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共15篇)

大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第1篇

(1)大学之道

(2)、在明明德

(3)、在亲民

(4)、在止于至善。 知止

(5)、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6)、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7)、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9)、致知在格物

(10)、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11)、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2)、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

(13)、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14)、未之有也

大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第2篇

人强不辱,气傲无荣。

【译文】:有本事、有能力的人不会遭受到羞辱,心高气傲的人也不会收获荣耀。

**莫改,其人惟贤。

【译文】:能做到宠辱不惊,始终保持为人的志向和气节,这种人一定大贤。

予人荣者,自荣也。

【译文】:给予他人荣耀,自己也会得到荣耀。

予人辱者,自辱也。

【译文】:给予他人耻辱,自己也会得到耻辱。

君子不长衰,小人无久运,道之故也。

【译文】:君子不会长期命运多舛,小人也不会一直走大运,这是天道昭彰,外示于人世的道理。

饥以食,莫逾困以怜。

【译文】:在人饥饿的时候施舍一饭,不如对处在困境中的人施加怜悯。

寒以暖,无及厄以诫。

【译文】:在人受冻的时候给予他温暖,不如对处在逆境中的人振聋发聩的劝诫。

予人至缺,其可立也。

【译文】:给予人当下最稀缺的东西,则双方均能安身立命。

荣极则辱,惟德可存焉。

【译文】:亢龙有悔,荣耀到了 极致则难免遭受屈辱了,只有那良好的德行才能得以保存啊。

辱极则荣,惟善勿失焉。

【译文】:屈辱受到极致,则将荣耀等身,只是这内心的良善不可丢失啊。

大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第3篇

无不亡之身,存不灭之理。

【译文】:没有不死的肉身(凡人),却有不灭的天理。

春秋易逝,宏业可留。

【译文】:江山代有才人出,人的一生也不过几轮春秋,只有宏大的功业可以长久留存。

薄敛*富,兴焉。

【译文】:轻徭薄赋可以藏富于民,百姓富裕则国家兴旺。

政苛*怨,亡焉。

【译文】:对老百姓苛刻的**一多,老百姓就会怨恨,那样国家就会**。

人主兴亡,非为天也。

【译文】:是人之所为导致了天下兴亡事,而不是上天原本如此安排。

君子兴家,不用奇计。

【译文】:君子兴家立业,靠的是行走正道,点滴累积,不是凭借一时奇巧侥幸得道,更不是偏离正道,以不义 之财发家置业。

小人败业,坏于奸谋。

【译文】:小人败坏家业事业,都是毁在狡诈阴谋之上。

正不予贿,邪不予济,察之无误也。

【译文】:正直的人不会给予别人贿赂,**的人不会在危难时候济人渡难关,仔细观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了。

天降之喜,莫径取焉。

【译文】:天上掉下来的`好事情,不要贸然收入囊中。

不测之灾,勿相欺焉。

【译文】:突发的灾祸降临,也不要故意隐瞒试图欺骗他人。

大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第4篇

说谢:现代汉语中的谢,多指感谢或凋谢。上文薛谭乃谢求反中的谢。指认错、道歉。又,父斥之,儿谢,意为父亲斥责儿子,儿子便认错。又,帝怒,群臣谢去,意为**发怒了,大臣们认错而离去。

从薛谭学讴说起。

古籍《列子.汤问》内有一段薛谭学讴,原文仅有五十一个字。古文历来讲究简洁,力求言简意赅,不似我们今天风行的假大空文风。

今将原文抄录如下: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

我试将这段古文译成我们习惯使用的白话文。译前,先将原文内的几个生涩古字释说一下:讴,即唱歌;弗,不;饯,为送别举办饯行;郊衢,城市郊外的大道;抚,古时与拊字通用,作表示拍击、拍打之意用的动词;节,古时的打击乐器;反,古时与返通用。这段古文说的是发生在两千五六百年以前战国时期的故事。秦国有一个叫薛谭的青年歌手,为提高唱歌本领,投在秦**唱家秦青的门下学习声乐艺术。薛谭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盲目自认已经全部学到,踌躇满志的要去独闯江湖,于是向秦青提出要求结束学习,要告别老师回自己家去。面对自满的学生,秦青没有批评,没有制止,不仅同意了薛谭的请求,还郑重举办了结业仪式,秦青亲自出城送别,又在郊外的大道设宴为薛谭饯行。眼看薛谭就要离去,不知何日能再聚,想起薛谭学艺以来的岁月时光里,师生进行传承艺术,相互融洽相互尊重,秦青胸中泛出不舍之情难以自禁,秦青取出随身携带着的叫节的打击乐器,拍拍打打的敲了起来,又紧随这敲打出来的节奏,纵情引吭高歌,他把自己对离别的伤感倾泄在歌声里。但见,秦青激昂的歌声,把大道附近树林里的大树震荡得枝摇叶晃;秦青高亢的歌声,直插九霄云天,正在天空飘行的白云遭受强大有力的歌声**,只得被迫停止了游动。薛谭第一次亲身目睹了自己的老师歌唱本领如此高强,技艺如此绝伦,发自肺腑钦敬,薛谭幡然醒悟,明白自己肤浅的学业与老师已经登临的艺术高境差距之遥有如地对天。薛谭当即向老师认错,恳求老师准允他重返师门继续学习。秦青谅恕了薛谭,师生皆是欢喜,从此以后,薛谭安心学艺,永远不敢再说自己要毕业要回家的话。

世人观察事物,判断是非,因为要受视角、思维定式、人生经历、身处环境、身居地位等诸多要素的影响或束约,获取的印象,作出的结论,就相互出入很大,于是人们各执己见,各述己论,莫衷一是。读书也同此理。人们同读一本书,各有各自的解读方法,各有各自的读后联想。我现在谈谈我读薛谭学讴,一文的感想。

在我读过的有限的书籍中,《列子.汤问》篇中的薛谭学讴,是我看见的最古老的记述声乐教育的文字。此文告诉我们,我国在两千***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职业声乐教师,因为《列子》一书是战国时期问世的著作。只可惜《列子》著作不是正宗史书,又叹惜*的正宗史书是不记载*的科教文发展史的,使我们的那些善令***宠爱的学者们,不能手执《列子》一书去尽施捕风捉影的看家本事来番大扬国威。

其实,薛谭很可爱。薛谭不仅有知错则改的大丈夫品质,有对*尤其声乐艺术的执著追求的好德性,还有头脑清晰、眼光锐利的艺术鉴别力。在混沌世界,尤其在铜臭熏天的年度,学生寻明师难;明师寻好学生更难。学生寻明师,其难难在必须长着一对锐眼。*人病痛多,否则电视广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药物广告。国人之眼疾,比如红眼病、势利眼,比比皆是。治疗眼疾的药,电视却从无广而告之的,可见此等眼病是无药可治的'癌症。势利眼者便要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何有拜会明师的缘分?薛谭听见秦青激亢放歌,当即识辨出这是最高级的声乐艺术,出于对艺术的真爱,所以断然决定认错,争取返回秦青门下去努力学习真正的艺术。可惜,有太多太多的*青年没有艺术的鉴别力,浑浑噩噩地叫惯施烟雾的煤体轻易牵着鼻子乖乖的走,否则,哪来的追星族?何来如此之多的人痴目迷恋十二乐坊?什么是艺术鉴别力?这是一个三言两语不能说清的大学术题。我常对我的学生说,能观文辨人者有望叩开圣洁的文学大门;可听音识人者方可步入高雅的音乐之堂。这其实说及的也只是鉴别力的大海之一滴而已。明师寻觅好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生理条件(比如,色盲不得学美术,耳背不得学音乐,骨骼欠佳不得学舞蹈),俯拾皆是,精神好(执着追求艺术又刻苦学习)的学生也不难找,明师要寻人格、品德好的学生,无疑大海捞针。为什么会这样?我不说,硬要说,我又要犯矛头直指社会对特保儿**放纵的揭短罪过,又要如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去唠叨:如今世道,一代不如一代。

薛谭学讴的全文华彩句是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八个字。这八个字浪漫又夸张,字字都有万钧力,可称是光烁千古的绝句。这个绝句,经受了两千多年的后人们不断袭用。这八个字内涵深广,包括了声音的力度、音量、音质(坚实度)、播送力(即是今天的音乐界常常空谈却无人去实办的什么穿透力)、声乐的共鸣发声等等音乐学问内容。

薛谭学讴读完细想,忽然猜出这个中一个隐情来,那就是秦青从事声乐教学,从来不给学生做教学示范。学生薛谭之所以发生骄傲自大要辞归,与老师不示范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大学原文及译文(扩展8)

——湘君原文及译文

湘君原文及译文

《九歌·湘君》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下面我们来看看湘君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借鉴。

大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第5篇

物有异也,理自通焉。

【译文】:这大千世界里面的纷繁复杂事物虽然看上去各不相同,但这事物背后的道理却是相通的。

命有别也,情自同焉。

【译文】:人与人的命数不同,但将心比心,人的感情其实都是相同的。

悦可悦人,哀可哀人,休戚堪予也。

【译文】:你的快乐可带动他人的快乐,你的忧伤也会引发他人的忧伤,欢乐悲伤都是可以给予他人的。

福不可继,祸不可养,福祸莫受也。

【译文】: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无论是不可承继的福禄,还是不可放任姑息的

祸患,都不宜轻易接受。

不省之人,事无功耳。

【译文】:不能够自我反省的人,很难指望他将来能成就什么大事业。

同欢者寡,贵而远离也。

【译文】:能一起共患难的人,未必能一起共富贵。所以说,可以一同享受欢乐的人很少,对于富贵之人应远远避开,以免生出一些无谓的是非恩怨,无端让自己愁肠百结。

共难者众,卑而无间也。

【译文】:能一起共患难的人是很多的,地位低下而能保持亲密无间。

苦乐由人,非苦乐也。

【译文】:悲苦与欢乐都是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并不是悲苦与欢乐本身的样子。

至乐乃予,生之崇焉。

【译文】:人这辈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给予(他人),这就是生命的崇高意义。

至苦乃亏,死之惶焉。

【译文】:人这一辈子最大的痛苦也就是亏欠他人,即便离世也会心有不安的。

大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第6篇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佤兮蕙绸,荪桡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

桂櫂兮兰枻,斫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

采芳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大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第7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一个死蚌。’河蚌对鹬说:‘今天不让鹬嘴出去,明天不让鹬嘴出去,就会有一只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抓走了。现在赵国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就会蒙蔽老百姓的眼睛,看不清危险的形势,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之事。”赵惠王说:“好吧。”于是就停止**攻打燕国。

——儒家经典语录及翻译

儒家经典语录及翻译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大学》

译文: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大学》

译文: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大学》

译文: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学》

译文: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

译文: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译文:《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译文: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译文: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译文: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

译文: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

译文: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译文: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中庸》

译文: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论语》

译文: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论语》

译文: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论语》

译文: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论语》

译文: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论语》

译文: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论语》

译文: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论语》

译文: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论语》

译文:《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论语》

译文: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论语》

译文: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论语》

译文: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论语》

译文: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论语》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论语》

译文: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论语》

译文: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关睢》,乐而不*,哀而不伤。——摘《论语》

译文:《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论语》

译文: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论语》

译文: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论语》

译文: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论语》

译文: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论语》

译文: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论语》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36、朽木不可雕也。——摘《论语》

译文: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论语》

译文: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论语》

译文: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论语》

译文: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论语》

译文: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诗品原文及翻译(***诗品全文解析)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玉壶*,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馀水畔,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均。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池台。

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绝伫灵素,少回*。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匪神之灵,匪几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

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学而篇原文及翻译赏析)

学而篇第一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1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杨伯峻译,下同)

【译文】2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张燕婴译,下同)

学而篇第一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1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这种人从来没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译文】2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者,而喜好**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学而篇第一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1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译文】2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学而篇第一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1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译文】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学而篇第一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1

孔子说:“治理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间。”

【译文】2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学而篇第一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1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译文】2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学而篇第一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1

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译文】2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学而篇第一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1

——论语先进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先进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日精进·格言1166天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弒父与君,亦不从也。”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默默有语】

原 句 译 文

孔子被囚禁在匡地,颜渊后来赶来。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先死呢?”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是否称得上大臣呢?”孔子说:“我以为你要问别的事,哪知道竟是问仲由和冉求呀。我们所说的大臣,应该能以合于仁道的方式去侍奉君主。如果你想让他们干犯上作乱的事情,那也是行不通的。

子路叫子羔去做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是误人子弟的做法。” 子路反驳说:“现在已经有民生之事等着他去管理了,干吗还要经过读书求学这个流程呢?” 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些能说会道的人。”。

一、无常

孔子是多么的在意颜回啊,颜回又是多么的恭敬孔子啊,可依然躲不开的生命的无常,你所计划的和期许的最后也许只是徒劳!

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如何确定自己做一件事情,是否可以长久,可以安然,就看你是以什么为初心去完成,有的时候,也许你已经很有成就,但你会发现,自己依然没有热情和价值,其实这个时候,回头一看自己的初心,便会发现,这样情况的初心,多数是以****的角度去工作,而不是以奉献社会,或者绝对利他的角度去做事!但当你的初心,是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你会越来越有热情,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有使命感!

三、认知盲区

大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第8篇

成无定式,利己利人乃成焉。

【译文】:成功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能做到对人对己都有利,才算是成功了。

败有定法,害人害己乃败焉。

【译文】:导致失败的道理却总是一样的,害人又害己,万事皆溃败。

君子之名,胜于小人之实。

【译文】:君子的名望,胜过小人的小小实惠。

小人之祸,烈于君子之难。

【译文】:小人所遭受的祸患,要比君子的为难险恶得多。

观其人也,可知成败矣。

【译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做派,便可知其成败与否了。

敌者,予之可制也。

【译文】:敌人,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先给予他一些,便有望手到擒来,成功制敌。

友者,予之可久也。

【译文】:对待朋友,不间断的给予一些,朋友的缘分也就长久了。

亲者,予之可安也。

【译文】:对待亲人,毫不吝啬地给予一些,则可使家庭和睦,常处安泰。

功高未可言胜,功不为胜也。

【译文】:功高者不可轻言其胜利,功劳并不等同于胜利与成功。

人愚未可言败,愚不为败矣。

【译文】:看起来笨笨的人不可轻言其失败,愚笨并不导致一定的失败。

大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第9篇

许劭,东汉末期著名学者,他不仅以才华出众为人推崇,而且以评鉴世事、人物闻名当世。他对曹操的“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就是在曹操未显贵时作出的,可见许劭的辨人之能和远见卓识。

大学原文及译文(扩展4)

——《病牛》原文及译文

《病牛》原文及译文

原文:

李纲〔宋代〕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译文:

病牛耕耘千亩生产无数粮食,累得精疲力尽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

但是它为了众生都能吃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赏析:

诗首句言牛终生辛劳,硕果累累,不言牛“病”,又字字含“病”意,年复一年,力耕千亩,获实千箱,必然气力衰竭,病由此生。次句言牛虽功绩至伟,却没有人对它同情哀怜,责问语气,有强烈的感*彩。三四句以牛的口气作答,将牛人格化,揭示牛为百姓甘于自我**的可贵品格。

这首诗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立意高远,既是成功的咏物诗,更是杰出的言志诗,为后世传诵。

大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第10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蛾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读音yu四声,卖)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读音li二声,栋,中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读音bian四声,鼓掌)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通仿,效仿)娥之遗声也。

大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第11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读解: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

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 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 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 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大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第12篇

1 大学汉代的道大学明代的道在于德,亲民,完满。知止然后安定下来,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考虑它,然后他可以得到它。事有始有终,物有所终。如果你知道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欲治其国者先,欲治其家者先,欲修其身者先,欲修其心者先,欲修其心者先,欲修其心者先,欲诚者先,欲诚者先,让其知其然。然后知其事,然后知其事,然后知其意,然后诚,然后正,然后修身,然后齐家,然后治国,然后天下太平。

如果到最后乱了,就治不好了。厚的就是薄的,薄的就是厚的,什么都没有了!翻译大学的目的是弘扬光明磊落的品德,研究并运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只有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才能坚定、从容、淡定、从容,才能心安理得,才能深思熟虑,才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的开始和结束,任何事物都有开始和结束。自始至终知道这个道理,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大学本文主要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也系统论述了儒家的政治哲学,对做人、治国有着深刻的启示。大学原文大学途径就是贤惠,亲民,完美。知止然后有一个决定,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全,然后他可以考虑它,然后他可以得到它。事物有始有终,事物有始有终。如果你知道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古欲明显优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要想家人团聚,先修身体;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确,先真诚;要真诚,先要知道,要知道风格。

原文和翻译 大学途径就是贤惠,亲民,完美。知止于是决定:先冷静再安静;先静,才能安;先安后忧;想好了再拿。事有始有终,物有所终。如果你知道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古欲明显优于世者,先治其国;如果你想治理你的国家,你应该首先把你的家人聚在一起;要想家人团聚,先修身体;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确,先真诚;要真心,先让他知道;知识存在于事物之中。事情是已知的;知其然而后诚;先诚后义;心正则身正则修身则家齐;家庭和睦,然后国家治理;国家统治,天下太平。

大学道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知止然后有一个决定,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全,然后他可以考虑它,然后他可以得到它。事有始有终,物有所终。如果你知道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大学的目的是弘扬光明磊落的品德,使人弃旧立新,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只有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才能坚定、从容、淡定、从容,才能心安理得,才能深思熟虑,才能有所收获。

礼记大学 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大学知止然后有了决定,然后可以静,然后可以静,然后可以安,然后可以想,然后可以得。事有始有终,物有所终,如果你知道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欲治其国者先,欲治其国者先,欲治其家者先,欲修其身者先,欲修其心者先,欲修其心者先,欲修其心者先,欲诚者先,知之,事在人知,人知而诚,诚而正,正而修身,修身而修身,修身而修身,修身而治国,治国而平天下。

大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第13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大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第14篇

5、述格物致知(分别叙述明明德八条目。格物先格情之不正面而归于正,良知即现。)

(十三)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人知其所亲爱而僻焉,之其所贱恶而僻焉,之其所畏敬而僻焉,之其所哀矜而僻焉,之其所傲惰而僻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其苗之硕。]

译文:所谓致知,就是使良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明物性,正物性,尽物性。不为物所蔽,亦不为物所役。人对于自己亲爱的人,容易陷入溺爱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爱的偏差,达到[亲爱而不溺],太爱自己也会有偏差。人对于自己贱恶的人,容易掉入轻贱厌恶遗弃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恶的偏差,达到(贱恶而不弃)。人对于自己畏敬的人,容易掉入畏敬疏远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敬的偏差,达到(畏敬而不疏)。人对于自己哀矜的人,容易因可怜同情他,于是生暗喜心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哀矜的偏差,达到(哀矜而不喜)。人对于自己傲惰的人,容易掉入傲视怠慢而不自觉,在要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傲惰的偏差,达到(傲惰而不慢)。在感情上喜欢一个人,同时在理性上能清楚他的盲点和缺点,不因喜好情绪造成褒扬姑息的偏差。在感情厌恶一个人,同时在理性上能清楚他的优点和长处,不因嫌恶情绪造成废人废言的偏差。性情涵养要从感性而理性而空性,修成性情中人。父母看不见孩子的缺点,因为溺爱太过;农夫看不见稻苗肥大,因为贪心不足。

(十四)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物不得尽其情也。此谓物格,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孔子说:听断讼案,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没有一个人不能悟到本来的真实,也就是让人人尽性尽情,得见本真而没有争讼。这就是心物已证已明,明物则物不害性;明物就是明道,明道就是明命,明命就是明性。这就是知道万物同出一个根源。这就是真格物,慧聪而德明,气真而道立;意念诚,葆真以无妄,全性而明天。

6、述诚意(诚是慎独戒欺,意念真实无妄为诚意。)

(十五)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嗅,如好好色;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所谓诚实自己所发的意念,就是不要挟物欲来欺骗自己的良心正气。厌恶不好的气味,喜爱美好的事物。所以君子必须谨慎自己隐微的心念,不愧屋漏,无惭衾影。

(十六)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之,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惧其独也。

译文:品德低下的人在寻常起居之间,天理不能战胜私欲,心心念念,都是声色货利,没一件好事。看见那些品性端正的君子,就会自惭形秽,愧怍不安,从而隐藏他们错失不善的一面,露出伪善的一面;在明人眼看来,从外到里,就像看透心肺肝脏那么清楚。这有什么好处呢?这就叫内行有愧而正气不足。所以君子必须谨慎自己隐微的心念。

(十七)原文: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曾子说:众多的眼睛都在看着,众多的手都在指着,难道还不够畏惧吗?富贵的人将房屋内外装潢舒适以安身;有德君子常德不离以道为家而光泽生命(自性圆明叫富,屋好比身体,性光圆明,流溢内外,哪有不润泽身体的?)。内心坦荡自在,身体自然安和舒泰。内在生命真诚,外在行为态度也就真诚;这就叫以生命对生命,以真诚对真诚。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7、述正心修身(修养之首,在端正身心四不正)

(十八)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愤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听,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所谓修身,就在于要使自己的心念端正,心能正,则身正(思无邪),故正心为修身之本。一个人掉入忿怒不平,火气就上来,是心倒了身也跟着倒了,这时情绪欲望反过来主宰天性,主人变成奴隶了。一个人因为恐惧而丧失信心,就妄想妄见,必招魔灾。一个人好乐心生,贪生贪得,不死不休,心也不得端正。一个人忧患生痴迷,执着不放,就会没完没了,心也不得端正。一个人亡失了心,身体就失去了主人,虽有耳目口舌,都起了不作用。那他看到的,都是非心之正(邪见),非不见也;听到的也非心之正(邪闻),非不听也;食到的也非心之正(邪僻之味),非不食也。所以修身养性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念。

8、修身其家(修身以诚而人服,反身无过而人从。)

(十九)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所谓其家之道的根本在于修养自身。尧舜之道,不悖于仁,统领天下,而天下之人从之;桀纣之君反其所行,暴虐于民,而天下亦从之,皆自身作则之效也。身仁而人从仁,身暴而人从暴。自己所发出的政令和自己所行、所好相反,老百姓不能服从。也就是给出无效的指令,白费力气。所以,自己本身能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去做,自己本身没有此缺点,然后才能去责备别人的缺点。潜伏于自身内心的存心,如果不能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要想以此去开导别人,使人明理,是不可能的。这就叫自身不修,就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9、齐家治国(诚身而后其家,忠恕之道备。人效法其家而可以为国表率。)

(二十)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人也。

译文:所以治国必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不能教化家人,竟能教化国人,是从来没有的事。君子把一身看作是国,治身中的国,存天理遏人欲,用天性摄_,主宰心身共同做事,于是安身立命。而后推于家庭,就是齐家。君子齐家的效果,可以为国人效法,就能治国了。能对父母尽孝,没有不尽忠国君的;能对兄长尽悌道服事,没有不恭敬长上的;能本着慈幼之道来爱人,没有不得众人心的。《康诰》上说:人人具有赤子一样的本性,君王爱护百姓,如同父母照顾婴儿一样,真诚无私地保民爱民,离仁民新民,安和利乐的目标就不远了。君王不顾天性,只靠制度文物来管教,是本末颠倒,就好比是先学养育孩子而后再嫁人。

(二十一)原文: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利,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译文:做国君的一家人能行仁义之道,以身作则上行下效,这个国家的仁义风气,就可普遍地兴盛起来;领导者一家人能行礼让之道,以身作则上行下效,这个国家的礼让风气,就可普通地推行开来。领导者贪求声色货利,全国就会陷入寡廉鲜耻的混乱。其相应就是如此,这就叫一句话能够坏事,一个人能够定国。

(二十二)原文: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诗经.周南.桃夭篇》说:桃花娇嫩,桃叶美盛,一个贤淑贞静的女子嫁到婆家,必能使家人和顺。既然已经能齐家了,自然可以教化国人。《诗经.小雅.蓼萧篇》说:兄弟之间和睦相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齐家之至,足以教化一国之人。《诗经.曹风.鳲鸠篇》说:自己的行为不出差错,德性可以端正四方的国家。只有当一个人无论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都值得人效法时,然后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管理好国家必先管理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大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第15篇

**人予也,失之则卑。

【译文】:那些受人尊崇的地位都是别人给予的,如果失去了人们的**,这个人也就地位卑微了。

卑者自强也,恃之则尊。

【译文】:地位卑下的人自强不息,凭借着这份上进心也可突破命运的牢笼,获得他人的拥戴,收获尊崇地位。

以金市爵,得而不祥。

【译文】:用金钱买官爵禄位,即便得到了也不会是什么好事。

以势迫人,威而有虞。

【译文】:许多时候,拥有权势的人习惯于以自己的地位和**来迫使别人接受一些事情,虽然可以一时威风,事情也进展顺利,其实却因此暗藏危机,后患无穷。

金不可滥,权不可纵,极则易也。

【译文】:钱不是万能的,对于金钱的迷恋和使用更是不可过度,**的行使也万万不可放纵,事情做过了头就会发生异变了。

贫者勿轻,其忠贵也。

【译文】:暂时贫困中的人们啊,请不要看轻自己,你身上的忠诚品格和尽心尽力的为人态度是弥足珍贵的。

贱者莫弃,其义厚也。

【译文】:地位低*的人不要自暴自弃,地位低下却可做到义薄云天,这种德性宽厚仁道啊。

忠予明主,义施君子,必有报焉。

【译文】: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作为属下忠诚于那些英明的**者,恩义施加于那些谦谦道德君子,一定会有所回报的。

誉非予莫取,取之非誉也。

【译文】:荣誉不是他人主动给予的就不要急着拿下,拼命往自己脸上贴金,这样取得的东西就不再是荣誉了。

功不争乃获,获之则功也。

【译文】:不与他人争功,才能获得功劳,能收获到的就是你的功劳了。(功劳何须争?功劳何 敢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