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王朗》原文翻译 第1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本文为《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第十三则,原文无标题。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注释:
1.俱:一起
2.避难(nàn):这里指躲避汉魏之交的**。
3.疑:迟疑;犹豫不决。
4.纳其自托:接受了他的托身的请求,指同意他搭船。
5.贼:敌人
6.拯:救助。
7.本所以疑:原本感到为难的。
8.依附:跟从。
9.宁:难道。
10.辄:就
11.难之:对此事感到为难。
12.弃:抛弃。
13.尚:还
14.欲:想要
15.遂:于是就
16以:通“已”
《华歆王朗》原文翻译 第2篇
孙膑说:如果想要明白用兵之道,去体会弩弓发射的道理就行了。箭就好比士兵,弩弓就如将领,用弩弓射箭的人就是君王。箭的结构是金属箭头在前,羽毛箭翎在后,所以箭能锐利、迅速并且射得远,..现今用兵却是后重而前轻,这样用兵布阵,只能造成混乱,而去攻打敌军则会调动不灵,问题就在用兵的人不去效法射箭的道理。弩弓就好比是将领。开弓射箭时,弓把没有摆正,用力过强或过弱不能及时察觉,弓两端发箭的力量就不一致,即使箭头和箭尾的轻重是合适的,前后顺序也没有颠倒,还是不能射中目标。这个道理在用兵中也是一样,尽管士兵配置得当,但将领不和,仍然不能战胜敌军。如果箭头和箭尾的轻重得宜,前后顺序也正确,同时开弓时也把得很正,整张弓的发射力量也协调一致,但是射箭的`人不得要领,不能正确发射,也还是不能射中目标。这就好比用兵时,士兵配五得当,将领也协力同心,而君王却不能正确使用这支**,那也照样不能战胜敌军。所以说,箭射中目标的条件是箭、弩弓、射箭人和目标四项全都符合要求,而**要战胜敌军,也必须士兵配五得当,将领之间同心协力,君王能正确使用**。由此可见,用兵战胜敌军,和用箭射中目标没有任何不同。这正是用兵的规律。..如能从弩弓发射之中悟出道理,就会领会用兵的规律,按这个规律去用兵,就能建立功勋,君王也能威名远扬。
文言文翻译汉书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终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省事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后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杂艺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涉务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慕贤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兄弟篇原文及翻译
《华歆王朗》原文翻译 第3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歆辄难之 难: ⑵本所以疑 所以:
⑶王欲舍所携人 舍: ⑷遂携拯如初 遂:
1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答案:
18.(4分)(1)认为……困难(或:感到为难)(1分)(2)……的原因(1分)(3)舍弃、甩掉(1分)(4)于是、就(1分)
19.(2分)(我)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1分),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1分)!
20.(4分)①华歆优、王朗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