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原文及注释(必备14篇)

《诗经》原文及注释 第1篇

有杕[1]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注释:

【1】杕(dì):树木孤生独特貌。

【2】杜:杜梨树,又名棠梨树。

【3】道左:道路左边,古人以东为左。

【4】噬(shì):发语词。一说何,曷。

【5】适:到,往。

【6】中心:心中,内心。

【7】曷(hé):同“盍”,何不。

【8】饮(yìn)食(sì):喝酒吃饭。一说满足情爱之欲。

【9】周:右的假借。一说道路弯曲处。

【10】游:来看。

作品赏析

古往今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此诗就是描写一个孤独者切盼友人来访,共饮谈心,以解孤独寂寞之苦。

人类都有一种“共生欲望”,而这种“共生欲望”又是以人们的相互帮助、彼此交流为基础的。一旦得不到满足或有所缺憾时,就会产生孤独感。当“共生欲望”得以满足时,孤独感也就随之消除。看来,诗中的“我”,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与外界隔了一堵“墙”,失去了和朋友的交往,深感孤独,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或寄托,他力图改变与世隔绝的处境,渴望有良友来访,彼此建立友谊,交流感情。

《诗经》原文及注释 第2篇

诗经·国风·邶风〔先秦〕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太阳月亮放光芒,光明照彻大地上。可是竟有这种人,不依古道把人伤。何时日子能正常?竟然不顾我心伤。

太阳月亮放光芒,光辉普照大地上。可是竟有这种人,背义和我断来往。何时日子能正常?为何与我不搭腔?

太阳月亮放光芒,每天升起在东方。可是像他这种人,说和做的不一样。何时日子能正常?使我忧伤全遗忘。

太阳月亮放光芒,日夜运行自东方。我的爹啊我的娘,为何让我离身旁。何时日子能正常?让我不再述冤枉。

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邶,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日月:古人多用日月比喻丈夫,此处也有隐喻之意。

居、诸:都是语尾助词。

照临:照耀到。下土:大地。

乃:可是。之人:这个人。

逝: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古处:一说旧处,和原来一样相处;一说以古道相处。

胡:何,怎么。定:止。指心定、心安。

宁:一说乃,曾;一说岂,竟然,难道。我顾:顾我。顾,念。

冒:覆盖,照临。

相好:相爱。

报:答。

德音:善言,另一意为好名誉。无良:不好,不良。

俾(bǐ):使。

父兮母兮:呼唤父母。

畜我不卒:即好我不终。畜,同“慉”,喜爱。卒,到最后。

述:说。一说循义理。

《诗经》原文及注释 第3篇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婚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白话译文

走在郊野荒凉路,路旁椿树枝叶疏。只因婚姻的缘故,我才与你同居住。你不好好善待我,只有回到我故土。

走在郊野荒凉路,采摘蓫叶多辛苦。只因婚姻的缘故,才到你家同住宿。你不好好善待我,只有回归我家族。

走在郊野荒凉路,采那葍草聊果腹。你全不思往日情,追求新欢太可恶。不是她家比我富,是你变心的缘故。

创作背景

*古代男尊女卑的伦理传统,导致了在家庭和婚姻中女子的被动地位,因而也造就了*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突出的文学母题——弃妇文学。《小雅·我行其野》就是写一个远嫁他乡的女子诉说她被丈夫遗弃之后的悲愤和痛伤。对于此诗,古经学家的意见比较一致,《毛诗序》曰:“《我行其野》,刺宣王也。男女失道,以求外昏(婚),弃其旧姻而相怨。”孔疏引王肃云:“行遇恶木,言己适人遇恶人也。”郑玄笺:“刺其不正嫁娶之数而有荒政多*昏之俗。”朱熹《诗集传》长篇大论曰:“王氏曰,**躬行仁义、以道民厚矣。犹以为未也。又建官置师、以孝友睦姻任恤六行敎民。为其有父母也、故教以孝。为其有兄弟也、故教以友。为其有同姓也、故教以睦。为其有异姓也、故教以姻。为邻里乡*相保相爱也、故教以任。相周相救也、故教以恤。以为徒教之或不率也。故使官师以时书其德行而劝之,以为徒劝之或不率也。于是乎有不孝不睦不姻不弟不任不恤之刑焉。方是时也,安有如此诗所刺之民乎。”方玉润《诗经原始》序此诗为“刺睦姻之政不讲也”。近人高亨以为此诗是入赘女婿的怨诗。从通篇诗意上来看,此诗是婚姻中一方怨婚姻不美,配偶*婚换新人,旧人愤而别去之诗。根据朱熹“民适异国,依其婚姻而不见收恤,故作此诗”(《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很可能是周代大族女子的离婚之诗。另外还有一说,认为这是表流离者悲哀的诗。

作品鉴赏

《诗经》原文及注释 第4篇

[先秦]诗经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

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1],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注释:

【1】干旄(máo):以牦牛尾饰旗杆,树于车后,以状威仪。干,通“竿”“杆”。旄,同“牦”,牦牛尾。

【2】孑(jié)孑:旗帜高举的样子。

【3】浚(xùn):卫国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县。

【4】素丝:白丝,一说束帛。

【5】纰(pí):连缀,束丝之法。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

【6】良马四之:这里指四匹马为聘礼。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

【7】彼:那。

【8】姝(shū):美好。一说顺从貌。

【9】子:贤者。

【10】畀(bì):给,予。

【11】旟(yú):画有鹰雕纹饰的旗帜。

【12】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毛传》:“下邑曰都。”下邑,近城。

【13】组:编织,束丝之法。

【14】予:给予。

【15】旌(jīng):旗的一种。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

【16】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一说厚积之状。

【17】告(gǔ):作名词用,忠言也。一说同“予”。

作品赏析:

此诗写一位尊贵的男子驾车驱驰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车马隆隆,旗帜飘扬。接下来是对旗帜和车马的特写:旄是“素丝纰之”,用素丝织的流苏镶在旗帜的边上,可见其色彩鲜明及飘扬姿态;马是“良马四之”,四匹高头大马驾车而行,十分气派,意气风发。

第二、三章意思相近,但比第一章旗帜越来越漂亮,距离浚邑越来越近,车马排场越来越盛。而离目的地越近,其情越怯。

此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美人’,亦称圣王,则称贤以姝,亦无所疑。”持“美好善说”的毛诗说以为“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大夫,持“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但他们都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大夫。毛诗说以“之”为“贤者乐告以善道”(《毛诗序》)的对象,朱熹以“之”为“答其礼意之勤”(《诗集传》)的对象。“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访贤说”,那“之”必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关于诗中是“四之”“五之”“六之”,《毛传》解为“御四马也”“骖马五辔”“四马六辔”,认为“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是说大夫驾车建旌旄而行。对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服马四辔皆在手,两骖马内辔纳于觖,故四马皆言六辔,经未有言五辔者。”又引孔广森语曰:“四之、五之、六之,不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三章转益,见其多庶。《觐礼》曰:‘匹马卓上,九马随之。’《春秋左传》曰:‘王赐虢公、晋侯马三匹。’‘楚公子弃疾见郑子皮以马六匹。’是以马者不必成双,故或五或六矣。”

从诗艺上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而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严谨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摇曳生姿。如果按“访贤说”,那么此诗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

《诗经》原文及注释 第5篇

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注释:

【1】芃(péng)芃:植物茂盛貌。

【2】棫(yù)朴:棫,白桵(ruǐ);朴,枹(bāo)木,二者均为灌木名。

【3】槱(yǒu):聚积木柴以备燃烧。

【4】济(jǐ)济:美好貌。或音qí,庄敬貌。

【5】辟(bì)王:君王。

【6】趣(qū):趋向,归向。

【7】奉:通“捧”。

【8】璋:即“璋瓒”,祭祀时盛酒的玉器。

【9】峨峨:盛装壮美的样子。

【10】髦士:俊士,优秀之士。

【11】攸:所。

【12】宜:适合。

【13】淠(pì):船行貌。

【14】泾:泾河。

【15】烝徒:众人。

【16】楫之:举桨划船。

【17】于迈:于征,出征。

【18】师:军队,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19】倬(zhuō):广大。

【20】云汉:银河。

【21】章:文章,文彩。

【22】遐:通“何”。

【23】作人:培育、造就人。

【24】追(duī):通“雕”。追琢,即雕琢。

【25】相:内质,质地。

【26】勉勉:勤勉不已。

【27】纲纪:治理,管理。

作品赏析:

关于此诗的主旨,历代学者看法很不一致,主要有两种意见。《毛诗序》云:“文王能官人也。”“官人”语出《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意谓善于选取人才并授以适当官职。而姚际恒《诗经通论》则曰:“此言文王能作士也。小序谓'文王能官人’,差些,盖袭《左传》释《卷耳》之说。”“作士”一语直接取自此诗的“遐不作人”。孔颖达疏:“作人者,变旧造新之辞。”朱熹《诗集传》:“作人,谓变化鼓舞之也。”概而言之,即为培育造就人才及鼓舞振作人心。其实这两种意见并无大异,小序着眼的是前三章,故得出“官人”的结论,姚氏着眼的是后二章,故得出“作士”的结论。“官人”也罢,“作士”也罢,都离不开周王的盛德。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除第二章外,其余四章均以兴为发端,这在《大雅》中是罕见的。

首章以“棫朴”起兴。毛传释曰:“山木茂盛,万民得而薪之;贤人众多,国家得用蕃兴。”此是将棫朴喻贤人。而《诗集传》释曰:“芃芃棫朴,则薪之槱之矣;济济辟王,则左右趣之矣。”意为灌木茂盛,则为人所乐用,君王美好,则为人所乐从。此是将棫朴喻君王。毛传释兴,每每孤立地就兴论兴,所以兴与下文的关系往往显得牵强附会。朱熹释兴,总是将起兴句与被兴句有机地联系起来,符合其“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兴的定义。就此章而言,朱熹的解释似更为合理。

首章是总述,总述周王有德,众士所归。而士分文、武,故二、三篇又分而述之,以补足深化首章之意。

二章四句皆为赋。前两句“济济辟王,左右奉璋”承上两句“济济辟王,左右趣之”而来,而又启出下两句:“奉璋峨峨,髦士攸宜。”“璋”有二解,一为“牙璋”,发兵所用;一为“璋瓒”,祭祀所用。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此诗下章言六师及之,则上言奉璋,当是发兵之事。故传惟言半圭曰璋,不以为祭祀所用之璋瓒耳。”据此,此章则与下章一样,均与武士有关。但马瑞辰注意了下章的“六师”而疏忽了此章的“髦士”。“髦士”在《诗经)中凡二见,另一为《小雅·甫田》中的“攸介攸止,烝我髦士”。《甫田》的髦士肯定为文士(多以为是田畯,即农官),故此诗恐亦不例外。所以璋还是训“璋瓒”为好。

三章以“泾舟”起兴。朱熹《诗集传》以为舟中之人自觉划动船桨实喻六师之众自觉跟随周王出征,云:“言'淠彼泾舟’,则舟中之人无不楫之。'周王于迈’,则六师之众追而及之。盖众归其德,不令而从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亦云:“文王征伐,六师扈从,有似烝徒楫舟,则其作武勇之士也又可见。”齐诗根据此章末两句“周王于迈,六师及之”而断定此诗是言文王伐崇之事,后人多有从之者。其实以诗证史可信,以史证诗难信,况且把诗中所言一一坐实并无多大意义,所以还是把此章看作泛言为好。

如果说前三章是以众望所归来烘托周王的话,那么后两章则转为直接的歌颂了。

四章以“云汉”起兴。郑笺曰:“云汉之在天,其为文章,譬犹天子为法度于天下。”诸家多认为“云汉”乃喻周王。末句“遐不作人(何不培养人)”虽是问句,实则是肯定周王能培育人。严粲《诗缉》云:“董氏曰:'遐不作人,甚言其作也。”’类似的用法还见于《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遐不黄耇”。

末章的兴义较难理解。朱熹在《诗集传》中曰:“追之琢之,则所以美其文者至矣。金之玉之,则所以美其质者至矣。勉勉我王,则所以纲纪乎四方者至矣。”他还在《诗传遗说》中补充道:“功夫细密处,又在此一章,如曰'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四方都便在他线索内牵著都动。”他答人问“勉勉即是纯一不已否?”又曰:“然。如'追琢其章,金玉其相’,是那工夫到后,文章真个是盛美,资质真个是坚实。”二者合而言之,也就是说:精雕细刻到极致,是最美的外表,纯金碧玉到极致,是最好的质地,周王勤勉至极,有如雕琢的文彩和金玉的质地,是天下最好的管理者。如此释诗,似太迂曲,所以很多人并不把前两句视作兴,他们认为,“追琢其章”“金玉其相”的“其”指的就是周王,意谓周王既有美好的装饰,又有优秀的内质,而又勤勉不已,所以能治理好四方。

《诗经》原文及注释 第6篇

[先秦]诗经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

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约之阁阁,椓之蠹蠹。

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君子攸跻。

殖殖其庭,有觉其楹。

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

乃寝乃兴,乃占我梦。

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

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注释:

【1】秩秩:涧水清清流淌的样子。

【2】斯:语助词,犹“之”。

【3】干:通“涧”。山间流水。

【4】幽幽:深远的样子。

【5】南山:指西周镐京南边的终南山。

【6】如:倒举之词,犹言“有××,有××”。

【7】苞:竹木稠密丛生的样子。

【8】式:语助词,无实义。

【9】好:友好和睦。

【10】犹:欺诈。

【11】似:同“嗣”。嗣续,犹言“继承”。

【12】妣(bǐ)祖:先妣、先祖,统指祖先。

【13】堵:一面墙为一堵,一堵面积方丈。

【14】户:门。

【15】爰(yuán):于是。

【16】约:用绳索捆扎。

【17】阁阁:捆扎筑板的声音;一说将筑板捆扎牢固的样子。

【18】椓(zhuó):用杵捣土,犹今之打夯。橐(tuó)橐:捣土的声音。古代筑墙为板筑法,按照土墙长度和宽度的要求,先在土墙两侧及两端设立木板,并用绳索捆扎牢固。然后再往木板空槽中填土,并用木夯夯实夯牢。筑好一层,木板如法上移,再筑第二层、第三层,至今西北农村仍在沿用。所用之土,必须是湿润而具粘性的土质。

【19】攸:乃。

【20】芋:鲁诗作“宇”,居住。

【21】跂(qǐ):踮起脚跟站立。

【22】翼:端庄肃敬的样子。

【23】棘:借作“翮(hé)”,此指箭羽翎。

【24】革:翅膀。

【25】翚(huī):野鸡。

【26】跻(jī):登。

【27】殖殖:平正的样子。

【28】庭:庭院。

【29】有:语助词,无实义。

【30】觉:高大而直立的样子。

【31】楹:殿堂前大厦下的柱子。

【32】哙(kuài)哙:同“快快”。宽敞明亮的样子。

【33】正:向阳的正厅。

【34】哕(huì)哕:同“煟(wèi)煟”,光明的样子。

【35】冥:指厅后幽深的地方。

【36】宁:安。指安居。

【37】莞(guān):蒲草,可用来编席,此指蒲席。

【38】簟(diàn):**。

【39】寝:睡觉。

【40】兴:起床。

【41】我:指殿寝的主人,此为诗人代主人的自称。

【42】维何:是什么。维:是。

【43】罴(pí):一种野兽,似熊而大。

【44】虺(huǐ):一种毒蛇,颈细头大,身有花纹。

【45】大人:即太卜,周代掌占卜的**。

【46】祥:吉祥的征兆。古人认为熊罴是阳物,故为生男之兆;虺蛇为阴物,故为生女之兆。

【47】乃:如果。

【48】载:则、就。

【49】衣:穿衣。

【50】裳:下裙,此指衣服。

【51】璋:玉器。

【52】喤(huáng)喤:哭声宏亮的样子。

【53】朱芾(fú):用熟治的兽皮所做的红色蔽膝,为诸侯、天子所服。

【54】室家:指周室,周家、周**。

【55】君王:指诸侯、天子。

【56】载寝之地:男寝于床,女寝于地,有阳上阴下之义。

【57】裼(tì):婴儿用的褓衣。

【58】瓦:陶制的纺线锤。

【59】无非无仪:指女人不要议论家中的是非,说长道短。非:错误。仪:通“议”。

【60】议:谋虑、操持。古人认为女人主内,只负责办理酒食之事,即所谓“主中馈”。

【61】诒(yí):同“贻”,给与。

【62】罹(lí):忧愁。

作品赏析:

全诗九章,一、六、八、九四章七句,二、三、四、五、七五章五句,句式参差错落,自然活脱,使人没有板滞、臃肿之感,在雅颂篇章中是颇具特色的。

就诗的内容来看,全诗可分两大部分。一至五章,主要就宫室本身加以描绘和赞美;六至九章,则主要是对宫室主人的祝愿和歌颂。

《诗经》原文及注释 第7篇

[先秦]诗经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注释:

【1】鸡鸣:指天明之前。与下文中的“昧旦”都是古人常用的形容时间的用语。

【2】昧旦:又叫昧爽,指天将亮的时间。

【3】子:你。

【4】兴:起。

【5】视夜:察看夜色。

【6】明星:启明星,即金星。

【7】有烂:即“烂烂”,明亮的样子。

【8】将翱将翔:指已到了破晓时分,宿鸟将出巢飞翔。

【9】弋(yì):用生丝做绳,系在箭上射鸟。

【10】凫:野鸭。

【11】言:语助词,下同。

【12】加:射中。一说“加豆”,食器。

【13】与:犹为。

【14】宜:用适当地方法烹调菜肴。

【15】言:语助词。

【16】偕:一起、一同的意思。

【17】老:变老。

【18】御:用。此处是弹奏的意思。

【19】静好:和睦安好。

【20】来(lài):借为“赉”,慰劳,关怀。

【21】杂佩:古人佩饰,上系珠、玉等,质料和形状不一,故称杂佩。

【22】顺:柔顺。

【23】问:慰问,问候。一说赠送。

【24】好(hào):爱恋。

【25】报:赠物报答。

作品赏析:

这首赋体诗恰似一幕生活小剧,表现了一对青年夫妇和谐的家庭生活和诚笃而热烈的感情。诗人通过这对青年夫妇的对话,展示了三个情意融融的特写镜头。

第一个镜头:鸡鸣晨催。起先,妻子的晨催,并不令丈夫十分惬意。公鸡初鸣,勤勉的妻子便起床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并告诉丈夫“鸡已打鸣”。“女曰鸡鸣”,妻子催得委婉,委婉的言辞含蕴不少爱怜之意;“士曰昧旦”,丈夫回得直白,直决的回答显露出明显的不快之意。他似乎确实很想睡,怕妻子连声再催,便辩解地补充说道:“不信你推窗看看天上,满天明星还闪着亮光。”妻子是执拗的,她想到丈夫是家庭生活的支柱,便提高嗓音提醒丈夫担负的生活职责:“宿巢的鸟雀将要满天飞翔了,整理好你的弓箭该去芦苇荡了。”口气是坚决的,话语却仍是柔顺的。士女的往覆对答,使得第一个镜头更富情趣。就女催起而士贪睡这一情境而言,《齐风·鸡鸣》与此仿佛,但人物的语气和行动与此不同。《齐风·鸡鸣》中女子的口气疾急决然,连声催促,警夫早起,莫误公事;男的却一再推脱搪塞,淹恋枕衾而纹丝不动。此篇女子的催声中饱含温柔缱绻之情,男的听到再催后作出了令妻子满意的积极反应。首章与次章之间的空白,可理解为对男子的举动作了暗场处理,这样就自然地进入下面的情节。

第二个镜头:女子祈愿。妻子对丈夫的反应是满意的,而当他整好装束,迎着晨光出门打猎时,她反而对自己的性急产生了愧疚,便半是致歉半是慰解,面对丈夫发出了一连串的祈愿:一愿丈夫打猎箭箭能射中野鸭大雁;二愿日常生活天天能有美酒好菜;三愿妻主内来夫主外,家庭和睦,白首永相爱。丈夫能有如此勤勉贤惠、体贴温情的妻子,不能不充满幸福感和满足感。因此,下面紧接着出现一个激情热烈的赠佩表爱的场面,就在情理之中而不得不然的了。其实,诗人唱到这个琴瑟和谐的场面也为之激动,他情不自禁地在旁边感叹道:“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恰似女的弹琴,男的鼓瑟,夫妇和美谐调,生活多么美好。诗歌具有跳跃性,此篇的章节和诗句间的跳跃性更大。因而也给接受者留下了更为广宽的想像再创造的空间,使诗境更饶有情致。

第三个镜头:男子赠佩。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丈夫这一赠佩表爱的热烈举动,既出于诗人的艺术想像,也是诗歌情境的逻辑必然。深深感到妻子对自己的“来之”、“顺之”与“好之”,便解下杂佩“赠之”、“问之”与“报之”。一唱之不足而三叹之,易词申意而长言之。在急管繁弦之中洋溢着恩酣爱畅之情。至此,这幕情意融融的生活小剧也达到了艺术的高潮。末章六句构成三组叠句,每组叠句易词而申意,把这位猎手对妻子粗犷热烈的感情表现得淋漓酣畅。

《诗经》原文及注释 第8篇

[先秦]诗经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注释:

【1】皎:毛传:“皎,月光也。”谓月光洁白明亮。

【2】佼(jiǎo):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

【3】僚:同“嫽”,娇美。

【4】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

【5】窈纠: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

【6】劳心:忧心。

【7】悄:忧愁状。

【8】懰(liǔ):音柳,妩媚。《埤苍》作“嬼”,妖冶。

【9】慅(cǎo):忧愁,心神不安。

【10】燎:明也。一说姣美。

【11】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汉赋里往往写作“要绍”,曲貌。“窈纠”、“忧受”、“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动时的曲线美,就是曹植《洛神赋》所谓“婉若游龙”。

【12】惨(zào):当为“懆(cǎo)”,焦躁貌。《集传》:“惨当作懆,忧也。”

作品赏析:

关于诗的主题,《毛诗序》认为是讽刺陈国统治者“好色”,朱熹《诗集传》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描绘“陈国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多认为是月下相思的爱情诗。

诗从望月联想到意中女子的美丽,想起她的面容,想起她的身姿,想起她的体态,越思越忧,越忧越思……深沉的相思,美人的绰绝,月夜的优美,构成了动人情景,又别是一番诗情画意了。

“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同时,结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很恰贴的。“佼人僚兮”反映出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舒窈纠兮”一句写诗人仔细端详女子时的感觉。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人神颠魄荡;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安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有魅力。“劳心悄兮”,此句是诗人自言其心情的烦闷。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表白,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

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

《诗经》原文及注释 第9篇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 注释翻译及全文赏析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 注释翻译及全文赏析

第三节 鸿雁之什

本节包括 鸿雁、庭燎、沔水、鹤鸣、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斯干、无羊 共 10 篇作品。

第一篇 鸿雁

鸿雁**,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第二篇 庭燎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纭

第三篇 沔水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彼飞隼,载飞载扬。念彼不,载起载行。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彼飞隼,率彼中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第四篇 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b。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五篇 祈父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止。

祈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诗经》原文及注释 第10篇

芣苢——体悟天地人间的节律

【原文】

采采芣苢①,薄言采之②。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③。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④。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⑤。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⑥。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⑦。

【注释】

①芣苢(fuyi):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③有:采得。

④掇(duo):拾取。

⑤捋(luo):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⑥袺(jie):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

⑦襭(xie):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译文】

采了又采车前子,

采呀快去采了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

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

一枝一枝拾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

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

提着衣襟兜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

别好衣襟兜回来。

【读解】

抗着沉重的木头喊着号子,做着单调的活儿哼着小调,哄着婴儿入睡唱着摇篮曲,这是某种有目的的行为,还是万物依循节奏感而运动的天性?这种充满节奏感的运动是神奇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

节奏构成了变化。一强一弱,一张一弛,一陰一陽,由此持续下去,事物便不断运动和变化,在变化发展中突破单调和沉闷,产生出五彩斑斓的现象来,却又在节律中保持着**。节奏也是自然的法则之一。人遵循节奏,同时也是追求自然。所谓生活的`体验,生命的感悟,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节奏的体验和感悟。它是一种超越单调沉闷、划一呆板的努力,是一种新陈代谢的努力。

普通百姓当然不会去深究这当中的道理,而是凭着直觉和天性去追寻自然的节奏变化,从中直接把握生命的自然律动,体悟生命律动与自然节律的同一。于是,就有了“杭育杭育”、“采采副仪”富于韵律感的声音,有了摇篮曲、小夜曲等。

文学艺术的最深厚的根源,就在这种直接而深刻的生命体悟之中。

——《诗经》全文:葛覃(带注释和译文)(精选1篇)

《诗经》原文及注释 第11篇

诗经·国风·邶风〔先秦〕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鼓声擂得震天响,盛大万舞要开场。正是红日当空照,舞蹈领队站前方。

舞师健壮又英武,公庭上面演万舞。动作有力如猛虎,手握缰绳似丝足。

左手拿着龠管吹,右手野鸡翎毛挥。红光满面像赭石,公侯连说快赐酒。

高高山上有榛树,低田苍耳绿油油。心里思念是谁人?西方舞师真英武。那英俊的男子啊,那是从西方来呀!

简:一说鼓声,一说形容舞师武勇之貌。朱熹注“简易不恭之意”。

方将:将要。万舞:舞名。

方中:正好中午。

在前上处:在前列的上头。

硕人:身材高大的人。俣(yǔ)俣:魁梧健美的样子。

公庭:公爵的庭堂。

辔(pèi):马缰绳。组:丝织的宽带子。

龠(yuè):古乐器。三孔笛。

秉:持。翟(dí):野鸡的尾羽。

赫:红色。渥(wò):厚。赭(zhě):赤红色的赭石。

锡:赐。爵:青铜制酒器,用以温酒和盛酒。

榛(zhēn):落叶灌木。花黄褐色,果实叫榛子,果皮坚硬,果肉可食。

隰(xí):低下的湿地。苓(líng):一说甘草,一说苍耳,一说黄药,一说地黄。

西方:西周地区,卫国在西周的东面。美人:指舞师。

《诗经》原文及注释 第12篇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止。

祈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白话译文

祈父!我是君王的卫兵。为何让我去征戍?没有住所不安定。

祈父!我是君王的武士。为何让我去征戍?跑来跑去无休止。

祈父!脑子的确不好使。为何让我去征戍?家中老母没饭吃。

创作背景

《小雅·祈父》是周**的王都卫士(相当于后世的御林军)抒发内心不满情绪的诗。这个卫士本属于王畿内部队或宫廷卫队的士兵,祈父调他远征,使之久役,有家难归,故怨而作此诗。《毛诗序》说:“《祈父》,刺宣王也。”《郑笺》补充说:“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径直说:“禁旅责司马征调失常也。”按古制,保卫王室和都城的武士只负责都城的防务和治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外调去征战的。但这里,掌管**军事的祈父(司马)却破例地调遣王都卫队去**作战,致使卫士们心怀不满。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王师在千亩受挫于姜戎之时。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士兵们抱怨司马将军的诗歌。全诗三章,皆以质问的语气直抒内心的怨恨,风格上充分体现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没有温柔含蓄的比或兴。

诗一开头便大呼“祈父!”继而厉声质问道:“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意思是说:“为什么使我置身于险忧之境,害得我背井离乡,饱受征战之苦?”第二章与此同调,重复了这种不满情绪,但复沓中武士的愤怒情绪似乎在一步步增加,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且自古兵政,亦无有以禁卫戍边者”(方玉润《诗经原始》)。武士说:“可你这司马,却为何不按规定行事,派我到忧苦危险的**作战呢?”作为**,本不该畏惧退缩。在**当头之际,当饮马边陲,枕戈待旦。“可你这司马太糊涂了,就像耳朵聋了听不到士兵的呼声,不能体察我还有失去奉养的高堂老母。”在第三章里,武士简直要出离愤怒了,其质问变为对司马不能体察下情的斥责,同时也道出了自己怨恨的原因和他不能毅然从征的苦衷。

有注家对最后一句解为哭灵堂,摆祭品,亦通。因为久役在外,不能回家,到最后也不能见母亲一面,当然只能看见母亲的灵前摆满熟食祭品了。这样理解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对于温柔敦厚的诗国传统来说,这首诗似乎有过分激烈、直露的嫌疑,但直抒胸臆,快人快语,亦不失为有特色者。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军士怨于久役,故呼祈父而告之曰:予乃王之爪牙,汝何能转我于忧恤之地,使我无所止居乎?”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三呼而责之,末始露情

《诗经》原文及注释 第13篇

[先秦]诗经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释:

【1】将(qiāng):愿,请。一说发语词。

【2】仲子:兄弟排行第二的称“仲”。

【3】逾:翻越。里,居也,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外有墙。越过里墙。

【4】杞(qǐ):木名,即杞柳。又名“榉”。落叶乔木,树如柳叶,木质坚实。

【5】树:种植。一说树桑、树檀,即桑树、檀树,倒文以协韵。

【6】爱:吝惜。

【7】怀:思念。

【8】檀:木名,常绿乔木。一名“紫檀”。

作品赏析:

《郑风·将仲子》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青年女子在春秋时期社会舆论压迫下的畏惧、矛盾心理。首章开口即是突兀而发的呼告之语:“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这呼告初听令人摸不着头脑,细细品味又不免莞尔而笑:诗行中分明透露着,有一对青年男女正要私下相会。热恋中的男子(仲子)大约有点情急,竞提出了要翻墙过园前来相会的方案。这可把女子吓坏了,须知“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是要遭父母、国人轻贱和斥骂的;她想:“倘若心上人也如此鲁莽,可教我把脸儿往哪里搁?”于是便有了开章那三句的突发呼告。这呼告是温婉的,一个“将”(愿)字,正传达着女子心间的几多情意;但它又是坚决的,那两个“无”(不要)字,简直没有商量的余地。如果读者读得再深入些,当还能想见女主人公此刻因惶急而变得苍白的面容,还有“仲子”那因被拒绝而失望的神情。

这失望也为女主人公感觉到了,诗中由此跳出了一节绝妙的内心表白:“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前一句反问问得蹊跷,正显出了女主人公的细心处,她唯恐“无折我树杞”的求告,会被心上人误会,故又赶紧声明:“岂敢爱之?畏我父母。”——我不是吝惜杞树,我只是怕我父母知道;因此虽然爱着你,却不能让你翻墙折杞前来,我实在是迫不得已啊。这番对心上人作解释的自白,一个“畏”字,吐露着她对父母的斥责,竟是如何的胆战心惊。这样一来,仲子却也不是完全绝望。“仲可怀也”三句表明,可怜的女主人公在担心之余,毕竟又给了心上人以温言软语的安慰:“我实在是天天想着你呀,只是父母的斥骂,也实在让我害怕呀……”话语絮絮、口角传情,似乎是安慰,又似乎是求助,活脱脱画出了热恋中少女那既痴情、又担忧的情态。

《诗经》原文及注释 第14篇

山有扶苏

诗经·国风·郑风〔先秦〕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娇美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轻狂之人。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狡狯少年。

扶苏:树木名。一说桑树。

隰(xí席):洼地。华:同“花”。

子都:古代美男子。

狂:狂妄的人。且(jū居):助词。一说拙、钝也。

桥:通“乔”,高大。

游龙:水草名。即荭草、水荭、红蓼。

子充:古代良人名。

狡童:姣美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