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1篇
续欧阳子朋*论
欧阳子曰:“小人欲空人之国,必进朋*之说。”呜呼,****,此其征欤?祸莫大于权之移人,而君莫危于国之有*。有*则必争,争则小人者必胜,而权之所归也,君子安得不危哉!何以言之?君子以道事君,人主必敬之而疏。小人唯予言而莫予违,人主必狎之而亲。疏者易间,而亲者难睽也。而君子者,不得志则奉身而退,乐道不仕。小人者,不得志则侥幸复用,唯怨之报。此其所以必胜也。
且夫君子者,世无若是之多也。小人者,亦无若是之众也。凡才智之士,锐于功名而嗜于进取者,随所用耳。孔子曰:“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未必皆君子也。冉有从夫子则为门人之选,从季氏则为聚敛之臣。唐柳宗元、刘禹锡使不陷叔文之*,其高才绝学,亦足以为唐名臣矣。昔栾怀子得罪于晋,其*皆出奔,乐王鲋谓范宣子曰:“盍反州绰、邢蒯?勇士也。”宣子曰:“彼栾氏之勇也,余何获焉!”王鲋曰:“子为彼栾氏,乃亦子之勇也。”呜呼,宣子蚤从王鲋之言,岂独获二子之勇,且安有曲沃之变哉!
愚以谓治道去泰甚耳。苟黜其首恶而贷其余,使才者不失富贵,不才者无所致憾,将为吾用之不暇,又何怨之报乎!人之所以为盗者,衣食不足耳。农夫市人,焉保其不为盗?而衣食既足,盗岂有不能返农夫市人也哉!故善除盗者,开其衣食之门,使复其业。善除小人者,诱以富贵之道,使隳其*。以力取威胜者,盖未尝不反为所噬也。
曹参之治齐曰:“慎无扰狱市。”狱市,奸人之所容也。知此,亦庶几于善治矣。奸固不可长,而亦不可不容也。若奸无所容,君子岂久安之道哉!牛、李之*遍天下,而李德裕以一夫之力,欲穷其类而致之必死,此其所以不旋踵而罹仇人之祸也。奸臣复炽,忠义益衰。以力取威胜者,果不可耶!愚是以续欧阳子之说,而为君子小人之戒。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此其征欤征:争夺 B.疏者易间,而亲者难睽也睽:背离
C.愚以谓治道去泰甚耳泰:安定 D.诱以富贵之道,使隳其*隳:毁坏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祸莫大于权之移人又何怨之报乎
B.彼栾氏之勇也,余何获焉农夫市人,焉保其不为盗
C.昔栾怀子得罪于晋,其*皆出奔开其衣食之门,使复其业
D.君子以道事君 愚是以续欧阳子之说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⑴凡才智之士,锐于功名而嗜于进取者,随所用耳。 (3 分)
⑵呜呼,宣子蚤从王鲋之言,岂独获二子之勇,且安有曲沃之变哉! (3分)
⑶欲穷其类而致之必死,此其所以不旋踵而罹仇人之祸也。 (4 分)
9.苏轼认为君王防治朋*之祸应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请简要概括。 (3 分)
参***
6.(3 分)A(征:预兆)
7.(3 分)C(都是代词。A 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宾语前置的标志;B 项,语末助词/表疑问;D 项,用/因为)
8.⑴(3 分)大凡对获取功名有急切之心并对进取特别喜欢的有才学智慧的读书人,就听任、重用他们罢了。 评分建议:“锐”、句式、语句通顺各 1 分。
⑵(3 分)哎,范宣子如果早听从王鲋的话,难道只是获得这两个义勇的人?况且哪里会有“曲沃之变”啊?评分建议:“蚤”、句式、语句通顺各 1 分。
⑶ (3 分) 想将他的同*追究到底并且达到使他们一定处于死地的目的,这恐怕是(自己)还来不及转身就遭遇仇人祸患的原因。 评分建议:“穷”、“所以”、“罹”、语句通顺各 1 分。
9.(3 分)①远离小人,重用人才;②惩治首恶,宽容从犯(或:不凭借强力获取威望)。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 2 分,答对两点 3 分,意思对即可;如只抄原文,得 1 分。
拓展
内容简介
苏轼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 地主家庭。 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辙同榜进士。深受主考 欧阳修赏识。嘉祐六年(1061年),除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时期,因与 王安石变法主张不合,请求外任,先后被派往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任职期间,由于作诗讽刺新法推行中的流弊,被新进官僚 何正臣、舒亶、 李定等人罗织罪状**,于元丰二年(1079年)被捕入狱,勘问“谤讪朝廷”之罪。这就是北宋有名的 ***“ 乌台诗案”。数月后侥幸获释, 责贬黄州。元祐**(1085年),旧*司马光**,苏轼回京,任 中书舍人、 翰林学士、 知制诰等职。因不同意司马光全部废除新法,引起旧派疑忌。先后出知杭州、 颍州、扬州。召回京后,任端明殿学士,官至 礼部尚书。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出知定州。绍圣**(1094年)哲宗亲政, **得势,苏轼被贬至英州、惠州,远放儋州(今海南岛儋县)。 建中靖国**(1101年) 宋**即位,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追谥 文忠。著有《东坡七集》、《苏氏易传》、 《书传》,《论语传》和 《东坡志林》等。 《宋史》、《宋史新编》、 《东都事略》、 《名臣碑传琬琰集》、 《三朝名臣言行录》、《元祐*人传》及 《乾道临安志》、《嘉泰吴兴志》、 《咸淳毗陵志》等均有传。其弟 苏辙撰有 《东坡先生墓志铭》,宋人王宗稷有《东坡先生年谱》,均附载于《 苏东坡集》,明人郑鄤有《考定苏文忠公年谱》,清人冯应榴有《苏文忠公年谱合注》。
《东坡诗话》原书二卷,今本一卷,三十二条。旧题苏轼撰。然据 《郡斋读书志》小说类称“轼杂书有及诗者,好事者因集成二卷”。可知实非苏轼自撰,但成书较早,至迟在南宋集成。因非苏轼自撰,故未附载于全集。除《郡斋读书志》著录外, 《通志·艺文略》著录于 诗评类。 《诗话总龟》和 《苕溪渔隐丛话》曾摘引其文。今所存仅有 《说郛》本。日人 近藤元粹即据以辑入《萤雪轩丛书》。元人 陈秀明有《东坡诗话录》,清人辑入 《学海类编》,则为别本。
苏轼作品集,历代有不同的编法。大致说来,主要有 诗集、 文集和诗文合集三种编法。苏轼诗有王十朋《集注分类东坡诗》二十五卷,有黄善夫刊本、 《四部丛刊》影元刊本。编年注本,即施元之、 顾禧《注东坡先生诗》四十二卷。有宋嘉泰刊本、景定补刊本,均已残。清有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五十卷,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五十卷,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书局 《苏轼诗集》共五十卷,其中每——第四十六卷用王文诰本,第四十七——五十卷用冯应榴本。苏轼词较常见的是朱祖谋编年本 《东坡乐府》三卷,有龙棆生 《东坡乐府笺》本。苏轼文在宋代就有多种刊本,最早的选本是南宋 邱晔的《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有《四部丛刊》影宋刊本。明末 茅维《苏文忠公全集》七十五卷本只有文和词,为**书局 《苏轼文集》七十三卷本所沿用(书后有点校者辑《苏轼佚文汇编》)。其诗文全刊本,宋代就有 《东坡集》《东坡后集》等。明成化四年 程宗刊《苏文忠公全集》(包括《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奏议集》十五卷、《内制集》十卷另附 《乐语》一卷、 《外制集》三卷、《应诏集》十卷、《东坡续集》十二卷及 《年谱》一卷)一百一十二卷,有清末端方校印本、 《四部备要》本。
1036年1月8日( 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 《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苏轼与其弟苏辙、父苏洵并称三苏,同列 唐宋八大家。
——劝学原文翻译及解析(精选1篇)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2篇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 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 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释义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即相持、**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 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渴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 取,就会**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 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攻打燕国。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解析3篇扩展阅读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解析3篇(扩展1)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解析实用二篇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3篇
邹炳泰,字仲文,江苏无锡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纂修四库全书,迁国子监司业。国学因元、明旧,未立辟雍,炳泰援古制疏请。四十八年,高宗释奠礼成,因下诏增建辟雍。逾两年,始举临雍礼,称盛典焉。寻超擢炳泰为祭酒。累迁内阁学士,历山东、江西学政。**四年,授礼部侍郎,调仓场,剔除积弊。坐粮厅颜培天不职,劾去之。六年,京察,特予议叙。军船交粮挂欠,已许抵补,后至者复然。炳泰虑年年积欠,与同官达庆意不合,自具疏奏,诏斥其偏执使气,镌级留任。又奏**轮值宿仓,仓役出入滋弊,宜令于仓外官房居住,从之。十年,擢左都御史,迁兵部尚书,兼署工部,管理户部三库。十一年,兼管顺天府尹事。十二年,调吏部。十四年,加**少保。仓吏高添凤盗米事觉,坐久任仓场无所觉察,褫宫衔,降二品顶戴,革职留任,久乃复之。十六年,署户部尚书。寻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炳泰在吏部久,尤慎铨政。十八年,铨选兵部主事有误,同官瑚图礼徇司员议,回护坚执。炳泰力争日:“吾年已衰,何恋恋禄位?不可使朝廷法自我坏!”自具疏白其故,上韪其言,卒罢瑚图礼。既而有降革官捐复者二人,准驳不当,侍郎初彭龄论与不合,疏闻,上斥炳泰无定见,镌级留任。又盗劫兵部主事姚堃于昌*八仙庄,诏以地近京畿,官吏阘阅,不能治盗,罢炳泰兼管府尹事。及教匪林清变起,逆*多居固安及黄村,追论炳泰在官不能觉察,以中允、赞善降补。寻休致,归。****,卒。
柄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柄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
B.柄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
C.柄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
D.柄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B.文中的“高宗”是乾隆**的庙号。庙号是**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高宗。
C.礼部为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以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D.**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乾隆年间,邹炳泰担任国子监司业,他援引古制**请求,后来终于增建了辟雍。
B.**年间,邹炳泰担任礼部侍郎,调任仓场,革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弊端;又上奏**轮流住在仓库值班,**答应了他。
C.邹炳泰在吏部任职时间长,在选拔官吏方面很谨慎,在选拔兵部主事一事上坚持原则,不阿谀顺从他人,得到了**的认可。
D.邹炳泰自从做官以来,不登**政要之门,很久以后才跻身朝中大官。邹炳泰在任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没有什么过错,仁宗很器重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四年,授礼部侍郎,调仓场,剔除积弊。坐粮厅颜培天不职,劾去之。
(2)及教匪林清变起,逆*多居固安及黄村,追论炳泰在官不能觉察,以中允、赞善降补。
参***
4.【答案】C(“自初登第”与“不登权要之门”要断开;“浮沉馆职”是“浮沉(于)馆职”的省略,所以要单独成句;“久之”是后一句的表时间的状语)
5.【答案】D(古代被**封为**的儿子称“**”;其余的称皇子、殿下,有的'封王)
6.【答案】D(“没有什么过错”错。他曾被剥夺官职,降级或降职留用,说明他犯过错误)
7.【答案】(1)**四年,(邹炳泰)被授任为礼部侍郎,调任仓场,革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弊端。因粮厅颜培天不称职,邹炳泰被**离开官位。
(2)等到教匪林清发生**,叛贼大多占据固安及黄村,(**)追究议论炳泰在任上不能觉察,以中允、赞善的身份降职补任。
参考译文:
邹炳泰,字仲文,江苏无锡人。乾隆三十七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编纂修订《四库全书》,升任国子监司业。国学沿袭元、明显得陈旧,没有设立辟雍(学堂),炳泰援引古制**请求。四十八年,高宗解说奠基之礼已成,于是下诏 增建辟雍。过了两年,才举行设立辟雍的仪式,被称为“盛典”。不久破格提拔炳泰为祭酒。逐渐升任内阁学士,担任山东、江西学政。**四年,(邹炳泰)被授任为礼部侍郎,调任仓场,革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弊端。因粮厅颜培天不称职,邹炳泰被**离开官住。六年,朝廷考核京官,特别把他的政绩交相关部门核议、记录。军船交粮赊账,本来已经答应抵偿或补交,但后来的人却只赊账不偿还。炳泰考虑年年累积赊账,与同官达庆意见不合,自己详细**,**下诏斥责其偏执任性,降职留用。他又上奏**轮流住在仓库值班,仓库的管理人员出入的弊端,应该让在仓库外的官房居住,**答应了他。十年,提拔为左都御史,升任兵部尚书,兼任**工部,管理户部三库。十一年,兼任管理顺天府尹事。十二年,调任吏部。十四年,加授**少保。仓库官吏高添凤盗米的事件被发觉,(邹炳泰)因久任仓场没有觉察,被剥夺官职,降二品顶戴,革职留任,很长时间才官复原职。十六年,**户部尚书。不久凭借吏部尚书的身份协助大学士。
炳泰在吏部时间长,在选拔官吏方面很谨慎。十八年,选拔兵部主事发生了错误,同官瑚图礼顺从司员的意见,执意要袒护。炳泰力争说:“我已年老,为何贪恋官**禄?不可让朝廷的法律从我这里毁坏!”自己**陈述原因,**认为他说得对,最终罢免了瑚图礼。不久有两个降级免职又买上官职的人,契约不当,侍郎初彭龄的意见与之不合,奏疏报上去,**斥责炳泰没有主见,降级留用。又因兵部主事姚堃在昌*八仙庄盗窃掠夺,**下诏因为地近京城周边地区,官吏品德不好,不能治理盗窃,罢免炳泰兼任管理府尹事务。等到教匪林清发生**,叛贼大多占据固安及黄村,(**)追究议论炳泰在任上不能觉察,以中允、赞善的身份降职补任。不久退休回家。****,去世。
柄泰自从做官以来,不登**政要之门,在馆职之间升降,好长时间才跻身朝中大官。多次掌管科举考试,能获得贤士。在朝堂上一丝不苟,仁宗器重他,而最终罢免了他。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解析3篇(扩展8)
——鹬蚌相争言文言文注释及翻译汇总1篇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4篇
1、形势第二
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渊深而不涸,则沈玉极矣,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贵有以行令,贱有以忘卑,寿夭贫富,无徒归也。
衔命者,君之尊也。受辞者,名之铉也。上无事,*自试。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槛鹄锵锵,唯民歌之。济济多士,殷民化之,纣之失也。飞蓬之问,不在所宾;燕雀之集,道行不顾。牺牷圭璧,不足以飨鬼神。主功有素,宝币奚为?羿之道,非射也;造父之术,非驭也;奚仲之巧,非斫削也。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唯夜行者独有也。
平原之隰,奚有于高?大山之隈,奚有于深?訾讆之人,勿与任大。譕臣者可以远举。顾忧者可与致道。其计也速而忧在近者,往而勿召也举**可远见也;裁大者众之所比也。美人之怀,定服而勿厌也。必得之事,不足赖也;必诺之言,不足信也。小谨者不大立,訾食者不肥体;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于天地也。坠岸三仞,人之所大难也,而猿猱饮焉,故曰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不行其野,不违其马;能予而无取者,天地之配也。
怠倦者不及,无广者疑神,神者在内,不及者在门,在内者将假,在门者将待。曙戒勿怠,后稚逢殃。朝忘其事,夕失其功。邪气入内,正色乃衰。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上失其位,则下逾其节。上下不和,令乃不行。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不行。且怀且威,则君道备矣。莫乐之,则莫哀之。莫生之,则莫死之。往者不至,来者不极。
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有闻道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天下之配也。道往者,其人莫来;道来者,其人莫往;道之所设,身之化也。持满者与天,安危者与人。失天之度,虽满必涸。上下不和,虽安必危。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刑,天之道也。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生栋覆屋。怨怒不及;弱子下瓦,慈母操棰。天道之极,远者自亲。人事之起,近亲造怨。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
乌鸟之狡,虽善不亲。不重之结,虽固必解;道之用也,贵其重也。毋与不可,毋强不能,毋告不知;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见与之交,几于不亲;见哀之役,几于不结;见施之德,几于不报;四方所归,心行者也。独王之国,劳而多祸;独国之君,卑而不威;自媒之女,丑而不信,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日月不明,天不易也;山高而不见,地不易也。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
【译文参考】
山高而不崩颓,就有人烹羊设祭;渊深而不枯竭,就有人投玉求神。天不改变它的常规,地不改变它的法则,春秋冬夏不改变它的节令,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蛟龙得水,才可以树立神灵;虎豹凭借深山幽谷,才可以保持威力。风雨没有既定的方向,谁也不会埋怨它。位高的人发号施令,位低的人忘掉卑贱,长寿、短命、贫穷、富有等等,都不是无因而至的。
臣下能奉行命令,是由于君主地位的尊严;臣下能接受指示,是由于君臣名分的作用。君主不亲自过问,人民就会自己去做事;手执祭器不说话,朝政也会普遍地修明。天鹅发出动听的声音,人们会齐声赞美;西周人材济济,殷遗民也会被感化。对于没有根据的**,不必听从;对于燕雀聚集的小事,行道者不屑一顾。用牛羊玉器来供奉鬼神,不一定得到鬼神的保佑,只要君主的功业有根基,何必使用珍贵的祭品!后羿射箭的功夫,不在射箭的表面动作;造父驾车的技术,不在驾车的表面动作;奚仲的技巧,也不在木材的砍削上。召徕远方的人,单靠使者是没有用的;亲近**的人,光说空话也无济于事。只有内心里认真行德的君主,才能够独得**的功效。
平原上的小坡,怎么能够算作高?大山上的小沟,怎么能够算作深?专挑好人毛病专说坏人好话的人,是不能委之以重任的。谋虑远大的人,可以同他共图大事;见识高超的人,可以同他共行****。但是,对于那种贪图速效而只顾眼前利害的人,走开了就不要召他回来;注重长远利益的人,影响也就深远;材器伟大的人,会得到众人的依赖;要人们感怀自己,一定要行德而不可厌倦。不应得而求必得的事情,是靠不住的;不应承诺而完全承诺的语言,是信不得的。谨小慎微也不能成大事,就好比挑拣食物不能使身体胖起来一样。能够不放弃以上这些格言的,就能与天地媲美了。从三仍高的崖岸上跳下来,人是很难做到的,但猴子却毫不在乎地跳下来喝水。所以说,骄傲自大,独断专行,乃是行事的祸患。虽不到野外跑路,也不要把马丢掉。能够做到只给人们好处而不向人们索取报酬的,那就同天地一样伟大了。
懒惰的人总是落后,勤奋的人总是办事神速有效。如果说,办事神速的已经进入室内,那么,落后的还在门外。进入室内的可以从容不迫,在门外的必将疲惫不堪。所以,黎明时玩忽怠惰,日暮时就要遭殃。早上忘掉了应作的事情,晚上就什么成果也没有。一个人邪气侵袭到体内,正色就要衰退。君主不像君主的样子,臣子当然就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的样子,儿子当然就不像儿子。君主不按照他的身份办事,臣子就会超越应守的规范。上下不和,**就无法推行。君主的衣冠不端正,礼宾的官吏就不会严肃。君主的举动不合乎仪式,**法令就不容易贯彻。一方面关怀臣民,另方面再有威严,为君之道,才算完备。君主不能使臣民安乐,臣民也就不会为君主分忧;君主不能使臣民生长繁息,臣民也就不会为君主**生命。君主给予臣民的,不确实兑现;臣民对待君主,也是不会全力以赴的。
关于“道”,它的理论是一致的,但运用起来则各有不同。有的人懂得道而能**,他便是**的人材;有的人懂得道而能治乡,他便是一乡的人材;有的人懂得道而能**,他便是一国的人材;有的人懂得道而能治天下,他便是天下的人材;有的人懂得道而能使万物各得其所,那便和天地一样伟大了。失道者,人民不肯来投;得道者,人民不肯离去。道之所在,自身就应该与之同化。’凡是始终保持强盛的,就因为顺从天道;凡是能安危存亡的,就因为顺从人心。违背天的法则,虽然暂时丰满,最终必然枯竭;上下不和,虽然暂时安定,最终也必然危亡。想要**天下而违背天道,天下就不可能被他**起来。掌握了天道,成事就很自然;违背了天道,虽然成功也不能保持。已经得道的,往往不觉察自己是怎样做的;已经成功了,往往又不觉察道是怎样离开的。就好像隐藏起来而没有形体,这就是“天道”。但是,对当今有怀疑则可以考察古代,对未来不了解,则可以查阅历史。万事的本性,内容虽有不同,但总是同归一理,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用新伐的木材做屋柱而房子倒坍,谁也不怨恨木材;小孩子把屋瓦拆下来,慈母也会打棍子。顺天道去做,远者都会来亲近;事起于人为,近亲也要怨恨。万物之于人,是没有远近亲疏之分的。高明的人用起来就有余,愚笨的人用起来就不足。顺乎天道去做,天就帮助他;反乎天道去做,天就违背他。天之所助,弱小可以变得强大;天之所弃,成功可以变为失败。顺应天道的可以得其成效,违背天道的就要招致灾祸,且无可挽救。
乌鸦般的交谊,看着友善,其实并不亲密;不重合的绳结,即使坚固,也一定松脱开解。所以,道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贵在慎重。不要交与不可靠的人,不要强给做不到的人,不要告知不明事理的人。交与不可靠的、强予做不到的、告知不明事理的人,就叫作劳而无功。表面上显示友好的朋友,也就接近于不亲密了;表面上显示亲爱的交谊,也就接近于不结好了;表面上显示慷慨的恩赐,也就接近于不得所报了。只有内心里认真行德,四面八方才会归附。独断专横的国家,必然疲于奔命而祸事多端;独断专横国家的君主,必然卑鄙而没有威望。这就好比独自议定婚姻的妇女,一定名声不好而没有信誉。但对于尚未见面就令人仰慕的君主,应该去投奔;对于久别而令人难忘的君主,应该来辅佐。日月有不明的时候,但天不会变;山高有看不见的时候,但地不会变。说起话来,那种只说一次而不可再说的错话,人君就不应该说;做起事来,那种只做一次而不可再做的错事,人君就不应该做。凡是重复那些不可再说的**和那些不可再做的事情,都是一国之君的.最大禁忌。
2、牧民第一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只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乃菅,上无量,*乃妄。文巧不禁,*乃*,不璋两原,则刑乃繁。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只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国乃**。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安;不自进,*无巧轴;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我生育之。能佚乐之,*为之忧劳。能富贵之,*为之贫贱。能存安之,*为之危坠。能生育之,*为之**。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十一经
错国于不倾之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下令于流水之原,使民于不争之官,明必死之路,开必得之门。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使民于不争之官者,使各为其所长也;明必死之路者,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者,信庆赏也;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强民以其所恶也;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故授有德,则国安;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富;令顺民心,则威令行;使民各为其所长,则用备;严刑罚,*远邪;信庆赏,*轻难;量民力,则事无不成;不强民以其所恶,则轴伪不生;不偷取一世,*无怨心;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
〔注:“十一经”另本作“士经”,当为“十一”竖排粘连之误〕
六亲五法
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
【译文参考】
凡是一个国家的君主,必须致力于四时农事,确保粮食贮备。国家财力充足,远方的人们就能自动迁来,荒地开发得好,本国的人民就能安心留住。粮食富裕,人们就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人们就懂得**。君主的服用合乎法度,六亲就可以相安无事;四维发扬,君令就可以贯彻推行。因此,减少刑罚的关键,在于禁止奢侈;巩固国家的准则,在于整饰四维;教训人民的根本办法,则在于:尊敬鬼神、祭祀山川、敬重祖宗和宗亲故旧。不注意天时,财富就不能增长;不注意地利,粮食就不会充足。田野荒芜废弃,人民也将由此而惰怠;君主挥霍无度,则人民胡作妄为;不注意禁止奢侈,则人民放纵;不堵塞这两个根源;**者就会大量增多。不尊鬼神,小民就不能感悟;不祭山川,威令就不能远播;不敬祖宗,老百姓就会犯上;不尊重宗亲故旧,孝悌就不完备。四维不发扬,国家就会**。
国有四维,缺了一维,国家就倾斜;缺了两维,国家就危险;缺了三维,国家就颠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倾斜可以扶正,危险可以挽救,倾覆可以再起,只有**了,那就不可收拾了。什么是四维呢?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就不会趋从坏人。人们不越出应守的规范,为君者的地位就安定;不妄自求进,人们就不巧谋欺诈;不掩饰过错,行为就自然端正;不趋从坏人,邪乱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为我能使人民安乐,他们就可以为我承受忧劳;我能使人民富贵,他们就可以为我忍受贫贱;我能使人民安定,他们就可以为我承担危难;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们也就不惜为我而**了。单靠刑罚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伯,**杀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悦诚服。刑罚繁重而人心不惧,法令就无法推行了;杀戮多行而人心不服,为君者的地位就危险了。因此,满足上述四种人民的愿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强行上述四种人民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这个原则,是**的法宝。
十一经
把国家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粮仓里。把财货贮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里。把**下达在流水源头上。把人民使用在无所争议的岗位上。向人们指出**必死的道路。向人们敞开立功必赏的大门。不强干办不到的事。不追求得不到的利。不可立足于难得持久的地位。不去做不可再行的事情。所谓把国家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就是把*交给有道德的人。所谓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粮仓里,就是要努力从事粮食生产。所谓把财富贮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里,就是要种植桑麻、饲养六畜。所谓把**下达在流水源头上,就是要令顺民心。所谓把人民使用在无所争议的岗位上,就是要尽其所长。所谓向人民指出**必死的道路,就是刑罚严厉。所谓向人民敞开立功必赏的大门,就是奖赏信实。所谓不强干办不到的事,就是要度量民力。所谓不追求得不到的利,就是不强迫人民去做他们厌恶的事情。所谓不可立足于难得持久的地位,就是不贪图一时侥幸。所谓不去做不可再行的事情,就是不欺骗人民。这样,把*交给有道德的人,国家就能安定。努力从事粮食生产,民食就会充足。种植桑麻、饲养六畜,人民就可以富裕。能作到令顺民心,威令就可以贯彻。使人民各尽所长,用品就能齐备。刑罚严厉,人民就不去干坏事。奖赏信实,人民就不怕死难。量民力而行事,就可以事无不成。不强使人民干他们厌恶的事情,欺诈作假的行为就不会发生。不贪图一时侥幸,人民就不会抱怨。不欺骗人民,人民就拥戴君上。
六亲五法
按照**的要求治理乡,乡不能治好;按照治乡的要求治理国,国不能治好;按照**的要求治理天下,天下不可能治好。应该按照**的要求**,按照治乡的要求治乡,按照**的要求**,按照治天下的要求治理天下。不要因为不同姓,不听取外姓人的意见;不要因为不同乡,不采纳外乡入的办法;诸候国不要因为不同国,而不听从别国人的主张。象天地对待万物,没有什么偏私偏爱;像日月普照一切,才算得上君主的气度。
驾驭人民奔什么方向,看君主重视什么;引导人民走什么门路,看君主提倡什么;号召人民走什么途径,看君主的好恶是什么。君主追求的东西,臣下就想得到;君主爱吃的东西,臣下就想尝试;君主喜欢的事情,臣下就想实行;君主厌恶的事情,臣下就想规避。因此,不要掩蔽你的过错,不要擅改你的法度;否则,贤者将无法对你帮助。在室内讲话,要使全室的人知道;在堂上讲话,要使满堂的人知道。这样开诚布公,才称得上圣明的君主。单靠城郭沟渠,不一定能固守;仅有强大的武力和装备,不一定能御敌;地大物博,群众不一定就拥护。只有有道的君主,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才可避免灾祸的发生。
天下不怕没有能臣,怕的是没有君主去使用他们;天下不怕没有财货,怕的是无人去管理它们。所以,通晓天时的,可以任用为官长;没有私心的,可以安排作官吏;通晓天时,善于用财,而又能任用官吏的,就可以奉为君主了。处事迟钝的人,总是落后于形势;吝啬财物的人,总是无人亲近;偏信小人的人,总是失掉贤能的人材。
——《游东山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优选【1】篇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5篇
项羽本纪是一篇经典的史记文章,描述了项羽的一生,又赞美也有批评,下面是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及解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介绍】
本文是司马迁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写的赞语,附在该纪之末,在褒贬兼具的字里行间对项羽充满了惋惜之情。项羽是秦末农民大**中涌现出来的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秦**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秦朝**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本文在褒贬兼具的字里行间对项羽充满了惋惜之情。
【原文】
项羽本纪赞①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④。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⑤。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⑥。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⑦。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⑧!
【注释】
②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周生:汉时的儒生,姓周,事迹不详。舜:虞舜,我国上古时代的帝王。盖:原来。重瞳子(瞳tóng):一个眼珠里有两个瞳孔,古人认为这是神异的人物。
③苗裔(-yì):后代子孙。暴:急骤;突然。?“岂……邪?何……也?”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为什么……呢?”“岂”同“何”前后呼应,表示猜测的疑问句。
④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陈涉:名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人,他同吴广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民****。首难(-nàn):首先起来**。蜂起:比喻如蜂拥而起,极言其多。胜(shēng):尽;全部。
⑤非有尺寸:谓没有一尺一寸的土地。陇亩:田野。这里指民间。将:率领。五诸侯:指齐、赵、韩、魏、燕(yān)。项羽属楚,合为六国****。近古:当时是指春秋战国以来的时代。也:用在句末,表示坚决的语气。
⑥背关怀楚:谓放弃关中形胜之地,怀念楚国,东归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义帝:楚怀王孙,名心。公元前208 年,项梁立心为楚怀王。公元前206年,项羽尊他为义帝,后来又把他放逐到长沙,并暗地派人把他杀了。难矣:意思是说,在这种种错误措施之下,想成功是很困难的。矣,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
⑦矜(jīn):夸耀。功伐:功勋。 奋:逞弄。谓:以为。力征:武力征伐。经营:整顿,**。东城: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寤:通“悟”。
⑧乃:却,反。引:援引。这里有借口、推托的意思。天亡我:亡我。这两句是项羽**前说的话。“岂不……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吗!”反诘句,用否定来表示肯定的语气。
【译文】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儿听到过,说是“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人”。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待到项羽放弃关中要塞而眷恋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反怨恨王侯们叛离了他,这就说不过去了。以功自负,强逞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认为自己干的是霸王的事业,想凭着武力征讨来谋夺、统制天下,五年的时间便丢掉了国家**,自身也死在东城,还不醒悟,又不自我责备,这就大错特错了。却说什么“上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
【解析】
《项羽本纪》为《史记》的名篇,项羽是司马迁重点刻画的历史人物之一。这篇赞语作为《项羽本纪》的结尾,用极为简洁的文字,对项羽的一生作了历史的.总结,颇具权威性。项羽乃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为此这篇赞语也就从传奇处入手:虞舜和项羽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然而两个人都是双瞳孔,司马迁以两个人在相貌上的这种共同特征,将项羽和虞舜联系起来,从而提出自己的疑问:难道项羽是虞舜的后代吗?这就更突出了项羽这个人物的神秘色彩。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6篇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 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 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释义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即相持、**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 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渴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 取,就会**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 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攻打燕国。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7篇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面对信息不断膨胀的今天,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单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我在教《鹬蚌相争 》这则寓言时,抓住寓言的特点及要求,注重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寓言故事的学习方法,以便为今后**学习寓言打下基础。
课文不长,孩子们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味索然,机械谈寓意。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改变了以往学习寓言“读故事____谈寓意 ____联系生活举实例”的教学模式,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等多种学习方式,将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于小故事中自然体会出大道理。
实践证明,这节课新颖的设计,不同方式的学习,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每一环节,让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但是,我自己感到教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还要在实践中多向他人学习。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这也正是我在不断学习的地方)
2.在教学第二部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可以在检查完学生词语朗读情况后,安排学生观看动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精读课文故事时,更加细腻地体会到鹬蚌相争的激烈,感受它们内心互不相让的强烈心态;理解故事后,争斗情节的表演,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演示也能更加精彩。而把这个情节放在最后观看,也出于我的不大胆,总担心安排的教学环节多,学生理解不到位拖时间,所以就做了这样的处理。今后,我可以自己决定的是多向周围的老师学习,学习他们每一次课堂上灵活处理课堂变化的教学机智。课前再多钻研一点,尽量多去设想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课堂上的更多自然。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8篇
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以下是劝学原文翻译及解析,欢迎阅读。
劝学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 通:性)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 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记》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记》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志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解析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_学不可以已_,并加以论述。_学不可以已_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论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_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等5个比喻。
②第二部分(第二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以改变人的品性。
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_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等5个比喻。
③第三部分(第三段):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这一部分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_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等10个比喻。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解析3篇(扩展4)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9篇
前几天,我读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我深受感触,下面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吧!
一天,有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近壳里啄肉。河蚌不知所措,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巴不放下来。
鹬废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河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明天的明天还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在这河滩上!
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争吵的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上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受利。所以,我在生活中应该学会主动调节矛盾,如果双方争执不下的话,就会两败俱伤,因小失大。从而使第三者获得最终的利益。
五年级:倩倩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10篇
刘公平倭冢记
[明]童蒙吉
①自辽阳守将刘江败倭寇于樱桃园之后,不敢犯顺者,几二百年矣。嘉靖壬子,东南又受荼.毒.,而淮扬尤甚。天子轸念畿辅重地,特简白川刘公以浙江副使拜命兹地。运筹布策,井井有条。迨己未夏,倭连艘数千余入寇,破通州副总兵于水上,遂薄.如皋,西窥淮扬,势如风火。公誓诸将,奋不顾身,亲勒部陈。一捷于丁堰,再捷于东门。贼乘夜循海而趋庙湾,军门李公遂大破之。
②此盖初至之贼云。既而江南逸贼复犯通州,公乃选轻车数百,扼雉皋之岔河,以断贼西向,而自以其兵同边将邱公待贼于西场。少顷,贼()趋西场,公命骑兵张两翼以冲其腋,而以大炮摧其中,俘斩者三百有奇,贼遂奔入仲家园。公进围,越三昼夜,缺其一面,贼()不敢遁。凡斩大酋长以下千五百二十七级,生虏十五人,余*歼于刘庄,迄无噍类①,海帮赖以安堵。
③蒙吉以公务至西场,见路有碣曰“刘公平倭冢”,盖场之人仿古京观,萃倭贼骨而封之,以识公功也。蒙吉询诸父老,津津道公灭贼状。夫西场之捷,其己未成功之尤者乎?盖胜之丁堰诸处者,至西场而后赫其威;歼于刘庄者,在西场已先褫其魂。而西场之得名,与樱桃园一辙矣。然樱桃园一捷,而倭奴不敢犯华者二百年,则斯捷也又焉知不可保数百年无虞矣乎?
④公为人沉毅,而智虑绝人。师行尤有纪律,不扰民间一草一木,而以休养抚循之意寓于师旅饥馑中。故民之肖像以生祀公者,无问远迩。在扬州则祠,在太州则祠,在如皋则祠,在宝应则祠,在海安镇则祠。兹石之树,乌足以尽公哉!尝窃计之:公之老成厚重似赵充国,忠义精诚似郭汾阳,仁和谦谨、敬礼士夫下吏似曹彬,岂刘江可同日语哉!于戏②,自倭犯**未有能一大创者,公以文墨儒绅,义激于衷,兴师挞伐,横厉岛夷,前后折馘约三千有奇,铭纪旆常,有国史氏在,蒙吉何能与焉!
⑤公讳景韶,字子成,号白川,湖广武昌府崇阳县人,起家甲辰进士,今升浙江按察使,仍掌海道事。斯为记。
﹝注释﹞①噍(jiào)类:本指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人。②于戏:语气词,表感叹。
8.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11分)
⑴第①段“遂薄如皋”中的“薄”,与下列成语中的“薄”,意思相近的一项是(3分)
A.如履薄.冰B.日薄.西山C.门衰祚薄.D.厚今薄.古
⑵根据文意,选取表达效果最好的两个虚词,分别填入甲、乙两句的()内。(2分)
甲:少顷,贼()趋西场乙:贼()不敢遁
A.遂B.果C.终D.则
⑶下列加点词语能用括号内成语替换的一项是(3分)
A.荼毒生灵B.****C.津津乐道D.如出一辙
⑷第①段中的“势如风火”比喻 。(3分)
9.文中说刘公平倭“运筹布策,井井有条”,请以西场大捷为例加以说明。(6分)
10.将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公誓诸将,奋不顾身,亲勒部陈。
⑵则斯捷也又焉知不可保数百年无虞矣乎?
11.根据文意,将下面纪念刘公平倭的对联补充完整(任选其一)。(3分)
⑴上联:瞻战场留千秋胜迹⑵上联:
上联:下联:刊石颂英雄功昭天下万千年
12.根据第⑤段信息,若“刘公”与朋友相聚,“刘公”应自称为,朋友还可尊称“刘公”为。(2分)
参***
8.(11分)
⑴(3分)B
⑵(2分)甲:B乙:C(答对一空得1分)
⑶(3分)D
⑷(3分)倭寇来势像风火一样猛烈。(本体1分,比喻1分,特点1分)
9.(6分)刘公面对来犯倭寇,首先**要害之地,切断倭寇向西之路,逼迫倭寇进入西场埋伏圈(2分);之后在西场冲乱倭寇阵型,对其形成包围之势(2分);在仲家园进兵**倭寇,并留下一个缺口;最后在刘庄全歼倭寇(2分)。(意思对即可)
10.(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⑴刘公向众将宣讲作战意义、鼓舞斗志,奋不顾身,亲自统兵(作战)。(2分)
⑵那么此次西场大捷又怎知不可保(我)数百年无忧呢?(2分)
11.(3分)⑴示例:平倭寇颂**雄师⑵示例:挥师扫倭寇安靖海疆三百载
(符合对联字数相等、词性对应等基本要求,内容合理即可)
12.(2分)景韶或白川(1分)子成或白川(或白川先生)(1分)
(每空1分,每空答出一个称呼可得1分)
参考译文
自从辽阳守将刘江在樱桃园击败倭寇之后,(倭寇)不敢来犯大概有二百年了。嘉靖壬子年(1552年),我东南沿海再次遭受毒害,淮扬一带特别严重。天子深切惦记京畿重地,特地选拔白川刘公(刘景韶)以浙江副使的.身份受命来到此地。(刘公一到任)谋划部署,条理分明。等到己未年(1559年)夏天,倭寇众多战船载千余贼寇入侵,在水上击败了通州副总兵,于是逼近如皋,西窥淮扬,倭寇的来势像风火一样猛烈。刘公向众将宣讲作战意义、鼓舞斗志,奋不顾身,亲自统兵(作战),在丁堰取得第一次大捷,在如皋县城东门取得第二次大捷。倭寇乘夜沿海逃窜到庙湾。军门李公顺利地击败他们。
这大概是最初到来的贼人。不多久,江南逃逸倭贼再次侵犯通州,刘公就挑选了数百辆轻便的战车,扼守雉皋(今属如东)的岔河,以断绝贼人向西逃跑,自己带**兵同边将邱公在西场静待贼人。不多时,贼人果然向西场奔来,刘公命令骑兵从两侧包抄敌人,并用大炮手攻击他们的中部,俘虏斩杀倭寇三百有余,贼人于是逃奔进入仲家园。刘公进兵**倭寇超过三天三夜,仅空缺一面,但贼人始终不敢逃离。总计斩杀大酋长以下一千五百二十七人,活捉十五人,剩下的在刘庄被消灭,没有一个活的,沿海一带得以安居。
我(蒙吉)因为公务来到西场,看见路上有块刻着“刘公平倭冢”字样的石碑,应该是西场百姓仿效古代京观,汇聚了贼人的**并将它封土而成,来记刘公的功劳吧。我询问各位父老,他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刘公消灭贼人的情形。西场大捷,岂不是己未年最成功的一场战役吗?在丁堰各处打了胜仗的,到西场后显示了其威风;在刘庄被歼灭的贼人,在西场早已被夺了魂魄。因而西场出名与樱桃园出名如出一辙啊!这样,樱桃园大捷使得倭寇不敢侵犯**二百年,那么此次西场大捷又怎知不可保(我)数百年无忧呢?
刘公为人深沉刚毅,深思远虑,智谋过人。**纪律特别严明,从未惊扰民间一草一木,常向处于饥饿状态的**说明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生产的道理。因而,百姓在刘公活着的时候就塑其肖像供拜他,无论远近。在扬州,在泰州,在如皋,在宝应,在海安镇都设立了祠堂。区区一块石碑,怎么能道尽刘公的功绩呢!我私下常想:刘公的老成厚重好似赵充国(西汉著名将领),忠义精诚就像郭汾阳(唐名将郭子仪),仁和谦谨、礼贤下士犹如曹彬(北宋开国名将),刘江哪里可以(与他)同日而语呢!哎,自从倭寇侵犯华夏以来,没有一次能(给予倭寇)重伤的,刘公一介文墨儒士,内心正义激荡,带领**征讨气势汹汹的荒岛蛮夷,前前后后斩杀三千余人,铭记传扬战功,有记录历史的人在,岂是(我)蒙吉能赞美的呢!
刘公名讳景韶,字子成,号白川,湖广武昌府崇阳县人,甲辰进士出身,如今升任浙江按察使,仍然掌管海道事务。我写下这篇文章。
——英语六级考试翻译原文及解析范本一份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11篇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盛:广。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_唉_。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逐句翻译
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水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⒉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人们十分喜爱牡丹。
⒋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
我(却)[1]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却不受(淤泥)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是却不显得妖媚。
⒌中通外直,
(它的枝干)中间贯通,外表笔直,
⒍不蔓(màn)不枝,
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
或:不长藤蔓,不生枝节,
⒎香远益清,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显得清幽,
⒏亭亭净植,
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
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语义虚词。)
⒑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⒒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⒓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⒔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喜爱菊花的(人),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听闻了。
⒕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喜爱莲花(的人),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⒖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应该(当然)有很多人了!(宜:当然)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解析3篇(扩展5)
——谭嗣同原文及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12篇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渴死了。’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攻打燕国。
寓意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做人要学会忍让,否则两败俱伤只能让第三方得利。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13篇
《鹬蚌相争》是我到实小后准备的一节汇报课。
为没有作好充分准备,再加上面对的是一班完全陌生的学生,所以上课前心里多少有点紧张。还好,踏上讲台后,人忽然轻松多了。个人感觉上得不是太好,有点乱。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引入部分太长,有同事帮我算了一下时间,差不多花了8分钟,教师口述后再观看动画,不仅内容重复。而且浪费了时间,造成后来时间不够。
2、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这也正是我苦脑的地方)
3、对于重点词“毫不费力”处理得不太好,未能达到教材的要求。
4、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这环节放在课本剧的表演后显得有点脱节。科组建议再读课文后即引导学生说出寓意,然后再表演出来。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14篇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孰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即相持、**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相舍:互相放弃。
禽:同“擒”,捕捉,抓住。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翻译: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文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道理:
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鹬蚌相争的故事
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大河蚌慢慢地爬**河滩,张开自己两扇椭圆形的贝壳悠闲自在地晒着太阳。
离这里不远的水草中,有一只鹬,正迈着两条又长又细的腿,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细心地寻找食物。忽然,它发现了河滩上那只张着大口的河蚌。河蚌那鲜嫩、肥美的肉吸引着它。它恨不得一口就把这眼前的美味吃掉。
鹬悄悄地走过去,慢慢地伸出了长嘴巴,猛地啄住了贝壳内的蚌肉。河蚌突然受到**,急忙将坚硬的贝壳闭合,贝壳像钳子似的紧紧夹住了鹬尖长的嘴巴。鹬用尽全身力气想拉出蚌肉,河蚌却死死地夹住了鹬长长的嘴巴。就这样,鹬、蚌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鹬和河蚌互不相让,争吵起来。鹬威胁河蚌说:“你若不张开贝壳,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在这里。赶快张开贝壳!”
河蚌也不甘示弱,说:“我就是不张开,把你狠狠地夹住。你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非**在这河滩上不可。”
鹬和河蚌唇枪舌剑,死死地纠缠在一起。
正在这时,一个老渔夫从河滩路过,看见鹬蚌相争,没费多大力气,便把两个猎物一起抓住,高兴地拿走了。
寓意:“鹬蚌相争”比喻双方不和,互相争斗,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解析(扩展2)
——文言文鹬蚌相争翻译
文言文鹬蚌相争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15篇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惠王曰:_今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_惠王曰_善!_乃止。
意思翻译: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
赵文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释义
方意思是:刚刚。
蚌意思是: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意思是:晒。
支意思是:**,即相持、**
鹬意思是: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意思是: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意思是: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意思是: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意思是:就,那就。
谓意思是:对……说。
舍意思是:放弃。
相舍意思是:互相放弃。
并意思是:一起,一齐,一同。
禽意思是:同“擒”,捕捉,抓住。
且意思是:将要。
弊意思是: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意思是:通“擒”,捕捉。
恐意思是:担心。
为意思是:替,给。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16篇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通过说话训练引入课文。然后围绕“为什么争?”“争什么?”“结果怎样?”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课堂上,我希望自己既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带着学生抠词析句,品味感悟;又要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使学生明白了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把握整则寓言的内容。然后,在学生整体阅读把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意思。其中,我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来关注句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体会句子,把握情感。
读,永远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最主要的方式。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指名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又将体会读出来,品味文字。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接近角色,进而揭示道理。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在课中,我让学生表演了三次,每一次都适时地利用学生的表演引导他们通过点评去更深入地解读课文由相争到相持的过程。
类似于寓言这样短小精悍的文章,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所以,我们可以不把整堂课的时间都局限在这篇文章之中,可以从这篇寓言入手,然后以一篇带多篇,在课堂上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教师还可以再找几则其它的寓言故事,讲一讲。这也是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外展,所以我认为学完本课可以带读《唇亡齿寒》、《螳螂捕蝉》等寓言,让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的'特性更多的认识。
——读鹬蚌相争有感 (菁选2篇)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17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一个死蚌。’河蚌对鹬说:‘今天不让鹬嘴出去,明天不让鹬嘴出去,就会有一只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抓走了。现在赵国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就会蒙蔽老百姓的眼睛,看不清危险的形势,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之事。”赵惠王说:“好吧。”于是就停止**攻打燕国。
——《苏轼文集》原文解析及句子翻译(一)份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18篇
河滩上,一只蚌张开壳在那儿晒太阳,正在觅食的鹬一见,张开嘴,就去啄蚌的肉,蚌急忙把壳合上,夹住了鹬的嘴,于是它俩争吵起来,这时,来了一个渔翁,一下子把它俩捉住,放到渔篓里,渔翁高高兴兴地向家走去。被装在渔篓里的鹬和蚌还在争吵,鹬说:“你这个该死的东西,为什么要夹我的嘴?害得我被捉进来?”蚌听了,生气地说:“你这个贪吃的东西,要不是你啄我,我会夹你吗?你还有脸来说我,你的脸皮可真厚呀!”
过了一会儿,渔翁到了家,他把渔篓放进了厨房,心想:“今天我可真幸运,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一只鹬和一只蚌。可是蚌的壳坚硬无比,我得先磨刀。”于是,渔翁开始磨刀。鹬和蚌听到了磨刀声,也不理会,继续争吵,甚至骂了起来。这时,渔翁磨好刀,走进厨房,见它们俩还在吵驾,便喜笑颜开地说:“从今以后你们再也不用争吵了。”说完,就把它们全给杀了,煮熟了,美美地吃了一顿。
——三下《鹬蚌相争》教后反思3篇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19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一个死蚌。’河蚌对鹬说:‘今天不让鹬嘴出去,明天不让鹬嘴出去,就会有一只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抓走了。现在赵国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就会蒙蔽老百姓的眼睛,看不清危险的形势,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之事。”赵惠王说:“好吧。”于是就停止**攻打燕国。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解析3篇(扩展2)
——《苏轼文集》原文解析及句子翻译(一)份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20篇
我在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教学过程流畅,知识过渡自然;课堂气氛活跃。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用故事导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将孩子们的目光、思绪吸引过来。使孩子对寓言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自主读识,掌握基础
抓住高年级能够自主读识的特点,以自己的能力完成初读课文、掌握字词。这样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通过听写、**的形式检查学生自主读识的效果。文章比较短学生对于字词和读通课文都掌握的非常好,
三、立足文本,读中感悟
积极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借助与同学合作的力量,抓住了课文中重点词语突破了寓言的重难点,同时又挖掘和拓展了课文理解的内涵;也极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各尽所能,相互补充,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实际的.讨论、协作,明白了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理解了故事内容,鹬和蚌的想法后,通过个性化的朗读。
(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鹬和蚌心态。
(2)分角色朗读。两种朗读方法,让学生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四、发挥特点,善于激趣
利用了学生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个性,让他们带动作读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五、课内外结合
在整个教学中注意了课内外的结合,结尾引出课外书《战国策》的故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中的寓言。我告诉学生像我们今天学的“鹬蚌相争”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并且向学生推荐课外也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这堂课的每一环节,我都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让学生充当主角,注重培养学生自悟自读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但也存在着问题:评价语言不够丰富,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努力。
——《鹬蚌相争》课后反思3篇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21篇
《鹬蚌相争》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文章虽然语言精练,篇幅短小,但蕴含的哲理却非常深刻。由于文言文语言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而故事也离孩子的生活比较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探究文本就是我这节课面临的最大挑战。
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首先,机智幽默的课堂评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表现,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及时予以准确、风趣的评价。如当学生说:“我想把它们(鹬和蚌)送到动物园去。”我打趣道:“真是一位善良的渔夫!我看你应该改行去做动物保护者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评价及时到位,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读写结合,让寓意在对话中自然呈现。感悟寓言的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常的做法是在学生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之后,说一说自己懂得了什么。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落入俗套,而是设计了一个练笔的环节:在被渔人带回家的路上,鹬和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那它们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带着自己的想象把它写下来。有学生写道:“非常后悔,它对蚌说:要是‘我们都能互相让一下,就不会被渔人捉住了……’”然后,我又引导学生:“作为一名旁观者,你有对它们又有什么忠告呢?”学生说道:“做人应该懂得谦让。”这样,寓言的寓意已经是不言自明了。
其三,沉着应对课堂突发事件。在板书“渔翁得利”一词时,由于疏忽误写为“渔翁得力”。学生特别善于发现老师的失误,很快就有学生发现并指出来。开始我也感到非常尴尬,连忙纠正自己的笔误。就在纠正错别字的时候,我让自己迅速冷静下来,并找到了“化险为夷”的办法:“同学们,其实两个“dé lì”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如果说一个人干事很得力我们用第一个,如果要表示得到利益就应该用第二个。”这样的处理,使得这个小失误变成了即兴的同音词辨析,体现了一定的教学机智。
总之,本节课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达到了预期的各项教学目标。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3篇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22篇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 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 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释义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即相持、**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 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渴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 取,就会**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 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攻打燕国。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23篇
邹炳泰,字仲文,江苏无锡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纂修四库全书,迁国子监司业。国学因元、明旧,未立辟雍,炳泰援古制疏请。四十八年,高宗释奠礼成,因下诏增建辟雍。逾两年,始举临雍礼,称盛典焉。寻超擢炳泰为祭酒。累迁内阁学士,历山东、江西学政。**四年,授礼部侍郎,调仓场,剔除积弊。坐粮厅颜培天不职,劾去之。六年,京察,特予议叙。军船交粮挂欠,已许抵补,后至者复然。炳泰虑年年积欠,与同官达庆意不合,自具疏奏,诏斥其偏执使气,镌级留任。又奏**轮值宿仓,仓役出入滋弊,宜令于仓外官房居住,从之。十年,擢左都御史,迁兵部尚书,兼署工部,管理户部三库。十一年,兼管顺天府尹事。十二年,调吏部。十四年,加**少保。仓吏高添凤盗米事觉,坐久任仓场无所觉察,褫宫衔,降二品顶戴,革职留任,久乃复之。十六年,署户部尚书。寻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炳泰在吏部久,尤慎铨政。十八年,铨选兵部主事有误,同官瑚图礼徇司员议,回护坚执。炳泰力争日:“吾年已衰,何恋恋禄位?不可使朝廷法自我坏!”自具疏白其故,上韪其言,卒罢瑚图礼。既而有降革官捐复者二人,准驳不当,侍郎初彭龄论与不合,疏闻,上斥炳泰无定见,镌级留任。又盗劫兵部主事姚堃于昌平八仙庄,诏以地近京畿,官吏阘阅,不能治盗,罢炳泰兼管府尹事。及教匪林清变起,逆*多居固安及黄村,追论炳泰在官不能觉察,以中允、赞善降补。寻休致,归。****,卒。
柄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柄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
B.柄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
C.柄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
D.柄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B.文中的“高宗”是乾隆**的庙号。庙号是**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高宗。
C.礼部为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以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D.**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乾隆年间,邹炳泰担任国子监司业,他援引古制**请求,后来终于增建了辟雍。
B.**年间,邹炳泰担任礼部侍郎,调任仓场,革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弊端;又上奏**轮流住在仓库值班,**答应了他。
C.邹炳泰在吏部任职时间长,在选拔官吏方面很谨慎,在选拔兵部主事一事上坚持原则,不阿谀顺从他人,得到了**的认可。
D.邹炳泰自从做官以来,不登**政要之门,很久以后才跻身朝中大官。邹炳泰在任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没有什么过错,仁宗很器重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四年,授礼部侍郎,调仓场,剔除积弊。坐粮厅颜培天不职,劾去之。
(2)及教匪林清变起,逆*多居固安及黄村,追论炳泰在官不能觉察,以中允、赞善降补。
参***
4.【答案】C(“自初登第”与“不登权要之门”要断开;“浮沉馆职”是“浮沉(于)馆职”的省略,所以要单独成句;“久之”是后一句的表时间的状语)
5.【答案】D(古代被**封为**的儿子称“**”;其余的称皇子、殿下,有的'封王)
6.【答案】D(“没有什么过错”错。他曾被剥夺官职,降级或降职留用,说明他犯过错误)
7.【答案】(1)**四年,(邹炳泰)被授任为礼部侍郎,调任仓场,革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弊端。因粮厅颜培天不称职,邹炳泰被**离开官位。
(2)等到教匪林清发生**,叛贼大多占据固安及黄村,(**)追究议论炳泰在任上不能觉察,以中允、赞善的身份降职补任。
参考译文:
邹炳泰,字仲文,江苏无锡人。乾隆三十七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编纂修订《四库全书》,升任国子监司业。国学沿袭元、明显得陈旧,没有设立辟雍(学堂),炳泰援引古制**请求。四十八年,高宗解说奠基之礼已成,于是下诏 增建辟雍。过了两年,才举行设立辟雍的仪式,被称为“盛典”。不久破格提拔炳泰为祭酒。逐渐升任内阁学士,担任山东、江西学政。**四年,(邹炳泰)被授任为礼部侍郎,调任仓场,革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弊端。因粮厅颜培天不称职,邹炳泰被**离开官住。六年,朝廷考核京官,特别把他的政绩交相关部门核议、记录。军船交粮赊账,本来已经答应抵偿或补交,但后来的人却只赊账不偿还。炳泰考虑年年累积赊账,与同官达庆意见不合,自己详细**,**下诏斥责其偏执任性,降职留用。他又上奏**轮流住在仓库值班,仓库的管理人员出入的弊端,应该让在仓库外的官房居住,**答应了他。十年,提拔为左都御史,升任兵部尚书,兼任**工部,管理户部三库。十一年,兼任管理顺天府尹事。十二年,调任吏部。十四年,加授**少保。仓库官吏高添凤盗米的事件被发觉,(邹炳泰)因久任仓场没有觉察,被剥夺官职,降二品顶戴,革职留任,很长时间才官复原职。十六年,**户部尚书。不久凭借吏部尚书的身份协助大学士。
炳泰在吏部时间长,在选拔官吏方面很谨慎。十八年,选拔兵部主事发生了错误,同官瑚图礼顺从司员的意见,执意要袒护。炳泰力争说:“我已年老,为何贪恋官**禄?不可让朝廷的法律从我这里毁坏!”自己**陈述原因,**认为他说得对,最终罢免了瑚图礼。不久有两个降级免职又买上官职的人,契约不当,侍郎初彭龄的意见与之不合,奏疏报上去,**斥责炳泰没有主见,降级留用。又因兵部主事姚堃在昌平八仙庄盗窃掠夺,**下诏因为地近京城周边地区,官吏品德不好,不能治理盗窃,罢免炳泰兼任管理府尹事务。等到教匪林清发生**,叛贼大多占据固安及黄村,(**)追究议论炳泰在任上不能觉察,以中允、赞善的身份降职补任。不久退休回家。****,去世。
柄泰自从做官以来,不登**政要之门,在馆职之间升降,好长时间才跻身朝中大官。多次掌管科举考试,能获得贤士。在朝堂上一丝不苟,仁宗器重他,而最终罢免了他。
——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及解析汇总1篇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第24篇
原文翻译题一
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杭州历史悠久,是**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杭州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被誉为人间天堂(paradise),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Macro Polo)曾称赞它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位于市中心的西湖景区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历史遗迹闻名中外。杭州特产众多,其中以丝绸和茶叶最受欢迎。
1.第1句“杭州是......,是......”如依照原文采用并列结构表达为Hangzhou is the capital city of Zhejiang Province,and is...,则稍显平淡,不如将“是浙江省得省会城市”处理成“杭州”的同位语来得简洁和有层次感,译为Hangzhou,the capital city of Zhejiang Province, is...定语“**、经济和文化”可用介词短语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来表达。
2.第2句“杭州历史悠久,是**著名的……之一”可用并列结构译为Hangzhou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one of...,但结构较松散,不如将前半句处理为状语,用介词短语With a long history来表达,使译文更有 逻辑性、结构更紧凑。
3.第4句中的“位于市中心的”可处理为地点状语,用分词短语located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来译出。“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历史遗迹闻名中外”可套用be world-famous for...(以......闻名世界)的结构来表达。“众多的”可用many或numerous来表达。
4.最后一句的主干为“杭州特产众多”,可将其作为主句,其中“特产众多”意即“有众多特产”,因此翻译为Hangzhou boasts numerous special local products。而“其中以丝绸和茶叶最受欢迎”为补充说明“特产 众多”的内容,可用among 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来表达,译作among which and tea are themost popular。
参考译文:
Hangzhou, the capital city of Zhejiang Province, is the provincial center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With a long history, Hangzhou is one of the famous seven ancient capitals in China. It is also a well-known tourist city hailed as _the paradise on earth_. Italian traveler Macro Polo once admired Hangzhou as _the most splendid and luxury city in the world_.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 the West Lake scenic spot is world-famous for its beautiful lakes and mountains and many historical relics. Hangzhou boasts numerous special local products, among which silk and tea are the most popular.
原文翻译题二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纳西族聚居的地方。它建于宋代(the Song Dynasty),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其原貌得以保存完整。自古以来,古城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它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古城里的建筑深受纳西、白、藏(Tibetan)、汉四个民族建筑艺术的影响,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1997年,丽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World Heritage Sites)。
1.第1句“面江古城位于……,是……的地方”可用并列结构译为the ancient town of Lijiang is located in... and ishome to...,但这样处理稍显生硬,不如将前半句处理成地点状语,用过去分词短语located in...来表达,主句为theancient town of Lijiang is home to...,译文主次分明、结构紧凑。
2.第2句中有3个动词“建于”、“距今有”和“得以保存”,可按原文结构译出:it was built in... and has ahistory of.., and its original look has been kept intact。但仔细分析可发现,第1、2分句关系较紧密,可以用介词in将这两个分句连接起来,译作It was built 800 years ago in the Song Dynasty。第3个分句用并列结构and its original look...来表达。
3.第4句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中”是地点状语,翻译“在……中唯一……”这种句式时,一般会把状语“在 ……中”放于句首,表达为Among..., it is the only...。定语“没有城墙的”后置,可用定语从句which has nowalls来表达,亦可用介词短语without walls来表达,但都不如译文中增译built—词好,增译built更能确切地表达“建城时就没有城墙”的意义。
4.在翻译倒数第2句中的纳西、白、藏、汉四个民族”时,先译出其总括词four nationalities,再用namely或.引出具体内容。
参考译文: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Yunnan Province, theancient town of Lijiang is home to the Naxi ethnicminority. It was built 800 years ago in the SongDynasty and its original look has been kept has been a very well-known market since theancient times. Among all the famous histories andcultural cities and towns in China, it is the only one built without walls, The architecture of Lijing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arts of building of four nationalities, namely Naxi, Tibetan, and Han,and is of rich flavor of Chinese culture. In 1997, it was listed into the World Heritage.
原文翻译题三
***成立后,****一直致力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经过多年的努力女性群体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力量。**来,越来越多的女性在**部门任职,参与的国家政务活动也明显增多。据最近的一份**数据显示,大约每3位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中就有1位是女性。此外,女性在家庭决策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翻译第2句“……女性群体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力量”时,先译出主干(females have the power),再插入其他成分。“不可忽视的”处理为后置定语,既可用定语从句that cannot be ignored,也可用不定式短语not to beignored来表达。状语“在社会各个领域”译作in every/eachfield of society,置于句末。
——邹炳泰字仲文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范文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