才能。

20美:美好的素质。

21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22且:犹,尚且。

23欲:想要。

24等:等同,一样。

25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6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7求:要求。

28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29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0食之:食,通“饲”,喂。

31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

32鸣:马嘶。

33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4执:拿。

35策:马鞭。

36临:面对。

37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9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

40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41知:懂得,了解,认识。

4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43食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

44伯乐:贤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

《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第2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可:值得。

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不蔓(w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远,名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2-3]

【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鉴赏】

《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第3篇

伯乐:秋春时秦穆公世人,原名孙阳,善于相马。现指可以发觉优秀人才的人。

祗:仅仅。辱:这儿指受羞辱而淹没的才可以。

奴仆人:古时候也指奴仆,这儿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排而死。骈:两马并驾,本义一起。

槽枥:喂牲畜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棚。

不因万里称也:不因千里马被赞叹。以,依照,介词。称,赞许,赞叹。

马之千里者:马(之中)能行万里的。之,语气助词。此句“马”和“万里者”是一部分复指关联。

一食(shí):吃一次食材。或:有时候。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儿作形容词用,是“吃尽”的含意。石,十斗为石。

食(sì):同“饲”,饲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万里:能走万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可以。

才美不外见:才可以和优点不可以主要表现出外。见,同“现”,显露。

且欲与常马等不能得:且:还是。欲:要想,要。等:非常。不能得:不太可能。得,能,表明客观原因容许。

安:如何,哪儿,疑问代词。

策之不因其道:策:抽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看待)它的方法。

尽其材:充分发挥它的所有才可以。材,同“才”,此指行万里的才可以。

鸣之:(马)嘶鸣。通其义: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皮鞭,专有名词。临之:应对着马。临,应对。

呜呼:表明惊讶,等于“唉”。

其:难道说,表明反诘

邪:同“ 耶 ”,表明疑惑。

其:也许,表揣摩。

知:了解,鉴别。[5]

或:有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