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第1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第2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第3篇
原文
尝闻汉马援戒子有曰:“杜季良为人豪侠,父丧,致客数郡。吾爱之敬之,不愿汝曹效之。”因举画虎为喻。唐柳玭戒子有曰“门第高,可畏不可恃,一或失检,得罪重于他人。”呜呼,两公真格言哉!
余观吴中如王元美家,世列卿贰,盖鼎族也。延陵秦方伯耀、云间乔宪长懋敬,俱号名阀。当乙未岁,吴人以关白①未靖,不时传警,在位者皆谨备之,而元美季子士骕、耀弟秦灯、懋敬子相,俱自负贵介,又骕能文章,灯善谈,乔善书翰,各有时名,彼此相往来,出入狭斜,酒中大叫,傍不目人。适遇海警,尽攘臂起若将,曰:“我且制倭,我且侯,我且立无前功者。”其时奸人赵州*窜身诸公子间,与纳交,引以自重。每佩剑游酒楼博场,皆与诸公子俱,一时无不知有赵州*也者。乃泛泛投刺富**家,曰:“吾曹欲首事靖岛寇,贷君家千金为饷。”富人惧焉,或贷之百金、数十金乃去;不贷者,辄目摄曰:“尔为我守金,不久我且提兵剿汝家,汝金非我有,谁有耶?”盖意在得金,姑为大言骇若辈。诸富人见其交诸公子,又常佩剑出入,以为必且帅其*鱼肉我,夺我金也,轰言赵州*、王、秦、乔诸公子将为叛。事闻巡抚朱鉴塘,檄有司分擒之,闻于朝,曰:“是将叛。”又曰:“是为妖言。”然鞫之皆无实。其后论赵州*、秦灯死,士骕戍,乔配。已而江南人言其无实,以为冤,竟成疑狱,久系。士骕家有厮养名胡忠者,善说*话,元美酒酣,辄命说解客颐。忠每说明皇、宋太祖、**武宗,辄自称“朕”,称“寡人”,称人曰“卿等”,以为常,然直戏耳。士骕每携忠酒楼,胡作此等语,座客皆大笑,而闾阎乍闻者,辄亦曰:“彼且天子自为?”以是并为骕罪,至收之,囹圄之。此其情固非真,目之叛、目之妖言固过,然亦由士骕等自恃高门大阀交游非类,以至于此。若能如马援所云无效季良,如柳玭所称毋恃门第,恂恂自守,杜门谢客,图史自娱,宁至受意外之祸如此哉?余固记之,以戒士大夫子弟轻交游媒祸如士骕辈者。
【注】①关白:****时代的官名,此处代指倭寇。
翻译
曾经听说汉代的马援告诫儿子有说:“杜季良为人豪爽侠义,父亲死了,使数郡的门客(前来吊丧)。我敬爱他,(但)不希望你们效仿他。”(马援)趁机拿画虎类犬作比。唐代柳玭告诫儿子有说:“门第显贵,令人畏惧不能够依靠,一旦有的人失掉了约束,获罪比别的人重。”哎,两位说的真是至理名言啊!
我观察吴中像王元美家,世代列为二等公卿,可以算是显赫的家族。延陵方伯(古代诸侯中的**之称,谓为一方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秦耀、云间宪长(朝廷最高监察机关的高级官吏)乔懋敬,都称得上名门。在乙未年,吴地因为倭寇没有*定,时不时地传来警讯,当政者都谨慎地防备他们,可是王元美最小的儿子王士骕、秦耀的弟弟秦灯、乔懋敬儿子乔相,都倚仗出身尊贵,加之王士骕擅长写文章,秦灯善于论说,乔相善于文墨,在当时都各有名气,彼此间互相来往,(一起)出入花街柳巷,在酒肆中大呼小叫,旁若无人。(他们)恰巧遇到海上的`警讯,都捋起袖子,伸出胳膊像将领一样,说:“我将要制服倭寇,我将要封侯,我将要立前人没有立的功劳。”那个时候,奸人赵州*在这几位公子身边奔走,与(他们)交往,拿这个来使自己地位变得尊贵。(赵州*)每每在酒楼赌场佩剑游荡,都与诸位公子一起,一时间没有不知道有赵州*这个人的。(他)就大量地向大富之家投递名帖,说:“我们打算首先要做的是*定倭寇,从您的家里借出千金作为粮饷。”富人畏惧他,有的借给他百金、数十金(他)才离开;不借给他的人,(赵州*)就瞪眼睛威慑(他们)说:“你替我看守钱财,不久我将带兵剿灭你家,你的钱财不归我所有,归谁呢?”(赵州*)大概是想得到钱财,姑且说大话吓唬这些人。众富人看到他和众公子结交,又常常佩剑出入,认为(他)一定将率领他的*羽鱼肉他们,夺走他们钱财,大声扬言赵州*、王、秦、乔等众公子将要反叛。事情传到了巡抚朱鉴塘耳朵里,(巡抚)給有司下文书分别擒拿他们,向朝廷上报,说:“这说明(他们)将要反叛。”又说:“这是妖言惑众。”可是审讯他们都没有证据。后来判定赵州*、秦灯死罪,王士驌戍边,乔相被发配。不久江南人说他们没有反叛的实据,认为是冤狱,(此案)最终成了疑案,(他们)长时间被羁押在狱。王士驌家有个小厮名叫胡忠,善于说*话,王元美喝酒正喝到畅快时,就命(胡忠)说*话取乐客人。胡忠每每说到明皇、宋太祖、**的武宗时,就自称“朕”,称“寡人”,称别人为“爱卿等”,****,这只是做戏罢了。王士驌每次带胡忠到酒楼,胡忠说这样的话,在座的客人都大笑,可是里巷中刚一听到的人,就说:“他打算自己做天子吗?”(巡抚)因此(将这些)归并到王士驌的罪行里,以致**他,关进牢狱。这种情形本来就不是真的,把他们看做反叛者,把他们看做妖言惑众者本来是过分了,然而也是因王士驌等人自己倚仗显赫的出身与品行不足的人交往,才到了这个地步。如果能像马援所说的不要效仿杜季良,像柳玭所说的不要倚仗出身,谨慎地坚守自我,闭门谢客,看史书自娱自乐,难道会像这样遭受意外的祸患吗?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来告诫那些像王士驌等人一样随便地交往招致祸患的士大夫子弟。
空城计文言文翻译(扩展5)
——文言文《管鲍之交》翻译
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第4篇
孔明将人马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备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玄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单元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行侠仗义的鲁智深,临危不惧的哈尔威,让我们明白:智慧和勇气,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精神。
学习本单元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第5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第6篇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敌我交会,相战,运用此计可产生奇妙而又奇妙的功效。
古人按语说: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汹惧。以张守归圭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筑城墙用的夹板和立柱)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圭日:“徒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铤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阵寇百姓多反。铤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座街巷,禁断行人鸡犬。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铤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
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第7篇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第8篇
水仙
(清) 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文言文题目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各司一时 (2)欲购无资
(3)请已之 (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1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第9篇
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翻译
管仲,名夷吾,是颖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叔能够识别人才。
空城计文言文翻译(扩展6)
——文言文南辕北辙原文及翻译
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第10篇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译:多个人行走,在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译: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这里兴起。
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并且将土石放在哪里呢?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译: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教。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译:生都还不知道,怎么知道死?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译:杀鸡怎么要用杀牛的'刀呢?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哪里有仁爱的人处在君主的地位,对陷害百姓的事却能做得出来呢?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译:等到燕子丹用派遣荆卿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一根羽毛不能举起,是因为不肯用力量。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译:不通晓句读,迷惑而不去解答,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生气,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的”。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译:盘旋屈曲的样子,就像蜂房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译: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
空城计文言文翻译(扩展9)
——罴说文言文翻译
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第11篇
南辕北辙文言文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_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_
南辕北辙文言文注释
衣焦:衣裳皱缩不*。
申:伸展,舒展。后作“伸”。
大行:大路。
方:正在。
北:面向北方。
持其驾:驾着他的车。
之:到。
将:又。
奚:为何。
用:费用,钱财。
御者善:车夫驾车的技术高超。御,驾驭车马。者,…的人。善,好。
数者:几样。
而:却(表转折)。
恃:依靠,依仗。
广:使动用法,使……广大,扩展。
犹:如同,好像。
尊名 :好的名声。
南辕北辙文言文翻译
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听说这件事后,半路返回,来不及抻*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的尘土,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去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我说:‘你的马虽然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是好,就离楚国越远了。现在大王的行动是想成为霸王,举止是想取信于天下。依仗魏国[2]的强大,**的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有好的名声。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您)距离称王的事业就越来越远了。这就好像到楚国却向北走一样。”
南辕北辙的评析
季梁为了打动魏王,来了个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带出了南辕北辙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其实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就发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联系,是为了让故事显得生动和真实,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空城计文言文翻译(扩展7)
——曾巩文言文字词翻译
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第12篇
原文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恼惧。以张守圭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圭日:“徒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廷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陈寇,百姓多反。廷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座街巷,禁断行人鸡犬。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廷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
翻译
诸葛亮驻扎在阳*,派魏延各将军的士兵向东进军,诸葛亮唯独留了一万人守着都邑。晋宣帝率领二十万群众抵抗诸葛亮,和延军交错行军,到小径的`前头,在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侦察人员对白宣帝说在都邑中士兵少力量弱小。诸葛亮也了解宣帝将到,已经迫近有了威胁,想要前往到延军,相隔的太远,如果反过头来追赶魏延的**,势必赶不上。将士们都失了神色,都不知道有什么计谋。诸葛亮则意气自信。敕军中都旗子倒在地上,鼓声停止,不得随意离开营帐,又命令打开四城门,扫地洒水。白宣帝经常说诸葛亮掌握重权,突然看到形势软弱,怀疑***埋伏的士兵,于是带**兵急走上山。第二天食时,诸葛亮对部下拱手大笑说:“司马懿一定认为我伪装怯弱,将士有埋伏,沿着山走了。”侦察巡逻的士兵返回告诉白宣帝,正如诸葛亮所说的。白宣帝知道后,深深得感到遗憾。
拓展阅读
《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一计-空城计,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它是根据我国古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空城计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空城计文言文翻译(扩展1)
——水仙文言文翻译
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第13篇
海瑞刚正文言文
海瑞①,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②,令老仆艺③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瑞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囊④胡公按部⑤,令所过无供张⑥。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⑦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都御史鄢(tan)懋(mao)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⑧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⑨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海瑞刚正文言文翻译
海瑞,字汝贤,是海南岛琼山县人。他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南*教谕之职。后升任淳安县知县。日常海瑞穿布衣服,吃粗粮,并让老仆种植蔬菜来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他人说:“昨天听说海瑞替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宗宪的儿子经过淳安时,恼恨驿站的官吏,把驿站的官吏倒吊起来。海瑞说:”过去胡公巡查所属各地,下令他所经过的地方不要提供陈设之物及招待。现在看来,此人行李很多,肯定不是胡公子。”于是就打开那人的`袋子,取出钱数千金,将它放入钱库中,(并派人)驱马报告胡宗宪,宗宪没有理由加罪于海瑞。
都御史鄢懋卿巡查路过淳安县,酒饭供应的十分简陋,(海瑞)高声宣言,县邑狭小,不能容纳众多车马。懋卿十分气愤,然而他早听说过海瑞的名字,只得收敛威风而离开。
海瑞刚正文言文注释
①海瑞(1515—1587),字汝贤,号刚峰,明朝广东省琼州府琼山县(今海南省海口市)人,官至南京右都御史,赠**太保,谥“忠介”。
②布袍脱粟:穿粗布的衣服,吃粗粮糙米。
③艺:种植。
④囊:从前。
⑤按部:巡查部属。
⑥供张:奉献招待,意思是铺张浪费。
⑦橐(tuó):袋。
⑧抗言:高声说。
⑨恚:气愤。
空城计文言文翻译(扩展3)
——《空城计》文言文阅读答案(精选1篇)
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第14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wéi)宫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篛(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à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mí)勒,袒(tǎn)胸露(lù)乳(rǔ),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yǐ)之——珠可历历数(shǔ)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yú)山**叔远甫(fǔ)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1],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zhuàn)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c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04)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奇妙啊!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第15篇
(诸葛亮北伐中原,由于错用了“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致使街亭这一战略要地失守。为避免更大损失,诸葛亮忙安排人马,布置撤退。此时,诸葛亮的中军营在西城县内,西城是个弹丸小城,易攻难守。)
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样抵抗魏兵的事,忽然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15万人马朝西城杀来。”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5000士兵一半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他们得知司马懿的大军打来的消息后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在这千钧一发之时,诸葛亮却表现得比往常更加镇定。他对惊慌失措、面如土色的守城将士们说:“你们不要害怕,我早已料到司马懿会孤军深入的,我不是已经派魏延率兵东下了吗?为的是堵住司马懿的后路,好狠狠地打他。我是故意留下这座空城来引诱司马懿进兵的。”蜀国的将士们听诸葛亮这么一说,心里有了底,不再惊慌失措了。其实,这是诸葛亮用自己的镇静来安定军心的一计。
军心安定了。诸葛亮便下令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不许城里的人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用20个士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也不许乱动。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儿**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不多久,魏军来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都不敢前进了,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过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脸笑容,喝酒弹琴,轻松自如,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向后撤退。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司马懿的兵后退了。
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心中好像掉下千斤石块,不禁拍手大笑起来。左右的**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15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部下听了都很敬佩他,说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想出办法来。
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第16篇
话说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街亭后,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这个地方来了。
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么抵抗魏兵的事,忽然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打来。”这时候,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五千兵卒,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这些兵卒听说司马懿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用二十个兵卒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即使魏兵到了,也不许慌乱。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儿**城头,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工夫不大,司马懿的魏军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远远望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喝酒强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向后撤退。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只怕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快快后退四十里!”司马懿的兵马后退了。
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才觉得冷汗湿透了衣背。左右的**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的,决不敢冒险。今天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地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我才用这个办法的。”部下听了都很敬佩他。
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第17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第18篇
韩愈(768—824),唐朝著名文学家,自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也就是中唐时期。其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之争激烈,许多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的遭遇也是这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毛遂自荐,可惜不得重用。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但始终郁郁不得志,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解题
请同学们看看标题,我们以前有学过与《马说》这个标题相类似的文章吗?(《爱莲说》、《师说》)。
谁来说说“说”是什么意思?
——《三峡》课文翻译
《三峡》课文翻译
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第19篇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这句话表现了司马昭的什么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使用空城计为什么会获得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一下司马懿知道实情后的内心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第20篇
〔宋〕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