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文言文翻译 第1篇
女娲补天”是*神话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则神话,流传极广,几乎家喻户晓。它浪漫美丽,构思奇特,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大约除了*人以外,其他人是根本想象不出来的,谁敢想象碧蓝碧蓝的苍天竟会塌去一洞?又有谁能想象一位美丽的女神用五彩石修补着苍穹?如果宇宙是伟大的,那么读了女娲的神话,你会感觉到女娲神比宇宙还要伟大。
女娲补天的传说最早记载于《淮南子》中。相传,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因争***而发生战争,结果是水神输了。战败的共工没处撒气,就一头把支撑天地的大柱子——不周山给撞倒了于是乎,天哗啦啦塌了一个大洞,大地上洪水泛滥,到处是熊熊的大火,六种怪兽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钻了出来,残害着人类。善良的女娲神看见她的子民们在洪水和大火中四处逃生,心里十分难过,只好辛辛苦苦地去修补破损的天空。因为当时的天空已经倾斜了,于是女娲又亲自将一只巨大的龟捉来杀掉,砍下了它的四条腿,支撑在天的四面,把倾斜的天给扶正了,要不是这样.我们现代的人说不定都是**子、斜眼睛。
文学名著《红楼梦》在开篇里,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写,说的就是女娲补天的事情:“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说起?说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趣味。却说那女娲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丈的大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女娲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剩一块未用,弃之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成,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因见众石具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人选,遂自怨愧,日夜悲哀。”后来,这块无才去补苍天的顽石,在青埂峰下滚来滚去,偶遇降殊仙草,于是引出了一段情意绵绵、泪洒纷纷的感人故事。
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我们以前曾提到过她抟土造人的事迹,现在她又补好了苍天,对人类来说真是功德无量。所以关于女娲的事迹流传甚广,并演变成一系列的社会风俗。
明代人杨慎在《同品》中记:“宋以正月***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现在中原地区还有一种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女娲补天以后,用泥巴做成一男一女,让他们在几间结为夫妇。有一年,在过大年的时候,夫妻俩为了感谢女娲,做了很多的年粑送给她,女娲只收了一点,说:“我用了三万六千块石头补天,有一些缝没有合。你们把这些年粑带回去,在正月二十日把它吃掉,便可以将天上的缝补严。”从此以后,中原地区有了过年吃年粑的习惯,而且中原至今还传诵着这样的民谣:“二十把粑煎,吃了好补天,麦子结双吊,谷堆冒尖尖。”竟然把吃补天的煎粑作为祈祷神灵保佑,祝愿来年五谷丰登的象征。
*历史上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单独见于女娲的事迹,没有和其他神的神迹相混合。从神话的主干——“补天”来看,也没有后人添加斧凿的任何痕迹。关于“女娲补天”神话出现的时间,那就很难说了,大约在文字出现以前它就广泛流传于原始部落之中。80年代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挖掘辽西红山文化的时候,曾发现一个表面像小山的建筑,剥**一看,原来它是一个大祭坛。这个祭坛一共分三层,小抹顶,上面竟然有1000多只炼铜用的坩锅。为什么要用坩锅来祭祀神呢?有一种意见认为,这个祭祀的主题就是“女娲补天”。说来也巧,人们在红山文化的墓葬中发现了一些小的玉石做成的龟,但奇怪的是,这些龟都没有头和四足。专家们从这些证据推断,龟没有头和足正好应了《淮南子》中关于女娲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的记载。从而推测,祭坛所祭祀的一定是女娲。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女娲补天”的神话就可以上推到距今7000多年以前,比*最早的文字尚早2000多年。
那么,“女娲补天”的真实性呢?即为什么会有女娲补天这样的神话出现?有人曾说,女娲补天在*象征着冶炼工业的开始,从红山考古的情况来说似乎证明了这一推论,然而如何去理解神话中“天穿一洞”呢?说来说去,“女娲补天”是将“天穿一洞”作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也就没有了“女娲补天”的神话。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在北极的上空发现了臭氧层空洞,也是靠先进的科学仪器探知的,那么古人是如何将本来就虚无的天空想象出塌了一个大洞呢?这太不可思议了!
别人认为:“天穿一洞”与“天倾西北”一样,如果没有直接的视觉感受,是任何人无法想象出来。不要以为人的想象力是无边无沿的、无所不能的,人类的想象力同样受到许多东西的限制。《西游记》奇不奇?太空大战玄不玄?但若仔细分析,它们都可以在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里找到离奇中的真实性,猪八戒不过是人身上安了个猪头而已,但没有任何一位古人可以想象出现代的航天飞机,更没有人会想象出电子计算机。因此,若没有现实的真实性作为依据,古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天穿一洞”的情景。
那么,这个真实的背景又是什么呢?只能这样认为:上古时代的人们真的亲眼看见到过“天”塌去了一块,所以才会有“天穿一洞”和“女娲补天”的神话出现。我们今天之所以觉得“女娲补天”的神话难以理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中一直认为天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的天,而现在这个天是不可能穿一个洞的,更不可能轰得塌去一块。问题是上古时代的“天”与我们今天的“天”是否一样呢?
——女娲补天文言文原文注释
女娲补天文言文原文注释
女娲补天文言文翻译 第2篇
文言文翻译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1.留
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某些典章**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
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
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4.调
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浪静。
——关于杞人忧天的文言文翻译
关于杞人忧天的文言文翻译
女娲补天文言文翻译 第3篇
原意假设
女娲氏时代是陶器发明并被广泛使用的时代。陶器的发明源于房屋建造中的涂泥技术,首先被用来防止透风,以后又逐渐发现涂泥还具有防火防漏等重要作用,在大量使用葫芦的伏羲时代同期,先民们把这一技术应用到葫芦上,在葫芦底部涂泥防漏并防止葫芦被火烧毁,以便烧煮食物,结果泥层被烧结成坚硬如石的'陶质,而发明了陶器。进一步先民还会发现,经过烧制的陶器完全不会漏水。屋顶漏雨时,聪明因此想到用破碎的陶片盖住屋顶破损处,并由此得到启发,烧制专门用来覆盖屋顶的陶片,以彻底解决屋顶漏雨问题,从而发明了瓦。
女娲补天(连环画)瓦坚硬如石,不同土质烧制的瓦颜色各有不同,可以称之为“五色石”;屋顶漏雨是因为屋顶有缺陷,有裂缝,浓云密布时阴暗如先民居住的简陋房屋的草顶,先民可能因此认为,天上雨水也是从云盖缝隙中漏下。因此,当阴雨连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时,先民会设想像用瓦覆盖屋顶那样,炼五色石以补破漏的苍天。这样的事业非人力所能及,只有神人才能做到,这个神人自然就是女娲,神话就这样诞生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最初的传说只是有娲氏烧瓦覆盖屋顶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这一故事被一次又一次地添枝加叶,渐渐变形,“烧瓦”演变为“炼五色石”,“覆盖屋”演变为“补天”,最终被层层包裹在神话的华丽外衣之中。如同《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那样,除了补天地事迹本身,又增加了补天的原因,以及补天之后的断鳌、杀黑龙、积芦灰等系列事迹,造就了女娲氏整理天地的宏观事业。[14]
——女娲补天**经典神话故事大全(女娲补天故事全文)
原文: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 狡虫死,颛民生。
图片:
注释:
①女娲:**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人头蛇身,实际上是原始宗教中一神图腾崇拜的对象。
②四极:天的四边。古人认为天不塌下来,是因为四边有柱子支撑。废:坏,指天柱折断。
③裂:崩裂。指发生地魃。
④兼覆:指全面覆盖大地。
⑤周载:指周全地容载万物。
⑥爁炎:大火燃烧的样子。
⑦浩洋:水势很大的样子。
⑧颛民:善良的人民。
⑨鸷鸟:凶猛的飞禽。攫:抓取。
⑩五色:指靑、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⑪螯:海中的大龟。立:支撑。
⑫黑龙:兴起水灾的恶龙。济:拯救。
⑬芦灰:芦苇烧成的灰。*:泛滥的洪水。
⑭涸:干枯。
⑮狡虫:凶猛的害虫。指上文的猛兽、鸷鸟等。
解析:
这则神话选自《淮南子·览冥训》。该书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 门客集纂辑的的一部宣杨杂家思想的哲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不少古代神话资料。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一位重要女神。她不但“抟黄土作人”,成为华夏民族的创世始祖,而且拯救人类于危难之中, 是人们心中十分崇拜的救世主。
——女娲补天的阅读题答案
女娲补天的阅读题答案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女娲补天的阅读题答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女娲补天文言文翻译 第4篇
一、1.距 2.语气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3.靠近 代虹 4.看见 5.越过 6.同烁,闪烁
二、1.世上传说虹能够进人山涧吸水,的确是这样。 2.站在涧东向西望,就**光闪眼,什么也看不见了。
三、是时、久之、次日
四、天文 沈括
五、形成原理 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列女传文言文节选翻译
列女传文言文节选翻译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古代汉族妇女事迹的传记性史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共七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列女传文言文节选翻译,欢迎阅读。
女娲补天文言文翻译 第5篇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典章**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和 “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
【删减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