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韩延寿传》原文及翻译(必备5篇)

《汉书·韩延寿传》原文及翻译 第1篇

汉书·韩延寿传阅读*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

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①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②,春秋乡*,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钺旌旗,习*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③,因瘖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吏④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①历召:一一召请。②学官:学校。③不殊:没死。④掾吏:下级官吏的通称。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法: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

解析欺负:欺骗,对不起。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问以谣俗、民所疾苦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a.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b.微斯人,吾谁与归

设酒具食,亲与相对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解析a项使后面的“疾苦”一词名词化/与“为”一同构成被动句式。c项他们/你。d项于是/乘机。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b.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里弄街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理解:骑吏不守时,延寿命功曹拟定处罚并且公布

d.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理解: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解析亏:对……有损。大化:良好的社会风气;d句应译为: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有损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吧。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③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⑤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⑥骑吏父来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⑤⑥

解析③是吏民对韩延寿理政方法的反映,⑤是诸生代门卒的原因,⑥是骑吏父亲的做法,都与韩延寿理政特点无关。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解析d项“严格约束下属”错。

【参考译文】

韩延寿字长公,是燕地人。霍光提拔韩延寿到颍川担任谏大夫。颍川多豪强大户,难以治理。在这之前,赵广汉做太守,忧虑颍川同类的人为私利相互勾结的风气,所以结合串通官吏百姓,让他们相互揭发,颍川从此把这当作风气,百姓之间产生很多怨怒仇恨。韩延寿想改变这种风气,教育百姓以礼让为先。恐怕老百姓不听从,便召集郡中被乡里人信任的长者老人数十人,摆酒设宴,亲自与人们相互应对,用礼节迎接,询问徭役、风俗及百姓所痛恨、困苦的,给他们陈述和睦相处、亲近友好、消除嫌怨的方法。年长的人认为便利,可以推行,于是和他们商议制定婚丧嫁娶的仪礼规格,要人们大体依照古礼,但不能越过法律,老百姓遵从他的教导。几年后,韩延寿迁官为东郡太守,黄霸代替了他的官职,就沿袭他的做法而把政事治理得很好。

韩延寿作为官吏,崇尚礼节仁义,喜好古代教化,所到的地方一定聘用贤士,以礼相待,他广泛征求意见,善于接纳劝谏的良官;修建学校,在春天、秋天举行乡间*戏,陈设钟器,*奏乐器,倡导官职调动、宾主相见的礼节,等到汇集考试练习比武时,设置*斧旗帜,练习*箭和驾驭车马的本领。修建城墙,收取赋税,事先宣告它的日期,来期望一起完成这件事,官吏、百姓严肃畏惧而跟从。又设置了正、五长,带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准容留坏人。乡里之间有不正常的情况,官吏就会立即知道,坏人不敢进入他管辖的边界。刚开始人们好像觉得麻烦,后来都因觉得便利而安于他的管理。他接待官吏,给以很多的恩惠但纪律严明。有人欺骗或辜负了他,他总是自己责备自己:“难道是我对不起他们吗?他们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呢?”官吏听说后,都自己非常后悔,有的竟然自杀,经抢救,人没有死,但因此成了哑巴说不出话来。延寿听说了,对着掾吏流下了眼泪,派医官诊治,厚待他的家人。

韩延寿有一次出行,临上车,有一个骑马的官吏迟到了,他便下令让功曹把处罚的结果上报给他。等回来到了官府门前,有一个门卒挡住了他的车,希望韩延寿听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韩延寿停下车问他,门卒说:“今天早上您驾车出门,我等了很久您还没出来,我的父亲来到官府门前,不敢进去。我听说后,急忙出去迎接,恰好您登车出门。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这)岂不是有损教化吗?”韩延寿在车上挥了挥手说:“如果没有你,我差点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回到官舍,他就召见了门卒。门卒本来是个书生,听说延寿贤能,只是因为没有让自己得志,所以临时当了门卒,韩延寿于是接待并任用他。他在东郡三年,有令即行,有禁则止,案件大减,天下名列第一。

《汉书·韩延寿传》原文及翻译 第2篇

任延字长孙。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吏曰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累息。

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

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

(选自《后汉书任延传》)

5、下列对加线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书记,致医*致:送去

b.吏使相望于道相望:相互看望

c.遂署议曹祭酒署:暂任

d.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暴害:残暴凶恶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任延造福于民的一组是()(3分)

①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②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③是岁风雨顺节,谷稼丰衍。④履正奉公,臣子之节。⑤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⑥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③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延就任会稽尉后,总是聘请那些品行高尚的人,救济家庭贫穷的属官,勉励那些孝敬老人的人,可见,任延自己就是个“躬德履义”之人。

b.任延认为龙丘先生有伯夷一般的节*,所以非常尊重他,可是龙丘为官不久就因病去世,任延很气愤,于是连续三天不去上朝。

c.任延到任九真后,发现这里的人们靠打猎为生,常常搞到生活贫困。于是,教他们开垦荒地,终于使当地百姓富足。

d.任延胆敢当面否定皇帝告诫他的要好好侍奉上级的话,不过皇帝还是肯定了任延的观点。

8.翻译文言文中的画线句。(9分)

①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②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

③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

参考*

5.b(连绵不断)

6.a

7.b(不是感到气愤,而是表示悲伤与哀悼)

8.(见译文)

参考译文

任延,字长孙。更始元年,被任命为会稽都尉。会稽以人才众多而著称。任延到任,都聘请品行高尚的人,以对待老师和朋友的礼节尊敬地对待他们。对于贫穷的属官,总是分出自己的俸禄来救济他们。每次视察属县,总是派人慰问勉励孝子,招待他们吃饭。

吴地有位龙丘苌,隐居在太末。王莽时,四辅和三公连续征召他,但他不愿前去。属官汇报建议任延征召他。任延说:“龙丘先生亲自实行道德大义,有伯夷一般的节*。都尉为他洒扫院门,尚且担心让他感到羞辱,征召他是不可以的。”派功曹拿自己的名贴前去拜访,任延写了书牍,派人送去医*,前往的官吏使者在路上连绵不断。一年以后,龙丘苌就乘车来到任延的官府拜见,希望在有生之日被录用任职。最终请他暂任议曹祭酒。龙丘苌不久因病去世,任延亲自前去灵前祭祀,三日没有升堂办公。因此郡中贤能的士人都积极入仕了。

建武初年,皇帝征召他任九真太守。九真太守民众习惯以打猎为业,不懂得用牛耕种,民众常常到交耻去买粮,常常导致生活贫困。任延于是下令铸造农具,教他们开垦田地。田地一年年开垦多了,百姓富足。

他被任命为武威太守,皇帝亲自召见,告诫他说:“好好侍俸上级长官,不要失掉好的名声。”任延回答说:“我听说忠臣不利己,利己不忠臣。行正奉公,是臣子的节*。上级、下级人云亦云,对陛下不是好事,至于好好侍奉上级长官,臣不收接受旨意。“皇帝感慨地说:“你的话是对的。”

到武威之后,当时带兵的长史田绀,是郡里的大宗族,他的子侄门客为人残暴凶恶。任延将男绀逮捕办禁,田绀父子与门客被依法处死的有五六人。田绀的小儿子田尚就聚集了流氓几百人。自称为将*。夜里来攻打郡城,任延立即出兵击败了他们,从此威镇境内,官吏、民众都很敬畏他。

任延又建立了学校,设立了主管的学官,从属官吏的子孙,都令人上学读书,武威郡才有了有学问的儒生。

任延后因擅自诛杀羌人,事先没有上奏而获罪,降职为召陵令。

《汉书·韩延寿传》原文及翻译 第3篇

《汉书·陈汤传》

原文: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注]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才,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西域。

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每过城邑山川,常登望。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夷狄畏服大种,其天*也。西域本属匈奴,今郅支单于威名远闻,侵陵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服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且其人剽悍,好战伐,数取胜,久畜之,必为西域患。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之守,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益置扬威、白虎、合骑之校,汉兵、胡兵合四万余人,延寿、汤上疏自劾奏矫制,陈言兵状。

即日引*分行,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入康居东界,令*不得为寇。间呼其贵人屠墨见之,谕以威信,与饮盟遣去。由是具知郅支情。

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陈。郅支百余骑驰赴营,营皆张*持满指之,骑引却。颇遣吏士*城门骑步兵,骑步兵皆入。延寿、汤令*闻鼓音皆薄城下,四周围城,各有所守,穿堑,塞门户,卤?j为前,戟*为后,昂*城中楼上人,楼上人下走。土城外有木城,从木城中*,颇杀伤外人。外人发薪烧木城。夜,数百骑欲出外,迎*杀之。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已诛,且喜且惧,稽首来宾,愿守北藩,累世称臣。

初,中书令石显尝欲以姊妻延寿,延寿不取。及丞相、御史亦恶其矫制,皆不与汤。汤素贪,所虏获财物入塞多不法。司隶校尉移书道上,系吏士按验之。汤上疏言:“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禽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上立出吏士,令县道具酒食以过*。既至,论功,拜延寿为长水校尉,汤为*声校尉。(节选自《汉书陈汤传》,有改动)

译文:

陈汤字子公,是山阳瑕丘人。年少时好读书,博学多识,写得一手好文章。因家贫时常四处向人借贷,没有节制,乡里人都因此鄙视他。西行到首都长安求官,任太官献食丞。几年中,富平侯张勃与他交往,十分赏识他的才能。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元帝下诏诸侯举荐茂才,张勃举荐了陈汤。在等待安排职位期间,陈汤的父亲突然去世。做官心切的他没有按惯例奔丧回家,被人检举不守孝道,为司隶所究。张勃也因为举荐失察受到株连,削夺二百户。恰巧张勃死去,于是被赐谥号缪侯。陈汤论罪下狱。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赴西域。

陈汤为人沉着勇敢,足智多谋,好立奇功。每次经过城镇山川,总要登高远望勘探地形。担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后和甘延寿商议说:“夷狄之人畏惧臣服强大者,这是他们的本*。西域原本属于匈奴人,现在郅支单于威名远播,侵略欺凌乌孙、大宛国,并常常打康居的主意,想要降服他。几年后,西域诸国就都危险了。况且匈奴人剽悍,好勇善战,多次获得胜利,如果长期纵容他,一定会成为西域的祸患。郅支单于虽然远在绝域,但蛮夷之人没有坚固的城池和强劲的弓*守卫,如果我们征发屯田官吏戍卒,驱使乌孙士兵,直捣他们的城下,他如果逃跑却没有合适的去处,死守也不能够保全自己,千年功业可以在今日建立了。”甘延寿也认为他说得对,想向朝廷奏报请示这件事。陈汤说:“朝廷和公卿商议,这么大的决策不是普通人能够见识到的,事情一定不被允许。”甘延寿仍然不听他的建议。正巧赶上甘延寿长时间生病,陈汤独自假传圣旨征调城郭各*队和车师戊己校尉屯田的士卒。甘延寿听说了这件事十分吃惊,想要阻止他。陈汤大怒,拔剑叱责甘延寿说:“大家(士卒们)已经*了,你小子想阻挠(扰乱)*心吗?”甘延寿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部署安排行*布阵的事宜,更增添了扬威、白虎、合骑的人马,汉*、胡兵共四万多人。甘延寿、陈汤上奏章自我*劾假传圣旨之罪,并陈述发兵的情形。

两人立即带领*队分道进发,从北路进入赤谷,经过乌孙,进入康居的东部,下令*队不许抢掠。并召见康居的贵族屠墨,以威信晓谕他,和他歃血为盟后让他离去。因此完全了解了郅支单于的情况。

进*到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安营布阵。郅支一百多名骑兵冲击营寨。各营寨都张弓搭箭指向他们,郅支骑兵退却。继而又派士兵*击城门的骑兵、步兵,骑兵、步兵都退入城内。甘延寿、陈汤命令*队听到鼓声都逼近城下,从四面包围城池。各自把守自己的阵地,挖堑壕,堵塞门窗,盾牌在前、弓箭长戟在后,仰*城中及城楼上的人。城楼上的人都向下逃跑。土城的外面有木城,在木城中*箭,杀伤不少城外的人。城外面的人用木材烧毁木城。夜晚,几百骑兵想要突围,被正面*死。天刚放亮,四面燃起大火,士卒们十分高兴,大声叫喊,铜钲战鼓声惊天动地。汉兵趁机放起火来,士兵们争着攻进城池,郅支单于负伤死去。呼韩邪单于看到郅支已经被杀,又喜又惊,磕头投降,愿意守卫北部边疆,世代臣服。

最初,中书令石显曾想把姐姐嫁给甘延寿,甘延寿没答应。连丞相、御史也都厌恶他们假传圣旨的行为,都不赞同陈汤。陈汤一向贪婪,所俘虏缴获的财物进入边塞大多被他据为己有。司隶校尉发文,沿途让官吏查验。陈汤上奏章说:“我与官兵们共同*郅支单于。侥幸消灭了他,在万里之外宣示了*威,应该有使者在道路上欢迎慰劳。现在司隶反而在路上查验搜查,这是替郅支报仇啊!”皇上立刻斥退查验的官兵,命令沿途各县在道路上准备酒饭来招待班师的*队。回到长安后,论功行赏,任命甘延寿为长水校尉,陈汤为*声校尉。

《汉书·韩延寿传》原文及翻译 第4篇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

赞曰:雄之自序云尔。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斟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用心于内,不求于外,于时人皆少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

王莽时,刘歆、甄丰皆为上公,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前事,而丰子寻、歆子?备聪字?Cе锓岣缸樱??彼囊幔?撬??埃?闶詹磺搿J保?坌J樘炻桓笊希?斡?拐呃矗??招郏?劭植荒茏悦猓?舜痈笊献酝断拢?杆馈C?胖?唬骸靶鬯夭挥胧拢?喂试诖耍俊奔淝胛势涔剩?肆?背⒋有垩ё髌孀郑?鄄恢?椤S汹?鹞省?/p>

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而巨鹿侯芭常从雄居,受其《太玄》、《法言》焉。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笑而不应。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侯芭为起坟,丧之三年。

时,大司空王邑、纳言严尤闻雄死,谓桓谭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谭曰:“必传。顾君与谭不及见也。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自汉文、景之君及司马迁皆有是言。今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有下度

度:限度

b.除为郎,给事黄门

除:授予官职

c.于时人皆少之

少:缺少

d.而论不诡于圣人

诡:违背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实好古而乐道

吾尝终日而思矣

b.侯芭为起坟,丧之三年

填然鼓之

c.乃从*上自投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更阅贤知,为所称善

为天下笑者,何也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3分)

(2)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4分)

(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3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桓谭认为扬雄的书能流传后世,有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2分)

参考*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少,此为“轻视,瞧不起”的意思。)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不译,表并列/地,连词,表修饰。b.他,代词/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c.于是、就,副词/竟然、却,副词。d.被,介词。)

10.(1)(他)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意”译为“心意”,1分;“虽”译为“即使”,1分;“事”译为“做”,1分。语意不通,酌情扣分)

(2)大凡人看轻眼前的事物,看重久远的事物,他们亲眼看见扬雄俸禄职位容貌不能让人动心,所以看轻他的书。(“贱、贵”,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贱、以……为贵”或“看轻、看重”,2分;“动人”译为“让人动心”,1分;“轻”译为“看轻、轻视”,1分;语意不通,酌情扣分)

(3)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亡”“遗”丢失、损失1分;“矢”“镞”箭、箭头1分;“困”困顿1分

11.时间检验(人贱近贵远),文义至深,言论不违背圣人,明君称道,贤知阅读称善。(任对2点得2分。)

参考译文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扬雄小时候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为人简朴,悠闲自在,很少特别的喜好,对于富贵不急求,对于贫贱不悲伤,不求品行端方有志气来要求名满天下。自己有最低的限度: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只是喜好辞赋。

赞说:这是扬雄的自序。起初,扬雄四十多岁时,从蜀来京师游学,大司马车骑将*王音为他的文才感到惊奇,就召来把他任命为门下史,推荐扬雄待诏,一年多后,上奏《羽猎赋》,拜为郎官,任黄门给事,和王莽、刘歆并列。哀帝初,又和董贤同官。成、哀、平年间,王莽、董贤都作了三公,权力超过人君,推荐的人没有不提拔的,但扬雄三代不升官。到王莽篡位,论谈者用符命赞美其功德而被封爵的人很多,扬雄仍不被封侯,因年纪大而渐升为大夫,他就是如此淡泊势利。确实好古爱道,想求文章在后世扬名,认为经没有比《易》更大的,所以作《太玄》;传没有比《论语》更大的,所以作《法言》;史没有比《仓颉》更好的,所以作《训纂》;赋没有比《离骚》更深的,所以相背而推广它;辞没有比相如更华丽的,所以作四赋:都探索本源,模仿发挥。用心在内,不求于外现,当时人都瞧不起他;只有刘歆和范逡敬重他,而桓谭认为他无与伦比。

王莽时,刘歆、甄丰都做了上公,王莽既是假藉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想禁绝这种做法来使前事得到神化,而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庇肿嘞追?鹬?隆M趺?绷苏绶岣缸樱?鞣帕?钡剿囊幔?┐撬?A?降模?⒓词障挡槐刈嗲搿5笔毖镄墼谔炻桓笊闲J椋?彀傅氖拐呃戳耍??パ镄郏?镄叟虏荒芴油眩?愦痈笊咸?拢?畹闼懒恕M趺??胶笏担骸把镄垡幌虿徊斡肫涫拢??裁丛诖税钢?”暗中查问其原因,原来刘?痹??镄垩?垂?孀郑?镄鄄恢?椤;噬舷纶?蛔肪克??/p>

扬雄因病免职,又召为大夫。家境一向贫寒,爱喝酒,人很少到其家。当时有多事的人带着酒菜跟他学习,巨鹿人侯芭常跟扬雄一起居住,扬雄传授他《太玄》、《法言》。刘歆也曾看到,对扬雄说:“白白使自己受苦!现在求学的人有利禄,还不能通晓《易》,何况《玄》呢?我怕后人用它来盖酱瓿了。”扬雄笑而不答。活到七十一岁,在天凤五年死去,侯芭建坟,为他守丧三年。

当时大司空王邑、纳言严尤听说扬雄死了,对桓谭说:“您曾称赞扬雄的书,难道它能流传后世吗?”桓谭说:“一定能够流传。只是您和桓谭赶不上看到罢了。大凡人看轻眼前的事物,看重久远的事物,他们亲眼看见扬雄俸禄职位容貌不能让人动心,所以看轻他的书。从前老聃作虚无之论两篇,轻视仁义,非难礼学,但后世喜欢它的人还认为老子的学说超过《五经》,从汉文帝、景帝及司马迁都有这个说法。现在扬子的书文义最深,论述不违背圣人,如果后来遇到逢时的明君,再经历几个贤明的人的阅读,被他们称道,那么必定超过诸子了。”

《汉书·韩延寿传》原文及翻译 第5篇

虞延少为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胄,拥卫亲族,?i御*盗,赖其全者甚众。建武初,除细阳令。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宗*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延谏曰:“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迁洛阳令。是时*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氏屡请,获一书辄加?二百,信阳侯*就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迁南阳太守。永平初,有新野功曹*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选自《后汉书·虞延传》)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宗果以侈从被诛

以约失之者鲜矣

b.信阳侯*就乃诉帝

成乃回欲趋东

c.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

赖其全者甚众

d.尔人之巨蠹

帝乃临御道之馆

7.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虞延“执法严明”和有“知人之明”的一组是()

a.①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

②汝犯王法,身自取之

b.①宗果以侈从被诛

②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

c.①“宜当尽法!”后数日伏诛

②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d.①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

②知人则哲,惟帝难之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延年轻时为官勇敢有为,敢抓王莽贵人放纵的门客,也常披*戴盔,保全了很多人的生命财产。

b.太守富宗生活奢侈放纵,不听虞延劝谏,结果没过多久被杀。富宗临刑前擦泪叹息,十分悔恨。

c.*氏门客马成作恶多端,被虞延收捕审问。*氏求情不成便到皇帝面前诬陷虞延,虞延还是依法处死了马成。

d.皇帝认为功曹*衍长得很像自己,且容貌举止出众而对*衍宠爱有加;直到向虞延了解了*衍的为人之后才幡然醒悟。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以此见怨,故位不升。

(2)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

(3)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

参考*

6、c(c项中第一个“其”指代马成,第二个“其”指代虞延。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b项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就。d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的。)

7、c(a项的第(2)句是皇帝对马成的看法;b项的第(1)句写富宗被杀,第(2)句写虞延对马成的揭露;d项的第(2)句写皇帝的感慨。)

8、d(皇帝最后幡然醒悟,并非是向虞延了解了*衍的为人的缘故,而是因为*衍“在职不服父丧”。)

9、(1)虞延因为这件事被怨恨,所以官位不能升迁。(注意“以”和“见”的用法,从句意关系看,“以”译为“因为”,“见”表被动。)

(2)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节俭而犯错的人少得很啊。(注意“衣”作动词,“约”是节俭的意思,“鲜”是“少”的意思。)

(3)皇帝已经认为*衍与众不同,于是下令让他自称南阳功曹到皇宫来。(注意“异”为意动用法。)

参考译文:

虞延年轻时做亭长,当时王莽的贵人(女官名)魏氏的门客放纵,虞延带领官吏冲入魏氏家逮捕了那门客,虞延因为这件事被怨恨,所以官位不能升迁。王莽末年,天下大乱,虞延常常披*戴盔,护卫亲族,抵御掠夺的强盗,依赖他保全生命财产的人很多。东汉建武初年,他被任命为细阳县令。后来离职回乡,太守富宗听到虞延的名声,征召他任功曹。富宗*情奢侈放纵,车子及其装饰器物,很多不符合法度。虞延劝谏说:“过去晏婴辅佐齐国,穿粗陋的皮衣还不完整;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为节俭而犯错的人少得很啊。”富宗不高兴,虞延就辞官离开了。过了不久,富宗果然因为奢侈放纵被杀,临处死刑时,他擦着眼泪叹息说:“我痛恨自己没有听取功曹虞延的劝谏!”虞延升迁为洛阳县令,此时*家(*皇后家族)有个叫马成的门客,常常干抢劫偷盗的事,虞延收捕审问他。*家屡次请求免他的罪,虞延得到一封说情的信就增打二百板子。信阳侯*就(*皇后之弟)于是告诉了皇帝,诬陷虞延冤枉过很多人。皇帝于是到皇帝巡行道路的馆舍,亲自检查囚犯罪状。虞延让那些案情有可论辩的囚犯站在东边,无理可讲的站在西边。马成于是回身想到东边,虞延上前捉住他,对他说:“你是人中的大蠹虫,长久地依托权势,不怕熏烧。现在审查核实没完,应当完全依法制裁!”马成大喊说自己冤屈,皇帝的近卫*官用戟刺着虞延,呵斥虞延放开马成。皇帝知道虞延公正无私,对马成说:“你犯了王法,是你自己造成的灾祸!”呵斥让他快走回去。几天后马成被处死刑。从此外戚收敛行为,没有人敢犯法。虞延后升任南阳太守。永平初年,有个新野功曹*衍,凭外戚侯爵子弟的身份常常参加朝会,而他的容貌姿态举止比一般人出*。显宗皇帝看见他,回头对身边的人说:“我的仪表相貌怎么像这个人!”特地赐给他车马衣服。虞延认为*衍虽有容貌仪表,可是没有实际品行,不曾对他有高于一般人的礼节。皇帝已经认为*衍与众不同,于是下令让他自称南阳功曹到皇宫来。他到了以后,被任命为郎中,升为玄武门司马。*衍在做官期间不为父亲服丧,皇帝听到此事,就叹息道:“‘了解人就是明智,只有皇帝难做到’,这话确实对啊!”*衍很惭愧,辞去了官职。因此(当时人)认为虞延有知人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