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猎》王维全诗赏析 第1篇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译文翻译
狂风声里,角弓鸣响,将军狩猎渭城郊外。
秋草枯黄,鹰眼更加锐利;冰雪消融,马蹄格外轻快。
转眼已过新丰市,不久又回细柳营。
回头远眺射雕荒野,千里暮云平展到天边。
注释解释
诗题一作《猎骑》。宋人郭茂倩摘前四句编入《乐府诗集·近代曲辞》,题作《戎浑》。按:唐人姚合《玄极集》及韦庄《又玄集》均以此诗为王维作。猎,狩猎。
劲:强劲。
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使用动物的角、筋等材料制作的传统复合弓。
渭(wèi)城:秦时咸阳城,汉改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鹰:指猎鹰。
眼疾:目光敏锐。
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是古代盛产美酒的地方。
细柳营:在今陕西*安县,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借此指打猎将军所居军营。
射雕处:借射雕处表达对将军的赞美。雕:猛禽,飞得快,难以射中;射雕:北齐斛律光精通武艺,曾射中一雕,人称“射雕都督”,此引用其事以赞美将军。
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连成一片。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前期的作品,是一首写将军打猎的诗。
诗文赏析
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豪放有力。全诗共分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后四句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
首联起句先写角弓鸣响,箭飞劲疾,然后才点出是将军冬猎。在强劲的北风中,传来了开弓放箭的声音,一开头便渲染出紧张肃杀的气氛,然后点明猎者和猎所,确是下笔不凡。
“风劲角弓鸣”,未及写人,先全力写其影响: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用角装饰的硬弓)声彼此相应: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弦鸣声则因风而益振。“角弓鸣”三字已带出“猎”意,能使人去想象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射猎场面。劲风中射猎,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这发端的一笔,胜人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人。
领联具体描写纵鹰击捕,怒马追逐,进一步渲染了打猎的气氛,细致地刻画出打猎的场面,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用“疾”字刻画鹰眼锐利,以“轻”字形容马蹄迅捷,细腻传神。
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时平原草枯,积雪已消,冬末的萧条中略带一丝儿春意。“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草枯鹰眼疾”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疾”“轻”下字俱妙。三四句初读似各表一意,对仗铢两悉称;细绎方觉意脉相承,实属“流水对”。如此精妙的对句,实不多见。
以上写出猎,只就“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三个细节点染,不写猎获的场面。一则由于猎获之意见于言外;二则射猎之乐趣,远非实际功利所可计量,只就猎骑英姿与影响写来自佳。
颈联紧接“马蹄轻”而来,意思却转到罢猎还归。虽转折而与上文意脉不断,自然流走。言“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地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地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受和喜悦心情。
“新丰市”(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隔七十余里。这两个地名皆可参考见《汉书》,诗人兴会所至,一时汇集,典雅有味。“细柳营”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用来就多一重意味,似谓诗中狩猎的主人公亦具名将之风度,与其前面射猎时意气风发、飒爽英姿,形象正相吻合。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尾联更以写景作结,但它所写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此景遥接首,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适成对照:当初风起云涌,与出猎约紧张气氛相应;此时风平云定,与猎归后从容自如的心境相称。
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适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写景俱是表情,于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堪称妙笔。七句语有出典,语出《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精通武艺,曾射中一雕,人称“射雕都督”。此言“射雕处”,借射雕处赞美将军的膂力强、箭法高。诗的这一结尾遥曳生姿,饶有余味。
总的来说,王维的诗,或以悠闲古淡见长,或以豪迈精工著称。此诗气概豪迈,造句精工,章法严整,诗味浓郁。此诗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感染力,表达出诗人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
《观猎》王维全诗赏析 第2篇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翻译
劲风吹过,绷紧的弓弦发出尖锐的颤声,只见将军正在渭城郊外狩猎。
秋草枯黄,鹰眼更加锐利;积雪融化,飞驰的马蹄更像风追叶飘。
转眼已经路过新丰市,不久之后又骑着马回到那细柳营。
回首观望方才纵横驰骋之处,傍晚的云层已与大地连成一片。
注释
劲:强劲。
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使用动物的角、筋等材料制作的传统复合弓。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鹰:指猎鹰。
眼疾:目光敏锐。
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是古代盛产美酒的地方。
细柳营:在今陕西**安县,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
射雕处:借射雕处表达对将军的赞美。
雕:猛禽,飞得快,难以射中;
射雕:北齐斛律光精通武艺,曾射中一雕,人称“射雕都督”,此引用其事以赞美将军。
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连成一片。
鉴赏
人尝论王维诗诗中有画,品《观猎》果不虚言。王维这首《观猎》,以一个“猎”字贯串全篇,生动鲜明地描绘出了一组将军冬日狩猎图。这组将军狩猎图又分为出猎图和猎归图。
首联起句先写角弓鸣响,箭飞劲疾,然后才点出是将军冬猎。在强劲的北风中,传来了开弓放箭的声音,一开头便渲染出紧张肃杀的气氛,然后点明猎者和猎所,确是下笔不凡。
“风劲角弓鸣”,未及写人,先全力写其影响: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用角装饰的硬弓)声彼此相应: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弦鸣声则因风而益振。“角弓鸣”三字已带出“猎”意,能使人去想象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射猎场面。劲风中射猎,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这发端的一笔,胜人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人。
具体描写纵鹰击捕,怒马追逐,进一步渲染了打猎的`气氛,细致地刻画出打猎的场面,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用“疾”字刻画鹰眼锐利,以“轻”字形容马蹄迅捷,细腻传神。
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时平原草枯,积雪已消,冬末的萧条中略带一丝儿春意。“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草枯鹰眼疾”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疾”“轻”下字俱妙。三四句初读似各表一意,对仗铢两悉称;细绎方觉意脉相承,实属“流水对”。如此精妙的对句,实不多见。
以上写出猎,只就“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三个细节点染,不写猎获的场面。一则由于猎获之意见于言外;二则射猎之乐趣,远非实际功利所可计量,只就猎骑英姿与影响写来自佳。
颈联的写作,从章法上来讲,一般都要转折,要在上两联的基础上开辟新的境界,转出新意来。但转折时意脉不能与前面断裂。这里的新丰市、细柳营故址均在今西安市附近,两地相距七八十里。细柳营,本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此处代指军营,即狩猎将军的住处。“还归”照应“忽过”,可见将军返营驰聘之迅速,画面具有飞动之感。诗人于此下一“忽”字,将其猎马之神态、将军之勇敢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这里,读者闭上眼睛一想,一位将军的形象便会立即跃入眼帘,使人难以忘怀。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尾联更以写景收结,囊括全篇,贯通意脉。射雕处,又拱出一典,使全诗更加典雅。据《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校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此,斛律光被人称作“射雕手”。此处是代指将军射猎之处,隐含将军武艺之高强。此处射雕,并非实指。如若实指,则前边的“草枯鹰眼疾”则是白费笔墨。用“千里暮云平”一句结束,尤为精当。将军还归之晚,出猎之遥,全部暗示出来,并给人留下回想的余地。
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适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写景俱是表情,于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堪称妙笔。七句语有出典,语出《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精通武艺,曾射中一雕,人称“射雕都督”。此言“射雕处”,借射雕处赞美将军的膂力强、箭法高。诗的这一结尾遥曳生姿,饶有余味。
总的来说,王维的诗,或以悠闲古淡见长,或以豪迈精工著称。此诗气概豪迈,造句精工,章法严整,诗味浓郁。此诗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感染力,表达出诗人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此诗是王维前期的作品,是一首写将军打猎的诗。
《观猎》王维全诗赏析 第3篇
观猎》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律。下面是关于观猎王维阅读答案的内容,欢迎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得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2)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答案:
(1)“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2)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附:诗歌赏析]
诗题一作《猎骑》。从诗篇遒劲有力的风格看,当是王维前期作品。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豪兴遄飞。至于其艺术手法,几令清人沈德潜叹为观止:“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唐诗别裁》)
诗的开篇就是“风劲角弓鸣”,未及写人,先全力写其影响: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用角装饰的硬弓)声彼此相应: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弦鸣声则因风而益振。“角弓鸣”三字已带出“猎”意,能使人去想象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射猎场面。劲风中射猎,该具备何等手眼!这又唤起读者对猎手的悬念。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这发端的一笔,胜人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人,“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方东树)。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
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时平原草枯,积雪已消,冬末的萧条中略带一丝儿春意。“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三句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疾”“轻”下字俱妙。两句使人联想到鲍照写猎名句:“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但这里发现猎物进而追击的意思是明写在纸上的,而王维却将同一层意思隐然句下,使人寻想,便觉诗味隽永。三四句初读似各表一意,对仗铢两悉称;细绎方觉意脉相承,实属“流水对”。如此精妙的对句,实不多见。
以上写出猎,只就“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三个细节点染,不写猎获的场面。一则由于猎获之意见于言外;二则射猎之乐趣,远非实际功利所可计量,只就猎骑英姿与影响写来自佳。
颈联紧接“马蹄轻”而来,意思却转折到罢猎还归。虽转折而与上文意脉不断,自然流走。“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隔七十余里。此二地名俱见《汉书》,诗人兴会所至,一时汇集,典雅有味,原不必指实。言“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细柳营”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用来就多一重意味,似谓诗中狩猎的主人公亦具名将之风度,与其前面射猎时意气风发、飒爽英姿,形象正相吻合。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写到猎归,诗意本尽。尾联却更以写景作结,但它所写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此景遥接篇首。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适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写景俱是表情,于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堪称妙笔。七句语有出典,《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校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此言“射雕处”,有暗示将军的膂力强、箭法高之意。诗的这一结尾遥曳生姿,饶有余味。
综观这一首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至如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所有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达诗中人生气远出的意态与豪情。所以,此诗完全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
《观猎》王维全诗赏析 第4篇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注释】
1、诗题一作《猎骑》。《乐府诗集》、《万首唐人绝句》取此诗前四句作一首五绝,题作《戎浑》,《全唐诗》亦以《戎浑》录入卷五一一张祜集中,皆误。
2、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之北。
3、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是古代胜产美酒的地方。
4、细柳营:在今陕西**安县,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_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_
5、角弓:用兽脚装饰的弓 。
6、眼疾:目光敏锐。
7、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相连。
【译文】
角弓上的箭射出了,弦声强风一起呼啸!将军的猎骑,飞驰在渭城的晴郊。
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锐敏捷的鹰眼,积雪溶化了,飞驰的马蹄更像是风追叶飘。
转眼间,猎骑穿过了新丰市,驻马时,已经来到细柳营。
回头看,那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无垠的大地啊,暮云笼罩着原野静悄悄。
【鉴赏】
此诗作年不详,当非晚年之作。从打猎的**写起,展开一连串飞动的场面,末两句以平缓反衬,使刚才的纵横驰骋之状、仿佛仍然历历在目。风格轻爽劲健,结句又耐人回味。
黄生《增订唐诗摘钞》卷一:_起法雄警峭拔,三四音复壮激,故五六以悠扬之调作转,至七八再应转去,却似雕尾一折,起数丈矣。_
清沈得潜《说诗晬语》卷上云:_起手贵突兀。王右丞'风劲角弓鸣',杜工部'莽莽万重山','带甲满天地',岑嘉州'送客飞鸟外'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_又:_唐玄宗'剑阁横云峻'一篇,王右丞'风劲角弓鸣'一篇,神完气足,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此律诗正体。_
清人施润章曰:_白尚书以祜观猎诗,谓张三较王右丞未敢优劣。似尚非笃论。祜诗曰: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细读之,与右丞气象全别_(《蠖斋诗话》)。
《观猎》是王维前期描写将军射猎情景的诗作。全诗共分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
首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采取倒装句式,巧妙地点明了狩猎者的身份——将军、狩猎的地点——渭城郊野、天气状况——劲风鸣吹以及狩猎的方式——角弓利箭以射之。起句“风劲角弓鸣”颇具突兀之势,诗“先声夺人” ,让读者顺着角弓弓弦在劲风中所发出的尖利声响去翘首寻觅挽弓者的英武形象,给读者造成一种引而不发的悬念。这里,一个“劲”字,渲染出风势之大且猛;一个“鸣”字又反衬出_风劲_和弓力之强。起句极善“绘声”的五个字,为将军的出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环境气氛,并为稍后刻划将军姿态的英武、动作的敏捷和心情的欢畅作了_定场诗_般的铺垫,表现出将军那“挽弓当挽强”、敢于傲风驰骋、勇于和困难作顽强**的坚韧不拔的强者的精神和气质。王维诗中的形象往往具有画的形态和动感,又吸收了音乐的精髓,因此就能兼收诗画音乐的综合魅力,特别深刻感人。
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主要描写射猎时的情景。这里,“草枯”、“雪尽”在绘景的同时,给我们传达出了冬末春初的季节信息;“鹰眼疾”、“马蹄轻”正面写战马、猎鹰狩猎时的动作体态,并未直接描绘将军的神情,但_疾_、“快”却是将军内心的感觉,从而准确地从侧面渲染出了将军驾鹰纵马追逐猎物时身势的灵巧敏捷和斗志的昂扬旺盛。
最后四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是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忽过”与“还归”的对称出现,既刻画出了将军骑术高超、猎技神奇和射猎一天犹精力充沛的`形象,又表现出将军满载而归时喜悦轻快的心情。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相传是汉文帝时名将周亚夫驻兵之地。射雕:《北史》载:“斛律光尝于洹桥校猎,云表见一大鸟,射之,正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雕也。邢子高叹曰:‘此射雕手也。’”这里,诗人活用_细柳营_和_射雕_两个典故,不仅包含赞美将军身具周亚夫和斛律光的雄才之意,同时也暗示了这次射猎活动的战果辉煌。在踏进军营之际,将军的一个“回看”,更是别有韵味。它一方面显示出将军的豪兴未尽、希冀择日再往的心绪和情致,另一方面也使诗的结尾具有了余音绕梁的含蓄之美。令人回味无穷。这首诗很善于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
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所有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达诗中人生气远出的意态与豪情。所以,此诗完全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这首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感染力。在这首诗中王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
——观猎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2】份
《观猎》王维全诗赏析 第5篇
王维诗《观猎》原文译文
观 猎
(唐)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注释】
⑴诗题一作《猎骑》。《乐府诗集》、《万首唐人绝句》取此诗前四句作一首五绝,题作《戎浑》,《全唐诗》亦以《戎浑》录入卷五一一张祜集中,皆误。
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之北。
⑶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是古代盛产美酒的地方。
⑷细柳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借此指打猎将军所居军营。
⑸角弓:用兽角装饰的弓 。
⑹眼疾:目光敏锐。
⑺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相连。
⑻射雕:北齐斛律光精通武艺,曾射中一雕,人称“射雕手”,此引用其事以赞美将军。
【译文】
角弓上的箭射出了,弦声强风一起呼啸!将军的猎骑,飞驰在渭城的近郊。
因草枯,而猎鹰很快发现猎物;因雪尽,主任追踪而至便觉格外轻快。
转眼间,猎骑穿过了新丰市,驻马时,已经回到细柳营。
回头看那打猎的地方,暮云笼罩着静悄悄的原野。
《观猎》王维全诗赏析 第6篇
诗人既直叙胸臆,又借景抒情,使诗篇直中有曲,语短情深。故人长逝,悼惜深情与凄怆涕泪,随诗行奔进而出。朋友已矣,如江水东流,唯能追寻遗踪以寄哀思。诗歌并无华辞丽藻,其动人心魄处全在于情深。诚如黄宗羲所言:“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观猎》王维全诗赏析 第7篇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译文翻译
狂风声里,角弓鸣响,将军狩猎渭城郊外。
秋草枯黄,鹰眼更加锐利;冰雪消融,马蹄格外轻快。
转眼已过新丰市,不久又回细柳营。
回头远眺射雕荒野,千里暮云平展到天边。
注释解释
诗题一作《猎骑》。宋人郭茂倩摘前四句编入《乐府诗集·近代曲辞》,题作《戎浑》。按:唐人姚合《玄极集》及韦庄《又玄集》均以此诗为王维作。猎,狩猎。
劲:强劲。
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使用动物的角、筋等材料制作的传统复合弓。
渭(wèi)城:秦时咸阳城,汉改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鹰:指猎鹰。
眼疾:目光敏锐。
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是古代盛产美酒的地方。
细柳营:在今陕西*安县,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借此指打猎将军所居军营。
射雕处:借射雕处表达对将军的赞美。雕:猛禽,飞得快,难以射中;射雕:北齐斛律光精通武艺,曾射中一雕,人称“射雕都督”,此引用其事以赞美将军。
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连成一片。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前期的作品,是一首写将军打猎的诗。
诗文赏析
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豪放有力。全诗共分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后四句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
首联起句先写角弓鸣响,箭飞劲疾,然后才点出是将军冬猎。在强劲的北风中,传来了开弓放箭的声音,一开头便渲染出紧张肃杀的'气氛,然后点明猎者和猎所,确是下笔不凡。
“风劲角弓鸣”,未及写人,先全力写其影响: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用角装饰的硬弓)声彼此相应: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弦鸣声则因风而益振。“角弓鸣”三字已带出“猎”意,能使人去想象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射猎场面。劲风中射猎,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这发端的一笔,胜人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人。
领联具体描写纵鹰击捕,怒马追逐,进一步渲染了打猎的气氛,细致地刻画出打猎的场面,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用“疾”字刻画鹰眼锐利,以“轻”字形容马蹄迅捷,细腻传神。
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时平原草枯,积雪已消,冬末的萧条中略带一丝儿春意。“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草枯鹰眼疾”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疾”“轻”下字俱妙。三四句初读似各表一意,对仗铢两悉称;细绎方觉意脉相承,实属“流水对”。如此精妙的对句,实不多见。
以上写出猎,只就“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三个细节点染,不写猎获的场面。一则由于猎获之意见于言外;二则射猎之乐趣,远非实际功利所可计量,只就猎骑英姿与影响写来自佳。
颈联紧接“马蹄轻”而来,意思却转到罢猎还归。虽转折而与上文意脉不断,自然流走。言“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地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地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受和喜悦心情。
“新丰市”(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隔七十余里。这两个地名皆可参考见《汉书》,诗人兴会所至,一时汇集,典雅有味。“细柳营”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用来就多一重意味,似谓诗中狩猎的主人公亦具名将之风度,与其前面射猎时意气风发、飒爽英姿,形象正相吻合。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尾联更以写景作结,但它所写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此景遥接首,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适成对照:当初风起云涌,与出猎约紧张气氛相应;此时风平云定,与猎归后从容自如的心境相称。
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适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写景俱是表情,于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堪称妙笔。七句语有出典,语出《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精通武艺,曾射中一雕,人称“射雕都督”。此言“射雕处”,借射雕处赞美将军的膂力强、箭法高。诗的这一结尾遥曳生姿,饶有余味。
总的来说,王维的诗,或以悠闲古淡见长,或以豪迈精工著称。此诗气概豪迈,造句精工,章法严整,诗味浓郁。此诗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感染力,表达出诗人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
《观猎》王维全诗赏析 第8篇
《观校猎,上淮西相公》赏析
作品介绍
原文
观校猎,上淮西相公
龙骧校猎邵陵东,野火初烧楚泽空。
师事黄公千战后,身骑白马万人中。
笳随晚吹吟边草,箭没寒云落塞鸿。
三十拥旄谁不羡,周郎少小立奇功。
注释
①淮西相公:即**烈。
②楚泽:司马相如《子虚赋》:“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其一,谓云梦泽。
③黄公:黄石公。战:全诗校:“一作载。”
④身骑白马:以庞德喻**烈。
⑤晚吹吟:全诗校:“一作晓月吹”。
⑥寒:全诗校:“一作青。”
⑦拥旄:班固《涿邪山祝文》:“杖节拥旄。”谓主军旅,专征伐。
⑧周郎:周瑜,年***,授建威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后破曹操大军于赤壁。见《吴志》本传。此处借指**烈击破梁崇义。
《观猎》王维全诗赏析 第9篇
解读王维诗《观猎》
最近读《驼庵诗话》,顾随特别提到了王维早年的一首诗《观猎》,记得初中时学过,现在读来才觉得好,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粗读让人一惊,简直不像是王维的作品,刚劲有力,比较像杜甫的风格,可见每一个禅客都有过一段我执的岁月。但是总体感觉上比杜甫更圆融,棱角不那么分明,更有回味。细读一下,每句都很好,我讲一下我的理解: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起笔突兀奇崛,先声夺人。一上来就是风声、箭声交鸣,借着劲风,弓箭也格外有力,立马营造出紧张气氛,非常有代入感。接着才交代地点人物事件,而这只用了五个字,真是简洁有力、威武雄壮。想一下首联让你写你会咋处理?八成会颠倒顺序,那就完了。再一个,如何把地点人物事件交代出来?好像怎么写都比不上“将军猎渭城”,这就叫牛逼。首联的写法会让我想到李白的《将进酒》,应该是一个路子。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这一联对得实在好,且不说工整,炼字的巧妙,单说这个写法就了不起。一般人首联写将军出猎,下边肯定就要写将军怎么个雄姿英发了吧,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这么干的。但王维不,压根没写人,聚焦了猎鹰和战马,“疾”和“轻”两个字炼得好,画面立马动起来了,好像看到猎鹰追击猎物,战马紧随其后,而将军的雄姿英发自在其中了。另外注意对景的描写,草枯、雪尽,是近景、特写,这与尾联的远景有个呼应对照,而且也巧妙地点出了时间,冬尽春来之时,万物萧索中蕴含着勃勃生机,这与全诗的意境正好相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写得是好,但与王维这首一比就太俗了,好像扯着嗓子硬嚎。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这一联我也非常喜欢,越读越有味道。新丰市在潼关附近,细柳营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兵处,在长安。“忽过”、“还归”串两个地名写归猎的迅疾,同时也流露出心情的轻快,进而是意气风发,有种“酒酣胸胆尚开张”,“战士打靶把营归”的感觉。
读完这句你想到了啥?不错,就是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法和用意上都如出一辙啊。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一句的好很明显,意境远大、韵味无穷。值得探讨的是,这种效果如何营造出来的?我觉得是两点,一是节奏上的变化,前边一直明快强烈,这里突然一缓;二是焦距的变化,之前全是近景、中景,这里突然变成远景。我认为这种对比,使得尾联达到了反思性效果,就好像随猎的校尉都入营喝酒吃肉、热烈地谈论打猎中的趣事时,诗人淡处超然,回望射雕处,苍茫辽阔。
读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尾联伏有禅机?写了首轰轰烈烈的诗,落脚点却还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就是王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