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诗》原文及赏析 第1篇
原文:
杂诗七首·其一
宋代:黄庭坚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译文: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天地犹如一间屋子身在其中,世间万事把我们乌黑亮丽的头发都消磨疏了。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世上有几个人能真正得到权势富贵呢?人们只是不知道自己终日活得像幻想中的自己罢了。
注释:
此身天地一蘧(qú)庐,世事消磨绿鬓(bìn)疏。
蘧庐:古代驿传中供人休息的房子。犹今言旅馆。绿鬓: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赏析:
“毕竟几人真得鹿”中“鹿”喻指人世间虚幻的富贵。富贵不坚牢,让人魂牵梦绕,始终不知自己是活在现实还是梦中,不知道梦醒后自己是否真正拥有。“不知终日梦为鱼”你在梦里认为自己是鸟,所以飞;你在梦里认为自己是鱼,所以游。你认为中的自己,真的就是你吗?
一世到头,皆是虚空,不必太过计较成败与得失。其实我们所处的时代也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某个瞬间而已,顺着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捣衣诗》原文及赏析 第2篇
闺里佳人年十馀,�苟甓杂昂蘩刖印�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
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
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
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翻译
闺阁里的佳人还不到二十岁,她面对镜中的孤影,深感与丈夫离别的痛苦。
忽然看见江上的燕子飞回,给她衔来了一封书信。
她用玉手拆封一看,不禁发出长叹息,原来她的丈夫如今仍在西域交河以北守边。
悠悠的交河之水万里北流,她多么想与她丈夫化作一对鸳鸯在河洲中双栖并游啊。
夫君的战马绕着边云,而她的红粉楼下也长满了青苔。
眼看着楼上春风将歇,一年之春又过,谁老愿意对镜看着形容不整的鬓发发愁呢?
她早晨在落花中吹着�o管,夜晚在明月下捣着征衣。
明月高高刻漏渐长,夜色已深,兰房门前垂着珍珠帘子。
床帐之上垂着同心结,琼筵上飘来了阵阵苏合香。
琼筵和宝帐都用连理枝的图案装饰着,荧荧的灯烛照着她一人孤眠。
她将用剪刀为夫君裁做一个相思枕,让来使给他捎去。
她将庭中的兰花摘尽也不见夫君回来,红手帕都让她的眼泪湿透了。
明年夫君若是再出征边塞,她多么想化作巫山顶上的一片云朵,远随夫君而去呀!
注释
�苟辏杭歹久迹�皱眉头。
�梗杭础膀�”。
蛾:指蛾眉。
离居:分居。
尺素书:绢写成的书信。在纸张发明或通行前,古人多用一尺见方的绢写信,故云“尺素书”。
开缄:开拆(函件等)。
狂夫:称丈夫的谦辞。
狂:一作“征”。
交河:地名,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的雅尔和屯。
双燕:一作“双鸟”。
中洲:洲中。
青丝骑:用青丝为饰的马。一说指骢马。
青丝:指马缰绳。
红粉楼:女子居处。
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
春风:代指春天的时光,实指主人公的青春年华。日,一天天,与“将”同作“歇”的状语。
歇:停息。
揽镜:持镜;对镜。
员管:即�o(yùn)管,�o竹作成的管,西域的一种类似笛的乐器。一说“员”通“圆”,员管指羌笛,是一种吹奏乐器。
戎衣:军服,战衣。
刻漏:即漏壶,古代的计时器,有单壶和双壶两种。此指双漏壶。
真珠:即珍珠。
帘箔:就是帘子。
兰堂:芳香华贵的居室。多指女子居室。
幄:帷帐。
宝幄:华丽珍贵的帐慢。
同心结:用锦带编成的菱形连环文结,以象征爱情的坚贞。
苏合香:大秦国合多种香所煎制成的一种香料。
连枝锦:用连理枝所装饰的图案。
连枝:枝叶相连的花草,本喻兄弟关系,这里用以象征夫妻感情。
荧荧:微光闪烁貌。
有便:一作“有使”,假设之词,相当于“如果”,“假使”。
氤氲:原意为云气迷漫貌,此指女主人公因流泪而视力模糊。
阳台:台名,在巫山,此用巫山神女事。
创作背景
《捣衣篇》是南北朝乐府旧题,此题起源于古琴曲《捣衣》。此篇题作“捣衣”,《乐府诗集》未收,诗中并不着重写捣衣,只闲闲地提了一句“夜捣戎衣向明月”,因此“捣衣”只是作为闺怨的代词。李白此诗是为闺怨而作。
赏析
此诗的开头就写少妇在闺中愁思远人,忽得来信,报道丈夫仍滞留交河之北。其实不必一定要信来,信也不会由春燕捎来,春燕从南边海上归来也不可能带来极北的交河的信,这些都是虚拟,甚至是不合理的虚拟,只是借以画出闺中思妇“愿为双鸟泛中洲”的遐想而已。诗的场景是在少妇的闺房,全诗充满渲染闺房里的景况和闺中独处的哀怨;并以想象中的征夫的处境“君边云拥青丝骑”、“晓吹员管随落花”和眼前闺中的光景对照,点染出少妇的魂驰塞外。日暮(日将歇)以后,明月高照,兰堂之中,帘箔帷幄上触眼是象征恩爱的“同心结”、“连枝锦”;这些予人以温馨感的饰物在度日为年的漫漫长夜的刻漏声中,对“灯烛荧荧照孤寝”的人构成了喜与悲的极大反差。这一切都是由于迢遥的空间的睽隔,从距离又转念,纵使有使节往来,顶多也能为心上人剪制一个相思枕以寄怀想而已。接着“摘尽庭兰”,又重申远别忧伤之意,《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一首,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心终老”的咏叹,藉着记忆,人们立即能体会到思妇的幽怨之情,只有以泪洗面,任红巾染满氤氲的泪渍了。结以“愿作阳台一段云”,如神女行云似地以梦相随,更把思恋之情推到了极致。全篇有人有景又有心情刻画,倍极缠绵悱恻。
明人胡应麟认为此诗有初唐格调,大概是因为初唐诗人写闺怨的诗极多,如王勃亦有《捣衣》,沈�缙谟小抖啦患�》、《杂诗三首》其三(“闻道黄龙戍”)等,但初唐诗人的闺怨诗虽沿袭了梁、陈诗风的绮丽,却少反复叮咛的绵密情致。情致不至,作家本人投入的就不多,所沿袭的绮丽的诗风就更加突出。李白这篇虽也绮丽有余,却刻写真切,层层深入,情景交错,经得起唱叹,因此在绮丽中别有丰满和蕴蓄;而且抒情中以刻画人物的叙事为首架,上追汉魏人的乐府风骨。其实和初唐人的闺怨诗是大有区别的。结句的怨而不怒,更具有传统诗评的所谓“风人之旨”,与沈�缙凇抖啦患�》之类的徒诉哀怨有很大不同。
《捣衣诗》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4)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0篇
《捣衣诗》原文及赏析 第3篇
杂诗
唐代佚名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译文
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这是为什么呵,我却有家归去不得?杜鹃呵,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注释
著:吹入。
等是:为何。
杜鹃:鸟名,即子规。
评析
这是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的游子思乡之情的诗;意思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乡,却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慨;诗的节奏独特,首两句节拍为“一、二、三”,然而却谐绝句*仄韵,这是绝句中少见的;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捣衣诗》原文及赏析 第4篇
温子升(南北朝)
原文: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远近,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边逢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捣衣》是北朝文学家、诗人温子升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该诗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捣衣女子对出征边塞的丈夫深切思念之情,盼望战争早日结束、丈夫早日归来团聚的急迫心情。
翻译:
在漫长的秋夜里,长安城中的妇女在精美的捣衣石上捣捶着衣料。
从香杵、锦石上发出的捣衣声,能知道距离的远近,传递过来的声音十分凄凉。
七月初七,银河分外灿烂;八月十五,月光分外明亮。
丈夫在边关,音信已经断绝,思妇夜里难寐,在鸳鸯楼上寂寞地望着天上的天狼星。
赏析:
全诗可以分为两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 主要是运用客观描述的方法,来反映妇女们给丈夫缝制衣裳时轻捣布帛的凄凉忧伤情景。
《捣衣诗》原文及赏析 第5篇
原文: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
唐代: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译文: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浑浑莽莽万山重叠,孤独的秦州城处于石谷之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地面无风,天云却飘出塞外,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临关隘。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外出的使臣迟迟未能归来,效法傅介子之壮举可能是遇到了障碍。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久久地望着烟尘弥漫的天边,衰飒的秋景正在摧残我的容颜。
注释:
莽(mǎng)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shǔ)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属国:即典属国,秦汉时官名,掌****事务。此处指赴吐蕃之使臣。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汉昭帝时,楼兰与匈奴和好,不亲汉朝。傅介子至楼兰,斩其王首。此以楼兰代指与唐为敌的吐蕃。
烟尘独长望,衰飒(sà)正摧颜。
赏析: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七首。《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捣衣诗》原文及赏析 第6篇
原文: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
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
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译文
荣华难以长久停留,盛与衰也难以预量。
原是春天艳丽的荷花,今成秋天结子的莲房。
寒霜打蔫了野草,形容枯萎尚未凋丧。
日月周而复始野草又会复生,我则一旦死去就不能重生世上。
眷恋着先前种种,想到这些真让人断肠。
注释
秋莲:荷花。
遽央:终尽;完毕。
有环周:一作“还复周”。
眷眷:依恋反顾貌。
赏析:
本文是组诗中的第三首。这组诗共十二首,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约作于陶渊明54岁时,即为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后四首约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陶渊明37岁时。
《捣衣诗》原文及赏析 第7篇
闺里佳人年十馀,嚬蛾对影恨离居。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
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
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
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翻译
闺阁里的佳人还不到二十岁,她面对镜中的孤影,深感与丈夫离别的痛苦。
忽然看见江上的燕子飞回,给她衔来了一封书信。
她用玉手拆封一看,不禁发出长叹息,原来她的丈夫如今仍在西域交河以北守边。
悠悠的交河之水万里北流,她多么想与她丈夫化作一对鸳鸯在河洲中双栖并游啊。
夫君的战马绕着边云,而她的红粉楼下也长满了青苔。
眼看着楼上春风将歇,一年之春又过,谁老愿意对镜看着形容不整的鬓发发愁呢?
她早晨在落花中吹着筼管,夜晚在明月下捣着征衣。
明月高高刻漏渐长,夜色已深,兰房门前垂着珍珠帘子。
床帐之上垂着同心结,琼筵上飘来了阵阵苏合香。
琼筵和宝帐都用连理枝的图案装饰着,荧荧的灯烛照着她一人孤眠。
她将用剪刀为夫君裁做一个相思枕,让来使给他捎去。
她将庭中的兰花摘尽也不见夫君回来,红手帕都让她的眼泪湿透了。
明年夫君若是再出征边塞,她多么想化作巫山顶上的一片云朵,远随夫君而去呀!
注释
嚬蛾:即蹙眉,皱眉头。
嚬:即“颦”。
蛾:指蛾眉。
离居:分居。
尺素书:绢写成的书信。在纸张发明或通行前,古人多用一尺见方的绢写信,故云“尺素书”。
开缄:开拆(函件等)。
狂夫:称丈夫的谦辞。
狂:一作“征”。
交河:地名,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的雅尔和屯。
双燕:一作“双鸟”。
中洲:洲中。
青丝骑:用青丝为饰的马。一说指骢马。
青丝:指马缰绳。
红粉楼:女子居处。
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
春风:代指春天的时光,实指主人公的青春年华。日,一天天,与“将”同作“歇”的状语。
歇:停息。
揽镜:持镜;对镜。
员管:即筼(yùn)管,筼竹作成的管,西域的一种类似笛的乐器。一说“员”通“圆”,员管指羌笛,是一种吹奏乐器。
戎衣:军服,战衣。
刻漏:即漏壶,古代的计时器,有单壶和双壶两种。此指双漏壶。
真珠:即珍珠。
帘箔:就是帘子。
兰堂:芳香华贵的居室。多指女子居室。
幄:帷帐。
宝幄:华丽珍贵的帐慢。
同心结:用锦带编成的菱形连环文结,以象征爱情的坚贞。
苏合香:大秦国合多种香所煎制成的一种香料。
连枝锦:用连理枝所装饰的图案。
连枝:枝叶相连的花草,本喻兄弟关系,这里用以象征夫妻感情。
荧荧:微光闪烁貌。
有便:一作“有使”,假设之词,相当于“如果”,“假使”。
氤氲:原意为云气迷漫貌,此指女主人公因流泪而视力模糊。
阳台:台名,在巫山,此用巫山神女事。
创作背景
《捣衣篇》是南北朝乐府旧题,此题起源于古琴曲《捣衣》。此篇题作“捣衣”,《乐府诗集》未收,诗中并不着重写捣衣,只闲闲地提了一句“夜捣戎衣向明月”,因此“捣衣”只是作为闺怨的代词。李白此诗是为闺怨而作。
赏析
此诗的开头就写少妇在闺中愁思远人,忽得来信,报道丈夫仍滞留交河之北。其实不必一定要信来,信也不会由春燕捎来,春燕从南边海上归来也不可能带来极北的交河的信,这些都是虚拟,甚至是不合理的虚拟,只是借以画出闺中思妇“愿为双鸟泛中洲”的遐想而已。诗的场景是在少妇的闺房,全诗充满渲染闺房里的景况和闺中独处的哀怨;并以想象中的征夫的处境“君边云拥青丝骑”、“晓吹员管随落花”和眼前闺中的光景对照,点染出少妇的魂驰塞外。日暮(日将歇)以后,明月高照,兰堂之中,帘箔帷幄上触眼是象征恩爱的“同心结”、“连枝锦”;这些予人以温馨感的饰物在度日为年的漫漫长夜的刻漏声中,对“灯烛荧荧照孤寝”的人构成了喜与悲的极大反差。这一切都是由于迢遥的空间的睽隔,从距离又转念,纵使有使节往来,顶多也能为心上人剪制一个相思枕以寄怀想而已。接着“摘尽庭兰”,又重申远别忧伤之意,《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一首,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心终老”的咏叹,藉着记忆,人们立即能体会到思妇的幽怨之情,只有以泪洗面,任红巾染满氤氲的泪渍了。结以“愿作阳台一段云”,如神女行云似地以梦相随,更把思恋之情推到了极致。全篇有人有景又有心情刻画,倍极缠绵悱恻。
明人胡应麟认为此诗有初唐格调,大概是因为初唐诗人写闺怨的诗极多,如王勃亦有《捣衣》,沈佺期有《独不见》、《杂诗三首》其三(“闻道黄龙戍”)等,但初唐诗人的闺怨诗虽沿袭了梁、陈诗风的绮丽,却少反复叮咛的绵密情致。情致不至,作家本人投入的就不多,所沿袭的绮丽的诗风就更加突出。李白这篇虽也绮丽有余,却刻写真切,层层深入,情景交错,经得起唱叹,因此在绮丽中别有丰满和蕴蓄;而且抒情中以刻画人物的叙事为首架,上追汉魏人的乐府风骨。其实和初唐人的闺怨诗是大有区别的。结句的'怨而不怒,更具有传统诗评的所谓“风人之旨”,与沈佺期《独不见》之类的徒诉哀怨有很大不同。
《捣衣诗》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2)
——捣衣诗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5份
《捣衣诗》原文及赏析 第8篇
原文:
闺里佳人年十馀,颦蛾对影恨离居。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
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
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
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翻译:
闺阁里的佳人还不到二十岁,她面对镜中的孤影,深感与丈夫离别的痛苦。
忽然看见江上的燕子飞回,给她衔来了一封书信。
她用玉手拆封一看,不禁发出长叹息,原来她的丈夫如今仍在西域交河以北守边。
悠悠的交河之水万里北流,她多么想与她丈夫化作一对鸳鸯在河洲中双栖并游啊。
夫君的战马绕着边云,而她的红粉楼下也长满了青苔。
眼看着楼上春风将歇,一年之春又过,谁老愿意对镜看着形容不整的鬓发发愁呢?
她早晨在落花中吹着筼管,夜晚在明月下捣着征衣。
明月高高刻漏渐长,夜色已深,兰房门前垂着珍珠帘子。
床帐之上垂着同心结,琼筵上飘来了阵阵苏合香。
琼筵和宝帐都用连理枝的图案装饰着,荧荧的灯烛照着她一人孤眠。
她将用剪刀为夫君裁做一个相思枕,让来使给他捎去。
她将庭中的兰花摘尽也不见夫君回来,红手帕都让她的眼泪湿透了。
明年夫君若是再出征边塞,她多么想化作巫山顶上的一片云朵,远随夫君而去呀!
赏析
《捣衣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捣衣篇》是南北朝乐府旧题,此题起源于古琴曲《捣衣》。南朝刘宋时诗人谢惠连有《捣衣》诗,北魏文人温子昇也有同题作品,都是模拟闺中少妇怀念远征丈夫的.闺怨诗。古代裁衣前必先捣帛,妇女捣帛制衣寄征人,睹物思人,怀念远人的情思不禁油然而兴,因此捣衣成了闺怨诗的绝好题材。如温子昇的《捣衣》诗,描写“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从“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这些牛女相会、家人团圆的节令天象,归结到“鸳鸯楼上望天狼”,刻画了捣衣怀远的心理过程。李白自己的《子夜吴歌四首》,虽不以“捣衣”为题,但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和其四“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两首的内容其实也是袭《捣衣》诗的闺怨题意。
这首诗题作“捣衣”,《乐府诗集》未收,诗中并不着重写捣衣,只闲闲地提了一句“夜捣戎衣向明月”,因此“捣衣”只是作为闺怨的代词。李白此诗是为闺怨而作
全诗写闺中少妇思念远征的丈夫,可分成三段。开头二句为第一段,点明女主人公的年龄和全诗之眼——“恨离居”;“忽逢”四句为第二段,写女主人公开缄后的“长叹息”;“万里”以下二十句为第三段,写女主人公读书信以后“恨离居”的感情及行为。全诗情景交错,在绮丽中别有蕴蓄,真挚热烈的感情中蕴含着厌战的思想情绪。
《捣衣诗》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8)
——捣衣赏析 -诗词范本1份
《捣衣诗》原文及赏析 第9篇
夏日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
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
百沸缲汤雪涌波,缲车嘈囋雨鸣蓑。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於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千顷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
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蜩螗千万沸斜阳,蛙黾无边聒夜长。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床?
注释
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肥:指果肉肥厚。
麦花:荞麦花。
菜花:油菜花。
篱落:中午篱笆的影子。
惟有:只有。蛱(jiá)
蝶:菜粉蝶。
科斗:即蝌蚪。
秋:收成。一作“收”。
缲:同“缫”,抽茧出丝。
耘田: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浆:古代一种带酸味的饮料,这里比喻汗水浑浊。
少住:稍稍停一会儿。
侬:我。
漱井香:用香甜的井水漱漱口。
借与:让给。
亭午:正午。
芙蕖:荷花。
蜩螗:蝉。
注释
⑴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肥:指果肉肥厚。麦花:荞麦花。菜花:油菜花。篱落:中午篱笆的影子。惟有:只有。蛱(jiá)蝶:菜粉蝶。
⑵科斗:即蝌蚪。
⑶秋:收成。一作“收”。
⑷缲:同“缫”,抽茧出丝。
⑸耘田: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未解:不懂。供:从事,参加。傍:靠近。
⑹浆:古代一种带酸味的饮料,这里比喻汗水浑浊。少住:稍稍停一会儿。侬:我。漱井香:用香甜的井水漱漱口。借与:让给。亭午:正午。
⑺芙蕖:荷花。
⑻蜩螗:蝉。
选析
此组诗共十二首,这里选取第一首、第七首和第九首进行赏析。
其一:“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蜒蛱蝶飞。”
这首诗的大意是: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已长肥了。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现在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残朵;一眼望去,却是雪白的麦花。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在上,篱笆影子随着太阳升高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过。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其七:“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的大意是: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前两句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景,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全诗有概述,有特写,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乡村男女老少参加劳动的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九:“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这里描述的是一个农家孩子,在自家门口义务招待过路行人的情景,用的是自己的口吻。诗中是这样描述的:
烈日当空,尘土飞扬。村边大路上,艰难地走来了一位行人,浑浊的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污染了他的面颊。天太热了。
“快来歇一会儿吧!”小东道主热情的招呼着,从柳树下的大圆石上跳下来,请客人坐在上面休息休息。然后跑到井边,拔上的罐香甜清凉的井水,捧到客人面前,让他漱漱口,喝下去又解渴又败火的的清凉水呀!正当盛夏中午,天像下了火,可在这浓密的柳阴下,却是清风送爽,凉快极了!
“柳阴亭午正风凉”,这是小东延主的夸耀,也是过路行人的感受。可以想见,当客人喝足水,乘够凉,重新上路的时候,一定是精神抖擞、跨步高远,而且还会频频回头致意:“谢谢你呀!小兄弟!”
《捣衣诗》原文及赏析 第10篇
原文:
捣衣诗
南北朝: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译文: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你迟迟未归,是因为被风波阻拦所以滞留下来了吧!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我这里已是秋风起而木叶下,你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萧瑟凄寒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等我裁好寒衣寄到你那,只怕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穿上春服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
注释:
行役滞(zhì)风波,游人淹不归。
行役: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泛称行旅,出行。
亭皋(gāo)木叶下,陇(lǒng)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的*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寒园夕鸟集,思牖(yǒu)草虫悲。
牖:窗户。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安见:哪里能见到。安:哪里。
赏析:
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之句闻名后世。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作《捣衣诗》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六朝这类诗甚多,谢惠连的《捣衣诗》就曾受到钟嵘的称赞,***句云:“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可见古代捣衣的具体情景。
《捣衣诗》原文及赏析 第11篇
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青天无云月如烛,露泣梨花白如玉。
子规一夜啼到明,美人独在空房宿。
空赐罗衣不赐恩,一薰香后一销魂。
虽然舞袖何曾舞,常对春风裛泪痕。
不洗残妆凭绣床,也同女伴绣鸳鸯。
回针刺到双飞处,忆著征夫泪数行。
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
纱窗不肯施红粉,徒遣萧郎问泪痕。
莺啼露冷酒初醒,罨画楼西晓角鸣。
翠羽帐中人梦觉,宝钗斜坠枕函声。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终日坡前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偏倚绣床愁不起,双垂玉箸翠鬟低。
卷帘相待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悔将泪眼向东开,特地愁从望里来。
三十六峰犹不见,况伊如燕这身材。
满目笙歌一段空,万般离恨总随风。
多情为谢残阳意,与展晴霞片片红。
两心不语暗知情,灯下裁缝月下行。
行到阶前知未睡,夜深闻放剪刀声。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数日相随两不忘,郎心如妾妾如郎。
出门便是东西路,把取红笺各断肠。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馀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花落长川草色青,暮山重叠两冥冥。
逢春便觉飘蓬苦,今日分飞一涕零。
洛阳才子邻箫恨,湘水佳人锦瑟愁。
今昔两成惆怅事,临邛春尽暮江流。
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
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
翻译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这是为什么啊,此前我有家却归去不得。杜鹃啊,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注释
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堪:可以,能够。
直须:不必犹豫。
直:直接,爽快。
莫待:不要等到。
著:吹入。
早是:此前。
杜鹃:鸟名,即子规。
休:不要。
其十九赏析