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说难》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热门8篇)

韩非子《说难》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第1篇

《韩非子》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16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乙)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②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③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①师旷:盲人乐师。 ②衽:长袍。 ③太师:师旷。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臣之妻私臣 (2)援琴撞之 (3)面刺寡人之过 (4)是非君人者之言

10.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B.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 是/非君人者之言 也 D. 王/之蔽甚矣

11.请选出下列加点的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 师旷侍坐于前 B 王之蔽甚矣

皆以美于徐公 惟其言而莫之违

C 莫不私王 D 公被衽而避

莫乐为人君 人不知而不愠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

13.上面两段文字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邹忌、齐威王、师旷、晋平公,你最欣赏谁?简要说说理由。(2分)

参考答案:

(二)9.(1)偏爱(2)拿起 (3)指责(4)这(每空1分) 10. C(3分)11.C(3分)

12.(1)由此看来,大王(所受到)的蒙蔽很深了。(2)只有君主的话没有人违抗。(3)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每句2分)13.任选其一,意对即可,示例:

(1)邹忌:忠心为国 善于劝谏 (2)师旷:忠心为国 敢于直谏(3)齐威王:知不足即改,善于纳谏 (4)晋平公:知错能改,心胸还算开阔

附: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得意地说:哈哈!没有谁比做国君的更快乐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著名音乐师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太师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师旷说:哟!这可不是作为君主的人应该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以此作为鉴戒。

韩非子《说难》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第2篇

《韩非子·难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

【注】①咎犯:春秋时晋国的卿。②厌:满足。③雍季:春秋时期晋国大臣。④遇:对待。⑤权:权宜,变通。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 上使外将兵

B.战陈之事,不厌诈伪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虽愈利,后无复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 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 肉食者谋之

2.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以诈伪遇人”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皆以美于徐公

C.虽不能察,必以情 D.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翻译句子。(2分)

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

译文:

4.晋文公不用雍季之计却赏赐他,从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位 的君主。(3分)

答案:

3. 放火焚烧山林来打错,尽管暂时能打获到很多野兽,但是最终会到无兽可猎的地步。

4.深谋远虑(远见卓识)

【参考译文】

晋文公要在城濮和楚军交战,文公征询咎犯的意见,问咎犯:“这仗该怎样打?”咎犯说:“如果是做仁义的事,那就不该讨厌忠诚守信用;如果是和敌军开战,那最好是兵不厌诈。现在既然是和楚军交战,君王你就只管使用欺诈就可。”文王辞别咎犯后,又去请教雍季,雍季回答说:“放火来焚烧山林,尽管暂时能打获到很多野兽,但是最终会到无兽可猎的地步;用欺诈手段对付人,虽然一时能获得很多利益,但到最后一定会无利可图。所以君王还是正大光明行事为好。”文王没有听从雍季的话,而是采纳了咎犯的计策,和楚军开战时用计大败楚军。回国以后,嘉奖有功人员,首先是奖赏雍季,然后才奖赏咎犯。这时晋文公身边的人就说了:“我们之所以能在城濮之战中获胜,靠的`是咎犯的计策。君王论功行赏为何将雍季放在最前面,这是为什么?”文公回答说:“咎犯的诈术,只是权宜之计,适用于一时战争需要;而雍季的忠信观点,则是符合长远的利益,我怎么能只看重权宜之计而轻视长远利益呢?”

韩非子《说难》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第3篇

《韩非子·难一》原文及翻译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1)楚人:楚国人。

自相矛盾图片

(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

(14)子:你的

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④:的。

之⑤:的。

之⑥:的。

之⑦:的。

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韩非子《说难》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第4篇

韩非子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

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①。河滨之渔者争坻②。,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③。,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

其人曰:“尧为天子。”

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

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选自《韩非子》)

注:①甽 (quǎn) 亩正:意思是田界不再被破坏侵占。甽:田l边的水沟;②坻(chí);水中的小块陆地;③窳(yǚ):粗劣不结实。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山之农者侵畔 畔:田地的边界

B.楚人有鬻檐与矛者 鬻:卖

C.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 已:消除

D.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 说:说法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

B.期年而器牢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其人弗能应也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乃躬亲,不亦无术乎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11.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属于韩非子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的观点

的一组是( )

①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 ②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

③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④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

⑤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⑥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边打渔的人争着在水中高地捕鱼,舜便去那里打渔,一年之后,都让年长的人占水中高地。东夷制陶器的人制的陶器粗劣不结实,尧便去那里制陶器,一年之后,陶器制得很牢固。

B.就像不可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一样,对尧、舜不可能两方面都称赞。

C.要治理好国家,应该制定让天下一定实行的赏功罚过的规定。这样,天下事很快就可以解决了。

D.准备去治理天下,却放弃平庸君主容易做到的事,而提倡尧舜很难做到的事,这种人是不可以和他一道治理国家的。

答案:

9.D(劝说)

10.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C代词,那/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D表轻微的转折,“却”或“竟然”/副词,才)

11.D

12.A(“尧”应为“舜”)

【参考译文】:

历山耕地的人越出田界侵占别人的耕地,舜便去那里耕种,一年之后,田界不再被破坏侵占。河边打渔的人争着在水中陆地捕鱼,舜便去那里打渔,一年之后,都让年长的人占水中陆地。东夷制陶器的人制的陶器粗劣不结实,舜便去那里制陶器,一年之后,陶器制得很牢固。孔子叹息说:“耕地、打渔和制陶器,都不是舜的职责,舜去干这些事情,是为了挽救社会风气的败坏。舜确实称得上仁呀!他能够亲身耕田做劳苦的工作,百姓都跟着他干。所以说:圣人的德行真能感化人啊!”

有人问儒家的人说:“当这个时候,尧在哪里?”

那个人答道:“尧做天子。”

既然这样,那么孔子把尧看作圣人又该怎么说呢!圣人能清楚地了解一切,处在帝王的位置上,要使天下没有邪恶的事情发生。如果耕地打渔不发生争执,陶器质量不粗劣,舜又哪里用得着用德行去教化他们呢?当舜挽救社会风气败坏的时候,就说明尧有过错。认为舜很贤德,便排除了尧能清楚地了解一切;认为尧是圣人,便排除了舜用德行进行教化的可能,不可能两方面同时成立。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称赞他的盾说道:“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又称赞他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不能回答。不可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现在对尧、舜不可能两方面都称赞,这就象楚人对矛、盾的说法一样。

再说舜挽救社会风气的败坏,一年只能消除一件过错,三年不过消除三件过错。舜的寿命有终了的时候,天下的过错没有完结的时候。用有限的生命跟在永远没有完结的过错后面,一个个地纠正,所能制止的就太少了。如果有赏功罚过的规定让天下一定要实行,并且下命令说:“符合规定的就奖赏,不符合规定的就惩罚。”命令早晨到达,晚上情况就得到改变;晚上到达,第二天早晨情况就得到改变;十天功夫天下就能全部改变情况,为什么还要等到一年以后呢?舜还不用这个办法来劝说尧,让他听从自己的意见,竟然亲自做那些劳苦的事,岂不是太没有办法了吗?进一步来说,亲自去做劳苦的事情然后才能感化百姓,这是尧舜也感到困难的事;处在有权势的地位用命令矫正百姓的错误,这是平庸的君主也感到容易的事情。准备去治理天下,却放弃平庸君主容易做到的事,而提倡尧舜很难做到的事,这种人是不可以和他一道治理国家的。

韩非子《说难》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第5篇

《韩非子》阅读理解及答案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乙)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②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③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①师旷:盲人乐师。 ②衽:长袍。 ③太师:师旷。(选自《韩非子》)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臣之妻私臣 (2)援琴撞之 (3)面刺寡人之过 (4)是非君人者之言

【小题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是/非君人者之言

D.王/之蔽甚矣

【小题3】请选出下列加点的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 师旷侍坐于前 B 王之蔽甚矣

皆以美于徐公 惟其言而莫之违

C 莫不私王 D 公被衽而避

莫乐为人君 人不知而不愠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

【小题5】上面两段文字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邹忌、齐威王、师旷、晋平公,你最欣赏谁?简要说说理由。(2分)

【小题1】(1)偏爱(2)拿起 (3)指责(4)这(每空1分)

【小题1】 C(3分)

【小题1】C(3分)

【小题1】(1)由此看来,大王(所受到)的蒙蔽很深了。(2)只有君主的话没有人违抗。(3)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每句2分)

【小题1】任选其一,意对即可,示例:

(1)邹忌:忠心为国 善于劝谏 (2)师旷:忠心为国 敢于直谏(3)齐威王:知不足即改,善于纳谏 (4)晋平公:知错能改,心胸还算开阔

附: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得意地说:哈哈!没有谁比做国君的.更快乐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著名音乐师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太师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师旷说:哟!这可不是作为君主的人应该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以此作为鉴戒。

韩非子《说难》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第6篇

《韩非子·六反》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今家人之治产也,相忍也饥寒,相强以劳苦,虽犯军旅之难,饥馑之患,温衣美食者,必是家也;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天饥岁荒, 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故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后穷。圣人权其轻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学者之言,皆曰轻刑,此乱亡之术也。凡赏罚之必者,劝禁也。赏厚则所欲之得也疾,罚重则所恶之禁也急。夫欲利者必恶害,害者利之反也,反于所欲,焉得无恶。欲治者必恶乱,乱者治之反也。是故欲治甚者,其赏必厚矣,其恶乱甚者,其罚必重矣。今取于轻刑者,其恶乱不甚也,其欲治又不甚也,此非特无术也,又乃无行。是故决贤、不肖、愚、知之美,在赏罚之轻重。且夫重刑者,非为罪人也。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也。刑盗,非治所刑也;治所刑也者,是治胥靡也。故曰: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此所以为治也。重罚者,盗贼也;而悼惧者,良民也;欲治者奚疑于重刑!若夫厚赏者,非独赏功也,又劝一国。受赏者甘利,未赏者慕业,是报一人之功而劝境内之众也,欲治者何疑于厚赏!今不知治者,皆曰:重刑伤民,轻刑可以止奸,何必于重哉?此不察于治者也。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轻止也;以轻止者,必以重止矣。是以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奸尽止则此奚伤于民也?所谓重刑者,奸之所利者细,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蒙大罪,故奸必止者也。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故先圣有谚曰:不踬于山,而踬于垤。山者大,故人顺之,垤微小,故人易之也。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是故轻罪者,民之垤也。是以轻罪之为民道也,非乱国也则设民陷也,此则可谓伤民矣!

(节选自《韩非子·六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犯军旅之难 犯:侵犯

B.明主之法,揆也 揆:准则

C.又劝一国 劝:劝勉

D.故人易之也 易:轻视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相忍以饥寒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是故欲治甚者 吾妻之美我者

C.欲治者奚疑于重刑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此不察于治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

B.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

C.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

D.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天饥岁荒, 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

(2)是故决贤不肖愚知之美,在赏罚之轻重。且夫重刑者,非为罪人也。

(3)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

参考答案:

1、A(犯:遭遇)

2、C(C项,疑问代词,怎么;A项,介词,用/动词,任用;B项,代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判断/代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D项,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对象/介词,表被动,引出对象。)

3、B

4、见译文画线部分

【参考译文】

现在普通人家治理产业,用忍受饥寒来相互勉励,用吃苦耐劳来相互督促,即使遭到战争的灾难,荒年的祸患,仍然能吃饱穿暖的,一定是这种人家;用吃好穿好来相互爱怜,用安逸享乐来相互照顾,遇到灾荒年月,卖妻卖儿的,一定是这种人家。所以把法作为治国原则,虽在开始时艰苦,日后定得长远益处;把仁作为治国原则,虽有一时的快乐,日后必定困苦交迫。圣人权衡法和仁的轻重,选择利益最大的一方,所以用法来相互强制,而抛弃仁人的相互怜爱。学者的话都说要减轻刑罚,这是乱国亡身的方法。大凡赏罚坚决,是为了鼓励立功和禁止犯罪。赏赐优厚,想要的东西就会迅速得到;刑罚重,厌恶的东西就能很快禁止。要想得到利益的人必然厌恶祸害,祸害是和利益相反的东西。违反自己的欲望,怎能不厌恶呢?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必然厌恶**,**是安定的反面。因此迫切希望治理好国家的人,赏赐一定优厚;非常厌恶**的人,刑罚一定很重。现在主张轻刑的人,不太厌恶**,也不太想治理好国家。这种人不但不懂策略,也不懂道理。因此判断一个人贤与不贤、笨与智的方法,在于他对赏罚轻重的看法。况且重刑,不单是为的惩罚人。明君的法度是供人度量行为的准则。惩治大盗,不只是惩治大盗本身;如果只是惩治大盗本身,那不过是惩治了一个死囚。对小偷用刑,不只是惩治小偷本身;如果只是惩治小偷本身,那不过是惩治了一个苦役犯。所以说:严惩一个坏人的罪行来禁止境内的奸邪,这才是惩治的目的。受到重罚的是盗贼,因而害怕犯罪的是良民。想治理好国家的'人对重刑还有什么可顾忌的呢!至于优厚的赏赐,不只是奖赏功劳,还可以勉励全国民众。受到赏赐的乐于得利,未得赏赐的羡慕受赏者的功业。这是酬劳一个人的功业而勉励了国内民众。想治理好国家的人对厚赏还有什么可顾忌的呢!现在不懂治国的人都说:重刑会伤害民众,如果轻刑已能制止奸邪了,何苦定要实行重刑呢?这是不懂得治理国家的言论。用重刑能制止的,用轻刑未必能制止;用轻刑能制止的,用重刑一定能制止。因此君主设置重刑的条件下,奸邪全能得到制止;奸邪全能得到制止,这怎么会伤害民众呢?所谓重刑,是要使奸人得到的利益小,而君主给予的惩罚重。人们不想因小利而蒙受大罪,所以奸邪必被制止。所谓轻刑,是要使奸人得到的利益大,而君主给予的惩罚轻。人们向往大利而不怕犯罪,所以奸邪制止不了。所以先圣有句谚语说:人不会被高山绊倒,却会被小土堆绊倒。山大,所以人们会小心遵循;土堆小,所以人们粗心大意。要是实行轻刑,民众一定忽视它。民众犯了罪而不处罚,等于驱使国人犯罪而抛弃他们;让人犯了罪再加以惩罚,等于给民众设置了陷阱。因此,轻刑正如会使民众不经意而摔跤的小土堆。因而把轻刑作为治理民众的原则,不是导致国家混乱,就是为民众设置陷阱,这才叫伤害民众啊。

韩非子《说难》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第7篇

说难韩非子阅读答案附翻译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 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见下节而遇卑贱 下节:节操低下

B.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 显:显赫

C.人间往夜告弥子 间:抄小路

D.柔可狎而骑也 狎:戏弄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而说之以厚利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B. 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武公怒而戮之

C. 因问于群臣

我欲因之梦吴越

D.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B. 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 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

11.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①(2分)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3分)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12. 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是 和 。(2分)

13. 上文三个寓言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有何启示?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概括,并加以评价。(6分)

答案:

8.(3分)B(显:表面)

9.(3分)D(见:助词,表被动;A以:介词,用;连词,因;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接;C因:连词,表承接;介词,依据、凭借)

10.(3分)D(正确的理解是: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

11.(5分)

①(2分)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②(3分)游说进言的'人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

12.(2分)关其思和邻人之父

13.(6分)(概括启示、观点3分,评价3分)

【相关启示、观点】:

郑武公伐胡:进言者要考虑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不要触及听者所刻意隐匿之事。

智子疑邻:进言者要考虑自己的身份,要注意自己和听者关系的远近。

弥子瑕失宠:进言者要注意听者的主观爱憎,以及这种爱憎的前后变化。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使自己的说法适合他。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接受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上抛弃了他。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

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关其思和这位老人说的话都恰当,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这是不可不明察的。

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刖罪。”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

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动它的话,就一定会被杀掉。君主也有逆鳞,游说进言的人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

韩非子《说难》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第8篇

孔子相卫,弟子予皋为狱吏,跀①人足,所跀者守门。人有恶②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日:“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

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日:“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③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④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