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精选5篇)

《寇准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第1篇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注释

谓:对……说。

严:敬重。

供帐:举行宴请。

及:到了......的.时候。

还:返回。

具:备办。

待:接待。

将:将要。

郊:城外,野外。

闻:听说。

适:恰好。

自:从。

去:离开。

谕:明白。

徐:慢慢地。

准:寇准,北宋***,景德**任**。

《霍光传》:载于《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寇准读书的文言文翻译3篇扩展阅读

寇准读书的文言文翻译3篇(扩展1)

——寇准读书的文言文翻译(精选二篇)

《寇准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第2篇

朝代:宋代

原文: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翻译:

起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就对自己的同僚**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才,可惜他知识学问不够啊。”等到寇准出使到陕西的时候,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准备酒食款待张咏。张咏将要离开的'时候,寇准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先生在说我啊。”

注释谓:对……说。严:敬重。供帐:举行宴请。及:到了的什么时候。还:返回。具:备办。待:接待。将:将要。郊:城外,野外。闻:听说。适:恰好。自:从。去:离开。谕:明白。徐:慢慢地。准:寇准,北宋***,景德**任**。《霍光传》:载于《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赏析:

1、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等品质。2、寇准宽厚3、张咏足智多谋,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与不足,说话注意方式,不会正面指出其不妥之处,语气委婉得体。

《寇准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第3篇

起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就对自己的同僚**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才,可惜他知识学问不够啊。”等到寇准出使到陕西的时候,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准备酒食款待张咏。张咏将要离开的时候,寇准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先生在说我啊。”

道理

1、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 等品质。

2、寇准宽厚

3、张咏足智多谋,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与不足,说话注意方式,不会正面指出其不妥之处,语气委婉得体。

《寇准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第4篇

原文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①,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至道**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 (节选自《宋史 寇准传》,有删改)

【注】①官府征调的敕命文书

译文

寇准,字平仲,是华州下邽人。寇准年轻时才华出众,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时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长廊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被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先后)担任归州巴东县、大名府成安县的县令。每次到了交税赋服役的时候,(寇准)从没拿出官府征调的敕命文书,只根据乡亲的姓名张贴在县门口,百姓从没有敢误期的。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的想法不符,**很生气地***,寇准于是就拽住**的衣服,让**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徵一样。”

淳化二年春天,大旱,太宗请亲近的大臣询问时政失误的地方(在哪里),大家都用是天命来回答。寇准回答说:“《尚书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发生大旱就是验证,大概是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太宗)召寇准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准说:“希望把二府的**召来,我就说。”**下令召二府的**来,寇准就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偷盗国家钱财上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太宗拿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准可用。当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

至道**,(寇准)又担任给事中。这时候太宗在位已经很久了,冯拯等上奏请求立**,**非常生气,将他们贬斥到岭南,朝廷内外再没有敢说这件事的'人。寇准刚刚从青州被诏令回来,进入宫殿拜见**,**的脚受伤严重,自己提起衣服给寇准看,并且说:“爱卿为什么来这么迟呢?”寇准回答说:“臣没有得到诏令是不能回到京城的。” **说:“我的儿子中哪一个可以把国家交给他?”寇准说:“陛下为了国家选择君主,询问嫔妃和宦官是不可以的;询问亲近的大臣是不可以的;希望陛下选择能符合天下百姓意愿的人。”**低头思考很久,屏退身边的侍从说:“襄王可以吗?”寇准说:“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您既然考虑到他可以,希望马上决定下来。”**于是让襄王担任开封府尹,改封他为寿王,册立他做皇**。(**)从宗庙拜谒回来,京师的百姓拥挤在道路旁边欢呼雀跃说:“(这是)少年天子啊。”**听说了之后就不高兴了,召来寇准对他说:“人心很快归属**,想把我放置在什么地方啊?”寇准拜了两拜恭贺**说:“这是国家的福气啊。”**把这些话告诉后宫的嫔妃,妃子们都前往祝贺。**后来又出来,在宫殿和寇准喝酒,大醉才结束。

——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优选【一】份

《寇准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第5篇

丁谓与寇准间的关系

丁谓与寇准

后来,人们把“拂须”这一动作认为是拍马屁,而这个典故就与丁谓和寇准有关。宋朝读书人考取功名之时,要到主考官的家中去拜访,所谓的拜访就认主考官为老师。丁谓考取功名时,他的主考官就是寇准,所以寇准也是丁谓名义上的老师。

丁谓为人聪明机智,并且喜欢阿谀奉承宋真宗,宋真宗对迷信之事信以为真,为了让宋真宗重视自己,丁谓便借机找话题和宋真宗谈论迷信和神仙之事。寇准在北宋年间是出了名的**,他为人正直,做事刚正不阿,自然不喜欢丁谓的言行举止和处事态度。当初,丁谓是从寇准的门下得以入朝为官,丁谓对寇准自然很是恭敬。有一次,中书省的**们在一起吃饭,寇准的胡子上沾**汤汁,丁谓看见了,就起身帮忙把寇准胡子上的汤汁擦掉了。寇准笑着说:参知政事这一职位是朝廷很重要的一个职位,你身为国家大臣,难道是帮上司捋胡子的吗?丁谓听了这句话顿时羞愧无比,并且对寇准的恨意逐日加深了。

寇准为人十分正直,而丁谓这一动作无疑引来了寇准的嘲讽,当着群臣的面寇准以此话讥讽丁谓,丁谓十分生气,碍于同僚在场,丁谓只能将这份屈辱暗记在心。

在澶渊之盟中,寇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寇准劝宋真宗披甲上**这一做法,让王钦若更加记恨寇准。俩人便合作在宋真宗面前状告寇准的动机,这一说辞戳中了宋真宗的痛处,随后寇准便被罢官。

丁谓拂须

丁谓拂须的典故出自于《宋史—寇准传》,原文是:初,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谓甚愧之,由是倾构日深。

宋朝读书人考取功名之时,要到主考官的家中去拜访,所谓的`拜访就认主考官为老师。丁谓考取功名时,他的主考官就是寇准,所以寇准也是丁谓名义上的老师。丁谓为人聪明机智,并且喜欢阿谀奉承宋真宗,宋真宗对迷信之事信以为真,为了让宋真宗重视自己,丁谓便借机找话题和宋真宗谈论迷信和神仙之事。寇准在北宋年间是出了名的**,他为人正直,做事刚正不阿,自然不喜欢丁谓的言行举止和处事态度。当初,丁谓是从寇准的门下得以入朝为官,丁谓对寇准自然很是恭敬。有一次,中书省的**们在一起吃饭,寇准的胡子上沾**汤汁,丁谓看见了,就起身帮忙把寇准胡子上的汤汁擦掉了。寇准笑着说:参知政事这一职位是朝廷很重要的一个职位,你身为国家大臣,难道是帮上司捋胡子的吗?丁谓听了这句话顿时羞愧无比,并且对寇准的恨意逐日加深了。

在当时的场面上,丁谓觉得寇准让自己很没面子,于是在后来的日子中,丁谓处心积虑的攻击寇准。在澶渊之盟中,寇准被罢官,这件事情也有丁谓等人进行参与和恶意中伤。

《史记》上说,秦人是黄帝之孙颛顼(高阳)的一个支系。相传秦人的祖先女惰吞食了一枚燕子蛋,怀孕生了大业。这和“禹母吞珠孕禹(夏朝开创者)”,“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的先祖契)”,姜姬踏巨人脚印生周的始祖后稷一样,反映了当时秦人还处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

后来,大业的儿子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又帮助虞舜训练鸟兽,被舜帝赐姓为“赢”。

周孝王(约前910-前895年在位)时,为了对外战争的需要,就让秦人非子在今陕西宝鸡一带养马。由于非子对马**有方,周孝王赐给非子秦地(今甘肃天水附近)作为封邑,让他接管赢姓的祭祀,号称“秦赢”。从此,“赢”姓居民正式被称为“秦人”。

西周末年,周幽王荒*无道,宠爱妃子褒姒,数次“烽火戏诸侯”。后来,犬戎杀进镐京,再点烽火也不灵了。因勤王的诸侯特少,这就突出了秦国首领秦襄公——在勤王的**中,秦军杀伤犬戎兵最多。继位的周*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时,秦襄公率领大军一路护送,保护天子的安全。鉴于秦襄公勤王有功,周*王把秦襄公的职称从“大夫”提拔为“诸侯”,并宣布把**以西的土地赏赐给秦国。*王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即只要你有本事,打到哪里,哪里就都是你的地盘了。从此,秦国不仅取得了与其他诸侯国*等的地位,而且拥有了对岐、丰之地名义上的****,开始有**的发展空间。

秦穆公即位当年(前659年)就亲自带兵讨伐茅津(今河南陕县与山西交界)的戎人,开始了开疆扩土。

秦穆公(?-前621年),名任好,谥号为“缪”。因古代“缪”与“穆”同音,所以秦缪公又写作秦穆公。《谥法》中说:“布德执义日缪,中情见貌日缪。”意思是说,品行正直仁义或者喜怒溢于颜表者,可以用“缪”做谥号。

由于秦国地处边陲,中原各国一直以戎狄视之,于是秦国想方设法加强与中原各国的来往,以改变中原诸国对秦国的“地域歧视”,秦穆公首先想到的是与晋国通婚。

秦穆公四年(前656年),秦穆公迎娶晋献公的女儿伯姬(姬姓家的大女儿)。这样一来,秦穆公不但成了晋献公的女婿,而且也成了齐桓公的外孙女婿,因为伯姬的外祖父就是齐桓公。秦穆公不但与晋国结成了“**之好”,还搭**齐国这门亲戚,算得上是一举两得。

秦穆公九年,晋献公去世,晋大夫里克发动宫廷**,连续杀死了继任的国君奚齐和卓子。这时,小舅子夷吾向穆公求援说,如果秦国帮他登上君位,他愿把晋国的河西之地割给秦国。于是穆公派兵护送夷吾登**君位,是为晋惠公。谁知当上国君后的夷吾立马反悔,不肯割地,作为姐夫的秦穆公忍了又忍,也没有执意追要。

秦穆公十二年,晋国发生饥荒,又向秦国寻求援助。秦穆公认为夷吾虽然可恶,但晋国的百姓又没有罪过,于是决定救济晋国。当年初冬,秦穆公命人从秦都雍城出发,沿渭河五百里水路,北上穿越黄河峡谷,进入山西后再逆汾河而上,运粮直达晋都绛城(今山西翼城)。两年后,八百里秦川滴雨未降,秦国也发生饥荒。秦穆公决定向晋国借粮食。从地形上看,从晋国运粮到秦国要比从秦到晋更容易些,谁知晋惠公不但拒绝援助,反而认为天赐良机,遂乘机攻伐秦国。

寇准读书的文言文翻译3篇(扩展8)

——历史典故:寇准坚决抗辽汇总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