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 第1篇
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满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韵,后三句,两*韵。庚申(gēng shēn)除夜:即康熙十九年(1680年)除夜。“收取”句:明王次回《寒词》:“个人真与梅花似,一片幽香冷处浓。”这句说收拾起一切闲心,冷静下来,而思念之情却更浓烈了。柘(zhè)枝:即柘枝舞。此舞唐代由西域传入内地,初为独舞,后演化为双人舞,宋时发展为多人舞。谁家:哪一家,此处指自家。刻烛:在蜡烛上刻度数,点燃时以计时间。竹叶:指竹叶酒。采燕:旧俗于立春时剪彩绸为燕子形,饰于头上。九枝灯:一干九枝的烛灯。灺(xiè),熄灭。金虫:比喻灯花。端:真。合:应该,应当。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 第2篇
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首句写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故设疑云:如此娇小憨稚的姑娘是不会被那些儿女情事牵扯的吧,那为什么早晨迟迟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写作上,它撮笔生新,不落陈套,始终围绕少女春日贪睡这一侧面,用饶有情致的笔调加以渲染,使一位怀春少女的神思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词以上下问答的形式写出,这种结构造成了一种意深笔曲的效果,而无一眼见底的单调浅薄之感。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 第3篇
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一作“浣溪纱”,又名“浣**”、“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韵。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琥珀:这里指色如琥珀的美酒。李白《客中行》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融:形容酒醉恬适的意态。瑞脑,一种名贵的香,传说产于交趾,如蝉蚕形。辟寒金:相传昆明国有一种益鸟,常吐金屑如粟,铸之可以为器。王嘉《拾遗记》卷七:“宫人争以鸟吐之金,用饰钗佩,谓之辟寒金。”这里借指首饰。辟寒金小:犹云簪、钗小。“醒时”句:此句意谓深闺寂寞,醉也不成,梦也不成。深夜醒来,空对烛花,心事重重。烛花:犹灯花。烛芯燃烧后,馀烬结成的花形。相传灯花是喜事的征兆,亦当是词人心中希望的象征。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 第4篇
第一章:
氓:据马瑞臣《毛诗传笺通释》观点,此为古时候女子对男人的称谓。古时女子对男人相识之初称氓,约与婚姻称子,婚嫁之后称士。此处指弃妇的丈夫。
蚩蚩(chīchī):犹言笑嘻嘻,即忠厚老实的样子。
抱布贸丝:布是成品,丝是原料,用成品交换原料。贸,交换。
匪:同“非”,不是。
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结婚的事)。即,就。
送子涉淇:我徒步送你渡过淇水。淇,水名,古为黄河支流,南流至今河南汲县东北淇门镇入黄河。东汉后改道,为卫河支流。
顿丘:本为高堆的通称,后转为地名。在淇水南。在今河南浚县西,淇水南岸。
愆(qiān)期:失期,约期而失信。愆,过。
将(qiānɡ):愿、请。
无:同“毋”,不要。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期,婚期。这是写男女约定婚期。
第二章:
乘:登上。
垝(ɡuǐ)垣(yuán):倒塌的墙。
复关:为此男子所居之地。此处用以代指其人。
涕:眼泪。
涟涟,泪流不止貌。
载,相当于“则”,即则笑则言,形容笑的程度。
尔:你。
卜:用龟甲卜卦。
筮(shì),用蓍草茎占卦。
体:卦象,占卜的结果。
咎(jiù)言:凶辞,不吉祥的话,犹言卜筮结果。
车,指迎妇的车。
贿,财物。指嫁妆。
迁:迁转,引申为搬运。这两句的意思是:把你的车赶来,把我的嫁妆运去。这是写女子期盼男子来迎娶。
第三章:
沃若:沃然,光泽华润,比喻女子的青春时期。这句以桑叶肥泽,喻女子正在年轻美貌之时。
于嗟两句:于嗟(xūjiē),感叹声。于同“吁”。鸠,鸟名。《毛诗传笺通释》:“鸠,鹘鸠也。食桑葚过,则醉而伤其性。”此以鸠鸟不可贪食桑葚,喻女子不可迷恋爱情。
士:指男人。
耽,乐,欢爱,过分迷恋。
犹:尚且。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 第5篇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扩展阅读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扩展1)
——《河广》诗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河广》诗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
谁谓河广(1)?一苇杭之(2)。谁谓宋远?跂予望之(4)。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4)。谁谓宋远?曾不崇朝(5)。
作品注释
(1)河:黄河。
(2)苇:用芦苇编的筏子。杭:通“航”。
(3)跂(qǐ):古通“企”,踮起脚尖。予:而。
(4)曾: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5)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作品译文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支苇筏可飞航。谁说宋国太遥远?踮起脚跟即在望。
谁说黄河广又宽?其间难容一小船。谁说宋国太遥远?赶去尚及吃早餐。
诗歌鉴赏
奇特的夸张,往往能在出人不意之中,发挥令人拍案叫绝的强烈感染效果。
所以**古代诗人李白,状摹北方冬日之飞雪,便出口呼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如“席”之雪铺天而降,那是怎样一种旋转朔风的天地壮观!若非夸张,不可能有这种惊心动魄的奇境跃现。**一位作家,赞叹祖国大地之肥沃,便忽生奇思:“你就是在那里插上一根车杠,也会长出枝叶来!”大地之丰饶,正是借助这匪夷所思的夸张,造出了只有在神话中才可见到的奇迹。那摇曳着绿叶青枝的无数“车杠”,该带给人无限的惊奇和狂喜。
诗中的主人公,按《毛序》旧说当是归于卫国的卫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为思念儿子,又不可违礼往见,故有是诗之作;现代的研究者多不从此说,而定其为客旅在卫的宋人,急于归返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因为在卫与宋国之间,横亘着壮阔无涯的黄河,诗之开篇即从对黄河的奇特设问发端——“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发源于“昆仑”的万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应天汉”的壮浪奇川。当它从天泻落,如雷奔行,直闯中原大地之际,更有“览百川之弘壮”、“纷鸿踊而腾鹜”之势。对这样一条大河,发出否定式的“谁谓河广”之问,简直无知得可笑。但是,诗中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问为忤,而且断然作出了傲视旷古的回答:“一苇杭之!”他竟要驾着一支苇筏,就将这横无际涯的大河飞越——想像之大胆,因了“一苇”之夸张,而具有了石破天惊之力。
凡有奇特夸张之处,必有超乎寻常的强烈情感为之凭借。诗中的主人公为什么面对黄河,会断然生发“一苇杭之”的奇想?那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此刻正升腾着无可按抑的归国之情。接着的“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乡奇情,推涌出又一石破天惊的奇思。为滔滔黄河横隔的遥远宋国,居然在踮脚企颈中即可“望”见(那根本不可能),可见主人公的归国之心,已急切得再无任何障碍所可阻隔。强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力,缩小了卫、宋之间的客观空间距离;则眼前的小小黄河,则可以靠一苇之筏超越。
所以当诗之第二章,竟又以“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的夸张复叠时,读者便不再感到吃惊或可笑,反倒觉得这“奇迹”出现得完全合乎情理。强烈的'感情不仅催发了作诗者的奇思,也催发了读诗者一起去大胆想像:夸张之荒谬已被情感之认同所消解,现实已在奇情、奇思中“变形”。此刻出现在你眼中的主人公形象,当然已不再是隔绝在黄河这边徙倚的身影,而早以“一苇”越过“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在所牵念的家里欣然“朝食”的笑颜了。
以突兀而来的发问,和奇特夸张的答语构成全诗,来抒泻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乡奇情,是《河广》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否定式的发问,问得如一泻**的黄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惊的夸张,应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峦之耸峙。其间所激荡排奡着的,便是人类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乡之情,它不能不令千古读者为之而动容。
延伸解析
这首诗应该是客居卫国的宋人表达自己还乡心情急迫的思乡诗作。
诗文内容简单,诗义明显,需要解释的地方并不多。
大家在欣赏这首诗时一定注意到了它的夸张修辞手法,这是**文学的一种传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官仓老鼠大如斗”、还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些都是**人耳熟能详的著名诗句。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扩展2)
——诗经氓原文及翻译及注音(高中氓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氓之蚩蚩(chī),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qiān)期,子无良媒。将(qiāng)子无怒,秋以为期。
【瑾名轩译文】对面来人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不是真的来换丝,想找机会来求婚。送郎渡过淇水河,一直送到顿丘里。不是延期不肯嫁,是你还没找媒人。请你不要生我气,定下秋天为婚期。
乘彼垝垣(guǐ yuán),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zaì)笑载(zaì)言。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jiù)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瑾名轩译文】登上倒塌的残壁,遥望他来的路口。没有见到来的人,眼泪不禁往下流。忽然见你来路口,喜笑颜开乐开怀。你去占卜又问卦,卜卦吉祥没灾祸。你驾车马来迎娶,我带嫁妆嫁给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xū)嗟鸠兮,无食桑葚!于(xū)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dān)兮,犹可说也。女之耽(dān)兮,不可说也。
【瑾名轩译文】桑叶没落的时候,那么滋润有光泽。唉哟那些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子。唉哟年轻姑娘呀,不要沉溺于情爱。男子沉溺于情爱,还可以很快解脱。女子沉溺于情爱,就会不能自拔了。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yǔn)。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shāng),渐(jiān)车帷裳(wéi cháng)。女也不爽,士贰(tè)其行。士也罔(wǎng)极,二三其德。
【瑾名轩译文】桑叶凋落的时候,已经枯黄而残败。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穷。淇河水浩浩荡荡,水花打湿了车幔。我没有什么差错,你的行为却反常。男人都随心所欲,感情是三心二意。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dào)矣。
【瑾名轩译文】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家务全承担。很早起床很晚睡,天天都是这样过。你的心愿实现后,渐渐对我施家暴。兄弟不知我遭遇,见面都是对我笑。静下心来细细想,只能独自暗伤心。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xí)则有泮(pàn)。总角之宴,言笑晏晏(yàn)。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瑾名轩译文】当初发誓到白头,哪知老来反成仇。淇水滔滔终有岸,漯河虽宽仍有边。回想儿时多快乐,说说笑笑真美好。海誓山盟犹在耳,哪里料到你会变。违反誓言莫再想,算了还是算了吧!
【瑾名轩词语注释】
氓:本义是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的代称。
蚩蚩(chī):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匪来:并非真来买丝,而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
匪:通“非”,不是。
即:走近,靠近。
谋:商量。
淇:卫国河名,今河南淇河。
顿丘:地名。今河南清丰。
愆(qiān):过失,过错,这里指延误。
将(qiāng):愿,请。
无:通“毋”,不要。
乘:登上。
垝垣(guǐ yuán):倒塌的墙壁。
垝:倒塌。
垣:墙壁。
复关:复,返。
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
涕:眼泪。
涟涟:眼泪鼻涕下流的样子。
载(zaì):动词词头。
尔卜:烧灼龟甲,看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
尔筮(shì):用蓍(shī)草占卦叫做“筮”。
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
咎(jiù):不吉利,灾祸。
无咎言:就是无凶卦。
贿:财物,指嫁妆,妆奁。
沃若:同“沃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
于(xū):通“吁”,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
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耽(dān):迷恋,沉溺,贪乐太甚。
说:通“脱”,解脱。
陨(yǔn):坠落,掉下,比喻年老色衰。
黄:变黄。
徂(cú):往。
徂尔:嫁到你家。
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汤(shāng)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渐(jiān):浸湿。
帷裳(wéi cháng):车旁的布幔。
爽:差错。
贰(tè):“貣”的误字。“貣”就是“忒”,和“爽”同义,这里指爱情不专一。
罔(wǎng):无,没有。
极:标准,准则。
二三其德:在品德上三心二意,行为前后不一致。
靡室劳矣:繁重的家庭劳作,自己全部担负。
室劳:家务劳动。
靡:繁重。
夙兴:就是说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
夙:早。
兴:起来。
言:语气助词。
既遂:愿望既然已经实现。
咥(xì):笑的样子。
静言思之: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
躬自悼矣:自身独自伤心。
躬:自身。
悼(dào):伤心。
及尔: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
隰(xí):低湿的地方当作“湿”,水名,就是漯河,黄河的支流,流经卫国境内。
泮(pàn):”通“畔”,水边,岸边。
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
宴:快乐。
晏晏(yàn):欢乐,和悦的样子。
旦旦:诚恳的样子。
反:即“返”字,返回。
不思其反:不曾想过会违背誓言。
反是不思:违背誓言是不曾想过的。
是:指示代词,指代誓言。
已:了结,终止。
焉哉: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表示感叹,末句等于说撇开算了罢。
【瑾名轩全诗赏析】
一位女子,回忆自己是**恋爱而定的婚,初恋的美好也使自己快乐过,并与追求自己的男子结了婚。但多年后丈夫还是变了心,她首先想到规劝年轻的女孩不要过分地沉溺于爱情,要看清对方的人品,并进一步对丈夫的变心表示自己的怨恨,接着追叙她婚后的勤劳持家、被丈夫虐待、兄弟的嘲笑,更痛恨自己的不幸,进一步回忆幼年时彼此的友爱甜蜜,斥责丈夫现在的虚假和暴力,坚决表示和他分道扬镳。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扩展3)
——风鸢图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风鸢图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 第6篇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 第7篇
诗人以丰富的想像将诗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与画互相补足,饶有生趣。这首诗写放纸鸢前的准备和纸鸢飞上天时的感想,没有直接铺叙放纸鸢的活动,那该是留给画面去交代了。诗人告诉读者,一群孩子使劲地搓呀搓,等放纸鸢的线搓得够长了,大家便兴致勃勃地来到郊外。然后读者可从画面看到,这是一个放纸鸢的好日子,风儿吹著,阳光照耀,孩子们不停地四处奔跑,把纸鸢送上天空。由这个画面,诗人兴起了感想:春风需要花多少气力,才能把纸鸢一个一个送上天去,任意翱翔;而长辈又需要花多少心血,才能把孩子一个一个培养成才,送上青云路呢?
诗的前半部著力於对小孩子放纸鸢前准备活动的描述。诗人并没有全面描绘各项准备活动,只是从其中的一个细节入手,写他们如何努力地编织纸鸢引线。连续三个「搓」字把小孩子们认真而急切的形态表露无遗。缺乏耐心的儿童对这样的单调而费力的劳动不觉乏味,可见他们对放纸鸢是多麼的期待。紧接的「够」字,写出他们搓的引线一达到足够的长度,便立即停止工作,那种按捺不住的喜悦和跃跃欲试的心情跃然纸上,彷佛一个个立刻就要跳将起来,把自己的纸鸢放上天去。诗人对儿童急切期盼的心理,把握得十分准确而又刻画得细致入微。最后两句点明诗人思绪的飞扬,画面上的无忧无虑的儿童彷佛是他年少时的身影,他牵著纸鸢,怀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沉浸在幸福里。不知何时起,严酷的现实击碎了他一个又一个梦想。如今已是垂暮之年,饱经人世沧桑,但他依然对未来存著希望。他深深祝福,但愿小孩子凭藉春风的助力,飞上青云。对纸鸢而言,「春风」是指把它带上天空的和风;对小孩子而言,那是指父母师长的栽培,可以「带」著小孩子上青云之端。全诗虚实相生,既有浓厚的现实生活的气息,又不乏想象世界的瑰丽色彩。
好的题画诗,有助於理解画的内涵;读者读诗品画,可充分发挥想像。这首诗是诗画相生的一个成功的典型例子。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 第8篇
无知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此借口谈婚事。
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
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们以秋天为期。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
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财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
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
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挨饿受清贫。
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奸刁缺德行。
做人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婚后三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早起晚睡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
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都讥笑。
静下心来想一想,独自黯然把泪抛。
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
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成仇。
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 第9篇
六幺令·天中节
宋代: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赏析:
全词艺术特色,至少有六点值得推介:
一是咏今叹古,在上片极力渲染当下“端午”诸种盛况,却重在下片“感怀”,“借古”而“启今”也。
二是动静结合,“缠臂”、 “纸鸢舞”、“香飘”、“对酒”、“争渡”、“呐喊”、“凭吊”、 “诵君赋”、“吞楚”、“垂涕”、 “对泣”等是为“动”,“虎符”、“粽叶”、“艾蒲”、“青翠”、“新亭”、“陵阳”等是为“静”;动与静自然转合,在“动”与“静”的变化之中,*已经走过千年。
三是明暗结合,明写屈原,直接抨击楚王“昏庸”,暗讽时政,锋芒指北宋**,将苏轼自己的爱恨情仇寓于其间,却不露痕迹。
四是虚实相间,叙说眼前庆祝端午诸景,是“实”;感怀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为“虚”;“虚”写屈原,实及自己,慨古人之忧,发今人之叹。
五是前呼后应,前有“辟邪”之“虎符缠臂”、“艾蒲青翠”,后有“怀王昏聩”、“新亭对泣”;似乎旧恶未去,新恶难除。前有“香飘十里”,后有“湘累已逝”;前有“诵君赋”,后应“断肠句”。
六是词中有景,景色如画,画里“有话”。且看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童之臂、门之艾、菖蒲之剑、风筝漫舞、对酒当歌、龙舟竞发、诵君之赋,哪个不是美轮美奂的图画?再看下片,怀王之昏、秦之吞楚、异客垂涕、新亭对泣、汨罗江渚,哪一个不是再现历史的沧桑?这些词中之境,如诗如画,一唱三叹,色香味俱全,岂非神来之笔?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 第10篇
这是一首描写忠贞于爱情、又能勤劳持家的女子被负心的男人抛弃之后,抒发内心的痛苦、哀怨、悔恨之情的名篇。作品的女主人公只是一位具有那个时代的代表性的普通妇女的艺术形象,但它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的末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支配下,广大妇女所遭受的欺凌和痛苦,更重要的是同时也表现了为人所歧视的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妇女所具有的纯真、善良、热爱劳动、不甘心受欺凌、不甘心受压迫的美好品德。
这是一首以叙事为主的兼有抒情的诗作,全篇以女主人公的语气,以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身世遭遇为线索,展开了叙述,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表现了女主人公可贵的思想品德。
第一章和第二章,作品集中笔墨描写了女主人公初恋未婚时的情景:“氓”借“抱布贸丝”为因由,来找女子商量婚嫁之事。男子已经是急不可待而啧有烦言,甚至都要发怒了。女子深情地陪着他涉过淇水,直至送他到“顿丘”,耐心地向他解释:“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并爽快地答应他“秋以为期”。
迎娶的日子快到了,女子急切地盼望着男子的到来。你看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从中看得出她的那颗真挚的心,早已完全交给了她所爱的男人。因而他们终于结成了夫妇。
第三章,写女子婚后的情况变化。作品的主人公女子婚后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章并没有交代,只是抒发了女子对婚后生活的感叹。当然,这感叹是有来由的`,是针对她婚后生活的实际遭受而发出来的。所以,我们通过她的感叹,完全可以想象到她婚后生活的不如意。
她用鸠“无食桑葚”作比喻,告诫女子不要沉醉于对男人的爱恋,因为陷身于这种爱恋之中,其结果将使自己无法摆脱由此带来的痛苦。女子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这说明她婚后的生活给她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痛苦又来源于“与士耽”,这便明白地告诉人们,她的痛苦是由于她所爱恋的男人负了心。我们应该注意这里的“耽”字。“耽”,解释为“迷恋” 或“欢爱”,是不够确切的,在迷恋或欢爱前面应加上“过于”两个字,应为“耽”所表现的迷恋或欢爱是超出一般的。从这个“耽”字我们可以想见,女子是深深地爱着男子,而男子也曾经深深地爱过女子。问题在于,女子“耽”为什么不可脱,男子“耽”为什么就可脱?这便表现了女子与男子在对待爱情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也表现了他们不同的人格。女子之所以不可脱,是因为她对爱情真挚、专一。当她失去了爱情的时候,她痛苦万分而不可解脱。男子所以可脱,是因为他爱情不真也不专,当他追求女子时,他可以表现为“蚩蚩”之状,装得那么忠厚老实;他可以表现为情深义厚,是那么急不可待。然而当他的目的达到了,满足了私欲的时候,他变了心,背叛了初衷。而这一切他是做得那么轻松自如、毫不介意。对于一个爱情不真不专一的人,当他抛弃了爱情的时候,他只会感到得意随心,还有什么痛苦可言呢?
第四章和第五章写的是女子婚后的遭遇,同时也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人的怨愤之情。
婚后,女子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可她毫无怨言。想当初,她怀着对男子真挚的爱,度过汤汤的淇水嫁到他家;婚后,女子没有任何违背初衷的想法和表现,而男子却反复无常,变了初衷。女子出于对男人的爱,婚后,她“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而男子却一改初恋时的态度,对她非常粗暴,甚至是虐待。女子回家向兄弟们诉说,兄弟们不但不能理解她,反而嘲笑她,真是教她满怀心事无从诉说,也只好自思自虑,自我伤悼了。
最后一章写女子从怨到恨,以至于下决心与男子决裂的感情。想当初嫁与男子时是想要与他白头偕老的,谁想到到头来竟使人生怨。负心的男子完全忘掉了总角之时两小无猜的恋情,也完全忘掉了初恋时的山盟海誓,谁能想到他能如此反复无常呢?既然如此了,那我们的爱情也就到此为止吧!
作品巧妙地用女主人公的自述,刻划了女主人公鲜明的性格,她心地纯洁,品质善良;她勤劳俭朴,忠贞于爱情,但她却错误地爱上了一个“二三其德”的男人。她初时忍受,希望他能回心转意;不想他对自己竟然粗暴起来。她痛苦,她悔恨,但是她没有苦苦哀求,乞人怜悯,当她觉察到事态已经无可挽回的时候,她立刻下定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显示出她绝不甘心忍受欺凌,绝不乞求爱怜的坚强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
作品还描写了一个负心男子的形象。他以假象骗得了女子的爱情,目的达到之后,又轻易地背弃女子的爱情。他“二三其德”,反复无常,自食其言。这样的男子在旧社会是屡见不鲜,不足为奇的。即使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的男子(或女子)也并不少见。因此,作品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形象,对今天的读者依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作品在语言方面也颇具特色。作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行为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如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就是写“氓”的行为表现,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人物的形态——蚩蚩之状,而且也理会了他的内心——他是来打女子的主意的。再如第二章“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的都是女子盼望男子到来时的行为表现。这些描写生动地刻划出女主人公对她所爱的男子的深挚情谊,刻划出主人公女子那纯洁善良的心地,真挚诚笃的爱情。又如第五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四句诗真切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不仅能勤俭持家,而且还经受得住贫困生活的考验,承担得起家庭主妇的全部责任,即使含辛茹苦,仍然忠贞于爱情的高贵品格。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 第11篇
这篇是描绘春闺寂寞、春愁无奈的闺怨之作。
上片写主人公为年华易逝而伤怀,首句以时光开篇,颇具杀伤力,“锦样年华”说的是年华如锦缎一样绚烂,无限美好,却无奈流年似水,流逝得太快。只有忽然回忆起来,才体会到往昔青春的难能可贵,因岁月无情而落泪。在这里词人抒发的情绪哀婉细腻,柔情一缕,九转回肠,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多愁”、“多病”总是连在一起,词中拟她口吻的这个少女,显然也是多病而疏慵无绪的。因病后体虚,一梳头就总会掉头发,古代女子除相貌外最注重头发的修饰,未免对镜梳头也难以鼓起勇气。
词到下片转换视角,写借着女主人公眼睛看到的窗外的景象,这里“一径绿云修竹怨,半窗红日落花愁”构成对仗,却只觉得是处无聊,那如云的绿竹尽是怨念,飘扬的落花尽是愁绪。尤其是,风景年年不变,青春却一年年地耗过去了,心里便越发凄楚,徒剩无奈。末句描画词中女子怏怏地放下帘钩,想要把这些愁绪统统隔在窗外。这又是一个巧妙的修辞。一再把愁思这种无色无形的东西具象化,从而表现出无奈和悲伤始终伴在少女周围。
全词以时间开端、结束,惜春伤怀的主题更加深化。点醒了对于青春易逝的警觉。清怨绵绵,几类“花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