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两首乞巧(实用4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两首乞巧 第1篇

过渡:织女心灵手巧,人们是怎样向她学习的呢?读读第三、四行诗,结合课后的资料袋来理解?

1、生自由读三、四行诗。

2、汇报

师:人们是怎样向织女学习的呢?在第三行诗中有个词告诉了我们。(乞巧)

师:这“乞巧”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课后资料袋回答)原来这就是乞取智巧的意思,那少女们是怎样乞巧的呀?(穿红丝)来,读读诗句吧。(生读第四行诗)

A、读了诗句,你有什么想问的呢?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尽”以及人们对“巧手”的追求。

B、同学们,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巧,她们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出现的地方)

C、有这么多地方呀,那当时的场面就……(热闹了),这两句诗该用什么语气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教师小结:就因为这样,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两首乞巧 第2篇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碧霄)(板书:看碧霄)

师: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学生欣赏并朗读诗句。

师: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河桥相聚。)(板书:渡河桥)

2、牛郎和织女见面了以后,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呀?

师:多么幸福的场面啊!(板书:幸福)

3、师:我觉得他们一年才相聚一次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你是王母,你会怎样做呢?(指名回答)

当时的人们也想让他们幸福地过日子,所以,在七夕的晚上,人们看着天空就会想起(读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两首乞巧 第3篇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也搜集了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请你自由读读吧。(古诗《秋夕》)

2、可以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读后区分两首诗的异同,老师对诗作介绍)

3、积累

学习古诗,光会读会背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学习的古诗积累下来,希望同学们课后把古诗抄在积累本上。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两首乞巧 第4篇

南朝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

【唐】徐凝《七夕》

【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唐】崔颢《七夕词》

【唐】白居易《七夕》

【唐】杜牧《秋夕》《七夕》

【宋】杨璞《七夕》

【唐】曹松《七夕》

【唐】崔国辅《七夕》

唐高宗李治《七夕宴悬圃二首》

【唐】崔颢《七夕》

【唐】崔涂《七夕》

【唐】窦常《七夕》

【唐】杜审言《七夕》

【唐】何仲宣《七夕赋咏成篇》

【唐】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唐】刘言史《七夕歌》

【唐】李商隐《七夕》《七夕偶题》《壬申七夕》《辛未七夕》

【唐】李郢《七夕寄张氏兄弟》

【唐】李中《七夕》

【唐】刘威《七夕》

【唐】刘禹锡《七夕二首》

【唐】卢纶《七夕诗》

【唐】卢殷《七夕》

【唐】罗隐《七夕》

【唐】林杰《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