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1篇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1、中国地理位置:
⑴、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
⑵、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⑶、从濒临的大洲和大洋看,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中国的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居世界第三位。
领土四至:
⑴、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
⑵、最南: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⑶、xxx:黑龙江与xxx江的汇合处。
⑷、最西: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3、从五带来看,中国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
⑴、四个近海(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太平洋的一部分)。
⑵、两个xxx:渤海(辽东半岛的山东半岛之间)、琼州海峡(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
⑶、两个海峡:台湾海峡(福建省和台湾省之间)、琼州海峡(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
⑷、三大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5、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共有15个陆上邻国,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7图1—5《中国行政区划》上来识记它)。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1、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2、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注: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基本轮廓、位置、简称、行政中心,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7图1—5《中国行政区划》上来识记它)。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1、到第五次人口普查为止,中国共有亿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分布特点:将(云南省)腾冲和(黑龙江省)黑河,用一条直线连起来,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是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
3、为了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占8%,称为少数民族。
2、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
3、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4、民族风情: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汉族的赛龙舟。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2篇
1、描述大气与地面的热量传递过程(图)
2、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和反射;晚上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3、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大气运动
4、热力环流:热低冷高(高低压是相对水平方向而言的);画图(海陆风)
注意:实验及步骤
5、三圈环流:(重点是气压带与风带)
季节移动:7月北移、1月南移。
6、东亚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陆地:1月是亚洲高压,天气:寒冷干燥;
7月是亚洲低压,天气:高温多雨
7、亚欧大陆两岸气候差异:会考纲要
8、热带雨林:受赤道低压控制(上升气流),
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则终年湿润
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的'交替控制,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
冷空气强大
大风、下雨、降温(锋后下雨)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暧空气强大
连续性降水(锋前下雨)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相当
如5、6月份长江:梅雨天气
10、气旋(低压):气流辐合上升,阴雨天气;
反气旋(高压):气流下沉辐散,天气晴朗
11、台风(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频率强度;灾害由狂风、暴雨和xxx造成。
寒潮:冬半年,尤其是秋末和春初农作物易遭冻害
12、全球气候:历史时期(1万年)气温是波动上升,近代时期气温升高(近50年来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影响:海平面上升;低纬农业减产,xxx农业增产;影响水循环过程。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3篇
大家好,我是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据说还是经济实力最强的。我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位于亚欧大陆南部。
我身体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所以,我身上的河流也大多自北xxx流。
我绝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分旱、雨两季。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是旱季,气候干燥、降水稀少。6月至9月盛行西南季风,是雨季,降水丰沛。
每年的西南季风会给我带来丰沛的雨水,这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但同时,由于它不稳定,有时来得早,退得晚,易形成洪灾。有时来得晚,退得早,易行成旱灾。这使得粮食生产很不稳定。
我身上种的粮食主要是水槽和小麦。水稻种在我东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这些地方降水多。而小麦则种在西北部干旱少雨的地区,这些地区降水较少。
同时,除了农业,我身上这些人服务外包产业也很发达。许多跨国公司为节省成本,就将软件设计交给了其他专业团队(这可不是黑人呀)。信息技术含量高,利润大,资源消耗较少。而我身上这些人的发展优势有: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英语普及率高,信息技术发展较早。班加罗尔是软件外包产业的发源地,被称为“印度硅谷”。我也因此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4篇
关键词:化学教育;中学生;世界观形成;影响
一、研究背景及界定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例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不仅仅包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知识,而且包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地行动。
由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认知水平,社会环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会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这些观点都是生活实践的结果,在一般人那里往往是伴随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自发形成的。在社会里,有各种不同的世界观,也反过来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中学时代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所接受到的各种学科教育都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中学化学教学就其所涉及到的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定律来说,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所以化学学科在期间扮演了很重要的较色,尤其对文科生来讲,化学学科中的很多实验现象,基本原理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优秀的社会科学品质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也为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所阐述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有这样几项重要内容: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4、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从这些基本理念可以看出来,新的课程标准是相当注重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相当重视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也十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对于高中文科生由于学科倾向的不同科学素质往往弱于理科生,这对于他们形成科学世界观有一定的影响,而化学教育恰好可以弥补和帮助文科生更好的培养科学素质也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精神有着更加有益的帮助。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就其所涉及到的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定律来说,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化学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可涉及以下层面:
1、“世界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永恒性”教育
(1)物质运动规律教育。初学化学者一般兴趣都比较浓厚,求知欲较强,对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情趣盎然。然而,当他们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又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要处理好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抽象的理论与直观的化学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自然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例如,初三化学第一章“ 千变万化的化学世界”,学生最想知道的就是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演示实验和分子照片吸引学生观察并帮助他们得出结论,即世界是物质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等内容的一门科学。这样,学生很自觉地就接受了 “ 世界的物质性”这一唯物主义思想。又如,在讨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时,教师可通过实验中的发光、放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揭示因分子破裂、原子重排而生成新的物质的规律,并由此得出: 世界上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运动着的科学结论。通过分子、原子总是在不停运动这一性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 任何物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思想。
(2)质量互变规律教育。众所周知,事物的变化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要由此而上升为一种思想观念却并非易事。为了使学生深入认识这一理论,在讲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时,在向学生揭示元素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与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时,笔者也以“ 量变到质变”这一辩证思想作为基础,强调指出,正是由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改变,导致其化学性质发生改变。通过讲述这些知识,以及由此而进行的相关演示,使学生懂得了物质的量变,一旦达到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没有量变也就没有质变这一辩证法则。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5篇
【关键词】微世界;科学发现学习;教学策略: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9-0035―06 【DOI】
一 研究问题
科学发现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良好的问题解决活动。xxx学发现学习实际上是小学生通过探究科学实验,从而发现并获得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的技能的活动过程。微世界(Mircroworld)是一个经过实证研究证明十分有效的认知学习环境与心智工具(mental tool),尤其适合于发展科学(技)学科的探索与发现学习活动。国外已经有许多微世界应用于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案例。但在国内,特别是xxx学教学中,还很少有关于微世界的教学应用研究。如何运用微世界促进xxx学发现学习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如下三个具体问题:
(1)xxx学发现学习有什么特点,其活动过程是什么?
(2)微世界的功能特性是什么,它在xxx学发现学习中起什么作用?
(3)如何有效地运用微世界支持xxx学发现学习?
二 微世界支持的科学发现学习
1 科学发现学习的含义
科学发现学习(Scientific Discovery Learning)是指学习者通过构造科学实验而进行的发现学习,即学习者像科学家一样,针对某个科学问题,通过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的方法,探究、发现并建构其中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的学习活动。因此,科学发现学习是指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引导学习者针对某一个科学问题,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等步骤探究科学实验,发现并建构其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从而提高科学素养的学习活动。科学发现学习的目标、过程都十分强调学生自己的发现经历,并希望能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方法,建构起有关的概念、原理,发展有关的认知技能。
2 科学发现学习的活动过程
De Jong和Nioo曾把科学发现学习称为“探索性学习”(Exploratory Learning),并对科学发现学习的过程做了具体分析,认为这一过程主要由两类活动组成:转化性过程和监控性过程。xxx和xxx对科学发现学习进行了结构化分析,认为在科学发现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完成问题表征与假设形成、实验探索、自我监控与反思概括三种相互联系的活动,这三种活动构成了科学发现学习中相互交织的三条线索。同时还强调,在整个科学发现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领域性知识(domain knowledge)和元知识(meta-knowledge)具有重要的作用。xxx提出了计算机模拟支持的科学发现学习的活动结构,认为科学发现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在实验空间和假设空间中展开的双重搜索,包括有三个子过程:搜索假设空间、搜索实验空间和证据评估。
综合上述所有观点,笔者认为科学发现学习实际上是学习者通过开展科学实验进行学习,它可归纳为三个基本活动过程: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自我监控活动(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反思概括活动。在这三种活动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领域性知识、元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发现学习的基本探索活动。
3 微世界支持的科学发现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虽然科学发现学习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欢迎,但是,许多实验研究表明,科学发现学习的实际效果并不一定优于传统的讲授型学习。究其原因,是因为学习者在科学发现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新的问题与挑战。而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微世界支持的科学发现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困难:
(1)学习者在使用微世界开展科学实验探究时,容易将其等同于“游戏”,导致无法发挥微世界的学习功能;
(2)由于受到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学习者对科学实验的相关知识和方法理解不够,不知道如何开展科学实验,具体表现在:①不知道怎样从具体的任务情境中选择自己的研究问题;②不能正确地完成实验设计:⑨不知道应该记录哪些实验数据;④较难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来得出结论:⑤对自己的实验过程不能进行很好的监控和调节,经常是随意地、没有逻辑地开展实验探索。
三 研究方法
为了最终形成一套能够有效促进微世界支持xxx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实施过程和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
1 总体目标的确定
本行动研究的总目标是根据理论分析提出的微世界支持xxx学发现学习教学策略的总体思路,开展行动研究,通过不断修正、完善,提出具体的微世界支持xxx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与操作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本行动研究将设计成三轮循环,每轮的目标分别为:
(1)第一轮行动目标:探索微世界的使用方法,细化各个并微世界支持xxx学发现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策略,即“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和“反思支持策略”:(2)第二轮行动目标:修正、完善各个环节的策略;(3)第三轮行动目标:总结微世界支持xxx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分析微世界支持xxx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对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2 实验对象和内容的选择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广州市体育东路小学五(3)班的学生(共30人),确定如表1所示的部分教学专题作为实验教学内容。
“种植外星植物”、“生态瓶”、“维护生态平衡”三个专题是xxx学的重要内容。“种植外星植物”内容侧重于将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提出研究的问题,并根据问题设计对比实验,学会如何从收集的数据中,分析整理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生态瓶”帮助学生探索在封闭条件下建立良性生态系统的方法,再用于实际生活的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孩子们形成爱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维护生态平衡”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会失去平衡。
3 微世界的设计与开发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微世界的设计理念是为小学生提供模拟真实世界现象的发现式与探索式的学习环境,通过操作微世界中的元件或命令进行模拟实验活动,促进小学生主动探究进行科学发现学习,从而激发小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种植外星植物”这一专题是根据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中“生物与环境一”单元中“设计种子发芽”、“种子发芽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信息”三个专题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设计的拓展内容,该软件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科学实验研究环境,通过探索三种养料A、B、C中,哪种是外星植物“小菱花”生长需要的养料,并找出该养料的最佳分量范围,从而帮助“小菱花”生长得最好,以打破宇宙高度,操作界面如图1。
“制作生态瓶”微世界是针对xxx学五年级内容“生物与环境(二)”中有关生态瓶的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构建、观察、改变“微型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加深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圈的理解,明确非生物、植物、动物之间的依赖关系,软件操作界面如图2。
在“维护生态平衡”微世界软件中,呈现了一条由“草”、“兔子”、“狐狸”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软件开展对比实验,观察这一生态系统50年里草原生物数量的变化,软件操作界面如图3。
4 总体行动方案
(1)将微世界应用于xxx学课堂,探索微世界的使用策略与方法,并制定第一轮行动计划;(2)实施第一轮行动;(3)观察并收集数据,分析效果;(4)反思第一轮行动结果并总结;(5)改进教学,细化策略与方法并制定第二轮行动计划;(6)实施第二轮行动;(7)收集并分析数据,观察结果;(8)反思第二轮行动结果,并改进:(9)以同样的模式进行第三轮行动研究。
四 研究过程、结果与反思
1 第一轮行动方案、过程、结果与反思
本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微世界的使用方法与策略。作为一种计算机模拟软件,微世界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模拟真实实验的虚拟环境,因此需要让教师和学生熟悉和适应利用微世界开展科学学习,克服因真实实验和虚拟实验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困难。
在本轮行动研究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较为有针对性的支持策略。首先,在开展科学实验探究前,教师利用微世界的演示功能给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并联系旧知识,帮助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接着,教师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微世界中的科学实验分解为两个任务,要求学生借助实验方案和其它辅助工具来完成一定任务,在整个实验探索过程中,教师还采用了搭建“脚手架”、同伴辅导、提供辅助工具(如Excel)、反思等策略。
笔者通过课堂观察、课后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对微世界这一新的学习软件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并且大部分学生在明确了任务要求后,很快就能熟练操作微世界;学生能够明确实验研究方案的重要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阅读并填写实验方案,但也有不少学生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作记录:部分学生利用了Excel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分析直观化的图形来得出自己的结论。图4(a)、(b)是学生利用Excel处理的收集到的实验数据所得到的“小菱花”生长曲线图。
但是,通过调查和观察,发现还有以下一些问题有待解决:(1)学生对微世界的“热情”过高,导致他们忽视了对教学目标、教学问题等重要信息的理解,少数学生甚至将操作微世界当做玩游戏,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2)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能把握学生进行科学发现学习的关键环节给予及时和恰当的指导;二是未能对所有学生进行指导,导致学生间学习效果差异较大。针对以上两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对微世界支持的xxx学发现学习教学策略加以改进:
(1)在开始实验操作前,对学生的操作权限加以控制,不让学生动手操作微世界,由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探究任务、提出研究问题、形成了假设并制定了实验计划后,再给予学生操作的权限。
(2)教师加强对教学关键环节的把握,并针对关键的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引导学生的概念转变和思维发展。同时,采用同伴辅导和小组协作相结合的策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协作,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学生的水平差异。
2 第二轮行动方案、过程、结果与反思
本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细化微世界支持的xxx学发现学习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策略,即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和反思支持策略,并通过课堂观察、课后反思、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进一步总结三种教学策略的具体应用方法,并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从而加以改进。
在本轮行动研究中,教师在教学的关键环节,设计了较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提出问题和形成假设的阶段,教师提供的知识解释支持策略主要包括了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概念图支架等,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理解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教师除了直接讲授,还提供了相关的案例供学生观摩学习,同时还让学生学会利用概念图工具对相关的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梳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建构有关的科学概念。在实验探索阶段,教师分别针对设计实验、检验假设和分析实验三个关键环节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包括:搭建“脚手架”、操作示范、提供辅助工具等。
本轮行动研究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微世界支持的xxx学发现学习活动,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我要利用微世界来发现”,因此更加重视实验研究方案的阅读和填写,部分学生能自己积极主动地寻找辅助工具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由于本轮行动研究中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较为复杂,学生在操作微世界和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通过访谈教师发现,在实际教学中,问题提出和假设形成阶段在整个课堂中处于很关键的地位,需要充分引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明确问题基础上开展实验的探索。因此,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和反思支持策略外,还应考虑在最初的教学环节中,加入任务驱动策略,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等步骤,使学生积极投入探究过程。
通过访谈学生发现,学生主要在两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一是不知道如何根据研究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较难根据分辨猜想和假设选择相关信息:二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对收集的证据进行推理和解释,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虽然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已经针对这两方面的困难提供了相关的学习支持,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解决。
本轮行动研究对教学策略进行细化并改进了相应的实验研究方案,较第一轮行动研究有了较大的改进。但也发现以下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1)发现问题
学生在形成假设和得出结论两个环节还存在着较大困难,需要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支持。
(2)改进措施
发挥小组协作探究的优势,利用“同伴辅导”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促进。
3 第三轮行动方案、过程、结果与反思
本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微世界支持xxx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的操作过程及方法,分析微世界支持xxx学发现学习教学策略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所起的作用。
在本阶段的教学实验中,主要针对前两个循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观察分析,重点关注所提出的教学策略在促进学生开展科学发现学习活动中的有效性。
通过执教教师的反思,可以发现:(1)各种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开展科学发现学习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2)教师认为微世界很适合于支持xxx学中部分难以在课堂中完成的科学实验探索,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
学生对微世界的使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访谈发现,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1)能够应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完整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了动手操作的能力;(3)极大提高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五 总结与评价
通过三轮行动研究,总结出微世界支持xxx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如图5所示,并得出如下结论:
1 微世界支持xxx学发现学习的教学实施步骤包括“明确探究任务――建构问题空间――制定实验计划――开展微世界探索――形成结论――反思评价”六个环节
微世界支持的xxx学发现学习的实施步骤分为:明确探究任务、建构问题空间、制定实验计划、开展微世界探索、形成结论和反思评价。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必须是一名参与者和行动者,实验方案和操作都应尽可能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首先要通过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帮助学生明确实验探究任务。在科学发现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设计实验、开展微世界探索、收集数据,并猜想背后的规律,直到实验数据能够支持所猜想的规律,最终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可通过简单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迅速了解微世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减少学生在实验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2 微世界支持xxx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包括任务驱动策略、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反思支持策略和多元评价策略
通过对微世界支持的xxx学发现学习的教学试验的归纳总结,得出微世界支持xxx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包括了任务驱动策略、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反思支持策略和模糊评价策略。在微世界支持的xxx学发现学习中,学生始终是进行探究和发现的主体和中心。在微世界操作中,但由于受到背景知识、思维水平等各面的限制,小学生在利用微世界进行科学发现学习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激活有关背景知识、提出问题和假设,教师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设计、微世界探索和实验分析与总结,并能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监控和调节。
3 微世界支持xxx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对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有促进作用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6篇
湖北省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具有完备的沉积地层,并有经区域变质而大面积分布的变质岩系,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131种重要矿产,其中磷、红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国首位,铁、钢、石膏、岩盐、重晶石、萤石、石墨、金、汞、锰、钒、镍等储量亦很丰富。在矿床的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种有益成分,如大冶铁矿还伴生有可供综合利用的铜、钻、金、银等矿产,但煤炭资源较少,质量较差。江汉平原一带另发现储油构造数十个。
湖北省水力资源居全国第4位,拥有占全国第10位的地表水体积。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汉江全长的3/4流经省境,与源出边境山地的众多河流共同汇注长江。省内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万多千米。
此外,全省过境容水量约有6338亿立方米,因而有丰富径流量可供调蓄利用。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达万千瓦。湖北境内有众多的'淡水湖泊,素有“千湖省”的美称,多分布在江汉平原上。其中洪湖、xxx面积均在200平方千米以上。省内浅层地下水估计为2650亿立方米,可开采储傲每年约为355。7亿立方米,储藏量极其丰富,且水质清洁,储量稳定,略等于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童的36%。
湖北境内植被具有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人,是中国动植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全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xxx、栋类、杉木、桦、掩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乌柏、漆树、核桃、板栗和果树等。此外湖北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被列为国家保护对象,包括金丝猴、闽中羊、xxx、金钱豹、毛冠鹿等珍稀动物;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包括多种名贵药材,是国内外重要的中草药生产基地。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7篇
一、直击高考
考点1:海陆分布特点及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考纲解读】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地球表面积约亿千米2,其中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
海底地形高低起伏。海底地形高低起伏,复杂多样,主要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等类型,大洋底又可分为海岭、海盆、海沟等。其特点见图1、表1。
五种地形特征各异。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地形类型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五种。其判读的基本规律如表2。
【考点透视】
本考点常见的考查角度有两个:①地形类型的判读,如2009年福建文综卷37题第1问、2009年山东文综卷26题第1问,均要求直接判读出地形类型;2009年安徽文综卷34题第(3)问、2011年海南地理22题,则将地形类型判读做为解题关键。用小比例尺等高线地形图设置试题情境是此类试题的共同特征,常与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相结合进行考查。②借助等高线、河流、注记等图中信息进行地形特征的描述。
例1:(2011年全国文综卷)读图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解析:判读河流入海、等高线数值可知图示区域为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从等高线的数值及疏密可知其地势低平;结合河流流向可知其自北xxx倾斜。
参考答案:为(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地势低平,自北(西北)xxx(东南或自内陆向沿海)倾斜(或渐低)。
方法归纳:地形特征的描述思路:地形特征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海拔范围、组合特征四个方面进行描述。其中地形类型、地势起伏为必答要点,其余两个要点则根据试题分值再确定是否需要描述。
考点2:七大洲、四大洋的概况
【考纲解读】
七洲四洋面积排序。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8篇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自转运动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23°26′S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9篇
1、热带荒漠带分布: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测。主要包括:非洲的撒哈拉、xxx的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南部非洲、南美洲西侧沿海部分地区。特点:粗而贫瘠的土壤,极端稀疏的植被,贫乏的动物群。
2、温带荒漠的分布:亚欧大陆中部、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地和高原、南美南部东侧。特点同上。
3、冰原带分布:南极大陆的几乎全部,格陵兰岛大部及两极地区的许多岛屿。特点:
A、全年皆被冰雪覆盖
B、仅在无冰雪覆盖的岩崖上有藻类和地衣的生长C动物贫乏(南极企鹅,北极熊,北极狐)。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3月21日前后到6月22日前后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由赤道到北回归线)。6月22日前后到9月23日前后在北半球xxx移动(由北回归线到赤道)。 9月23日前后到12月22日前后在南半球且xxx移动(由赤道到南回归线)。12月22日前后到第二年3月21日前后在南半球向北移动(由南回归线到赤道)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于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一、四季的判断
天文方面:从光照图上判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从天文现象上判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极昼、极夜、极光的出现的半球。
气候方面:气团活动;锋面活动;特殊天气的产生;气温中心的.变化;气压中心的盛衰;季风(东亚、东南亚、南亚、澳大利亚北部等)方向的变化;干湿季节;等温线的弯曲;气压带的断裂等。
河海方面:河流汛期;河流补给;河流封冻、解冻的时期及冰期、凌汛的出现;季风洋流等。
生物方面:草木枯荣,开花结实,动物迁徙、繁殖等
农业方面:作物生长、黄熟、收摘;植树;渔汛;山地牧场的放牧;xxx平原的水盐运动特征;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事活动等。
其他方面:雪线升降;登山佳期;极地考察;海岸晒盐
二、常考的季节现象
北半球春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 黄河在一年中第一次出现凌讯;
江南姑娘采茶正忙(雨前茶最好) 华北平原出现春旱,长城以北种春小麦;
我国北方出现大风或沙暴天气 长芦盐场忙于晒盐(雨季未到,气温高,蒸发大)
北半球夏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尼罗河处丰水期 塔里木河水位最高的时期(冰川融化)
北印度洋的洋流顺时针流动(沿岸海水向东流) 我国低温中心在青藏高原
驯鹿自针叶林带迁向苔原带 天山牧民在森林带以上的草场放牧(夏季牧场)
北极考察最佳时期(极昼现象) 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
地中海沿岸国家炎热干燥 好望角、开普敦沿海风浪大
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伏旱天气 亚洲低压势力强盛
南部沿海地区物体影子有时朝南 北半球热带草原区和季风区正值雨季
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升高 地球公转速度最小时期(七月初,远日点)
我国南方赛龙舟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有台风、暴雨袭击
南亚、东南亚、我国西南地区吹西南风 东亚季风区盛行东南风
xxx草原一片枯黄(南半球热带草原)
北半球秋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太阳直射点xxx移动,地球公转速度居中 华北平原种冬小麦,棉花收摘
一场秋雨一场寒 我国秋高气爽,北雁南飞
香山红叶,北半球温带森林(东岸35°N、西岸40°N以北)开始落叶
北半球冬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一月初) 北半球大陆高压强盛,大洋低压强盛
南极考察最佳时期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极夜、极光
途径北印度洋西行的船只顺风顺水 澳大利亚袋鼠繁殖旺盛
我国常遭寒潮影响 好望角、开普敦一带炎热干燥
大陆等温线xxx凸出 我国秦淮以北河流有结冰现象(冰期、冰层)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1。巴西概况:⑴巴西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面积的国家。国土面积居世界第四位。
⑵位置:海陆位置――濒临大西洋,是一个临海国。
纬度位置――巴西绝大部分国土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地处热带,是一个热带国家。
2。巴西地形特点:主要是平原和高原
巴西气候特点:以热带气候为主,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植被特点: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分布广泛。
xxx孙平原:世界面积的平原,该地区是常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这里有世界上的热带雨林区(被称为地球之肺),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⑵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积的高原,该地区是热带草原气候。
⑶xxx河:由西向东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第二长河,也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3。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⑴是南美洲经济实力的国家。
⑵巴西主要工业部门和分布:巴西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水平较高,钢铁、机械、食品工业较发达。
工业分布:巴西的重工业多分布在东南部邻近铁矿和海上交通便利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地区,工业分布不平衡。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原因:气候温和湿润、交通便利,人口集中,有充足的劳动力,开发较早。
⑶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是世界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蔗糖、香蕉、剑麻的产量居世界首位,牛肉大量出口。
⑷丰富的资源:铁矿丰富;水能资源丰富(世界水电站———xxx水电站)。
4。热带雨林的.危机:
xxx孙热带雨林的作用:
A、调节全球气候;
B、为全球提供新鲜的空气;
C、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D、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E、提供良好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F、提供木材。
———被称为“地球之肺”、“空气净化机”
⑵xxx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原因及产生的后果:
破坏的原因:
A、为了兴建亚马逊横断公路等数条干线公路,许多受雇于外国公司的伐木者,把公路沿线的优良木材席卷而去。
B、为了发展采矿业,开辟大型农牧场,人们不惜把大片的森林化为乌有;
C、本国垦荒的贫苦农民,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的方法,在公路两旁肆意砍倒数木,开垦种地。
产生的后果:森林遭受破坏,水土严重流失,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1、位置:属于东亚,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东面临b—太平洋,西隔a—日xxx、朝鲜海峡、东海同俄罗斯、中国、朝鲜、韩国相望,北有鄂霍次克海。日本国土南北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23?N——46?N之间,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如跨纬度广,日本的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间差就大。c—濑户xxx
2、组成:由A—北海道、B—本州岛、C—九州岛、D—四国岛等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本州岛。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是日本最大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将位置和组成中的海洋和岛的名称在书上P18图7。2找到位置并记住)
3、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防震减灾方面有关的知识(会判断某些做法的对错)。
4、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富士山是日本国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全国的最高峰。山麓xxx林,景色迷人。最大的平原为关东平原。
5、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较为丰富,太平洋沿岸夏季多台风。
6、经济类型: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产生的背景: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有优良港口方便运输,所以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特点:对外依赖严重,对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品。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7、工业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xxx沿岸。原因:①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②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③产品主要出口④沿海多平原⑤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消费地。
主要工业区:有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京滨工业区,以名古屋为主的名古屋工业区,以大阪和神户为中心的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以北九州为主的北九州工业区(将工业区和所在的城市在书上P23图7。13中找到并记住)
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
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效率高。
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好处:
①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
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资源;
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对其它国家的影响:
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
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8、东西方兼容的文化:民族构成单一,以大和民族为主,既有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地区,介于昆仑山、xxx山、祁连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大高原,xxx朗玛峰海拔米,号称“世界的第三极”。青藏高原所在地区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后来到上新世—更新世时,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断扩张北移的印度洋推动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向亚洲大陆的南缘俯冲挤压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为纬度低、地势高、空气密度小、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体积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温凉,气温年较差不大、日较差大的高原季风气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气候。
(一)、青藏高原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分支点在60°E),北支气流经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流向太平洋;南支气流则在流过青藏高原南侧后转变成了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西南气流,影响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支气流最后在青藏高原东部110°E附近汇合。如图1所示。
冬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南移,其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xxx支气流则会增强并在昆明、贵阳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使四川、贵州、汉水流域乃至山东、辽宁一带出现大量降雪。
夏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北移,xxx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喜马拉雅山南缘一些地区风力最小,天气最稳定;其北支气流则刚好相反。随着西南季风势力的增强,西南暖湿气流会为我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带来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气流对我国影响较明显,如春季我国西北气旋活动多。
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影响较大,风速较小,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夏季由于处于青藏高原“背风坡”,若西南暖湿气流偏南流,东南季风西进势力减弱,就易出现干旱。
(二)、青藏高原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
冬季,由于来自较xxx度地区的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就较小,气温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极少能越过青藏高原进入我国西北地区,甘肃、新疆一带气候就会干旱。
(三)、青藏高原对我国冬、xxx的促进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使我国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地势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受热快,气流上升,气压降低,这加速了陆上低压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陆地的xxx势力增强甚至影响到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如图2所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降温快,气流下沉,使陆上高压势力增强,促使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如图3所示。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亚季风环流势力更强大,冬xxx更替更明显,大陆性气候特点更突出,冬季风影响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
(四)、青藏高原对我国华南地区降水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季风气候区,加上台风的影响,我国华南地区的降水极为丰富,摆脱了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变成沙漠的厄运,成了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
总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也对我国气候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英国一极(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共同发展(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西欧北美日本三足鼎立(二战以后)——多极化发展(当今)。陆地中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陆地中纬度地带主要指陆地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该地带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带。
陆地的东、西沿岸地区是最适合于人类生存之地。在人类历史上,这里不仅有着四大文明发祥地的古xxx罗河流域、阿拉伯半岛上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南亚次大陆上的印度河一恒河流域和我国的黄河流域,而且也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今天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都集中于该地带。应该说,陆地中纬度地带是全球人地关系程度最深,也是最为复杂的地带。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15篇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自然环境
1.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濒临海洋: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邻大洲及分界线: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
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
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5.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亚洲地形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7.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8.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xxx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9.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10.湖泊:里海~~世界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1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12.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13.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14.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其特点是一年中风向随季节发生大规模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旱涝灾害。
15.非洲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二)人文环境
年,世界总人口共70亿,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2.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尼日利亚、墨西哥
其中亚洲有六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3.除南极洲外,世界各洲人口数由多到少依次是: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
4.除南极洲外,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5.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6.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一半。其中汉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7.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源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原因:适宜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
8.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族风俗。
9.不同地区的文化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16篇
1、地球运动规律
(1)注意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与公转的差异,侧重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等难点内容。
(2)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能看到北极星的地点必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3)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虽然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时针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东。
(4)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的区别。
2、正午太阳高度
(5)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6)任意一天,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相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正午太阳高度数值相同的两条纬线关于直射点所在纬线对称。
(7)注意极昼区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特征: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其数值等于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
(8)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3、时间计算
(9)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时刻、日落时刻、正午时刻、昼长、夜长等则为地方时的计算;凡没有特别说明的都为计算区时。
(10)北京所在的时区(东八区)、伦敦所在的时区(零时区或中时区)要当常数记忆。
(11)北京时间是我国全国通用的时间标准。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所以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116°E)的地方时。
(12)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要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早晚区分开。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早晚往往是针对同一地点来说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小时间越早;而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是针对不同的地点来说的,一般来说是根据同一纬线上看到日出的早晚来区分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大地方时越早。
(13)在进行新旧一天的计算时,新旧一天可结合地方时的早晚来判断,建议画出极点俯视图来辅助计算,以避免混乱。在计算区时时,直接按照区时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不需要考虑日界线。
4、昼夜长短与时间判断
(14)要明确季节与节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南北半球的季节永远相反,但是节气是相同的,审题和答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15)在利用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计算昼夜长短时,一定要注意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多少,不能习惯性地以为是30°或者45°。
(16)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xxx时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半年时相反。南半球反之。两分日时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17)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所以,要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规律。
(18)任意地点,其一年中的最长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和恒为24小时;任意一天,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且纬度相同的甲、乙两地,甲地昼长=乙地夜长。
(19)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带来的季节变化是地球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许多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也因此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所以要注意总结具有季节变化规律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及其形成原因。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17篇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运动,地轴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23°26′S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晨线:由到
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 到
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特点:东早西晚15°/时4°/分钟
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②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
③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
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5、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18篇
亚洲的东南亚
1、主要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属于东盟国家)、东帝汶。共11国
2、地理位置:在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3、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山岭众多,地形崎岖。
4、马六甲在马来半岛和xxx达腊岛之间,他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的最短航线的必经之路。新加坡是咽喉要冲。
6、①新加坡处于物产富饶、人口众多的东南亚地区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港口优良。
②通过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进口原料,并发挥本国的技术力量。
③发挥本国风光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长处,迅速发展旅游业。
7、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是我国西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xxx的自然延伸,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山水相连),高山大河自北xxx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上游河段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资源丰富;中下游地区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运用
学习高中地理,如果你不熟悉地图,甚至看不懂地图,那就有点难了。因此,高中地理学习必须能够使用地图,良好的地图。
地理学习的支柱——对教材的理解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教材,地理是一样的。教材从目录到每一章到附录,都有其重要的作用。目录可以帮助你一目了然地理解整本书。每一章的标题是每一章的知识点。仔细看一看附录可以帮助你理解和扩展教科书的知识。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使用好的`教科书。
地理学习技巧
要点一:要明确学习的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
要点二: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要点三: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区有差别,为什么有些地区又很相似?
要点四: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