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山寺原文翻译及赏析(必备3篇)

游金山寺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篇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队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游金山寺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篇

末三句的“误汲南泠”云云,看似无端,实为眺望南岸所见景观的联想。时值黄昏,南岸人家汲水回家,一片熙熙攘攘的生活情景。他们的“汲水”是为了应付日常的需要,自然“不记《茶经》”,曲中的这一笔便点出了这一实质。然而,金山寺的游览却激起了诗人的无穷雅兴,所以要“笑煞吴侬”了。这三句巧妙地借用典故,为这快游的满足心态画上了句号。

由此可见,借景见情、借物象见游兴,是该曲在内容表现上的特色。而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全曲锤炼字句,尤以活用典故、成句见长。这种活用,又表现在虚实相兼上。所谓实,即属于本地风光,如“听法神龙”、“诗留玉带”、“中流树影”、“误汲南泠”,其故实在注释中已予解释。所谓虚,即典故虽非金山寺所自有,而其意蕴却有助于实景的印证。如“渡水胡僧”,令人联想起达摩一苇渡江、杯渡和尚借杯渡水的宗教故事;“塔语金铃”,令人联想到《晋事·佛图澄传》中佛图澄闻塔铃而知寓意的典故。这一切,都有助于烘染金山寺作为释教胜地的氛围和气象。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游金山寺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3篇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与执政见解不合,被贬为杭州通判。赴任途中,经镇江,游金山寺,宿寺中,时在十一月初三日。此时,苏轼遭受了仕途中的第一次打击,心情并非愉快,所以在记游同时,流露出思乡之情与归隐之念。

诗的开头两句,即点出我家本在大江之源头,因为宦游,送江入海。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曰:起二句将万里程,半生事一笔道尽,恰好由岷山导江至此处海门归宿为入题之语。其实,这两句的妙处不仅是点明题意,交代游金山寺原委,还在于隐含着强烈的思乡念隐的情绪。

点题之后,诗人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写了白天,傍晚,黑夜的所见所感。

白天,看到江边重重沙痕,累累巨石,和江南江北重重青山,诗人联想到奔腾汹涌的江浪,涨落不休的江潮,被青山遮挡的家乡。即使无山,家乡又何尝能望见?说青山遮住了故乡,乃是情急语。虽乖物理,愈见情深。

傍晚,江中波平浪静,天边落日残霞,靴纹鱼尾,比喻新颖,色彩绚丽,境界壮阔。应使人心旷神怡。可是羁旅人别有怀抱,畏晚寻归舟,黄昏时刻不胜愁。

夜深,只见江心,突现火光如炬火飞焰照山,栖鸟惊起。这种奇异景观,引发苏轼的奇想:莫非江神向我示警,要我早早回乡归隐不成?

诗的最后两句立下归隐誓言,呼应开头的“宦游”之语。纪晓岚评曰:结处将无作有,两层搭为一片。归结完密之极,亦巧便极。

此诗写游金山所见景象,结合写自己思乡情绪和归隐心愿。诗人思想复杂,既有儒家的入世思想,也有道家的出世思想。仕途得意时,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仕途失意时,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此诗中的思念家乡,立誓归隐,正是诗人仕途失意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