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鉴赏古诗的步骤-语文学习(优选6篇)

学习与鉴赏古诗的步骤-语文学习 第1篇

初三语文学习计划

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美好语文的熏染。

然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语文是快乐的:风花雪月,刀枪剑戟:语文又是痛苦的:咬文嚼字,浩如烟海。

苦海无边,何处是岸?勤奋是舟,规律做桨;老师导航,顺利抵港!

首兴趣:知而好,好而乐。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次自主:观千剑,操千曲。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学习的重要。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企图靠老师讲得好、深、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记忆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

必多写:思欲丽,笔磨秃。

同学们学语文所为何事?我以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丰富心灵、明白事理、完美生活。这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简化为“思欲丽”:情感思想要富赡犀利!现实中,我们许多同学只会作题,从来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锻炼,其情思通常表现出两个缺陷:一是“浅”:情感幼稚化,思维平面化,既无深情,也无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导致了关注的主题窄,既少阅历,又缺大气。要纠正这两个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广”,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必得加上一个字:“写”!“写”可以酝酿和升华情感,“写”可以廓清和锻造思想。“思欲丽”,必多写!

坚持写日记,这是许多伟大成功者的良好习惯;至少要坚持每周练习写作两次:生活札记一篇,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鲜活素材;读书笔记一篇,养成阅读习惯,整理读书收获。三年里,能写到三至五万字,是基本的量的要求。如此,方可谓:“笔磨秃”。

定多读:破三春,汇九流。

在你学习的这三年中,要下定决心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这就叫“勘破三春”。阅读时,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首重哲学,这就叫“融汇九流”。

举凡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能开眼界、除迷狂、启思维、美德行、富心灵者,均可大读特读。尤请注意:不要只读文学作品,只读中国作家。

强积累:有诗书,有成竹。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重感悟:思千载,想万物。

古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怎样才能作到对语文学习“心有灵犀”呢?首先,要广见博闻(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因为灵感总是出现在辛苦劳动之后的彩虹;其次,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

经过多次成功的灵感闪现,就要总结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条件,把它变成自己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利器。

细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求精熟:启而发,点而悟。

语文学习欲求“精熟”,贵在得名师“点拨”,因此学生必须懂得一点教师“点拨”的道理。

点拨之妙,首在得“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教师会以相应的方法点拨他,或要言不繁,或铺路架桥,或举例引导,或反向激将,或重申基础,不一而足;点拨之妙,次在得“时”:学生要积极思考,主动暴露自己,以便老师点拨在关键之时,教师则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状态的外在表现,决不放过点拨良机;点拨之妙,还在得“度”:引而不发,导而不灌,开而不塞,拨而不代,只要学生有所感悟,明确了方向,就不再浪费其时间,不再代替你思考,让学生真正去自主学习。

有个性:思结果,成一家。

语文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归是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鲜明的个性。当然,这里的“个性”,从狭义讲,是指语文学习规律的系统化、个人化,也即形成有每个学生自身特色的语文学习理论,即所谓自成一家。

学习与鉴赏古诗的步骤-语文学习 第2篇

高一语文学习中鉴赏性阅读的几个步骤

一、注重语感

阅读作品,离不开的语言媒介,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个却缺乏语感的人,是很难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活动的。任何作品,首先是以语言的直观表达,通过人的大脑而形成的意境的迹象,产生一定的联想和个人的感触体会,它往往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分析的思考,而只是一个初步的概念,但同时会形成强烈的明显的“感觉”印象,比如语言的流畅,语词的新颖,描绘的生动,议论的精辟,演说的精彩等都会形成一个初步的而又非常重要的印象---------语感的印象。

二、展开想象

三、深入体验

四、力求领悟

领悟,是指读者的理智认识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高级层次。鉴赏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如果深入体味作品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的话,那么,领悟无疑则是理智认识的要求与结果。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的高度结合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艺术描写的深长意味。

当然,文学作品的鉴赏,因体裁的不同而必有所偏重,但无论哪种体裁,只要按照以上几个步骤去进行品读,无疑会使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高一语文作文:如何写出高分作文

学习与鉴赏古诗的步骤-语文学习 第3篇

学习与鉴赏古诗的步骤-语文学习

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及想象能力。学习与鉴赏古诗可分以下五步进行:

读准字音。

在古诗文中,有些字不常见,有些虽是常见字,但读音与现今汉字的发音完全不同。

例:给下列诗句或诗题中加点的字注音。

(1)《鹿柴》

(2)万条垂下绿丝绦。

(3)萧娘脸薄难胜泪。

(4)燕山月似钩。

《鹿柴》中的“柴”读“zh伽i”,不读“ch佗i”;

“绦”读“t 佟o”,不读“ti佗o”;“胜”读“sh佶ng”,不读“sh侉ng”;“燕”读“y佟n”,不读“y伽n”。

了解词义。

读懂一首诗的重要一环是理解诗句中词的含义,特别是对古今意思差别比较大的词要着重理解。

例: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1)忙趁东风放纸鸢(yu佟n)。

(2)舂(ch侪ng)锄扑扑趁春晴。

(3)留取丹心照汗青。

(4)小溪泛尽却山行。

第(1)句中的“纸鸢”是“风筝”的意思。第(2)句中的“舂锄”不是什么锄头而是白鹭鸟。

第(3)句中的“汗青”是指史书或史册。第(4)句中的“却”不是表示转折而是“再”的意思。

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

弄清诗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创作了怎样的诗,对于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唐朝诗人杜甫所作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是诗人在饱受战乱之苦后写的,了解创作背景后再来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喜欲狂”的感情就容易多了。

朗读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掌握诗歌的节奏。

朗读诗歌时要注意节奏。如五言诗可按以下三种方法诵读:

一是“二二一”(三拍),如:床前/明月/光。

二是“二一二”(三拍),如:举头/望/明月。

三是“二三”(两拍),如:君看/一叶舟。

七言诗有这样几种读法:

一是“二二二一”(四拍),如:梅子/金黄/杏子/肥。

二是“二二一二”(四拍),如:泉眼/无声/惜/细流。

三是“四三”(两拍),如:三万里河/东入海。

学习与鉴赏古诗的步骤-语文学习 第4篇

一、表达技巧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

(一)审清题目。即弄明白题干上是如何问的,用了什么概念。

如果是“艺术特色”,知识面较广,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和篇章结构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如果是“表达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也可以涉及篇章结构。

如果是“表现方法(表现技巧、写作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去考虑组织答案。

如果是“构思上的特色”,主要从篇章结构方面去考虑组织答案,可以涉及有关的表现方法。但不管哪一种情况,一定得抓住特色作出答案。

(二)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阐述(材料构件)+表达效果(1.艺术效果2.诗人情感)

1、体会诗句型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①指明表现手法。②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③简要说明表达效果。

例:冯延已《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举头闻鹊喜。试简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答案】步骤①: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步骤②: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慵懒。步骤③: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

2、鉴赏景物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答题步骤:①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角度(动静结合;由远到近;形声色兼俱;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②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③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

例:宋祁《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晚照。”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步骤①: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由近到远,富有层次感。

步骤②:诗人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光粼粼,如细皱沙纹;然后是绿杨初醒,嫩黄浅翠,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步骤③: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3、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要明各种技法,辨析其作用效果,并用准确术语表达。答案的组织要结合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具体诗句阐释是怎样使用这种手法的。③结合此手法的作用回答出怎样有效描写出意象或意境的什么特征,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例1: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步骤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②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叫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例3: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⑴“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⑵“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⑴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⑵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例4: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例5:李白《夜雪》已讶衾被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如果要求是“赏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方法。”

学习与鉴赏古诗的步骤-语文学习 第5篇

学习古诗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学习与鉴赏古诗的步骤-语文学习 第6篇

学习与鉴赏古诗的步骤

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及想象能力。学习与鉴赏古诗可分以下五步进行:

读准字音。

在古诗文中,有些字不常见,有些虽是常见字,但读音与现今汉字的发音完全不同。

例:给下列诗句或诗题中加点的字注音。

(1)《鹿柴》

(2)万条垂下绿丝绦。

(3)萧娘脸薄难胜泪。

(4)燕山月似钩。

《鹿柴》中的“柴”读“zh伽i”,不读“ch佗i”;

“绦”读“t 佟o”,不读“ti佗o”;“胜”读“sh佶ng”,不读“sh侉ng”;“燕”读“y佟n”,不读“y伽n”。

了解词义。

读懂一首诗的重要一环是理解诗句中词的含义,特别是对古今意思差别比较大的词要着重理解。

例: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1)忙趁东风放纸鸢(yu佟n)。

(2)舂(ch侪ng)锄扑扑趁春晴。

(3)留取丹心照汗青。

(4)小溪泛尽却山行。

第(1)句中的“纸鸢”是“风筝”的意思。第(2)句中的`“舂锄”不是什么锄头而是白鹭鸟。

第(3)句中的“汗青”是指史书或史册。第(4)句中的“却”不是表示转折而是“再”的意思。

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

弄清诗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创作了怎样的诗,对于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唐朝诗人杜甫所作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是诗人在饱受战乱之苦后写的,了解创作背景后再来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喜欲狂”的感情就容易多了。

朗读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掌握诗歌的节奏。

朗读诗歌时要注意节奏。如五言诗可按以下三种方法诵读:

一是“二二一”(三拍),如:床前/明月/光。

二是“二一二”(三拍),如:举头/望/明月。

三是“二三”(两拍),如:君看/一叶舟。

七言诗有这样几种读法:

一是“二二二一”(四拍),如:梅子/金黄/杏子/肥。

二是“二二一二”(四拍),如:泉眼/无声/惜/细流。

三是“四三”(两拍),如:三万里河/东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