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 第1篇
(一)通假字
1.曰余食赘行(通“形”,形体)
2.其脆易泮(通“判”,分离)
3.起于累土(通“蔂”,土筐)
(二)一词多义
1.用
(1)当其无,有车之用(用途,作用)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因为)
2.立
(1)企者不立(站立)
(2)三十而立(成就)
3. 伐
(1)自伐者无功(夸耀)
(2)齐师伐我(攻打)
4. 处
(1)故有道者不处(为,做)
(2)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享有,具有)
(3)严加查处(处理,制裁)
(4)藏身之处(处所)
(5)只因未到伤心处(时候)
(6)设身处地(处在,处于)
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 第2篇
本章老子通过形象的比喻,把“道”呈现在人们面前。它难以名状,但囊括世间万物;它空虚无形,但永远不会枯竭。它是万物的主宰,天帝都是由其创造出来的。除了道是宇宙本源的思想外,老子还提出了自己的人生处世观点“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即虚怀若谷、收敛锋芒、顺应外部环境。
将道比喻成空虚的容器,在后面的篇章中还会出现。可以说这一比喻十分形象,是对道的神秘性、不可触摸性和无限作用的最直观譬喻。他这种超常的描述方式,给予后来道家人物自由放荡的思想和行为以先导和启迪意义。《庄子》中就经常描述一些离奇诡异的得道的人、神,或是说“存在”,来象征“道”、表现“道”。这些形象超离表象,甚至与表象截然相反。可以说道家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美,而非世人常常注重的外表。正是在这种“弃末求本”、“遗世脱俗”的思想下,产生了很多恣肆不羁的人物,尤其是在魏晋玄学发展时期,风流雅士无不“越名教而任自然”。当时名士,如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刘伶等人皆思想放荡、性格不羁,在世俗之人眼中他们举止怪异、行为荒诞,与圣人之教格格不入,他们“非汤武而薄孔周”,唾弃世俗礼教,随性而为,将自已身心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至今还让后人津津乐道。
有人认为,嵇阮之徒行为狂荡,并非按照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来处世,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老子的“锉其锐,和其光,解其纷,同其尘”和儒家所讲的中庸之道并不相同。儒家所讲中庸,是孔子针对“过犹不及”这一现象所说,后世“小人之儒”常常将其理解为甘于平庸,也是对孔子的一种误解。而老子的思想,既不同于“甘为平庸”,也不同于孔子的本意。正如《淮南子》中曾云:“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挫锐解纷并不是像儒家要求的那样“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而是要摆脱世俗的条条框柜,顺道而行,随性而安,不为称贤封圣而戚戚焉,不为被世俗认可而劳神损形,不恃才傲物、锋芒毕露。嵇康、阮籍诸人正是如此,他们任性恣肆,不与世俗同流,举世誉之而不乐,举世非之而不惭。
老子不是告诉人们做缩头乌龟,而是告诉人们万物皆依道而行,圣贤不值得仰慕,光芒不值得炫耀,要收敛含蓄,谦虚圆润,不管有多大才能不可唯我独尊。
【哲理引申】
道冲,故而能用之而不盈,它广阔无边,故能囊活万物,无所不包。人也是如此,只有心胸广阔才能容人之所不能容,怀天下万事,成不世之功。古代哪些著名的君上,都是极具气度之人,他们能允许别人指责自己的缺点,能包容别人的不足,能对有很大缺陷的人量才而用;相反也有一些人求全责备,严律人,宽于律己,别人有一点缺陷就受不了,自己的缺陷有人指出时就愤恨吧,这样的人,没有人能接近他们,他们有了缺点也没人敢于当面进谏,最后,他们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成为笑柄。
东汉末期,天下大乱,诸侯纷争,经过一轮轮惨烈的决战,北方地区最重要的两个势力就是曹操和袁绍了,一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对决随时展开。当时袁绍势力占据绝对优势,他手下有冀、幽、青、并四州,军士百万、战将如云、谋士如茶。反观曹操,刚刚平定中原,周围又有张绣、刘备、刘表等对立势力,可谓势孤力疲,四面受敌。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也大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和袁绍进行大决战。曹操得到了一些重要谋士的支持,如郭嘉、有彧,他们都提出了一些曹操必胜、袁绍必败的论据,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度”。荀彧说:“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郭嘉说:“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
曹操气度之广最突出的事例就是对待张绣。197年,张绣投降了曹操。但曹操进了宛城后,却纳了张绣的寡婶邹氏。张绣觉得受了奇耻大辱,与贾诩商议反曹。在夜间突袭曹营,曹操的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等人都被张绣的军队杀死。按理说杀子、杀侄之仇深似海,可是曹操从大局出发,不仅没有继续报仇,反而对张绣分外亲热。张绣在贾诩的劝告下投降了曹操,二人见面时曹操像遇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拉着张绣的干摇了义摇,用丰盛的宴席招待张绣,封张绣做扬武将军,还让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
反观袁绍,虽然也是一时枭雄但和曹操比起来肚量就差得远了。他准备出兵时,手下谋士田丰持反对意见,又言辞激烈。袁绍听了十分愤怒,立刻下令将田丰捉了起来。后来,他出战果然不顺。有人对田丰说:“您一定会受到重用。”田丰说:“袁公表面宽厚但内心猜忌,容不得人。如果他得胜,一高兴,或许能赦免我;打了败仗,心中怨恨,内心的猜总就会发作。我不指望活命了。”袁绍回来后,说:“我没有采纳田丰的意见,果然被他耻笑。”与田丰不和的逢纪乘机进谗言:“田丰听说将军败退,拍手大笑,正为他预言正确而欢喜呢!”于是袁绍杀了田丰。
许攸也是袁绍的重要谋士,为袁绍出了很多谋略,但大多不被采用。曹操及袁绍始交战时,许攸就建议袁绍偷袭许昌,这本是一条很好的计谋,袁绍却不愿冒险而不采纳。恰好此时许攸家里有人犯法,袁绍疑心许攸出谋划策都是怀有私心的,甚至怀疑他暗中勾通曹操。许攸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向曹操进献了袭击乌巢的计谋,从而使大战形势一下扭转。
战争结束后,曹操的军队在清理战利品时,发现了大批信件。官员抱着这些信件向曹操汇报,其中有一批信件,是京城和曹军军营中的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曹操接过来看了看,这些信大都是吹捧自己的敌人袁绍的,有的还表示要离开曹营投奔袁绍。
曹操的亲信都十分生气,向曹操建议说将这些书信打开,按名字将那些心怀二意者全部抓起来。但曹操微微一笑下令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掉。众人十分不解,曹操又说:“不要查了。当时袁绍比我们强大那么多,连我都感到不能自保,何况大家呢?”于是,那些信全部被烧光了。过去那些暗通袁绍的人也都放了心,而且暗自惭愧,之后更加忠心于曹操了。
正是因为这样,曹操才能在群雄纷争之时崛起,统一北方,才能击败袁绍、吕布等众多对手,才能得到天下贤才的拥护。
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 第3篇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中空部分,才有房屋居住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踮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上面的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一样,人们常常厌恶他们。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它,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勉强而行的人有志向。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安定的局面容易保持和维护,没有迹象的事物容易图谋;脆弱的事物容易消解;细微的事物容易散失;所以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根芽;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妄为要失败,强行把持一定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枉为,所以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人们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自然发展而不会妄加干预。
四、课堂练习
吴时,字伸道,邛州人。初举进士,得学究出身;再试,中甲科。知华州郑县,转运使檄州运米五万输长安,郑独当三万。时贻书使者曰:“会三万斛之费,以车则千五百乘,以卒则五万夫,县民可役者才二百五十八户耳。 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华、雍相去百六十里,一旦欲用,朝发而夕至矣。”使者从其言。
陆师闵干秦、蜀茶马,辟为属。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为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华州诸生有触忌讳者,教授欲上之,曰:“是间言语,皆臣子所不忍闻。”时即火其书,曰:“臣子不忍闻,而令君父闻乎?”
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岁饥,发公粟以振民。童贯经略北方,每访以边事,辄不答。还为大晟典乐,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内侍何谪监衡州酒,犹领节度使,时奏夺之。
召为工部员外郎,改礼部,兼辟雍司业。大观兴算学,议以黄帝为先师。时言:“今祠祀圣祖,祝板书臣名,而释奠孔子,但列中祀。数学,六艺之一耳,当以何礼事之?”乃止。迁太仆少卿。 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蔡攸闻之,以告王黼,黼怒,斥为腐儒。时求去,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俄提举上清太平宫。西归,遇其里人赵雍,为言:“取燕必召祸。吾老,得不遭其变,幸矣。”累岁而卒,年七十八。
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节选自《宋史•吴时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B.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C.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D.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究,古代是读书人的泛称,文中指吴时第一次应举进士,考取了学究。“学究”是科举中的科目名,后来一般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
B.斛,原是古代量器,后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
C.教授,文中的“教授”是学官名,在宋代是指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D.文中的“六艺”和韩愈的《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意思相同。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时办事灵活,所提建议利国利民。他进士及第后任职华州郑县,接到运送粮食到长安的指示,他建议“移兵于华”以节省运费,转运使听从了他的建议。
B.吴时宽宏大量,大力提倡言论自由。他担任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时,华州有的诸生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吴时对当地教授写信举报此事非常恼火。
C.吴时狷介耿直,不惧怕跟权势结怨。童贯经略北方时常以边防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宦官何谪监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取消了他节度使之职。
D.吴时学识渊博,撰写文章倚马可待。他写文章很敏捷,从来不打草稿,下笔就能写成,京师两个学府里的人称他为“立地书橱”。“立地书橱”这个成语即源于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
(2)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
1.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这段话是说“章楶想推荐吴时为御史,吴时极力辞绝。徽宗求直言,远方的臣子上奏章,封口标识大多不能遵照格式,有关部门都退了回去,吴时提出建议,使奏章得以呈达”,“力”为副词,“极力”的意思,修饰“辞”,其后不可断,排除CD两项;“封识”为名词,“封口标识”的意思,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项。故选B项。
2.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文中的‘六艺’和韩愈的《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意思相同。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错误,《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故选D项。
3.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吴时宽宏大量,大力提倡言论自由”错误,选项夸大其辞,“吴时对当地教授写信举报此事非常恼火”的理解也有误,从文中来看,“火其书”的意思是“烧了举报信”,选项曲解实词的意思。故选B项。
4. (1) 古代打仗时就背着粮食去供养军队,没有战争时就移动军队以便得到粮食,如果能够把军队调到华州,那么前面所说的费用就能够免掉。(用师,赢,诚各1分,大意2分)
(2)又因为上朝入对时论及夺取燕州之事,吴时说:“祖宗盟誓的血迹还没有干,改变必定会招致祸乱。” (进对,渝,速各1分,大意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用师”,打仗,作战;“赢粮”,担负粮食,引申指携带粮食;“事”,战事,战争;“以”,目的连词,来;“诚”,如果;“于”,到;“前费”,前面所说的费用。第二句中,“因”,因为;“进对”,上朝入对;“取”,夺取;“渝”,改变;“速”,招致。
参考译文:
吴时,字伸道,邛州人。第一次应举进士,考取学究出身;第二次参加考试,考中进士甲科.担任华州郑县知县,转运使通知州运五万斛米送到长安,郑县独自承担三万斛。吴时给转运使写信说:“计算三万斛的费用,用车需要一千五百辆,用士卒运就需要五万人,县内的百姓可供使役的只有二百五十八户。古代打仗时就背着粮食去供养军队,没有战争时就移动军队以便得到粮食,如果能够把军队调到华州,那么前面所说的费用就能够免掉。华州、雍州相距一百六十里,一旦想用,军队早上出发晚上就可到达了。”转运使听从了他的话。
陆师闵经管秦、蜀茶马事,征召吴时为属下。章楶想推荐吴时为御史,吴时极力辞绝.徽宗求直言,远方的臣子上奏章,封口标识大多不能遵照格式,有关部门都退了回去,吴时提出建议,使奏章得以呈达。吴时担任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华州的学生有触犯忌讳的,教授想上报,说:“那中间所说的话,都是我不忍心听到的。”吴时立即烧了他的信,说:“你不忍心听到,却让君主听到吗?”
张商英被罢相,言官指责吴时是他的同党,出京担任耀州知县,又贬他担任鼎州通判;没有赴任,提举河东常平司。荒年,发放官库粮赈济百姓。童贯经略北方,常以边防的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还朝担任大晟府典乐,擢升为中书舍人、给事中。宦官何谪监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而取消他节度使之职。
吴时被召为工部员外郎,后改任礼部员外郎,兼任辟雍司业。大观时兴起算学,议论把黄帝作为先师。吴时说:“现在春祭圣祖,祝板上写上大臣的名字,而祭奠孔子,仅列中祭.数学,只不过是六艺之一罢了,应当用什么礼对待呢?”于是停止。升为太仆少卿。又因为上朝入对时论及夺取燕州之事,吴时说:“祖宗盟誓的血迹还没有干,改变必定会招致祸乱。”蔡攸听到之后,告诉了王黼,王黼很生气,斥责他是腐儒。吴时请求离朝,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不久提举上清太平宫。回去时,碰到了乡人赵雍,对他说:“攻取燕州必定招来祸患,我老了,能够不遭受灾变,很幸运。”几年后去世,年七十八岁。
吴时写文章很敏捷,从不打草稿,下笔就写成, 京师两个学府(国子监与太学)里的人把他看作“立地书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