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精选4篇)

《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第1篇

君不自诈有**请去佞臣者,上①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②,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佯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③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这里指唐太宗。②草泽:边野荒地,泛指社会下层。

③权谲(jué)小数:权术和诡诈的'小计谋。

【小题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①不能的知其人()

A.必定,一定B.目的,目标C.确实,确切D.鲜明、明亮的样子

②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

A.接触,对待B.连接,连续C.承接,收受D.接待,迎接

【小题2】下面选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佞臣为谁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B.或佯怒以试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C.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义不杀少而杀众(《公输》)D.畏威顺旨者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小题3】对文中画线句子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A.君主自己做假使诈,凭什么要求臣下正直呢!B.君主自己是奸诈之徒,为什么还要责怪臣下的耿直呢!C.君主自己说假话,指责臣下是不值得的!D.君主自然要假装,怎么可以直接责备臣下呢!

【小题4】唐太宗开创贞观盛世,被称为英明的君主。从这则短文看,唐太宗的英明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答案

【小题1】①C(1分);②A(1分)

【小题2】D(2分)

【小题3】A(2分)

【小题4】不采纳大臣提出的用小计谋去除佞臣的建议,以至诚对待大臣,治理天下。(2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①句中“的”是个古今异义字,在这里是“确实,确切”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常作为组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常与“是”相应;在“有的放矢”中是“箭靶的中心”的意思。所以①句应选择C项。②句中“接”也是个古今异义字,在这里是“接触”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常作为“继续,连续”的意思,如“接力”;或作为“承受,收取”的意思,如“接受”。所以②句应选择A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为文言字词选择恰当解释的能力。

点评:学生*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文下注解里面的词句,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于心。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另外根据语境去推断也是一种极佳的方法。本题还可以将几个备选项分别代到句中去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从而找到最佳答案。

【小题2】试题分析:A项中两个“为”都表判断,“是”的意思;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表目的“来,用来”的意思;C项中两个“而”都表转折关系,可理解为“却”;D项中,前一个“者”是“……的人”的意思,后一个“者”有指代作用,可指代人,也可指代事物。此处是指代事物。可译为......的情怀。根据分析本题应选择D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3】试题分析:“为诈”→做欺诈的事;“何以”→“以何”的意思,“以”:凭,凭借,“何”什么,“以何”:凭什么;“责”→要求;“直”→正直。理解了这些关键字词,那选文中划线句的意思就显而易见了。本题选择A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4】试题分析:*的历代**者拥有无穷无尽的小聪明,并以在人前耍小聪明为荣,很少有人想到诚实**,坦白对人。结果当政者用诡计驭使部属;部属也依样画葫芦用诡计蒙蔽首脑。李世民是*历史上真正做到诚实**的唯一一人,他在任时对臣僚趟开胸怀,不行欺诈之术;臣僚也尽忠职守,不搞欺瞒哄骗的传统官场妓俩。选文中说“有大臣**(给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建议唐太宗用“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时,唐太宗却以“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听信啊”作答可见唐太宗以至诚对待大臣,治理天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关键在于抓住文中有关人物的典型事例,根据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即可。如唐太宗的形象,根据他回答“**者”的话来分析。

《医戒》文言文原文及译文(扩展2)

——文言文《学弈》原文及译文赏析

文言文《学弈》原文及译文赏析

文言文《学弈》原文翻译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2002年人教版高年级教材大修订时入选第12册语文教材,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弈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释

弈:下棋。(围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数:指技艺。

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

不得:学不会

善:善于,擅长。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惟:同“唯”,只。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为:因为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弈者:下棋的人。

通国:全国。

使:让(动词)。

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

俱:一起。

弗:不。

若:如。

矣:了。(语气词)

为:同“谓”,指有人说。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

然:这样。

也:是。

译文

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来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活动、**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三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学弈》通过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老师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绝对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

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 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医戒》文言文原文及译文(扩展3)

——文言文屠龙之技原文与译文

文言文屠龙之技原文与译文

《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第2篇

我二十九岁时,脾有毛病。症状是能吃而不能消化,因此就节制饮食,后来越节越少,几乎将废食了。精神日渐衰颓,形状也日益显得憔悴。医生说“这可是痨病呢”,便用补药来补。病越发利害,补就越发加重。快到年终,医生说:“我的办法也想尽了,如果来年春木旺,那末,脾土必受重伤。”父亲为此很耽心。

这时恰有老医生孙景祥先生来看病,说:“到了春天就没事。”我感到奇怪便问他,他说:“病在心火,所以得木而消失。那个医生当作脾病来医,这就没有摸到它的.根。您莫非有什么悲伤的心事么?”我恍然说:“哟!对啦。”因为我这时连续碰上妻和弟的丧亡,悲怆交集,积年累月,因病而疲。非但那个医生不理解,连我自己也忽略了。随即收集所有的旧药全烧掉,全都听从孙医生的诊治,三天服一剂药,不过四五剂,到春天病果然好了。

我因此很有感慨:医生不识病理,要想解救人的危急,难得很哪!又叹道:世上那些从名忘实,将性命寄托在庸人手中的人难道还少么?当初如果不遇到那位老医生,只托之于所谓名医,不当补而补,直到精疲力尽还是不明白啊!因此就写下来警戒自己。

《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第3篇

有**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①,不能的②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佯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③小数接④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草泽:边野荒地,泛指社会下层。②的:准确。③权谲:狡诈。④接:接触。

【文化常识】

**的自称自从秦始皇混一六国后,结束了封分制,实行了郡县制,*就有了第一位**。**二字的意义是:“功过三皇,德配五帝”。**一般自称“朕”、“为王”、“寡人”。本文中唐太宗自称“君”。臣子、百姓称**为“陛下”、“天子”、“**”、“**”或“*”等。

【译文】

有**给唐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的大臣,太宗问**者:“奸佞小人是谁?”**者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边荒野地,不能准确地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希望陛下和大臣们说,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那些坚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的大臣,那些害怕权势顺从旨意的大臣,是奸佞的大臣。”太宗说:“**是朝政的源头;臣子就像水流。源泉浑浊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自己都做欺诈的事,怎么能要求大臣们的行为正直呢?我正用诚信来治理天下,看到以前的帝王喜欢用狡诈的伎俩来和大臣们接触,我私下常常认为这是可耻的。你所说的方法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啊。”

《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第4篇

予年二十九,有脾病焉。其*能食而不能化,因节不多食。渐节渐寡,几至废食。气渐?,形日就惫,医谓为瘵也,以*补之;病益甚,则补益峻。岁且尽,乃相谓曰:“吾计且穷矣。若春木旺,则脾土必重伤。”先君子忧之。

会有老医孙景祥氏来视,曰:“及春而解。”予怪问之,孙曰:“病在心火,故得木而解。彼谓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子无乃有忧郁之心乎?”予爽然曰:“嘻,是也。”盖是时予屡有妻及弟之丧,悲怆交集,积岁而病,累月而惫,非唯医不能识,而予亦忘之矣。于是括旧*尽焚之,悉听其所为。三日而一*,*不过四五剂,及春而果差。

因叹曰:医不能识病,而欲拯人之危,难矣哉!又叹曰:世之徇名遗实,以躯命托之庸人之手者,亦岂少哉!乡不此医之值,而徒托诸所谓命医,不当补而补,至于惫而莫之悟也。因录以自戒。

——选自岳麓书社排印本《李东阳集》

我二十九岁时,脾有毛病。症状是能吃而不能消化,因此就节制饮食,后来越节越少,几乎将废食了。精神日渐衰颓,形状也日益显得憔悴。医生说“这可是痨病呢”,便用补*来补。病越发利害,补就越发加重。快到年终,医生说:“我的办法也想尽了,如果来年春木旺,那末,脾土必受重伤。”父亲为此很耽心。

这时恰有老医生孙景祥先生来看病,说:“到了春天就没事。”我感到奇怪便问他,他说:“病在心火,所以得木而消失。那个医生当作脾病来医,这就没有摸到它的根。您莫非有什么悲伤的心事么?”我恍然说:“哟!对啦。”因为我这时连续碰上妻和弟的丧亡,悲怆交集,积年累月,因病而疲。非但那个医生不理解,连我自己也忽略了。随即收集所有的旧*全烧掉,全都听从孙医生的诊治,三天服一剂*,不过四五剂,到春天病果然好了。

我因此很有感慨:医生不识病理,要想解救人的危急,难得很哪!又叹道:世上那些从名忘实,将*命寄托在庸人手中的人难道还少么?当初如果不遇到那位老医生,只托之于所谓名医,不当补而补,直到精疲力尽还是不明白啊!因此就写下来*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