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盛传》原文及翻译(通用6篇)

《杨继盛传》原文及翻译 第1篇

杨继盛传文言文全文翻译

杨继盛传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从尚书韩邦奇游,覃思律吕之学,手制十二律,吹之,声毕和,邦奇大喜,尽以所学授之。继盛名益著,召改兵部员外郎。俺答躏京师,咸宁侯仇鸾以勤王故,有宠,帝命鸾为大将军,倚以办寇;鸾中情怯,畏寇甚,方请开互市市马,冀与俺答媾,幸无战斗,固恩宠。继盛以为仇齿未雪,遽议和,示弱,大辱国,乃奏言十不可、五谬。

疏入,帝颇心动,下鸾及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侍郎聂豹、张时彻议。鸾攘臂詈曰:“竖子目不睹寇,宜其易之。”诸大臣遂言,遣官已行,势难中止。帝尚犹豫,鸾复进密疏,乃下继盛诏狱,贬狄道典史。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已而,俺答数败约入寇,鸾奸大露,疽发背死,戮其尸。帝乃思继盛言,稍迁诸城知县。月余,调南京户部主事。三日,迁刑部员外郎。当是时,严嵩最用事,恨鸾凌己,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而继盛恶嵩甚于鸾,且念起谪籍,一岁四迁官,思所以报国。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

疏入,帝已怒。嵩见召问二王语,喜,谓可指此为最,密构于帝;帝益大怒,下继盛诏狱,诘何故引二王?继盛曰:“非二王,谁不慑嵩者。”狱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

系三载,有为营救于嵩者;其党胡植、鄢懋卿怵之曰:“公不睹养虎者耶,将自贻患!”嵩颔之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年四十。

①俺答:明时鞑靼族的首领,经常侵扰明朝的西北边境。

②互市:通商。

杨继盛,字仲芳,是容城人。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授予南京吏部主事职位,跟从尚书(官名)韩邦奇游学,深入钻研乐器的学问,亲手制作十二律,吹出来的`声音全合乎音律,韩邦奇非常高兴,将所学的全部传授给他。杨继盛的名气更加显著,征召改任兵部员外郎。俺答蹂躏京师,咸宁侯(官爵名)仇鸾因为尽力于王事的缘故而受宠。皇帝命令仇鸾担任大将军,倚靠他来对付敌寇;仇鸾心中胆怯,非常畏惧敌寇。于是请求开设互市买卖马匹,希望与俺答媾和,侥幸没有战斗,巩固皇上对自己的恩宠。杨继盛认为耻辱未雪,就急于议和,显示自己软弱,太辱没国家,于是上奏说了十不可、五谬误。

奏疏呈入,黄帝很是动心,下诏让仇鸾以及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侍郎聂豹、张时彻议论。仇鸾挥臂骂道:“小子没有亲眼目睹敌寇,难怪他轻视敌人。”众大臣就说,派遣出使的官员已经上路,形势难以中止。皇帝还是犹豫,仇鸾又进呈密疏,于是将杨继盛关进钦犯_,贬为狄道典史。狄道杂居番人,习俗很少懂得诗书,杨继盛挑选了子弟中出众的一百多人,聘请三位经师教授他们。卖掉所乘的马匹,拿出夫人的服装,卖掉田地资助生员。县里有煤山,被番人占据,百姓要到两百里外去砍柴,杨继盛召集番人教谕他们,都服从说:“杨公即使需要我们的营帐也给,何况煤山呢!”番民深信爱戴他,呼做“杨父”。

不久俺答数次违约入犯,仇鸾的奸Q败露,背上生毒疮而死,陈尸示众。黄帝才回忆起杨继盛的话,不久升迁为诸城的知县。一个多月后就调任南京户部主事。三日后升迁刑部员外郎。在这时,严嵩最受宠专权,忌恨仇鸾凌驾自己,心里高兴杨继盛首先攻击仇鸾,想马上使他显贵,后改任兵部武选司。然而杨继盛厌恶严嵩更甚于仇鸾,而且想到自己被贬,一年内四次迁任官职,想报答国恩。到任才一个月,就起草_严嵩的奏章。

疏奏呈上,皇帝已经生气。严嵩看到召问裕、景二王的言语,很高兴,认为可以指此为罪行,罗织罪名密奏皇帝;皇帝更加大怒,将杨继盛关入钦犯_,诘问为何要引二王?杨继盛说:“除了二王谁不害怕严嵩?”供词呈上,杖打上百,命令刑部定杨继盛的罪。

关了三年,有人替他向严嵩求救。严嵩同党胡植、鄢懋卿害怕地说:“公没有看见过养老虎的人吗?将自留祸患。”严嵩点头同意,恰逢都御史张经、李天宠犯罪判死刑,严嵩猜测皇帝意图必然要杀这两人,等到秋审,就附上杨继盛的名字一并上奏,得到回报。于是在三十四年十月初一斩于西市,年仅四十岁。

《杨继盛传》原文及翻译 第2篇

《明史·叶盛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叶盛,字与中,昆山人。正统十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师覆土木①,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失律者罪,且选将练兵,为复仇计。郕王即位,例有赏赉,盛以君父蒙尘辞,不许。

也先迫都城,请罢内府军匠备征操。又请令有司储粮料给战士,遣散卒取军器于天津,以张外援。三日间,章七八上,多中机宜。寇退,进都给事中。寻命出安集陈州流民,景泰元年还朝。廷臣议事,盛每先发言,往复论难。与议大臣或不悦曰:“彼岂少保②耶?”因呼为“叶少保”。然物论皆推盛才。

英宗复位,盛遭父忧,奔丧。天顺二年召为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乞终制,不许。时两广盗蜂起,所至破城杀将。诸将怯,不敢战,杀平民冒功,民相率从贼。盛与总兵官颜彪破贼寨七百余所。彪颇滥杀,谤者遂以咎盛。六年命吴祯抚广西,而盛专抚广东。

宪宗立,议事入都,给事中张宁等欲荐之入阁。以御史吕洪言遂止,而以韩雍代抚广东。初,编修邱濬与盛不相能。大学士李贤入濬言,及是草雍敕曰:“无若叶盛之杀降也。”盛不置辨。稍迁左佥都御史,代李秉巡抚宣府。请量减中盐米价,以劝商裕边。复举官牛官田之法,垦田四千余顷。以其余积市战马千八百匹,修堡七百余所,边塞益宁。

成化三年秋,入为礼部右侍郎,偕给事毛弘按事南京。还改吏部。出振真定、保定饥,议清庄田,分养民间种马,置仓涿州、天津,积粟备荒,皆切时计。

八年转左侍郎。十年卒,年五十五,谥文庄。

盛清修积学,尚名检,薄嗜好,家居出入常徒步。生平慕范仲淹,堂寝皆设其像。志在君民,不为身计,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叶盛传》)

【注】 ①土木:指“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亲征蒙古瓦刺,在土木堡突遭瓦刺军围攻,全军溃败,英宗被俘。 ②少保:官名,辅佐太子。明清少保皆为正二品。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时两广盗蜂起,所至破城杀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请量减中盐米价,以劝商裕边

以御史吕洪言遂止

C.复举官牛官田之法,垦田四千余顷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志在君民,不为身计,有古大臣风

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叶盛“志在君民,不为身计”的一组是(3分)

①郕王即位,例有赏赉,盛以君父蒙尘辞

②时两广盗蜂起,所至破城杀将

③盛不置辨

④三日间,章七八上,多中机宜

⑤议事入都,给事中张宁等欲荐之入阁

⑥议清庄田,分养民间种马,置仓涿州、天津,积粟备荒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土木堡之变后,叶盛首先请求惩处皇帝侍从的罪行,同时积极选将练兵,为复仇做准备。他不接受新帝即位的按例赏赐,但没有被允许。

B.英宗复位后,天顺二年叶盛巡抚两广。当时两广盗贼四起,众位将领胆怯不敢迎战,叶盛与总兵官颜彪一同率军攻破了盗贼的寨子七百多座,得到了普遍的称颂。

C.叶盛出京到真定、保定去赈济灾民,很切时地向朝廷建议清理大户田庄,分养民间种马,在涿州、天津设置粮仓,积贮粮食,以备荒年。

D.叶盛平生仰慕宋代贤臣范仲淹,在厅堂和卧室都摆放着范仲淹的画像。五十五岁去世,谥“文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议大臣或不悦曰:“彼岂少保耶?”因呼为“叶少保”。(5分)

(2)盛清修积学,尚名检,薄嗜好,家居出入常徒步。(5分)

参考答案

4.【C】 A第一个“所”为助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所……的地方”;第二个“所”与“以”构成复音虚词“所以”,相当于“用来……的.人”。B第一个“以”为目的连词,“来”,第二个“以”为介词,“因为”。 C两个“之”都是助词,译为“的”。D第一个“为”是介词,“替”,第二个“为”是语气词,无意义。

5.【B】第②项是两广盗贼猖獗的情形。第⑤项是他来京都,给事中张宁想推荐他。①③④⑥项都能表现他的“志在君民,不为身计”。

6.【B】 B“得到了普遍的称颂”与文意不符,属于无中生有。

7.(1)参与商议的大臣有的不高兴地说:“他难道是少保吗?”因此叫他“叶少保”。[得分点:“与”“或”“因”各1分,句式句意2分]

(2)叶盛操行洁美、学识渊博,崇尚名誉和礼法,少有嗜好,家居出入常常步行。[得分点:“清修积学”“检”(约束,限制,引申为“礼法”)“薄”各1分,句意通畅2分]

[参考译文]

叶盛,字与中,昆山人。正统十年中进士,授予兵科给事中。军队覆灭在土木堡,众将大多逃回,叶盛率领同僚请求首先判定皇帝侍从违法的罪行,并且挑选将领训练士兵,为复仇做准备。郕王即位,按惯例有赏赐,叶盛以皇上蒙难而推辞,没有被允许。

也先的部队逼近都城,叶盛请求取消内府军匠的差役而作为征发操练的后备。又请求命令官吏储备粮草饲料供给战士,派遣零散归来的士卒到天津取武器,以扩大外援。三天时间,奏章上呈七八次,大多切中要害。寇贼撤退后,进升为都给事中。不久,命令他出京去安抚召集陈州的流民,景泰元年回朝。朝廷大臣商议政事,叶盛每次都先发言,反复辩论诘难。参与商议的大臣有的不高兴地说:“他难道是少保吗?”因此叫他“叶少保”。然而舆论都推崇叶盛的才华。

英宗复位,叶盛碰上父亲去世,回家丁忧。天顺二年,召回任右佥都御史,到两广任巡抚。请求服满丧期,不许可。当时两广盗贼四起,所到之处攻破城池杀死将领。众将胆怯,不敢迎战,杀死平民冒充功绩,老百姓相继投奔盗贼。叶盛与总兵官颜彪一同率军攻破盗贼的寨子七百多座。颜彪多滥杀无辜,指责的人就归咎于叶盛。天顺六年,命令吴祯到广西任巡抚,而叶盛专任广东巡抚。

宪宗即位后,叶盛商议政事进京,给事中张宁等人想推荐他进入内阁。因御史吕洪的话而停止,而派韩雍代替他到广东做巡抚。当初,编修邱濬与叶盛不和。大学士李贤听取了邱濬的话,到这时起草给韩雍的敕令中说:“不要像叶盛一样屠杀投降的人。”叶盛没有进行辩解。不久升任左佥都御史,代替李秉到宣府任巡抚。(叶盛)请求酌量减少盐米的价格来鼓励商人,使边境富裕。又提出官牛官田的方法,开垦田地四千多顷。用屯垦的结余购买了战马一千八百匹,修建城堡七百多座,边塞更加安宁。

成化三年秋天,叶盛进京任礼部右侍郎,偕同给事毛弘到南京办事。回京后改到吏部。出京去真定、保定救济饥荒,请求清理豪强大户的田地,分别饲养民间的种马,在涿州、天津设置粮仓,积贮粮食以备荒年,这些都切中时弊。

成化八年转为吏部左侍郎。成化十年去世,享年五十五岁,谥“文庄”。

叶盛操行洁美、学识渊博,崇尚名誉和礼法,少有嗜好,家居出入常常步行。平生仰慕范仲淹,厅堂和卧室都有他的画像。他的志向在于以君民为主,不为自己谋划,有古代大臣的风范。

《杨继盛传》原文及翻译 第3篇

杨继盛,字仲芳,是容城人。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授予南京吏部主事职位,跟从尚书(官名)韩邦奇游学,深入钻研乐器的学问,亲手制作十二律,吹出来的声音全合乎音律,韩邦奇非常高兴,将所学的全部传授给他。杨继盛的名气更加显著,征召改任兵部员外郎。俺答蹂躏京师,咸宁侯(官爵名)仇鸾因为尽力于王事的缘故而受宠。皇帝命令仇鸾担任大将军,倚靠他来对付敌寇;仇鸾心中胆怯,非常畏惧敌寇。于是请求开设互市买卖马匹,希望与俺答媾和,侥幸没有战斗,巩固皇上对自己的恩宠。杨继盛认为耻辱未雪,就急于议和,显示自己软弱,太辱没国家,于是上奏说了十不可、五谬误。

奏疏呈入,黄帝很是动心,下诏让仇鸾以及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侍郎聂豹、张时彻议论。仇鸾挥臂骂道:“小子没有亲眼目睹敌寇,难怪他轻视敌人。”众大臣就说,派遣出使的官员已经上路,形势难以中止。皇帝还是犹豫,仇鸾又进呈密疏,于是将杨继盛关进钦犯_,贬为狄道典史。狄道杂居番人,习俗很少懂得诗书,杨继盛挑选了子弟中出众的一百多人,聘请三位经师教授他们。卖掉所乘的马匹,拿出夫人的服装,卖掉田地资助生员。县里有煤山,被番人占据,百姓要到两百里外去砍柴,杨继盛召集番人教谕他们,都服从说:“杨公即使需要我们的营帐也给,何况煤山呢!”番民深信爱戴他,呼做“杨父”。

不久俺答数次违约入犯,仇鸾的事情败露,背上生毒疮而死,陈尸示众。黄帝才回忆起杨继盛的话,不久升迁为诸城的`知县。一个多月后就调任南京户部主事。三日后升迁刑部员外郎。在这时,严嵩最受宠专权,忌恨仇鸾凌驾自己,心里高兴杨继盛首先攻击仇鸾,想马上使他显贵,后改任兵部武选司。然而杨继盛厌恶严嵩更甚于仇鸾,而且想到自己被贬,一年内四次迁任官职,想报答国恩。到任才一个月,就起草_严嵩的奏章。

疏奏呈上,皇帝已经生气。严嵩看到召问裕、景二王的言语,很高兴,认为可以指此为罪行,罗织罪名密奏皇帝;皇帝更加大怒,将杨继盛关入钦犯_,诘问为何要引二王?杨继盛说:“除了二王谁不害怕严嵩?”供词呈上,杖打上百,命令刑部定杨继盛的罪。

关了三年,有人替他向严嵩求救。严嵩同党胡植、鄢懋卿害怕地说:“公没有看见过养老虎的人吗?将自留祸患。”严嵩点头同意,恰逢都御史张经、李天宠犯罪判死刑,严嵩猜测皇帝意图必然要杀这两人,等到秋审,就附上杨继盛的名字一并上奏,得到回报。于是在三十四年十月初一斩于西市,年仅四十岁。

《杨继盛传》原文及翻译 第4篇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

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从尚书韩邦奇游,覃思律吕之学,手制十二律,吹之,声毕和,邦奇大喜,尽以所学授之。继盛名益著,召改兵部员外郎。俺答①躏京师,咸宁侯仇鸾以勤王故,有宠,帝命鸾为大将军,倚以办寇;鸾中情怯,畏寇甚,方请开互市②市马,冀与俺答媾,幸无战斗,固恩宠。继盛以为仇齿未雪,遽议和,示弱,大辱国,乃奏言十不可、五谬。

疏入,帝颇心动,下鸾及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侍郎聂豹、张时彻议。鸾攘臂詈曰:“竖子目不睹寇,宜其易之。”诸大臣遂言,遣官已行,势难中止。帝尚犹豫,鸾复进密疏,乃下继盛诏狱,贬狄道典史。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已而,俺答数败约入寇,鸾奸大露,疽发背死,戮其尸。帝乃思继盛言,稍迁诸城知县。月余,调南京户部主事。三日,迁刑部员外郎。当是时,严嵩最用事,恨鸾凌己,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而继盛恶嵩甚于鸾,且念起谪籍,一岁四迁官,思所以报国。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

疏入,帝已怒。嵩见召问二王语,喜,谓可指此为最,密构于帝;帝益大怒,下继盛诏狱,诘何故引二王?继盛曰:“非二王,谁不慑嵩者。”狱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

系三载,有为营救于嵩者;其党胡植、鄢懋卿怵之曰:“公不睹养虎者耶,将自贻患!”嵩颔之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年四十。

(节选自《明史杨继盛传》)

①俺答:明时鞑靼族的首领,经常侵扰明朝的西北边境。

②互市:通商。

《杨继盛传》原文及翻译 第5篇

杨琁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杨琁传

①杨琁字机平,会稽乌伤人也。高祖父茂,本河东人,从光武征伐,为威寇将军,封乌伤新阳乡侯。建武中就国,传封三世,有罪国除,因而家焉。父扶,交址刺史,有理能名。兄乔,为尚书,容仪伟丽,数上言政事。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乔固辞不听,遂闭口不食,七日而死。

②琁初举孝廉,稍迁,灵帝时为零陵太守。是时,苍梧、桂阳猾贼相聚,攻郡县,贼众多而琁力弱,吏人忧恐。琁乃特制马车数十乘,以排囊盛石灰于车上,系布索于马尾,又为兵车,专彀弓弩,克期会战。乃令马车居前,顺风鼓灰,贼不得视,因以火烧布,布然马惊,奔突贼阵,因使后车弓弩乱发,钲鼓鸣震。群盗波骇破散,追逐伤斩无数,枭其渠帅,郡境以清。

③荆州刺史赵凯,诬奏琁实非身破贼,而妄有其功。琁与相章奏。凯有党助,遂槛车征琁。防禁严密,无由自讼,乃噬臂出血,书衣为章,具陈破贼形势,又言凯所诬状,潜令亲属诣阙通之。诏书原琁,拜议郎,凯反受诬人之罪。

④琁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后尚书令张温特表荐之,征拜尚书仆射。以病乞骸骨,卒于家。

⑤论曰:安、顺以后,风威稍薄,寇攘寖横,缘隙而生,剽人盗邑者不阕时月,假署皇王者益以十数。或托验神道,或矫妄冕服。然其雄渠魁长,未有闻焉,犹至垒盈四郊,奔命首尾。若夫数将者,并宣力勤虑,以劳定功,而景风之赏未甄,肤受之言互及。以此而推,政道难乎以免。

⑥赞曰:琁能用谲,亦云振旅。(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二十八,有删节)

译文:

杨琁字机平,会稽乌伤人。高祖父杨茂,本河东人,跟随光武帝征伐,做了威寇将军,封为乌伤新阳乡侯。建武年间,到了国都,传封三世,后因有罪被革除,因此回了老家。父亲杨扶,交阯刺史,有办事能干的.名声。兄杨乔,做了尚书,容仪伟丽,多次上书议论政事,桓帝喜欢他的才貌,下诏要把公主嫁给他,杨乔坚决辞让,皇上不听,于是闭口不吃东西,七天竟死了。

杨琁开始被举为孝廉,过了些时,灵帝时做了零陵太守。这时苍梧、桂阳狡猾地盗贼相聚,攻打郡县、贼人众多而杨璇兵力薄弱,官吏百姓非常担心害怕。杨琁于是特制马车数十辆,用一排袋子盛石灰于车上,系布索于马尾,又做兵车,专彀弓弩,约定日期会战。于是叫马车在前面,顺风鼓灰,贼人不得张目,就用火烧布,马受惊,奔突贼阵,再叫后车弓弩乱发,征鼓鸣声震天,群贼惊骇四散,追逐伤斩贼人无数,将其头目枭首示众,郡境以内得以安宁。

荆州刺史赵凯,诬奏杨琁不是亲身破贼,而妄有其功。杨琁相与章奏,赵凯有党羽相助,于是朝廷用槛车将杨琁召回。防禁严密,没有机会辩明理由, 杨琁于是咬臂出血,用血写成章奏,具体陈述破贼地形势,并且说到赵凯所诬状,暗地叫亲戚和下属到朝廷通报。诏书原谅了杨琁,任命他为议郎,赵凯反受诬告他人之罪。

杨琁三次升迁做了勃海太守,所到之处都有异政表现,后因事免职。后来尚书令张温特上表推荐他,征拜尚书仆射。因病请求退休,死在家中。

论曰:安、顺以后,朝廷的声威渐渐下降,盗贼不断侵扰横行,他们沿着武力地空隙生存,不停地抢掠百姓攻打城县,假冒皇帝侯王地情况有十几次。有地伪造神迹道术地灵验,有地非法伪造使用朝廷衣冠。然而他们地头领魁首,都没有名声,官军却甚至还在四郊不满壁垒,疲于奔命。至于那几位将军,都是尽力勤思,靠辛劳建立战功,可是景风之赏未表彰,浮泛不实地谗言反而一并加身。由此推论,政道也很难避免。

《杨继盛传》原文及翻译 第6篇

《杨烈妇传》原文及翻译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族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渭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

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判贼都笑了。

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判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下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杀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

项城的人没有伤亡。刺史把李侃的功劳上报了,上级下命令调李侃任绛州太平(今山西临汾)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