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的原文及翻译 第1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xxx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的原文及翻译 第2篇
xxx瓘的书法评论著作,有《书断》《证书药石论》《书估》《书议》《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六体论》《文字论》等行于世。又著《画断》,可惜久已亡佚,xxx远《历代名画记》引有部分逸文。
《书断》述十体书源流,评书家三品等第。《书估》评书之价值贵贱,《书议》评议19位名书家,《文字论》系与友论书,《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评书药石论》等皆叙书艺技巧,《画断》评画家三品等第。
《诫子书》的原文、翻译(扩展10) ——病起书怀原文及翻译 病起书怀原文及翻译 像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仆役太史公司马迁再拜。 xxx足下:前不久承蒙您给我写信,用谨慎地待人接物教导我,以推xxx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态度十分恳切诚挚,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我是不敢这样做的。我虽然*庸**,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浊的环境之中,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自己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不能向人诉说。俗话说:_为谁去做,教谁来听?_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这是为什么呢?贤士乐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而打扮。像我这样的人,身躯已经亏残,虽然才能像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稀有,品行像xxx、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用这些来引以为荣,恰好会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 来信本应及时答复,刚巧我侍从**东巡回来,后又为烦琐之事所逼迫,同您见面的日子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没有些微空闲来详尽地表达心意。现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祸,再过一月,临近十二月,我侍从**到雍县去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间您就会有不幸之事发生,因而使我终生不能向您抒发胸中的愤懑,那么与世长辞的灵魂会永远留下无穷的遗怨。请让我向您略约陈述浅陋的意见。隔了很长的日子没有复信给您,希望您不要责怪。 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如何修身,是判断他智慧的凭证;一个人是否乐善好施,是评判他仁义的起点;一个人如何取舍,是体会他道义的标志;一个人如何面对耻辱,是断定他是否勇敢的准则;一个人建立了怎样的名声,是他品行的终极目标。志士有这五种品德,然后就可以立足于社会,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所以,祸患没有比贪利更悲惨的了,悲哀没有比心灵受创更痛苦的了,行为没有比污辱祖先更丑恶的了,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重大的了。受过宫刑的人,社会地位是没法比类的,这并非当今之世如此,这可追溯到很远的时候。从前卫灵公与宦官雍渠同坐一辆车子,xxx感到羞耻,便离开卫国到xxx去,商鞅靠了宦官景监的推荐而被秦孝公召见,贤士xxx为此寒心;**赵同子陪坐在xxx的车上,xxx为之脸色大变。自古以来,人们对宦官都是鄙视的。一个才能*常的人,一旦事情关系到宦官,没有不感到屈辱的,更何况一个慷慨刚强的志士呢?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材,但怎么会让一个受过刀锯摧残之刑的人,来推荐天下的豪杰俊才呢?我凭着先人遗留下来的余业,才能够在京城任职,到现在已二十多年了。我常常这样想:上不能对xxx忠和报效信诚,而获得有奇策和才干的称誉,从而得到**的信任;其次,又不能给**拾取遗漏,补正阙失,招纳贤才,推举能人,发现山野隐居的贤士;对外,不能备数于**之中,攻城野战,以建立斩将夺旗的功劳;从最次要的方面来看,又不能每日积累功劳,谋得*厚禄,来为宗族和朋友争光。这四个方面没有哪一方面做出成绩,我只能有意地迎合**的心意,以保全自己的地位。我没有些微的建树,可以从这些方面看出来。以前,我也曾置身于下大夫的行列,在朝堂上发表些不值一提的意见。我没有利用这个机会申张纲纪,竭尽思虑,到现在身体残废而成为打扫污秽的**,处在卑贱者中间,还想昂首扬眉,评论是非,不也是轻视朝廷、羞辱了当世的君子们吗?唉!唉!像我这样的人,尚且说什么呢?尚且说什么呢? 而且,事情的前因后果一般人是不容易弄明白的。我在少年的时候就没有卓越不羁的才华,成年以后也没有得到乡里的称誉,幸亏**因为我父亲是太史令,使我能够获得奉献微薄才能的机会,出入宫禁之中。我认为头上顶着盆子就不能望天,所以断绝了宾客的往来,忘掉了家室的事务,日夜都在考虑全部献出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干和能力,专心供职,以求得**的信任和宠幸。但是,事情与愿望违背太大,不是原先所料想的那样。我和xxx都在朝中为官,向来并没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从不曾在一起举杯饮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观察xxx的为人,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常之人:奉事父母讲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很廉洁,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义,能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难。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做人臣的,从出于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这已经是很少见的了。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xxx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便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况且xxx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到达单于的xxx,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挂诱饵,向强大的胡兵四面挑战,面对着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匈奴君长都十分震惊恐怖,于是就征调左、右贤xxx,出动了所有会开弓放箭的人,举国上下,共同攻打xxx并包围他。xxx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但是,当xxx****,鼓舞士气的时候,兵士没有不奋起的,他们流着眼泪,一个个满脸是血,强忍悲泣,拉开空的弓弦,冒着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当xxx的**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xxx侯都举杯为**庆贺。几天以后,xxx兵败的奏书传来,**为此而饮食不甜,处理朝政也不高兴。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款款xxx。我认为xxx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没能超过的。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我内心打算向**陈述上面的看法,而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恰逢**召见,询问我的看法,我就根据这些意见来论述xxx的功劳,想以此来宽慰**的胸怀,堵塞那些攻击、诬陷的**。我没有完全说清我的意思,xxx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认为我是攻击贰师将军,而为xxx辩解,于是将我交付狱官处罚。我的虔敬和忠诚的心意,始终没有机会陈述和辩白,被判了诬上的罪名,**终于同意了法吏的判决。我家境贫寒,微薄的钱财不足以拿来赎罪,朋友们谁也不出面营救,**左右的亲近大臣又不肯替我说一句话。我血肉之躯本非木头和石块,却与执法的官吏在一起,深深地关闭在牢狱之中,我向谁去诉说内心的痛苦呢?这些,正是xxx所亲眼看见的,我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正是这样吗?xxx投降以后,败坏了他的家族的名声,而我接着被置于蚕室,更被天下人所耻笑,可悲啊!可悲!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xxx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婢妾尚且懂得**,何况象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xxx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xxx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xxx失去视力,才有《国语》;xxx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xxx春秋》;xxx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xxx没有了视力,xxx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再说,xxx被侮辱的处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贱的人,往往被人诽谤和议论。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面目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会更加深重啊!因此我舶腹中肠子每日多次回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象丢失了什么;出门则不知道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脊背上冒出来而沾湿衣襟的。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深地在山林岩穴隐居呢?所以只得随俗浮沉,跟着形势上下,以表现我狂放和迷惑不明。如今xxx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难道不是与我自己的愿望相违背的吗?现在我虽然想自我雕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因为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啊。简单地说,人要到死后的日子,然后是非才能够论定。书信是不能完全表达心意的,因而只是略为陈述我愚执、浅陋的意见罢了。恭敬的拜了两拜。 《矛与盾》文言文 矛与盾出于《xxx子·难一》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xxx也 xxx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文章中,xxx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xxx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xxx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xxx不但在大的原则xxx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昔仲尼修书,始自尧舜。尧舜xxx天下,焕乎有文章。文章发挥,书道尚矣。夏xxx,能者挺生。秦汉之间,诸体间出。玄猷冥运,妙用天资;追虚捕微,鬼神不容其潜匿。而通微应变,言象不测其存亡。奇宝盈乎东山,明珠溢乎南海,其道有贵而称圣,其迹有祕而莫传。理不可尽之于词,妙不可穷之於笔,xxx通玄达微,何可至於此乎?乃不朽之盛事,故叙而论之xxx草木各务生气,不自埋没,况禽兽乎?况人伦乎?猛兽鸷鸟神彩各异,书道法此。xxx、篆籀,时罕行用者,皆阙而不议。议者真正、藁草之间,xxx凤一毛,龟龙片甲,亦无所不録。其有名迹俱显者一十九人,列之于后: xxx、xxx、xxx、锺繇、锺会、xxx、皇象、嵇康、卫瓘、卫夫人、xxx、xxx、xxx、xxx、xxx廙、xxx洽、xxx羲之、xxx献之。 然则千百年间得其妙者,不越此数十人。各能声飞万里,荣擢百代。惟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质自然,风神盖代。且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xxx能学;其理隠而意深,固天下寡于知音。昔为评者数家,既无文词,则xxx说?何为取象其势,彷佛其形?似知其门,而未知其奥,是以**不能xxxxxx于其道不通,出其言不断,加之词寡典要,理乏研精,xxx哲之殊能,况有xxx之新意悠悠之说,不足动人xxx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若与言面目,则有智昏菽麦,混白黑与胸襟;若心悟精微,图古今于掌握,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xxx诵圣人之语,不如亲闻其言;评先贤之书,必不能尽其深意。有千年明镜,可以照之不疲;琉璃屏风,可以洞彻无碍。今虽録其品格,岂独称其材能。皆先其天性,后其习学。纵异形奇体,辄以情理一贯,终不出于洪荒之外,必不离于工拙之间。然智则无涯,法固不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逸少第一,元常第二,世将第三,子敬第四,士季第五,文静第六,茂宏第七。 逸少第一,子敬第二,元常第三,xxx第四,xxx五,xxx第六,敬和第七,茂宏第八,安石第九。 子玉第一,xxx第二,幼安第三,xxx四,逸少第五,士季第六,子敬第七,xxx第八。 草书xxx创立规范,得物象之形,均造化之理。然其法太古质,不剖断,以此为少也。有椎轮草意之妙,后学得渔猎其中,宜为第一。 xxx第一,叔夜第二,子敬第三,处仲第四,世将第五,仲将第六,士季第七,逸少第八。 或问曰:此品之中,诸子岂能悉过于逸少?答曰:人之材能,各有长短。诸子于草,各有性识,精魄超然,神彩射人。逸少则格律非髙,功夫又少,xxx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鋭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是以劣于诸子。得重名者,以真行故也。举世xxx能晓,悉以为真草一概。若所见与诸子雷同,则何烦有论。今制品格以代权衡,于物无情,不饶不损,惟以理伏,颇能面质。冀合规于玄匠,殊不顾于聋俗xxx聋俗无眼有耳,但闻是逸少,必闇然悬伏,xxx见,见与不见,一也。虽自谓髙鉴,旁观如三载婴儿,岂敢斟量鼎之轻重哉!伯牙、子期不易相遇,造章甫者,当售衣冠之士,本不为于越人也。 然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或烟收雾合,或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岩谷相倾于峻险,山水各务于髙深,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髙,虽妙筭不能量其力。是以无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类其形,得造化之理。皆不知其然也。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观之者,似入庙见神,如窺谷无底。俯猛獸之牙爪,逼利剑之锋芒。肃然危然,方知草之微妙也。 子敬年十五六时尝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xxx。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子敬才髙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xxx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xxx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絶也。……逸少草有女郎材,无丈夫气,不足贵也。贤人君子,非愚于此而智于彼,知与不知,用与不用也。书道亦尔,虽贱于此,或贵于彼,鉴与不鉴也。智能虽定,赏遇在时也。xxx夜身长七尺六寸,美音声,伟容色,虽土木形体,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加以孝友xxx,吾慕其为人,xxx其草写絶交书一纸,非常宝惜。有人与吾两纸xxx右军书,不易。近于李造处见全书,了然知公*生志气,若与面焉。后有达识者览此论,当亦悉心矣xxx知人者智,xxx明。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羲献等十九人,皆兼文墨。 注释翻译 1、xxx(78-143),xxx,涿郡安*人。曾经因为替兄长报仇**而亡命天涯。遇赦**仕,做过济北相。他的父亲是与班固、xxx齐名的崔骃,所以xxx不仅是以为书法家,还是一名深通天文历法和《易》学的学者。他的草书,也是被xxx瓘推为神品的。而且他还善篆书,被xxx瓘列在妙品。三国时xxxxxx说他的书法“书体甚浓,结字工巧”(xxx瓘《书断》引)。今《淳化阁帖》中xxx草书一副,从书迹看,已经很类今草。 xxx:生年不详,约卒于xxx初*三年(约公元192年),字xxx。汉族,敦煌酒泉(xxx酒泉)人。东汉书法家。出身官宦家庭,其父xxx曾任太常卿。xxx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xxx与xxx、xxx羲之和xxx献之并称书中四贤。 xxx:字文舒,敦煌渊泉人(xxx安西县东)人。东汉末年大将xxx之子、书法家xxx季弟。为黄门侍郎。xxx草,书类xxx,时人谓之亚圣。极工八分,又善隶。华岳庙两堂碑文昶造自书之,xxx又刊其二十余字。二书有重名,传于海内。《后汉书·xxx传、水经注、书断》。 xxx(yáo)(151年-230年),字元常。xxx长社(今河南许昌长xxx)人。三国时期xxx名书法家、***。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xxx、黄门侍郎等职,助xxx东归有功,xxx亭侯。后被xxx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以功迁前军师。xxx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xxx*,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后迁太尉,转封*阳乡侯。与华歆、xxx朗并为三公。xxx继位,迁太xxx,进封定陵侯。太和四年(230年)卒,谥曰成。xxx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xxx)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xxx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xxx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xxx书法。与东晋书法家xxx羲之并称为“钟xxx”。南朝庾肩吾将xxx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xxx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钟会(225年-264年1月),字士季,xxx长社(今河南长xxx)人。三国时期xxx名将、书法家。太xxxxxx之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自幼才华横溢,上至**、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在征讨毌丘俭、诸葛诞期间,钟会屡出奇谋。被人比作西汉谋士xxx,又曾为xxx献策阻止了xxx的**企图,钟会得以成为xxx的**。名士嵇康被杀,便是他的主意。景**间,钟会独力**xxx的'伐蜀计划,从而发动伐xxx战。公元263年,他与xxx兵攻打蜀汉,导致蜀汉**。此后钟会欲据xxx,与蜀汉降将姜维共谋其事,却因部下的反叛而失败,自己也死于部将**。 xxx(179—253),字仲将,xxx(今陕西西安)人,擅长各种书体,三国xxx书法家、制墨家,太仆端之子,官至xxx。伏膺于张xxx,兼xxx之法。诸书并善,题署尤精。xxx师xxx,兼学xxx的书法。他能书各种书法,尤其精通题署匾额。xxx的书法欣赏特点是如xxx据、剑拔弩张。 皇象,字xxx,三国时期吴国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官至xxx、青州刺史。善八分,小篆,xxx草。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称。他的草书与xxx的绘画,xxx的围棋,菰城xxx的算相,xxx的善候风气,xxx的算术,xxx的解梦,xxx的天文并称“八绝”(亦称“xxx绝”),“似龙蠖螫启,伸盘复行”(xxx臮《述书赋》),“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南朝梁xxx《古今书评》),朴质古情,沉着痛快,文而不华,质而不野。前人对皇象书法评价甚高。唐xxx瓘曰:“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xxx章草,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可见他创造了“相众而形一”的书风,在书法史上有重要意义。 嵇康(224年-263年,一说223年-262年),xxx夜,汉族,三国时期xxx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xxx”的精神**。嵇康为曹xxx宗室的女婿,曾娶xxx曾孙女,官曹xxx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xxx处死,年仅39岁。嵇康身后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不仅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其次,及其人格魅力令他在当时亦属名士,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在他身上集合了**人物、文化人物、宗教人物等多重属性,后世学者对他的解读也趋于多元化。 卫瓘(220年─291年),xxx。河东安邑人(今山西夏县北)。三国时期曹xxx将领,**时重臣、书法家。曹xxx尚书卫觊之子。卫瓘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于xxx仕官,历xxx、散骑常侍、xxx、廷尉等职。后以镇西军司、监军身份参与伐蜀战争。蜀汉亡后,与钟会一道逮捕邓艾,钟会谋反时,又成功*息**,命田续杀邓艾父子。回师后**督徐州诸军事、xxx将军,封菑阳侯。**建立后,历任青州、幽州刺史、征东大将军等职,成功化解北方边境威胁,因功进爵菑阳公。**朝为尚书令、xxx,又升任司空,领**少xxx。xxx位,拜太保。晋惠帝即位后,与xxx对立。不久,xxx唆使楚xxx司马玮矫诏诛杀卫瓘一门,享年七十二岁。卫瓘善隶书及章草。不仅兼工各体,还能学古人之长,是颇有创意的书法家。唐朝xxx瓘《书断》中评其章草为“神品”。 卫铄,别称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7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卫铄为汝阴太守xxx之妻,世称卫夫人。xxx家族世代工书,xxxxxx亦善隶书。卫夫人师承xxx,妙传其法。xxx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 xxx(239年—303年),字幼安。敦煌xxx(xxx敦煌)人。**将领、著名书法家,敦煌五龙之一。为世宦家族,历任州别驾、驸马都尉、xxx、雁门太守等职。晋惠帝即位后,赐封关内侯。又任征西大将军左司马、荡xxx将军,击败反叛的西羌,迁任始*内史。赵xxx司马伦篡位时,xxx响应三xxx举义,以xxx将军身份参与讨伐xxx有功,担任散骑常侍,又迁任后将军。河间xxx司马颙派兵攻洛阳时,xxx被拜为使持节、监洛城诸军事、游击将军,率雍、秦、凉义兵大破司马颙军,但xxx在战斗中受伤而卒,享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常。后改赠司空、安乐亭侯,谥号庄。xxx善章草,传xxx之法,其书险峻坚劲。其章草书,自名“银钩虿尾”。时称“卫瓘得xxx之筋,xxx得xxx之骨。”xxx章草自成一家,唐xxx瓘评道“幼安善章草,书出于xxx,峻险过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云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著有《草书状》等。 xxx(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xxx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名士xxx的从弟。少以清谈知名,最初被司徒征辟,除xxx作郎,都以病辞去,隐居于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xxx羲之、xxx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此后多次拒绝朝廷辟命。后xxx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才东山再起,xxx征西司马,xxx崩后,与xxx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在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因病重返回建康。同年八月二十二日(10月12日),xxx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太xxx、庐陵郡公,谥号文靖。xxxxxx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气度。他**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xxx大局,以xxx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 xxx(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阿龙。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历仕晋xxx、xxx和成帝三朝,是东晋*的奠基人之一。xxx出身于xxx晋名门琅玡xxx氏,早年便与晋xxxxxx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xxx、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xxx一内一外,形成“xxx与马,共天下”的格局。永昌**(322年),xxx谋反攻入建康,欲废xxx而立幼主,因xxx不赞同,只得退回武昌。不久,xxxxxx而崩,xxx受遗诏辅立xxx,迁任司徒。后xxx病重,xxx诈称其已死,又派军击败xxx含,最终*定了xxx之乱。事后,进位太保。太宁三年(325年),xxx崩,xxx与外戚庾亮共同辅政。庾亮不听xxx劝谏,执意征xxx入京。不久即发生xxx之乱,后**为xxx、温峤所*定,xxx又驳斥了众人欲迁都的念头,稳定了局面。咸康五年(339年)卒,时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xxx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xxx、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xxx(266年-324年),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为东晋丞相xxx的堂兄。xxx出身琅琊xxx氏,曾与xxx一同协助xxx建立东晋*,成为当时权臣,但一直有**之心,最后亦因而发动*,史称xxx之乱。后来病逝,终年五十九岁。 xxx廙(yì)(276年—322年11月4日),字世将。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音乐家,是xxx、xxx的从弟、晋xxxxxx的姨弟、“书圣”xxx羲之的叔父。初仕晋惠帝为太xxx掾,又**参军。其书画为江左第一,教授晋xxx图画。xxx初年,擢升为xxx将军,封武陵县侯,历任xxx、散骑常侍、xxx将军等职。永昌**(322年),被**的xxx任命为xxx廙*南将军、荆州刺史,世有“xxx*南”之称。同年十月卒,享年四十七岁,谥号康。 xxx洽(323-358年),字敬和。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xxx第三子,东晋著名书法家。xxx洽在xxx的诸子中声名最大,深为时人所赞许。当时,xxx洽与荀羡“俱有美称”(《晋书》xxx传所附载),并为xxx所重。历官散骑中书郎、司徒左长史、xxx将军、xxx内史。征拜领军,寻加中书令,固辞不受,并10次向晋xxx**,陈述理由,表达苦衷,词意十分恳切。xxx称誉他“清裁贵令”。晋xxx升*二年(358年)卒,享年36岁。xxx洽自幼聪慧好学,不舍昼夜。他xxx多艺,学识渊博。尤在书学方面,他能够不苟成见,不囿成法,博采众长,广学博纳,熟悉各种书体,xxx隶、行。他的从兄xxx羲之说:“弟书遂不减吾。”(xxx瓘《书断》)虽为溢美,但也说明了xxx洽在书法艺术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曾与xxx羲之一起研究书体,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于世,为时人所仿效、赞赏。这是他在书法艺术革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贡献。与他的从兄xxx羲之一起,开创了*书法史上的新**。 xxx珉(351年-388年),字xxx,小字僧弥,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书法家。东晋丞相xxx孙。xxx珉官至中书令,时人称之为**、xxx**。xxx珉年轻时就已展现出其才华,名望更比其兄xxx珣更高,并与堂兄xxx献之齐名。xxx珉初任著作郎,后历任散骑郎、国子博士、黄门侍郎和xxx。太元十一年(386年),时任中书令的xxx献之去世,xxx珉接任中书令,当时人就称xxx献之为“大令”,xxx珉为“**”。太元十三年(388年),xxx珉去世,享年三十八岁。朝廷追赠太常。xxx珉擅长行书及隶书,《书断》称其:“金剑霜断,崎嵚历落,时谓小xxx(xxx献之)之亚也。”又“尝书四疋素,自朝操笔,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无误字。”xxx僧虔《论书》又称xxx珉“笔力过于子敬”。 xxx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xxx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xxx献之合称为“二xxx”。 xxx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书圣xxx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大臣,晋xxx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xxx珉区分,人称xxx大令,与其父xxx羲之并称为“二xxx”。xxx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xxx,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xxx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xxx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xxx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xxx?”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xxx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xxx,子曰:“小人哉xxx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xxx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xxx?”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xxx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xxx仆,子曰:“庶矣哉!”xxx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xxx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xxx人何?”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xxx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xxx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xxx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xxx违也。’如其善而xxx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xxx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叶公语xxx曰:“吾*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xxx曰:“吾*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贡问曰:“何xxx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xxx!”“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刚、毅、木、xxx。” 子路问曰:“何xxx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xxx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夸耀。 4、曰:说,谈。 5、吾:我的。 6、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不。 弗能:不能。 15、之:语气助词。 16、鬻:(yù):卖。《诫子书》的原文及翻译 第3篇
《诫子书》的原文及翻译 第4篇
《诫子书》的原文及翻译 第5篇
《诫子书》的原文及翻译 第6篇
《诫子书》的原文及翻译 第7篇
《诫子书》的原文及翻译 第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