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必备3篇)

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 第1篇

一、原文:

(xxx遇字季直,*质讷①而好学。兴平②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段煨。采稆③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xxx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xxx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时之余也。”

——节选自《三国志·xxx传·注引》

【注释】①讷nè:言语迟钝;口齿笨拙xxx:xxx年号。③稆lǚ:野生稻。

二、翻译:

xxx,字季直。为人xxx厚,从小喜欢学习。xxx兴平年间,关中xxx等人作乱,xxx和他哥哥便投奔到朋友段煨将*处。xxx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xxx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xxx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xxx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xxx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xxx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的意思。xxx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 第2篇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xxx。——摘《大学》

译文: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xxx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大学》

译文: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大学》

译文: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xxx其子之恶,xxx其苗xxx。——摘《大学》

译文: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

译文: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译文:《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译文: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译文: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译文: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xxx,不豫则废。——摘《中庸》

译文: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xxx,笃行之。——摘《中庸》

译文: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译文: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xxx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中庸》

译文: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论语》

译文: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论语》

译文: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论语》

译文:尊崇贤人,不重女*;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论语》

译文: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xxx,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论语》

译文: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论语》

译文: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论语》

译文: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论语》

译文:《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xxx五而志于学,三十xxx,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论语》

译文: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论语》

译文: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论语》

译文: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论语》

译文: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论语》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论语》

译文: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论语》

译文: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论语》

译文:《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论语》

译文:能够xxx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论语》

译文: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论语》

译文: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君子xxx,小人xxx。——摘《论语》

译文: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34、见贤思齐焉,见xxx而内自省也。——摘《论语》

译文:xxx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xxx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5、君子欲讷xxx而敏于行。——摘《论语》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36、朽木不可雕也。——摘《论语》

译文: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论语》

译文: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论语》

译文: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论语》

译文: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论语》

译文: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 第3篇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xxx。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经)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xxx、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xxx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xxx;思虑xxx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xxx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读解】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xxx。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xxx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xxx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xxx、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